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及西方哲学史导论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史-(英国)伯特兰罗素

西方哲学史-(英国)伯特兰罗素

西方哲学史——(英)伯特兰·罗素前言:有这样的一群人,曾存在于久远的过去,并将一直存在于未来的世界当中,他们手持怀疑和批判的利剑,癖好寻根问底、并持理性、挑战权威,不懈地探索真理、揭示本质,他们只是极少数,然而他们却在为所有的人活着。

正是极少数的他们,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脉络走向。

他们的人生总是历尽磨难,始终不能摆脱误解、诽谤和陷害。

但是他们宁可蒙受屈辱、宁可一无所有、甚至宁可抛弃生命,也不会亵渎自己的信念、不会改变自己的原则、不会放弃自由。

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思想者。

希腊文明是一个已经失落的文明,正是这个失落的文明孕育了欧洲的绚丽灿烂。

它的消逝已离文明生活的时代两千余年。

但创造者以其独特的理性和智慧建构起来的巍峨宏阔的文化大厦,至今仍令世人惊叹不已!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古代的系统哲学,虽然大多是唯心主义,但其中包含的理性主义因素,在以后西方的哲学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中,起过重大的作用。

柏拉图是一位思想者,也是一位诗人,他的作品不仅公认为是哲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同时也是伟大的文学作品。

柏拉图是古代西方第一个留有大量著作于世的哲学家,这些作品使我们可以深入洞察两千多年前复杂又有见解的雅典社会的文化和信仰。

雅典城邦已沉淀为遥远的历史,经过宗教的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思想自由、个人自由终成为不可剥夺的神圣权利。

十八、十九世纪,西方可谓人才荟萃,群星灿烂。

如孟德斯鸠、亚当·斯密、康德、黑格尔、叔本华、托克维尔、马克思、马歇尔、尼采、弗洛伊德、罗素等等,尽管这些思想者们的思想、经历、理论迥然不同,但他们却共同继承了西方人文精神的传统:他们那样热切地关注着人的现实,关注着人的命运与未来……思想者往往在压制和束缚中呼吸,但思想者的思想却永远是自由的。

即使思想家的生命结束了,但思想的种子却会留下来。

总有一天,这种子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万古长青。

卷一古代哲学第一篇前苏格拉底哲学01——希腊文明的兴起02——米利都学派03——毕达哥拉斯04——赫拉克利特05——巴门尼德06——恩培多克勒07——雅典与文化的关系08——阿那克萨哥拉09——原子论者10——普罗泰戈拉第二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11——苏格拉底对于历史学家来说,研究苏格拉底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题目。

罗素《西方哲学史》前三章读书笔记

罗素《西方哲学史》前三章读书笔记

第一章绪论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一)从外部条件来讲: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

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1、静观2、辩证3、演绎4、理智5、实践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1、自然2、本原3、基质(始基)4、存在(是者)5、理性(逻各斯)6、灵魂(心灵)7、原子8、宇宙9、神第二章前苏格拉底哲学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一、米利都派(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哲学观点: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本原论) 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

(物活论)(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为公元前570年)哲学观点: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

罗素 西方哲学史

罗素 西方哲学史

罗素西方哲学史
罗素西方哲学史是西方哲学界的基石,由20世纪的伟大思想家罗素所撰写。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深受哲学家和学者的普遍认可,它对当今以及未来西方哲学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罗素西方哲学史以古希腊时期为起点,仔细考察并提供了关于西方哲学发展的清晰视野。

他把两千多年西方哲学历史简略地归结成五大时期——古希腊时期,拉丁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新时期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种时期。

从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缪斯》、苏格拉底的《就像》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哲学巨匠,如尼采、马克思、海德格尔等,罗素运用了系统的历史方法,梳理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史。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持有一个整体性的观点:西方哲学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史料,其中融汇着大量历史思想和文化和社会经验,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内在规律。

这些结构和内在规律是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搜寻的核心内容,他希望把它们用于西方哲学的未来研究。

罗素的论文被视为西方哲学史的经典之作,它展示了一种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思想的综合和全面的视野,同时也为西方哲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西方哲学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被学界广泛认可。

罗素西方哲学史pdf

罗素西方哲学史pdf

罗素西方哲学史pdf
1.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是指关于西方哲学家们的思想和理论、以及与西方哲学有关的文化发展的史学研究。

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自古希腊开始,许多著名的西方哲学家都给西方哲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贡献。

最早的西方哲学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亚历山大等古希腊哲学家都给西方哲学史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对西方哲学史的影响仍然在当今不断发挥着作用,并受到学者们的广泛重视。

英国哲学家罗素也为西方哲学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在哲学史的研究上非常重视西方哲学的原始出发点,这也是他的著作《西方哲学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的核心。

罗素的著作《西方哲学史》考察了古巴克、里斯提亚、萨特、海德格尔、马尔库塞等西方哲学家的思想,比较了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总结了他们的思想和贡献,把西方哲学史进行了不同时期的系统性研究,使得英国有了一部宏观可视的西方哲学史。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读本之一,它不仅对英国的哲学历史具有科学的价值,而且也受到了国外学者的普遍肯定。

无论在思想内涵或影响力上,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都无可比拟,它为西方哲学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价值,以及浓郁的哲学文化内涵,是当今最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哲学史著作。

罗素与西方哲学史的优秀论文

罗素与西方哲学史的优秀论文

罗素与西方哲学史的优秀论文罗素认为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介于宗教和科学之间,罗素在写作哲学史的时候注重从多元的角度进行阐释,关注权利、经济、欲望等基础性因素。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罗素与西方哲学史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罗素与西方哲学史的论文篇1浅析罗素的哲学史观摘要:罗素认为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介于宗教和科学之间,罗素在写作哲学史的时候注重从多元的角度进行阐释,关注权利、经济、欲望等基础性因素。

在谈到中国文化时,他提到了历史决定论的害处。

他看到了西方哲学的两部分,一部分是“暗流”,一部分是“阳光”。

他告诉我们哲学使人宽容,使不同文化之间可以找到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生活方式宗教科学多元决定论宽容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3-0000-01罗素认为,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其原因在于历史学能开阔我们的想象世界,是我们在思想上和情感上成为一个大的宇宙公民,而不仅仅是一个日常生活的公民而已。

它以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知识,而且有助于智慧。

哲学不仅追求知识,而且追求智慧。

历史在这个根本点上与哲学是相通的。

而罗素的哲学史观,便是在他的历史观和哲学观中展开的。

我们主要从六个方面论述罗素的哲学史观。

一、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罗素认为,“一般人的眼中,哲学是高高在上、远离大众、远离社会生活的,这是不正常的。

造成这种不正常的原因有许多,既有人们的误解,认为哲学思想过于艰深;也有从事哲学工作的人把哲学本身哲学化了。

不错,在现代社会中,哲学像其他专业学科一样,也是一门学科,需要专门的人才去研究。

但是,哲学与其他专业学科又有所不同,它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密切相关,因为哲学乃是广义的人生哲学。

”①人生观或人生哲学看起来涉及的范围好像比较小,只与人有关,甚至仅仅与个人有关,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与世界相关,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归根结底会影响我们对人生的看法。

而且更进一步说,我们之所以要认识世界,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认识人生。

读书笔记:罗素《西方哲学史》之绪论

读书笔记:罗素《西方哲学史》之绪论

让我们暂时弃顾唐吉坷德式的历险和那间小屋——虽然我更赞同是王家卫式的——耐心地读一本书。

让我们暂时弃顾昆德拉的原因正是我近来常常思考的——关于什么才是好的文学的问题。

我的感受是:好的文学,或是我欣赏的文学更多的都必须含有一种哲学上的意味,这是文学展现人类存在可能性与多样性的决定性根基,那种依靠百科全书式的宏章巨作,或是凭借个别字句的灵巧隽永,在我看来则如同嚼腊。

将如你所见,这是一篇形式上传统的读书笔记。

二绪论中的罗素就给人一种视角鲜明、叙事宏大、用笔精炼的印象,短短数页,上下五千年的纵横,快哉。

罗素首先将哲学置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某个位置,在他看来,科学是一切确切的知识;神学是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

这或许是我们认识他和他的哲学的钥匙之一。

最先让我感兴趣的是罗素对教会与世俗国王之间争斗的论述。

事实上,每每论及西方文明,总能令我萦绕心头的问题就是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以及因何演变的历史进程。

东方是如何走向政教合一的?西方又是如何迈向政教分离的?教会是如何拥有力量与世俗国王争锋的?又是如何竟然占有上风?坦率的说,我对西方历史知之甚少,只能凭借罗素的阐述适当发挥我的想象。

罗素提到,“一直到公元1300年以后,教会在与世俗统治者的斗争之中通常总是胜利的。

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冲突不仅是一场教士与俗人的冲突,同时也是一场地中海世界与北方蛮族之间冲突的重演。

教会的统一就是罗马帝国统一的反响。

”这段描述给了我如下的启示:如之前罗素曾提及的,基督教是吸收了后希腊时期斯多葛学派的一些教义,如果说罗马统一是依靠法律与军队的话,那么在精神世界上的依靠就是基督教义了。

基督教宣扬天国一统的观念正迎合了罗马帝国统一的现实,成为了罗马维系统治的一个支撑。

基督教也成为罗马掌控民众的有效手段之一,尤其是掌控那些受到过希腊文明熏染的民众。

同时这也成为罗马抵抗北方蛮族侵入的重要力量。

罗素接着描述到,“所有的武装力量都在国王这方面,然而教会还是胜利的。

解读罗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论

解读罗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论

解读罗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论内容来源: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4期OF THE GRADUATES Vol2001 SUN YAT一SE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22 NQ4.2001解读罗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论肖经纬【内容提要】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分别从罗素的哲学现、历史观及方法论三个层面上对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书进行剖析,尝试通过对其写作的立场、态度、取材及评价标准、视角等方面的探讨逐一考察罗素如何解读西方哲学发展史以及如何解释西方哲学发展史。

【关键词】罗素西方哲学史方法论哲学大师写哲学史彭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而且,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他们都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哲学观点带进哲学史,所以,他们所写的哲学史,或多或少都寄托了自己的哲学理念。

十九世纪黑格尔所写的《哲学史讲演录》,至今仍是人们研究黑格尔哲学思想的重要文本,尤其是他在书中所表达的哲学史方法论,比如把哲学史看作是一串圆圈的圆圈等等,迄今还在影响着我们不少人的哲学史研究。

现代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liy)中,以哲学大家的手笔,高屋建瓶,恢宏磅礴,以独到的视角论述了两千多年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

本书不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也是我们研究罗素本人哲学观的重要资料。

一、哲学的定义t要考察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就不能不考察罗素的哲学思想。

事实上,如果说,罗素的哲学只是他所从事事业(寻求确实知识)的一个副产品[’〕的话,《西方哲学史》亦只是其哲学研究的一个副产品而已。

这本广为哲学爱好者所熟知的书,在罗素所有的著作中,并没能占据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即使罗素本身丰富的哲学主张在其写作《西方哲学史》过程中亦没有留下什么烙印,他始终坚持着一个客观的、解释者的立场,但他对哲学研究所持的态度及其所运用的方法在本书中仍然得到了一贯的应用。

罗素西方哲学史

罗素西方哲学史

羅素《西方哲學史》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年)出生於政治世家,祖父曾兩次出任英國首相,教父是知名哲學家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 1806 ~1873年)。

羅素1890年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數學和哲學,1895年以論文《論幾何學之基礎》獲得劍橋大學研究員資格,1910年和老師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 發表《數學原理》,1918年因反戰被監禁,失去劍橋教職;1920年訪問中國,在北京講學一年。

1950年以《西方哲學史》(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殊榮,其得獎理由為:羅素撰寫過多部重要作品,並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與思想自由。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之所以得到極大程度的重視,還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除了上述理由外,《西方哲學史》一書中展現自從蘇格拉底(Socrates)之前的古希臘文明乃至當代英美分析哲學的樣貌,正如該書之副標題「And Its Connection with Political and Social Circumstance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所述,《西方哲學史》是一本欲連結古今政治社會情境的偉大著作。

即使有後起之秀,如柯普斯登(Frederick Copleston)等,寫過更大部頭的哲學史,或寫過更為淺顯易讀的小書,如《寫給所有人的簡明哲學史》(“A Passion for Wisdom: A Very Brief History of Philosophy”,Robert C. Solomon與Kathleen M. Higgins合著),或以不同語言、寫出更具有故事性的讀本,如《蘇菲的世界》(英文譯名“Sophie's World”,挪威人Jostein Gaarder著)、《哲學家的咖啡館:小女孩與教授的哲學書》(Das Cafe der toten Philosophen: Ein Philosophischer Briefwechsel fur Kinder und Erwachsene)等書,均無損羅素《西方哲學史》的歷史地位,而當代哲學家與讀者對該書的支持與重視程度亦有增無減。

哲学专业书籍教材

哲学专业书籍教材

哲学专业书籍教材哲学领域有许多经典和权威的书籍,作为哲学专业的学习教材或参考书,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哲学书籍:1.《西方哲学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by Bertrand Russell(伯特兰·罗素):这是一部介绍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著作,从古希腊哲学一直到当代哲学,对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和思想家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

2.《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by Martin Heidegger(马丁·海德格尔):这本书被认为是20世纪哲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探讨了存在、存在意义和时间的概念。

3.《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by Ludwig Wittgenstein(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这是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之一,探讨了语言、逻辑和哲学之间的关系。

4.《精神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Spirit)by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黑格尔):黑格尔的这部作品涵盖了他的“辩证法”和对历史哲学的贡献,探讨了自我意识和历史发展等主题。

5.《道德经》(Tao Te Ching)by Laozi(老子):作为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一,这本书探讨了道德、自然和人生智慧等议题。

6.《逻辑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Logic)by Irving M. Copi(欧文·科皮):这本书是对逻辑学基础知识的介绍,包括命题逻辑、谓词逻辑等内容。

7.《论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Laws)by Montesquieu(孟德斯鸠):这是一部探讨政治学和法学的经典著作,讨论了各种政治体制和法律的起源。

8.《亲近自然》(Proximity to Nature)by J. Krishnamurti(克里希那穆提):这本书探讨了人与自然、自我意识以及生活本质之间的关系。

罗素与西方哲学史的参考论文(2)

罗素与西方哲学史的参考论文(2)

罗素与西方哲学史的参考论文(2)罗素与西方哲学史论文篇四罗素的哲学观与《西方哲学史》作为一个哲学爱好者,面对诸如“哲学是什么”此类的问题,如果你能确切地给出答案,那么,我恐怕会不无遗憾地说:你眼中的哲学已经出现了式微的表征。

这表征正是由于思考的匮乏、关注度的降低造成的确定性。

但当我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我有了欣慰的理由。

它不像其他哲学史著作那样艰深晦涩,罗素的这本哲学史让哲学回到了它本真的状态,使哲学根源于人的心灵,紧扣生活,关注现实,激发思想,增加智慧,读起来鲜活生动,富有人情味,让人感觉可亲可爱。

伯特兰?罗素不仅作为一个哲学家有显著的贡献,而且他还在数学、逻辑学、历史学等领域均有所建树,甚而积极投入到和平主义的社会活动中去。

他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在哲学上,罗素最大的贡献是和G.E.摩尔一起创立了分析哲学,此外他还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哲学史方面做出过贡献。

他认为,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理想的逻辑语言。

绝大多数分析哲学家缺乏历史感,忽视历史问题和历史研究,而罗素却对历史和历史理论终生嗜之不倦。

在政治上,罗素的思想注重经验性,因而他的政治见解具有经验性和现实性,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他还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他反对一切反抗行为所怀有的那种天生的激进态度和同志感情。

他对社会主义者反抗贫困的斗争深表同情,因而他的自由主义并不是古典自由主义,而是具有浓厚社会主义倾向的自由主义。

作为一位社会活动家和社会思想家,罗素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教育、伦理、婚姻、社会改革、历史、政治的探讨以及女权主义运动与和平运动。

他的探讨和活动改变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使无数人走进哲学,他的知识成果在全世界开花,郁郁葱葱。

1945年出版的《西方哲学史》是罗素应巴恩斯艺术基金会讲授西方哲学史所做的讲稿,这本书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西方哲学史 罗素 电子版

西方哲学史 罗素 电子版

西方哲学史罗素电子版美国版序言:我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

*罗素把他的这部作品定位为“综合性的历史著作”,他想理清很多并不仅仅是学者本人的问题,而是关于时代,关于世界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之间的传承关系的问题。

作为一个“历史学”的学者,他大概也会同意这句话:“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英国版序言:如果在历史的运动中有任何统一性,如果在前后所发生的事件之间有任何密切联系;那末,为了把它表述出来,对前后不同时代所发生的事情就应在一个人的思想中加以综合。

*在这里他是相信历史的整体的,由此他认为需要一种综合的眼光。

不过也只有这种综合的眼光才能够洞察前后联系的隐秘点。

与此相反,在真相所能容许的范围内,我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显示为他的环境的产物,显示为一个以笼统而广泛的形式,具体地并集中地表现了以他作为其中一个成员的社会所共有的思想与感情的人。

*“环境的产物”、“共有的思想和感情”表明了作者作为历史学者的理论出发点,这一点作为本书的特色,也是既是它的优点,并且如果有局限,也就从此处开始。

绪论:我们所说的“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与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这是就科学这个词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的。

至于这两种因素在哲学家的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则各个哲学家大不相同;但是唯有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哲学和宗教伦理与“科学研究”的区别也在这里,当然,前者是不应当与后两者并列的。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

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

罗素著作列表

罗素著作列表

罗素著作列表《德国社会民主》(German Social Democracy),1896年。

《几何学的基础》(An Essay on the Foundation of Geometry),(1897年)《莱布尼茨哲学的批判解说》(A Critical Exposition of Philosophy of Leibniz)(1900年)《数学的原则》(The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1903年)《自由人的崇拜》(A Free Man’s Worship)1903年《论指称》(On Denoting)1905年《数学原理》(Prinicipia Mathematica)(3卷,与怀特海合著,1910年至1913年间完成)《哲学论文集》(Philosophical Essays)(1910年)《反选举权的焦虑》(Anti-Suffragist Anxieties),1910年《哲学问题》(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1912年《我们对于外界的知识》(Our Knowledge of the External World)(1914年)《哲学中的科学方法》(Scientific Method in Philosophy),1914年《柏格森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Bergson),1914年《战争是恐惧的源泉》(War,the Offspring of Fear)1914年《战时的正义》(Justice in War-time),1916年《协议的政策:对基尔伯特.穆瑞教授的答复》(The Policy of the Entente:A Reply to Professor Gilbert Murray),1916年《社会重建的原理》(Priniciple of Social reconstruction),1916年《政治理想》(Political Ideals)1917年《无政府主义与公团主义》(Anarchism and Syndicalism)1917年《为什么人会打仗》(Why Men Fight:A Method of Abolishing the International Duel)1917年《自由之路》(Roads to Freedom)1918年《神秘主义与逻辑》(Mysticism and Logic)1918年《逻辑原子论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Logical Atomism)(1918至1919年)《数理哲学引论》(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Philosophy)(1919年)《布尔塞维克主义的理论与实践》(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Bolshevism)1920年《心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Mind)(1921年)《中国问题》(The Problem of China)1922年《三种途径走向世界》(Tree Ways to World)1922年《自由思想与官方宣传》(Free thought and Official Propaganda)1922年《工业文明的前景》(The Prospect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合著,1923年《原子论ABC》(The ABC of Adams),1923年《伊卡罗斯或科学的未来》(Icarus,or The Future of Science),1924年《布尔塞维克主义与西方》(Bolshevism and the West)1924年《怎样获得自由与幸福》(How to be Free and Happy)1924年《逻辑原子论》(Logical Adamism),1924年。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罗素《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罗素《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罗素《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话题: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读书笔记发展方向和文化毕达哥拉斯上半年已经看过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学史》,美国的大学教材,感觉非常好,几乎是一气呵成读完的。

但是没有做详细的读书笔记。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名著,文采飞扬,因此打算两本书同时读,每章完成如果有想法的话,就做笔记。

另,罗素的是英文原文,我想用读原文的方式,放慢一些读书的速度。

2010.9.30绪论:哲学是什么?世界观和方法论。

更进一步的说,就是世界观,方法论是为世界观服务的。

哲学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哲学解决的问题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

与科学不同,哲学的问题无法通过明确的试验获得证实。

同神学的绝对神或者多元神不同,哲学强调思考和推理。

哲学的问题是没有明确答案的。

我们会看到从古希腊到现代,对于世界的认识各不相同---不能绝对说谁错了。

那么为什么要了解和研究哲学?因为哲学对我们生存的社会有着直接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影响并正在影响2/5的地球人口;尼采的哲学指向国家主义。

甚至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受到哲学的影响,儒家,道家,佛家对我们日常的影响还不够多吗?我为什么了解哲学?第一,希望理清楚西方和东方的哲学的大致脉络,但我并不打算对每个哲学家都深入的研读--这是很困难的。

第二,希望能够对我形成自己的方法论有所助益。

第三,那些大哲学家的思想,我很有兴趣了解。

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

在罗马和基督教兴起后,被神学所掩盖;近代西方哲学起源于笛卡儿。

从公元600年到现在,哲学家可以分为希望加强社会约束的人,和放松社会约束的人。

在斯通普夫的书中,哲学主要分为两大流派,经验主义(贝克莱,洛克),和大陆理性主义(以笛卡儿为首)。

第一章希腊文明的兴起1、希腊文明是为什么兴起的?罗素在这里没有展开。

希腊在数学,科学,哲学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成绩。

如果我们看一下古代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

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

西方哲学史罗素

西方哲学史罗素

西方哲学史罗素
罗素认为“哲学家是由其特定的时代所造的”,因此在写作本书时,他特别注重阐述各种哲学思想之间的历史关联。

本书内容分为“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近代哲学”三大板块,由古希腊文明说起,分别介绍了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哥拉、原子论、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犬儒学派……一直说到逻辑分析哲学为止。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讨论西方哲学史的著作。

其叙述年代从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到现代的逻辑分析哲学。

在这部哲学史中,罗素特别对他认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在该书中,罗素特别强调了哲学家们是由其特定的时代所造成的这一基本观点,并特别注意各种思想之间的历史的关联。

罗素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这部著作语言通俗易懂,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对西方主要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还可以了解西方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发展阶段及其与特定的哲学之间的关联。

简介
罗素,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
史学家,无神论或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程度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罗素还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

其代表作品有《数学原理》《西方哲学史》《幸福之路》等。

1950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逻辑学经典书籍

逻辑学经典书籍

逻辑学经典书籍摘要:1.逻辑学简介2.逻辑学经典书籍概述3.《形式逻辑》4.《西方哲学史》5.《逻辑学导论》6.《逻辑与思考》7.总结与建议正文: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推理规律和思维方法的学科,对于提升思维品质、培养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向您介绍几本逻辑学经典书籍,帮助您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逻辑学。

1.逻辑学简介逻辑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推理和论证的基本规律,以及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

逻辑学可以分为形式逻辑、实质逻辑和辩证逻辑等不同分支。

形式逻辑主要研究推理的形式结构,实质逻辑关注推理的内容和实质,辩证逻辑则强调对矛盾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2.逻辑学经典书籍概述以下五本书是逻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各具特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3.《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金岳霖所著的一本关于形式逻辑的专著。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及推理的基本方法。

书中提供了丰富的例题和习题,适合初学者深入学习。

4.《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一部著作,该书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全面梳理。

在逻辑学部分,罗素详细介绍了从古希腊到现代的逻辑学发展历程,以及各位哲学家的逻辑思想。

这本书对于了解逻辑学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逻辑学导论》《逻辑学导论》是一本面向初学者的逻辑学入门书籍,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及逻辑论证的基本方法。

书中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和练习题,有助于读者掌握逻辑学的基本知识。

6.《逻辑与思考》《逻辑与思考》是一本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逻辑学书籍,作者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介绍了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思考方法。

书中涉及了批判性思维、论证分析、逻辑谬误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读者提升思维品质和分析能力。

7.总结与建议逻辑学经典书籍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和思考方法。

罗素《西方哲学史》

罗素《西方哲学史》

罗素:《西方哲学史》从前英国有一个老头,祖上做过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一品大官,家道富裕且承有爵位,到了父辈由于双亲早逝,他4岁哭着成为家族的第三代勋爵,并在严厉孤僻的祖母膝下成长,“不可随众行恶”是那个老太太给他的法条和箴言。

他的启蒙教育是关在祖父的书房里开始的,家庭教师陪伴他到17岁。

数学成为他孤寂中的唯一乐趣,因为“数学是可以怀疑的,数学没有伦理内容”。

他是在郁郁不乐中长大的。

1900年他考入剑桥的三一学院读数学和哲学。

31岁那年出版了《数学的原理》,40岁完成了《哲学问题》,这两本书奠定了他在数学基础研究和分析哲学领域的崇高地位。

他那棵树上的沉思之果多是在50岁之前结出的。

到了73岁,在多年流离和讲学的基础上整理发表了巨著《西方哲学史》,随后不久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个老头就是总衔着一支大烟斗的伯特兰·罗素。

罗素的智慧和圆融一向为人称道。

其《西方哲学史》可作为雅学里面的畅销书来读。

有思想,开阔;有背景,客观;有见解,独到;有逻辑,且文采飞扬。

像读精彩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览哲学家们2000多年的轨迹和过往。

罗素活了98岁,这本书写到20世纪初的杜威为止。

可我们仍在遗憾他活得不够久。

有些人我们希望他能永远活着,始终与哲学并列地存在,做一个见证,不断地写史给我们看,直至哲学的末日和世界的黄昏。

在这部书里,类似下面的句子比比皆是:“忌妒是民主的基础。

”“虱子被称为上帝的珍珠,周身布满虱子,是一位圣徒必不可少的特征。

”“他不是从自己的所有物中引出快乐,而是从别人的所有物中引出痛苦。

”“使她成为热情的民主分子的,是这么一种体验,那次她偶然去访问一座贵族别墅,结果被带到了仆人的房间。

”“他们通过奋斗获得的东西反而破坏着他们的理想,这似乎是理想主义者的命运。

”在诺贝尔家族的文学祠堂里,由史学著作获奖的唯一例外是大人物丘吉尔,由哲学著作获奖的则只有柏格森和罗素。

罗素的获奖理由是“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报告一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报告一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报告柏拉图生于公元前248/427年雅典的名门望族,他在一个政治家庭环境中生活,所以柏拉图在早年学到了很多关于社会政治的东西,并培养了一种为公共政治服务的责任感。

然而雅典的衰败让他对民主制感到失望,最后因为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被处死,让他彻底放弃了为公共政治服务的决心,从此柏拉图一直在学园教授直到去世。

他的学生记录的关于哲学的对话笔记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处理伦理问题的,如《申辩篇》等;第二组是解释理念论和形而上学理论的,如《理想国》等;第三组是展示不断加深的宗教信念,如《政治家篇》等。

这些由柏拉图被记录哲学对话的基础是柏拉图对知识的论述。

理论知识,智者派相信人类的知识是以社会习惯和个人感受为基础,文化和个体的不一样,知识也就不一样,但是柏拉图相信世界上存在一种永恒不变的真理,他在《理想国》中的用洞穴理论和分割线段的隐喻对此进行了论证。

在洞穴理论中,柏拉图将一个囚犯从现象世界到转向为真实的世界称为灵魂的转变,也就是获得知识。

教育的作用是引领人们从黑暗的洞穴世界中走向光明的世界。

通过柏拉图的论证,存在两种世界,洞穴世界和真实世界。

知识的可能性和可靠性是基于实在的东西,柏拉图相信,我们可以透过不断变化的影子看到本质,即获得真理。

在线段的隐喻中,柏拉图将发现真理由低到高分为四个阶段,影像和想象、事物和信念、数学事物和思想、善和知识。

获得真理是从可见世界到理智世界的过程。

最低级的想象和影像是最肤浅的思想活动,因为想象和影像是最不实在的东西。

柏拉图还认为艺术、诗人、修辞学家最不可靠,因为艺术给了人影像,诗人和修辞学家用完美的语词给了人想象。

然后就是信念阶段,柏拉图认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会让我们形成信念,因为这会带给我们极强的确定性,然而这种不是绝对的确定。

在一些特定条件背景下显现的确定知识,如果背景条件发生变化,那么这种确定性也会变得不确定。

再然后就是思想阶段,在思想阶段中,科学家的特性很符合柏拉图所说的从意识形态领域转换到知识领域,然后以数学家的三角形就行论证,数学家从表征物出发,从假说进行推理最终找到真理,柏拉图称这种假说为更真理的真理。

《西方哲学史》罗素_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罗素_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罗素_读书笔记第一篇:《西方哲学史》罗素_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导言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书,在很多正统哲学学者眼中都算不上是一本好的著作,更遑论是一本好的哲学史了。

这大概与罗素个鲜明的个人作风,不加掩饰的独立臧否和较为特立独行的行文风格有关。

然而,在学习了其他较为正统的哲学史和哲学理论(如门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等)之后,回过头来看罗素这本文字优美、简洁流畅且角度独特的哲学史,却也别有一番收获。

在此,笔者略过通常较为引起,尤其是中国的哲学系学生关注的古希腊部分与近现代哲学部分,选择其卷二,即天主教哲学一章进行阅读和思考。

按照罗素的定义来说,这一时期包括了上起奥古斯丁,下至文艺复兴之前的时间阶段。

这是欧洲思想与文化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此前与此后,希腊精神(以及与其有关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形态等)都较为显著地统治了西方人的生活;而这一漫长的,经常被冠以黑暗、蒙昧等形容词的历史时期却在西方社会的核心深处打上深刻的希伯来烙印。

两种文化根源在发展过程中彼此交缠融会,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西方模型。

忽视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或者给其一个较低的评价,是无法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今日西方人心中一些根深蒂固的,几乎成为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的东西的,哪怕这一时期的哲学从任意角度来看也与其他时期显示出更大的不同。

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或者宗教)的关系不断引起思考和争论,也给历来的哲学史撰写者增加了难度。

为了避免一种陌生与无目的的盲目(也许与中世纪的世俗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同等盲目),罗素首先考察了教会制度以及教皇制的成长。

以次为开端,不但僧侣们在修道院中苦思冥想所得的见解得到关注,中世纪的普通人群或说是平信徒们的思考和信念也通过教权王权之间彼消此长的大势得到了间接的体现。

第一篇教父1、受虐:有关犹太人在教父篇章的一开始,罗素便为我们描绘了整个犹太民族从诞生、繁衍、生息至今的整个过程。

当然,由于史料的缺乏,许多相关资料我们除了从圣经旧约中获得之外,别无他法。

罗素西方哲学史

罗素西方哲学史

罗素西方哲学史引言西方哲学历史悠久而复杂,涵盖着许多伟大哲学家的思想和观点。

其中,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西方哲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罗素对西方哲学史的贡献进行探讨,包括他对知识论、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等领域的重要观点。

罗素的知识论观点罗素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逻辑和经验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

罗素认为,真正的知识来源于经验和逻辑推理,而不是信仰或主观感受。

他提出了著名的“分析哲学”理论,强调通过逻辑分析来解决哲学问题。

对于罗素来说,知识应该是清晰、逻辑严密的,而非模糊和不确定的。

罗素的伦理学观点在伦理学领域,罗素强调人的道德责任和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他反对宗教的道德观,认为道德应该建立在人类尊重和思考的基础上,而不是基于宗教信仰或权威。

罗素主张道德应该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应该遵循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罗素的形而上学观点罗素在形而上学领域也有着重要观点,他质疑宗教和超自然现象的存在,并主张通过逻辑和经验来解释现象和事物。

他反对对超自然领域的干预和信仰,提倡理性和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和宇宙。

罗素的形而上学观点对后世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思考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语总的来说,伯特兰·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观点在当时是颠覆性的,对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知识论观点强调逻辑和经验的重要性,伦理学观点强调理性思考和道德责任,形而上学观点质疑宗教和超自然现象的存在。

罗素的思想不仅在哲学领域有所贡献,也对现代科学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持续探讨和思考。

文德尔班、罗素、梯利的“西方哲学史观”及其特点

文德尔班、罗素、梯利的“西方哲学史观”及其特点

文德尔班、罗素、梯利的“西方哲学史观”及其特点文德尔班用新康德主义的观点去写“西方哲学史”,其感性大于理性;罗素用逻辑原子主义的观点去写“西方哲学史”,理性大于感性;梯利从一位哲学史家的角度去写“西方哲学史”,力求能用不偏不倚的态度,去写哲学史上的每位哲学家。

这三位的哲学史,虽然风格迥异,但各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

标签:西方哲学史;价值论;理性主义;客观文德尔班、罗素、梯利三位处在不同时期、分属不同流派的哲学家,各自从自己学派思想的角度,写了“西方哲学史”。

这三本风格迥异的“西方哲学史”,其特点是什么?它们的特点又与其各自的哲学思想有什么关系?这三本哲学史又有何优缺点?本文将就以上问题,做如下介绍:一、文德尔班的哲学史观文德尔班在“绪论”中写道:“因此哲学史研究要完成下列任务:(1)准确地证实从各个哲学家的生活环境、智力发展和学说的可靠资料中可以推导出什么东西来。

(2)从这些事实,重建出创始的发展过程,以便就每个哲学家来说,我们可能了解他的学说哪些来自前人的学说,哪些来自时代的一般观念,哪些来自他自己的性格和所受教育。

(3)从考虑全局出发来估计,这样创立,根据根源来阐述的这些理论对于哲学史总的成果说来,具有多大价值。

”[1]251.构建哲学史的特殊结构文德尔班的哲学史全称为《哲学史教程——特别关于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由此题目便可看出,其哲学史的重点便是阐述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这在他的哲学史的目录中,便可看出,他把整个哲学史分为七篇:希腊哲学、希腊化-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德国哲学、19世纪哲学。

而在每一篇的结构中,与其他哲学史按照哲学家划分章节完全不同,文德尔班是用哲学问题与概念来划分章节的。

比如:在第一篇“希腊哲学”中,文德尔班的分节是“存在的概念、宇宙发展过程或宇宙变化的概念、认识的概念、道德问题、科学问题等等。

文德尔班的这种独具一格的哲学史写法,是他的哲学史最大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20年8月,罗素到中 国讲学。
1938年的罗素
•1938年,他在牛津大学 演讲,而后又在芝加哥大 学和洛杉矶州大学获得访

问职位,最后纽约市立学 •
院给他提供了一个永久职 位。
•1939年时,二战爆发, 而他被困在了美国。
• 从1920年起到1940年,罗素撰写了大量有 关俄国、中国、相对论、历史、教育、性 道德、国际关系、宗教和未来社会的著作 ,例如《心的分析》、《物的分析》、《 道德与婚姻》。
·17岁时察觉到宗教与科学相 矛盾,经思考放弃基督教信仰。
(二)青年时期
•1890年10月,罗素 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 院,学习数学,哲学 和经济学。 •1893年他写了数学 论文《论几何学基 础》, •1894年,转学哲学, 走上了哲学的道路。
1907年的罗素
• 1900年7月,罗素在 巴黎遇到了逻辑学 家皮亚诺, 受他启 发,写作《数学的 原则》
(一)童年时期和家庭背景
•不幸的幼年时期 •孤独的童年 •贵族出身
父亲
安伯利·罗素 ( Amberley Russell)
·一位激进的自由主义者, 因为鼓吹节育而失去国会 的议席
·著书《对宗教信仰的分 析》
·于1874年死于心脏病, 享年32岁,当时罗素只有 4岁。
母亲
凯特莉·罗素 (Katharine Russell)
罗素与西方哲学史 之罗素
第一节 罗素
罗素
罗素生平 罗素追求 评价启示
一、罗素生平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出生日期:1872年5月18日 •逝世日期:1970年2月2日 •出生地:英国,威尔士 •家庭:英国贵族 (罗素是第三代勋爵)
• 1920年5月,离婚之后 ,爱丽丝仍爱着罗素。
• 奥托琳

• 海伦达德利

• 康斯坦斯
第二任妻子:多拉·布莱克
•1921年罗素与多拉结婚, 罗素是一个50岁的男人,他 迷恋于多拉“小妖精似的魅 力”。 •双方有一份可以允许对方 发生婚外情的协议。 •他们有两个孩子。 •皮肯希尔学校
二、课程性质
01 大学基础公共选修课
02 通过西方哲学这种特殊形式,对整个世界 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的历史考察。
03 目的在于揭示哲学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 联系。
三、教学目标
了解西方哲学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大 01 致线索。 02 理解重要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03 培养思辨精神、批判精神
四、教学计划
罗素在颁发诺贝尔奖的晚宴 上
• 罗素晚年最为关 心的,就是在这 个拥有核武器的 世界中人类的前 途。
• 1970年2月2日罗 素去世,骨灰被 撒在威尔士的群 山之中。
二、罗素追求
• “我为什么而活着? ” “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
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 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 的怜悯。这些激情犹如狂风,把我伸展到 绝望边缘的深深的苦海上东抛西掷,使我 的生活没有定向。”
·曾将“不可随众行恶” 题赠给罗素,这句话也成 为罗素一生的座右铭。
孤独的童年
·未上公立学校,由外籍保姆 和家庭教师在家教授德文、法 文、意大利文 。 ·罗素从小喜欢读书,广泛吸 收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 知识。
·罗素11岁时,跟着他的哥哥 学习欧氏几何学,当时他只能 接受定义,却怀疑公理的可靠 性。
(一)对爱情的渴望
• “我追求爱情,首先因为它叫我消魂。爱情 使人消魂的魅力使我常常乐意为了几小时 这样的快乐而牺牲生活中的其他一切。”
• 胡克教授说罗素“不顾高龄,仍在追 逐他遇到的每一个穿裙子的人”。
• 他会毫无顾忌地引诱任何一个女人上 钩罗素的受害者们通常是身份卑微的人: 家庭女仆、保姆,或是经过屋子的随便哪 位年轻、漂亮的女性。
• 因为参与反战活动他被剑桥大学开除,当徐志摩 远赴英伦想拜罗素为师的时候,罗素已经离开剑 桥大学。失望之余的徐志摩因此写下了他著名的 诗作《再别康桥》。
(二)中年时期
• 1920年5月,罗素访问 苏维埃共和国,考察 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工 作。他对苏俄政府的 统治感到失望,甚至 恐惧。写作《布尔什 维克主义的理论和实 践》
(四)老年时期
• 1944年,罗素回到英 国,并接受了三一学 院的聘请,并在那里 完成了最后一部重要 的哲学著作《人类的 知识》
• “功绩勋章”
•1950年,罗素去澳大利亚作巡 回讲演,在电视台发表演说,到 大学开设课程,并给报纸撰稿, 他的讲演稿后来编成《变化中的 世界的新希望》
•同年,瑞典文学院授予罗素 “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捍 卫“人道主义思想和思想自由” 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获奖作品是《西方哲学史》
• 1912年,写作《哲 学问题》,其中包 含了他的许多基本 哲学观点。
• 1914年一战爆发,罗素对哲学的兴趣被他对欧洲 文明面临的巨大威胁之恐惧所压倒。罗素参加了 反战运动。
• 1915年,著《战争恐惧之源》
• 1916年,著《社会重建原则》
• 1914—1917,他一直为反战活动而奔波。
• 1918年,他因撰写一篇反战文章而被判刑入狱。
罗素与西方哲学史
首先我要向大家 简要介绍下本门课程
一、课程考核标准 二、课程性质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计划
一、课程考核标准
01 平时成绩:30%
出勤+课堂提问+作业 (作业3-4次;请假3次记一 次旷课;无故旷课4次,取 消考试资格;上课回答一次 问题,平时成绩加2分)
02 期末成绩:70%
提交一篇能反映自己学习 成果的论文
·她也是一位贵族
·死于白喉病,彼时罗素4 岁,这一年他的父母都去 世了。
祖父
约翰·罗素勋爵 (Lord John Russell) ·曾在维多利亚时期两度出 任英国首相,并获封伯爵爵 位。 ·两次鸦片战争的策划者
祖母
·罗素在4岁失去双亲后, 由他的祖母抚养。
·祖母在道德方面要求极 为严格,精神上无所畏惧, 敢于蔑视习俗。
第一任妻子:爱丽丝
• 1894年,罗素不顾 家人反对,与比他 年长五岁的美国姑 娘爱丽丝结婚,此 时罗素22岁。
罗素与爱丽丝• 皮尔索尔•史密 斯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3年的罗素
• 爱丽丝是一位美国贵格 会教徒,温柔、体贴、 大度,是自己丈夫日益 放荡的行为的受害者。
• 罗素在邂逅奥托琳夫人 后,他决心离开爱丽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