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与形成机理
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反应机理
基础来制备 SO 微球 , i 系统地考察 了在氨水催化下 ,
不 同的醇溶剂及反应条件对 SO 粒径和分散性 的影 i 响, 并对其机制进行了探讨。
收稿 日 :0 9 1 — 1 期 20-20
盐的水解速率较 慢, 因此一般都需要 加入催化剂 , 用
通讯联系人 : 张俊计 ,— a: ag @du d . E m iz ni j . u n lh j te c
第 3 卷第 l l 期 2 1 年 3月 00
《 陶瓷学报》
J OURNAL OF A I CE] M CS
V0. . I 31 No.1 M a. r 201 0
文 章 编 号 :0 0 2 7 (0 0 0 — 0 5 0 ] 0 -2 82 1 ) 1 0 7- 4
散二氧化硅球形颗粒的合成是制备高质 量二氧化硅
光子 晶体的 前提[ 2 1 。
s 2 j 微球的制备方法很多 , O 如微乳液法酬 、 化学
气相 沉积法 [ Soe 法 同 。微乳 液 法在 制 备过 程 中 5 t r 等 1 b 、
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机物 , 其回收较难 , 成本高且会对 环境造成污染 ;而化学气相沉积法则需要特定的设
7 6
《 陶瓷学报) o 0年第 1 ) l 2 期
氨水作催化剂可制备得到 S 2 i 微球 。在氨水作催化 O
随溶剂的不同发生显著变化 :随着醇碳链的增长 , 微
剂时 , 正硅酸乙酯的水解缩聚反应分两步 , 具体 的化 球的粒径明显变大且粒径分布越来越宽。 学反应式 如下 【 7 】 : 表 1列 出 了以上 4种 一元 醇 的部 分物 性参 数 以
OH
I
OH
J
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的原理
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的原理二氧化硅微球是一种由纳米材料组成的微小颗粒,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催化剂、药物传输、涂层材料等。
其制备原理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和自组装法等。
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二氧化硅微球的方法。
其基本步骤是首先溶化硅原料,如硅酸乙酯,得到硅溶胶。
随后,在适当的溶剂(如乙醇)中,添加催化剂(如氨水)和稳定剂(如聚乙二醇),将硅溶胶转化为凝胶。
在凝胶形成后,通过超声处理、离心等工艺,得到粉末形状的二氧化硅凝胶。
最后,通过高温煅烧,使凝胶转化为稳定的二氧化硅微球。
微乳液法是一种基于液-液界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
首先,将表面活性剂(如辛基磺酸钠)和溶剂(如水和石油醚)混合,形成均匀的微乳液系统。
随后,将含有硅源的溶液缓慢加入微乳液中,并通过机械搅拌使硅源分散在微乳液中。
接着,通过加入碱性催化剂,使硅源在微乳液中水解生成硅胶。
最后,通过高温煅烧,将硅胶转化为二氧化硅微球。
自组装法是一种通过物相分离原理制备二氧化硅微球的方法。
其步骤是将胶体颗粒(如聚合物微球)和硅源(如正硅酸乙酯)混合,形成胶体溶胶。
随后,在适当条件下(如溶剂挥发或温度调节),通过自组装的方式将胶体溶胶中的聚合物微球包覆在硅源中,形成核/壳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球。
最后,通过高温煅烧,使核/壳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球转化为纯净的二氧化硅微球。
以上三种制备二氧化硅微球的方法各具特点,可以根据具体应用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溶胶-凝胶法制备的二氧化硅微球具有较小的颗粒尺寸和较高的孔隙度,其中微乳液法可以获得较大的颗粒尺寸。
自组装法制备的二氧化硅微球具有核/壳结构,表面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这些方法的发展和应用为研究纳米材料、制备功能材料以及推动纳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制备光学陶瓷中的应用
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制备光学陶瓷中的应用二氧化硅是一种常见的无机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光学陶瓷。
而在制备光学陶瓷的过程中,二氧化硅微球的应用便成为一种重要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在制备光学陶瓷中的应用。
一、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近年来,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越来越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水热法、乳胶凝胶法等。
下面将对几种常见的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1.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常见的制备二氧化硅微球的方法。
该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溶胶的制备、凝胶的制备、干燥、煅烧等。
其中,制备溶胶是该方法的关键步骤之一,在该步骤中,通常需要加入表面活性剂、催化剂等物质,以控制二氧化硅微球的形状和大小。
2.水热法水热法是一种将硅酸盐水溶液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处理而制备二氧化硅微球的方法。
该方法制备简便、成本较低,但是需要控制溶液的化学组成、温度、压力等因素,以获得良好的制备效果。
3.乳胶凝胶法乳胶凝胶法是利用聚合物微球做为模板,通过反应法制备二氧化硅微球的方法。
该方法能够控制二氧化硅微球的形状和大小,并且可以制备出具有复杂形状的二氧化硅微球。
以上三种方法均能够制备出二氧化硅微球,不同的是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因素不同,也需要使用不同的试剂和设备。
二、二氧化硅微球在制备光学陶瓷中的应用二氧化硅微球在制备光学陶瓷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模板用于光学陶瓷的制备;二是作为填充材料优化光学陶瓷的性能。
1.作为模板利用二氧化硅微球作为模板可以制备具有复杂形状的光学陶瓷。
以多孔二氧化硅微球为例,通过将预制过程中加入的其他物质在二氧化硅微球内析出来或刻蚀掉来控制光学陶瓷的形状,这样制备出来的光学陶瓷具有多孔结构和大的表面积,可以应用于光催化和催化等领域。
2.作为填充材料除了作为模板之外,二氧化硅微球还可以作为填充材料用于优化光学陶瓷的性能。
比如,对于具有介电常数的光学陶瓷,填充二氧化硅微球以降低其介电常数,进而提高它对电磁波的透过性。
最新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
应用
中空介孔的 SiO2球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空容, 可以作为封装时的干燥剂使用,也可用于催化剂载 体SiO2无毒性以及生物相容性使其被用作药物载体。
介孔SiO2微球示意图
应用
SiO2球引入荧光染料,可制得荧光微球,在生物医 学成像和免疫测定中有广泛应用。
SiO2 颗粒的SEM图
应用
近几年更引起人们研究兴趣的是用单分散SiO2球形 颗粒为原料自组装制备光子晶体。由光子晶体制得 的材料具有禁止某一频段光波通过的特性,是制备 集成度更大、速度更快的光电器件的基础。而制备 亚微级(0.1um-1um)的球形Si02颗粒又是组装三 维光子晶体的前提。
微乳液法
微乳液法制备的纳米粒子粒度均一但是在制备过程中需要 使用大量的有机物,其回收比较麻烦,成本高且会对环境造 成污染。
王玉琨等以TritonX-100/正辛醇/环己烷/水(或
氨水)形成微乳液, 在考察该微乳液系统稳定相行
为的基础上, 由正硅酸乙酯(TEOS)水解反应制备
纳米粒子。该工艺的分析结果表明: 选择适当的R
利用反胶束微乳液方法获得的纳米颗粒一般都很均匀,颗 粒的大小有水和表面修饰剂的比例来决定。
沉淀法
在含有一种或者多种粒子的可溶性盐溶液中加入沉淀剂,或是 通过升高溶液的温度使溶液发生水解而产生不溶性的氢氧化物, 水合氧化物或者盐类。然后将溶剂和溶液中原有的阴离子除去, 经热分解或者脱水后即可得到所需的产物。这种方法即为沉淀法。
采用超重力法制备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度均匀, 平均粒径小于30nm。传质过程和微观混合过程 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
反胶束微乳法
反胶束微乳法中的反应体系中需要有两种互不相容的液体, 例如水和油。在反胶束微乳液中,处于纳米尺度的水滴由表面 修饰剂所包覆,被均匀分散在非极性溶液中。化学反应被限制 在水相里进行,因而这些反胶束腔也被称作为微乳液纳米反应 器。
stober法制备二氧化硅微球工艺研究
stober法制备二氧化硅微球工艺研究
1Stober法制备二氧化硅微球工艺研究
Stober法是一种用于结晶相分离的功能性表面交错阶段结晶技术,用于在可见光谱中分离悬浮液/膜/溶胶中的N组分物质,这些物质可能是聚合物、杂质、离子、聚集体、原子、分子等物质,可以实现物质的纯化、分析、测量等。
Stober法可以用于制备二氧化硅微球。
1.1Stober法原理
Stober法是利用气液平衡的原理,通过改变溶液浓度、温度、pH 值等条件来控制物质在溶液中析出或沉淀的过程。
经过一定时间的搅拌,硅烷原料分解成阴离子SiO・-和阳离子SiO3-。
由于二者的大小比值远大于水的大小比值,因而可以形成沉淀(或者称结晶),最终在溶液中形成二氧化硅微球。
1.2Stober法实验步骤及要点
(1)将溶液量程的调节和搅拌一致,溶液浓度一般用0.05mol/L 的硅烷盐溶液;
(2)通过调整溶液的pH值,让硅烷从非电离状态转变为电离状态;
(3)把pH值再调节到3.3-3.35之间,这是最佳沉淀条件,并且不会影响结晶速度;
(4)将激活剂NaOH加入溶液中,有利于搅拌,同时保证气液平衡,并能够防止在沉淀后的负电荷释放;
(5)将搅拌时间调节到10-15分钟,这样可以有效控制结晶的大小,最小的粒度在10nm以下。
1.3Stober法的优势
Stober法制备二氧化硅微球的过程简单、方便,与传统的合成过程相比,温度调节要求低,实验条件较宽,结果可靠,结晶容易被观测到,容易控制结晶的最终大小和形状。
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与形成机理
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与形成机理一、本文概述本文主要探讨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形成机理。
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二氧化硅微球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高比表面积、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在众多领域如催化剂载体、药物递送、光学材料和生物传感器等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因此,深入研究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工艺和形成机理,对于优化其性能、拓展其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硅微球的基本性质和应用背景,随后综述了目前常用的制备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水热法等,并详细阐述了各种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探讨了二氧化硅微球的形成机理,包括成核、生长、团聚等过程,并分析了影响微球形貌、结构和性能的关键因素。
本文展望了二氧化硅微球制备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水热法、气相法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几种主流的制备方法。
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二氧化硅微球的方法。
该方法以硅源(如硅酸四乙酯、硅酸钠等)为起始原料,在适当的溶剂中水解缩聚形成硅溶胶,然后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溶剂种类等)使硅溶胶逐渐凝胶化,形成二氧化硅微球的湿凝胶。
通过热处理或超临界干燥等方法去除湿凝胶中的溶剂,得到二氧化硅微球。
溶胶-凝胶法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易于控制微球尺寸和形貌等优点,因此在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中应用广泛。
微乳液法是一种基于液滴微反应器的制备二氧化硅微球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表面活性剂或聚合物在油水界面形成的微乳液滴作为反应容器,将硅源和催化剂引入微乳液滴中进行反应,生成二氧化硅微球。
通过控制微乳液滴的大小和分布,可以制备出具有不同尺寸和形貌的二氧化硅微球。
微乳液法具有反应速度快、产物纯度高、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等优点,因此在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中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纳米二氧化硅空心微球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纳米二氧化硅空心微球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纳米二氧化硅空心微球,作为一种新兴的纳米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使其在药物传递、催化领域以及其他领域中显示出优越的性能。
本文将对纳米二氧化硅空心微球进行全面概述和说明。
1.2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二氧化硅空心微球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相比于传统的纳米材料,纳米二氧化硅空心微球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在药物传递和催化反应中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因此,对于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的探索与研究已成为众多科学家关注的焦点。
1.3 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纳米二氧化硅空心微球的制备方法、特性分析以及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调查和整理,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种新型纳米材料的制备原理、结构特征以及所展现出的优越性能。
同时,对于纳米二氧化硅空心微球在药物传递和催化领域中的应用进行讨论,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
以上是“1. 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
2. 纳米二氧化硅空心微球的制备方法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纳米二氧化硅空心微球的制备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其他方法三类。
2.1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通过物理力学原理来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空心微球。
其中常用的物理方法包括模板法和溶胶-凝胶法。
模板法是通过使用具有所需形貌或孔洞结构的模板,将硅源等材料沉积在模板表面,并经过后续处理得到目标产物。
这种方法需要选择合适的模板材料、控制合适的反应条件和后续处理步骤,以实现所需的空心结构。
溶胶-凝胶法是指将硅源通过溶胶状态形成溶胶,然后经过凝胶反应,在固相中形成凝胶体系。
最后,通过提炼和热处理等步骤获得纳米二氧化硅空心微球。
2.2 化学方法化学方法利用一系列化学反应来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空心微球。
常用的化学方法包括模板法、乳液控制法和倒置乳液法。
模板法的化学方法与物理方法中的模板法类似,但是采用不同的反应体系。
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与形成机理
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与形成机理
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是表面化学和物理化学应用的绝佳工艺,它具有广泛用途、高科学化与技术化的水平。
从理论上讲,经过化学反应结果,二氧化硅可以被水解成微米气泡,再重新聚集为微球圆状,从而形成二氧化硅微球。
这是产生二氧化硅微球的发生机制与形成机理。
为了制备二氧化硅微球,用户可以利用化学药剂、含钠氯化钙(NaCl),铵铵酸等电解质,以及纳米级的硅化物/硅油/有机硅油/二甲醚等有机物的存在,并结合反应时间,温度和相关技术条件的综合运用,从而调节反应参数,不断优化和优化反应环境,使二氧化硅组装成微球的过程逐步被改善,量化并得到最佳利用结果。
在制备二氧化硅微球时,必须注重改变反应参数来控制微球形态,改变形状、尺寸和表面性质,进而得到更好的产品性能。
在实际制备过程中,用户还可以通过改变反应体系的组成比例和添加微量元素,提高水解的效率,改变产物结构,进而达到良好的控制和调节结果。
二氧化硅微球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在高精密铸件、工业制品、核磁共振放射源、石油化工、磨料磨具、分析仪器、催化剂和耐火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随着对细胞调节或再生功能以及精密仪器、药物控释载体与生物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二氧化硅微球在超细纳米行业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粒径可控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
粒径可控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作者:樊雅玲刘根起罗四辈来源:《粘接》2015年第09期摘要:采用改进的Stober法,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乙醇为溶剂,氨水为催化剂制备出单分散性好、粒径大小可控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并通过单一因素法研究了搅拌速度、正硅酸乙酯、氨水及水的用量对颗粒粒径的影响。
利用扫描电镜(SEM)对微球的粒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随着搅拌速度、TEOS及氨水的用量增加,生成的SiO2微球粒径逐渐增大,随着二次水用量的增大微球粒径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并且在不加水或者氨水的用量小于2.5 mL时,生成的二氧化硅微球单分散性较差。
关键词:二氧化硅(SiO2);制备方法;Stober法;微球中图分类号:TQ 1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22(2015)09-0044-04纳米SiO2因具有机械强度高、稳定性好、分散性好、比表面积大及光学性能良好等优点,在催化剂、涂料、塑料、橡胶、化妆品、半导体、胶体晶体[1~3]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4]。
其中,光子晶体因具有光学可调性和自表达特性而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等行业,而SiO2作为制备光子晶体的最佳材料之一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5]。
Asher[6]和Zhang[7]等人曾分别用单分散的SiO2通过组装制备出颜色鲜亮的三维光子晶体及将SiO2改性之后注射成单层的二维光子晶体用于制备生物传感器。
因此,制备出粒径可调、单分散特性的高质量SiO2微球成为研究的关键。
在SiO2微球的制备方法中,以Stober法[8]为基础的制备方法因工艺简单、成本低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本文采用Stober 法,以无水乙醇为溶剂,考查了搅拌速度、TEOS、氨水及二次水用量等条件对SiO2微球粒径的影响,研究和探讨了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反应机理。
1 实验部分1.1 试剂及仪器JSM-6460型扫描电镜,日本电子株式会社;UV-3200S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美普达仪器有限公司;KQ-250DE型超声清洗仪,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800型离心机,上海手术器械厂;及一般的实验室仪器。
hplc级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其功能化
hplc级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其功能化
HPLC级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其功能化
一、HPLC级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
HPLC级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一般采用溶胶-凝胶法。
具体步骤如下:
1. 溶胶制备
将硅酸钠(Na2SiO3)和硝酸铵(NH4NO3)溶解在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铵(NH4OH),调节pH值至8-9,继续搅拌,使其形成透明的胶体。
2. 凝胶制备
将溶胶倒入模具中,放置在恒温器中,在适当的温度下凝胶化,形成硅凝胶。
3. 煅烧处理
将硅凝胶放入炉中,在高温下煅烧,使其形成二氧化硅微球。
二、HPLC级二氧化硅微球的功能化
HPLC级二氧化硅微球的功能化主要是通过表面修饰实现的。
常用的表面修饰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硅烷偶联剂法
将硅烷偶联剂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将二氧化硅微球浸泡在溶液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反应后,硅烷偶联剂与二氧化硅微球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学键,实现表面修饰。
2. 聚合物包覆法
将聚合物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将二氧化硅微球浸泡在溶液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反应后,聚合物在二氧化硅微球表面形成包覆层,实现表面修饰。
3. 磁性纳米粒子修饰法
将磁性纳米粒子与二氧化硅微球混合,经过一定时间的反应后,磁性纳米粒子在二氧化硅微球表面形成修饰层,实现表面修饰。
三、HPLC级二氧化硅微球的功能
HPLC级二氧化硅微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在HPLC分离中的应用。
由于其具有高度的表面积和均匀的粒径分布,可以作为HPLC柱填料,用于分离和纯化化合物。
此外,通过表面修饰,还可以实现对特定化合物的选择性分离。
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和应用.
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和应用(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摘要:具有分散性好、巨大的比表面积、极好的光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等优良性能的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已成为现代的研究热点。
本文简单的介绍了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概念及应用,综述了其多种制备方法,并展望了其美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单分散体系;二氧化硅微球;光子晶体引言近年来,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正在迅猛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材料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之一[1]。
而今,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材料性能与材料颗粒的大小、形貌密切相关,而材料的光、电、磁学等宏观性能也很大程度的依赖材料的颗粒大小和形状均匀程度。
精确控制粉末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制备出高纯、球形、粒度分布窄、活性高且分布均匀的材料是众多科研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控制材料颗粒的大小和形貌,特别是制备出具有均匀尺寸和规则形貌的单分散材料是当前材料科学中的研究热点[2],由于单分散体系的颗粒均一且表面性质相同,赋予其很多独特的性质和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因为其分散性好、有巨大的比表面积、极好的光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等优良的性能已成为材料科学与凝聚态物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3],通过控制合成过程的工艺参数可对微球的粒径及其分布、密度和比表面积等进行较精确的调控。
已被广泛应用于橡胶、工程塑料、涂料、胶粘剂、封装材料和化妆品等行业[4,5]。
本文简单的介绍了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概念及应用,综述了其多种制备方法,并展望了其美好的应用前景。
1 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概述目前,人们已经可以在一定规模上制备出纳米级的单分散二氧化硅,并且已在陶瓷制品、橡胶改性、塑料、涂料、生物细胞分离和医学工程、防晒剂、颜料等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
由于单分散体系的形成过程对条件十分敏感,且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制约,导致某些机制至今尚未明确,这给制备大粒径单分散的二氧化硅颗粒带来了诸多的困难[6]。
1.1 单分散微球单分散微球是指不但组成、形状相同,而且粒子尺寸较为均匀的微球[7]。
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反应机理
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反应机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制备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过程中,一般采用溶胶-凝胶法或乳液法。
溶胶-凝胶法是较为常用的方法。
溶胶-凝胶法的步骤主要包括:首先将正硅酸乙酯等硅源物质加入溶剂中形成溶胶,然后将溶胶在一定条件下凝胶化成凝胶体,最后通过热处理或化学方法将凝胶形成为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
在这个过程中,关键的是通过控制溶胶的成分、溶胶的浓度、溶胶的凝胶速度以及凝胶的处理方法等来调控微球的形貌和大小,以确保微球的单分散性。
除了溶胶-凝胶法外,乳液法也是制备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重要方法之一。
乳液法主要是将硅源物质、表面活性剂等混合悬浮在水相中形成乳液,然后通过控制乳液的条件使得硅源物质聚合形成微球,最后通过热处理或化学方法得到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
乳液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制备过程相对较为方便,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反应机理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制备方法及反应机理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控制微球的形貌、大小及性能,为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性。
希望本文介绍的内容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第二篇示例:一、制备过程1. 溶胶制备:将硅源溶解在适当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
常用的硅源有硅酸乙酯、硅酸二乙酯等。
在溶液中加入控制剂和表面活性剂,用于调节微球的形貌和尺寸。
2. 凝胶成型:将溶胶溶液滴入硬化剂溶液中,形成硅胶小球。
通过调节溶胶浓度、滴液速度和搅拌速度等参数,控制微球尺寸的大小和形状的均匀性。
3. 煅烧处理:将硅胶小球置于高温炉中进行煅烧处理,使其结构逐渐由凝胶转变为晶体,并沥青化。
通过不同的煅烧温度和时间,可以获得不同形态和粒径的二氧化硅微球。
二、反应机理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凝胶聚集和沥青化两个阶段。
1. 凝胶聚集:在溶胶-凝胶法制备过程中,溶胶在硬化剂中形成原始的二氧化硅微球,通过自聚集过程生成较大的硅胶小球。
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反应机理
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反应机理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其制备方法和反应机理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制备方法,并探讨其反应机理。
我们需要准备一种合适的硅源和表面活性剂。
常用的硅源有硅酸钠、硅酸乙酯等,而表面活性剂则可以选择辛烷基三甲基氯化铵、辛基三甲基氯化铵等。
硅源和表面活性剂需要进行预处理,以确保它们的纯度和活性。
制备过程一般分为两步:溶胶凝胶法和热处理。
首先,将硅源和表面活性剂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形成溶胶。
然后,通过加热和搅拌等操作,使得溶胶逐渐凝胶化。
凝胶形成后,需要进行干燥和煅烧,以去除溶剂和表面活性剂,最终得到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
制备过程中的反应机理主要包括凝胶化和煅烧两个阶段。
凝胶化是指溶胶中的硅源和表面活性剂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硅氧键和表面修饰基团,从而使溶胶逐渐变得凝胶状。
这一过程涉及到溶胶中的物质浓度、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
煅烧是指将凝胶干燥后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发生固相反应,生成二氧化硅微球。
在煅烧过程中,溶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燃烧,而硅氧键则得以重组,形成稳定的硅氧化合物结构。
总的来说,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制备过程中,我们需要精确控制硅源、表面活性剂和反应条件等参数,以获得理想的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
此外,对于反应机理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优化制备过程,为其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性。
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反应机理是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通过不断优化制备方法和深入理解反应机理,我们可以为其应用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其胶体晶体的自组装
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其胶体晶体的自组装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其胶体晶体的自组装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在研究和应用纳米材料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
而作为一种具有极小尺寸和高比表面积的纳米材料,二氧化硅微球在无机材料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介绍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和其在胶体晶体自组装方面的应用。
一、二氧化硅微球制备方法1. 模板法模板法是一种常见的制备二氧化硅微球的方法,其主要过程为在模板上沉积硅源,再经高温煅烧使模板炭化后得到二氧化硅微球。
常用的模板有聚苯乙烯微球、氧化膜和软模板等。
该方法制备的二氧化硅微球形态规整、尺寸可控,同时模板的选择也可以决定微球的孔径大小。
2.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将前驱体溶胶随后凝胶化形成纳米粒子的方法。
该方法将前驱体通过溶解、水解、聚合、组装等过程,形成纳米颗粒,并将溶胶凝胶在一定介质中,最后经过高温煅烧得到二氧化硅微球。
该方法制备的二氧化硅微球具有均匀的孔径分布和可调控的孔径大小。
二、胶体晶体的自组装胶体晶体是一种由微米级球形粒子组成的周期性结构,在材料光学和电学性能方面具有重要应用。
而二氧化硅微球具有高表面积和极小的尺寸,可以在胶体晶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1. 原理胶体晶体的自组装主要是利用粒子之间的静电作用、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力,将粒子组装成一定的周期性结构。
二氧化硅微球可以通过自组装形成三维六方密排的立方体结构、蜂窝结构或者复杂的结构,具有较好的光学和电学性能。
2. 应用胶体晶体的自组装可以应用于传感器、光电器件、光子带隙材料等领域。
二氧化硅微球自组装的胶体晶体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二氧化硅微球胶体晶体可以制备为光子带隙材料,具有较好的光学性能,可以用于制备高效率的太阳能电池。
此外,还可以将颜色调节剂和荧光染料等杂质引入二氧化硅微球胶体晶体中,制备出多种特性的胶体晶体材料。
总之,二氧化硅微球在制备和应用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其制备方法和胶体晶体的自组装应用对相关领域的深入探究和实际应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
室温下合成纳米多孔二氧化硅球体及其形成机制摘要我们描述了一个合成微米大小的纳米多孔(介孔)二氧化硅球体的强大流程,室温下,使用硅酸钠作为经济硅源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作为结构导向剂在碱性条件下合成介孔二氧化硅球体。
球体的BET表面积为600 m2/g,其中孔直径和孔体积分别为3.3 nm,和0.3 cm 3/g。
特别的,我们使用原子力学显微镜(AFM)和动态光散射(DLS)技术对球体形成机理作了研究。
我们发现,球体形成涉及两个步骤。
在第一步骤20-30 nm尺寸的一次粒子形成,然后融合在一起,在第二步骤中,已形成微米大小的多孔球体。
1. 前言纳米多孔二氧化硅M41S家族的合成引起了我很大的研究兴趣,因为它作为潜在的吸附剂,催化剂,超过滤媒体,还可以作为纳米颗粒的吸附体。
介孔二氧化硅是90年代早期第一种人工合成化学品,它是在自组装的聚合物二氧化硅和离子表面催化剂等基本条件下合成的。
到目前为止,介孔二氧化硅以各种形态存在,比如粉末,块状,薄层状,还有纤维形态下的微粒,杆,螺旋形/盘状,球形,可以在不同的工艺条件下用作为硅源的烷基硅酸盐与结构导向剂合成。
此外,不同结构的介孔二氧化硅如六边形,立方形或片状,可定制不同的孔径直径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采用烷基硅酸作为硅源与表面活性剂作为结构导向剂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然而,它不是最佳的硅源因为它的成本很高,易燃,处理/存储困难。
因而作为替代的无机硅源因为便宜而受到欢迎。
使用实用的硅酸钠在水热条件下制备粉状介孔二氧化硅已经被证明是可行的。
但是,在一系列的合成条件下对形成介孔二氧化硅粒子的形态控制是极大的渴望。
以前,在酸性条件下用三嵌段共聚物或表面活性剂混合物,合成直径在130–225 µm 和1–3.5 µm 尺寸的介孔二氧化硅微球,分别已经被报道了出来。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在碱性条件和室温下快速稳定的合成出了平均尺寸为6微米的介孔二氧化硅颗粒,本实验采用Na2SiO3·9H2O作为硅源,并使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作为结构导向剂。
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其形成机理探究
2018 年 9 月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 Septemberꎬ2018
关键词:二氧化硅微球ꎻ 水热法ꎻ 比表面调控ꎻ 反应机理
中图分类号:O611.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1625(2018)09 ̄2787 ̄07
Study on Prepara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esoporous Silica Microspheres
的形成机理ꎮ 运用 XRDꎬFT ̄IRꎬXRFꎬSEMꎬBET 等手段对产品进行表征ꎮ 从表征结果可以看出ꎬ所制备的介孔二氧
化硅微球球形度良好ꎬ粒径分布比较均匀ꎬ纯度高ꎬ比表面在 92 ~ 577 m2 / g、孔体积在 0. 141 ~ 1. 141 cm3 / g 范围内
可调控ꎮ 通过 TEM 对聚乙二醇胶束的研究得到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形成机理ꎮ
基金项目: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资金( R16038) 作者简介:刘超文(1993 ̄) ꎬ男ꎬ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催化剂材料表征方向的研究. 通讯作者:徐广通ꎬ博士ꎬ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788 用均相反应器ꎬ以去离子水为溶剂ꎬ聚乙二醇为模板剂ꎬ硅酸钠为硅源ꎬ硫酸为酸化剂ꎬ制备出纯度高 且球形度规整的介孔二氧化硅微球ꎬ克服了文献中所提到以硅酸钠为硅源制备二氧化硅小球粘连[6ꎬ9] 的问 题ꎬ并且原料硅酸钠廉价易得ꎬ是有机硅烷的良好替代品ꎮ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实现二氧化硅微球比表面及 孔体积的调控ꎬ文中详细阐述在酸性条件下二氧化硅生成机理ꎮ
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其形成机理探究
刘超文ꎬ徐广通ꎬ邹 亢ꎬ徐 华
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近年来,微观领域的科技快速发展,许多微观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得到了广泛研究。
其中,二氧化硅微球属于一种常见微观颗粒,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意义。
本文将对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和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一、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1. 模板法模板法是一种常见的制备二氧化硅微球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硅酸盐或单质硅作为前驱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与模板反应生成聚合物或硅氧烷液滴,并通过水热过程、溶胶-凝胶法等步骤生成二氧化硅微球。
模板法可以利用不同的模板粒子构建不同形态、大小的微球结构,具有较高的制备效率和可控性。
2. 真空挥发法真空挥发法是一种通过旋转真空挥发液体前驱体,使得液滴在空气-液体界面上的物质浓度逐渐升高,形成二氧化硅微球的方法。
该方法需要汽化器、真空泵、旋转器等设备,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均匀性、大小可控的二氧化硅微球,但制备过程比较复杂。
3. 沉淀法沉淀法是一种通过将硅酸盐水溶液缓慢滴入钙水溶液中,造成水合作用和钙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硅微球的方法。
该方法简单易行,制备成本较低,但难以控制微球尺寸和形态。
4. 其他方法除了以上三种常见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如静电旋转法、电喷雾法、超临界流体法等。
二、二氧化硅微球的应用1. 生物医学领域二氧化硅微球可以作为生物医学领域中的药物载体、细胞培养载体等材料。
其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分解性,能够较稳定地携带和释放药物、生长因子等生物活性成分,并可通过表面修饰等手段实现靶向传递。
2. 纳米复合材料领域二氧化硅微球可以作为纳米复合材料的载体,将金属、金属氧化物、有机物等与二氧化硅微球复合制备出微球复合材料,可用于催化反应、吸附分离、传感检测等应用领域。
3. 功能性材料领域二氧化硅微球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改性等方法赋予其特定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能,如超疏水性、超亲水性、光学性能、生物抗污染性等,可用于涂层、泡沫材料、催化剂、油墨等领域。
总结一下,二氧化硅微球作为一种常见的微观颗粒,具有制备简单、形态可控、应用广泛等特点。
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
总反应方程式: M(OR)4 + H2O MO2 +4HOR
三、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微球
以溶胶-凝胶法为基础的Stöber法因其工艺简单、成 本低廉,成为制备球形Si02的首选方法之一。
Stöber法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以乙醇为介质,通 过氨水催化水解和凝聚制备出单分散二氧化硅颗粒。
1 5
6
2 3
4
7
磁力搅拌溶胶-凝胶合成反应示意图 1.容器 2. 密封盖板 3.反应溶液 4.转动磁子 5. 磁力搅拌器加热板 6. 温度调节器 7. 转速调节器
二氧化硅微球的TEM照片
SiO2微球的形成机理
利用醇盐水解制备球形氧化物或氢氧化物颗粒 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在仅有水和醇溶剂存在下,硅 醇盐的水解速率较慢,因此一般都需要加入催化剂, 用氨水作催化剂可制备得到SiO2微球。
凝胶 固定形状 固相粒子按一定网架结构固定不能自由移动
* 特殊的网架结构赋予凝胶很高的比表面积 *
溶胶-凝胶法:就是用含高化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作前驱体, 在液相下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进行水解、缩合化学反 应,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体系,溶胶经陈化胶粒 间缓慢聚合,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凝胶网络间 充满了失去流动性的溶剂,形成凝胶。凝胶经过干燥、烧 结固化制备出分子乃至纳米亚结构的材料。
在氨水作催化剂时,正硅酸乙酯的水解缩聚反应分 两步,具体的化学反应式如下:
氧化硅球形颗粒的形成机理示意图
反应条件对 SiO2微球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1、有机溶剂种类对SiO2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保持其它反应条件不变,分别采用甲醇、乙醇、正丙醇、 正丁醇为溶剂来制备SiO2微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体自组装技术是近年来制备近红外可见光波 段三维光子晶体的有效途径: 二氧化硅与聚苯乙烯、
收稿日期: 2006- 10- 17, 修回日期: 2006- 12- 16。 第 一 作 者 简 介 : 段 涛 ( 1977-) , 男 , 硕 士 研 究 生 。 电 话 : 13330899091, E-mail: duantao@swust.edu.cn。
乙醇、氨水、 蒸馏水
磁力搅拌、 特定温度
离心、 洗涤
二氧化 硅微球
图 2 连续滴定法制备 SiO2 微球的实验流程 Fig.2 Process of SiO2 synthesis by TEOS dropping in succession
正硅酸乙酯
乙 醇 、氨 水 蒸馏水
磁力搅拌 特定温响。分析表明, 采用正硅酸乙酯分
步滴定法能提高二氧化硅微球的球形度、窄分布、单分散与致密性。同
时, 在反应温度 25 ℃、正硅酸乙酯浓度 0.12 mol/L、氨 浓 度 为 15.0
mol/L、去 离 子 水 浓 度 0.90 mol/L、无 水 乙 醇 浓 度 2.35 mol/L、pH 值 为
1实验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主要试剂: 硅酸四乙酯, AR, 天津科密欧试剂厂;
浓氨水( 25% ̄28%) , AR, 成都市联合化工厂; 乙醇, AR, 成都市方舟化学试剂厂; 去离子水, 自制。主要仪 器: 激光粒度分析仪, Zetasizer 3000 Hs, 英国 Malvern 公司; 红外光谱仪, Nicolet 5700, 美国 Thermo 公司。 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 结果与讨论
2.1 IR 分析 图 4 显示了测试样品基团的特征频率分布, 473
cm-1 处 为 Si—O—Si 弯 曲 振 动 , 801 cm-1 处 O—Si— O 弯曲振动, 948 cm-1 处 为 Si—OH 伸 缩 振 动 , 1 105 cm-1 处为 Si—O—Si 伸缩振动, 1 636 cm-1 处为 N—H 伯胺伸缩振动, 3 440 cm-1 处为 H—O—H 伸缩振动; 其 中 1 105 cm-1 处 Si—O—Si 伸 缩 振 动 峰 最 强 , 473 cm-1 处 Si—O—Si 弯曲振动峰次之, 表明样品中存在 大量的桥氧存在, 证明反应中生成了 SiO2。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胶体微球是组装三维完全带隙 光子晶体的重要基元。作为密堆积结构基元之一的 二氧化硅微球必须具备单分散、窄分布与高球形度。 因此, 制备高质量的二氧化硅球形颗粒是组装反欧 泊结构光子晶体的前提[1]。自 1968 年 STOBER 等[2] 发明醇盐水解工艺制备 SiO2 微球以来, 学者们不断 地改进和完善 STOBER- FRINK 方法。祝民权[3]提出 SiO2 微球的多步生长制备方法, 获得高圆度、单分散 并适用于光子晶体自组装的亚微米 SiO2 微球。温度、 浓度、各反应物的比值等诸多因素影响着 SiO2 球形 颗粒单分散、球形度、粒径大小与偏差[4,5], 曹维孝等[6] 通过调节 TEOS/ 水 / 氨水间的比例, 得到不同粒径 ( 35~750 nm) 、单分散性的 SiO2 胶体颗粒。
本文中以正硅酸乙酯( TEOS) 为硅源、氨水为催 化剂、乙醇为溶剂, 通过改进传统的溶胶- 凝胶法合 成了单分散二氧化硅球形颗粒, 重点研究了 TEOS 的添加方式等对 SiO2 微球粒径、形貌的影响, 并讨论 了 SiO2 微球的形成机理。
Abstr act: The monodispersed silicon dioxide spherical 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by sol- gel methods, tetraethoxysilane(TEOS) as silicon ma- terial, ammonia as catalyst and ethanol as solution in ester- alcohol-water system. In order to illuminate TEOS titration modes, reactant concentra- tion and reaction temperature effects on size and morphology of SiO2, samples are tested by SEM, BET and FT-I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OS titration step by step is propitious to round, monodisperse and compact SiO2 synthesis. Under condition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of 25 ℃, TEOS moore concentration of 0.12 mol/L, ammonia of 14.8 mol/L, deionized water, and the pH value controled between 9 ~12, monodispersed silica spheres 200~250 nm in diameter, diametical consistency about 0.5 and standard deviation 7.5% were obtain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SiO2 under different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 ds: silicon dioxide; hydrolysis; spherical particle
根据目前国内外制备用于胶体组装光子晶体的 亚微米二氧化硅微球的工艺方法, 实验中采取统一 配 方 : c[TEOS] = 0.12 mol/L, c[NH3] = 0.90 mol/L, c[H2O] =2.40 mol/L, c[C2H5OH]=15.0 mol/L; ( NH3· H2O 中的水计入去离子水的浓度, 假设溶液总体积 等于反应物各组分体积之和) ; 按下图 1、2、3 方法分 别制备二氧化硅微球。
红外吸收光谱表明, 在氨水催化的条件下, TEOS 的水解反应通常按照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SN2 进行, OH- 直接进攻硅原子并置换 OR- 基团, 生成羟 基化物 Si(OH)x (1≤x≤4), 948 cm-1 处表现为 Si—OH
图 4 样品的红外光谱图 Fig.4 IR spectrum of samples
S ynthe s is a nd Forma tion Me cha nis ms of S ilicon Dioxide S phe rica l P a rticle s
DUAN Tao, PENG Tong-jiang, MA Guo-hua
(Academic Institution of Mineral Material & Appli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China)
对样品 1- 1、3- 1 进行激光粒度测试, 所得分布 曲线如图 6 所示。两样品粒度分布曲线说明, 相同配 方、反应温度条件下, 一次性混合正硅酸乙酯所得粉
8 中国粉体技术 2007年第 3 期
( 1) 样品 1-1
颗综粒制述备
定的新核, 从而宽化了颗粒的粒径分布。 2.4 SEM 分析
对比样品 1- 1、2- 1、3- 1 的 SEM 照片 ( 图 7) 发 现: 相同配方、反应温度条件下, 分步滴定法生成的 SiO2 微球的直径约为 200 nm, 比采用连续滴定法所 得微球直径约 400 nm 要小; 分步滴定与连续滴定所 得微球的球形度、单分散性好, 但前者球形度更高、 粒径分布窄、单分散性更好、球体缺陷少; 传统溶胶- 凝胶法所得颗粒一般团聚严重、球形度差。这说明, 反应物母体溶液 A( TEOS- C2H5OH) 添加到母体溶液 B( NH3- H2O- C2H5OH) 中的方式, 对所制备的 SiO2 微 球的直径、形貌和分散性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图 5 分别是样品 1- 1、2- 1 氮气吸附量( 脱附量) 与气体相对压力关系, 是比较典型的非气孔型固体 表面的气体物理吸附, 与固体的单层吸附气体分子 相似。脱附时样品中有其它气体排出, 可能是样品本 身含水与氨气等造成。
比表面积分析仪测得样品 1- 1 平均孔径为 12.1 nm, 比表面积 108.56 m2/g; 样品 2- 1 平均孔径为 10. 1 nm, 比表面积 10.2 m2/g, 空隙不存在几何分布。这 说明所得的 SiO2 微球结构致密, 表面和内部仅仅存 在 少 量 的 微 小 空 隙 ; 对 比 样 品 1- 1 和 2- 1, 改 变 TEOS 加入方式能有效减小微球的比表面积, 降低平 均孔径, 提高球体的致密性。这是因为 TEOS 在酯- 醇- 水- 碱体系中水解产物之间形成一维或二维的单 链, 进一步缩聚使链与链之间形成大颗粒的凝胶, 其 密度相对较小, 链与链之间形成了较小的微孔。这样 形成的凝胶比表面积较小, 其空隙不会出现几何分 布, 以微孔结构为主, 孔容也不大。 2.3 激光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