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叙述视角
高考小说阅读之叙事视角知识梳理与典例
高考小说阅读之叙事视角知识梳理与典例高考小说阅读之叙事视角知识梳理与典例一、知识点1.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指作者以什么角度来讲故事。
叙述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叙述者仿佛是无所不知的“神”,对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十分了解,对人物的心理状况也清清楚楚,有时甚至走到前台发表议论、对人物进行评价。
有限视角”指叙述者是当事人,参与故事的发展,带领我们看世界。
大部头的小说中,不将一种视角一种人称一贯到底,而是不断变换,以比较全面地塑造人物形象。
例如,《红楼梦》中,XXX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划人物的外貌特征,从XXX的视角看贾府,XXX的视角看XXX,再用别人视角看XXX,这样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写得非常成功。
2.叙述视角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
XXX的小说惯用第一人称视角,这个“我”并不是他自己,而是以叙述者、参与者的角度来叙事,给人以真实感,也更容易塑造人物形象。
例如,《祝福》中以作为知识分子的“我”来看祥XXX的苦难,审视看客的冷漠与麻木,展现知识分子的软弱与逃避。
二、答题模板1.第一人称写作的好处(作用):①叙述亲切自然,给人以真实感;②是故事的见证者、旁观者、参与者;③便于抒发情感;④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感受推动情节发展;⑤塑造“我”这个人物形象,进而凸显主题;⑥作为次要人物,侧面衬托主人公的形象。
2.第二人称的好处(作用):①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②直接对话,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③用于物时,具有拟人化的作用。
3.第三人称的好处(作用):①引导读者从客观的角度对小说反映的问题进行冷静的思考;②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给读者;③具有不确定性,使小说反映的现象更具有普遍性。
三、典型题型分析“我”的形象特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放生羊(节录)XXX,你形销骨立,眼眶深陷,衣裳褴褛,苍老的让我咋舌。
记叙文视角的作用
记叙文视角的作用
记叙文的视角在写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读者从哪个角度接收故事内容,影响了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具体分析如下:
1.第一人称视角:以“我”为叙述主体,这种视角便于直抒胸臆,让读者能够更加
直接地感受到叙述者的情感和体验,从而产生亲和力和真实感。
2.第二人称视角:以“你”为叙述主体,这种视角较为罕见,它能够增强文章的抒
情性和亲和力,便于与读者进行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视角: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这种视角是传统叙事作品中最
常见的,它可以是全知视角,也可以是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能够提供更广阔的视角,描述多个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事件的发展变化。
总之,记叙文的视角不仅决定了故事的叙述方式,还深刻影响着读者对故事的感知和解读。
作者通过巧妙地运用不同的叙述视角,可以丰富故事的内涵,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
记叙文有哪些表现手法
记叙文有哪些表现手法记叙文有哪些表现手法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记叙文有哪些表现手法的,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大手笔层递深化主旨以小见大点面结合主次远近通感白描绘声绘色等)③选材剪材;④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
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二、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等。
3、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虚实结合、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
不同文体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体的表现技巧: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等。
古诗词的表现技巧: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具体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以声(动)衬静,对比·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记叙文阅读训练两篇(人称作用)
记叙文阅读训练1.人称作用及叙述视角(1)不同人称的表达效果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叙述经历、见闻,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以“你”“你们”的口吻来叙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亲切感,利于交流感情;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将物人格化,利于直接抒情,表达感情。
第三人称:以“他”“他们”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直接客观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将物人格化。
(2)叙事中人称变化的作用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构成多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
(表现形式)作用: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氛围,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3)叙述视角①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或特定人物):能洞悉一切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
②有限视角:儿童视角:使我们见到的往往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世界。
童年视角:运用童年视角叙事,可以增添真实感,从而丰富了小说意蕴。
成人视角:审视、反思、批判往事、揭示主题。
2.内容概括(分条罗列)(1)标题扩展。
是“人物”的补充事件,是“事件”的补充人物及相关情节,是“中心”的围绕六要素展开。
(2)要素串联。
提炼六要素,用“何人十在什么情况下十做何事十结果如何”的句式组合。
(3)段意合并。
概括段意,根据文意取主舍次,用过渡词语串连关键句。
(4)句段摘录。
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概括性句、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
(5)关键词提炼。
表示时空转换、提示语境、总起、概括等有提示作用的词语。
模板:(六要素)什么人十什么时间十什么地方十做了什么事十结果怎么样。
一粒稻米的一生王婉霞①我是一粒稻米。
②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被吃进嘴里,进入生物的食道肠胃,通过消化转变为生物的能量来源。
③金秋八月,万物皆满,我变得饱满灿黄。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叙述视角示例与训练
2024届中考叙述视角示例与训练考点:1.雷长江《乡村五月节》——从儿童视角描述心理2.侯发山《我真不想脱贫》——以“我”的视角梳理故事脉络3.周海亮《伤口》——以小男孩的视角概括内容4.庞文辉《曼迪的七十七只猫》——叙事以“我”的视角切入【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以小男孩的视角概括内容2.叙事以“我”的视角切入3.从儿童视角描述心理4.以“我”的视角梳理故事脉络【考点示例】一、雷长江《乡村五月节》——从儿童视角描述心理【考点解读】1.梳理文本内容2.从表达方式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3.朗读的理由与从儿童视角描述心理4.心理特点文本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五月节雷长江①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乡下人习惯称作五月节。
②每年这个时候,小村都被夏天的色彩点缀得异常美丽。
远处青青的群山、萧郁的树林,近处碧绿的田野、潺潺的溪流,还有那蔚蓝澄澈的天空,宛如一幅水彩画。
③我喜欢过五月节。
不仅仅是因为季节带给小村心旷神怡的景色,更多的是小村节日里那浓厚淳朴的乡俗深深吸引着我。
记得小时候,农历五月头几天,奶奶就在彩纸、彩线、青麻和针线筐萝堆里忙活开了。
她戴着老花镜,在炕头上盘腿而坐,嘴里哼着歌谣,手里忙着活计——用红、黄、绿3种颜色的线做主线,再配上另外两种颜色的线,把它们拧在一起做成五彩线;把碎红布剪成娃娃型的小布人和桃心;用黄色的布做成一个个小粽子;用青麻和彩线扎成好多把小笤帚。
奶奶的手非常巧,她可以把彩纸折叠成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纸葫芦,底下再配上彩色的灯笼穗子,有细直的、有弯曲的,有的长一点、有的短一点,无论长短曲直,和纸葫芦拴在一起都是那么合适、那么精致。
每一件小东西都堪称艺术品。
④然而最难忘最有趣的是五月初一的清早。
天还蒙蒙亮,我们一群小孩子就被奶奶唤醒,去郊外树林里拔艾蒿和蒲草棒棒,割些柳树枝或桃树枝带回家,用来装扮我们的篱笆小院。
⑤五彩线是初一的前一天晚上挂在外面接了一宿露水的,然后系在我们的脖颈、手腕、脚腕上的。
九年级语文课文中的叙事视角有哪些
九年级语文课文中的叙事视角有哪些在九年级的语文课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多种不同的叙事视角,这些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故事世界,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情节和主题。
首先,常见的一种叙事视角是第一人称视角。
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亲身经历一般。
例如在鲁迅先生的《故乡》中,作者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故乡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我”的内心感受和思考贯穿始终,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种第一人称视角使得读者能够与“我”产生共鸣,更能理解“我”在面对故乡变化时的种种情绪。
再看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同样采用了第一人称。
“我”作为一个孩子,用纯真的眼光观察着周围的人和事。
通过“我”的视角,我们看到了父母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背后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弱点。
“我”的善良和单纯与成人世界的功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了我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其次是第三人称视角,这也是较为常见的叙事方式。
在第三人称视角中,叙述者仿佛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观察者,能够洞悉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内心想法和行为动机。
比如《智取生辰纲》,作者以客观的角度讲述了杨志押送生辰纲的过程以及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计谋。
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到各方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种视角使故事更加完整和清晰,读者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整个情节的发展。
还有一种特殊的第三人称视角,即有限第三人称视角。
叙述者并非全知全能,而是聚焦于某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展现故事。
例如《范进中举》,主要围绕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展开,通过对范进、胡屠户等人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
读者的视角被限制在与范进相关的人物和事件上,更能集中地感受范进命运的起伏和周围人的态度变化。
此外,在一些课文中还会出现多重视角的交织运用。
比如《变色龙》,既通过奥楚蔑洛夫这个主要人物的视角来展现他的见风使舵,又通过周围群众的视角来烘托出当时社会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态。
记叙要选好角度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叙述人称
今天又看到你留给我的信,那段岁月如同墙皮,层层剥落, 渐渐清晰明了。是的,曾经你举着我转圈到头晕;让我骑大马; 给我炸蚂蚱吃;送我去上学……那段布满了你的温度的岁月我 很幸福,可你离开了,这一段时间真的好长,我像盼你出差完 回家似的趴在阳台上,将帘子拉来拉去,希望再次拉开时可以 见到你;我像你躲起来时的翻箱倒柜;我像你生气时似的扣着 你的房门…… 我努力地啃着书本、背着单词,希望你可以知道我的进步, 可以看到那张张鲜红的奖状。多年来,我小小的房间内物品的 位置没有换过,我生怕你在深夜中看望我时被绊倒……曹冬雪 《牵挂》 使用第二人称,能够更加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如同和 别人对话,显得更加亲切。
叙述视角
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叙述者口中会有不同的表现 力。 如果讲述《鸿门宴》的故事,可以有哪些视角? 沛公,项羽,张良,范增,樊哙,项庄,曹无伤, 项庄,陈平,执戟卫士,虞姬,沛公随从,…… 如果介绍颐和中学,可以有哪些视角? 校长,老师,门卫,宿管,餐厅,卫生室,家长, 学生,过者,建筑工人,保洁员,草木,庄园住户, 颐水湖
一、大题小做 《最后一课》(都德) 二、以巧胜多 《草船借箭》 三、文贵求新 《紫藤萝瀑布》文章从“一片辉煌的淡紫色藤萝” 写起,写赏花的感受,回忆花曾经的劫难,歌颂花 的生机。到最后,笔锋一转,颂扬生命的顽强和美 好,一篇看似写景状物的文章,揭示出一个全新的 主题。
【名篇精段】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的记叙,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记 叙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 身经历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 物的深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我自愧没有生花妙笔,不能倾吐胸中的柔情,我时而痴情焦虑, 时而热烈希望,时而又心中悚然,若有所畏惧。让这张素笺来 证明你的美貌在我心中燃起的爱火是多纯洁、多炽热吧!话虽 如此,但是我的爱情是无法传达的,我的胸臆是语言所不能表 述的。你的美貌使我心中充满了惊奇之感,你的通达事理使我 倾倒,你的善良使我膜拜。情欲使我颠倒,疑虑使我迷惘,急 躁的心情使我受尽折磨。——[英]斯末莱特《蓝登传》
叙述视角的分类和作用
叙述视角的分类和作用1. 哎呀,说到叙述视角,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就像是咱们看电影一样,同样一个故事,换个角度看,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啦!2. 第一人称视角就像是戴上了主角的眼镜,直接钻进他的脑袋里。
"我"成了故事的主人公,所有的所见所闻都是通过"我"的眼睛来看的。
这种视角特别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就像是自己亲身经历一样!3. 来看个例子:"我站在教室门口,心砰砰直跳,手心全是汗。
这可是我第一次上台演讲啊!"瞧,是不是感觉特别真实,好像自己也紧张起来了?4. 第二人称视角可有意思了,就像是在跟读者玩捉迷藏。
"你站在人群中,感受着周围的喧嚣。
"这种写法让读者立马变成故事主角,特别容易产生代入感,就像是在跟读者聊天似的。
5. 第三人称视角就像是一个隐形的摄像机,可以随意转换拍摄角度。
它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全知视角就像是上帝视角,可以看到所有人的心理活动;限知视角就像是跟着某个人的肩膀后面走,只能看到这个人知道的事情。
6. 全知视角的例子:"小明坐在教室里发呆,心里想着昨天的足球比赛,而老师正在想着怎么把这个走神的学生抓回现实。
"看,连两个人的心理活动都一清二楚!7. 限知视角就像是带着脚镣跳舞,只能跟着一个人转悠。
"张三看着李四欲言又止的样子,不知道他到底想说什么。
"你看,只能知道张三的想法,李四在想啥可就不知道啦!8. 多重视角就更厉害了,就像是变魔术一样,可以在不同人物之间自由切换。
这种写法能让故事更立体,就像是把一个故事翻来覆去看个遍!9. 不同视角的作用可大着呢!第一人称最擅长制造代入感,读起来特别真实;第二人称最会调动读者情绪,让人感觉特别特别亲切;第三人称最灵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10. 选择视角的时候得看故事需要。
想要读者感同身受?用第一人称准没错!想要故事更客观?第三人称最合适!想要特别的表达效果?第二人称来一个!11. 有时候作家们还会玩点花样,在同一个故事里混用不同视角。
记叙文写作之叙述视角与选材
记叙文写作之叙述视角与选材作者:陈乃香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4年第42期【技法梳理】一、记叙文的叙述视角记叙文如何做到条理清楚,人物个性鲜明,感情真挚动人呢?其关键之一在于选取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就是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是指写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立场进行叙述的。
记叙文的叙述视角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广义上讲,按叙述人称分,叙述视角有如下三种:1.第一人称视角。
包括“主要人物自述”视角(又叫“主人公视角”)、“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侧叙”视角和“局外人旁叙”视角。
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叙述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第一人称的记叙,便于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视角。
所谓第二人称叙述就是文章中频频出现“你”的称呼。
采用这种称呼有两种情况:一是“把读者置于叙述者的对面”的视角,可以消除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感,使读者读来亲切、自然。
二是“让读者旁观,面对写作对象”的视角,如朱自清的《给亡妇》,把已经逝世的妻子称为“你”,采用虚拟对话的方法,把叙述对象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由历史变成现实,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采用第二人称视角,如同面对面的交流,便于抒情,便于沟通,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使记叙更加精彩。
3.第三人称视角。
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叙述,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
采用第三人称视角,优点是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叙述者的视角比较宽,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也可以自如地反映人和事的多个侧面,还可以抓住某一个角度深入开掘立意。
总之,真实、亲切、动人——宜用第一人称;对话、交流、抒情——宜用第二人称;全面而深入地写人记事——宜用第三人称。
二、记叙文的选材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由具体材料来表现的,中心思想渗透在材料中。
叙事学视野下记叙文的叙述视角
接千载视通万里”。例如,我国古典小说中的《三国演义》《西 视角非常关键。
游记》等均为这种类型。由于叙述者对故事无所不知,又称这
参考文献:
种类型为“全知视角”,或者说“上帝型全知视角”。全知视角
[1] 胡亚敏著 . 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
的叙述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故事的进展,甚至时不时地跳 二版),2004 年 12 月,第 19 页 .
根据“聚焦”的不同,把视角分成三种类型:无焦点或零度 作品创中,由于某种需要,往往这三种类型交替使用,不断地
焦点(叙事文)、内在式聚焦(叙事文)和外在式聚焦(叙事文)。 变换视角进行叙述。因此,要写好记叙文,选择好叙述视角是
无焦点或零度焦点叙事文是指故事的讲述者(叙述者)对 非常关键的首要环节。当然,选择好了叙述视角只是成功的
对叙述视角进行了细致而深入地研究。热奈特系克斯和瓦伦的“叙述焦点(focous of narration)”、F.K. 斯坦
叙述视角的作用在于告诉我们在创作叙事文时,首先要
的“叙述情境”、弗莱德曼“的八层划分法”以及华恩·布兹和贝 找到一个向读者呈现故事的角度或者位置。这个角度或位置
这一稍为抽象的词,与布洛克斯和瓦伦的“叙述焦点”也比较 中,如果想把信息尽量多地告诉读者,那么采用零聚焦;如果
相符。”[2]
要压制或延宕信息,则采用内在式聚焦或外在式聚焦。在叙
目前,叙事学界普遍采纳热奈特“叙事聚焦”的观点。
述方式上,零聚焦和内在式聚焦属于讲述式;外在式聚焦属于
2. 叙述视角的分类
展示方式。讲述偏于主观,展示偏重客观。当然,在一部叙事
摘要:笔者主要叙事学中叙述视角的内涵、分类、作用。 够对故事全貌进行全景式的鸟瞰,特别是创作那些规模庞大、
记叙文阅读小说的叙述人称和视角的作用(教师版)
记叙文阅读——记叙人称和记叙视角教学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记叙人称和记叙视角第1部分课程思维导图第 2 部分知识点及考点梳理和讲解【相关知识点】一、考题形式1.作者以仓鼠爱德华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2021浙江宁波)2.在拍摄第④段“而今,我已经有三年没回家过年了”和第⑫段“今年我决定回去”的内容时,你将儿时过年的情景、离家及三年异乡生活的镜头交错拍摄,请说说这样拍摄的好处。
(2022重庆B卷)二、答题方法。
1.第一人称视角(限知视角,叙述者=人物):增加代入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叙述更有悬念;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距离,便于抒发感情和详细描写心理。
2.第二人称视角:直接对话,真切自然,便于抒情;若对象为物,则具有拟人效果。
3.第三人称视角(全知视角,叙述者>人物):以旁观者身份讲述故事,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相对自由,可以在不同人物、事件中自由切换;让读者能够了解到所有的真相。
4.特殊视角:儿童视角:使得情节更显真实,纯真感人或体现童真童趣或通过表现事件对孩童的影响,深化主旨;成年视角:从现在的角度看待过去发生的事件,审视、反思、批判往事,揭示主题。
特殊视角:1、儿童视角 2、动物视角 3、女性视角儿童视角: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
之所以要用儿童视角,是因为儿童视角有着许多成人视角无法达到的优越。
总结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2)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3)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
(4)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5)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6)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使用的方法进行描写有什么作用?作品从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使“童年”更加生动,充满童趣。
「初中记叙文写作」叙事的角度之叙事的视角
「初中记叙文写作」叙事的角度之叙事的视角叙事的视角通常可分为三种: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以局外人的身份展开叙述的,是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相对比较特殊;在叙事中出现第二人称“你”或“你们”,这只是“人称”,和“记叙人称”并不是一个概念;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不能做叙述者,只能代表读者或被叙述的对象。
恰当地选用叙述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理清作者、叙述人及叙述角度的关系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叙述人不一定是作者。
如果是叙述作者亲历的真人真事,叙述人既是作者也是故事中的人物;如果作品中的“我”只是作者虚构创作的人物,那故事的叙述人就不是作者。
其次,叙述人也不等于叙述角度。
以“我”为叙述人的作品,可以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此时叙述人是作品的主要人物或作者;也可以是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也可以是作品的次要人物。
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叙述人往往就是作者,即作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他人的事情。
(二)要根据叙事的需要,恰当地选用人称如果想要让叙事显得真实、亲切、动人,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宜用第一人称;如果想要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达到对话、交流、抒情的效果,宜用第二人称;如果想要全面、自由而深入地叙事,宜用第三人称。
有时,回忆性文章,可灵活运用两种以上人称,但要注意:不能前后不统一甚至出现矛盾,以致让读者费解。
作者用“你”或“你们”来叙述,在写作中如同和对方面对面地交流,便于直接倾诉,这种角度通常在感情非常强烈、需要直接抒情的时候才用。
但也正因为如此,记叙中用第二人称的情况比较少,见到的大多是抒情散文。
当然,如果我们在叙述过程中,有时插入一些第二人称,会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加大文章力度,使记叙更加精彩,而且,也使文章显得更加灵活。
(三)举例及点评名作欣赏晚饭后,母亲把那台大电扇搬到我房内,有些内疚地说:“让你们热着了,明天你就带孩子回去吧,别让孩子在这儿热坏了。
高中语文-记叙的角度
依据“我”在叙述事件时地位 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 1、“我”是见证人。如《孔乙己》中的 “我”,《祝福》中的“我”。
• 2、“我”是文章的重要人物。如 《一件 小事》中的“我”,《故乡》中的“我”。
第一人称的记 叙有什么妙处和 不足呢?
表达效果
• 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能给读者以 很强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并体现着鲜明的主体性 与浓郁的抒情性,记叙方式灵活。“我”作为记 叙的主要人物,可以拉进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 自己的情感,作为次要人物和局外人物则可以洞 观全局,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描述。
第二人称
• 所谓第二人称叙述就是文章中频频出现 “你”的称呼,作者采用这种称呼叙述有 两种情况:
• 一是把读者称作“你”,如魏巍《谁是最 可爱的人》中的用法。“朋友,当你听到 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 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 这种方式可以消除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感,使读者觉得亲切、自然。
提醒
在文章中,无论是采用第一人称 的记叙,还是采用第三人称的记叙,都 要特别注意人称的统一。一般来说,一 篇文章最好采用一种记叙的人称,否则 会因不断变换观察点、立足点而使记叙 的头绪不清,脉络混乱。当然,提倡记 叙人称的统一,并不是绝对排斥同一片 文章中的人称转换,有些文章,为了避 免第一人称的局限,有时将记叙的第一 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起来使用。不过这 种交替不能过于频繁,在人称转换处, 必须交待清楚。
作文:
1、运用今天所学内容,自选角度,写一篇以 “我的老师”或“我的同学”为题的文章。 2、体裁为记叙文 3、不少于700字
记叙的角度有三种:
• 第一人称的记叙 • 第二人称的记叙 • 第三人称的记叙
中考 记叙人称及视角
记叙文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为主线,通过描述人物的言行举止,描绘地点和环境等来展现情节的发展和转折。
记叙文的人称和视角,是指在叙述事件时所采用的主体角度和叙述方式。
下面是关于记叙文的人称及视角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第一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是指作者以自身的角度出现在故事中,通过“我”的身份来叙述事件的发生。
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可以使读者更加贴近主人公,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
例如:小时候,我住在一个小山村里。
每天早上,醒来后,我爬上山顶,俯瞰着整个村庄…2.第三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是指作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通过“他”、“她”、“他们”等称谓来叙述事件的发生。
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客观地描绘事件的发展,展现多个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例如:她静静地坐在窗前,望着远方的夕阳,思绪万千。
窗外传来一阵风声,她轻轻地叹了口气…3.描述性的视角:描述性的视角是指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来展现事件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
在记叙文中,使用描述性的视角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事件的真实感和细节。
例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微风吹过,带来一阵清新的气息。
小鸟欢快地歌唱着,似乎在诉说着什么…4.内心独白的视角:内心独白的视角是指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独白来叙述事件的发生和主人公的感受。
使用内心独白的视角可以深入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例如:我站在舞台上,紧张的心情涌上心头。
我回忆起自己为这一刻所做的努力和付出,不禁流下了欣慰的泪水…综上所述,记叙文的人称和视角在叙述事件时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选择不同的人称和视角,可以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无论是第一人称视角还是第三人称视角,无论是描述性的视角还是内心独白的视角,都要根据故事的需要来选取合适的人称和视角,以展现事件的真实性和情感力量。
跟着教材学阅读【记叙文阅读】叙述视角(记叙人称)
初三一轮复习:跟着教材学阅读【记叙文阅读】——叙述视角(记叙人称)内容解读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总体来说有四种情形: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和变换人称和视角的叙述。
考点分析【人称的分类】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以亲身阅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的写法。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大多作者本人;小说中的“我”大多不是作者本人,只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A、我是见证人。
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一面》中,通过“我”的眼睛和感受来突一鲁讯先生精神的伟大和对作者的影响。
B、“我”是重要人物。
如《故乡》中的“我”。
C、“我”是主人公。
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
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D、“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如《最后一课》中的“我”——小弗郎斯,《故乡》中的“我”等等。
分析时,要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早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背景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第二人称:用“你”“你们”来叙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
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标志语是“他”、“她”、“它”、“他们”。
内容概括:第一人称显真实;第二人称显亲切;第三人称最自由。
【示例解读】第一人称全文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行文,使文章读起来真实、感人。
慧眼识角度,叙述有创意——记叙文写作技法之“叙述视角”
一、选好人称,别具一格。
记叙文的人称,就是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即作者在写一个人、叙述一件事或描写一个景点时是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从他人的角度来进行。
一般来说,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可以增添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让人如临其境;用第二人称向读者叙述亲身经历或他人的故事,往往能轻松地表达出最真诚、最炽热的情感,从而深深地打动人心;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视角进行叙述,有利于全方位地描写事物。
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
他不漂亮,也少言语,对家里的所有来客不瞅不睬,表情木然,显得傲慢。
开始我见他,只逗着他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并认了他做我的老师。
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
阿姨摘了一抱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不接,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
阿姨问:“你不要?”他说:“花儿疼不疼?”人们对于美好的东西,往往不加爱惜,只想占有,甚至加以残害。
孙涵泊却视一切都有生命,加以怜悯、爱惜和尊重。
我想,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贾平凹《我的老师》)作家别出心裁地把一个三岁半的小孩当作老师,运用第三人称叙述了有关“他”的典型事例(爱护花草),突显其鲜明个性,让读者感到意外之余,也认识到,原来老师可以是传授知识的人,也可以是行为道德上给人以启迪的人,即使他是几岁的孩童。
作者巧选角度,让文章别具一格。
二、巧用置换,物语显现。
写记叙性文章的过程中,为了让平淡的题材充满新鲜感,使文章灵活多变,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我们可采用“置换法”来入手写作。
具体来说,一是化物为人,赋予物以人的言行和情感,使文章别有洞天;二是化人为物,赋予人以物慧眼识角度,叙述有创意 ——记叙文写作技法之“叙述视角”●安徽李仰臣的表现情态,使文章化俗为新。
不过,要注意人或物的口吻,都要符合其身份、特点,避免机械性的概念替换。
我是一棵麦子,一棵不起眼的、生长于改革开放时期的麦子。
这时的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足,麦子似乎已经不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食粮了。
高考语文必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知识梳理
描写方法
描 写 对 象
描写角度 描写景物的角度: 时空(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感官(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色彩(鲜明、斑斓、柔和)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 点面: 细节:粗笔勾勒(白描)和细笔工描 描写人物、事物的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场面描写的方法 (1)点面结合,以点为主。场面描写要勾画出整幅场景,这是“面”, 也要描绘局部细节,这是“点”。具体说,“点”,一般是指场面的中 心人物;“面”往往是围绕中心人物而活动的其他人物。点与面的关系 是被衬托与衬托的关系,以“点”为主,以“面”配合;有“点”无 “面”,不成其为场,只能说是人物描写;有“面”无“点”,往往失 去中心,“面”又会散乱无章。点与面必须同时具备,相互作用,才能 使场面描写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2)远近结合,以近为主。“近”,是指主人公距离作者或读者较近; “远”,是指主人公周围较远距离的有关人物和景物。写“近”,是为 了强化中心,突出主角;写“远”,是为了增强垫物,拓宽画面。用墨 时,再以近写为主,因为它是重点;远写为次,稍加点墨即可。 (3)动静结合,以动为主。场面描写与景物描写不同,景物描写侧重 于客观自然环境的描写,以静态为主,而场面描写的重点则是众多人物 的共同活动,以动态为主。
叙述视角 01.全知视角 特点:往往用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全面地展现丰富的生 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作用:①叙述者拉开距离,俯瞰一切,作品中的人物、故事、 场景等无一不知,更有利于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 表现个人的立场、情感、态度;②对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的故事 很有利。 举例:九上《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叙述者以全知视角叙述 了刘姥姥这一社会底层的农家老妇来到京城贵族之家,与上流社 会的贾母、王熙凤等人一同进餐。在这一叙述过程中,叙述者随 意调动视角叙述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为主体情节服务,无 论人物或故事情节都有充足的展开空间。
记叙文叙述视角转换方法
记叙文叙述视角转换方法我折腾了好久记叙文叙述视角转换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咱先得明白啥是叙述视角。
简单说呢,就像你看东西站的位置似的。
最开始我都不知道有这回事儿,写记叙文就胡乱写,有时候读起来就特别别扭。
我试过那种以第一人称写的,就“我”怎么怎么样。
后来觉得光写“我”太局限了,想把故事背景啥的扩大一点。
就像你一直透过小窗户看外面,现在想要打开门看得更全乎。
然后我就想转成第三人称。
我那转换的时候啊,就出问题了。
一开始就硬改,前面还都是“我”呢,后面突然就变成他或者她了,读起来就像断层了一样。
这就不对了。
后来我总结啊,要慢慢过渡。
要是想从第一人称转到第三人称,你可以先设置个场景,就好比有个人要换衣服,不能一下子就脱了旧的换上新的,得找个屏风遮一下。
在写的时候,你可以先慢慢减少“我”的出现频率,增加对其他人物的描写。
比如说,你先描写周围人的反应或者状态,把注意力先往其他地方引一下。
像我写一个自己参加比赛的记叙文,开始是我多紧张啦,我看到什么啦,后来我就写旁边的选手,他们看起来有多么自信,他们的装备如何如何。
这就慢慢把视角往他们那边移了,再转成第三人称就比较自然了。
还有的时候,你可以从一个人物的视角直接跳到另一个人物的视角。
这就像你在玩跳房子一样,得看准了下一格才能跳。
我试过写一个故事,是两个朋友闹矛盾。
先写一个朋友的想法,觉得自己特别委屈,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
这时候想转到另一个朋友视角,就要考虑怎么转。
我就先写了一个共同认识的人的出现,通过这个人传递一个点,然后顺势就写到另一个朋友的想法了。
不过这个有点难把握,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让读者迷糊了,感觉好像是换得莫名其妙。
所以用这个方法一定要把逻辑关系建立好。
不确定其他朋友还有啥办法,但这些是我切切实实试过的,希望对你们也有点帮助。
反正转换视角就是让故事更丰富更有层次,但是咱可得小心点,别弄巧成拙了,最好把转换的地方多读几遍,从读者的角度感觉感觉顺不顺呢。
还有一个我犯过的错,就是在短时间内转换次数太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角Point of View视角Point of view is the position from which the story is told. It is the author’s relationship to his or her fictional world, especially to the minds of the characters. There are four common points of view as follows.记叙文写作时视角的掌握非常重要。
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传统的叙事作品中主要是采用旁观者的口吻,即第三人称叙述。
较晚近的叙事作品中第一人称的叙述多了起来。
还有一类较为罕见的叙述视角是第二人称叙述。
除了上述三种视角之外,另一类较重要的特殊情况是变换人称和视角的叙述。
总起来说就是四种情形: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
本文只讲述前三种。
第一人称In the first–person position, the author is even more restricted: one of the characters tells the story, eliminating the author can reveal anything about one character, even things the character may be dimly aware of, here the narration is restricted to what one character says he or she observes. The character-narrator many be a major character that is at the center of events or a minor character that does not participate but simply observes the action.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记叙,使人感到亲切,读者很容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这种形式常用在写自传、本人经历或记叙耳闻目睹的事件。
例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著作《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著作都是以主人公为第一人称视角,比如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绝大多数的故事,是以福尔摩斯的朋友及传记作家约翰·H·华生医师的角度叙述的。
只有两篇是由福尔摩斯亲自叙述,两篇是由第三人称角度撰写。
因为如果故事主要由福尔摩斯叙述的话,读者就可以通过主人公的各种描写而猜测出案件的进展和结局,减弱了侦探小说惊心动魄的刺激性。
优点:①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
②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③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和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得体会作者心情。
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第一人称经验视角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其局限性,读者仅能看到聚焦人物视野之内的事物,这样就容易产生悬念。
读者只能随着“我”来观察周围人物的言行,对他们的内心想法和情感仅能作出种种猜测。
这也要求读者积极投入阐释过程,不断作出自己的判断。
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视角因此而移入作品内部,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
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首先,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而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
这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比其他故事中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
其次,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
例如英国作家笛福的著作《鲁滨孙漂流记》:I was born in the year 1632, in the city of York, of a good family, through not of that country, my father being a foreigner of Bremen, who settled first at hull.He got a good Estate by Merchandise, and leaving off his Trade, lived afterward at York, from whence he had married my Mother, Relations were named Robinson, a very good Family at Country, and from whom I was called Robinson Kreutznaer, but by the usual Corruption of Words in England, we are now called, nay we call our Selves, and writer Name Crusoe, and so my Companions always called me.译文:一六三二年,我生在约克市一个上流社会的家庭。
我们不是本地人。
父亲是德国不来梅市人。
他移居英国后,先住在赫尔市,经商发家后就收了生意,最后搬到约克市定居,并在那儿娶了我母亲。
母亲娘家姓鲁滨孙,是当地的一家名门望族,因而给我取名叫鲁滨孙·克罗伊茨内。
由于英国人一读"克罗伊茨内"这个德国姓,发音就走样,结果大家就叫我们"克罗索",以致连我们自己也这么叫,这么写了。
所以,我的朋友们都叫我克罗索。
———《鲁滨孙漂流记》①分析:本段是这部小说的第一章开头,作者运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这个故事,从“I was born in the year 1632, in the city of York…”开始,到“and writer Name Crusoe, and so my Companions always called me. ”结束,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故事,融入到主人公鲁滨逊的叙述中。
鲁滨逊作为叙述者兼主人公,轻而易举的获得了读者的关注,为接下来悲惨遭遇的叙述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人称:第二人称在言语活动中﹐指称与说话人相对的听话人。
如"你"﹐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二人称是较少见的叙述方式。
一部分人认为,文学作品根本不存在第二人称的形式。
即便是第二人称,以“你”等来做叙述,也需要存在“我”的第一人称叙述形式,所以从根本上讲,依然是第一人称。
也有人认为是第一、二人称兼用。
当然,还有另一种理解。
第二人称便是①《鲁滨孙漂流记》: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徐霞村译以配角来作为主角,将真正的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这便是以第二个人的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主角,其实意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
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
由于叙述者通常是身份不确定的旁观者,因而造成这类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
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
由于叙述视点可以游移,这种叙述也可称作无焦点叙述。
总之,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
而第三人称其实又分三种,分别是全知视角、受限视角和客观视角。
示例:①小明在教室门口发现了100元钱,他弯腰捡起来,攥着它在走廊里徘徊了很久,最终走向了办公室。
这段只描写了人物所看到的,没有分析,没有评价,属于客观视角叙述。
②小明在教室门口捡了100元钱,他想:“我早就该给自己换一双新的轮滑鞋了,可是语文老师讲过好孩子应该拾金不昧。
我到底该怎么办呢?”他攥着钱在走廊里徘徊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做一个拾金不昧的好孩子,慢慢的走向了办公室。
这段对小明进行了心理描写,介绍了他的内心想法,属于有限视角叙述。
③小明在教室门口捡到了100元钱,他不知道那是粗心的小红丢的。
他攥着钱在走廊里徘徊了很久,最终还是走向了办公室。
然而,此时的办公室里空无一人……这段描写了小明所不知道的事,叙述者无所不知,说出了小明不知道的秘密,属于全知视角叙述。
优点:①运用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②用第三人称的视角记叙,使人感到客观,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全知视角Omniscient Point Of ViewIn the omniscient position, the author, not one of the characters, tells the story, and the author assumes complete knowledge of the characters’ actions and thoughts. Theauthor can thus move at will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one time to another, one character to another, and can even speak his or her own views directly to the reader as the work goes along.简而言之,全知视角是指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有权利说出书中任何一个人都不知道的秘密。
例如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著作《红字》,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著作《德伯家的苔丝》,英国作家亨利·菲尔丁的著作《约瑟夫·安德鲁斯》都运用了全知视角描写。
例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著作《老人与海》中的两段:The boy went out. They had eaten with no light on the table and the old an took off his trousers and went to bed in the dark. He rolled his trousers up to make a pillow, putting the newspaper inside them. He rolled himself in the blanket and slept on the other old newspapers that covered the springs of the bed. He was asleep in a short time and he dreamed of Africa when he was a boy and the long golden beaches and the white beaches, so white they hurt your eyes, and the high capes and the great brown mountains.译文:男孩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