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学习理论知识点(2020江西)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学习理论知识点(2020江西)

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概念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使得其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活动。

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也就是说不一定会在当前的行为中表现出来。

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由于适应、疾病或服药暂时引起的变化不是学习。

学习不是本能活动,是后天习得的。

2、人类的学习与动物学习区别(1)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除了直接经验外,还有间接经验。

(2)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语言是使事物之间关系抽象化、概括化的信号。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它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的分类1、加涅的学习分类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中提出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

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2、安德森的学习分类安德森根据知识表征方式的不同。

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回答怎么想,怎么做。

3、奥苏泊尔的学习分类符号学习(主要指词汇学习、实物图像、地形地貌,历史人物事件),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

命题学习包括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4、我国的学习分类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1、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科。

学习心理学: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教育成果和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3.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斯金纳、巴甫洛夫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内部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和意义,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杜威等。

4. 发展心理学理论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探索世界,发展基本运动技能和认知能力。

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思维,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和具体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开始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5. 教育评价方法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发现问题和困难,为教学提供依据。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6.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习辅导: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提供个别化辅导和支持。

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育心理学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7.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课堂管理:运用心理学原理,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管理学生的行为和情绪。

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主动学习。

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辅导。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行为的改变,并强调通过刺激-响应机制来塑造行为。

重点研究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2.认知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并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重点研究注意力、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

3.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注重观察学习和模仿。

重点研究观察学习、模型角色和自我效能。

二、发展心理学1.认知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重点研究儿童的感知、注意力、记忆和思维发展。

2.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代表人物为维果茨基和布鲁纳。

重点研究社会化和情感发展。

3.个体差异与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差异对发展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为贝洛斯基和埃里克森。

重点研究个体差异、身份认同和学业决策。

三、学习策略1.组织与选择策略:帮助学生将学习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结构,并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和方法。

2.目标与计划策略: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并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策略。

3.监控与调节策略:帮助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并采取积极的反馈和评价机制。

四、教学评估与测验1.教学评估:通过观察、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改进教学过程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测验与评测:使用测验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评价,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效果。

五、学习障碍与特殊教育1.学习障碍:指学生在一些学科领域或学习方面存在明显困难的情况,可能是由认知、语言、学习和情绪等方面的问题所导致。

2.特殊教育: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支持,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六、情绪与动机1.情绪与学习:情绪对学习有重要影响,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创设积极的情绪氛围。

2.动机与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行为的重要驱动力,教育者应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提供适当的自主学习机会。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动机和个体差异,以便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一些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理论中,皮亚杰的理论具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等特点;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能够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则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其积极性,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二)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描述了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面临的主要冲突和发展任务。

例如,在学龄期,儿童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他们会感到勤奋,否则可能会产生自卑感。

在情感发展方面,儿童逐渐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发展出同理心。

社会性发展包括形成自我概念、建立人际关系、适应社会规范等。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他通过狗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

操作性条件作用由斯金纳提出,强调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塑造作用。

正强化会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而惩罚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

(二)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强调学习是对整体情境的顿悟。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认为学生应该主动地探索知识。

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认为新知识应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2020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个性及其倾向性

2020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个性及其倾向性

2020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个性及其倾向性第一节个性的概述识记:1、个性: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2、个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在出生后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

3、个性的特征: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社会性、个性的个别性。

4、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系统(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识记: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2、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研究小学儿童需要发展时,一般将需要分为四种:活动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

4、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心理动力。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

5、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6、根据兴趣的起因,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兴趣的持久性,把兴趣分为短暂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

领会: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层:第一层生理的需要,第二层安全的需要,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种层次的需要是逐级实现的,必须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的状况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各类需要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其总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的。

(1)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

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包括游戏活动需要和活动需要。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

他们开始注重活动的结果,更喜欢对抗性、竞争性的活动,并对智力活动也日益感兴趣。

28044教育心理学考点详解2020年

28044教育心理学考点详解2020年

28044学前教育心理学考点详解目录第一章良好的教师心理特征及其培养 (1)第二章学生素质及其心理发展 (5)第三章学生的个别差异 (9)第四章学习概论 (11)第五章认知领域的学习 (14)第六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21)第七章态度和品德的学习 (24)第八章教学心理学概论 (28)第九章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 (29)第十章教学任务分析 (31)第十一章课堂教学过程、方法与技术设计 (33)第十二章学习结果的测量、诊断与评价(不作考试要求) (36)第十三章学习动机的激发 (37)第十四章课堂管理 (40)第一章良好的教师心理特征及其培养一、学生期望的教师社会角色 P5-6(识记)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和家长的代理人等多种角色。

1、知识传授者:精通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

2、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者:公正、民主、合作、处事灵活。

3、模范公民: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言行一致。

4、家长代理人: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亲近。

(二)有效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P6-11(识记)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并无显著相关。

当智力超过某一关键水平以后,它不再起显著作用,而其他认知因素或人格特征就起着更大的决定作用。

研究表明,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著相关。

研究表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研究表明,教师职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

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及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3、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实验研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通过实验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产生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

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背大题(一)

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背大题(一)

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背大题(一)【必备大题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必备大题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5)【必备大题3】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包括四个阶段,分别为:(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主要特征:思维开始萌芽,并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2)前运算阶段(2-7 岁),主要特征:①自我中心性:②思维的片面性:③思维具有不可逆、不守恒性;④早期的符号功能:⑤泛灵论(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主要特征:①思维可逆性;②获得守恒概念:③去自我中心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主要特征:①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够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②思维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具逻辑性和系统性:③也称命题运算,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

【必备大题4】简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其意义(1)概念: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

维果斯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肯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2)意义: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必备大题5】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来说,掌握一些关键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教育心理学中必背的重要知识点。

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

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如巴甫洛夫的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以及操作性条件反射,如斯金纳箱中的白鼠通过按压杠杆获得食物,都揭示了行为是如何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塑造的。

在教育中,及时的反馈和奖励可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如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学习者不是简单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对信息进行加工和解释。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关注学习者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

罗杰斯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自由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类型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如对知识的好奇心、兴趣等。

外部动机则是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如奖励、表扬等。

在教育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同时合理利用外部动机来促进学习。

2、学习动机的激发设置合理的目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反馈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开展竞赛和合作学习,增强学习的动力。

三、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类型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如事实、概念、原理等。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决定作用,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揭示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关联形成条件反射。

而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以斯金纳的箱实验为代表,说明了通过强化和惩罚可以塑造行为。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行为。

惩罚则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新知识要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主动建构的。

在建构主义的观点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主性和整体性,认为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个人化的,并且要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和需求。

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创造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和成长。

二、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和类型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个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表扬等。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函数,通过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育工作者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征事物,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儿童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的互动中实现的。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人格发展理论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如婴儿期的信任对不信任、儿童早期的自主对羞怯和怀疑等。

成功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否则可能导致消极的人格品质。

(三)社会性发展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友好、合作、善于交往等特点;被拒绝的儿童可能表现出攻击性、退缩等行为。

2、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即无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应。

泛化和分化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重要概念,泛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学生心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意志等。

教育心理规律: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所遵循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3. 教育目的与功能教育目的: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如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育功能:教育对社会、个人、家庭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如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个人素质等。

4. 教育制度与政策教育制度:国家或地区对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规范。

教育政策:国家或地区为发展教育事业而制定的指导性原则和具体措施。

5. 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中传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

教育方法:教育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如讲授、讨论、实践等。

6. 学生心理发展认知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认知结构的形成。

情感发展: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和情感调节能力的提高。

意志发展:学生意志力的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7. 教师心理与职业发展教师心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心理现象,如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情感等。

职业发展: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如职前培训、职后培训、专业发展等。

8. 教育评价与改革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教育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而进行的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变革。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9. 教育公平与差异教育公平:指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教育差异: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不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10. 教育环境与资源教育环境: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

2020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1(1)

2020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1(1)

练习
1、青少年在童年期思维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青年期以抽象思维为主,
这体现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A.不均衡性 B.阶段性
)特点。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一说法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具有(
的特征。

A.连续性与阶段性
C.不平衡性
B.定向性与顺序性
D.差异性
第二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02
01 学 生 心 理 03
04
绪 论
教 师 心 理
学 习 心 理
05
教 学 心 理
教 育 心 理 学
心 理 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4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发生认识论”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 结果。随着环境和有机体自身的变化,智力的 结构和功能必然不断变化,以适应变化的条件。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Negative 我国
1.1924 年,廖世承《 教育心理学》
2.1926年, 陆志韦翻译——《 教 育心理学概论》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1、总体特点: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有独立体系的学科正式形成
2、西方
20世纪60年代: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罗杰斯人本主义 20世纪70年代: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加涅信息加工—为教育心理学的 成熟奠定基础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证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____,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过程)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选)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选)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选)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3、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

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精心整理)

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精心整理)

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精心整理)
教育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学原理和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研究理论
- 行为主义研究理论:强调通过激励和奖惩来改变行为,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 认知研究理论:强调研究者主动构建知识和理解,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发展心理学
- 儿童发展:描述和理解儿童在身体、认知、情绪和社会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如爱因斯坦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青少年发展:研究青少年的身份认同、自我概念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如埃里克森的青少年身份危机理论。

研究与记忆
- 研究策略:介绍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如主动研究、归纳
法和演绎法。

- 记忆与遗忘:探讨记忆的过程和遗忘的原因,如艾宾浩斯遗
忘曲线和记忆增强策略。

教育评估与测量
- 教育评估:研究评估学生研究成果和教学效果的方法和工具,如考试、问卷和观察。

- 测量原理:介绍测量学和测试设计的基本原理,如可信度和
效度。

以上是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一些重要内容,希望能对你的
研究和研究有所帮助。

> 注意:以上内容仅为概述性介绍,具体细节和更深入的理论
需要参考相关教材和研究文献。

2020教师专题资料教育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编1练习)

2020教师专题资料教育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编1练习)

A.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C.感知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感知运算阶段
7.在儿童群体中,每个儿童都热情的说着,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实质的相互作用或交谈。皮亚
D.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水平上对实物判断和加工
6.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具有( )。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定向性与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7.角色冲突,是指个人担当的社会角色包含矛盾的角色期待时出现的问题。角色冲突的基本
A.图式
B.顺应
C.同化
D.平衡
22.如果某学生认为自己积极参与寻找同一性活动,且认为自己已经确定了职业生涯的选择。
根据马西亚的自我同一性状态理论中关于同一性的四种状态,该学生属于( )。
A.同一性扩散
B.过早自认
C.同一性延缓
D.同一性获得
23.刘洋平时学习非常认真,但是在考试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认为自己无法取
李老师让该小组的成员去帮助其他几个困惑小组,在“智慧小组”的帮助下,其他小组也顺利完
成了学习任务。这说明其他小组的学习处于( )。
A.最近发展区
B.联合发展区
C.运动发展区
D.感觉发展区
3.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心理发展
的( )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道德阶段(自我中心)
年龄
2-5岁
权威阶段 (他律、道德实在论)
5-8岁
可逆性阶段 (自律、道德相对论)
9-11岁
公正阶段
11岁以后
道德特点
规则无约束力
1.规则不可变 2.极端、非好即坏 3.重行为结果
1.规则可变 2.重行为动机
公正、平等
平等
公正
巩固练习
1.甲同学打扫卫生时打碎了一盘玻璃杯,乙同学偷吃时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处于他律
A.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
B.三水平六阶段
三水平
前习俗 (9岁以下)
习俗水平 (9-16岁)
后习俗 (16岁以后)
六阶段
惩罚与服从 相对功利(朴素利己) 寻求认可(好孩子)
维护秩序 社会契约 普遍原则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阶 段 1 : 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三、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冯忠良)
阶段
关键词
含义
依从 从众、服从 表面上接受规范,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
特点 盲目性、被动性、不 稳定性
偶像认同、 在思想、情感、态度、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 具有一定的自觉性、
认同
价值认同 响。是立自觉遵守态度的开端,
主动性和稳定性
信奉 价值体系
反对
偷药将给家庭带来麻烦, 丧失荣誉。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习俗水平(9——16岁) 阶 段 4 :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儿童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 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赞成
如果不这么做,就要为妻 子的死负责。
反对
如果人人都违法去偷东西 的话,社会就会变得混乱。
c
数量第一质量次
b 鼓励新奇与不同 d 鼓励修改在最后
(三)创造性的培养
1.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 开设创造性的课程,进行思维训练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5)分合法 (6)联想技术
巩固练习
1.老师让小王在一分钟内可能多的列举粉笔的用途,这是考察创造性的( )特征。
社会现象
个体现象
区别
完整体系 社会制约
局部反映 社会与个人的制约
社会学、伦理学
心理学、教育学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4、品德的心理结构
01
道德认识(核心)
02
道德情感
03
道德意志
04
道德行为
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 A. 直觉的道德情感 B. 想象的道德情感 C. 伦理的道德情感
巩固练习
1.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道德情感。
赞成
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 了请求。
反对
不能偷,偷东西被人抓住 会坐牢,会受到惩罚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阶 段 2 : 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 合自己的利益。
赞成
他妻子需要这种药,他要 和妻子共同生活,谁让药 剂师那么坏,便宜一点都 不行。
小说定价给好角色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 一、问题解决的性质与过程 • 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 三、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问题解决的性质与过程
1、问题及其种类
问题
三个基本成分: ----给定的条件 ----要达到的目标
问题的种类 (1)有结构的问题(结构良好问题)
----限制或障碍 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
反对
不论情况多么紧急,总不 能采用偷东西的方式。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阶 段 6 : 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 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赞成
尊重生命,保护生命最重 要,没有什么比人类的生 命更有价值。
A.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B.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C.良心定向阶段
D.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2.如果某学生将“人人平等,尊重他人的尊严与权利”等准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那么该学生
处于道德发展的( )。
A. 前习俗阶段
B. 习俗阶段
C. 后习俗阶段
D. 超习俗阶段
(二)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补充一下
1
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各个
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
2
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 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巩固练习
1。小明认为“偷东西是不对的,因为偷东西会被警察抓”,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小明的道德判断处于( )。
(三)创造性的培养
1.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 开设创造性的课程,进行思维训练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5)分合法 (6)联想技术
(三)创造性的培养
(4)头脑风暴训练(奥斯本)
a 畅所欲言不打断
(1)空间排列 (2)包含信息 (3)刺激模式
邓克尔的蜡烛实验
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情境 定势与 酝酿效应 知识经验 原型启发 情绪与动机 功能固着
巩固练习
1.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校对时,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但校对其他人的文章就很容易发现,
这是由于( )
A.注意分散
B.粗心
C
个性
(三)创造性的培养
1.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 开设创造性的课程,进行思维训练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5)分合法 (6)联想技术
(三)创造性的培养
(1)发散思维训练
① 材料扩散 尽可能多的说出曲别针的用途。又叫用途扩散。 ②结构扩散 尽可能多的说出包含“△、A”结构的东西 ③形态扩散 尽可能多的说出“红色”的可以做什么 ④方法扩散 尽可能多的说出“吹、拍”的方法可以完成的事情
反对
他可能入狱,妻子也许在 他出狱前死了,偷药对他 没有好处。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习俗水平(9——16岁) 阶 段 3 :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处在该阶段的儿童,倾向于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赞成
做一个好丈夫就要照顾好 自己的妻子,不然妻子死 了,别人会骂他见死不救, 没有良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变通性
B新颖性
C独创性
D.流畅性
2.教师让学生列举筷子的用途,某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列好了很多答案,但是都在餐饮范
围内,这表明该生发散性思维( )。
C.知觉整体性
D.定势
2.科学家利用蝙蝠飞行的原理发明了声纳和雷达,其中促进科学家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 )
A.问题表征
B.迁移
C.原型启发
D.定势
3.小明同学一开始反复探索问题毫无结果,问题搁置后回过头来很快便找到解决方法。这种
现象称为( )。
A.酝酿效应
B.顿悟现象
C.期望效应
D.暗示效应
(二)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
1.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道德认知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从片面逐渐过渡到全面的特点。 (2)道德行为从依附逐渐过渡到自觉,从模仿逐渐过渡到习惯的特点。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变化。
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2)品德发展由动荡(初中)向成熟(高中)过渡——初二
三、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及其特征 ü 创造性的含义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 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
(一)创造性及其特征
2.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 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 (1)流畅性(短时、大量) (2)变通性(种、类) (3)独创性(奇)
A.直觉的
B.想象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2.【多选题】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语言 D.道德行为
二、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A.方法:对偶故事法 • B.他律→自律(10岁)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阶段名称
2
中心环节
执行计划
算法式 启发式
手段目的分析法 逆向反推法 爬山法 类比思维
评价结果
4
(二)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拓展延伸 1.发现问题(首要环节、最具困难和挑战性) 2.理解问题 (中心环节) 3.提出假设 (关键阶段) 4.检验假设
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情境 定势与 酝酿效应 知识经验 原型启发 情绪与动机 功能固着
2020年教师招聘全国班 ——教育心理学 主讲:刘新
粉笔教师教育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 一、态度与品德的实质 • 二、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三、态度与品德形成与培养
一、态度与品德的实质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 向性。 2.态度的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