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
第3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同步学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四)强调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案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等策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思维品质。
(五)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本案例建立了多元化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案例将采用生动、人性化的语言,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政治学科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哲学思想方法的基本原理,如辩证法、实证法等,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对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本案例充分体现了生活与哲学的紧密结合,通过引入时事热点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哲学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指导作用。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哲学素养,培养他们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案例将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哲学思想方法的基本原理,如辩证法、实证法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其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碰撞,培养创新意识。再次,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哲学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教学案
陕西省丹凤中学周逊富牛顿工作的得失告诉我们,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否则,科学研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哲学概念,对哲学概念应这样理解:(1)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板书设计训练提升: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目标1.识记哲学基本问题;唯物、唯心主义根本观点。
2.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3.运用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观点;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重点1.哲学基本问题。
2.唯物和唯心根本分歧。
难点1.唯物和唯心分歧。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第一课时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过程导入: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博士散步,讨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问题,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
约翰生博士便问道:“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存在?”对于这个问题,也就是先有石头还是先有你对石头的感觉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那么,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这就者不存在同一性,因此陷入了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对以上内容可以用以下图示表示: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原因)1.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无论认识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如:人们在工作时,首先要承认活动对象的真实存在,即承认物质第一性,离开这个基本前提,任何活动都不能正常进行。
就像人饿了需要吃饭一样,观念中的饼不能解饿,现实中的饼才能充饥。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2.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优秀教学案例
4.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思想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他们的哲学素养。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 增强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提高他们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发展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思想。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文关怀、道德伦理等问题,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关心国家大事,培养他们对社会发展的关注意识。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2.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2.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学习中,学生需要理解并区分这两种对立的哲学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而唯心主义则相反,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派生的。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概念,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 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内涵。
2.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注重问题的层次性,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本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4.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练习:
1.选择题:设计一些关于物质概念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简答题:让学生回答一些简答题,如“请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分析题: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他们对哲学基础知识已有一定了解,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探讨世界的物质性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物质概念的理解较为抽象,难以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容易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难以做到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我们身边的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概念和作用。
2.实物展示: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手机、书本、水杯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物质的概念。
3.设计一份关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物质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4.围绕“如何运用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形成一份小组讨论报告。报告应包括讨论过程、主要观点、结论等内容。
5.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4.1世界的物质性 名师公开课精品教学设计 Word版
【主题】《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这节课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世界本原问题,关于世界的来源,西方人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世界,中国人认为是神灵创造了世间的一切,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认识的,我们本节课来共同探讨、学习。
板书: 世界的物质性学生聆听思考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环节一:阐释学习目标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学案知识目标学案上给出四个:◇准确把握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概念◇区分马哲的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理解并学会运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其中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并学会运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本课的难点是:区分马哲的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你得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哲理来反驳他的观点。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再读学案上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提高效率,增强课堂实效性。
环节二:学生展示探究,教师引导讲解通过上节课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根据课前各小组长交叉检查学案完成情况反馈,以及教师上节课深入小组讨论参与大家讨论发现,学案中4和6两个问题以及达标检测完成的较好,答案基本形成一致。
根据上节自主课分配的小组展示任务(多媒体出示展示任务和次序),下面我们开始本节课的展示探究,没有分配到展示任务的小组负责补充、质疑、概括总结。
下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规范一下各小组展示的答案,咱们就剩余四个问题重点进行课堂上的展示探究。
好,各小组都规范了各自答案,首先请第1组展示第一个问题:举例说明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1组发言人举例说明)问: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引导学生力求从地理学、生物学、生活实例多角度得出:神创论、上帝创世说都是虚无缥学生展示:第1组举例说明第一个问题;第3组同学展示第二个问题;第5组同学展示第三个问题;第7组同学展示第5个问题;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营造民主性、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的高效课堂。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教案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哲学、世界观的含义;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2)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本义和任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3)分析: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使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能够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2、水平目标:(1)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水平(2)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水平(3)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水平(4)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理解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使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从而增强他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2)通过对哲学、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⑴哲学的含义⑵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⑶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2、难点:⑴世界观的含义⑵哲学的含义。
⑶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⑷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今天起,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门能够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
“哲学”这个词是个西方术语,在近代被翻译为汉语,其含义是“爱智慧”或“启发智慧”等。
在汉语中,“哲”具有“聪明”和“贤明”的意义。
从词义上概括地讲,哲学就是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当然,严格地说,并非所有的哲学都会使人聪明。
实践证明,在眼花缭乱的哲学学说中,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唯一科学的哲学,所以,我们要学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案(精品,全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案(精品,全册)前言(第一课时)一、课改的必要性: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1、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2、时代的要求: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中央的决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二、新的体系:1、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1、经济生活一个基础:即是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
2、必修: 2、政治生活—对应:一个要求: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3、文化生活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4、生活与哲学三个内容: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
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
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科学会主义常识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3、选修:经济学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
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 1.1美好生活的向导教案第一单元 1.2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案第一单元 2.1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第一单元 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第一单元 3.1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教案第一单元 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案第三单元 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教案第三单元 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案第三单元 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第三单元 7.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第三单元 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第三单元 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第三单元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第三单元 9.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第二单元 4.1世界的物质性教案第二单元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第二单元 5.1意识的本质教案第二单元 5.2意识的作用教案第二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第四单元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第四单元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第四单元 12.1价值与价值观教案第四单元 12.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案第四单元 12.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案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时)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全书的起始课。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教学案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教学案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江苏省滨海中学高中政治组王信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实践(2)真理理解:(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5)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6)认识具有反复性(7)认识具有无限性(8)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分析:(1)列举历史上对实践观点的不同理解,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以上观点的不同(2)结合相关名言,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结合实用主义者关于真理观点的理解,分析说明什么是真理(4)结合欧几里得定理,说明真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5)结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分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2、能力目标(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结合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5)在讲述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及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知识点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3)通过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二、重点、难点:1、重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难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三、方法建议:(1)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从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四个方面全面理解,缺一不可,在学习中必须注意这四点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前两个。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案 全册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书基本框架图说明】1、哲学思考的是人与世界的终极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从何处来)?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向何处去)?如何处理人与世界(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对这些终极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而其中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完整地、科学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各个部分是有机统一的。
如唯物论中渗透着辩证法思想,辩证法中渗透着唯物论思想,认识论中又渗透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世界观决定历史观,世界观、历史观又决定着价值观和人生观,人生观又内在地包含着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一·【全书基本框架】1、第一单元:阐述哲学的一般知识(1)什么是哲学?(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2、第二、三单元:阐述马哲的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的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2)唯物的辩证法:世界的状态怎么样?(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如何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3、第四单元:阐述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历史观(2)人生价值观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单元知识】掌握以下基本问题:一、哲学的一般知识1、哲学的起源、本义、功能和任务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4、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5、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二、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与作用(一)哲学的起源、本义、功能、任务1、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提示】两句话各有侧重哲学智慧产生于实践,这是最根本性的。
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能自发地生成哲学,只有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思考和追问,哲学才会出现。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提示】哲学≠智慧哲学本身并非就是智慧,而是追求智慧之学。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前 言(第1课时)一、学习哲学的重要性:二、《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三、《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四、《生活与哲学》模块四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五、《致同学们》:一共有六个自然段:1、引入:由书名引入到了哲学与生活之间是否存在在一定的关系这个问题。
2、回答:生活与意识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由此而肯定了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因为生活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递进:仅仅有生活还不足以形成哲学,因为哲学是在生活与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思索而形成的。
4、递进:任何哲学不管是还是错的,它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正确的,因为它能够正确的探究到自然、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6、热情的口吻号召大家学习哲学。
六、我们如何阅读这本教材生活 与——单元: 哲 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2-16课时)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全书的起始课。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第二目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哲学的本义爱智慧;二是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讲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
第二目主要讲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生活与哲学全册经典教学案例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二)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三单元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一个有哲学思想的人,是会创造幸福的人;一个热爱哲学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民族。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知识准备1、哲学的含义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联系)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例题示范:门捷列夫门捷列夫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
他的成功在于不自觉地遵循了辩证法。
他认为,质与量的统一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基础,自然界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化学元素有转化。
但是,门捷列夫到了晚年则成了形而上学的俘虏。
他为了证明社会发展变革的不合理性,竟然反对自然界存在着飞跃,否认原子可分为“电子”,否认元素的复杂性。
他竭力反对的原子结构的新发现,这恰恰是对发展门捷列夫化学周期律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
他的哲学思想的倒退妨碍了他进一步获得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点评:(看我的——)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和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科学家才可能取得成就和成功。
在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模拟练习:邓亚萍1973年生于河南郑州,5岁学打乒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
曾获4枚奥运会金牌,14次获得世界冠军头衔,连续8年女乒世界排名第一,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蝉联奥运会乒乓球单打金牌的运动员。
1997年退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教案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教案【篇一: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套学案】《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第1框《生活处处有哲学》【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含义,理解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的本义和任务;2.能力目标: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学习重难点】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课前预习自主探究】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页虚框,思考:1. 用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换孔子之“一道”,孔子为什么不愿意呢?2.你认为孔子的“道”是指(二)请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本第4—5页,思考:1.哲学的智慧是不是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2.是否说,人们只要参加了实践活动,就会产生哲学智慧?3.是否说参加实践活动是获取哲学智慧的唯一途径?4.课本第5页“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小结:哲学的智慧产生于,源于人们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页,思考:1.从哲学的本义来看,哲学是一门的学问。
哲学就是或。
马克思说,哲学是。
2.真正的哲学的功能是什么?3.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综合一、二两部分,得出结论:。
【基础自测】选择题1..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塞翁失马”等。
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智慧()a.源自于古典文献的流传c.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源自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d.产生于人们的惊异、困惑2.哲学智慧不像知识,它既不会老化,也不会被岁月的尘埃所覆盖。
1936年出版的土木工程、桥梁设计或化工大全等论著,尽管富于三十年代先进的知识,但早已进了造纸厂,而《道德经》和《柏拉图全集》还在不断再版、译成别国文字,并加以重新研究。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经典表格版)
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生活与哲学龙广一中郑鸿钰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生活 与——单元: 哲 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时)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与导入作用,就是全书得起始课。
什么就是哲学?哲学得基本问题就是什么?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得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得同时,为全书得学习打下基础。
从身边得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与哲学基本问题得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得界限,以科学得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得学习与今后得工作。
因此,本单元得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得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根据最新课程标准得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一课“美好生活得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得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得精华"。
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得学说。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我们得生活入手,说明哲学得智慧产生于人类得实践活动与我们得生活密切相关。
第二目讲了两个问题:一就是哲学得本义爱智慧;二就是哲学得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第二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讲哲学概念得基本含义。
第二目主要讲哲学与具体科学得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什么就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得关系等。
引导同学们进入生活与哲学得学习。
第二课包括两个框题:哲学得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哲学研究得问题入手,指出了哲学得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进而分析了对此问题得不同回答就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得标准。
第二目分析为什么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就是哲学得基本问题,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第二框,首先探究唯物主义,指出唯物主义得基本观点及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得三种基本形态;其次分析唯心主义,指出唯心主义得基本观点,并说明了唯心主义得两种基本形态;最后指出虽然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瞧则只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阵营。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
陕西省丹凤中学周逊富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
是对自、社、思维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世界观具体科学关系。
第一课时两名鞋商到一个地方去考察市场,结果发现那里的人都不穿鞋。
鞋商甲认为,都不穿鞋,哪会有市场,另寻别处吧。
而鞋商乙认为,没人穿鞋正说明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我会立刻投资般本质和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无论认识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如:人们在工作时,首先要承认活动对象的真实存在,即承认物质第一性,离开这个基本前提,任何活动都不能正常进行。
就像人饿了需要吃饭一样,观念中的饼不能解饿,现实中的饼才能充饥。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的回答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课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第二课时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世纪三四十年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这就促使人们思考资义社会的命运和出路。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目标◇识记:(1)物质、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2)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世界的物质性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4)规律的客观性◇分析发展观、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世界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圣经》上说: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造出了空气和水,第三天造出了各种铁生锈,木头腐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教学目标◇识记:意识含义和作用◇理解:意识本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分析:(1)运用物质和意识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2)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3)分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统一【重难点】1、意识的本质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意识指导作用训练提升: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总结: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并非就证明了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而是说明欧几里得定理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真理也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4.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如“世界是什么?世界为什么是物质的?”等。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如“物质与运动有哪些联系和区别?”等。
3.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思考,如“世界上的事物为什么既多样又统一?”等。
4.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进行分析和解决。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和体会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
3.学生互评,鼓励他们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定期进行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热爱真理、追求科学的精神,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权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3.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物质性,树立唯物主义思想,抵制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侵蚀。
4.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人性化的语言,耐心引导,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2.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等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讨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过程中,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4.结合时事政治,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分析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2.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优秀教学案例
4.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价值实现依赖于与社会的互动,社会为个人提供实现价值的平台和条件。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理论知识。同时,通过提问、思考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情景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的重要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以环卫工人案例为切入点,通过讲述一位普通环卫工人在平凡工作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引发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共鸣。接着,我可以邀请环卫工人或其他职业的代表到课堂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不同职业中的价值创造与实现,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同。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以下技能:
1.信息搜集与处理:培养学生搜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的能力。
2.批判性思维: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形成独立的观点。
3.沟通与协作:在小组讨论和分享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学会在团队中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例如,个人如何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如何通过劳动和奉献创造价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后,我会进行总结归纳。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总结价值的定义、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方式等内容。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丹凤中学周逊富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为: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全书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即四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
如此层层递进,大问题套小问题,全书形成一个“树”形的问题串。
三、《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与逻辑关系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教学重点: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
是对自、社、思维的概括和总结。
教学难点:哲学与世界观具体科学关系。
第一课时一、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过程导入设计:两名鞋商到一个地方去考察市场,结果发现那里的人都不穿鞋。
鞋商甲认为,都不穿鞋,哪会有市场,另寻别处吧。
而鞋商乙认为,没人穿鞋正说明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我会立刻投资拓展:哲学的指导作用(1)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2)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例:英哲学家斯宾塞终身未娶。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两个朋友。
一个朋友问他:“你不为你的独身主义后悔吗?”斯宾塞愉快地答道:“人们应该满意自己所作出的决定。
我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满意。
我常常这样宽慰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有个女人因为没有做我的妻子而获得了幸福。
”(3)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
例:“错误的赞扬”。
性格放荡不羁并一贯讥讽当时大人物的伏尔泰,有一天将一名同辈作家赞扬了一番。
他的一位朋友当即指出:“听到您这样慷慨地赞扬这位先生,我真遗憾。
要知道,就是这位先生在背后经常说您的不是。
”“这样看来,我们两个人都说错了。
”伏尔泰说道。
课堂小结:本节主要从生活和实践入手说明什么是哲学,哲学的产生、功能。
哲学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的功能是使人们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用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板书设计练习提升: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情景:一七十多岁老太太冒雪爬上一千米高山,祈求“神灵奶奶”为她生病的小孙子降福,因为小孙子的病看了医生也不见痊愈,同时,她也希望神灵能保佑她八十多岁的老伴长命百岁。
临下山时她留下一百元钱,专门嘱咐说,这钱是用来“修庙宇、塑神像”的。
是什么原因使这位老太太这么大年纪冒雪爬上高山之巅?在她的心目中,“神”支配着她一家人的命运。
命运乃由上天、神灵主宰,这是老奶奶的世界观。
那么,到底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哲学呢?推进新课(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的含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不是人人都有?世界观人人都有。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然会对世界有所认识,形成一些看法和观点,也就有了一定的世界观。
只不过没有论证和系统化,我们称它为朴素的世界观。
埋头注释《约翰启示录》。
牛顿研究工作的得与失能给我们什么启示?总结:唯物主义世界观推动了他的科学研究,唯心主义世界观阻碍了他的研究工作。
牛顿工作的得失告诉我们,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否则,科学研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哲学概念,对哲学概念应这样理解:(1)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板书设计训练提升: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目标1.识记哲学基本问题;唯物、唯心主义根本观点。
2.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3.运用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观点;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重点1.哲学基本问题。
2.唯物和唯心根本分歧。
难点1.唯物和唯心分歧。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第一课时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过程导入: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博士散步,讨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问题,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
约翰生博士便问道:“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存在?”对于这个问题,也就是先有石头还是先有你对石头的感觉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那么,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推进新课 2.1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惠施的观点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否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即认为两者不存在同一性,因此陷入了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对以上内容可以用以下图示表示: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原因)1.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无论认识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如:人们在工作时,首先要承认活动对象的真实存在,即承认物质第一性,离开这个基本前提,任何活动都不能正常进行。
就像人饿了需要吃饭一样,观念中的饼不能解饿,现实中的饼才能充饥。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探讨人与世界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的回答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小结:这节课主要讲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和唯心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也称神秘主义,如把“8”联系成“发”;“喜鹊报喜,乌鸦报丧”;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代表性观点:神创论:即认为上帝创造了万物;理在事先: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形态基本观点代表性观点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总结:人的认识离不开感觉,但是,如果把人们认识世界离不开感觉夸大为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觉,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人们的思维离不开概念,但是,如果把概念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神化了的绝对,就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还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的观点是: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是: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观点。
但要注意的是在哲学史上,从来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不是同唯物主义相结合,就是同唯心主义相结合,因为它们是附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学习了两者的分歧、基本观点以及基本形态,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我们还要看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但它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从基本派别来看,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板书设计第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识记(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理解(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分析(1)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阐述哲学思想与社会变革关系(2)用辩证观点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重难点】1、哲学与时代关系2、马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实践观在的地位和作宗教力量和王权以沉重打击。
他为摧毁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2.哲学能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了解到只有马哲才是现时代精神精华。
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从哲学内容来源于时代看哲学和时代的关系,社会变革的先导,是从哲学对时代反作用来看哲学和时代关系。
板书设计训练提升第二课时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学过程导入:19世纪三四十年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这就促使人们思考资义社会的命运和出路。
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促使人们寻找解决方法。
人们找出了怎样的理论出路呢?推进新课 3.2哲学史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应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出时代要求,同时也准备了各种条件。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它是时代的呼唤,是对时代主题的科学解答。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情境:随着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从19世纪30年代起,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理论来指导。
19世纪的无产阶级运动,由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先进政党领导,这些工人运动先后失败了。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指导行动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从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知识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
马恩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注意:马哲不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机械相加,而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目标◇识记:(1)物质、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2)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4)规律的客观性◇分析:结合科学发展观、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重难点】1、世界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方法】(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