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朱自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不仅是一种对友谊深情的表达,更是对生命的延续,无私奉献的赞美。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够了解人物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还能够了解到一种珍贵的人类情感——友谊。
本篇文章将深入解读《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设计,力求使学生对这篇文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即友谊的珍贵性和无私奉献的力量3、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写作技巧和作品内涵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现相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了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人们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支撑和力量。
同时,介绍作者朱自清先生的生平,让学生明白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
通过探究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篇作品的内涵。
2、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即友谊的珍贵性和无私奉献的力量《记念刘和珍君》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感人至深,描写的是刘和珍两人朴实、无私碰撞出的真挚友谊。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读书笔记、视听资料等方式对文章展开探索,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简短的文字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塑造出来的。
让学生看到这篇文章中的友谊和无私奉献的力量,激发他们去思考、感悟,并将这种值得尊敬的人类情感积淀下来。
3、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清新,简练,情感真挚,思想深刻。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例如抒情手法、经验教训即物即情的唯美诗化等,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作品的含义、体会作品的审美价值。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写作技巧和作品内涵在教学中,通过扩展教育,举办主题活动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具有分析和理解作品的能力。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9.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现代史知识,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并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
2.理解文中精辟的语句,尤其是精警的议论。
二、能力培养目标1.学习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层次,把握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章法,品味语言,训练诵读,积淀语感。
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三、德育渗透目标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
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
【重点、难点】《记念刘和珍君》具有政治性、战斗性和抒情性特点,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有些语言精辟却难懂,文中的思想厚重却不容易把握。
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就成为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1.强化诵读,注重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之妙,以诵读促进感悟、鉴赏。
2.本文语言精警,富有思想含量,感情充沛,如歌如诗,光从语言上说,本文也是鲁迅作品中甚至是现代文学中难得的名篇。
对这些精美的语言,要反复地读,鼓励学生背诵下来。
结合全文和段落的语境揣摩有些语句,也可以让学生仿写。
【学生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上学生诵读、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1.将课文读两遍;2.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概括每一部分大意;3.认真阅读注释;4.找生词、难句,自己先试着理解;难以理解的词句,可以同学中讨论。
二、背景结合注释①介绍“三一八”惨案及刘和珍。
3.18(惨案)──3.25(追悼会)──4.1(成文)└────────两星期───────┘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记念刘和珍君(1)
课题记念刘和珍君课型教读课时1 3备课教师上课教师上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高考考点1、背诵,2、写作本文的原因,3、重点句子的分析。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备注一.导入: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
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文中注释①,大家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提示:悲、愤!)二.简介作者并解题1.指名学生简介本文的作者?(提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2.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君:对人的尊称。
三.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脉络。
1.听录音朗读课文。
高一上册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高一上册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教案要素: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三、教学难点四、教学方法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七、课后作业八、教学反思【教案】纪念刘和珍君一、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刘和珍君及其作品。
2. 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3. 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
4. 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和发现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1. 学生了解刘和珍君及其作品。
2. 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和发现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2. 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展示刘和珍君的图片和作品,引起学生兴趣。
2. 阅读法:通过阅读文章,教学生如何理解文章,如何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
3. 讨论法:通过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感情,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刘和珍君的图片和作品,引导学生发言,介绍刘和珍君及其作品的重要性。
2. 阅读:带领学生一起阅读《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并告诉学生文章中表露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就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4. 总结:请几位同学展示讨论过的内容,并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5. 课堂练习: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名人的纪念文章,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总结不同纪念文章的写作技巧。
六、板书设计纪念刘和珍君七、课后作业1. 回家继续阅读其他名人的纪念文章,发现纪念文章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 总结做出不同纪念文章的写作技巧。
八、教学反思这节课是一节阅读教学课,通过阅读文章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课堂上通过讨论法与学生们进行互动,让学生们开放性地表达看法,同时提高其思维能力。
在板书设计方面,精简主题,方便学生阅读。
在未来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感情,同时提高写作水平。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赵健夫教学重点: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设想:着生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理解关键文句,进而把握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一: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
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
二、背景资料“三一八”惨案是继“五”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展开了。
3月17日下午,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政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月18日上午10时,李大钊作了演说,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高唱《国民革命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驱逐帝国主义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进行游行。
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欣然前往,并担任指挥;女师大进步学生杨德群等沿途散发传单,群情激昂。
刘和珍等到就是此时遇难的。
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
4月1日,鲁迅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
三、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
问题设计: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记念刘和珍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记念刘和珍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基本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理解文章大意。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基本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理解文章大意。
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本文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播放关于“三一八”惨案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该事件的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
2.学习新课(30分钟):(1)初读: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行朗读,熟悉课文。
(2)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学生记录。
(3)分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巡回指导。
(4)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
3.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分享学习心得。
4.作业布置(5分钟):(1)背诵课文片段。
(2)完成课后练习。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课堂练习法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音频播放、板书等。
3.课堂互动方式:教师提问、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
选用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原因和优点:这些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片段,并完成课后练习,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和考试成绩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其学习效果。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二单元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单元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版1.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结合文意和具体语境,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理清一段话的思路。
4.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四节。
关于如何理清文章思路的教学建议本课的训练重点是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 怎样理清总体思路?2. 怎样理清局部思路?3.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重点句、难点句。
一、理清总体思路大致有三个步骤: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按照理清思路的要求划分段落、层次第二步:按照理清思路的要求概括各段中心。
本文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标明,七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当然都很紧,但程度有区别。
第一、二部分说为什么要为刘和珍君写一点东西,第三、四、五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是探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
第三步:探究这样安排思路的理由。
方法有二:一是提问题,二是作比较。
要理清思路,就要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着力探究段序这样安排有什么道理,后一部分接前一部分有什么道理。
文章前前后后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变换角度,可以化为种种问题。
例如:为什么思路要从写作缘起这一点出发?通过探究可以领悟,“记念刘和珍”,不单是对一个人的纪念,而是通过对一个人的纪念,评论“三一八”惨案这一历史事件,作者把笔触集中在惨案上,不从刘和珍生平写起,而由追悼会引出写作缘起,实质上是展现“三一八”惨案之后方方面面的动态,表达自己对各种社会势力的感情。
例如第一、二部分的思路是怎样连贯的?其实是申述段政府杀害的是什么样的青年,等等,思考这些问题就可以理清总体思路。
另外,还可以用作比较的方法:如果从第三节的内容,即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写起,把一、二节的内容移到第五节后面,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好不好?为什么?第六、七节都说到刘和珍等人牺牲的意义,这两节的先后顺序对调一下好不好?为什么?这样比较,对于文章的思路就能有所领悟。
《记念刘和珍君》的教案和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和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认识到和平的珍贵;(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3)学会珍惜友情,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了解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文中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寓意;(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文的历史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3)教师解答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分析。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认识到和平的珍贵;(2)引导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写作练习:(1)以“纪念某位身边的人”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指导;(3)分享优秀作品,进行欣赏和讨论。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以“纪念某位身边的人”为主题,完成一篇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能力;3. 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认识和体现;4. 学生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7记念刘和珍君-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7 记念刘和珍君-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刘和珍及其家庭背景,理解其悲惨遭遇;2.理解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歧视,反思社会不公;3.掌握《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点;4.通过这篇文章,提高学生对生命的更深刻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本的基本意思,理解文章背后的主旨;2.教学难点:理解社会背景,准确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朗读和齐读;2.讨论;3.视频呈现。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介绍课文本课将讲述的是一位女孩子的故事,她的名字叫刘和珍。
我们将一起了解她的遭遇,反思当时的社会背景,提高我们对生命的认识。
第二步:理解刘和珍的遭遇1.让学生在老师引领下了解刘和珍的家庭背景;2.让学生通过课文,了解刘和珍的遭遇及其悲惨结局。
第三步:人物分析1.提供课文中人物,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如刘和珍、颜箐秋、雷鸣、张大千等等;2.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比较分析,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第四步:理解社会背景1.让学生在课文的帮助下,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2.引导学生反思社会不公现象,并加深对人性正义的理解。
第五步:语言分析1.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特点,如比喻、借代、排比等等;2.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第六步:情感体验1.观看相关视频素材;2.让学生通过视频感受刘和珍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并了解到社会不公现象对人的危害和不公。
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进一步提高了对生命的认识,更加珍视生命。
这节课的教学方法多元化,采用讨论、写作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也为以后更深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鲁迅
一、二节——写作缘由
三、四、五节——“纪念”主体
六、七节——意义教训
8课后反思
1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实行即时评价。
2补充相对应知识。
3大屏幕展示初中学过的相关叙事抒情的作品,
1、各组上台展示,课代表协助老师检查完成情况。
2、在书上。
验收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并增强记忆
4分钟
2
做议讲评
环节
自由朗读课文
巡视学生课本,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读课文,标注重点字词读音及自然段。
课题
纪念刘和珍君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重点
1、读准读音。
2、理清文章脉络、划分层次段落
3、背会鲁迅及本课相关常识和写作背景。
依据:1、2019年高考大纲分析:能识记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能对阅读材料实行赏析。
教学
难点
识记重点字词读音
朗读重点片段
概括主旨大意
依据:朗读能够协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所以要学生多读,提升朗读理解水平。概括主旨大意能够检测学生对文章的把握情况。
3、评价总结学生所答。
1、小组讨论并写出答案
2、小组展示。
3、书上记录相关答案。
训练学生的概括水平。
6分钟
4
课堂
总结提升环节
赏析写法
1、分别划出文中记叙、议论、抒情的部分。
2、点拨不同的朗读方式
3、分析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
圈点勾画
小组讨论
代表展示
训练学生分析散文表达方式的水平
6分钟
5
目标
检测
环节
文学常识及字词填空题
理由: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是本课教学重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记念刘和珍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
素养和人文精神。
分析人物形象
理解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包括性格、品质和行为等方面。
掌握通过人物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理解作者通过刘和珍的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 美。
体会情感表达
理解作者对刘和珍君的悼念之 情
讲解方式:采用引导、启发、示范等多种方式进行讲解
讲解目的: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实际应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重点语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 用能力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 容,包括刘和珍的 事迹和文章主旨。
总结刘和珍的精神 品质,引导学生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
强调爱国主义精神 的重要性,引导学 生珍惜和平、奋发 向上。
布置作业,要求学 生背诵相关段落并 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教学内容:介绍刘 和珍生平事迹和时 代背景,分析刘和 珍形象特点及其在 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采用讲 解、讨论、案
教学评价:通过课 堂互动、作业、考 试等多种方式评价 学生的学习效果,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讲解重点语句
重点语句选择:挑选文中关键、寓意深刻的语句进行讲解
语言风格:语言犀利,感情强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语言特点:用词精准,表达生动,富有节奏感 修辞手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反复、反问等,增强表达效果 语言内涵: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需要深入挖掘和体会
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重点语句的筛选
重点语句的解读
重点语句在文中的 作用
通过重点语句理解 文章主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一册(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仔细阅读这部分的内容,前后左右讨论一下,刘和珍君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她的事迹和性格特征),并找出文中的依据。
事迹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⑻中弹牺牲。
性格特征:温和、思想进步B、相比之下,反动势力的代表们又是怎样的?——明确:下劣凶残(中外杀人者、有恶意的闲人)C、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君与反动势力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明确:对刘和珍的死时沉痛和惋惜;对反动派是揭露和嘲讽。
重点语句分析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明确:第一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第二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第四部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第五部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
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第七部分:“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
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
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
2、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明确: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
“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是对烈士热情讴歌。
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3、“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明确:抓关键词“尤”“出离”“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人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动派,血债是一定要用血偿还的。
⒊“惨象,……就在沉默中灭亡。
” ——明确:抓关键词“已”“尤”,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更突出走狗文人“流言”的下劣无耻。
“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关系的复句,既对反动派发出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激励。
⒋“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抓“依稀”“微茫”“更”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
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他们也将从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前进!“此”的内容包括:⑴对爱国者的崇敬;⑵对执政府的愤怒;⑶对反动文人的憎恨;⑷对麻木民众的失望⑸对社会现状的忧愤;⑹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⑺对社会未来寄予希望……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必修5【教学目的】一、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二、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
【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主要教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二、指导预习。
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①洗涤(dí);②惮(dàn);③攒射(cuán)、尸骸(hái)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3.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4.划出课文中的疑点。
三、研习新课。
1.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师板书: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2.集体阅读一、二部分,讨论: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总结: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
“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
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
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
3.让一名同学读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考虑并回答记念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教师先联系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后和学生共同分析:“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
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分析第三部分第2段的内容:“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可爱;“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4.集体阅读第四、五两部分,然后重点抓住第四部分“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和“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这两句;在第五部分重点抓住“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和第3段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明确作者意在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野蛮暴行,使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惩创学生”都相形逊色!四、小结。
作者记叙刘和珍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刘和珍被枪杀的无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动文人的中伤,追叙刘和珍的遇难情景,抒发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
因此,作者就以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着“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这一文章中心安排了文章几个部分的内容,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2.阅读第六、七两部分内容,探讨其深刻含义。
第二教时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讨论分析课文第六、七两部分。
明确:①第六部分,作者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
②作者运用陶潜诗句的理解: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集体阅读第七部分的内容,重点讨论第2段的第2句话。
明确: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
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教者在充满激情的朗诵后,明确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