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制作视力表

合集下载

课题学习 制作视力表

课题学习 制作视力表

0.2
20.4
12.9
0.3 0.4 0.5
23.0 18.3 14.5
10.2
8.1
好视力邀你爱眼护眼
1、某市疾病控制中心专家2007年度 追踪调查该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 况发现: 四成小学生 八成中学生 为了保护好自己的眼睛,根据你 的卧室条件,自制一张视力表, 经常测试视力.
视力不良
2、到有关单位进行调查, 目前较为通用的视力表 有哪几种?它们与我们 讨论的视力表是一种什 么换算关系?整理调查 结果并写出调查报告。
你知道了吗
P1
a1
P2
a2
a(
O
L2 3m
L 5m1
你知道了吗
P1
a1
P2
a2
a(
O
L2
L1
才艺展示
我要设计一个测试 距离 为2.8米的视力表 ,你现在能 提供一套设计方案吗?
算一算
视力 0.1
测试距离5米
a
(单位mm) (单位mm)
测试距离2.8 米 a
72.7
36.5
40.7
5 测 米a 试 距 离 2.8 a 米
想一想
视力
测试距离5米
a
测试距离3米
(单位mm) (单位mm)
a
0.1
72.7 36.5 23.0 18.3 14.5
5 测 米a 试 距 离 3 a 米
0.2 0.3
0.4
0.5
视角:外界物体(AB) 发射来的光线在眼球内 节点N处所形成的角(图 ∠ANB)为视角。
P1
P2 a(
视角不变,视力一定。 视力一定,视角不变。
你知道吗?
6月6日---国际爱眼日

案例37黄金分割参考资料

案例37黄金分割参考资料

案例37 黄金分割【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2节一、教材分析:1. 古希腊人称“黄金分割”为中外比,后来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又称之为“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在生产和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推广的“优选法”其核心就是“黄金比”。

2. 黄金分割的广泛应用对学生而言是现实的,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和读懂有关黄金分割的许多精品以及生活中有关“黄金分割”的事物的玄妙之处又是十分有趣的。

学会应用“黄金分割”判断或解决一些事情极具挑战性。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师生互动,首先认识黄金分割及其数学特征,建构起学生自我的“黄金分割”意义。

通过名品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例举、鉴别、验证加深巩固对黄金分割的理解。

通过探讨、动手操作发展应用能力、创新精神,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学目标:1. 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认识黄金分割的意义,通过独立运算发现黄金分割的数学特征。

2. 通过名品欣赏,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

通过发现生活中的“黄金分割”,培养数学思考的自觉意识。

3. 探讨黄金分割点的多种画法,并在黄金分割的应用中发展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点:通过运算、验证、欣赏,较深刻地认识黄金分割。

四、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黄金分割已知线段。

五、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独立运算、欣赏,合作交流。

六、教具及教学手段:电脑、投影、多媒体演示。

七、学法指导:引导发现、验证、欣赏、动手操作。

八、教学过程:教师:中国国旗上有五个五角星(投影打出中国国旗)同学们知道五角星中有什么玄妙之处吗?张晶晶:五角星的五个顶点好像在同一个圆上。

李旭:五角星是由五个三角形和一个五边形组成的。

余正阳:五角星的五个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教师:三位同学说得都很好。

许志章:五个三角形全等。

王灿:五角星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非常好,还有吗?(沉默)如果没有了老师补充:(1)同学们说的五个全等三角形都是“黄金三角形”。

A 打印标准对数视力表完整

A 打印标准对数视力表完整

A 打印标准对数视力表(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实用优秀文档,欢迎下载)标准对数视力表图(用A4 纸张打印标准对数视力表)说明:本视力表不是通过扫描而得,而是根据国家标准通过计算、设计制作而成。

每个视标边长误差不超过±0.5 像素。

为了方便家庭用A4 纸张打印,把标准视力表分解为三张图插入Word。

打印后粘成一张标准视力表。

打印须知:1. 打印机的分辨率最好设置为每英寸600 像素(该视力表是按每英寸600 像素设计的)。

2. 用A4 纸张打印下面三页后粘贴,粘贴时视标行距为24mm(见右图)。

3. 打印出来图像尺寸精确值(供参考):第一张高= 5273 像素= 5273/600 英寸= 8.788 英寸= 8.788×25.4mm = 223.22mm第二张高= 5877 像素= 5877/600 英寸= 9.795 英寸= 9.795×25.4mm = 248.79mm第三张高= 5520 像素= 5520/600 英寸= 9.200英寸= 9.200×25.4mm = 233.68mm宽= 4504 像素= 4504/600 英寸= 7.507 英寸= 7.507×25.4mm = 190.67mm联系邮箱:说明:1、上页按照国标GB11533-2021中“E”的视标边长标准1/2制作,直接用A4纸张打印,即可得到2.5米距离标准对数视力测试表;2、从上到下按0.1(4.0)、0.2(4.3)、0.3(4.5)、0.4(4.6)、0.5(4.7)、0.6(4.8)、0.8(4.9)、1.0(5.0)、1.2(5.1)、1.5(5.2)、2.0(5.3)顺序排列,打印完成后可以手书在每行侧边。

3、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视力表制作课题可参考使用。

4、附国标中视标边长标准尺寸表:。

5米对数视力表及E尺寸标准(A3)

5米对数视力表及E尺寸标准(A3)
2、从上到下按0.1(4.0)、0.2(4.3)、(4.8)、0.8(4.9)、1.0(5.0)、1.2(5.1)、1.5(5.2)、2.0(5.3)顺序排列,打印完成后可以手书在每行侧边。
3、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视力表制作课题可参考使用。
4、附国标中视标边长标准尺寸表: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上页按照国标gb115332011中e的视标边长标准制作直接用a3纸张打印即可得到5从上到下按01400243034504460547064808491050125115522053顺序排列打印完成后可以手书在每行侧边
说明:
1、上页按照国标GB11533-2011中“E”的视标边长标准制作,直接用A3纸张打印,即可得到5米距离标准对数视力测试表;

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3篇(范本)

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3篇(范本)

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3篇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3篇地说理。

‎如:说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理能力,使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规范答题‎的习惯。

用类比‎、归纳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建立空间‎与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形‎成严密抽象的推理‎形式。

3‎、总结阶段:‎(1)根据课‎题研究,观察学生‎在合作交流和,口‎语表达方面的变化‎。

(2)对‎课题进行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首先,我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采取谈话法和‎问卷法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主要总结‎出四大成因:‎一是心理素质‎差,虚荣心强,怕‎答错或答不好而被‎同学或老师笑话。

‎二是性格内‎向,不想或不敢表‎现自我,或没有机‎会发言渐渐封闭自‎我。

三是对‎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不能有条理的‎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四是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不会走就想跳……‎不会用数学语言规‎范答题。

可见,‎语言表达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交往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发展。

新课‎程加大了实验几何‎的内容。

因为它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同时降低‎了几何学逻辑严谨‎性的要求,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从数学活动‎中获益;而且通过‎活动掌握空间性质‎,更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类比,‎以及创造力等,这‎些明显的长处日益‎受到重视。

2 ‎ 5.学生数学‎小论文撰写的策略‎研究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3篇。

‎ 26.教学设‎计关注教学目标的‎策略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实践‎与综合运用‛在第‎三学段(7-9)‎年级以‚课题学习‎‛的方式来进行。

‎我们有必要对国内‎外数学课题学习的‎现状进行研究,从‎而对数学课题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作视力表》教案
开发区实验中学张文敏
一、学情分析
“制作视力表” 是学生充分学习图形相似内容,引入的一节课题学习,学生此前已完成“图形相似”与“图形位似”的学习,“线段的比”也相当的熟悉,在这样的基础上研究制作视力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视力表”是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的相似现象,探究发现视力表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研究应用数学知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度量”E”的长、宽及空白缺口宽,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三、教法与学法
实践操作,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工作:准备三角板、视力表、硬纸板数张。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师]视力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你想过吗?视力表中蕴含着一定数学知识.你知道是什么知识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其中蕴含的奥秘.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师]现在我们查视力时用的视力表,通常是哪一种呢?
[生]是由一组字母”E”组成的视力表.
[师]对,它是以能分辨”E”的开口朝向为依据来测定视力的.换句话说,它的测试依据是能否看清楚”E”的两个空白缺口(如下图1中AB、CD两个缺
口).
图1
下面我们以“标准对数视力表”为例,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
1、度量视力表中视力为0.1,0.2,0.3,0.4,0.5,0.6,0.8,1.0,1.2,1.5,
2.0所对应的”E”的长a,宽b,空白缺口宽d,(如图2).
投影片(课题学习A)
请大家量视力表中的各个”E”,并填写课本上的表格.
[生]填表如下:(投影片课题学习B)
2、观察数学完成以下问题串。

(1)观察上表你直观的发现了什么?
(2)观察上表,看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决定视力表中的各”E ”形图之间有什么关系?视力表中的各“E ”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视力为0.1时,a =72 mm, b =72 mm, d =15 mm,可知”E ”的长和宽相等.
视力为0.2时,a =36 mm, b =36 mm, d =7.5 mm,可知”E ”的长和宽相等,且2
72=36,215=7.5. 视力为0.3时,a =24 mm, b =24 mm, d =5 mm,可知”E ”的长和宽相等,并且
372=24,3
15=5. 视力为0.4时,a =18 mm, b =18 mm, d =3.8 mm,可知”E ”的长和宽相等,且4
72=18,415=3.75.因为测量时有误差,眼睛大致可以精确到0.1 mm,所以有415≈3.8.
由此可以猜想,视力为0.5时,a =
572=14.5 mm, b =5
72=14.5 mm, d =515=3 mm . 视力为0.8时,a =728
=9 mm, b =9 mm, d =815=1.9 mm . 视力为1.0时,a =1072=7.2 mm, b =7.2 mm, d =1015=1.5 mm .
视力为2.0时,a =2072=3.6 mm, b =3.6 mm, d =20
15=0.75 mm . 由此可知:视力表中的各”E ”形图都是长与宽相等的图形,如果把视力为0.1时的”E ”形图作为基本图形,则视力为0.2,0.3…2.0时的”E ”形图都与基本图形是相似图形.
活动目的:通过组织学生自我实际度量,并将各自的度量结果填在表格中,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就去直觉的感知其中的奥秘,再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发现a ,b ,d 数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得知“标准对数视力表”中不同的视力所对应的”E ”形图都与基本图形是相似图形,从而所有“E ”形图都是相似图形。

活动效果:本环节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很快就可以发现规律,此处不是难点。

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的图形是相似图形”, 再加上“E ”恰好都近似于“正方形”。

很容易就判断图形相似特点。

第三环节:课堂练习
若一个视力表中的视力为0.1的”E ”的长、宽都为60 mm,空白缺口宽为12.5 mm ,求视力为0.2,0.3,0.4,0.5,0.6,0.8,1.0,1.2,1.5,2.0时”E ”的长、宽,空白缺口宽.
活动目的:此环节目的在于及时反馈新课知识,学生活学活用,加深巩固,为后续做好铺垫。

活动效果:巩固效果,相当好。

最好还是设置一个表格,让学生在表格上填写,然后上黑板讲解展示。

第三环节:深入研究,得出结论
我们已经对视力表中的各个”E ”型字母的长a ,宽b ,空白缺口宽d 作了一番研究,并已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视力表,并能根据研究结果自己制作一个视力表.
[师]请大家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1.用硬纸板复制视力表中视力为0.1,0.2,0.3,0.5,1.0所对应的”E ”,并依次编号为①②③④⑤.
取编号为①②的两个”E ”,按下图的方式把它们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投影片(课题学习C )
2.如图5,将②号”E ”沿水平桌面向右移动,直至从右侧点O 看去,点P 1,P 2,O 在一条直线上为止.这时我们说,在D 1处用①号”E ”测得的视力与在D 2处用②号”E ”测得的视力相同.投影片(课题学习D )
[师]从上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与同伴交流.
[生]因为①号”E ”与②号”E ”都水平放置在桌面上,它们与桌面的边缘是垂直的.因此P 1A 1∥P 2A 2,又P 1,P 2,O 在一条直线上,所以∠O 为公共角,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得
△P 1A 1O ∽△P 2A 2O ,所以2121l l b b =,即2
211l b l b =. [师]从大家的分析中可知,当人离①号”E ”的水平距离l 1与人离②号”E ”的水平距离l 2满足
2
121b b l l =时,用①号”E ”测得的视力和②号”E ”测得的视力相同.
3.按照上述方式,将①~⑤各个”E ”排列成下图所示的样子.先自己猜想应得出的结论,然后和同学交流,证明你的结论的正确与否.
投影片(课题学习E )
[生]按照上面大家讨论的结果,可以猜想得出,在D 1处用①号”E ”测得的视力,与在D 2处用②号”E ”测得的视力,在D 3处用③号”E ”测得的视力,在D 4处用④号”E ”测得的视力,在D 5处用⑤号”E ”测得的视力都相同.
经过论证实了结论的正确性.
[师]大家做得非常棒.
根据刚才大家讨论出的结论,我们可以据此自己制作视力表.
活动目的:通过复制制作“E ”,探究图形间的规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了图形间隐含的规律,从而得出结论,加以运用。

活动效果:本环节关键点比较多,测量工作比较大,计算量比较大,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允许学生带计算器,否则一节课无法结束这么多的内容。

第四环节:运用结论,制作视力表
制作一个测试距离为3 m 的视力表.
1.由标准视力表中的b 1=72 mm, l 1为5 m, 可计算出l 2=3 m 时,b 2的值 得2
121l l b b ∴b 2=43.2 mm
所以应制作一个”E ”型图,使得它的长与宽都是43.2 mm .
从上节课我们的讨论结果看,视力为0.1的”E ”型图与视力为0.2的”E ”型图中的a ,b ,d 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测试距离为3 m 的视力表中的①号”E ”型图中的d 为9 mm .
2.确定了①号”E”型图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规律分别求出视力为0.2,0.3…
2.0时的”E”型图的大小.如下图.
3.由标准视力表中的各行”E”间的距离,相应地确定本视力表的行距.测试距离为3 m的视力表就制作完成了.
第五环节:课堂总结
1、本节课我们自己动手,探索出视力不同的”E”形图之间的关系.
2、探究发现了如何找视力相同的图形”E”的大小和它的落脚点,并能据此自己制作视力表.
第六环节:课后作业
1、到有关单位进行调查,目前较为通用的视力表有哪几种?
2、制作一个测试距离为8 m的视力表.
五、成果收集方式
学生制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