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文化特性doc27(1)
时间文化与时间管理
时间文化与时间管理引言时间是我们生活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而时间管理则是有效利用时间,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
时间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文化,它与个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时间文化与时间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时间文化的影响时间文化是指一个社会对时间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方式的集合。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时间观念和习惯,这些观念和习惯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时间的利用和管理方式。
首先,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看法存在着差异。
有些文化注重时间的准确性和效率,例如西方文化中的时间观念,他们认为时间是有限且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注重守时和高效工作。
相反,一些东方文化对时间持更为宽松的态度,他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对时间的观念相对灵活。
其次,时间文化也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在一些文化中,工作和生活被视为分离的领域,人们将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划分得很清楚。
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工作和生活被融为一体,人们更倾向于将工作与生活平衡起来。
时间管理的重要性良好的时间管理可以带来许多好处。
首先,它可以增加工作的效率和产出。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优先级,合理安排时间,可以更好地分配精力和资源,提高工作的质量和产量。
其次,时间管理可以减少压力和焦虑。
合理利用时间可以避免拖延和临时抱佛脚,减少工作堆积和时间紧迫感,从而更好地管理工作和生活。
另外,时间管理也有助于个人成长和提升个人效能。
通过时间管理,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时间,提高自律能力和计划能力,同时也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理想。
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需要坚持和自律。
下面是一些培养良好时间管理习惯的建议:1.设定明确的目标: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制定清晰明确的计划和时间表。
2.优化任务安排:合理评估任务的时间和优先级,避免过度承载和时间冲突。
3.避免拖延症:认识到拖延对时间的浪费和工作的影响,采取积极行动来克服拖延习惯。
浅说古代计时文化
浅说古代计时文化古代计时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和利用,也体现了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
在古代,人们通过观测太阳、月亮和星辰等天文现象来制定计时系统,同时还利用水钟、沙漏等简单的计时工具来衡量时间。
这些古代计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帮助人们解决了鸡毛蒜皮的日常时间问题,更为后世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迪。
古代计时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时期。
那个时候,人们主要是通过观测天文现象来制定时间,尤其是通过观测太阳的位置和月亮的变化来确定时间的长度。
在那个时期,人们还没有发明出具体的计时工具,所以只能通过天文现象来估算时间。
正是这种观测天文现象的习惯,奠定了古代计时文化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逐渐发明出了一些简单的计时工具,比如水钟、沙漏等。
水钟是古代一种常见的计时工具,它利用水流的速度来衡量时间。
水钟通过一个容器装满水,然后让水从一个小孔中流出,水流完时即为一个时间周期的结束。
沙漏则是一种利用沙子漏斗的计时器,通过计算沙子流出的速度来测定时间。
这些简单的计时工具,为古代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活动。
古代计时文化在各个文明古国中也有着丰富的表现。
在古埃及,人们利用日晷等天文仪器来测定时间,还发明了一种叫作“水漏法”的计时法则。
在古希腊,人们利用太阳和星座来掌握时间,同时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天文台。
在古印度,人们发明了一种叫作阿拉拉计时法的计时方法,用来测定白天的时间长度。
在中国,人们利用天文仪器和农历来测定时间,同时还发明了高度准确的日晷和水运量法来计时。
古代计时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古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古代的天文仪器和简单计时工具,无疑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还促进了人们对时间和天文现象的认知。
在古代文明古国中,很多科学家和工匠们都在不断的研究和改进计时工具,同时还关注时间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为后世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文化中的时间与历史感研究
古代文化中的时间与历史感研究时间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基础。
在古代文化中,时间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存在。
在古代,人们用来计算时间的方式并不像现今用的钟表、手机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讨论古代文化中的时间与历史感,包含古代时期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这些认知和理解建立起历史感。
古代文化中的时间认知在古代,人们使用的主要计时方式是通过天文现象来计算。
例如,人们可以通过月相、星空的移动和日变化等来计算时间。
人们所得到的时间要比现代人通过钟表等计算方式粗略得多。
但是,这种计时方式在古代也是非常有效的。
古代文化中的时间认知也与宗教信仰有关。
例如,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时间是有一个简单的概念,其源自于易经。
在易经中,时间被分为了64个物理单位。
古代的先贤们认为一年被分为了8个季节,每个季节又被分为了三个时期。
这种时间认知也被应用在中医学和农作物的种植中。
古代文化中的时间认知不仅仅是一种科学计算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
建立历史感的方式古代文化中的时间认知也对历史感建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历史感是指人们通过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建立起对过去的感觉和体验。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历史来建立自己的历史感,这样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
在古代,建立历史感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
人们从祖宗和长者身上获得历史故事,并传递给下一代人。
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这种方式被称为“祖德”。
这种传统语言和观念传承方式在古代社会中起了很大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建立历史感的方式则更多地需要通过读书或旅行来达成。
读书可以让人们通过文字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旅行则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从中获得历史感。
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在现代社会中,古代文化对我们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例如,在中国的书法、音乐和绘画等方面依然保留着对古代文化的崇敬和传承。
同时,也有很多现代人借鉴古代文化中的思想和认知方式来帮助自己更好的生活和思考。
软件质量模型的六大特性27个子特性
软件质量模型的六大特性27个子特性
一、功能性:
1、适合性:提供了相应的功能
2、准确性:正确(用户需要的)
3、互操作性:产品与产品之间交互数据的能力
4、保密安全性:允许经过授权的用户和系统能够正常的访问相应的数据和信息,禁止未授权的用户访问.......
5、功能性的依从性:国际/国家/行业/企业标准规范一致性
二、可靠性: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1、成熟性:防止内部错误导致软件失效的能力
2、容错性:软件出现故障,自我处理能力
3、易恢复性:失效情况下的恢复能力
4、可靠性的依从性
三、易用性:在指定使用条件下,产品被理解、学习、使用和吸引用户的能力
1、易理解性:
2、易学性:
3、易操作性:
4、吸引性:
5、易用性的依从性:
四、效率性:在规定台条件下,相对于所用资源的数量,软件产品可提供适当性能的能力
1、时间特性:平均事务响应时间,吞吐率,TPS(每秒事务数)
2、资源利用性:CPU 内存磁盘IO 网络带宽队列共享内存
3、效率依从性:
五、软件维护性:"四规",在规定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使用规定的工具或方法修复规定功能的能力
1、易分析性:分析定位问题的难易程度
2、易改变性:软件产品使指定的修改可以被实现的能力
3、稳定性:防止意外修改导致程序失效
4、易测试性:使已修改软件能被确认的能力
5、维护性的依从性
六、软件可移植性:从一种环境迁移到另一种环境的能力
1、适应性:适应不同平台
2、易安装性:被安装的能力
3、共存性:
4、易替换性
5、可移植性的依从性:。
浅说古代计时文化
浅说古代计时文化古代计时文化是指古代人们对时间的计量、记录和管理方式的总称。
它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时间的认知和利用方式。
古代计时文化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古代计时文化。
一、中国古代计时文化:中国古代计时文化以天文观测为基础,使用了太阳、月亮、星辰等天体运动作为计时的参照物。
古代中国人用天文仪器来观测和记录天体的运行轨迹,以此来确定时间。
中国古代有十分、五分、两刻等划分时间的单位,而现在我们还沿用了一刻钟这个词汇。
二、埃及古代计时文化:埃及古代计时文化以太阳的升起和降落为基础,利用太阳的位置来计算时间。
埃及人建造了许多高大的太阳钟,通过阴影的变化来确定时间。
埃及的日晷也是一种常见的计时仪器,它通过太阳的光线和阴影的变化来显示时间。
三、古代希腊计时文化:古希腊人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天文的民族之一,他们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来测量和计算时间。
古希腊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小时,并且早晚两次12小时的分界点都是通过太阳的位置来判断的。
古代计时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与当时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和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人们利用计时文化来规划和安排农作物的种植、生产活动的安排、节日的举办等。
计时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例如在天文学和物理学方面的研究。
古代计时文化对现代社会也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现代社会对时间的计算更加精确和便捷,但是也需要注意合理利用时间,避免时间的浪费和过度追求。
古代计时文化也提醒我们,时间是不能回溯的,要珍惜时间,并合理安排任务和活动。
古代计时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不同民族和地区在计时文化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古代计时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同时也对现代社会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第七章 文化的时间和空间
二、文化层
1.概念的提出: ➢ 1904年,德国文化学家格雷布内尔——《埃塞俄
比亚文化圈及文化层》。 ➢ 施莱曼的考古发掘对文化层理论形成的启发 2.含义:指在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不同
的层次,每一层次都反映着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 特征。
3. 从本质意义上说,文化层是文化累积的结果。文 化层所代表的是一个历史时期,其重心是指向时 间维度,它反映着人类文化创造的历史和文明进 步的程度。
文化圈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 文化圈可大可小; 文化圈的时间存在是扩散的。
二、文化区
1.含义:文化区,又称文化区域,主要指具有相似 文化特征和生存方式的区域分类或空间分布。
2.文化区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 19世纪末,美国的奥·梅森最先使用“文化区”一 词,其关于拉丁美洲土著文化的研究。 20世纪初,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将这概念扩展运 用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群体的考察与分类研究。 威勒斯关于文化区的定义及其影响; 相关学者对文化区的批评。
2.文化学家依环境作用结果对文化的分类
❖海岸文化——希腊文化 印度文明/恒河流域
❖流域文化——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 中华文明/黄河、长江流域 巴比伦文明/幼发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
❖高地文化 ❖纬度文化
3.文化生态的影响:普遍而深刻
从表象上看,衣饰打扮、饮食起居、交通 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不同生态环境的 制约和影响;
第二节 文化的空间
一、文化圈
文化圈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是相对于 时间概念上的文化层而言的,其内涵与外 延都存在着相当大的模糊性。
1.含义:指人类同一生活环境所形成的包括 语言、风俗、道德、宗教、艺术等共同的 文化特质的一定分布范围。
2. 文化圈的提出及其发展
德国的格雷布内尔最先提出和使用这一概 念,并提出了某一文化现象在文化史上有 无关联的若干判断标准,即形态标准;数 量标准。
时间文化教案:认识各国文化中对时间的态度和价值观
时间文化教案:认识各国文化中对时间的态度和价值观。
中国人对时间的态度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东方国家,中国人对时间的态度和价值观也是独特的。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有限而珍贵的资源,因此,时间管理尤为重要。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时间可以被视为一种用于尊重他人的礼仪。
例如,在商务会谈中,到场时间是非常重要,在中国商务会谈中,晚到是不礼貌的行为。
此外,中国人有一个很有趣的观念,那就是时间是一个循环的重复,它是不断重复的过去和未来,这种思想被称为“周期时间”。
根据中国的农历传统,每个月的第一个日历日期被称为“初一”,每个月的十五日被称为“十五”,这些都代表着循环时间的节律。
日本人对时间的态度日本人对时间的态度源自于他们古老的文化和传统,他们尊重时间,珍视时间。
他们的工作日非常长,因为他们非常重视工作和责任感。
在日本,按时到达远远不够,“准时”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这是因为日本人相信,准时的表现代表着你对工作、对公司、对客户和同事的尊重。
此外,日本人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文化现象,那就是“和时计”。
它实际上是一种在家庭中传承的文化,意思是不仅要信任一个人,还要相信他的时间感。
在和时计中,每个人都需要遵循同样的时间表,这样彼此之间才能取得协调和共识。
印度人对时间的态度印度是一个注重宗教和精神生活的国家,他们对时间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在印度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精神的体验,而不仅仅是数量上的东西。
印度人认为,时间是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它可以带来各种各样的幸福和灾难。
在印度,对待时间的态度非常不同,这也证明了他们思想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
在印度,时间经常被用作一种修行的方式,许多印度人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冥想和反思,以换取内心的静和心灵上的安定。
因此,在印度,时间并不是为了工作或者生活而存在的,而是为了修行成为更好的人而存在的。
美国人对时间的态度美国是一个非常独立、富有和多样化的国家。
在美国,时间被视为一种资源,人们非常受时间的约束。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时间是如何被认识的?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时间是如何被认识的?时间是人类普遍认识的概念之一,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时间的认识却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不同文化的角度探讨时间的认识。
一、西方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认为是一种可以被测量和管理的资源。
时间是抽象的,可以被分割成线性的时间段。
这种时间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也被称为“机械时间观念”。
1. 分秒必争的时间观念在西方社会,时间被认为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人们需要高效地利用时间。
分秒必争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态度。
这种观念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强调效率和竞争的精神。
2. 时间等价交换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认为是可以被转化的资源,人们可以用时间交换金钱、物品或服务。
这种观念也存在于西方商业和经济领域中。
例如,工资制度反映了时间和金钱之间的等价关系。
这在其他文化中不一定存在。
二、东方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在东方文化中,时间被认为是不可征服和无限的自然力量。
时间被视为一个循环的过程,由于本质上是抽象的,难以被量化或分割成线性分段。
下面将从中国文化和印度教文化两个方面探索东方时间观念的本质。
1. 中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念中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念深受老子、孔子等古代哲学家思想的影响。
时间被认为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由阴阳、五行等因素构成。
时间的变化是循环性的,而不是线性的。
中国文化强调自然的力量和宇宙的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气和农历都是基于自然和天文现象确定的。
相比于西方文化中的“时间是金钱”观念,中国文化更注重“时光如水”和景德镇的“心灵瓷”。
2. 印度教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印度教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受到印度教教义的影响。
印度教认为一生中的不同阶段和经验都有一个特定的精神意义。
时间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是由宇宙节律所决定的。
印度教文化中的时间观念还涉及到“轮回转世”的概念。
人的灵魂会在死后得到重生,以重复上一轮的经验和历程。
因此,时间被视为一种有限和不断回归的循环过程。
综上所述,时间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被理解的角度也不同。
时间管理时间的特性
时间管理时间的特性时间管理是指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时间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时间管理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技能,能够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生活质量。
而时间管理的核心在于了解和掌握时间的特性,下面将介绍时间管理时间的几个重要特性。
1. 不可逆性时间具有不可逆性,一旦过去就无法回到过去的那一刻。
这一特性使得我们不能够浪费时间,而是应该充分利用时间,尽可能地让每一刻都有价值。
回顾过去,我们可能会后悔自己没有更好地利用时间,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避免将来对自己的时间浪费而产生遗憾。
2. 有限性时间是有限的资源。
每个人在一天中只有24小时,不论你是谁,无论你的地位高低,你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时间有限的现实,从而更加珍惜每一刻。
明白时间的有限性可以激励我们更加高效地安排时间,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3. 不均匀性尽管时间以秒、分、时来度量,但时间在我们的感知中并不是均匀流逝的。
我们可能感觉一段时间过得很快,而另一段时间过得很慢。
这一特性使得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如何管理我们的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时间的浪费,并让我们更加高效地处理任务。
4. 可控性时间是可以被控制的。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时间本身的流逝,但我们可以控制如何利用时间。
时间管理是一门学问,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掌握各种时间管理技巧,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
在工作中,合理安排任务优先级、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时间。
5. 可重复性时间可以重复利用。
考虑到时间的有限性,我们可以将固定的任务和活动放入日常日程中,以便节省时间。
比如,每天的早晨可以用来锻炼身体,每周可以安排一次定期清理家务。
通过将这些重复性任务纳入日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我们的时间,让时间得到最大的利用。
6. 预见性时间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
我们可以通过规律性的事件和模式来预测未来的时间需求。
比如,在学生生活中,我们可以预计到学期结束时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来准备考试。
浅说古代计时文化
浅说古代计时文化古代计时文化是古代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和记录方式的集合,它包括了日晷、水钟、火钟、沙漏等多种计时方法。
古人不像我们现代人那样能够依靠电子设备准确地知道时间,因此他们利用自然、机械和化学的原理来进行时间的测量和记录。
古代计时文化是古代科技和文化的结晶,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时间和生命的珍视和探索。
古代计时文化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中国,最著名的计时工具是日晷。
日晷是古代人们根据太阳光的方向和长度来测量时间的利器,它早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
日晷主要是利用影子的原理来测量时间,当阳光照射在日晷上,根据影子的长度和方向可以判断出当时的时间。
日晷逐渐演化成了各种形式,包括了立式日晷、卧式日晷、壁日晷等,而且在古代中国的各个朝代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除了日晷之外,水钟也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主要计时工具,它利用了水的流动来测量时间。
水钟的发明为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定时的便利,比如用来设定农田的灌溉时间、定时清晨的早起等。
在古代西方文明中,火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计时工具。
火钟利用燃烧的火焰来测量时间,当火焰燃尽时,就可以判断出经过了多少时间。
火钟的原理非常简单,但是却在古代西方得到了广泛应用,被用于宗教仪式、军事活动和日常生活等方面。
古希腊人还发明了一种叫做沙漏的计时器,它利用了沙粒的流动来测量时间。
沙漏的发明为古希腊人的海上航行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参照,同时也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工具。
古代计时文化不仅在古代中国和西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还在其他文明中有着自己的发展和成就。
古代印度人通过研究日晷和星象,建立了高度精密的天文计时系统,用来测量日、月、星、地球等天体运动的时间。
古代埃及人利用了尼罗河的泥沙来制作了一种叫做“水漫灌”的水钟,它利用了水的流动来测量时间,是古代埃及社会计时文化的重要成就。
古代计时文化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和应用。
古代计时文化不仅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也是文化和科技的结晶,它在古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间的特性、价值与利用技巧
时间的特性、价值与利用技巧时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年轻还是年老。
时间的特性是不可逆转和有限的。
一旦时间流逝,就无法回到过去,也无法多出一秒钟。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性,并善于合理利用时间。
时间的价值体现在它对我们的生活和成就的影响上。
充分利用时间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创造更多的机会。
在现代社会,时间是商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那些能够更好地管理时间的人,往往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此外,时间的价值还体现在它对我们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影响上。
合理安排时间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新的技能、获取新知识、培养兴趣爱好、保持身体健康等。
为了更好地利用时间,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技巧和策略。
首先,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我们可以更好地组织时间,集中精力完成任务,避免拖延。
其次,有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可以使用时间管理工具,例如时间表、提醒器等,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
此外,我们还可以学会优先处理重要和紧急的事务,避免将时间浪费在琐碎的事情上。
另外,要有意识地避免时间浪费。
我们可以减少社交媒体、电视剧和游戏等娱乐活动的时间,以提高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最后,要有良好的时间规划和调整能力。
我们要灵活适应各种情况的变化,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调整时间分配。
总结而言,时间的特性是不可逆转和有限的,它对我们的生活和成就具有重要的影响。
合理利用时间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创造更多机会,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目标、使用时间管理工具、避免时间浪费和有良好的时间规划和调整能力来更好地利用时间。
让我们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每一分每一秒,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时间是一种孤立而无情的力量,它在不经意间流逝,无法被逆转,也无法被恢复。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年轻还是年老,每个人每天只拥有相同的24小时。
时间的文化特性doc27(1)
时间的文化特性“难道你不曾看见石头被时间征服?不曾看见高塔倒塌、石块崩碎?不曾看见神殿和神象腐朽倾败?不曾看见神灵的威力难以适当延长命运的终点,或抗拒自然既定的法则?”(卢克莱修《物性论》ⅴ)从古至今,最使人类感到幽深难测和敬畏有加的事物就是时间了。
拜伦叹道:“噢,时间!你这死者的美容师,/ 毁灭的崇拜者……/我们判断失误的纠正者,/ 真理与爱的检验,你是唯一的哲人!(《实习骑士哈罗德游记》ⅵ)”显然,时间崇拜是一种不可治愈的“人类病”。
印度教和婆罗门教将梦天一日所经历的年数定为110596χ1011,而这漫长的一日却只不过是无限的时间螺旋中的一段小插曲。
对人类来讲,时间象一个永恒的神。
因为成为真正的神的最根本的条件就是:拥有时间。
时间是一个关于世界的问题,所以无数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生理学家都在物质存在的一切结构层次探讨时间的起源和进化,时间的意义和实质,以及时间的层次和阶梯等等。
但是时间更是一个关于人自身,关于人的心理、精神和社会,关于人的文化的问题。
归根结底,时间是人的存在(心理存在、社会存在与文化存在)的方式,是一种体相,一种会通,一种心性相即、心物相兼的状态--或者简概地说,是一种我们人类与之同在的文化。
一时间研究与时间文化自从柏格森提出“心理时间”说, 从哲学意义上将时间与空间加以区分,把时间范畴置于较空间更为重要的地位以来,将时间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进行多学科研究,已成为当代西方时间研究的显著特征。
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围绕时间主题推出的《在文化的交叉点上》的丛书和肇始于美国科学家、著名的多学科时间研究的卓越组织者和领袖弗雷泽(J·T·Fraser)编纂的《时间之声》(1966年),和继后开展的“多学科时间研究前景”国际会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国际时间研究会进行的持续至今的研究,便可说是这一研究思潮的突出反映。
两千多年来对时间本质的哲学与科学探讨,导致人们关注时间中蕴含的变动性、流动性、不可逆性,及度规性、秩序性、空间性、方向性等一系列时间特性。
关于时间的思想总结
关于时间的思想总结时间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它具有不可逆的特性,始终以恒定的速度流逝。
人类对于时间的思考和感知,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思想。
以下是对时间思想的总结。
首先,时间观念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时间被理解为一个循环的过程,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例如,在中医中,每一时辰与人体的不同器官相对应,认为这个时段最适合养护此器官。
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理解为一个线性的过程,强调追求进步和效率。
因此,在西方文化中,时间经常被说成是金钱。
其次,时间对人类的意义和价值不同。
对于一些人来说,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他们将时间视为财富,认为时间的节约和合理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观点在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和快节奏的环境中特别受到重视。
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时间是无限的,因此他们将时间视为尊严和自由的象征。
这些人更注重享受每一刻的生活,不拘泥于时间的限制。
然后,时间还有着主观的感知。
由于个体的不同心理状态和目标的不同,人们对于时间的感觉也随之变化。
当人们充实而充实地度过时光时,他们可能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而当人们感到无聊和空虚时,时间可能会感到缓慢而漫长。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时间在不同情境下,人们的感知会有所不同。
此外,时间还与记忆和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
时间通过记录过去的事件和经验,并对未来做出规划,成为人类记忆和理解历史的工具。
人们通过时间的流逝,可以回忆过去的事情,了解自己的成长和变化。
同时,时间也为人们创造了历史,记录了过去的事件和文化遗产。
历史和时间的关系使得人类能够从已经发生的事情中吸取教训,为未来做出更好的决策。
最后,对于时间的思考也带来了人类对意义和目的的探索。
人们在时间面前感到渺小和无力,因此对于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目的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这种思考与哲学和宗教的发展紧密相关,为人类提供了思考生命意义的框架。
总之,时间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概念,不仅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差异,而且对于人类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国内标准文件类】GB-T1教材(doc27)
GB/T1教材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基本概念1、条款ISO和GB/T 20000.1—2002对“条款”规定的定义:“规范性文件内容的表述方式,一般采取陈述、指示、推荐或要求等形式”。
可见由条款组成了规范性文件。
条款按内容一般分为两类:一一涉及标准化对象的能力和可能性的;一一涉及标准实施者的行为或行动步骤的。
条款按作用一般分为三个层次:——表达如果声称符合标准需要遵守的准则,并且不允许有差异的:——表达建议或指导的;——表达信息的。
1.陈述型条款陈述型条款在标准中仅仅用来提供信息,不作为任何要求和建议。
陈述型条款用以下几种形式表达:1)利用一般陈述句提供信息。
如“章是标准内容划分的基本单元·。
”只是解释“章’’的定义,便于相互理解;2)利用助动词“可”或“不必”,表示在标准的界限内允许的行为或行动步骤。
如图的脚注可包含要求”。
这一句话的作用只是说明标准实施者被允许的行为,没有必须要包含要求或建议包含要求的意思:3)利用助动词“能”或“不能”,表示能力和可能性。
如“将一项标准分成若干个单独的部分,这样,能对每个部分单独进行修订”。
这一句话的作用只是说明标准分成部分后,才有单独修订的可能性;或“范围的文字应简洁,以便能作内容提要使用。
”这一句话的作用只是说明“范围”写得简洁所具有的能力。
同样没有必须要做到或建议做到的意思。
2。
要求型条款要求型条款在标准中表示如果声称符合标准需要遵守的准则,并且不允许有差异。
要求型条款用以利用祈使句直接表示指示。
如涉及试验方法中所采取的步骤:“开启记录仪。
”这——句话的作用是命令标准实施者必须完成的行为或行动步骤。
并且不允许打折扣;利用助动词“应”或“不应”,表示必须满足的准则。
如“条文的脚注不应包含要求”;或表示必须满足的能力。
如“汽车的最大时速应大于100KM”,以上内容存当声称符合标准时,都是必须遵守的。
3.推荐型条款推荐型条款介于陈述型条款与要求型条款之间。
时间的文化特性doc27
时间的文化特性doc27“难道你不曾看见石头被时间征服?不曾看见高塔倒塌、石块崩碎?不曾看见神殿和神象腐朽倾败?不曾看见神灵的威力难以适当延长命运的终点,或抗拒自然既定的法则?”(卢克莱修《物性论》ⅴ)从古至今,最使人类感到幽深难测和敬畏有加的事物就是时间了。
拜伦叹道:“噢,时间!你这死者的美容师,/ 毁灭的崇拜者……/ 我们判断失误的纠正者,/ 真理与爱的检验,你是唯一的哲人!(《实习骑士哈罗德游记》ⅵ)” 显然,时间崇拜是一种不可治愈的“人类病”。
印度教和婆罗门教将梦天一日所经历的年数定为110596χ1011,而这漫长的一日却只不过是无限的时间螺旋中的一段小插曲。
对人类来讲,时间象一个永恒的神。
因为成为真正的神的最根本的条件就是:拥有时间。
时间是一个关于世界的问题,所以无数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生理学家都在物质存在的一切结构层次探讨时间的起源和进化,时间的意义和实质,以及时间的层次和阶梯等等。
但是时间更是一个关于人自身,关于人的心理、精神和社会,关于人的文化的问题。
归根结底,时间是人的存在(心理存在、社会存在与文化存在)的方式,是一种体相,一种会通,一种心性相即、心物相兼的状态--或者简概地说,是一种我们人类与之同在的文化。
一时间研究与时间文化自从柏格森提出“心理时间”说,从哲学意义上将时间与空间加以区分,把时间范畴置于较空间更为重要的地位以来,将时间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进行多学科研究,已成为当代西方时间研究的显著特征。
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围绕时间主题推出的《在文化的交叉点上》的丛书和肇始于美国科学家、著名的多学科时间研究的卓越组织者和领袖弗雷泽(J·T·Fraser)编纂的《时间之声》(1966年),和继后开展的“多学科时间研究前景”国际会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国际时间研究会进行的持续至今的研究,便可说是这一研究思潮的突出反映。
两千多年来对时间本质的哲学与科学探讨,导致人们关注时间中蕴含的变动性、流动性、不可逆性,及度规性、秩序性、空间性、方向性等一系列时间特性。
论时间的特性
论时间的特性摘要:时间不是物质,它是由物质的运动产生的,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
运动决定时间,不是物质在时间中运动,而是时间随物质的运动而变化。
物质运动的不可逆性决定了时间的一维性,时光不能倒流,也不能穿越时空。
同时性是由物质的相对空间位置决定的,是唯一的,与参考系的选择无关。
时间是人们发明的一种描述物质运动变化的方法,它是用来记录物质运动状态次序、比较物质运动变化的。
说白了,时间就是人们给物质的运动状态所编的序号。
可能有人不同意时间是人们发明的一种方法这样的说法,认为时间是一种不依赖于人的客观的存在,如果我们一定要找到时间的客观的物理指向的话,那么,时间指的就是物质整体状态运动变化的持续性。
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宇宙物质总是从一个整体状态变成另一个整体状态,这种变化的持续性就是时间。
那我们所说的时间有什么样的特性呢?我们又应该怎么解释这些特性呢?通过查阅资料,科学家们认为时间有以下特性:1.时间的相对性:时间、空间,是一个人们讨论了上千年的话题,因为时空关系实在是太复杂,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人能够说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
现在让我们把问题简化一下,看看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看看将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让我们回到宇宙的最简单状态:假设宇宙中除了一个质点以外不存在其它任何物质。
我们知道,质点是一个具有质量而没有大小和形状的理想物体。
那么,对这个质点来讲,由于没有其它物质作为参考,它不能判断自己的位置,也不能判断自己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它没有办法判断时间,对它来讲时间是不存在的。
如果宇宙中有了两个质点以后是不是就有时间了,还是不一定,当两个质点保持相对静止时,还是没有时间。
只有当两个质点之间产生相对运动的时候才有时间,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根据质点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判断出时间的存在;而当两个质点保持静止不动时就没有时间,因为只要它们不发生变化,就没有这一时刻和那一时刻的概念,时间就是停止的。
时间性资料
时间性时间是一种我们无法改变的流逝的概念。
它是我们生活的基础,也是我们行动的限制。
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控制时间,最终我们都要接受它的无情。
时间性是指事物、现象或情感在时间上的特性。
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对世界的看法。
时间的相对性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对的。
对于一个等待爱人的人来说,时间会感觉漫长而无聊;而对于忙碌的职场人士来说,时间总是不够用。
时间性也反映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有些文化强调时间的准时性和高效性,而另一些文化则更看重人情味和灵活性。
时间的流逝时间像是一条不停流淌的河流,永远在不停地向前。
我们不能停止时间流逝,也无法逆转时间。
时间性的存在使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珍惜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光,以及追逐自己的梦想的时光。
没有人能够完全掌握时间,但我们可以努力让时间留下美好的回忆。
时间的价值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我们无法回头重新来过。
因此,时间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人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强调时间的宝贵性。
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充分利用每一分钟,追求自己想达成的目标,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时间的遗憾在时间性的影响下,人们常常会留下许多遗憾。
错过了某个机会、失去了某个爱人、无法实现某个目标,这些遗憾都源于时间性的存在。
但正是这些遗憾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不断努力不放弃,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更多可能。
时间性的启示时间性让我们意识到时间的流逝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必须学会适应时间性的存在,珍惜眼前的时光,珍惜与亲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光,珍惜自己所追求的梦想。
时间性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道风景,让我们懂得生活的意义,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成长,不断前行。
时间性给我们带来了思考,也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在时间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时间的主人,应该学会珍惜时间,珍惜生活,珍惜每一刻的美好。
时间性让我们懂得珍惜,懂得感恩,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精彩。
愿我们在时间性的世界里,活出更加精彩的自己。
浅说古代计时文化
浅说古代计时文化古代计时文化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古代文明,人类在探索天空、记录时间和制作历法方面有很早期的尝试。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从神话时期开始,计时文化一直是重要的活动之一。
在古代,人们初步了解了太阳、月亮和恒星,发现这些天体的运动规律。
他们开始关注太阳的东出西落,月相的变化和星体的位置变化。
这些现象为日、月、星历提供了参考依据。
最初计时是通过观察昼夜的变化。
古人发现一昼夜的时间可以分为十二个时辰,于是就有了“十二时辰”的说法。
然而,仅仅观察昼夜的变化,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传播,古代的计时文化也逐渐变得多样化。
人们关注的不再是单纯的时间和天体运动,而是探寻时间背后的真理与秘密。
在中国,这一变化表现为各种占卜技术的兴盛。
人们希望通过天象观测推测命运和吉凶祸福。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流传至今,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古代社会中,时间的测量对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活动需要根据气候、昼夜变化和时令来进行安排。
同时,时间的测量还需要通过一些器具来实现。
例如,中国古代的计时器有水漏和甲骨文刻划的竹简钟。
这些计时器虽然朴素,但已经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在古代文化中,计时文化不仅仅是时间测量技术的应用,而且拥有社会文化与精神层面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历法文化的发展与宗教、哲学、文学等方面的交织密不可分。
例如,谷梁传信等瑞象的出现与政治、社会、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这些文化符号不仅有助于人们把握时间与历史的演进,更是人们审美情感和精神追求的体现。
在现代文明的崛起中,计时文化也发生了新的转变。
计时技术得到了显著的进步和完善,并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科学和文化等领域。
在科技进步和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也更加强调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时时关注时间的价值与合理使用。
总之,古代计时文化涵盖了古代社会、文化、政治、宗教等多个领域,并以多种形式和方式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丰富的时间测量与文化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的文化特性“难道你不曾看见石头被时间征服?不曾看见高塔倒塌、石块崩碎?不曾看见神殿和神象腐朽倾败?不曾看见神灵的威力难以适当延长命运的终点,或抗拒自然既定的法则?”(卢克莱修《物性论》ⅴ)从古至今,最使人类感到幽深难测和敬畏有加的事物就是时间了。
拜伦叹道:“噢,时间!你这死者的美容师,/ 毁灭的崇拜者……/ 我们判断失误的纠正者,/ 真理与爱的检验,你是唯一的哲人!(《实习骑士哈罗德游记》ⅵ)”显然,时间崇拜是一种不可治愈的“人类病”。
印度教和婆罗门教将梦天一日所经历的年数定为110596χ1011,而这漫长的一日却只不过是无限的时间螺旋中的一段小插曲。
对人类来讲,时间象一个永恒的神。
因为成为真正的神的最根本的条件就是:拥有时间。
时间是一个关于世界的问题,所以无数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生理学家都在物质存在的一切结构层次探讨时间的起源和进化,时间的意义和实质,以及时间的层次和阶梯等等。
但是时间更是一个关于人自身,关于人的心理、精神和社会,关于人的文化的问题。
归根结底,时间是人的存在(心理存在、社会存在与文化存在)的方式,是一种体相,一种会通,一种心性相即、心物相兼的状态--或者简概地说,是一种我们人类与之同在的文化。
一时间研究与时间文化自从柏格森提出“心理时间”说,从哲学意义上将时间与空间加以区分,把时间范畴置于较空间更为重要的地位以来,将时间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进行多学科研究,已成为当代西方时间研究的显著特征。
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围绕时间主题推出的《在文化的交叉点上》的丛书和肇始于美国科学家、著名的多学科时间研究的卓越组织者和领袖弗雷泽(J·T·Fraser)编纂的《时间之声》(1966年),和继后开展的“多学科时间研究前景”国际会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国际时间研究会进行的持续至今的研究,便可说是这一研究思潮的突出反映。
两千多年来对时间本质的哲学与科学探讨,导致人们关注时间中蕴含的变动性、流动性、不可逆性,及度规性、秩序性、空间性、方向性等一系列时间特性。
在科学探讨中,近年来人们集中讨论了时间有无起点与是否进化的问题,时间与物质存在的组织水平和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亦即时间的层次问题等等。
为此发展了狭义相对论、量子论、广义相对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时间观,广泛探讨了所谓非时间、原始时间、初始时间、生物时间、心理时间、智力时间、社会时间、宇宙时间与时间智力圈、时间视野等时间概念。
现代科学已令人信服地超越了通常的时间观念。
正如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国际时间研究会负责人之一的G·T·惠特罗所说:“能包含所有事件的时间尺度是没有的,所谓‘遍及世界’的宇宙时间实际上只局限于每个观察者的‘时间视野’所及的那些事件。
”①在哲学探讨中,人们在新的物理学与宇宙学理论的背景下继续讨论时间的普遍性与相对性,时间的无限性或有限无边性、时间的维度与时空结构、时间与空间的本质差别等等深度哲学问题。
当代的时间哲学呈现出了绚丽多姿的图象。
19世记以来对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的人文探讨,也导致人们关注时间的历史独特性特征和创造进化特征。
但是,我们不能不遗憾地看到,迄今为止的时间研究,绝大多数都是一种“客观研究”:在科学探讨中,时间被机械地空间化、线性化;在哲学探讨中,“时间是在那里存在着的并作为空洞的直观而呈现在意识面前的概念自身”②,是一种脱离了任何表象的盲概念。
在具体人文探讨中,时间亦仅仅被规定为某些具体文化事象。
这些客观研究难以视为对时间的根本的文化研究,难以揭示时间的另一种根本特征和本质:文化特征与文化本质。
时间的文化特性--那是与人类合一的,人类所拥有所感悟所历经的根本的存在方式的特性,那是人的而非物的,主体化的而非空间化的时间的特性。
时间的文化研究--那是在人类主体的精神智力圈(借用弗雷译的概念,表示用人类文化的观点看世界所得的“视影”)内对自我存在的体悟。
所以,把时间作为基本的文化现象,作为人与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感应来研究,就具有远较自然科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生理学的时间探讨更为广泛而丰富的涵义。
古往今来的思想家,无不注意到时间的本质与神的本质、宇宙的本质、人的本质之间,有一种深刻的隐秘的联系。
时间是一个深层的哲学之谜、科学之谜,也是一个深层的人学之谜、文化之谜。
本文的探讨,便是欲通过揭示文化理论研究的时间形而上前提,揭示时间的基本文化特性。
敏感的当代人,早已注意到时间现象和时间观与人类文化极为密切的关联,注意到时间对现代文化发生的日益深刻和显著的影响。
把时间置于重要的位置,早已是现代文化的特征之一。
在世界文化不断扩大的交流中呈现出了过去人们未曾思考过的新的“时间文化”的面貌。
当然我们也不会忽略科学--哲学意义上的时间规定与文化意义上的时间规定所具有的深刻的关联。
自然(物理)时间常常是社会历史文化时间和心理时间的一种基准参照系。
而文化意义上的时间观和时间现象则显示着自身的独特规定和独特价值。
在“时间文化”的多姿多彩的画面上,物理时间和哲学时间犹如璀灿的星辰熠熠闪光。
二时间的历史样态--凝固性与超度规性能否深刻地、多向度地理解时间,却又不陷入神秘化呢?显然,只要不把时间视为一种纯粹的、自在的客体而视为事物存在的形式和结构,从“载体”的角度去思考时间,就是可能的。
如果不是任何事物(包括人自身)中都凝聚着不同的时间或时间形式,如何会有历史和历史遗存这类时间的文化样态的存在?在文化的视野中,不可回避对所谓“零向度”时间的研究。
凝固时间时间的文化特性中最直切而显著的是凝固性。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苍然而泣下”,是对这种凝固性的饱含苍桑的诗性感悟。
在本体意义上,任何成熟态型的文化始终是凝固在某一段时间轴上的。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绝不会重演。
对一个历史学家来说,“他的事实属于过去,而过去是一去不复返的。
我们不可能重建它,不可能在一种纯物理的客观的意义上使它再生。
”③任一种认知中的文化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自在的存在。
正如我们熟知的古希腊文化、唐宋文化等,它们跟自身所存在的那段时间轴总是牢固地缭绕在一起,从而成为一种典范文化--其含义从时间角度看,便是不可逆、不可置换、不可更改的凝固性。
典范性既在于被凝固的时间所赋于该文化的独特性、神秘性、不可置换性、不可企及性,亦在于文化形态进化的历史性与独特性。
对这样的“凝固时间”,我们只能借助文献与遗存等等符号材料的媒介和中介去感悟和理解它的存在。
既然我们无法再次亲历那些逝去的岁月,也无法跨入以往文化的各种时间形式,凝固时间遂成为一个不容定义的概念。
它难以通过自身来进行界定,只能通过历史文化表象来间接地界定。
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就是在冥想中“回忆”它--给它一种想象的理想的存在。
其实它的本体早已消失无影了--除了那些以隐形的精神形态凝固于内化于历史文化表象中的遗迹之外。
由于文化演进过程中种种破坏、损耗、忽视和遗忘因素的复杂作用,引发文化载体链的经常性断缺,导致某些文化流程的不连贯和若干空白与失效区间。
这种情形突出地反映在那些年湮久远的时代中。
譬如新旧石器时代形形色色的遗存,尽管我们可以通过种种技术性手段,如碳14等,去测试其历史时间,但却难以透彻地还原它的历史本象和详尽其文化因果。
又如玛雅文化、三星堆文化等遗存,即便博学的专家们仍难免对它的来龙去脉和兴衰变迁倍感困惑,甚而对其中诸多器物的用途也只能加以臆测,结果总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实这种现象是极其普遍的。
《道德经》作者老子究系何人?《周易》真为文王所演?《山海经》记述的稀奇古怪的自然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提出很多很多,经年累月,反复探究,却总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混沌而又朦胧,甚而成为千古难解的文化之谜,永远保持着独特的缄默。
这种缄默意味着某一时间区域的空缺与失效。
不论历史态型的文化,具体而微的事象,一旦凝固于带有环链缺陷的时间轴,便构成一种独特的凝固时间,即以时间断片或时间痕迹形式存在的凝固时间,凝固于此区间的文化始终是一些问题文化、争议文化、谜文化、神秘文化,令人一想到它们便骤生历史悲怆的文化。
这真是一道伤心难解的算题。
可那也是一个弹性独具的空间,任由人们驰骋想象和大胆诠释。
我们可以在空间结构位置与形式上进行调整或重组(例如博物馆里的文化),也可以为某种文化作某些标志性的时间诠释,以造成在本质上在时间和空间上重新组合的时间文化事象。
当然,要把它们作为文化的时间标志,那就只会具有衍生的意义。
正如当今人们以现代方式拥有的唐诗宋词无疑是唐宋文化在历史时间轴上的重要标示和象征,但其与发生在过去那一时间轴上的唐诗宋词文化是有本质区别不能同日而语的。
任何一种独特的文化之所以成为这种文化而非那种文化,其中固然有许多复杂因素的作用,但其稳定的特质显然当是它的成熟期那一段时间轴上所拥有的东西。
在其内涵实质上便是以凝固时间形式隐藏于这种文化背后的广泛而持久的、整体化与独特性的文化观念与文化价值体系。
如果离开了时间轴上的这一对应区间,其含义便全然不同。
譬如在当代,人们虽可以用现代方式大量印刷出版唐诗,其社会拥有量甚至远超唐代,或纯以唐诗意象、手法创作唐诗,但显然当代文化绝不能称为唐代文化,反过来唐代文化也不能成为当代文化。
就认识主体来说,对如唐代文化之类的博物馆文化或曰洒精瓶中的文化的本体性把握,或将这类历史态型的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参照系来使用时,不论如何运作,如何重组,如何诠释,其用于认知文化的那些操作要素如文化遗存、历史文化典籍、典型的文化景观和文化质点等,都是先于认识主体历史地不可变更地存在于过去的某一时间轴上的。
凝固时间在任一民族的历史中表现为该民族的时间历史结构。
因此,它既是外在的,又是一种主体时间。
首先,这种时间历史结构的序列是不等值、不均匀的。
它不同于自然时间序列,不以匀速前进,而是在速率不同的不断跃迁中推进的。
它以历史文化表象的质、量和主体价值判断为基准。
当历史的表象异常丰富时,历史时间之流就规模宏大,舒缓自如,光彩夺目;反之,当历史表象非常贫乏,历史时间就变得虚幻、晦涩,原本漫长的区间在历史的记载中不过廖寥几笔,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
在任一民族的时间意识中,其文化辉煌期的历史时间往往异常地膨胀扩展,被大书特书,而在其文化低谷,历史时间则被大加裁剪缩略。
这一特征绝不仅是史家们的眼光与手笔,整个人类社会对这些历史过程的取舍与评判也历来如此。
因此,文化在时间轴上的凝固性更本质的是就主体历史时间意识而言的。
在阐释层面,这种凝固性实际上还包含着一种富有弹性的选择,它深受主体的认识目的、价值立场、分析手段及其所处的后时间位置的影响,而呈现出异常复杂多元的解释格局。
其次,由上文可以推论:时间的历史结构是与历史主体性相与并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