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屈光学调节与集合32页PPT
合集下载
医学课件眼屈光学关于调节和集合的问题
(4)、嘱患者注视6m处视标,同时以每秒1△的
速度匀速增加基底向内的棱镜度数。 (5)、令患者出现模糊点时报告,记录此时双 眼棱镜总量,例如出现模糊点时右眼4△,左 眼3△,则模糊点为7△;继续增加棱镜度数; 患者报告破裂点时,记录此时双眼棱镜总量 。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6)、然后继续增加使视标分离加大再减小基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7)、把双眼旋转棱镜刻度调回0点,嘱患者
仍然注视6m处视标,同时以每秒1△的速度匀 速增加基底向外的棱镜度数,如上所述,令 患者报告模糊点、破裂点和恢复点并记录棱 镜总量。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8)、结果记录:
远距聚散力:BI: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 BO:模糊点 /破裂点 /恢复点,无模糊点 时的记录标记为*; 近距聚散力:BI: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 BO:模糊点 /破裂点 /恢复点,无模糊点 时的记录标记为* 注: BI:基底向内/ BO:基底向外
的速度匀速增加基底向内的棱镜度数 (5)、令患者出现模糊点时报告,记录此时双 眼棱镜总量;继续增加棱镜度数;患者报告 破裂点时,记录此时双眼棱镜总量
近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6)、然后继续增加使视标分离加大再减小基
底向内棱镜度数,当分离的视标重新恢复为 单一视标时,记录此时的双眼棱镜总量。 (7)、把双眼旋转棱镜刻度调回0点,嘱患者 仍然注视40cm处视标,同时以每秒1△的速度 匀速增加基底向外的棱镜度数,如上所述, 令患者报告模糊点、破裂点和恢复点并记录 棱镜总量。
集合广度的测定
(4)、嘱被检者双眼注视40cm处的视标,此
时慢慢将视力表盘向患者移近,直至患者报 告视标分离即出现复视时,记录距离 (5)、通过公式集合广度=10*PD/距离求得
速度匀速增加基底向内的棱镜度数。 (5)、令患者出现模糊点时报告,记录此时双 眼棱镜总量,例如出现模糊点时右眼4△,左 眼3△,则模糊点为7△;继续增加棱镜度数; 患者报告破裂点时,记录此时双眼棱镜总量 。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6)、然后继续增加使视标分离加大再减小基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7)、把双眼旋转棱镜刻度调回0点,嘱患者
仍然注视6m处视标,同时以每秒1△的速度匀 速增加基底向外的棱镜度数,如上所述,令 患者报告模糊点、破裂点和恢复点并记录棱 镜总量。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8)、结果记录:
远距聚散力:BI: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 BO:模糊点 /破裂点 /恢复点,无模糊点 时的记录标记为*; 近距聚散力:BI: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 BO:模糊点 /破裂点 /恢复点,无模糊点 时的记录标记为* 注: BI:基底向内/ BO:基底向外
的速度匀速增加基底向内的棱镜度数 (5)、令患者出现模糊点时报告,记录此时双 眼棱镜总量;继续增加棱镜度数;患者报告 破裂点时,记录此时双眼棱镜总量
近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6)、然后继续增加使视标分离加大再减小基
底向内棱镜度数,当分离的视标重新恢复为 单一视标时,记录此时的双眼棱镜总量。 (7)、把双眼旋转棱镜刻度调回0点,嘱患者 仍然注视40cm处视标,同时以每秒1△的速度 匀速增加基底向外的棱镜度数,如上所述, 令患者报告模糊点、破裂点和恢复点并记录 棱镜总量。
集合广度的测定
(4)、嘱被检者双眼注视40cm处的视标,此
时慢慢将视力表盘向患者移近,直至患者报 告视标分离即出现复视时,记录距离 (5)、通过公式集合广度=10*PD/距离求得
基础眼屈光学调节与集合ppt课件
【例2】设40岁时调节幅度5.00D,则:
正视眼:
调节近点距离=1/5=20(cm)
-1.00D近视眼: P=A-(±R)= 5.0- (-1.0)=6.0(D)
调节近点距离=1/P=1/6≈17(cm)
+1.00D远视眼:调节近点距离=1/(5 -1)=25(cm)
ppt课件.
5
【例3】60岁正视眼老者,调节幅度为1.00D,求当其戴用+2.50D
ppt课件.
6
【例4】屈光不正患者,调节幅度为1.00D,经戴用矫正镜后远视力达到
1.0,如配予下加光度+2.50D的双焦镜,试问戴此镜后,哪段距离的物体 看起来是清楚的?
屈光不正患者戴用矫正镜后远视力达到1.0,表明从远用区看无限远的物 体应为清晰;然从远用区视近的近点距离则依其调节幅度而定,调节幅 度为1.00D,故为眼前1m。换言之,戴此双光镜后,从远用区看,其视 物清晰范围是从眼前1m至无限远。
ppt课件.
C 1m
0.5m
R1
R2
眼的集合角
14
2)棱镜度(△):等于看近时MA×PD(cm)(见图)。 如瞳距为60mm即6cm,视近距离为33cm,其集合角为1/0.33=3MA,
双眼集合量为6×3=18△。 集合角的真正大小随瞳孔距离改变而改变,棱镜度为单位衡量更为准确。 3)集合角的圆周度计算公式为: (两眼中心距 / 集合距离)× 50+3°
ppt课件.
10
二、眼的集合作用
1、集合:当视近物时,除调节作用外,双眼还必须 同时向内转动,以使视轴能正对物体,物像准确 落在双眼视网膜黄斑部。 类型: (1)张力性集合; (2)调节性集合; (3)融像性集合; (4)近感性集合。
眼的屈光及调节ppt课件
– 距患者33cm处观察角膜上反光点 – 位于瞳孔缘者,约为10°~15° – 位于瞳孔缘与角膜缘间距中点,约为25°~
30° – 位于角膜缘约为45°
25
斜视
斜视检查
角膜映光法检查 斜视度数
26
斜视
斜视检查
• 三棱镜法
– 病人一眼注视视标,将三棱镜置于斜眼前 – 将角膜反光点移到角膜中央所需棱镜度数和
– 麻痹性由于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核、神经或眼外 肌本身器质性病变引起
– 限制性是由于肌肉组织的粘连所致
28
斜视
斜视检查 • 麻痹性斜视和共同性斜视比较要点
– 眼球运动是否受限 – 斜视角是否变化 – 代偿头位是否存在 – 是否存在复视、头晕、恶心
29
弱视
30
斜视
概念和分类
• 弱视:视觉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某些因 素干扰,使视觉细胞无法获得光线的充分 刺激,视觉发育受到影响所致。
• 正视眼:调节放松,5m以外的平行光线,经过眼 的屈光系统后,焦点恰好落在视网膜上。
• 屈光不正: 调节松弛,平行光线的焦点
– 在视网膜之前——近视眼 – 在视网膜之后——远视眼 – 各子午线的焦点不在同一平面——散光
8
正视和屈光不正
正视眼示意图
9
正视和屈光不正
近视眼示意图
10
正视和屈光不正
方向,确定斜视性质和幅度 – 分别测量33cm处、6m处戴棱镜与不戴棱镜
斜视度数 – 1弧度约等于1.7°(三棱镜度)
27
斜视
斜视检查 • 共同性斜视
– 眼外肌本身及其支配神经均无器质性病变 – 某一对拮抗肌力量不平衡引起的眼位偏斜 – 不同方向注视或注视眼,其偏斜度相等
30° – 位于角膜缘约为45°
25
斜视
斜视检查
角膜映光法检查 斜视度数
26
斜视
斜视检查
• 三棱镜法
– 病人一眼注视视标,将三棱镜置于斜眼前 – 将角膜反光点移到角膜中央所需棱镜度数和
– 麻痹性由于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核、神经或眼外 肌本身器质性病变引起
– 限制性是由于肌肉组织的粘连所致
28
斜视
斜视检查 • 麻痹性斜视和共同性斜视比较要点
– 眼球运动是否受限 – 斜视角是否变化 – 代偿头位是否存在 – 是否存在复视、头晕、恶心
29
弱视
30
斜视
概念和分类
• 弱视:视觉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某些因 素干扰,使视觉细胞无法获得光线的充分 刺激,视觉发育受到影响所致。
• 正视眼:调节放松,5m以外的平行光线,经过眼 的屈光系统后,焦点恰好落在视网膜上。
• 屈光不正: 调节松弛,平行光线的焦点
– 在视网膜之前——近视眼 – 在视网膜之后——远视眼 – 各子午线的焦点不在同一平面——散光
8
正视和屈光不正
正视眼示意图
9
正视和屈光不正
近视眼示意图
10
正视和屈光不正
方向,确定斜视性质和幅度 – 分别测量33cm处、6m处戴棱镜与不戴棱镜
斜视度数 – 1弧度约等于1.7°(三棱镜度)
27
斜视
斜视检查 • 共同性斜视
– 眼外肌本身及其支配神经均无器质性病变 – 某一对拮抗肌力量不平衡引起的眼位偏斜 – 不同方向注视或注视眼,其偏斜度相等
眼的调节与集合ppt课件
当集合达到极限时,两眼就放弃集合,向外 转动
在放弃集合之前,两眼能保持集合的最近点, 称为集合近点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在产生调节的同时引起双眼内转,该现象称 为集合
调节越大集合也越大 调节和集合是一个联动过程,两者保持协同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调节的机制
参与调节的组织
睫状体(ciliary body) 悬韧带(zonule fibers) 晶状体(lens)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随着年龄增长,调节力逐渐下降而出现老视 调节力与年龄的关系: 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2.调节范围 眼在调节放松(静止)状态下所能看清的最
远一点称为远点 眼在极度(最大)调节时所能看清的最近一
点称为近点 远点与近点的距离为调节范围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二)集合 当眼调节在放松状态下注视远方物体时,两
眼的视轴是平行的,当要看清近物体时,眼 不但要调节,而且两眼的视轴也要转向被注 视的物体,这样才能使双眼物象落在视网膜 黄斑中心凹, 经过视中枢合二为一,形成双眼单视,这种 运动称为集合(辐辏)
在放弃集合之前,两眼能保持集合的最近点, 称为集合近点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在产生调节的同时引起双眼内转,该现象称 为集合
调节越大集合也越大 调节和集合是一个联动过程,两者保持协同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调节的机制
参与调节的组织
睫状体(ciliary body) 悬韧带(zonule fibers) 晶状体(lens)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随着年龄增长,调节力逐渐下降而出现老视 调节力与年龄的关系: 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2.调节范围 眼在调节放松(静止)状态下所能看清的最
远一点称为远点 眼在极度(最大)调节时所能看清的最近一
点称为近点 远点与近点的距离为调节范围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二)集合 当眼调节在放松状态下注视远方物体时,两
眼的视轴是平行的,当要看清近物体时,眼 不但要调节,而且两眼的视轴也要转向被注 视的物体,这样才能使双眼物象落在视网膜 黄斑中心凹, 经过视中枢合二为一,形成双眼单视,这种 运动称为集合(辐辏)
《眼的屈光及调节》课件
调节训练的方法
渐进镜法
通过逐渐增加镜片的度数,训 练眼睛的调节能力。
反转拍法
使用正负不同度数的反转拍, 交替看远看近,以锻炼眼睛的 调节能力。
远近交替法
通过观察远近不同的目标,让 眼睛不断地调节焦距,以增强 调节能力。
乒乓球训练法
通过用眼睛跟踪旋转的乒乓球 ,训练眼睛的调节和追踪能力
。
调节训练的原理
CHAPTER 03
眼的屈光检查
视力检查
视力检查
通过视力表检查,评估患者能否 看到特定距离的物体,确定视力 状况。
矫正视力检查
通过验光检查后,佩戴适当度数 的眼镜或隐形眼镜,再次进行视 力检查,评估矫正效果。
验光检查
主观验光
通过患者的主观反应,使用红绿视标 、散光表、蜂窝状点群视标等来测量 近视、远视和散光的度数。
玻璃体
填充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的 透明胶状物质,对光线无折射
作用。
视网膜
位于眼球壁的内层,能够将光 线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
脑。
眼的屈光系统的作用
01
02
03
折射光线
使光线按照特定的角度折 射,确保光线聚焦在视网 膜上。
调节焦距
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形状, 实现远近不同物体的清晰 成像。
保护眼球
角膜、晶状体等结构能够 阻挡外来物质进入眼球, 保护眼球不受损伤。
生理学原理
通过训练眼睛的肌肉,增强肌肉 的收缩能力和耐力,改善眼睛的
调节功能。
心理学原理
通过视觉训练,提高眼睛对不同 距离和不同焦距的适应能力,改
善视觉感知和认知能力。
物理学原理
通过改变光学透镜的焦距,训练 眼睛在不同距离和不同光线条件
眼的屈光ppt课件
1.视力—远、近视力均差
2.视疲劳
a.头痛、眼胀、流泪、恶心、呕吐
b.眯眼—达到针孔效果,远近都用
c.幼年时期高度散光,易致弱视
3.眼底
a.视盘呈垂直椭圆形,边缘模糊
b.检眼镜不能很清晰地看清眼底
46
五.散 光
㈣矫正
• 规则散光—散瞳验光 配戴合适散光镜片 配足散光度数 较佳矫正效果
• 不规则散光—角膜接触镜
适应:薄角膜患者手术。LASIK手术的补充
33
四.近 视
㈢分类:
2.屈光性近视 a.曲率性近视—眼轴正常,屈光力强
角膜和晶体曲度大,屈光力增强 调节痉挛、圆锥角膜、球形晶体
b.指数性近视—晶体屈光指数
34
四.近 视
㈣临床表现
1.视力—远视力下降、近视力正常 2.视疲劳和外斜视
• 近距离阅读,不调节,集合过度 • 调节与集合平衡失调,易视疲劳 • 时间长后,易致外隐斜和外斜视
27
三.远 视
㈤矫正
• 散瞳验光 • 配镜矫正
配戴足量 凸透镜片
28
四、近 视
(Myopia)
29
四.近 视
㈠概念
不用调节时,平行光线经过眼屈光系 统的屈折,聚焦在视网膜前面。
30
四.近 视
㈡病因:
1.遗传:
高 度—常染色体隐性 中低度—多基因
2.发育:
婴幼儿时—眼球小,为生理性远视 发育过度—眼轴过长,后天性近视
㈣临床表现
3.内斜视:
学龄前儿童高度远视 可因为调节与集合过强 诱发内斜视而造成弱视
(调节性内斜视)
4.眼底:
视盘小、色红、边界模糊
视盘会变小
26
眼屈光调节讲课PPT课件
• 准确验光确定近视度数。 • 应用合适的凹透镜使光线发散,通过眼屈光系统后能聚焦
在视网膜上。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屈光手术 • 随访眼底,处理各种病理性眼部改变。
.
14
远视 定义 临床表现
• 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 之后,称为远视眼(hyperopia)。
.
15
远视 分类
按远视度数分类
①低度远视:<+3.00D ②中度远视:+3.00D +5.00D ③高度远视:>+5.00D
按屈光成分分类: 屈光性/轴性
• 能被调节所代偿的那一部分远视,称为隐性 远视。
.
16
远视 临床表现
• 远视者视远不清,视近更不清。
• 远视的临床表现与年龄和远视程度密切相关。 ① 年轻、调节幅度大或低、中度远视可无任何症状。 ② 阅读需求增大时,可出现眼酸、头痛等视疲劳症状。 ③ 1
光学基础
•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 在界面发生偏折现象,该现象在眼球光学中称为 屈光(refraction)。
• 光线在界面的偏折程度,用屈光力(refractive power)表达,屈光力的单位是屈光度(Diopter, D) 。
.
2
眼的屈光
• 眼的主要屈光间质: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 眼的屈光力与眼轴长度匹配与否是决定屈光状态的关键。
.
7
正视
• 眼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正好聚焦于黄 斑中心凹,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正视(emmetropia)。不 能聚焦于中心凹,称屈光不正(ametropia, refractive error)。
.
8
在视网膜上。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屈光手术 • 随访眼底,处理各种病理性眼部改变。
.
14
远视 定义 临床表现
• 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 之后,称为远视眼(hyperopia)。
.
15
远视 分类
按远视度数分类
①低度远视:<+3.00D ②中度远视:+3.00D +5.00D ③高度远视:>+5.00D
按屈光成分分类: 屈光性/轴性
• 能被调节所代偿的那一部分远视,称为隐性 远视。
.
16
远视 临床表现
• 远视者视远不清,视近更不清。
• 远视的临床表现与年龄和远视程度密切相关。 ① 年轻、调节幅度大或低、中度远视可无任何症状。 ② 阅读需求增大时,可出现眼酸、头痛等视疲劳症状。 ③ 1
光学基础
•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 在界面发生偏折现象,该现象在眼球光学中称为 屈光(refraction)。
• 光线在界面的偏折程度,用屈光力(refractive power)表达,屈光力的单位是屈光度(Diopter, D) 。
.
2
眼的屈光
• 眼的主要屈光间质: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 眼的屈光力与眼轴长度匹配与否是决定屈光状态的关键。
.
7
正视
• 眼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正好聚焦于黄 斑中心凹,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正视(emmetropia)。不 能聚焦于中心凹,称屈光不正(ametropia, refractive error)。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