《可靠性工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可靠性分析教学大纲

可靠性分析教学大纲

可靠性分析教学大纲可靠性分析教学大纲一、引言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规定的可靠度水平,保持所需功能的能力。

在现代工程领域中,可靠性分析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可以帮助工程师评估和改进系统的可靠性。

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可靠性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可靠性分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基本概念1. 可靠性的定义和重要性2. 可靠性与其他工程指标的关系3. 可靠度函数和失效率的概念三、可靠性评估方法1. 可靠性指标的计算方法a) 失效率的计算b) 可靠度函数的计算c) 平均失效率和平均失效时间的计算2. 可靠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a) 可靠性数据的来源和类型b)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c) 数据的可靠性评估和验证四、可靠性设计方法1. 可靠性设计的基本原则a) 冗余设计原则b) 多样性设计原则c) 可维修性设计原则2. 可靠性设计的方法和工具a) 可靠性块图和故障树分析b) 可靠性增长分析和可靠性优化五、可靠性改进方法1. 故障模式和效应分析a) 故障模式的识别和分类b) 故障效应的评估和分析2. 可靠性改进的策略和技术a) 设计改进和参数优化b) 维修策略和预防性维护c) 可靠性测试和验证六、案例分析与实践1. 实际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案例2. 可靠性分析软件工具的使用3. 实验和实践项目七、总结与展望本教学大纲通过系统地介绍可靠性分析的基本概念、评估方法、设计方法和改进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对可靠性分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了解可靠性分析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希望本教学大纲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可靠性分析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版可靠性工程师全部课程

2024版可靠性工程师全部课程

04
结果解释
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对产品的 可靠性进行评估和解释,为产
品设计和改进提供依据。
2024/1/26
14
可靠性评估指标及计算方法
2024/1/26
可靠度
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通过寿命试验 或耐久性试验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
失效率
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失效的概率,通过寿命试验或现场使 用数据进行计算。
可靠性工程师全部课程
2024/1/26
1
目录
2024/1/26
• 可靠性工程基础 • 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 可靠性试验与评估 • 维修性与保障性技术 •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
(FMECA)
2
目录
• 可靠性增长与寿命周期管理
2024/1/26
3
01
可靠性工程基础
2024/1/26
4
可靠性定义与重要性
数据分析与优化
收集并分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产 生的数据,找出影响产品可靠性 的关键因素并进行优化改进。
2024/1/26
26
实现可靠性增长和寿命周期管理最佳实践
制定详细的可靠性增长计划
明确可靠性增长目标、实施步骤和时间表,确保计 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引入先进技术和方法
积极引进先进的可靠性设计、分析、试验和评估技 术,提高产品可靠性设计水平和评估能力。
维修性参数 介绍常用的维修性参数,如平均修复时间、维修 度等,以及这些参数在评估产品维修性时的意义。
3
维修性对产品的影响 分析维修性对产品全寿命周期费用的影响,以及 提高维修性对产品可用性和战备完好性的影响。
2024/1/26
17

《可靠性工程基础》教学大纲.doc

《可靠性工程基础》教学大纲.doc

《可靠性工程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5080530课程名称:可靠性工程基础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RELIABILITY ENGINEERING总学时:16 讲课学时:16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学分:1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授课对象: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其它相关专业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机械设计测试技术与仪器开课时间:第八学期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刘品主编.《可靠性工程基础》修订版.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年6月钟毓宁等编.《机电产品可靠性应用》.中国计量出版社1999年5月一、课程的教学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的结构和功能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致使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逐渐从与时间无关的性能参数发展到与时间有关的可靠性指标,即要求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具有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可靠性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

尤其是我国加入WT0以后,机电产品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推行可靠性技术迫在眉睫。

可靠性工程基础课程是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先修课程中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新知识的获取,使学生拓宽和加深对产品质量的全面认识,开阔视野,提高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结合工程实际,使学生体会和掌握可靠性基本理论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可靠性试验的类型、试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可靠性管理的基本知识,为可靠性工程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讲授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原理、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等内容。

(一)本课程的主要章节第一章可靠性概论(1学时)可靠性基本概念,可靠性主要特征量及常用失效分布类型。

第二章系统可靠性模型(2学时)可靠性框图的建立,串联系统,并联系统,混联系统,〃中取*表决系统,贮备系统的可靠性模型,一般网络的可靠性模型。

《可靠性工程》教学大纲

《可靠性工程》教学大纲

可靠性工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80642020 课程英文名称:Reliability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安全工程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的结构和功能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致使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逐渐从与时间无关的性能参数发展到与时间有关的可靠性指标,即要求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具有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可靠性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

尤其是我国加入WTC以后,机电产品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推行可靠性技术迫在眉睫。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下内容:(1)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等知识;(2)结合工程实际,使学生体会和掌握可靠性基本理论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3)可靠性管理的基本知识,为可靠性工程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 基本知识:了解可靠性概念等基本知识。

2. 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维修系统与不可维修系统等基本原理,熟悉计算维修系统与不可维修系统可靠度等基本方法。

3. 基本技能: 可靠性试验的类型、试验方案设计等基本技能。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讲解,并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层次:原理性教学方法。

解决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新教学理论观念与学校教学实践直接的联系问题,是教学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方法化的结果。

如:启发式、发现式、注入式方法等。

第二层次:技术性教学方法。

向上可以接受原理性教学方法的指导,向下可以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构成操作性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发挥着中介性作用。

例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通过以上的教学,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以后走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名称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工程-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课程名称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工程-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课程名称: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工程一、课程编码:2100131课内学时:32课时学分:2学分二、适用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三、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四、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的质量管理基本知识,控制图和抽样检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可靠性数学理论背景,常见的寿命分布,典型的不可修系统,网络系统,马尔可夫型、非马尔可夫型可修系统,可靠性数据分析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数学基础,能够独立思考质量管理和可靠性相关知识,锻炼自己的学习、思考能力。

五、教学方式讲授法六、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1.质量及质量管理简介1学时1.1质量的基本概念1.2质量管理及发展史2.抽样检验2学时2.1抽样检验的基本概念2.2计数抽样检验的一般原理2.3计数标准型一次抽样检验方案2.4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方案2.5计量一次抽样检验方案2.6计数序贯抽样检验方案简介3.控制图2学时3.1概述3.2计量特性的常规控制图3.3计件特性的常规控制图3.4计点特性的常规控制图4.常见的寿命分布3学时4.1寿命分布和失效率函数4.2连续型寿命分布4.3离散型寿命分布4.4多维寿命分布4.5寿命分布类5.典型不可修系统4学时5.1串联系统和并联系统5.2冷贮备系统5.3温贮备系统5.4两个特殊系统5.5可靠度最优分配5.6备件最优分配5.7两类失效部件组成的系统6.网络系统2学时6.1问题与基本假定6.2直接法6.3化简网络的方法6.4求最小路的方法6.5可靠度求法6.6推广和进展7.马尔可夫型可修系统4学时7.1马尔可夫型可修系统的一般模型7.2单部件可修系统7.3串联系统7.4并联系统7.5表决系统7.6冷贮备系统7.7温贮备系统7.8两个特殊系统8.非马尔可夫型可修系统5学时8.1更新过程和马尔可夫更新过程8.2单部件系统8.3n个部件的串联系统8.4两个同型部件的冷贮备系统8.5两个不同型部件的冷贮备系统8.6两个不同型部件的并联系统(Ⅰ)8.7两个不同型部件的并联系统(Ⅱ)8.8两个三状态部件组成的串(并)联系统8.9一个基本模型:补充变量方法介绍8.10可修单调关联系统9.维修策略研究5学时9.1连续时间的基本维修策略9.2离散时间的基本维修策略9.3考虑折扣率的年龄更换策略9.4考虑可用度的维修策略9.5两部件冷贮备系统的预防维修策略9.6时间检测策略9.7备件订购策略9.8状态监视维修策略10.可靠性数据分析4学时10.1常见寿命识别10.2常见寿命分布分析的参数方法10.3常见寿命分布分析的非参数方法10.4加速寿命试验及其统计分析方法七、考核与成绩评定期末考核100%八、参考书及学生必读参考资料1.曹晋华,程侃.可靠性数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2.周纪芗,茆诗松.质量管理统计方法(第2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103.Marvin Rausand,Arnijot Hayland.System Reliability Theory:Models,Statistical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NY:John Wiley&Sons.2003.4.马逢时,吴诚鸥,蔡霞.基于Minitab的现代实用统计(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9九、大纲撰写人:赵先。

可靠性工程技术课程设计

可靠性工程技术课程设计

可靠性工程技术课程设计1. 简介可靠性工程技术是一门应用工程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可靠性分析、可靠性设计、可靠性测试等手段,保证产品或系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使用环境下,正常地、可靠地、安全地运行。

可靠性工程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高科技、重要的产品和系统,其意义更加重大。

因此,在现代工程教育中,可靠性工程技术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靠性工程技术课程设计是可靠性工程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深入理解可靠性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2. 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2.1 课程设计内容可靠性工程技术课程设计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可靠性分析:这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可靠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事件树分析(ETA)等。

2.可靠性设计:在掌握可靠性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分析和设计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系统或产品,完成可靠性设计,并进行可靠性验证。

这一步通常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是课程设计的重点。

3.可靠性测试:学生需要对设计好的系统或产品进行可靠性测试,检验系统或产品的可靠性性能。

测试的方法和工具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而定,可以使用可靠性仿真软件等。

2.2 课程设计要求可靠性工程技术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可靠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具体的系统或产品中。

2.能够设计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系统或产品,并完成可靠性设计,并进行可靠性验证。

3.能够进行可靠性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4.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能够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合作,并及时和准确地向导师汇报课程设计进展情况。

3. 可靠性工程技术课程设计案例以下是一个可靠性工程技术课程设计的案例,仅供参考:3.1 项目简介设计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电动智能马桶盖系统,该系统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电机控制模块:控制智能马桶盖的开关。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教学大纲-可靠性工程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教学大纲-可靠性工程

《可靠性工程》课程教学大纲-平台课课程代码:110042103课程英文名称:Reliability Engineering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特种能源与烟火技术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4.2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地位及教学目标现代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先进,对可靠性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可靠性设计已成为现代产品设计中必不可缺的环节之一。

另外可靠性设计也是现代设计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可靠性工程是现代工科大学生应必备的工程设计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而武器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关乎到作战任务的成功与否,作战人员的安全问题等等。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可靠性设计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以及可靠性设计的重要性,并能应用于实际产品设计中。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要求掌握可靠性设计的基本理论,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对实际产品进行建模分析和计算,并能够完成对武器系统的失效分析。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重点介绍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发展动态。

内容包括:可靠性数学、可靠性特征量、可靠性系统结构模型、可靠性设计、故障分析、产品的可靠性建模和可靠性管理等。

要求学生掌握可靠性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对实际的产品建立可靠性模型、对系统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和计算。

2.教学手段:在课程中将实际产品和可靠性理论有机联系,将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教学。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高等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系统分析等。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习题的要求:在可靠性数学;可靠性特征量的计算;各种结构系统可靠度的计算;可靠度计算的程序设计;系统可靠性分析和故障分析等部分分别布置一定量的习题,以巩固和加强所学方法和理论。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1.考核方式:考试。

2.考试目标:重点考核学生对可靠性的特征量,系统可靠度,可靠度分配,失效分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靠性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642020
课程英文名称:Reliability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安全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的结构和功能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致使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逐渐从与时间无关的性能参数发展到与时间有关的可靠性指标,即要求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具有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可靠性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

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机电产品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推行可靠性技术迫在眉睫。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下内容:
(1)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等知识;
(2)结合工程实际,使学生体会和掌握可靠性基本理论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3)可靠性管理的基本知识,为可靠性工程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了解可靠性概念等基本知识。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维修系统与不可维修系统等基本原理,熟悉计算维修系统与不可维修系统可靠度等基本方法。

3.基本技能: 可靠性试验的类型、试验方案设计等基本技能。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讲解,并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原理性教学方法。

解决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新教学理论观念与学校教学实践直接的联系问题,是教学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方法化的结果。

如:启发式、发现式、注入式方法等。

第二层次:技术性教学方法。

向上可以接受原理性教学方法的指导,向下可以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构成操作性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发挥着中介性作用。

例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通过以上的教学,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以后走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五)对习题课的要求
对习题课的要求(2学时):掌握可靠性基本概念、可维修系统与不可维修系统等基本知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可靠性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3、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共同评定为课程总成绩:①平时成绩(作业、出勤等)占总成绩的20%;②期末考查占总成绩的80%。

(七)主要参考书目:
1、《可靠性工程基础》,赵涛等,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2、《可靠性工程技术》,姜兴渭等,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出版社,2005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是为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提高系统(或产品或元器件)在整个寿命周期内可靠性的一门有关设计、分析、试验的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可靠性的基本概念、产品的寿命特征、产品的广义可靠性指标、不修系统的基本模型、最小路集法与最小割集法、维修度的计算等知识。

三、课程学时总体分配表
四、大纲内容
第1部分可靠性基本知识
总学时(单位:学时)8 讲课:8 实验:0 上机:0 第1.1部分可靠性的基本概念(2学时)
具体内容:
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第1.2部分产品的失效分布(2学时)
产品的寿命特征
第1.3部分产品的广义可靠性指标(2学时)具体内容:
产品的广义可靠性指标
第1.4部分产品的失效分布(2学时)
具体内容:
失效分布
重点:
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失效分布
难点:
产品的广义可靠性指标
第2部分不修系统的可靠性
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第2.1部分相关系统(2学时)
具体内容:
(1)相关系统的基本概念
(2)相关系统的主要内容
第2.2部分不修系统的基本模型(2学时)具体内容:
(1)不修系统的基本概念
(2)不修系统的基本模型
重点:
相关系统的基本概念、相关系统的主要内容、难点:
不修系统的基本模型
第3部分不修网络系统的可靠性
总学时(单位:学时)8 讲课:8 实验:0 上机:0 第3.1部分布尔真值表达(2学时)
具体内容:
布尔真值表达
第3.2部分概率分析法与概率图法(2学时)具体内容:
(1)概率分析法
(2)概率图法
第3.3部分最小路集法与最小割集法(2学时)
具体内容:
(1)最小路集法
(2)最小割集法
第3.4部分全概率分解法与用Bayes公式简化网络(2学时)具体内容:
(1)全概率分解法
(2)用Bayes公式简化网络
重点:
布尔真值表达、概率分析法、最小路集法、最小割集法、全概率分解法难点:
概率图法、用Bayes公式简化网络
第4部分可修系统的可靠性
总学时(单位:学时)8 讲课:8 实验:0 上机:0
第4.1部分随机过程概念(2学时)
具体内容:
随机过程概念
第4.2部分马尔可夫过程(2学时)
具体内容:
(1)马尔可夫过程具体分析
(2)马尔可夫过程的基本内容
第4.3部分串联系统(2学时)
具体内容:
(1)串联系统概念
(3)串联系统可靠度计算
第4.4部分并联系统(2学时)
具体内容:
(1)并联系统概念
(2)并联系统可靠度计算
第4.5部分 k/n(G)系统(2学时)
具体内容:
(1)k/n(G)系统
(2)k/n(G)系统可靠度计算
重点:
随机过程概念、串联系统可靠度计算、并联系统可靠度计算
难点:
马尔可夫过程
第5部分可靠性增长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第5.1部分求可靠性增长曲线的经典方法
具体内容:
求可靠性增长曲线的经典方法
第5.2部分可靠性增长的Bayes方法
具体内容:
可靠性增长的Bayes方法
第6部分维修性工程
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
第6.1部分维修性的基本概念(2学时)
具体内容:
维修性的基本概念
第6.2部分维修性的数学模型与维修度的计算(2学时)
具体内容:
(1)维修性的数学模型
(2)维修度的计算
第6.3部分维修方式与维修时限(2学时)
具体内容:
(1)维修方式
(2)维修时限
重点:
维修性的基本概念、维修方式、维修性的数学模型、维修度的计算难点:
维修时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