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底泥污染物释放研究

合集下载

水环境中泥沙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分析

水环境中泥沙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分析

泥沙的环境作用
水环境系统中,泥沙通过对污染物质的吸附 与解吸,直接影响着污染物质在水固两相间 的赋存状态。同时,伴随着泥沙在水体中的 运动,污染物质在水体和底泥之中的赋存状 态也发生着变化。因此,泥沙与水流共同成 为污染物的主要载体,影响着污染物在水体 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从而最终影响着水生态 环境的状态。这种作用,可以称为泥沙的环 境作用。
四.通过对辽河泥沙对CODCr测定值 的影响分析,发现辽河泥沙含量对 CODCr测定值有显著影响,悬浮物测 定值与原状水CODCr含量有明显的正 相关关系。
五.通过采集长江口表层泥沙和水中悬沙,进行泥沙吸 附有机物的实验,证明泥沙对微量甲苯、乙苯、四 氧化碳、乙烯、氯苯和对一二氯苯都具有一定的吸 附作用。
由于一般采用吸附动力学方程描述解吸过程,因此解 吸过程中吸附和解吸系数的相对关系十分重要。有研究 者提出对应泥沙吸附和解吸重金属状态,相应有两个吸 附速率系数。但已经进行的研究工作对于吸附系数和解 吸系数在吸附和解吸过程中出现差异的原因,都未进行 深入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工作,需要探讨是否有可能建 立吸附、解吸系数与影响因素的数学表达式,从而建立 统一的吸附-解吸数学模式,这是把实验研究和理论模 式推广应用到天然水体的关键因素之一。
(3)与水合氧化铁、氧化锰结合,环境变化时会 部分释放的铁锰水合氧化物结合态; (4)进入或包裹在有机质颗粒上,同有机质发生 螯合或生成硫化物,较稳定的有机硫化物和硫 化物结合的残渣态。一定区域的分析结果表明, 残渣态、硫化物或有机结合态的比例为60%~ 80%,而水溶态、态; (5)稳定存在于石英或粘土矿物等结晶矿物晶格 里的稳定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及铁、锰 氧化物结合态占20%~40%,稳定态比例大于 活动态.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河流底泥污染调查方案

河流底泥污染调查方案

河流底泥污染调查方案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河流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河流底泥污染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河流底泥污染对于水体的生态环境和水生动物的生存情况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对河流底泥污染进行调查,以制定适当的措施来消除污染。

本文将提出一份河流底泥污染调查方案,以期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污染问题。

一、调查目标本项调查的目标是确定目标河流的底泥污染状况,并对污染物进行初步的识别,为后续的河流治理工作提供数据和参考依据。

二、调查范围调查范围包括目标河流右、左、上、下游水域的底泥样品采集。

三、调查内容(1)选择调查点位根据目标河流的流域特性及其水质监测结果、环境监测站的分布、附近的人口密度和工业布局等因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调查点位。

(2)底泥采集在选择的调查点位周围半径100m范围内建立底泥采集站,采用方形样品器对底泥进行采集,每个采样器采集30个钻孔样品,深度为底泥下层约3mm的表层,每个钻孔样品之间距离至少保持50cm。

将采集到的底泥样品放入密闭的采样袋中,进行标识记录。

(3)实验室分析将采集到的底泥样品送往专业的水质实验室进行分析,分析项目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无机盐等物质。

四、调查方法(1)调查前应查看环境监测站的历史数据、了解该流域的污染物来源和分布情况,以便判断采样点的位置。

(2)采集底泥样品时,采用方形样品器或者土壤钻,利用采样器在底泥表层钻孔采集样品。

采样器长度要足以达到底泥表面下3毫米左右。

(3)通过现场和实验室测试,确定底泥中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无机盐等。

五、调查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室分析,确认底泥中主要的污染物种类和含量。

根据污染物种类和含量,以及采样点的位置和其附近污染源的分布情况,进行污染物来源的初步分析,制定消除污染的建议措施和方案。

六、调查结论通过河流底泥污染调查,得出底泥的污染状况和具体的污染物种类及污染物来源的情况,为后续的河流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参考依据。

河道污染底泥规范化处置浅析

河道污染底泥规范化处置浅析

河道污染底泥规范化处置浅析摘要:在河道疏浚过程中,由于对河道底泥进行扰动,底泥中的污染物会释放到河水中,造成二次污染,底泥输送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管理,会造成底泥流失. 重新污染水体和土壤.底泥脱水过程中,如果不对渗滤水进行处理,渗滤水会进入水体和土壤,污染自然水体和地下水。

本文以竹皮河水生态修复工程中江山大坝至夏家湾滚水坝段淤泥治理为例,与同行交流学习。

前言:由于竹皮河属季节性雨源河流,自然径流量极小。

竹皮河经多年累积效应,淤积严重,同时水体交换缓慢,河道自净能力差,河道来水量少且丰枯不均,面源污染,底泥中氮、磷含量超标,有机污染物等含量较高,底泥释放的污染物成为竹皮河水质的主要污染来源之一,使得竹皮河水质无法达标,水污染严重,水生动植物匮乏,水生态环境恶劣。

1工程布置本次竹皮河夏家湾至江山电站河道污染底泥规范化处置及河流缓冲带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段范围为夏家湾滚水坝~江山水库大坝,总长度2.4km。

主要建设内容有淤泥固化处理工程、固化土堆放场建设工程、河流缓冲带生态修复工程等。

本工程根据工程布置原则及工程实际情况对堆场进行了布置,并对堆场的容量、面积、汇水面积等特性进行了量测、估算。

选择集中堆场4处,占地约6.75hm2,堆场在施工期可兼做淤泥固化处理场地。

四个堆场布置情况如下:(1)1#堆放场位于河道K0+400南侧,现状高程约为62m左右,堆场位于河道防洪水位以上,本工程在堆放场临河侧设置挡土墙;(2)2#堆放场位于河道K0+900南侧,现状高程约为65m左右,堆放场南侧为阳光一路,堆场位于河道防洪水位以上,本工程在堆放场临河侧设置挡土墙;(3)3#堆放场位于河道K1+300西侧,堆放场西侧为207国道复线,且堆放场与207国道之间设有原207国道的挡土墙,挡墙稳定性可靠。

堆场位于河道防洪水位以上,且临河侧设置了挡土墙。

(4)4#堆放场位于河道K2+400南侧,现状高程约为57m左右,堆场位于河道防洪水位以上,本工程在堆放场临河侧设置挡土墙。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河道底泥是河流中的沉积物,由水流携带的颗粒物质沉积在河底形成。

底泥的组成和性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水质有着重大影响。

底泥中富含有机质、无机物、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等成分,它们与水体中的化学物质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水体的生物、地理和化学特性。

底泥中的有机质是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并影响水体的透明度、氧分压和水体营养状态。

有机质的降解和转化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溶解性有机物,影响水体的色度和化学特性。

有机质还可以与底泥中的金属离子形成复合物,影响金属离子的溶解度和生物可利用性。

底泥中的无机物包括砂、粉砂、黏土等颗粒物质。

这些颗粒物质的大小和组成影响着水体的悬浮负荷和沉降速度,直接影响底栖生物的栖息环境和水体的澄清度。

底泥中的无机物还包括矿物质和不溶性盐,它们与水体中的化学物质相互作用,例如长期接触底泥的重金属离子可以通过吸附过程富集在沉积物中,进一步影响水体的污染程度。

底泥中的营养物质,特别是氮和磷,是河流富营养化的主要源头。

底泥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降解产生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氮源,而底泥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降解则产生磷酸盐等磷源。

这些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后,可以促进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的生长,引起水体蓝藻暴发和水华现象,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底泥中的营养物质还可以被底栖生物吸收和利用,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元气流动和食物链的结构。

底泥中的微生物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参与底泥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过程,促进河流养分循环和能量转化。

底泥中的微生物还参与河流中的氮和硫循环,影响底泥中有毒化学物质的生物降解和解毒过程。

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密切相关。

对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对于了解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评估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以及保护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底泥中有机质、无机物、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等成分的测定与分析,可以揭示底泥对水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富集过程,评估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和修复策略。

煤矿区河流底泥污染物释放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

煤矿区河流底泥污染物释放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

理提供科学依据。
露 的底 泥 。试 验 用 河 流 底 泥 为 表 层 0—1 m 0c 的壳状物 ,用 干 净 无 污染 的采 样 铲 从 表 层 轻 轻 采
1 材 料 与方 法
1 1 调 查 区 自然概 况 .
集 ,放人密封袋 中保存。底泥带回实验室后 ,自然 风 干 ,然 后用研 钵研 碎过 2IT的土 壤筛 ,之后 密 I TI 1
作者简介:张

玲 , ,18 女 9 2年生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 煤矿开采对水环境的影 响。E— i:hnl g8 1 @yho cr.n malzagi 2 2 ao. o c n n
3 ・ 4
维普资讯
20 0 8年第 3期




通过对 贵 州省 织金 县花 红 片 区桂花 村煤 矿 区的 河流底 泥进 行静 置和扰 动 模 拟 释放 实验 ,
探 讨 河流底 泥 污染物 的释放 规律 及 其 对 上覆 水 水质 的影 响 。研 究 结果 表 明 :扰 动 条 件 下上 覆 水
中 p 随释 放 时 间的增加 呈下 降趋 势 ,至 第 2 H 5天基 本稳 定 ,静 置条件 下上 覆 水 中 p 随释放 时 间 H 的增加 也 呈 下降趋 势 ,但 至第 3 2天 才基本稳 定 ;静 置 和扰 动条 件 下上 覆 水 的 电导 率 、总硬 度 以


V1 4 o 0 .1 N .3
天时 ,对 底泥 的溶 液进行 过滤 ,过 滤得 到水样 ,分 别对 水 样 的 p H、 电 导 率 、总 硬 度 、S 、 F 、 O卜 e
调查 区所 在地 为 贵州省织 金县 ,该县 位 于贵 州 封保存待用。

山西省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研究

山西省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研究
Rie ,t e p p ra ay e h i e e c sa n e c a scg r e si e e a e sf m e a d e ss l ci n o a d n ,t e mo na n ,t ewa v r h a e n l z s te d f r n e mo g t ls i ad n n t s r a r t d r s ee t fg e s h u ti s h — f h h o h o r t r n ul i g ,a d e po e h e o s o e e df r n e r m e rg o a au a n io me t u tr a k r u d a d t e i e t y o e ,a d b i n s n x lr s t e r a n f h s i e e c s f d s t o t e i n n t rle v r n n ,c l a b c go n n h d n i f h l ul t
异, 形成 了特色各异 的园林景观 。这三处古典 园林从 总体 面貌上 [ ] 李 2 主, 而苏州和扬州古典 园林则 以城 内或城 郊的写 意式住宅 园林 为
斗. 扬州 画舫 录[ . M] 济南: 山东友谊 出版社 ,0 1 20 .
来讲 , 徽州园林 主要 以与 自然 山水紧密结合 的 山区水 口型 园林 为 [ ] 王振忠. 3 明清徽 商与淮扬社会变迁[ . M]北京 : 生活 ・ 书 ・ 读 新
文 献 标 识 码 : A
0 引言
广义 的河流水体包括河 中的水 、 生物 以及底 泥 、 周边 土壤 , 一
重金 属污染 主要 富集 于水 下 的底泥 之 中 , 由于化 合态 的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侧 , 地形多变 , 内水资 源短缺 , 流 般而言 , 境 河 重金属 比重较大 , 在水 中易 于沉 积到底 泥 中 , 同时也 由于 吸附 作 污染较严重 , 河流 底泥 的 污染 是 山西 省水 体 环境 污染 的重要 环 节 。水体 污染不 仅仅表现在水体富 营养 化 以及 各项有 机污染 物 ,

城市内河湖淤泥资源化研究及效益分析

城市内河湖淤泥资源化研究及效益分析

城市内河湖淤泥资源化研究及效益分析摘要:河湖底泥是经过大气沉降、雨水冲刷、污水排放、动植物尸体沉降等途径,长期累积的沉积物,是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底泥是底栖动物的生活场所,食物来源地,同时在外源污染受控的情况下,也是水体内源污染释放地。

早前,由于受我国发展阶段的限制,城市排水系统发展欠缺,居民区污水、工业区污水直排入湖,导致城市内河流湖泊沉积底泥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随着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序幕的拉开,河流湖泊的治理力度加大,水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关键词:淤泥; 资源化; 技术经济引言淤泥是城市污水排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以絮状泥粒分布,含水率较高,由污水中的微生物、悬浮物等共同形成聚集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

如果河涌淤泥没有得到规范性的处理,将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但如果能对其进行科学的处理,将成为再次被利用的资源。

因此,河涌清淤后合理处置淤泥变得更加重要。

1疏浚淤泥理化特性河湖淤泥主要是雨水长期冲刷地表泥沙汇集淤积的产物,其中主要成分是各种性质的土和砂,此外,河湖周边城市污水排放也占有一定比例,污水中主要含有生活垃圾,有机质含量高。

根据工程经验,河湖疏浚淤泥脱水后的泥饼按理化特性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砂性泥饼。

多砂地带河湖中的淤泥中,含有大量的砂,黄石青山湖清淤工程中,通过旋流器从淤泥中分离出了大量粉细砂,其在淤泥固化后质量占比高达30%。

(2)黏性土泥饼。

在主要是黄土、红黏土、粉质黏土等地质构造区域的河湖淤泥中,主要成分是细颗粒土,与少量的有机物长期堆积,形成了黏滞性淤泥。

(3)重有机质泥饼。

城中湖泊及流经居民区的河流中的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由于有机质中富含大量结合水,给淤泥脱水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往往需要复杂的工艺才可以达到理想脱水效果。

2淤泥处置的现状河湖底泥的处理处置应遵循“四化”原则,即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

目前,城市内河内湖的清淤疏浚底泥的处置,主要是海洋投弃、卫生填埋等,少量用于堆肥、焚烧、资源化等。

水库底泥污染物释放模拟研究

水库底泥污染物释放模拟研究
1 8 0 .
[] 5 刘培斌 , 张凤君 , 孟庆 叉, 官厅 水库底 泥污 染物的 分布与释 放预测研 究[ ] 云 南地理环 境研 究,02,4 2 :1 等. J. 20 1 ( ) 6 .
6. 4
[] 6 国家环境保 护总局. 水和废 水监测分析方法 [ . M]4版. 北京 : 中国环境科 学 出版社 ,0226 3. 20 : - 8 34
第3 4卷 第 5期
21年 1 01 O月
辽 宁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J un l fU ies y o ce c n e h oo y La nn o r a nv ri fS in e a d T c n lg io ig o t
Vo . 4 No 5 13 .
上方流人 , 在水槽另一侧的下方流出, 通过调节流量使入 E和出口的水流速度均为 8L h l / 。
收稿 日期 :0 10 -2 2 1 -82 。 作者简介 : 回进 ( 92一) 女 , 18 , 辽宁鞍 山人。
第5 期 12 水样 采集 .
回进 , : 等 水库 底 泥 污染物 释 放模 拟研 究
根 据 图 l计 算 得 出 1 样 和 2 样 的 z n的释 放 速 率 分 别 为 366 g ( ・ ) 3 6 17 5. / m d 和 6. g ( ・ ) / m d 。结果表明 , 底泥样品 z 2 n的释放速率 比 1底泥样品 z n的释放速率高一个数量级。
参 考 文 献:
[] 1 胡育峰 . 官厅水库底泥的农业资源化利用[ ]北京 : D. 中国农 业大学环境 与资源学院, 0 .1 1 2 5 - 0 1
第5 期
回进 , 水库底泥污染物释放模拟研究 等:

污染河流清淤底泥堆场的重金属释放及危害性评价

污染河流清淤底泥堆场的重金属释放及危害性评价
第2 O卷 第 4期
2 1 年 8月 02
安 徽 建 筑 工 业 学 院 学报 ( 然科学 自 版)
J u n l f h i n t u e f c i cu e& I d sr o r a o An u I s t t o ht t r i Ar e n u ty
1srts h tt e a u to ho u u tae a h mo n fc r mim,c p e n ed e sin ac u t t 3 9,,1 . n t o p ra d la mi o co n o 4 . s 9 6 3 6/ a d 9 6
V o. 0 No 4 12 .
Au . 2 1 g 02
污 染 河 流 清 淤 底 泥 堆 场 的 重 金 属 释 放 及危 害 性 评 价
唐 敏 黄 显怀 , 唐建设 '
(. 1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环境 与能 源工程学 院, 合肥 2 0 2 ;2 加州大学 欧文分校 土木与环境工程 系, A9 6 7 302 . C 2 1)
TA NG i H UANG a - u i , TANG in s e M n, Xin h a Ja -h
( . c o lo 1 S h o fEnvr me n ion nta dEne y En i e ig , m gnern Anh iUnv riyo c ie t r ,H ee 3 0 2,Ch n u ie st fAr htc u e fi2 0 2 ia 2 .De a t n fCii a dEn io me tlEn ne rn p rme to vl n vr n n a gi e ig,U nv riyo l o na,Ivn ie st fCai r i f r ie,CA9 61 2 7,US A)

河道水体及底泥污染物季节性释放规律的研究

河道水体及底泥污染物季节性释放规律的研究

河道⽔体及底泥污染物季节性释放规律的研究河道⽔体及底泥污染物季节性释放规律的研究*刘宗亮12陈明功1彭强辉2#蔡强2(1.安徽理⼯⼤学,淮南232001;2. 浙江清华长三⾓研究院,嘉兴314006)摘要:为了探究河道⽔体和底泥中污染物的季节性释放规律,本⽂以嘉兴市域内的16条具有代表性的河道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实验河道⽔体和底泥中温度、DO、pH、COD、TP、TN、NH3-N等指标的监测,研究分析了不同季节河道⽔体和底泥污染物浓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1)河道上覆⽔体中COD、TP、TN、氨氮的浓度变化均有明显季节性规律,夏季污染物浓度较⾼,冬季浓度降低,春秋季介于冬季和夏季之间;(2)底泥中COD、TN、TP的变化也有⼀定的季节性规律,NH3-N浓度则没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且⽔体中TN、TP浓度与底泥中TN、TP浓度变化呈负相关性;(3)河⽔pH值波动范围较⼩,没有季节性变化特征;(4)河⽔中溶解氧浓度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和冬季⽔中溶解氧浓度升⾼,春季和秋季溶解氧浓度偏低。

关键词:底泥季节性变化释放规律SEASONAL RELEASE OF POLLUTANTS FROM RIVER WATER AND SEDIMENT LIU Zongliang1,2, CHEN Minggong1 ,PENG Qianghui2# , CAI Qiang1(1.232001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 2.Yangtze DeltaRegion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Zhejiang,Jiaxing 314006,)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seasonal release of pollutants in water and sediment of the river, the Jiaxing of 16 representative rivers as research samples, through the monitoring river water and sediment with parameters of temperature, DO, PH, COD, TP, TN, NH3-N,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changes at the different seasonal river water and sediment,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demonstrated that concentrations of COD, TP, TN, ammonia nitrogen had a significantly seasonal pattern. The peak of pollutants in summer appeared in summer.Winter has a lowest pollutants concentrations.Changes of COD in the sediment, TN and TP also had aseasonal pattern. Concentration of NH3-N has no evident seasonal variation. Concentration of TN, TP in water and in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and showed negative correlation.PH value of water fluctuated in a smaller range with no seaso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oxygen in the water significantly changed with the seasons. summer and winter, and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is increased in summer and winter,vice-versa in spring and autumn.Keywords: bottom sediment; seasonal variation; release rule1.引⾔(Introduction)嘉兴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三⾓南翼,杭嘉湖平原腹地,地形平坦,略呈南⾼北低状。

河湖底泥污染物释放影响因素及底泥处理的研究进展

河湖底泥污染物释放影响因素及底泥处理的研究进展

$6789:;8% EM/[89P. Y8UA RP4P7R:A 7UAM/P 79. 7[RM7." UA84 X7XPR4F//7R8KP. UA7UAMY P9W8RM9/P9U7NO7:UMR4 N8ZP UP/XPR7UFRP" XJ 79. .844MNWP. M\H0P9" 89ONFP9:P. UAPRPNP74PMO4P.8/P9UXMNNFU79U4@>9 [R8PO" UAPR84PMOUP/XPR7UFRPY8NN 7::PNPR7UPUAPRPNP74PMO98URM0P9 79. XAM4XAMRF489 UAP4P.8/P9U# 79. 7NM90Y8UA UAP89:RP74P89 .844MNWP. M\H0P9 :M9UP9U" AMYPWPR" UAPXMNNFU79U4[P:M/P/MRP.8OO8:FNUUMRPNP74P# YA8NPXJ A7. .8OOPRP9UPOOP:UM9 RPNP74PMO98URM0P9" XAM4XAMRF479. AP7WH/PU7N489 UAP4P.8/P9U@_P48.P4" :M/[89P. Y8UA UAPP9089PPR890:74P479. P\XPR8/P9U7NRP4P7R:A 89 EA89779. MWPR4P7" UAPX7XPR:M9:NF.P. :M9U7/897UP. 4P.8/P9U.84XM47NUP:A9MNM08P479. 797NHKP. UAP 7.W79U70P479. .847.W79U70P47[MFU XAH48:7N" :AP/8:7N79. [8MNM08:7NUP:A9MNM08P4@SAP:M/[89P. URP7U/P9U4H9UAP48KP. :A7R7:UPR84U8:4MOUAP4PUARPPUP:A9MNM08P4" 8UYMFN. A7WP/MRP7XXN8:7U8M9 XRM4XP:U489 UAPOFUFRP@ <=>?@9A7% 4P.8/P9U# XMNNFU79U4RPNP74P# P9W8RM9/P9U7NO7:UMR4# 89ONFP9:PRFNP# .84XM47NMO4P.8/P9U4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河道底泥是河流底部的沉积物,主要由泥沙、有机物质和微生物组成。

它在河流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是生物栖息地,也是污染物的主要储存和转化区。

在河道底泥中,有机物质和微生物通过生物降解作用可以影响水质和生物多样性,而污染物的富集和释放则会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对河道底泥进行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一、河道底泥的组成和特点河道底泥主要由泥沙、有机物质和微生物组成。

泥沙是底泥的主要成分,它包括细沙、粉沙和粘土颗粒,具有吸附和固定污染物的能力。

有机物质是由植物残体、动物粪便等在水中沉积下来的有机物质,它们是底泥中的重要营养物质,也是微生物的主要碳源。

微生物是河道底泥中的重要生物成分,它通过分解有机物质、降解污染物等过程参与了底泥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河道底泥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吸附和固定能力,可以快速吸附水中的污染物质,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底泥中的有机物质和微生物对水质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它们是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二、河道底泥的环境问题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河道底泥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首先是污染物的富集和释放。

废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和化学物质等会通过沉积下来富集在底泥中,长期积累会造成底泥的富集污染。

其次是底泥的生物毒性。

河道底泥中的富集污染物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导致水生生物的减少和多样性的降低。

底泥的富集污染物还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例如通过水产品的食用等途径。

为了解决河道底泥所面临的环境问题,需要开展系统的环境研究。

环境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和数值模拟。

野外调查是对河道底泥的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通过采样获取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的底泥样本,对其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微生物组成等进行分析,以了解底泥的污染状况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实验室分析是在实验室环境中对底泥样本进行物理化学性质、生物毒性、微生物降解等方面的分析,通过模拟底泥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来评估底泥的环境功能和生态影响。

河道清淤底泥经热解碳化处理后用于植物育种培养的研究

河道清淤底泥经热解碳化处理后用于植物育种培养的研究

河道清淤底泥经热解碳化处理后用于植物育种培养的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河道清淤是指清除河道中的淤泥,以维护河流的通畅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化污染的加剧,河道淤泥的积累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传统的河道清淤处理方法包括挖掘运输到固废填埋场或焚烧处理,然而这些方法存在运输成本高、处理困难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寻找一种可持续的清淤底泥处理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研究表明,底泥碳化处理是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

底泥经过热解碳化处理后可以转化为稳定的生物质炭,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土壤改良效果,可用于植物育种培养中。

这不仅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还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河道清淤底泥经碳化处理后用于植物育种培养的可行性,为解决河道清淤底泥处理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河道清淤底泥经热解碳化处理后用于植物育种培养的可行性,为解决底泥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道清淤底泥的处理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底泥处理方法存在着效率低、资源浪费等问题。

而底泥经热解碳化处理后,不仅可以减少污染物的释放,还可以提高底泥的稳定性,延长其在土壤中的有效利用周期。

利用底泥碳化后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和有利环境。

研究河道清淤底泥碳化处理在植物育种培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探索底泥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也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正文2.1 河道清淤底泥的来源与组成河道清淤底泥的来源与组成是研究底泥碳化处理的重要背景之一。

河道清淤底泥通常来源于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淤积过程,主要由有机物质、无机颗粒物、微生物等组成。

有机物质是底泥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残留的植物碎片、腐殖质、藻类等。

这些有机物质在水体中会被微生物降解,释放出有机氮、有机磷等养分,也可能产生臭氧、甲烷等有害气体。

河道底泥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植物去除及资源化

河道底泥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植物去除及资源化

河道底泥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植物去除及资源化河道底泥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植物去除及资源化引言河流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也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河流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底泥是河道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主要储存区域,其污染不仅危害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寻找一种高效、经济且环保的处理方法,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威胁1.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重金属是一类对人体和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物质,常见的重金属包括铅、镉、汞等。

这些重金属在环境中不易降解和迁移,一旦进入河流,将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造成水体中生物富集、生物生长受限、生态系统失衡等。

2. 有机物污染的危害有机物是河流中另一类常见的污染物,包括石油类、农药、工业废水中的有机化合物等。

这些有机物具有高毒性和难降解性,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有机物的积累还可能导致氧气消耗增加,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二、植物对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植物去除机制1. 重金属的植物去除机制植物对重金属的去除主要通过吸附、蓄积和减少溶解态等方式来实现。

植物根系通过分泌物质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难溶于水的沉淀物质,再通过根系吸附或与根系共生的微生物共同去除。

2. 有机物的植物去除机制植物对有机物的植物去除主要通过植物的吸附、分解和转化来实现。

植物通过根系吸附有机物质,叶片吸收和蓄积,使有机物质从水中转移到植物体内,并在植物体内发生分解和转化,从而实现有机物的去除。

三、植物植物对底泥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去除实践1. 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案例植物修复技术已经在实际环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利用苦草和菊花等吸重金属的植物,可以有效去除河道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利用水稻、蔗等作物的植物去除有机物的能力,可以实现底泥中有机物的资源化利用。

2. 底泥修复的发展趋势底泥修复技术正朝着高效、经济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河道底泥污染物释放控制试验研究

河道底泥污染物释放控制试验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原位覆盖与原位固化两种河道底 泥污染物处理技术。原位覆盖技术通过在污染底泥 表面铺放一层或多层清洁的覆盖物,使底泥与上层 水体隔离,从而阻止底泥中污染物向水体的迁移,其 工程造价低,是一种经济可行的底泥污染原位控制 技术[9]。李敏等[10]和董波等 对 [11] 高 营 养 盐、重 金属、有机物和复合污染等 4类污染底泥的处理技 术进行总结和梳理,针对不同污染底泥提出了相关 治理方式。胡 易 坤 等 [12]以 石 英 砂、火 山 岩、麦 饭 石 和陶粒为覆盖层,进一步研究了不同覆盖材料对氮 磷污染物的抑制效果,发现陶粒对磷释放的抑制效 果优于其余三种材料。白若男 和 [13] 夏蕾 则 [14] 着重 研究了多层覆盖与功能土覆盖对沉积物中污染物的 抑制效果。原位固化技术采用原位强制搅拌机械对 河道底泥和固化剂实施搅拌使底泥中污染物被固 定[15],近年来该技术在我国长三角地区和珠江流域 河道治理工程中得到了部分应用。考虑经济因素, 目前固化剂多采用硅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粉煤 灰等 。 [16-17]
有毒物质等多种污染物。为控制试验中污染物种 类,底泥拟采用人工配置方式制备,并将营养盐磷作 为待测污染物。根据前期资料收集和调研结果,结 合胡国华等[22]关于黄河底泥的研究,本次试验采用 高岭土和石英砂配置了污染底泥,其级配曲线如图 2所示。
配置的土样采用 300mg/L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进行污染,为保证土样与污染液体充分接触,将土样 进行如下预处理:先用磷酸二氢钾溶液制成含水率 为 20%的土样,随后在大型储物箱内浸泡饱和。
收稿日期:20201220 修稿日期:2021011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508504);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Y320012) 作者简介:占鑫杰(1986—),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基处理、基础工程和环境岩土工程研究工作。Email:xjzhan@nhri.cn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河道底泥是河流中淤积在河床上的泥沙、有机质等物质的总称,它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化污染的不断加剧,河道底泥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水体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为了更好地探讨河道底泥的环境问题,有必要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河道底泥是河流中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对水生生物以及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由于底泥吸附能力强,有害物质容易积累在长期受到底泥污染的水体将无法恢复健康状态。

加强对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探索有效的处理和管理方法,对于净化水环境、保护水生生物和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梳理河道底泥的来源、成分、环境影响、处理方法、保护与管理等相关内容,为进一步探讨河道底泥的环境问题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河道底泥是河流中积聚的泥沙颗粒和有机物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水质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河道底泥的来源、成分、环境影响、处理方法、保护与管理等方面,探讨河道底泥对环境的影响及如何有效保护和管理河道底泥资源。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了解河道底泥的主要来源,探讨不同因素对底泥生成的影响;2.分析河道底泥的成分特点,揭示不同成分对水质和生态系统的影响;3.探讨河道底泥对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底泥对水体水质的影响;4.总结各种处理方法对河道底泥的有效性及环境影响;5.探讨如何科学保护和管理河道底泥资源,实现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河道底泥是河流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环境的影响十分直接和显著。

对河道底泥进行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入研究河道底泥的来源、成分和环境影响,可以更好地认识底泥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研究不同来源和成分的河道底泥对水质、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有助于科学地评估河道底泥对环境的潜在风险。

河流底泥污染物释放研究

河流底泥污染物释放研究
4.The release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to upper water’s impact is not very
significant.A dram ofnickel,zinc,manganese Can be detected in the upper water.
a large amount ofdissolved oxygen in water channel.
2.Under dynamic condition,the sediment contaminant releasing rate,pH and
DO were all larger than those under static condition.but reversely the turbidity in
sediment properties,hydrodynamic conditions,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SO
on.Previous review studies on sediment release mainly conccntrate.d 011 the laws of
在环境学中,河流水体是由水、溶解性物质、悬浮性物质、水生生物和底 泥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底泥一般是指江河湖海的沉积物,是自然水域的重要组 成部分。河湖底泥的基本物理结构包括与水体相接触的沉积物界面层和界面层 下的原沉积物层。沉积物界面层主要由底栖生物及其残体、代谢产物和颗粒很 细的粘性泥沙组成,由于颗粒很细,极易出现絮凝现象,在床底形成浮泥层, 它们对有机污染物有很强的吸附作用。界面层下的原沉积物层主要是由无机矿 物的泥沙组成,它们对界面层起到支撑的作用,在长期物质扩散的基础上,有 机污染物会从界面层向原沉积物层部分转移,使得在一般的情况下污染物向水 体中的释放较为困难。在天然水体中,悬浮沉积物一般是组成复杂的聚集体, 其基本骨架是粘土矿物或其他矿物微粒,由腐殖质及金属水合氧化物粘附架桥 聚集在一起,各种微污染物如有机有毒物、重金属以及细菌、病毒等吸附在表 面上,发生生态环境效应。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 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严重污染。上世纪菜茵 河流域、美国的大湖地区、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口、德国的汉堡港,底泥污染 情况十分严重【l】。在外污染源控制达到一定程度后,城市河流的底泥由于历年 排放的污染物大量聚集,底泥对上覆水体水质的影响就突出表现出来,此时底 泥成为一个污染“源”,从而造成对水体的二次污染。如穿越上海市区的苏州河, 在一定流速条件下,底泥对上覆水体的作用可使水中CODer增加15~67mg/1【2】。 河流底泥中的污染成分复杂,主要污染物为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底泥中的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河道底泥是指河流中沉积的泥沙和有机物质,是河道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对于了解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污染物的分布和迁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来源、性质、污染及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一、河道底泥的来源河道底泥是由河水中的泥沙和有机物质沉积而成的,主要来源包括土壤侵蚀、植被枯萎、生物碎裂、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等。

河道底泥的来源多样,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有机质和无机质,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二、河道底泥的性质河道底泥的性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泥沙的种类、沉积速度、有机物质的含量等。

通常来讲,底泥主要由粉砂和有机质组成,其颗粒细小,容易悬浮在水中,影响水质。

河道底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对于维持水生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但是底泥中也可能富集了重金属、农药、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三、河道底泥的污染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河道底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污染。

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生活污水等污染物进入河流,沉积在底泥中,导致了河道底泥的污染。

排放的废弃物和垃圾也会直接影响底泥的质量。

河道底泥的污染会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影响河流的生态功能和水质。

大量的有害物质会富集在底泥中,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破坏生态平衡。

四、河道底泥的治理为了保护河道底泥,减少其受到的污染,需要开展底泥的治理工作。

治理工作应从源头上进行,降低工业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河流受到的污染。

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河道底泥,可以通过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方式进行治理。

生物修复包括使用植物和微生物修复河道底泥,物理修复利用物理方法清除污染物,化学修复主要是利用化学手段降解有害物质。

加强底泥污染源头和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底泥治理的效果和水质的改善。

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掌握河道底泥的质量和污染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河道底泥污染物释放对新河水质的影响

河道底泥污染物释放对新河水质的影响

河道底泥污染物释放对新河水质的影响摘要河流外源截污与治理后,底泥污染物的释放成为河道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1]。

通过实验研究新河清淤前底泥和清淤过程中底泥的污染物含量区别,以及对新河水质的影响。

采用BIGMAP及ArcGISBIGMAP及ArcGIS等工具分别于新河未清淤段和清淤段选取取样断面,进行底泥释放实验。

研究结果表明清淤过程中的底泥有机质、氨氮、总氮明显高于清淤前,COD无明显影响,新河底泥对上覆水中TN、NH-N、TP及COD有显著影响,扰动状态会加速底泥污染物的释放。

3关键词:底泥释放、总氮、总磷、氨氮城市河流孕育着城市文明,承载着城市生态环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2]。

新河是来自鄠邑区境内的一条纳污河流,下游经过沣西新城流入渭河,常年水质较差。

新河在经过外源截污与治理后,基本解决了外源污染,但底泥污染物的释放变成了新河污染的主要因素[3]。

为改善新河水质,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开展了新河清淤工作,本文以新河沣西段为研究对象,研究新河底泥污染物成分以及对新河水质的影响,以给河流治理提出建议。

1.材料与方法1.1样品采集根据资料显示,新河沣西新城段以G108国道桥断面为分界点,下游已开展了底泥清淤工作,上游由于兆伦村为历史文化遗址原因,未曾开展底泥清淤等河道修复工作。

经现场调查,这两处断面内的河水颜色、气味及底泥的颜色均呈现黑灰色,有异味,故重点在这两处断面进行采样,分析底泥成分,观察底泥对流经的上覆水的污染贡献率。

依据BIGMAP及ArcGIS等工具确定取泥断面2处,分别采集上覆水和0~10cm 的表层底泥,进行污染成分(有机质、氨氮、总氮、总磷)分析和底泥污染物释放实验。

具体断面如图1、表1所示。

表1底泥检测点位图1底泥监测点位1.2检测方法-N)、总磷(TP)、有机质四项指底泥监测指标为:总氮(TN)、氨氮(NH3标。

上覆水水质监测指标为: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氨氮(NH3-N)、总磷(TP)。

河口感潮河道底泥-水界面污染物动态释放及其环境影响机理

河口感潮河道底泥-水界面污染物动态释放及其环境影响机理

河口感潮河道底泥-水界面污染物动态释放及其环境影响
机理
河口潮河道底泥是重要的污染物源之一,在潮汐作用下,不同粒径的底泥会释放出不同数量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进而影响邻近海域的水质。

底泥表面含量高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如重金属元素和氮磷等,会以离子和侵蚀式的形式在水界面释放,进而会影响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为了研究潮河道底泥释放出的环境污染物对水界面环境的影响机理,我们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室试验、现场测试、远程感知等。

实验室试验方法: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来研究潮河道底泥释放出的环境污染物的释放速率和产生的有害物质的浓度变化情况,从而分析潮河道底泥水界面污染物的释放机理。

现场测试方法:采用各种现场监测设备,如水质分析仪、泥沙分析仪等,对潮河道底泥水界面释放出的污染物进行实时测量,以确定海洋环境中物质的浓度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潮河道底泥污染源的变化情况。

远程感知方法:利用航空遥感技术,结合实地调查,对潮河道底泥释放出的污染物分布状况进行检测,以获取污染物在海域释放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准确评估潮河道底泥污染环境的影响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底泥中污染物释放率与水深和流速有关,在相同水深的工况下,释放率 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流速的工况下,底泥的释放率随着水深的增大而 减少。
4.底泥中重金属向上覆水体的释放对上覆水体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上覆水体 中只检测出微量的Ni、Zn、Mn三种重金属。
关键词:底泥河流污染物释放释放率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n the circulating water channel experiments,nine Cases of bottom sediment release with different hydrodynamic condition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In both static and dynamic circumstances,contaminant releaser water pollution.In the absence of sediment’S self-purifica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COD“presented a degressive trend because ofthe existence of
第1章概述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人类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 水的支持。河流系统是陆地水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流系统环境质量的好 坏直接影响到湖泊和海洋环境质量的好坏。然而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在20世纪 90年代以前,我国污染物的处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在很多地区, 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导致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 水等直接排入江河湖海中。
4.The release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to upper water’s impact is not very
significant.A dram ofnickel,zinc,manganese Can be detected in the upper water.
上海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河流底泥污染物释放研究 姓名:张坤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环境工程 指导教师:王道增
20070601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底泥污染与整治作为城市河流污染的难点之一,是目前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突 出环境问题。在一定条件下,累积于底泥中的各种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通过与上覆 水体间的物理、化学、生物交换作用,可重新进入上覆水中,成为影响河流水质 的二次污染源。了解和掌握河流底泥污染物的释放、扩散规律对河流水质的改善 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循环玻璃水槽内进行了9组不同水深、不同流速下底泥污染物释放实 验,结果表明:
1.当有底泥存在时,底泥中污染物向上覆水体的释放造成了水体污染;当 无底泥存在时,水槽中由于存在着较高的溶解氧造成水体中COD=呈现下降的趋 势。
2.动水条件下苏州河底泥的CODc霹放率、pH和DO均比静水条件下的大, 但低流速动水条件下的浊度比静水条件下的浊度要低。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就开始了底泥污染物扩散规律的研究,经 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由于底泥污染物扩散过程本身的复杂性, 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解决。以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氮、磷及重金属释放规律方 面,研究手段以静态实验为主。动水条件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研究成果相 对较少。本文在前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动水条件下底泥中污染物释放规律进行了 水槽的实验研究。并以苏州河底泥为例,通过静态和动态的水槽模拟实验,分析 了不同流速、不同水深条件下,河流受污染底泥中释放出的COD。、DO、pH、 浊度、重金属等对上覆水体水质的影响。
在环境学中,河流水体是由水、溶解性物质、悬浮性物质、水生生物和底 泥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底泥一般是指江河湖海的沉积物,是自然水域的重要组 成部分。河湖底泥的基本物理结构包括与水体相接触的沉积物界面层和界面层 下的原沉积物层。沉积物界面层主要由底栖生物及其残体、代谢产物和颗粒很 细的粘性泥沙组成,由于颗粒很细,极易出现絮凝现象,在床底形成浮泥层, 它们对有机污染物有很强的吸附作用。界面层下的原沉积物层主要是由无机矿 物的泥沙组成,它们对界面层起到支撑的作用,在长期物质扩散的基础上,有 机污染物会从界面层向原沉积物层部分转移,使得在一般的情况下污染物向水 体中的释放较为困难。在天然水体中,悬浮沉积物一般是组成复杂的聚集体, 其基本骨架是粘土矿物或其他矿物微粒,由腐殖质及金属水合氧化物粘附架桥 聚集在一起,各种微污染物如有机有毒物、重金属以及细菌、病毒等吸附在表 面上,发生生态环境效应。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 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严重污染。上世纪菜茵 河流域、美国的大湖地区、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口、德国的汉堡港,底泥污染 情况十分严重【l】。在外污染源控制达到一定程度后,城市河流的底泥由于历年 排放的污染物大量聚集,底泥对上覆水体水质的影响就突出表现出来,此时底 泥成为一个污染“源”,从而造成对水体的二次污染。如穿越上海市区的苏州河, 在一定流速条件下,底泥对上覆水体的作用可使水中CODer增加15~67mg/1【2】。 河流底泥中的污染成分复杂,主要污染物为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底泥中的
ABSTRACT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and pollution prevention ofsediment,a ubiquitous and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issue in the world,is one of the biggest problems in urban river treatment.A variety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pollutants in the boRom sediment, under cgTtain circumstance,will release to aquatic envbonment through chemical,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exchange,which may be the major contamination source of upper water.It is very important to know the laws of release and diffusion of boRom
sediment to improve the water quality.
Since 1960s.the environmental concern over the laws ofsediment rclease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y in this field.The fate and transport of sediment release are governed by complex interactions ofphysic-chemical processes that depend on the
a large amount ofdissolved oxygen in water channel.
2.Under dynamic condition,the sediment contaminant releasing rate,pH and
DO were all larger than those under static condition.but reversely the turbidity in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ow flow velocity took on lower value compared with static condition. 3.The water depth and the flow velocity both contribute to sediment
contaminant releasing rate.At a sallle depth.the releasing rate mcreased along wim the velocity i11cre鸽in吕while at the fixed velocity condition the bottom releasing rate de.eased with the incensement ofdepth.
selected as sample to conduct experiments with methods of static and dynamic
simulations,from which the effects of sediment contaminant on upper water quality is carefully investigated,including released CODer,DO,pH,turbidity and heavy metals under the different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签名:名蝉 日期:鱼!!:!苎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三基地 导师签名:重至!墨日期:翌2 1:!墨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硫和氮含量较高是造成河流黑臭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河流污染较严重时,底泥 污染物释放对河水水质的影响并不明显;当河水污染程度减轻、水质改善后, 河水中污染物浓度与底泥中污染物浓度的梯度增大,底泥中污染物释放作用就 会增加,造成污染【31。即使是发达国家在水质改善方面相当成功,对河流底泥 的控制也不容乐观,如美国国家环保总局(USEPA)在1998年9月的《污染沉 积物战略总报告》中指出,。在全美国许多水域,污染沉积物都造成了生态和人 体健康的危机,沉积物已成为污染物的储存库。鱼类和底栖生物从它们富集有 毒化合物进入鱼、鸟和哺乳动物体内直到有毒水平。在美国已发生的2100起鱼 类消费问题,经多次证实污染来自底泥”[41。2002年,杭州西湖内源污染负荷 已经达到外来污染负荷的41%,安徽巢湖内源污染负荷是外来负荷的2l%,而 云南滇池中80%的氮和90%的磷都分布在底泥中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