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长安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多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详解资料2
1995一、试述路基土的压实理论,压实标准和压实方法。
(路基路面第八章P213~217)答:路基压实原理:土是三相体,土粒为骨架,颗粒之间的孔隙为水分和气体所占,压实的目的是在于使土粒重新组合,彼此挤紧,空隙缩小,土的单位重量提高,形成密实整体,最终导致强度增加,稳定性提高。
现行规定的压实标准是压实度K。
正确选择压实度K关系到土路基受力状态、路基路面设计要求和施工条件。
当路基受力时,路基表层承受行车作用力最大,由顶部向下,受力急剧减小。
因此,路基填土的压实度,应是由下而上逐渐提高标准。
在季节性冰冻地区,为缓和冻胀和翻浆的产生,压实度应高些,重冰冻地区应高于轻冰冻地区;而在干旱地区,路基受潮湿程度较轻,压实度可低于潮湿地区。
填石路堤,包括分层填筑和倾填爆破石块的路堤,不能用土质路堤的压实度来判定路基密实度。
其判定方法目前国内外各国规范尚无统一。
路基土的压实时,压实机具的选择及合理的操作都将影响压实效果。
土基压实机具的类型较多,大致分为碾压式、夯击式和振动式三大类型。
正常条件下,对于沙性土的压实效果,振动式较好,夯击式次之,碾压式较差;对于粘性土,则宜选用碾压式或夯击式,振动式较差甚至无效。
土基压实时,在机具类型、土层厚度及行程遍数已经选定的条件小,压实操作时宜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边缘后中间(超高路堤等需要时,则宜先低后高)。
压实时,相邻两次的轮迹重叠轮宽的1/3,保持压实均匀,不漏压,对于压不到的边角,应辅以人力或小型机具夯实。
压实全过程重,经常检查含水量和密实度,以达到符合规定压实度的要求。
二、试述挡土墙的种类、构造和适用场合。
(路基路面第六章P107~108)答:(1)重力式挡土墙重力式挡土墙依靠墙身自重支撑土压力来维持其稳定。
一般多用片(块)石砌筑,在缺乏石料的地区有时也用混凝土修建。
重力式挡土墙圬工体积大,但其形式简单,施工方便,可就地取材,适应性较强,故被广泛应用。
(2)薄壁式挡土墙薄壁式挡土墙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主要型式有:悬臂式和扶壁式。
重载交通下道路沥青路面的设计方法
重载交通下道路沥青路面的设计方法摘要:随着我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交通需求日益增加,道路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因而如何在重载条件下选择合适的路面结构层,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针对重载交通作用特点,在沥青路面设计中就如何建立计算模型、如何合理地进行轴载计算以及如何调整设计控制指标等问题作了详细地阐述,在进行重载交通为主的路面设计时可供参考。
关键词:路面结构重载交通沥青路面引言:随着我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交通需求日益增加,道路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因而如何在重载条件下选择合适的路面结构层,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针对重载交通作用特点,在沥青路面设计中就如何建立计算模型、如何合理地进行轴载计算以及如何调整设计控制指标等问题作了详细地阐述,在进行重载交通为主的路面设计时可供参考。
正文:一、目前我区的重载和车辆状况近几年来,随着我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部分城市设立了工业园区。
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客货运输日益增长的需要,城市道路交通量普遍较大,运输部门为不断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及能源消耗,采用了大吨位重型汽车及汽车列车。
另外,随着各城市工业园区的发展,相应扩大了重型汽车的使用范围,使各部门重型汽车数量相应增加。
目前,城市道路上超载超限运输车辆普遍存在,并有增长的趋势。
我区目前重型车辆制造技术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重型车辆的技术水平、数量和种类都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车辆改造管理上不规范,一些地方出现的车辆改造失控的现象,对中型货车进行了重载化改造,因此重载交通在我区主要表现为超载。
目前我区道路交通中重载、超载车多,轮胎接地压强可达0.8~1.1MPa,最高达1.6MPa,相应接地面积也有一定增加。
目前我区多数城市主干路都处于“重载”状态。
从路面所受作用角度讲,重载可从以下4个方面来描述:①轴载作用次数多;②车轴载荷越来越重;③轮胎与路面接触应力显著增大,且空间分布更加不均匀;④动力效应明显增大。
国外沥青路面设计简介
√
英国
√(水稳碎石)
√
√
法国
薄沥青层 厚粒料基层
厚沥青层 下卧底基层
半刚性基层
混合式
全厚式
粒料基层
主要路面结构
国家
※
※
俄罗斯
※
※
※
法国
※
※
※
比利时
※
※
诺丁汉大学
※
※
※
※
南非
※
※
日本
※
※
※
澳大利亚
※
※
※
SHELL
补强※
※
※
AI
路表 弯沉
永久变形
粒料层剪 切应力
路基顶面 压应变
稳定粒料 层拉应力
路基膨胀或冻胀考虑——路基膨胀或冻胀造成PSI的损失。 每一个特定地区给出了膨胀或冻胀造成的PSI损失随时间的变化曲线(△PSISV~t △PSIFH ~t ) 设计方法: 估计路面使用年限(年) 查图得出相应△ PSI SV、FH 从设 计总服务能力损失(△PSI )中扣除△ PSISV、FH,得到完全由 交通荷载引起的△PSITR △PSIIR查AASHTO路面设计图得到 累计交通量(ESAL) 根据交通量随时间变化图得到允许的使 用年限 ,与初始估计的使用年限相比,两者相差1年则可,否 则重新计算,直至收敛。
AASHTO(200x修订版)的修订要点
◎ 对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复合路面提供一个通用的设计方法;反映了交通、气候环境、路基、可靠性的共同的设计要求。 ◎ 适用于新建和重建路面的结构设计,设计项目包括计算路面结构各层的厚度、重建的方法、地下排水设施、路基改善等等。 ◎ 将使用周期效益成本分析的方法作为该设计方法的一个子程序。
德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第七篇德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德国高速公路以其历史久远、良好的性能而闻名于世。
今年上半年笔者作为国家公派的高级访问学者,在德国乌珀塔尔大学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访问学习。
现将德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要点以及与我国目前的现状做一下介绍和比较分析。
第一章材料1.1 物集料⑴沥青路面面层石料在德国沥青面层矿物集料一般采用辉绿岩。
从使用情况来看,辉绿岩具有良好的抗压、抗击碎、高温稳定和抗磨耗性能。
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说明:SD10见德国标准DIN52115;SZ8/12见德国标准DIN52115。
⑵有的高速公路路面面层也使用玄武岩。
玄武岩有一个特点,长期处在高温阳光照射下,其表面会出现斑点和裂纹,最终导致表层剥离。
在德国考虑使用玄武岩时,Sonnenbrand试验(暂译为光照剥离试验)是必须要做的。
其方法是将玄武岩做成标准试块,放在蒸馏水中在规定的时间和温度内进行煮熬(具体见德国试验规程),玄武岩表面可能产生斑点和像头发丝样裂纹。
煮熬后玄武岩剥离部分不超过原试块重量的1%。
同时要对玄武岩的碎石和石屑做强度检验。
对于碎石和石屑在煮熬前后抗击碎试验值SD10、SD8/12两者之差不超过5%,对优质石屑不超过3%。
⑶石料高温稳定性试验石料在常温下,其各项技术性能指标能满足规定要求,一旦在高温条件下,其性能会发生改变。
在德国热铺沥青路面(温度大于120℃)中的矿物集料都要做高温稳定性试验。
试验方法是把砂砾或石屑放在马弗炉中进行高温加压,试验前后的砂砾或石屑剥离部分增量不超过3%。
同时还要进行抗击碎强度试验,在做高温稳定性试验前后,抗击碎强度值SZ8/12增加值不大于3%。
如果以上两个指标都能满足要求,就证明集料高温稳定性达到要求。
1.2 沥青⑴公路沥青德国公路沥青标号按温度在25℃时的针入度划分,共分5类,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⑵稀释沥青按德国标准DIN1995用FB500表示。
这种沥青在稀释剂蒸发后残留下来的物质针入度通常为500 1/10mm,残留物的最小针入度1001/软化点不小于3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设计方法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设计方法篇一:沥青路面设计要求5.2 路面加铺结构材料(5%水泥稳定碎石、沥青碎石与沥青混凝土) 5.2.1基质沥青、改性沥青、改性乳化沥青、防水卷材的技术要求改性沥青AC-20C和改性沥青AC-13C-13用基质沥青技术指标应达到表7.6所列的技术要求:表5.6 A级道路石油沥青70#技术要求改性乳化沥青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要求:表5.8 阳离子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5.2.2 石料① 粗集料的基本性质要求用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粗集料是指2.36mm以上的集料,粗集料应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生产。
改性沥青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表5.7 SBS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为保证沥青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水损害能力,粗集料宜选用与沥青粘附性能好的碱性硬质石料,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应达到5级。
如缺乏碱性石料,只能采用花岗岩等酸性石料时,应添加抗剥落剂,使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到5级。
粗集料应满足下表5.10所示的技术要求。
② 细集料的基本性质要求细集料宜采用碱性硬质碎石轧制的机制砂作为细集料。
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组成。
如缺乏碱性石料,只能采用花岗岩等酸性石料时,应添加抗剥落剂。
如其技术指标应满足表5.11所列的技术要求:表5.10 石料技术要求沈阳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1/3表5.13 沥青混凝土用矿粉的质量要求5.2.4 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达不到5级的条件下,需采用添加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好的抗剥落剂,或者采取掺加一定量的消石灰代替矿粉的方法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
5.2.5 沥青混凝土的级配与性能注:1、当石料与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达不到5级时,应采用添加抗剥落剂等措施使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达到5级。
①AC-13C混合料的级配:AC-13C的级配应满足下表所列的级配范围:表5.14AC-13C级配要求表5.11 沥青混凝土用细集料的技术要求② 改性沥青AC-13C混合料的性能要求:改性沥青AC-13C的性能要求如下表所示:表5.15 改性沥青AC-13C性能要求细集料的级配应满足表5.12所列的级配要求。
常见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的比较
各种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的比较目前,国内外路面设计者对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的研究很多,纵观世界各国,现行用于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方法主要有:马歇尔方法、维姆方法、Superpave方法、GTM方法以及贝雷法等,但其中又以马歇尔法运用得最为广泛。
我国《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规定,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采用马歇尔方法;同时规定,当采用其他方法设计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时,应按规范规定进行马歇尔试验及各项配合比检验,并报告不同设计方法的试验结果。
不同混合料设计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本文主要介绍几种主要设计方法的原理,并和马歇尔设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1 马歇尔设计方法原理与设计步骤1.1设计原理马歇尔法是由美国密西西比州公路局的Bruce Marshell提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使用,后来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对其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马歇尔设计法的基本原理是体积设计法,即在分析研究沥青混合料性能时,以沥青结合料与集料成分的体积比例作为计算依据,最终要达到的主要指标也是体积指标,如空隙率VV、矿料间隙率VMA、沥青饱和度VFA等。
通过沥青混合料组成材料的不同体积比例的组合,经过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试件的击实成型,最后测定试件的体积参数,从而确定沥青混合料各组成材料的比例。
1.2设计步骤沥青混合料配合比马歇尔设计方法分为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的设计原理是一致的,即按照体积法进行设计。
其最完整的设计步骤是在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设计过程如下。
①原材料试验。
即所有组成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性能试验,以确定其是否满足使用要求,从而确定其是否合格。
②确定混合料的组成级配。
按照要求的级配与所提供的各级集料的筛分,选好各级集料的比例,使混合料矿料的级配满足要求。
③成型试件。
根据经验估算沥青的最佳用量,以估算的最佳沥青用量为中值,以0.5%为步长,分别成型5个不同油石比:(估算最佳沥青用量-1.0%)、(估算最佳沥青用量-0.5%)、估算最佳沥青用量、(估算最佳沥青用量+0.5%)、(估算最佳沥青用量+1.0%)试件。
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及典型实例
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及典型实例1、设计理论-层状体系理论2、设计指标和要求; (1)轮隙中间路表面(A点)计算弯沉值小于或等于设计弯沉值(2)轮隙中心下(C点)或单圆荷载中心处(B点)的层底拉应力应小于或等于容许拉应力3、弯沉概念(1)回弹弯沉:路基或路面在规定荷载作用下产生垂直变形,卸载后能恢复的那一部分变形。
(2)残余弯沉:路基或路面在规定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卸载后不能恢复的那一部分变形。
(3)总弯沉:路基或路面在规定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总垂直变形(回弹弯沉+残余弯沉)。
(4)容许弯沉:路面设计使用期末不利季节,标准轴载作用下双轮轮隙中间容许出现的最大回弹弯沉值。
(5)设计弯沉:是指路面交工验收时、不利季节、在标准轴载作用下,标准轴载双轮轮隙中间的最大弯沉值。
4、弯沉测定;(1)贝克曼法:传统检测方法,速度慢,静态测试,试验方法成熟,目前为规范规定的标准方法。
(2)自动弯沉仪法:利用贝克曼法原理快速连续测定,属于试验范畴,但测定的是总弯沉,因此使用时应用贝克曼进行标定换算。
(3)落锤弯沉仪法:利用重锤自由落下的瞬间产生的冲击载荷测定弯沉,属于动态弯沉,并能反算路面的回弹量,快速连续测定,使用时应用贝克曼进行标定换算。
5、设计弯沉的调查与分析(1)我国把第四外观等级作为路面临界破坏状态,以第四外观等级路面的弯沉值的低限作为临界状态的划界标准,从表中所列的外观特征可知,这样的临界状态相当于路面已疲劳开裂并伴有少量永久变形的情况。
(2)对相同路面结构不同外观特征的路段进行测定后发现,外观等级数愈高,弯沉值愈大,并且外观等级同弯沉值大小有着明显的联系。
因此可以在弯沉值与不同时期的累计交通量间建立关系。
6、设计弯沉值; 设计弯沉值是路面峻工验收时、最不利季节、路面在标准轴载作用下测得的最大(代表)回弹弯沉值。
可根椐设计年限内每个车道通过的累计当量轴次、公路等级、面层和基层类型确定的路面弯沉设计值。
7、容许弯拉应力对沥青混凝土的极限劈裂强度,系指15℃时的极限劈裂强度;对水泥稳定类材料龄期为90d 的极限劈裂强度(MPa);对二灰稳定类、石灰稳定类材料系指龄期为180d的极限劈裂强度(MPa),水泥粉煤灰稳定类120d的极限劈裂强度(MPa) 。
沥青路面设计
15
三、沥青路面垫层结构
垫层的作用:
➢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保证面层和基层的强度、 刚度和稳定性不受土基水温变化而造成不良影响。 ➢将基层传下的车辆荷载加以扩散,以减小土基的应力和 变形。同时阻止路基土挤入基层。
可选用粗砂、砂砾、碎石、煤渣、矿渣等粒料以及水泥或 石灰煤渣稳定类、石灰粉煤灰稳定类等。强度要求不一定 高,但水稳定性和隔温性能要好。 排水垫层应与边缘排水系统相连接,垫层宽度应铺筑到路 基边缘或与边沟下的渗沟相连接。 采用碎石和砂砾垫层时,一般最大粒径应不超过结构层厚 度的1/2,以保证形成骨架结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6
防冻厚度的设计,一般多采用经验厚度和经验公式加以 确定。 防冻厚度与路基潮湿类型、路基土类、道路冻深以及路 面结构层材料的热物理性能有关。 若根据交通量计算的结构层总厚度小于最小防冻层厚度 ,则应增加防冻垫层使其满足最小防冻厚度的要求。 在排水垫层下设土工织物反滤层,以防止路基污染粒料 垫层,降低排水功能。
11
二、解题方法
p
h1
E1 μ1
hi
Ei μi
En μn
弹性层状体系示意图
12
第三节 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基本原则:
面层耐久、基层坚实、土基稳定
➢具体要求:
1. 适应行车荷载作用的要求 从上至下,从薄到厚,从强到弱,表层抗滑、抗磨耗 2. 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稳定性好 水稳定性和温度稳定性; 3. 考虑结构层的特点 上下层匹配,总体上强度足够; 4. 考虑防冻、防水要求 5. 层间结合良好
通过试验路的实测数据,建立路面结构(结构层组合、 厚度和材料性质)、车辆荷载(轴载大小和作用次数)和 路面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
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流程
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流程
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道路基础调查与评估:对道路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估,了解道路的使用条件、交通量、地质情况等。
2. 设计标准确定:根据道路的分类、交通量、设计速度等因素,确定适用的设计标准,包括沥青层厚度、基层材料等。
3. 路面结构设计:根据设计标准和现场情况,确定路面结构,包括基层、底基层、面层等的材料和厚度。
4. 施工技术方案:根据路面结构设计,制定具体的施工技术方案,包括施工方法、施工顺序、施工材料等。
5. 施工图设计:绘制详细的施工图纸,标注路面结构、材料规格等信息,供施工参考。
6. 施工前准备:准备施工材料、设备和人力资源,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场地清理、道路标志标线的规划等。
7. 施工过程监控与质量控制:监控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材料质量检查、施工工艺检查、工期计划控制等。
8. 施工后的验收和修复:完成施工后进行验收,检查路面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如有不合格的部分,进行修复。
9. 养护与维修:定期养护和维修道路,延长其使用寿命,包括清洗、补修破损等工作。
以上是一般的沥青路面设计流程,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交通流量测量和分析:根据道路的位置、车辆流量和行驶速度等数据进行测量和分析,确定道路的交通流量状况。
2. 路面维护评估:评估路面的状况,包括裂缝、坑洞、陷水等问题,并确定维护措施,如填补裂缝、修复坑洞等。
3. 特殊路段设计:对于有特殊要求的路段,如弯道、上下坡和交叉口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以确保车辆安全通行。
4. 路面结构设计:根据交通流量和土壤情况,确定适当的道路结构层次,包括基层、底层、中层和面层。
5. 沥青混凝土配方设计:根据路面结构要求和材料性能,确定适当的沥青混凝土配方,包括沥青含量、骨料种类和粒级等。
6. 施工方法选择:根据材料和设备的可用性、现场条件和工期等因素,选择适当的施工方法,包括浇筑、铺设和压实等。
7. 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包括原材料的检验、施工参数的
监测和质量验收等,以确保路面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综上所述,沥青路面设计方法是一个综合考虑交通流量、路面状况、路段要求、结构设计、配方设计、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等多个因素的工程设计过程。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案及方法的设计与优化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案及方法的设计与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沥青混凝土作为一种常用的路面材料,其施工方案和方法的设计与优化对道路质量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案的设计与优化。
一、施工方案设计1. 材料选用:选择高质量的骨料、沥青和添加剂,以保证混凝土路面的强度和耐久性。
同时,根据现场环境和交通流量确定合适的厚度和配比。
2. 设备布置:在施工前,根据道路宽度和长度配置合适的施工设备,如摊铺机、压路机和清洁设备等。
合理布置设备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并保证路面的平整度和牢固性。
3. 温度控制:沥青混凝土施工中,温度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确定适宜的施工温度范围,并通过加热或降温来控制沥青混凝土的温度。
这样可以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和附着力。
4. 施工工艺:基层处理、摊铺和压实是沥青混凝土施工的三个关键环节。
基层处理应保证基层的平整度和强度;摊铺时应控制好厚度和均匀性;压实时应注意振动频率和振幅的调节,以达到最佳的压实效果。
二、施工方法的优化1. 机械化施工:传统的人工施工方式无法满足大规模道路建设的需求,而机械化施工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引入自动化设备,如自动摊铺机和压路机,可以减少人力成本,提高施工速度并保证施工质量。
2. 冷拌热清:传统的热拌施工方式存在能耗高、污染大等问题。
而冷拌热清是一种新型的施工方式,通过在低温下将骨料和添加剂先进行拌和,然后加入热清沥青进行摊铺。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降低能耗和污染,还可以提高沥青混凝土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3. 环保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选择可再生材料和绿色添加剂,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合理利用水和能源资源,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三、施工方案优化的考虑因素1. 地理条件:不同地理条件下,沥青混凝土的施工方案和方法有所不同。
需要考虑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和地形地貌等因素,以确定合适的施工参数和措施。
2. 车流量和荷载:根据道路交通流量和荷载的不同,需要调整施工厚度和配筋方式,以保证路面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及典型实例
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及典型实例沥青路面是目前我国常见的道路铺设材料之一,它具有使用方便、维护成本低廉、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我国沥青路面的设计方法和一些典型实例。
一、沥青路面设计方法1.路面层厚度设计:沥青路面的设计首先需要确定其层厚度。
根据路面的设计标准和相应的道路使用等级,可以采用经验公式、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得到合适的层厚。
一般情况下,沥青路面的总厚度包括基层、底基层、底面、粗石层和面层。
2.沥青混合料设计:沥青路面的面层多采用沥青混合料,其设计方法主要包括配合比设计和级配设计两种。
配合比设计通过确定沥青、石料、骨料和填料的配合比例,保证混合料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
级配设计则是通过确定石料或骨料的级配曲线,使得混合料在不同粒径下的力学性能均能满足要求。
3.施工质量控制: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对其使用寿命和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各个层次的控制,包括基层的夯实度、底面的平整度、沥青混合料的铺设厚度和密实度等。
此外,还需要合理控制施工温度和加水量,以确保沥青路面的质量。
二、典型实例1.北京五环路改扩建工程:该工程是对北京市五环路进行改扩建的项目,施工中采用了多层沥青路面结构。
在路面设计中,根据道路使用等级和设计标准,确定了各个层次的厚度,采用了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作为面层材料,提高了路面的耐久性和抗裂性。
2.上海市嘉定区高速公路:该高速公路采用了浇筑式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
设计时,根据高速公路的使用要求,确定了合适的路面层厚度和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
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了石料级配和混合料的施工温度,保证了路面的质量。
3.广州市岭南高速公路:该高速公路采用了悬浮式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
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高速公路的往返快车道和法兰带,采用了不同的路面结构和厚度。
施工中,采取了分层施工和层间养护的方式,确保了沥青路面的平整度和耐久性。
通过上述典型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在沥青路面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道路使用等级、设计标准、材料性能和施工工艺等因素,以确保沥青路面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使用性能。
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
上基层 调平层 抗滑表层
AK-16A
1.2.选择沥青面层各层级配时,应至少有一层是I型密 级配沥青混凝土,以防止雨水下渗。三层式沥青面层的表 面层采用抗滑表层时,中面层应用I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 下面层宜根据当地气候、交通量采用I型或II型沥青混凝土。 双层式沥青面层的表面层采用抗滑层时,下面层应用I 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若采用半开级配或开级配热拌沥青 碎石做表面层时,应在沥青面层下设下封层。多雨地区采 用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作面层时,必须设置上封层或下封 层。
基层、底基层
1.基层、底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在冰冻地区 还应具有一定的抗冻性。 2.高级路面下的半刚性基层应具有较小的收缩变形和较强 的抗冲刷能力。 3.基层、底基层结构设计应贯彻就地取材的原则,认真做 好当地材料的调查,根据不同公路等级、交通量对基层、底 基层的技术要求,选择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基层、底基层 结构。 4.一般公路的基层宽度每侧宜比面层宽出25cm,底基层每 侧宜比基层宽15cm.在多雨地区,透水性好的粒料底基层, 宜铺至路基全宽,以利于排水。
磨光值:表示集料抗滑的指标,集料的磨光值越高,表示抗滑性能越好
次高级路面
1 热拌沥青碎石 热拌沥青碎石的配合比设计应根据实践经验和马歇尔试验 的结果,并通过施工前的试拌、试铺确定。 2 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 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的面层宜做成双层式,若用单层式应 根据当地降雨量设置下封层或上封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可 根据当地成功的经验或试拌试铺确定。
4 沥青表面处治 沥青表面处治按施工方法分类有层铺法和拌和法. 层铺法可分为单层、双层、三层,厚度为1.0cm~3.0cm。 单层表处厚度为1.0cm~1.5cm;双层表处厚度为 1.5cm~2.5cm;三层表处厚度为2.5cm~3.0cm。 采用拌和法施工时,基层顶面应洒透层沥青或粘层沥青 或做下封层,使面层与基层之间结合紧密,防止雨雪下渗。 沥青表面处治:是用沥青和细粒料按层铺或拌和方法施工,厚度不超
【2019年整理】国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简介
Po — —指设计初期的 PSI;
第五章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Pt — —行驶过一定车辆数后 的PSI。
2、计算方法 对AASHO道路试验所得大量进行数理统计,建立路面耐用性的变化 同荷载大小、荷载重复作用次数和路面厚度等的联系 ,即:
C0 Pt G lg( ) (lg N lg ) C0 C1
第五章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第五章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一、AASHTO法
美国各州公路工作者协会(AASHO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Highway Officials)于1961年完成了一项综合性的大型足尺道路试验 (300多个试验段),建立了路面结构、荷载和路面使用性能三者间的 关系,以此建立了完全经验性的设计方法。后经过不断的修正完善,趋 向力学~经验方法。 * 路面结构(土基回弹模量、路面结构数) * 路面使用性能(路面的工作状态——PSI ) * 荷载(按等效损坏PSI进行轴载换算)
AASHO试验路的测试数据——为许多力学~经验法 的设计指标和参数验证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第五章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1、路面耐用性指数
首次提出了路面耐用性的概念,并用路面耐用性指数(PSI Present Serviceability Index )评价路面的使用性能(路面的工作状态)。
PSI由评分小组进行主观评定后处理得到的指标,它与路面实际状况
r=CN-0.25
其中 C——与沥青混合料的模量和类型有关的系数。
第五章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3) 整体性基层的拉应力 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的弯拉应力应不超过某一容许值。该容许 值考虑了材料的疲劳特性。 r=rl(1-0.075lgN) (4) 路面表面的永久变形 路面表面因行车的 重复作用产 生的永久变 形应控制容 许值为 10mm(高速公路)。
沥青路面设计步骤全解
(三)拟定结构层组合与各层材料选择
1、结构组合设计基本原则
设计原则: 根据各结构层功能组合和强度组合 合理的层间组合 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稳定性好 考虑适当的层数和厚度
三 层 式 面 层
细粒式 中粒式
粗粒式
结构示意图
山西太原至旧关高速公路全长140.7公里,路线所 经地区为山西黄土高原与太行山脉两大地貌地带, 横跨地势平缓的汾河河谷平原,穿越冲沟发育、 切割严重的重丘区,进入山势陡峻、高差悬殊的 山岭区,沿线地形极为复杂,工程条件十分困难, 是我国最早进入山岭重丘区的高速公路。太旧高 速公路1993年6月破土动工,于1996年6月25日 全线通
路面改造方案及新老路面拼接
新建路面结构
半刚性基层的强基 厚面式路面,既有半刚 性基层整体性强的优点, 又通过加大面层厚度抑 制了半刚性基层裂缝对 面层的影响,故值得继 续推广应用。
SMA13 SUP20
(4cm) (8cm)
SUP25
(8cm)
(36cm) (20cm)
水稳碎石 水稳再生料
1、结构组合设计原则
3、累计当量轴次
设计年限内一个方向上一个车道的BZZ-100累计当量轴次 Ne表示:
表1 车道系数
车道特征
Ne [(1 ) t 1] 365
车道系数 1.0
N1
单车道
两车道
四车道 六车道 八车道
0.6~0.7
0.4~0.5 0.3~0.4 0.25~0.35
4、确定交通等级
2、结构组合设计的基本步骤:
1)沥青面层结构
(1)沥青面层分层 沥青面层直接经受车轮荷载反复作用和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 并将荷载传递到基层及以下的结构层。沥青面层可分为单层、 双层、三层结构。双层结构分为表面层、下面层;三层结构分 为表面层、中面层、下面层。 表面层应具有平整密实、抗滑耐磨、抗裂耐久的性能;中、下 面层应具有高温抗车辙、抗剪切、密实、基本不透水的性能; 下面层应具有耐疲劳开裂的性能。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一般选择三层沥青面层结构;二级、三级 公路一般选用双层结构;三级、四级公路一般可采用双层沥青 表面处治结构。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方案及施工实施措施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方案及施工实施措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方案是为了保证道路的平稳行驶和车辆安全而制定的路面结构和材料使用方案。
以下是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方案及施工实施措施的详细描述。
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方案:1.1 路面结构设计:根据交通流量、车辆类型和设计速度等因素确定路面的结构设计。
一般情况下,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采用三层结构,包括基层、底层和面层。
1.2 材料选择:根据路面设计要求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材料。
常用的沥青材料有AC-13、AC-16和AC-20等级,其中AC代表沥青混凝土,后面的数字代表材料的抗压能力。
1.3 施工温度控制:根据沥青材料的特性和气温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控制沥青的温度。
通常情况下,沥青的施工温度应保持在135-165摄氏度之间。
2. 施工实施措施:2.1 基层处理:在进行沥青路面施工前,需要对基础路面进行处理,包括清理、修坑、加固和刷涂沥青素等,以确保基层的平整和强度。
2.2 沥青混凝土浇筑: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对沥青混凝土进行浇筑。
施工过程中,需注意均匀浇筑、振实和均匀铺铣等,以保证沥青层的质量和平整度。
2.3 摊铺压实:沥青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及时进行摊铺压实。
可以采用压路机、平板振动机等设备对沥青层进行压实,确保沥青与基层之间的粘结性和稳定性。
2.4 线形标志和标线施工:在沥青路面施工完成后,需进行线形标志和标线的施工。
可以使用沥青漆、热熔塑料漆等材料进行标线的划定,以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和可视性。
2.5 养护及保养:完成施工后,需对沥青路面进行养护和保养工作。
常见的养护方法包括定期清扫、除草、填补裂缝和修复坑洞等,以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和保持路面的平整度。
通过以上设计方案和施工实施措施,可以确保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质量和寿命。
同时,施工过程中需注意安全措施,确保施工人员和路面使用者的安全。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与性能评价方法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与性能评价方法高速公路作为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路面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关系到行车的安全、舒适以及运输的效率。
沥青路面因其良好的行车性能、易于养护等优点,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与性能评价方法。
一、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一)交通量分析准确预测交通量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的基础。
交通量的大小、车型组成以及轴载分布等因素对路面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对历史交通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结合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采用科学的预测方法,确定未来若干年内的交通量增长情况,为路面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二)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合理的路面结构组合是保证沥青路面性能的关键。
通常包括面层、基层和底基层。
面层直接承受行车荷载和环境因素的作用,要求具有良好的抗滑、耐磨、抗车辙等性能,一般采用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或改性沥青混凝土。
基层主要起承重作用,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常见的有水泥稳定碎石、二灰碎石等。
底基层则起到扩散应力和改善路基工作条件的作用,可选用石灰土、级配碎石等材料。
(三)材料选择1、沥青材料根据路面使用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沥青标号。
高温地区宜选用高粘度的沥青,以提高路面的抗车辙能力;低温地区则应选用低粘度的沥青,保证路面的低温抗裂性能。
同时,为了改善沥青的性能,还可添加改性剂,如 SBS、PE 等。
2、集料集料的质量和级配对沥青路面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应选择质地坚硬、表面粗糙、耐磨的集料,并严格控制其级配,以保证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和稳定性。
(四)厚度设计路面厚度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交通量、材料性能、路基状况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等因素。
目前常用的设计方法有经验法和力学经验法。
经验法主要依靠以往的工程经验确定路面厚度;力学经验法则基于路面结构的力学分析,通过计算路面在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等参数,来确定合理的路面厚度。
二、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性能评价方法(一)平整度评价平整度是衡量路面行车舒适性的重要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国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1.1经验法经验法主要通过对试验路或使用道路的实验观测,建立路面结构(结构层组合、厚度和材料性质)、荷载(轴载大小和作用次数)和路面性能三者间的经验关系。
最为著名的经验设计方法有CBR法和AASHTO fe。
CBR法[1~2]以CBR®作为路基土和路面材料(主要是粒料)的性质指标。
通过对已损坏或使用良好的路面的调查和CBR测定,建立起路基土CBR轮载〜路面结构层厚度(以粒料层总厚度表征)三者间的经验关系。
利用此关系曲线,可以按设计轮载和路基土CBR值确定所需的路面层总厚度。
路面各结构层次的厚度,按各层材料的CBR值进行当量厚度换算。
不同轮载的作用按等弯沉的原则换算为设计轮载的当量作用。
此方法设计过程简单,概念明确,适用于重载、低等级的路面设计;但CBR值仅是一种经验性的指标,并不是材料承载力的直接度量指标,它与弹性变形量的关系很小。
而路基土应工作在弹性范围内的应力状态下,因而,路面结构设计对路基土的抗剪强度并无直接兴趣,更关心的是路基土的回弹性质(回弹模量)及其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塑性应变。
AASHTO fe[3~4]是在AASH(试验路的基础上建立的,整理试验路的试验观测数据,得到的路面结构-轴载-使用性能三者间的经验关系式。
AASHT(方法提出了现时服务能力指数(PSI)的概念,以反映路面的服务质量。
不同轴载的作用,按等效损坏(PSI)的原则进行转换。
路面使用性能指标PSI,主要受平整度的影响,与裂缝、车辙、修补等损坏的关系很小。
因此,这是一项反映路面功能性能的指标,而不是表征路面结构性损坏的指标。
此外,这个方法源于一条试验路的数据,仅反映一种路基土和一种环境条件,推广应用于其它地区或国家时便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但AASH(试验路的测定数据得到了良好的整理和保存,为许多力学-经验法的设计指标和参数验证提供了丰富的依据[5]。
AASH(法提出了轴载换算的概念和公式,考虑了结构的可靠度和排水条件的影响,这些思想对后来世界各国的设计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2力学-经验法力学-经验法利用在力学反应量与路面性能(各种损坏模式)之间建立的性能模型,按设计要求设计路面结构。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各国科技人员致力于研制和实施沥青路面的力学-经验设计法,著名的有AI法和Shel1法。
Shell法[6]是由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研究所研究、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在该设计方法中,混合料的粘弹性性质以其劲度模量体现,其值取决于沥青含量、沥青劲度和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
路基模量受应力影响,路基动态模量可以通过现场的动态弯沉试验在道路实际湿度条件和荷载条件下测定,也可在室内通过三轴仪测定。
此方法中交通荷载以标准双轮轴载次数为代表,设计年限内的累计轴次即为设计寿命。
临界荷位的应力应变由计算机程序BISAR计算。
Shell设计法考虑了控制疲劳开裂的沥青层底面的容许水平拉应变& fat和控制永久变形的路基顶面的容许竖向压应变£z两项主要设计标准和水泥稳定类材料底面的弯拉应力和路表面的永久变形两项次要设计标准。
AI设计法也把路面看成多层弹性体系,材料特性主要包括土基、粒料基层和沥青层的回弹模量和泊松比。
路基土的回弹模量的确定可由室内重复三轴抗压试验确定,或根据其与CBR勺关系式估计而得;粒料材料的回弹模量与应力水平相关,其值可根据多变量回归的预测方程计算;热拌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由室内60种不同的沥青混合料试验得到的计算公式确定。
环境的影响通过面层温度对沥青混合料劲度值的影响来体现,以面层厚1/3深处的温度作为沥青层的设计温度,由月平均气温和路面温度的关系式计算得到。
AI法采用的设计标准与Shell法相同,即控制疲劳开裂的沥青层底部的水平拉应变和控制永久变形的土基表面的竖向压应变£ z。
SHELL和AI设计法是公认的力学-经验法的典型代表,很多国家都借鉴了SHELL法和AI 法的研究成果。
如澳大利亚的沥青混合料疲劳方程采用的就是Shell1978年提出的室内疲劳试验关系式,预估野外疲劳寿命时,乘以修正系数 5.日本的疲劳破坏标准采用的是AI的破坏标准。
但这两种方法都没有考虑湿度对路面设计的影响,也没有考虑低温断裂问题。
1.3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SUPERPA V的指导思想是按照路面的使用性能进行路面和材料的设计,以达到路面抗车辙、抗疲劳、抗低温的目的,并同时考虑老化、水损坏以及粘附性损失。
SUPERPAV的路面设计模型包括材料性能模型、环境影响模型(EEM、路面反应模型、路面损坏模型4个基本部分。
为使实验室测得的材料特性指标能够反映在路面中的实际使用性能,SHRP十划提出了一些新的试验方法,或规范了已有的试验方法,最终形成了适用于SUPERPAV的沥青混合料规范、集料规范和试验系统。
SUPERPAV的环境影响模型实际上只是指路面的温度模型,该模型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估计路面的最高、最低温度以选择合适的结合料;另一个作用是计算路面不同深度的温度,作为混合料的试验温度。
路面反应模型用于计算路面各层在交通荷载作用下和环境影响下的应力与应变。
对于新建路面有低温开裂、疲劳开裂和永久变形(车辙)三个损坏预测模型。
SUPERPAV的路面非荷载开裂模型即低温开裂模型中假设混合料为低温粘弹性,利用了流变力学中的一维Maxwell本构方程。
低温开裂扩展模型应用Paris规则得出。
对于路面的疲劳开裂和永久变形,所用的反应模型以二维非线性有限元程序为基础,并且采用四接点平面单元和轴对称分析,以减少迭代次数。
但SUPERPAV设计法也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①SUPERPAV的主要指标和标准都仅是建立在流变学基础上的。
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的流变学指标是否恰当反应了路面的使用性能,迄今为止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②SU-PERPAV的结合料规范中,温差级差是6C,太大。
③在考虑环境因素时,仅考虑了温度的影响,较少考虑湿度对材料和结构特性的影响,而后者的影响可能更大。
④修正系数(转换系数) SF中考虑因素过于简单,所考虑的因素甚至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⑤沥青混合料的体积设计法对中交通或特重交通路面的适用性或优越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2国内沥青路面设计方法2.1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概述我国沥青路面设计采用的是力学-经验法。
其路面模型借鉴了SHELL的理论设计法,把路面作为一种多层弹性体系。
材料特性以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表征,土基回弹模量可根据现场实测法、查表法、室内试验法或换算法求得。
各层材料统一采用圆柱体试件测定抗压回弹模量和劈裂模量。
弯沉指标计算时,沥青混合料用20C抗压回弹模量;层底弯拉应力计算采用15C抗拉强度与弯拉回弹模量,也可以采用劈裂强度与抗压回弹模量[9]。
交通荷载以双轮组单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
轮胎接地压强0.70MPa,单轮当量圆直径d为21.3cm,两轮中心距为1.5。
路表弯沉计算时须计算双圆均布荷载的轮隙中心点的弯沉。
验算沥青混凝土层和半刚性材料层的底部拉应力时,须计算单圆荷载中心、轮隙中心处拉应力并取其较大值[10]。
设计标准是以2004规范规定的设计弯沉和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标准。
设计弯沉是表征路面整体刚度大小的指标,是路面厚度计算的主要依据。
其路面结构层容许拉应力b R是指路面结构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达到疲劳临界状态时容许的最大拉应力。
2.2我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1)设计指标单一。
尽管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中包含弯沉和弯拉应力验算指标,但实际在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中,弯沉成为路面结构设计的唯一指标,也就是说按照现有规范方法,在路面设计弯沉满足的条件下,弯拉应力验算肯定是通过的,使得设计指标成为唯一。
(2)设计指标不可控制。
设计指标应该是路面结构可能产生损坏的控制指标,即设计模型与路面结构损坏模型应该一致。
但实际情况是弯沉指标无法与多种破坏类型和破坏标准相统一、协调。
现有沥青路面的损坏与设计模式大不相同,设计指标形同虚设。
路面设计的宗旨是防止在设计年限内总交通量反复荷载作用引起路面疲劳破坏,实际上绝大部分路面是在交通量远未达到设计交通量的早期已经发生了破坏,疲劳破坏的指标没有起到控制作用。
(3)理论验算假定条件不准确。
按照现有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在进行沥青路面结构弯拉应力验算时,假定层间接触条件是连续接触,在这种条件下进行应力验算,半刚性基层顶面的沥青面层处于受压状态,所以沥青面层不会发生弯拉疲劳破坏。
实际上,很难做到沥青层与半刚性基层的连续,即使是沥青的上、中、下面层之间,由于施工污染、施工的非连续性等原因,沥青层之间都有可能是部分连续或者滑动的,在荷载、水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层间界面连接状态的改变是必然的,因此路面结构设计时的假定条件是不准确的,在这种情况下,理论验算结果的准确性可想而知。
(4)路面材料设计参数与实际路用性能缺乏关联性。
路面设计采用理论计算方法,看似很先进,实际上材料设计参数一般只是通过室内试验确定。
国外很多研究表明,路面材料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室内性能与路用性能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很好的相关性,而设计人员在路面结构设计过程中,一般使用规范推荐的材料参数中值的简单办法进行设计,更谈不上去建立路面材料室内力学性能与野外路用性能的关系,所以其设计过程实际上只是个形式。
(5)实际交通荷载与设计荷载出入较大。
根据交通荷载情况的调查,目前我国汽车后轴轴重一般在60~150kN,胎压一般在0.6~1.1MPa ;而设计标准轴载为单轴双轮胎100kN, 胎压一般不超过0.7MPa。
近几年重载车、超载车大量增长,有的标定30t的车辆,实际达到150t以上,尽管有关部门进行了超限超载治理,车辆超载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造成了路面早期损坏,使路面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2.3建议(1)材料的回弹模量。
我国采用的都是静态的模量值,如路基土的回弹模量、沥青混合料的回弹模量。
由于路面受到车辆动荷载作用,所以动态模量能更切合实际。
(2)我国的专用设计程序计算的是多层弹性层状连续体系的精确解,但实际上,层间接触并不一定是完全连续的,可以考虑从完全连续到完全光滑的层间接触条件。
(3)我国设计理念是假定沥青层厚度,以基层作为承重层设计其厚度,认为路面破坏就意味着基层破坏。
但实际上也未尽然,也存在基层完整、面层破坏现象,因此应该以沥青层作为承受拉应力的主要承重层考虑,计算沥青层厚度。
(4)我国采用的弯沉作为设计指标,它反映了材料和结构的弹性部分,在力学概念上较为明确。
但力学计算表明,土基顶面的弯沉和路表弯沉的关系比较复杂,对于不同的路面结构路表弯沉不能明确反映土基顶面的工作状态。
另外,对于高等级公路,随着交通量的有益加大也会引起路面车辙,而车辙是材料的塑性变形累积,显然仅用设计回弹弯沉不能有效地控制路表车辙,故可以将路基顶面垂直压应变作为一项设计控制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