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过程
长征1到18章节概括
长征1到18章节概括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一次艰苦卓越的战略转移行动。
长征的过程可以分为18个章节,下面我将对每个章节进行概括。
1. 第一章,离开江西根据地。
红军在1934年10月开始了长征。
他们离开了江西根据地,面临着敌人的追击和艰难的山地环境。
2. 第二章,突围战。
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进行了一系列的突围战。
他们通过战术灵活、运用山地优势等方式,成功突围。
3. 第三章,巧渡大渡河。
红军在渡过大渡河时,敌人对河流进行了严密防守。
红军采取了巧妙的策略,成功渡过大渡河。
4. 第四章,飞夺泸定桥。
红军在泸定桥遭遇了敌人的阻击。
经过激烈战斗,红军最终夺取了泸定桥的控制权。
5. 第五章,战胜剿共军。
红军在剿共军的追击下,通过游击战术和山地作战的优势,成功击溃了敌人。
6. 第六章,过草地。
红军在广袤的草地上行进,面临着饥饿和恶劣的气候条件。
他们通过互助合作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成功度过了这一难关。
7. 第七章,攻克乌蒙山。
红军在攻克乌蒙山时,遭遇了敌人的顽强抵抗。
经过多次战斗,红军最终攻克了乌蒙山。
8. 第八章,渡金沙江。
红军在渡过金沙江时,面临了敌人的炮火和河流的阻碍。
红军通过艰苦的努力,成功渡过了金沙江。
9. 第九章,翻越雪山。
红军在翻越雪山时,面临了严寒和缺乏装备的困难。
他们通过相互扶持和顽强的毅力,成功翻越了雪山。
10. 第十章,战胜敌人的追击。
红军在敌人的追击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
他们通过游击战术和灵活机动的行动,成功战胜了敌人。
11. 第十一章,突破敌人封锁。
红军在敌人的封锁下,通过分散行动和迂回战术,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
12. 第十二章,攻克大渡河。
红军在攻克大渡河时,遭遇了敌人的顽强抵抗。
经过激烈战斗,红军最终攻克了大渡河。
13. 第十三章,过草地。
红军在广袤的草地上行进,面临着饥饿和恶劣的气候条件。
他们通过互助合作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成功度过了这一难关。
14. 第十四章,攻克腊子口。
长征顺序事件概括
长征顺序事件概括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红军为了避开敌人的围追堵截,进行的一次艰难的战略转移和长时间的耐久战。
这场历时两年,行程约2万5千里的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也是一次旷世奇迹。
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以红一方面军为主力,同时兼有红三、五军团,共26万人参加,其中,红一方面军约10万人。
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瑞金,终点是陕北延安。
两年间,中途经过不同省份的山山水水,遭遇无数艰难险阻。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当中,发生了很多顺序事件。
在长征刚刚开始的时候,也是整个长征颇为重要的一段时间,就是赣南会师。
1934年11月7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于井冈山,形成了中央苏区的政治和军事基础。
之后,红军开始向西北方迁移。
在红军行进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道路上的困难。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四渡赤水。
这个事件发生在1935年5月,当时红军在走过四川省境内时,被敌军的大批兵力追击,不得不从盘山小道绕开。
由于途中这座赤水河非常宽广,加上附近还有许多敌军,因此,红军无法顺利通过。
最终,红军组织了四次渡河行动,才在流血牺牲中,成功实现了渡河。
当红军考虑继续向西北行进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些内部的分歧。
在这个情况下,周恩来提出了著名的长征策略。
这个策略的核心是把主力转移到西北,以保留力量,同时组建游击队,继续发展革命力量。
这个策略最终获得了通过。
除了上述事件外,长征还发生了一系列的战斗和转折。
这些事件多发生在红军穿过中部贫困落后地区的时候。
在这些地方,敌人多,路途险恶,水草不足,吃水难,疾病流行等等。
但是,红军坚决执行毛泽东的革命路线,爱国、集体主义坚定不移,最终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
总体上,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最艰苦、最辛酸和最富有传奇性的战略行动之一。
长征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极大的锤炼和提高,也让红军形成了惊人的战斗力和政治觉悟,对中国的革命斗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经典的5个红军长征故事
经典的5个红军长征故事1. 红一方面军突围:1935年,红一方面军在四川遭遇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围剿。
面对敌人的围困和重重阻碍,红一方面军决定进行突围,开展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
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红一方面军完成了四次过江,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重围,成功转移至贵州。
2. 红军长征中的翻山越岭:红军长征途中,面对险峻的山势和严寒的天气,红军士兵被迫进行了多次的翻山越岭。
在这艰难的过程中,许多红军士兵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他们坚定地跟随党中央,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3. 红军长征中的井冈山会师:1934年,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井冈山会师。
这次会师象征着全国革命力量的统一,为长征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井冈山会师后,红军长征更加坚定了前进的步伐,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 红军长征中的策应行动: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很多地方的百姓都给予了红军宝贵的帮助。
其中,四川雅安百姓在红军长征途中,发动策应行动,为红军打通了一条必经之路,为红军长征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持。
5. 红军长征中的最后一战:红一方面军在长征的最后阶段完成了一系列的战役,其中以巧渡金沙江、万里长征突破封锁的战役最为著名。
红军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最后的搏斗,最终成功突围,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壮丽史诗。
在长征中,红军顽强地与敌人作战,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最终完成了由江西井冈山出发、穿越川滇甘青,抵达陕北的壮丽业绩。
这一历史事件影响深远,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死时刻,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最为伟大的一次战役。
以下是关于红军长征的更多故事。
6. 林彪兄弟:在红军长征中,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令人敬佩。
其中林彪兄弟就是值得称颂的英雄。
林彪是中国革命的杰出领军人物,他身经百战,长征期间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大战金沙江一役中取得了重要胜利,为红军长征的成功立下了不朽功勋。
概括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
概括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
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央红军突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江西受到国民党
军队的围剿,被迫进行战略性的突围。
红军在湘江、乌江等多次渡河战斗中,成功突破重重封锁,展开了艰苦的长征。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贵州的遵义市,在此举行了遵义会议。
会议上,毛泽东被推举为中共中央主席,决定纠正军队中的错误,确定了今后长征的方向与策略。
3.四渡赤水:1935年5月至6月,红军在四川江口县的赤水河
一带进行了几次渡河战斗,历经艰苦,成功渡过了赤水河,为后续长征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4.会宁会师: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
会宁县会师,将红军主力重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实力较为雄厚的红一方面军。
5.红军战士的疾病与负伤: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严格的环境
和敌人的围追堵截,许多战士因负伤或患病丧命,造成了沉重的伤亡。
这些重大事件都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长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长征历程
长征历程【1934年】-10月18日中央红军开始渡江西的于都河,踏上未知的长征路。
-10月21日中央红军在赣县王母渡至信丰新田间土坯国民党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西行。
-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
-11月25日~12月1日红军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以惨烈的代价渡过了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
-12月上旬中央红军从老山界翻越了五岭山地最西边的越城岭。
-12月13日中央军委在通道恭城疏远召开会议,毛泽东力主放弃与二、六军团汇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
-12月14日中央红军占领贵州黎平县城,打开了通向贵州的门户。
-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
【1935年】-1月1日至3日中央红军在江界河、茶山关、回龙场等渡口分二路强渡乌江。
-1月7日中央红军第二师占领黔北重镇——遵义。
-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1月28日~2月9日中央红军主力在土城一带与川军郭勋祺等部激战,给敌以重大杀伤,但红军伤亡亦重,一渡赤水主动撤出战斗。
-2月28日中央红军再占遵义城。
遵义战役工歼灭和击溃敌人两师又八个团,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3月21日至22日中央红军由二朗滩、九溪口、太平渡动渡赤水河(四渡赤水)。
-29日至31日中央红军主力再渡乌江,进抵息烽附近。
-4月25日中央红军进入云南后,分兵三路西进。
-5月9日中央红军主力在皎平渡全部渡过了金沙江。
-5月12日中共中央在会理城郊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会理会议。
-5月25日中央红军先遣队自安顺场强行渡过了大渡河。
-5月29日红军左路军红四团占领泸定桥。
-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二师四团翻越夹金山,在达维镇附近与红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四团胜利会师。
-6月27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越过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
长征的过程及主要事件
长征的过程及主要事件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行动,发生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
以下是长征的主要过程和事件:
1. 红军撤离中央苏区: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开始了长征。
2. 二万五千里的艰苦行军: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下长时间行军,途经险峻山区和贫瘠草地,打破封锁、绕过阻击,分散行军,走了总长约二万五千里。
3. 井冈山会师:在长征过程中,毛泽东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与朱德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在井冈山会师,形成了红军的新的核心力量。
4. 红一方面军的转折:红一方面军在江西、福建和广东地区发动游击战,打破敌人的封锁,重新扩大红军势力范围。
5. 贵州会议和遵义会议:1935年1月,红军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新方针和策略。
6. 渡过大渡河:1935年5月,红军在四川的大渡河上成功渡过,避开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击。
7. 赣江战役:红军在江西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多次激烈战斗,
造成了国民党军队的重大损失,为红军突围创造了条件。
8. 红军胜利突围:1935年10月,红军在红军胜利突围战斗中
跨越了金沙江,成功突围,向四川方向继续行军。
长征的胜利不仅维护了红军的生存和发展,也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红军长征的故事简短
红军长征的故事简短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主力在1934年—1936年间进行的一次著名战略转移行动。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不仅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坚韧和毅力,也彰显了人民军队的英勇斗志和顽强精神。
这场壮举给中国革命注入了新的动力,对于最终实现革命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征的起因是红军在中央苏区经历了一系列战略失败和多次围剿。
党中央意识到若不采取行动,将有可能彻底失去革命的基地,于是决定进行长征。
红军主力约10万人从苏区出发,穿越了遥远而恶劣的地理环境,艰苦奋斗,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整个长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红军穿越了狭窄而险峻的云贵高山,历经了酷暑、雷雨和缺水等艰苦环境。
第二阶段,红军继续向昆明前进,与地方军民结成联盟,为红军提供帮助和支持。
第三阶段,红军转战四川,经历了腐败官员的阻碍和敌人的围追堵截。
第四阶段,红军穿越了千山万水,趟过了雪山和草地,最终到达了延安,完成了长征的目标。
红军长征是一次充满困难和牺牲的艰苦行程,但是红军坚持战斗的意志和为人民事业奋斗的决心不曾动摇。
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战士表现出了无尽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他们经历了艰苦的逆境,面对种种困难,从未放弃对中国革命胜利的信念。
长征期间,红军还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军事战略和政治策略,成功地与地方军队建立联盟关系,壮大了红军力量,有效地躲避了敌人的严密围剿。
红军长征的胜利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外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使得其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和认可。
长征并非没有代价,这段历史也充满了牺牲和悲壮。
据估计,长征期间丧生的红军战士人数高达数万人。
然而,这些牺牲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困境中坚持下来,并为中国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军长征不仅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行动,更是一段激励人心的历史。
长征的成功不仅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的智慧和勇气,也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坚韧。
长征使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并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路线及重要事件概括
长征路线及重要事件概括
长征主要路线:
瑞金——红军集结于渡——湘江战役——乌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安顺场)——勇夺泸定桥——懋功会师(红一四方面军)——翻雪山(夹金山等)——过草地(松藩大草原)——激战腊子口——陕甘宁大会师——延安
红军七次会师:
各路红军经历过七次大的会师,即红二、红六军团的木黄会师,红一、红四方面军的懋功会师,红二十五军同陕甘红军的会师,中央红军同红十五军团在陕北刘志丹陕北红军的会师,红二、红四方面军的甘孜会师,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宁会师,红一、红二方面军的将台堡会师。
其中会宁会师和将台堡会师,才是最有历史意的三大红军主力大会师。
长征最初的目的地不是延安,而是向西进军,在中央红军长征之前,中共中央决定让湘赣地区的红六军团先行出发探路,先到达湘西同贺龙所率领的红二军团会师。
过程中不断的评估敌我实力,不断调整方向,审时度势,走出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概括长征的过程
概括长征的过程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从1934年10月开始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以下是长征的过程的概括:
1. 起点: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从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开始了长征。
2. 突破封锁:
红军首先需要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这一过程中经历了艰苦的战斗。
3. 强渡河流:
红军强渡了乌江,占领了遵义,这是长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后,红军进行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行动。
4. 飞夺泸定桥:
红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飞夺了泸定桥,这是长征中的一个英勇壮举。
5. 翻越雪山:
红军翻越了终年积雪的雪山,克服了极端的自然环境条件。
6. 过草地:
红军穿越了茫茫的草地,这是长征中最为艰难的一段路程。
7. 会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红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伟大的政治行动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它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坚强意志和战斗力,也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历史事件有哪些_长征历史事件介绍
长征历史事件有哪些_长征历史事件介绍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时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尽管红军长征的直接动因是战略性的转移需要,今天店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长征历史事件,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长征历史事件一: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其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会议指出军事上领导错误是李德、博古、周恩来3人,而李德、博古负主要责任。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到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
在这种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
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军,毛泽东同志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企图,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
长征历史事件二: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红军长征的时间过程_红军长征的意义
红军长征的时间过程_红军长征的意义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军长征的时间过程,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目录☆长征的简介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返回目录☆长征的部队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返回目录☆长征的时间过程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长征过程简介
长征过程简介哎,说起长征啊,那可是咱们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听着都让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段不平凡的路程,用咱老百姓的大白话,一块儿回味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想当年,红军兄弟们为了啥?不就是为了咱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为了那心中的信仰嘛!一开头,红军在江西那块地界上,那是打得热火朝天,但敌人太多太猛,红军就决定来个“大搬家”,也就是咱们说的长征。
一、说走就走,不畏艰难1.1 告别家乡,踏上征途那时候,红军战士们放下手中的锄头、枪炮,跟家里老小说一声“等我回来”,就踏上了这条不知道尽头的路。
他们知道,这一走,可能就是生离死别,但那份对胜利的渴望,对信仰的坚持,让他们义无反顾。
1.2 翻山越岭,挑战极限长征路上,山一座接一座,高得让人头晕眼花,险得让人心惊胆战。
可红军兄弟们愣是用两条腿,硬是把这些大山踩在了脚下。
雪山草地,那更是难上加难,冻得人直打哆嗦,饿得人前胸贴后背,但没人退缩,因为心中有光,脚下就有路。
二、团结一心,共克时艰2.1 互相帮助,生死与共长征路上,战友就是亲人。
你受伤了,我来背;我没粮了,你分我一口。
那种同生共死的情谊,比亲兄弟还亲。
记得有个故事,说是一个战士饿得走不动了,战友就把自己的皮带煮了给他吃,这得多大的情分啊!2.2 智斗敌人,巧妙突围敌人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围追堵截,想尽办法要消灭红军。
但红军兄弟们聪明着呢,他们利用地形优势,打游击、搞伏击,把敌人耍得团团转。
有时候还来个“空城计”,让敌人摸不清虚实,只能干瞪眼。
2.3 军民鱼水,情深似海长征路上,红军走到哪里,都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他们帮红军带路、送粮、照顾伤员,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红军也不忘回馈百姓,打土豪分田地,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这种军民鱼水情,真是比海还深啊!三、胜利会师,谱写新篇3.1 历经磨难,终见曙光经过两年的艰苦跋涉,红军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在陕北那片黄土地上,各路红军胜利会师,那场面真是激动人心啊!战士们相拥而泣,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长征历程概述
长征历程概述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逃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从江西井冈山出发,经过多个省份,最终到达陕北的一次战略转移行动。
这次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之一,它不仅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战斗力,也为他们取得了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的起点是在1934年10月,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正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为了保护革命力量,避免被敌人歼灭,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战略转移。
红军从井冈山出发,经过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地,最终到达陕北。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他们要面对艰苦的山区地形、恶劣的气候条件,还要避开国民党军队的追击。
同时,他们还要解决粮食和物资的问题,为了生存,红军不得不进行掠夺和征用。
这些困难使得红军士气低落,人员伤亡严重,但他们依然坚持不懈地向前推进。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还进行了多次战斗,其中最著名的是在四渡赤水战役中击败了国民党军队。
这次战役不仅使红军士气大增,也给了国民党以重大打击。
红军的胜利不仅来自于他们的英勇和顽强,更来自于他们出色的战略计划和组织能力。
长征的终点是在1935年10月,红军到达了陕北的延安。
整个长征历时一年,红军走过了大约12000公里的艰苦跋涉。
在这一年中,红军损失了很多战士,但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指挥员和干部。
红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这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长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次战略转移的范畴。
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也展示了红军的英勇和战斗力。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重要里程碑,它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长征过程
长征过程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
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
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红军长征过程
. 红军长征简介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火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长征胜利的标志: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是红军战士悲壮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
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苏联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
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
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
红军长征过程
红军长征过程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起点是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最终到达陕甘苏区和陕北苏区。
六军团长征从1934年8月到10月,起点是湘赣边界罗霄山脉北段,最终到达鄂西与红3军会师,3军恢复二军团番号,共同创建湘鄂川黔苏区。
七军团长征从1934年9月到11月,起点是中央苏区,终点是闽浙赣苏区。
十军团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1月,起点是赣东北,至皖南伏击国民党军王耀武部,遭到白军猛烈反击,伤亡惨重;随后在皖南怀玉山遭到白军围歼,除参谋长粟裕率先头部队突围外,余部全军覆灭。
25军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9月,起点是大别山,经湖北、河南、陇东,终点是陕北,与当地红26军、27军合编为15军团。
四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5月到1936年10月,起点是川陕苏区嘉陵江畔,经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终点是陕甘苏区;其中9军、30军和由中央红军五军团改编的5军组成西路军,在到达陕甘苏区前的宁夏战役中西渡黄河,经宁夏、甘肃、青海,在消灭了总数超过自己的马家军部队的同时,先后于 1936年12月、1937年1月和3月遭到的歼灭性打击,残部于1937年4月到达新疆,是最后一支结束长征的红军部队。
二、六军团长征从1935年11月到1936年10月,起点是湘鄂川黔苏区,经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康,在甘孜与由中央红军九军团改编的32均合编为二方面军后,经甘肃、宁夏,终点是陕甘苏区。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红军的作战,在中革军委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而又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各路红军长征路线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整整两年中,红军转战14个省,冲破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经受了艰难险阻的考验,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红军长征的路线: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江西瑞金——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夹金山)——四川懋功(一、四方面军会师)——毛儿盖——过草地——腊子口——吴起镇(同陕北红军会师)——会宁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湘鄂边根据地——沅江——乌江——贵州盘县——云南宣威——云南石鼓镇——渡金沙江——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甘肃将台堡——会宁红四方面军:川陕根据地——渡嘉陵江——四川茂县——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四川松潘——甘孜——会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各路红军相继长征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至1934年夏,湘赣各革命根据地(苏区)反“围剿”失利,苏区日益缩小,红军遭受重大损失,陷入被动境地。
1934年秋~1936年10,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相继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战略转移。
由于分别处在敌军的分割、包围之中,红军各部队长征的起始时间、地点各不相同,行程亦大相径庭。
红7军团——第一支北上抗日先遣队红7军团是长征中第一支先遣队。
1934年7月,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冲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将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领导的红七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1934年7月6日晚,由红7军团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委员刘英、中央代表曾洪易等率领下,从江西瑞金出发,通过敌两道封锁线,进入闽浙皖赣苏区,拉开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序幕。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比中央苏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出发时间提早了三个月,它为策应中央苏区主力红军的战略突围转移,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
红色革命长征的故事
红色革命长征的感人故事:
1. 红军长征出发: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英勇拼搏,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展现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 突破乌江:红军长征途中,乌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难关。
红军战士们在江边顽强拼搏,英勇奋战,最终成功突破乌江,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道。
3. 占领遵义:1935 年 1 月,红军占领了贵州省遵义市,召开了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四渡赤水:红军长征过程中,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进行了四渡赤水的英勇战斗。
红军战士们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表现出了顽强拼搏的精神。
5. 爬雪山过草地:红军长征途中,雪山草地是另一个巨大的挑战。
红军战士们顶风冒雪,爬山涉水,克服了重重困难,展现了革命意志的坚定。
6. 陕北会师: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的第一步。
这次会师为后续红军长征奠定了基础。
7. 大会师:1936 年 10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大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经过长征,红军队伍得到了锻炼,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在红色革命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们面临无数的艰难险阻,但他们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为胜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这些感人的故事见证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与忠诚,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永恒的篇章。
万里长征从哪一年到哪一年
万里长征从哪一年到哪一年红军长征是从1934年开始,1936年结束。
红军长征是指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等领导人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共八万六千人从瑞金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江西瑞金出发——渡过于都河——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万里长征从哪一年到哪一年 2红军长征一共经过两年,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到1936年10月,最终到达陕北。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
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火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长征胜利的标志: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是红军战士悲壮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
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苏联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
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
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
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
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
长征过程
1.翻越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江
4.飞夺泸定桥
5.喜踏岷山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