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细胞动物起源 1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学说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2db708f9c5da50e2534d7fcd.png)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学说(一)群体学说大多数学者认为,多细胞动物起源于群体鞭毛虫类似的祖先。
对此也有两种假说:1、原肠虫学说赫克尔提出和团藻相似的群体单细胞动物一端内陷,形成了有原肠和两胚层的原始多细胞动物。
把此祖先称为原肠虫。
2、吞噬虫学说梅契尼可夫提出,具有单层细胞的单细胞群体内,一部分细胞摄取食物后进入群体之内,形成了两胚层的实心的原始多细胞动物。
把此祖先称为吞噬虫。
因现存的较低等的动物,多由细胞移入而形成两胚层。
内陷法到后来才有。
因此,吞噬虫学说可能更接近于事实。
(二)合胞体学说认为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后生动物的祖先是具合胞体结构的多核细胞。
生物发生率(biogenetic law)也叫重演律(recapitulation law),是德国人赫克尔(E.H.Haeckel)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总结了当时胚胎学方面的工作提出来的。
当时在胚胎发育方面已揭示了一些规律,如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各纲脊椎动物的胚胎都是由受精卵开始发育的,在发育初期极为相似,以后才逐渐变得越来越不相同。
达尔文曾作过一些论证,认为胚胎发育的相似性,说明它们彼此有亲缘关系,起源于共同的祖先,个体发育的渐进性是系统发展中渐进性的表现。
达尔文还指出了胚胎结构重演其过去祖先的结构,“它重演了它们祖先发育中的一个形象”。
海克尔明确地论述了生物重演律。
1866年他在《有机体普通形态学》书中说:“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如青蛙的个体发育,由受精卵开始,经过囊胚、原肠胚、三胚层的胚,无腿蝌蚪、有腿蝌蚪,到成体青蛙。
这反映了它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像单细胞动物、单细胞的球状群体、腔肠动物、原始三胚层动物、鱼类动物,发展到有尾两栖到无尾两栖动物的基本过程。
说明了蛙个体发育重演了其祖先的进化过程,也就是个体发展简短重演了它的系统发展,即其种族发展史。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2f5775eb551810a6f524865f.png)
蛙的大致发育过程 个体 受精卵 发育 系统 发育 单细胞 囊胚 单细胞群 原肠胚 腔肠动物 三胚层 三胚层动物 蝌蚪 鱼 有腿 有尾 两栖类 成蛙 无尾 两栖类
第五节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一、群体学说 大多数学者认为,多细胞动物起源于群体鞭毛虫类似的祖 先。对此也有两种假说: 1、原肠虫学说 赫克尔提出和团藻相似的群体单细胞动物一端内陷,形 成了有原肠和两胚层的原始多细胞动物。把此祖先称为原 肠虫。 2、吞噬虫学说 梅契尼可夫提出,具有单层细胞的单细胞群体内,一部 分细胞摄取食物后进入群体之内,形成了两胚层的实心的 原始多细胞动物。把此祖先称为吞噬虫。因现存的较低等 的动物,多由细胞移入而形成两胚层。内陷法到后来才有。 因此,吞噬虫学说可能更接近于事实。 二、合胞体学说 认为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后生动 物的祖先是具合胞体结构的多核细胞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及 早期胚胎发育
第一节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一、关于原生动物、中生动物和后生动物 二、关于多细胞动物的对称体制
第二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古生物学方面: 在距今愈古老的地层中,化石种类愈简单,在太古代 地层中,已发现有单细胞动物有孔虫的化石,而多细胞 动物化石在这里极少,说明单细胞动物的出现早于多细 胞动物。 形态学方面: 从群体鞭毛虫,如:盘藻、团藻等可以推测,群体是 单细胞动物过渡到多细胞动物的中间类型。 胚胎学方面: 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卵裂、囊胚、 原肠胚等阶段,均要经过单个细胞。根据“个体发育是 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这一生物发生律,也说明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第三节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受精与受精卵 卵裂 囊胚的形成 原肠胚的形成 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 胚层的分化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8d8c21c17f1922791688e8b5.png)
第3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第1节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一、知识点I、理论:一切高等动物虽然都是多细胞的,但其发展是不平衡的II、动物体复杂化的关键:对称体型和头部的形成III、两侧对称的意义:有利于动物活动;促使身体分为前后、左右、背腹IV、发展过程中3类动物:原生动物、中生动物、后生动物V、中生动物:一类小型的内寄主动物。
结构简单,分为菱形虫纲、直泳虫纲。
1、菱形虫纲:包括双胚虫、异胚虫。
无性生殖或有性生殖。
2、直泳虫纲:寄生在多种海生无脊椎动物体内。
成虫多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
没有轴细胞。
VI、原始的多细胞动物:一般认为是中生动物,因为它和原声动物的纤毛虫类的亲缘关系比较近二、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I、古生物学方面:古代动植物的遗体或残骸。
在最古老的地层中,化石种类是最简单的。
II、形态学方面:简单——>复杂;低等——>高等III、胚胎学方面: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第2节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胚胎发育分为:受精与受精卵——卵裂——原肠胚的形成——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胚层的分化I、受精与受精卵:精子与卵子结合为一个细胞称为受精卵II、卵裂:1、完全卵裂:多见于少黄卵。
a、等裂:海胆、文昌鱼;b、不等裂:海绵动物、蛙类。
2、不完全等裂:多见于多黄卵。
受精卵只在不含卵黄的部位进行分裂。
a、盘裂:乌贼、鸡卵;b、表面卵裂:昆虫卵III、囊胚的形成:囊胚:囊胚腔、囊胚层。
IV、原肠胚的形成:内陷、内移、内转、外包、分层。
最常见的是内陷和外包同时进行,分层和内移相伴而行V、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端细胞法(裂体腔法);体腔囊法:棘皮动物、毛鄂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VI、胚层的分化:动物体的器官都是由内、中、外胚层发育而来1、内胚层:分化为消化管的大部分上皮、肝、胰、呼吸器官、排泄和生殖器官的小部分2、中胚层:分化为肌肉、结缔组织、生殖和排泄器官的大部分3、外胚层:分化皮肤上皮、神经组织、感觉器官、消化管的两端第3节生物发生律与多细胞起源学说一、生物发生律赫克尔在《普通形态学》中说:生物发展可分为2个密切联系的部分: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笔记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a0f0919a8114431b90dd802.png)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第一节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一、古动物学方面1、距今6亿年以前(古生代寒武纪)海相沉积里多为古老的原生动物化石(有孔虫,放射虫等),多细胞动物化石却很少见。
2、距今愈古老的化石中,种类愈少,愈简单;愈近的地层中,则愈多而复杂。
二、比较形态学方面三、胚胎学方面:多细胞动物是由受精卵开始,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等一系列过程,逐渐发育成成体。
第二节多细胞动物的系统发展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又叫后生动物,一般分为中生、侧生和真后生动物。
第三节多细胞动物的个体发育一、个体发育的概念:从受精卵或合子起到个体死亡的全过程。
二、三个阶段:1、性细胞的形成:增殖期: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数量不断的增多时期;生长期: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成熟期:一个初级精母细胞——4个精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2、胚胎发育:从受精到幼体的产生,主要分以下阶段:(1)受精和受精卵:根据卵黄多少可将卵分为少黄卵、中黄卵和多黄卵。
卵黄相对多的一端称为植物极,另一端称为动物极。
精卵结合形成合子的过程称为受精。
受精方式有体内和体外两种。
(2)卵裂:定义:从受精卵经过多次的重复分裂,形成多个分裂球或胚泡的过程。
包括细胞的分裂、增殖和移位特点:分列的次数愈多,形成的分裂球愈小。
卵裂方式:完全卵裂:整个卵细胞都进行分裂,多见于少黄卵。
等裂:卵黄少,分布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相同,如文昌鱼;不等裂:卵黄在卵内分布不均与形成的分裂球大小不同:蛙类不完全卵裂:多见于多黄卵盘裂:分裂仅限于动物极胚盘上,乌贼和鸟类;表裂:分裂仅限于卵表面:昆虫卵(3)囊胚期:卵裂的结果,分裂球形成中空囊状的球状胚。
囊胚中间的腔称为囊胚腔。
囊胚壁的细胞层称为囊胚层。
(4)原肠期:胚胎分化出内胚层、外胚层、原肠腔、原口由囊胚植物极的细胞向内陷入。
最后形成2层细胞,在外面的细胞层称为外胚层,向内陷入的一层为内胚层。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51c742f8c8d376eeaeaa31f2.png)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通过老师上课的讲解以及课下的查阅资料,我对多细胞动物的起源有了一些认识。
在生命的初期出现的是单细胞动物。
单细胞动物只是一个具有复杂功能的单个细胞,虽然有些也有群体喜欢群居生活,但每个细胞之间联系并不密切,将其群体打散后每个个体仍能独立生存。
因此,在发展上它们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属于原生动物。
随着生命形式的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多细胞动物。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发展,是动物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它是生物进化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一切高等动物包括人都是在这一体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叫作后生动物。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种种迹象表明,多细胞动物是由单细胞动物发展进化而来的。
主要证据如下:1、古生物学方面:古代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在地层中形成了化石,在最古老的地层中,化石种类也最简单,且能看出动物由低等到高等发展的顺序。
说明最初出现单细胞动物,后来才发展出多细胞动物。
2、形态学方面:就现有动物来讲,有单细胞动物、多细胞动物,形成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
有些群体生活的原生动物如团藻,其形态与多细胞动物很相似,可推测其为从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动物的中间类型。
3、胚胎学方面: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基本相似,都从受精卵开始,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的形成、细胞分化以及器官形成等一系列过程,从而发育成成体。
这充分反映了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共性。
根据生物发生律(下边介绍),个体发育简短而迅速地重演了系统发展的过程,可说明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生物发生律上面提到了生物发生律,这里是对它的简单介绍:生物发生律也叫重演论,是德国人赫克尔提出的。
生物发展史可分为两个互相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如青蛙的个体发育,由受精卵开始(单细胞动物),经过囊胚(单细胞的球状群体)、原肠胚(腔肠动物)、三胚层(原始三胚层动物)的胚、无腿蝌蚪(低等脊椎动物)、有腿蝌蚪(鱼类动物)、成体青蛙(两栖动物)。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https://img.taocdn.com/s3/m/bd3f8d98910ef12d2bf9e721.png)
整理课件
21
第四节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1)赫克尔原肠虫学说 最早的多细胞动物产生于类似
团藻的球形群体,这类群体一面 内陷形成具有双层细胞的多细胞 动物的祖先。这种祖先因为与原 肠胚相似,有两胚层和原口,赫 克尔称之为原肠虫(gastraea)
生物发生律是一条客观规律,它适用于整 个生物界。
不能把“重演”理解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个 体发育和系统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系统发 展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短 重演系统发展,而且也会出现新的变异,又能 补充和丰富系统发展。两种发育过程又都受环 境的影响。
整理课件
28
思考题:
1.中胚层形成的方式 2.原肠胚的特征
整理课件
3
第二节 多细胞起源于单细胞的证据
古生物学方面:最古老的地层中,化石种 类也是最简单的,而在晚近的地层中动物 化石种类也较复杂
形态学方面:从现有动物看,从单细胞动 物到多细胞动物形成了由简单到复杂,由 低等到高等的序列
胚胎学方面:根据生物发生律,及个体发 育简短地重演了系统发展的过程,可以说 明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精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是新个体的 开始,受精卵是单细胞
作用
使精卵细胞的单倍 染色体结合成合子 的双倍染色体
活化卵细胞
整理课件
7
二、卵裂(cleavage)
1、卵裂的概念、特点
• 精卵融合后,受精卵仍然是单个细胞,受精卵经 过多次分裂,形成很多分裂球的过程,称为卵裂
• 它是一种特殊的分裂方式,即在每次分裂之后, 未到新细胞长大就继续不断地分裂下去,因此分 裂成的细胞就越来越小,这些细胞叫做分裂球( blast onere)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6b58513f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fb.png)
原口动物
后口动物
裂体腔法形成体腔
体腔囊发形成体腔
原口动物Protostomia——动物成体的口来源于 胚胎时期的原口(即胚孔)的一类三胚层动物 (包括扁形动物、假体腔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 节肢动物等).
2、卵裂
受精卵发生 分裂,细胞数 目在增加,形 成桑椹胚。
(一)受精和受精卵
精子Biblioteka 1. 生殖细胞少黄卵(如文昌鱼卵、海胆卵)
卵 中黄卵(如昆虫卵)
多黄卵(如鸡、鸟卵)
2. 受精:精子和卵结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
(二)卵裂
1. 卵裂的特点:不等分裂球长大,又进行下一次分裂,结
果越分越小。
等裂(如海胆的卵裂)
一、动物界的进化概况
大约12亿年前,动物和植物开始分化,经过漫长的岁月, 进化出地球上最庞大最繁荣的生物类群。
1、动物进化的基本线索:
1)动物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是由原始鞭毛生物进化而 来,一般认为,动物和植物有共同的祖先。
2)动物的体型是由辐射对称向两侧对称发展。
3)身体结构是由二胚层向三胚层,由无体腔向原体腔直至 真体腔发展, 由原口动物分化出后口动物,并成为动物 界进化的主干。
4)脊索和脊椎的出现是后口动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5)由水登陆、羊膜卵和恒温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中的里
程碑.
一、动物界的进化概况
2、动物进化的三大趋势: 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等到高等 从水生到陆生
3、动物界
原生动物(亚界):单细胞动物 中生动物(亚界) (少数小型内寄生动物) 后生动物(亚界) :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
多细胞生物的起源
![多细胞生物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8bd89282ee06eff9aef807d1.png)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姓名:王园学号:20117319专业:生物科学学院:农生院时间:2012.3.3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的进一步探索,越来越多的例子和研究证明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在未来的日子里,揭开多细胞的起源将不会成为难题。
如:“多细胞生物起源或可追溯至寒武纪前”的发表证明人类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谜底解开之日将不会远。
一、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动物由单细胞演变为多细胞是动物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一切高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都是多细胞的。
但多细胞动物的进化发展远较植物的快。
这是因为多细胞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发展了两侧对称的体型,进而身体各部分明显分工,出现了头部,使得神经、感官等大大发展,而这些发展都是由于多细胞动物长期适应于活跃的、主动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
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虽然也能完成起生命的各种活动,并有些单细胞动物结构上有一定程度的复杂化,但由各种细胞器来完成的各种不同的功能,这仅仅是一个细胞内的分化。
原生动物也有一些多细胞群体,它们只是以群体的方式存在,一般仍是以一个个细胞为独立的生活单位的,彼此之间并不发生密切联系。
多细胞动物我们称之为Metozoa,即后生动物,这是相对于原生动物(prot-ozoa)而言的。
后生动物包括除原生动物以外的绝大多数的多细胞动物。
也有学者认为在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存在着一个小类群--中生动物Mesozoa,这类动物寄生在海洋无脊椎动物的体内,个体细胞数目20-30个。
二、由单细胞动物发展到多细胞动物的证据现在公认多细胞动物起源与单细胞动物,证据主要如下三个方面:1、古生物学方面从不同地层中的化石种类来判断。
化石---古代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
化石研究发现,越是古老的地层,化石种类越简单。
在太古代(地质史最古老的年代),距今32亿到距今18亿年的中生代的地层中有大量有孔虫的化石。
而晚近地层中的化石种类则较复杂,并且动物杂交的程度是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
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f072747c2f60ddccda38a087.png)
(三) 共生学说
认为不同种的原生生物共生在一起,最终发展成为多细 胞动物. 这一学说存在一系列的遗传学问题,因为不同 遗传基础的单细胞生物如何聚在一起形成能繁殖的多细 胞动物,这在遗传学上是难以解释的.
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一) 群体学说
1.赫克尔的原肠虫学说
其认为多细胞动物最早的 祖先是由类似团藻的球形 群体,一面内陷形成多细 胞动物的祖先. 这样的祖 先,因和原肠胚很相似, 有两胚层和原口,所以赫 克尔称之为原肠虫.
2.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虫学说(实球 虫或无腔胚虫学说)
他认为多细胞动物的祖先 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单细 胞动物的群体,后来个别 细胞摄取食物后进入群体 之内形成内胚层,结果就 形成为二胚层的动物,起 初为实心的, 后来才逐渐 地形成消化腔,所以梅契 尼柯夫便把这种假想的多 细胞动物的祖先叫做吞噬 虫.
4.Otto Butshli(1883)扁 囊胚虫学说
这一学说认为原始的后生动 物是两侧对称的有两胚层的 扁的动物,,扁囊胚虫通过 腹面细胞层的蠕动、爬行、 摄食,最后该动物背腹细胞 层分开成为中空的,这样逐 渐地腹面的营养细胞内陷形 成消化腔. 同时产生了内外 胚层,形成了两胚层动物. 有些学者认为丝盘虫是扁囊 胚虫现存种类的证据.
(二) 合胞体学说
这一学说主要由Hadzi(1953)和Harsan(1977)提出,认 为多细胞动物来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后生动物的祖 先开始是合胞体结构,即多核的细胞,后来每个核获得一部 分细胞质和细胞膜形成了多细胞结构. 由于有些纤毛虫倾向 于两侧对称,所以合胞体学说主张后生动物的祖先是两侧对 称的,并由其发展为无肠类扁虫,认为无肠类扁虫是现在生 存的最原始的后生动物. 对该学说,持反对意见者较多,因 为任何动物类群的胚胎发育都未出现过多核体分化成多细胞 的现象,实际上无肠类合胞体是在典型的胚胎细胞分裂之后 出现的次生现象. 最主要的反对意见是不同意将无肠类扁虫 视为最原始的后生动物. 体型的进化是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 称,如果认为无肠类扁虫两侧对称是原始的,那么腔肠动物 的辐射对称倒成为次生的,这显然与已揭明的进化过程是相 违背的.
3.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3.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c8fb11886529647d272852f6.png)
第二节 动物的发育
动物的发育包括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一.个体发育:有机体从受精卵发育成成体的过程。
包括 胚前期,胚胎期和胚后期。
(一)胚前期:性细胞的产生和成熟的过程。
精母细胞
4个精子
3个极体
卵母细胞
少黄卵:卵黄少,均匀。
1个卵细胞 中黄卵:卵黄多,分布于中央。
梅契尼柯夫吞噬 虫学说:多细胞祖 先是由一层细胞 构成的单细胞动 物的群体,后来个 别细胞摄取食物 进入群体内形成 内胚层,并形成消 化腔.
2.合抱体学说 Syncytial theory:
多细胞动物来源于 多核纤毛虫的原始 类群。开始是合抱 体结构,两侧对称, 发展为无肠类扁虫.
共生学说:不同种类 原生动物共同生活 在一起.
胚孔
口 口
肛门Leabharlann 原口动物胚孔变成了口
后口动物
胚孔变成了肛门
五、分节现象的出现
胚胎发育早期的分节带来的好处有: 1.每一节都具有完整、成熟的器官系统。
对该个体的任意一节的损害都不会是致 命的。 2.每一体节都能自由移动时,运动更加灵 活、高效。
对脊椎动物而言,所有脊椎动物重演了它们祖先胚胎的某 些特征,特别是种系特征发育阶段的特征,
敏锐的观察:冯.贝尔法则
冯.贝尔被视为比较胚胎学之父,他通过观察多种脊椎 动物的胚胎发育之后,发现脊椎动物的早期胚胎具有如下共 同特征:在一组动物中,属于所有动物共有的结构总是比用 以区分不同种类动物的特征结构优先发生.
郝克尔学说的缺陷:
1. 把当今动物的胚胎阶段等同于古代生物的成体.
2. 以他的观点,进化发育表现为上升的趋势,一个新门的 产生被认为是到底更高目标的步骤,甚至是在向着人类 出现的方向迈进.
普通动物学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普通动物学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cf42160c844769eae009ed97.png)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第一节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在动物界里除了单细胞动物外,其余都是多细胞动物。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是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代表了生物进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一切高等生物虽然都是多细胞的,但发展是不平衡的。
动物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植物,它们进化发展的速度也远较植物为快。
动物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有对称的体型。
两侧对称的体型不仅有利于活动,且促使身体分为前后、左右和背腹。
在进化过程中,神经感官和取食器官逐渐向前端集中,形成了头部。
对称体型和头部的形成是动物体复杂化的关键。
一切高等动物以至于人都是在这一体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单细胞动物在形态结构上虽然有的也较复杂,但它只是一个细胞本身的分化。
它们之中虽然也有群体,但是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细胞,一般还是独立生活,彼此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在发展上它们是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属于原生动物。
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叫做后生动物(Metazoa),这和原生动物的名称是相对而言的。
在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长期以来学者们认为还有一类中生动物(Mesozoa)(图3-1),中生动物这个名字就是因为,认为中生动物介于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
有学者将原生动物、中生动物、后生动物并列为3个动物亚界。
现在一般认为中生动物为动物界中的一门。
中生动物是一类小型的内寄主动物。
结构简单,已知约50种,分为菱形虫纲(Rhombozoa)和直泳虫纲(Orthonecta),前者包括双胚虫(dicyemida)和异胚虫(heterocyemida)两类。
菱形虫纲的动物寄生在头足类软体动物的肾内,体长约0.5mm~10mm,虫体由20~40个细胞组成,细胞数目在每个种内是恒定的。
这些细胞基本上排列成双层,但又不同于高等动物的胚层。
外层是单层具纤毛的体细胞,包围着中央的一个或几个延长的轴细胞。
虫体前端的8~9个体细胞排成两圈,用以附着寄主。
其余的体细胞多少呈螺旋形排列(图3—1)。
第3-4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多孔动物门
![第3-4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多孔动物门](https://img.taocdn.com/s3/m/d0e87e3710661ed9ad51f3cd.png)
海绵动物门小结
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体形多为不对称。 细胞有分化现象,但没有器官、系统和组织。 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外侧为扁平的表皮细胞; 内侧为领细胞。中间为中胶层。 胚胎发育有逆转现象。
4 原肠胚的形成: 囊胚进一步的发 育进入原肠胚阶 段。胚胎分化为 内、外两个胚层 和原肠腔。
几种原肠胚的形成方式
5 中胚层及 体腔的形成
6 胚层的分化 内胚层:消化管的上皮、消化腺、呼吸器官、 排泄和生殖系统的一部分。 中胚层:肌肉、结缔组织、生殖和排泄系统的 大部分。 外胚层:皮肤上皮和衍生物、神经组织、感觉 器官、消化管的两端。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大多数动物是多细胞的。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是生物从低级向高级 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代表了生物进化 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一 多细胞动物起源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古生物学的证据: 从化石中发现地质年代越久的动物,种类越简单。 形态学的证据: 从现有动物分析,有单细胞动物、多细胞动物,形成了 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序列。 胚胎学的证据: 在胚胎发育中,多细胞动物是有受精卵开始,经过卵裂、 囊胚、原肠等一系列的过程,发育成成体。根据重演 律,个体发生简短地重演系统发生的过程。
海绵动物的经济价值
海绵动物虽然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但有些种类供药用 仍有较悠久的历史。同时近年来国内外报道,在海绵动物 的体中,提取了一些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的活性成分, 增加了本门动物的药用种类、范围和价值。如从红胡子海 绵中提取了“Ectyonin”,具较强的抗菌作用;从绿色海绵 Halicl0na uiridos中提取的“Halitoxin”具抗癌活性;从多 种海绵体内提出的“海绵胸腺嘧啶”和“海绵尿核甙”是 化学合成阿糖胞甙的基质。阿糖胞甙不但是一种有效的抗 病毒药物,而且又是目前国内外广泛治疗肿瘤的有效药物。 这说明海绵动物与其他海洋生物一样,为今后寻找有效新 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https://img.taocdn.com/s3/m/d30f0d0849649b6649d74767.png)
2021/4/4
13
2、体腔囊法(肠体腔法):
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产生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体腔囊。 体腔囊脱离内胚层在内外胚层之间扩展成中胚层,其内腔即为 体腔。由于体腔囊来源于原肠内胚层故又称肠体腔(enterocoel)。 形成方式称为肠体腔法(enterocoelous method)。见于后口动物 (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高等脊索动 物由裂体腔法形成体腔。但复杂有差别。
2021/4/4
4
第三节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主 要阶段是相同的。
(一)受精与受精卵:
1、雌体产生雌性生殖细胞, 称 为 卵 (egg) 。 依 卵 黄 多 少 , 分为少黄卵、中黄卵、多黄 卵。卵黄多的一端为植物极 (vegetal pole),另一端称为动 物极(animal pole)。
2021/4/4
2
(1)菱形虫纲(Rhombozoa):20-40个细胞,同种数目固定。 寄生在头足类软体动物的肾内,如双胚虫(dicyemida),异胚虫 (heterocyemida)。
(2)直泳虫纲(Orthonecta):雌大,雄小,寄生在无脊椎动物 体内,如直泳虫(orthonectid)。
2、内移(ingression):由囊胚一部分细胞移入内部形成内胚 层。没有胚孔,以后形成胚层。
2021/4/4
10
1.什么是传统机械按键设计?
传统的机械按键设计是需要手动按压按键触动PCBA上的 开关按键来实现功能的一种设计方式。
传统机械按键结构层图:
按
PCBA
键
开关 键
传统机械按键设计要点: 1.合理的选择按键的类型, 尽量选择平头类的按键,以 防按键下陷。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键设计 间隙建议留0.05~0.1mm,以 防按键死键。 3.要考虑成型工艺,合理计 算累积公差,以防按键手感 不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肠腔 胚孔
5,中胚层及体腔形成 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中胚层之 间形成的腔叫体腔。 1)、端细胞法(裂体腔法):在胚孔 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 不断分裂形成囊状,并延伸入内外胚 层之间,形成中胚层,中间裂开形成 空腔即体腔—叫裂体腔—原口动物。
• 2)、体腔囊法(肠体腔法):原肠背部两 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体腔囊,并逐 步扩展为中胚层,中胚层包围的腔即体腔— 叫肠体腔。
第四节 生物发生律
• Haeckel(1866)提出的:个体发育(ontogeny)是系统发育 (phylogeny)简短而迅速的重演。个体发育是指从受精 卵到性成熟这,系统发育指种群的发展历史。
蛙的大致发育过程 个体 受精卵 发育 系统 发育 单细胞 囊胚 单细胞群 原肠胚 腔肠动物 三胚层 三胚层动物 蝌蚪 鱼 有腿 有尾 两栖类 成蛙 无尾 两栖类
个体发育是指一个新个体从产生到死亡的 全部历程。对两性生殖的生物来说,新个体始 于两性配子(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受精。 卵子受精后启动发育程序,形成一个新个 体的过程叫做胚胎发育。 胚胎发育包括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 形成、中胚层形成、神经胚形成、胚层分化与 器官形成等几个主要的发育阶段,许多动物还 必须经过胚后发育阶段——变态,才能发育为 成体。
Grell-Butschli的扁囊 胚虫学说示意图
扁囊胚虫
(二)合胞体学说(syncytial theory)
Hadzi,1953 Hanson,1977
起源于多核纤毛 虫的原始类群
合胞体细胞化
原始的多核纤毛虫
图3-5 合胞体学说示意图
(三)共生学说(symbiosis theory)
图3-6 共生学说示意图
第二章
多细胞动物起源
生命的起源及演化
第一节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1.进化顺序 单细胞(Protozoa)—单细胞群体— 低等多细胞—高等多细胞(Metozoa) 2.多细胞动物发展的重要阶段 1)胚层形成 2)胚层分化 3) 对称体型 4)身体分节 5)头部 的形成。 3.一类特殊的中间类型—中生动物 (Mesozoa)—细胞简单分层,初步分化 产生。
• 高等哺乳动物的腔囊胚是次生均黄卵形成的更高级的 腔囊胚。
4,原肠胚:囊胚之后,胚体继续分 化,形成一双层的胚球,即原肠 胚,内层细胞叫内胚层,外层细 胞叫外胚层。开口叫原口或胚孔。 • 形成方法:内陷;移入;分层; 内转;外包等
(四)原肠胚期
• 整个动物界原肠作用方式变化多 样,但总体可概括为五种细胞运 动机制,即 • 内陷(invagination):海星、海胆 • 内移(ingression):水螅、水母、
仓鼠卵子
二)、精子
1 构造: a头部:细胞核, 顶体(含溶酶体, 溶解卵膜) b颈部:短,含中心 粒 c尾部:长,由轴丝 构成,运动 2 种类多样
轴 丝 线粒体 中心体 核 膜 顶体囊
精子的模式图
• 根据卵黄的多少,又可将卵分为: 少黄卵→卵黄含量少,分布均匀→棘皮动物、 文昌鱼、海绵动物、哺乳类; 多黄卵→卵黄丰富、分布不均匀→乌贼、鱼类、爬 行类、鸟类、昆虫的卵。 中黄卵→卵黄中度→海鞘、两栖类。 • 雄性生殖细胞→精子。个体小,能活动。 受精:卵 + 精子 → 受精卵 这个过程就是受精。
• 胚层亦称为生殖上皮,但较少使用,是动 物胚胎形成时的一群细胞。所有动物都具 有胚层,其中脊椎动物的胚层构造特别显 著,而海绵动物的胚层最为简单,通常会 产生两到三层主要组织层(有时候称为初 级胚层)。辐射对称的动物(如:腔肠动 物)具两个胚层的构造,包含内胚层、外 胚层;两侧对称的动物则具有三个胚层的 构造,较辐射对称动物多了位在内胚层与 外胚层之间的中胚层。所有胚层内的细胞 最终发育成动物的各项组织与器官。
中生动物分类
菱形虫纲:双胚虫 异胚虫
直泳虫纲:直泳虫
双胚虫
第二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1 古生物学方面 随地层中化石种类的地质年代越来越 久远,其种类组成不断趋于简单化, 形成一个单细胞—群体—多细胞的序 列。
太古代(46亿) 太古代 (35亿) 古生代 (6亿) 中生代 (2.3亿) 新生代 (7000万) 古细菌和蓝藻 单细胞动物 生物大爆发(无脊椎动物,爬行类) 恐龙、鸟类 哺乳动物、被子植物
思考题 1、名词:生物发生律、原肠胚、端细胞法、体腔囊 法、原口动物、后口动物、个体发育、系统发育 2、简述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三大证据, 并举例说明? 3、以蛙为例简述生物发生律的生活史? 4、简述多细胞动物受精过程及胚胎发育分期? 5、多细胞动物卵的类型与卵裂方式? 6、动物由囊胚发育形成原肠胚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7、动物胚胎发育中的真体腔的主要形成方式有哪些?
内呼消腺体,外皮感神经,中内生肌排。
第三节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 (一)、群体学说:后生多细胞动 物起源于群体鞭毛虫:原肠虫学说; 吞噬虫学说;扁囊胚虫学说 (二)、合胞体学说:后生动物 起 源于多核纤毛虫原始类群。
三、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一)群体学说
(colonial theory)
2 形态学方面 现存动物中,形成单细胞—群体—多细胞 序列。
单细胞群体
多细胞化石(6000万年前)
3,胚胎学方面—生物发生律
• 生物发展史可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 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 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 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 单而迅速的重演。 • 个体发育:受精卵—囊胚—原肠胚—胚层 分化—成体。 • 系统发展:单细胞—群体—两胚层动物— 多细胞动物 -三胚层动物—高级动物生物发生
受精作用的意义 在于形成具有双重遗传性的合子,受精卵是新个体发育 的起点,是新生命的开始。
• 二 胚胎发育 1,受精:即雌雄 两性配子(精、 卵)融合为一个 细胞即受精卵 (即合子)的过 程。 • 类型:自体受精, 异体受精 • 地点:体外受精, 体内受精
2,卵裂:受精卵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 特点:每次卵裂后形成的分裂球不长 大而继续分裂,使分裂球体积越来越 小。 种类: 1)完全卵裂:整个受精卵全部卵裂 (辐射卵裂,螺旋卵裂) 2)不完全卵裂:卵裂仅限于动物极 (盘状卵裂:分裂限于胚盘处;表面 卵裂:分裂限于卵表面)
不完全卵裂:不含卵黄的C质部分→卵裂→多黄卵。
盘裂:动物极的C质部分→卵裂→头足类、鱼类、爬 行类和鸟类。
表面卵裂:卵的表面→卵裂→中黄卵→昆虫等节肢动物。
斑马鱼的盘状卵裂过程
果蝇胚胎的表面卵裂
三、囊胚的形成
卵裂的后期,分裂球排列在一个中空的球形表面, 形成一层——囊胚;囊胚外面的一层细胞——囊胚层, 中央的空腔称为囊胚腔——里面充满液体或者液化的 卵黄。胚胎的这一发育期为囊胚期。 因为卵子类型不同,分裂的类型不同,所以,形 成的囊胚形态也各不相同,概括起来,可以分为4种: 腔囊胚、实心囊胚、表面囊胚和盘状囊胚。
律.ppt
☆ 蛙的发育
蛙的个体发育由受精卵 开始,经囊胚、原肠胚、 三胚层胚、无腿蝌蚪、有 腿蝌蚪,变态成为蛙。 这个过程反映了系统发 展所经历了的单细胞、单 细胞群体、腔肠动物、原 始三胚层动物、低等脊椎 动物、鱼类到两栖类的基 本过程。 蛙的个体发育重演了其 祖先的进化过程。
蝌蚪的几个时期
第一节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在动物界中,除了单细胞动物外,其他都是多 细胞动物,由单细胞动物发展到多细胞动物是生物 进化的历史必然) 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原生动物门)
过渡类型 :中生动物(中生动物门) 多细胞动物:后生动物(海绵动物……)
中生动物门
一、 主要特征:1、全部为体内寄生种类。 双胚虫:寄生于头足类的肾 直泳虫:寄生于海产无脊椎动物 2、种类少,个体小。 50种 0.5~10mm 3、结构简单,生活史复杂。 虫体由20~40个细胞组成; 细胞排列成双层 4、介于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的 过渡类型
(三)囊胚期 分裂球→实心桑椹胚→中空囊胚。 中间空腔→囊胚腔。 周围C层→囊胚层。
囊胚层 囊胚腔
蛙囊胚期
1、囊胚腔;
2、卵黄细胞
囊胚的形成
• 腔囊胚:均黄卵或少黄卵经多次全裂,形成皮球状的囊 胚,中间有较大的囊胚腔,这种囊胚叫腔囊胚。凡全裂 又等裂的类型,都形成腔囊胚。
• 实心囊胚:有些全裂卵,由于分裂球排列紧密,中间没 有腔,或者分裂初期尚有裂隙存在,以后被分裂球挤紧 而消失成为实心球体,这种囊胚称为实心囊胚。如水螅、 水母,某些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 • 表面囊胚:中黄卵进行表面卵裂,到囊胚期由一层分裂 球包在一团实体的卵黄外面,无囊胚腔。如昆虫。 • 盘状囊胚:硬骨鱼类、爬行类、鸟类等典型的端黄卵进 行盘状卵裂,形成囊胚,盖于卵黄上,称为盘状囊胚。
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
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口的
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 线形动物, 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后口动物:在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育过程中, 原口形成动
物的肛门,在相反方向的一端由内胚层内陷形 成口的动物。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索动物 及脊索动物属于后口动物。
6,胚层分化 • 1)、外胚层:神经感官,消化道 两端,皮肤 • 2)、中胚层:肌肉,真皮,循环, 泄殖,体腔膜 • 3)、内胚层:消化,呼吸道上皮, 肺,胰及许多腺体
从动物的进化来看
• 实心囊胚和原始的腔囊胚出现在海绵动物、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和一些低等的环形动物中;
• 两侧对称型的腔囊胚见于低等脊椎动物和某些无脊椎 动物;
• 两栖类是更高等的端黄卵型的腔囊胚;
• 由于卵黄的集中,从腔囊胚发展成为无脊椎动物的中 黄卵的表面囊胚和脊椎动物及某些无脊椎动物端黄卵 的盘状囊胚;
第三节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一,生殖细胞的种类及构造 (一)、卵子 1,构造特点: • a,染色体数1/2体细胞 • b,贮存大量卵黄 • c,分为动物极、植物极 • d,大小不一 2,种类:根据卵黄的多少确定 • 少黄卵:卵黄均匀分布 • 端黄卵:卵黄集中到植物极 • 中黄卵:卵黄位于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