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教学设计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教学设计

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教学设计黑龙江讷河市拉哈一中 刘秀丽教学分析:圆锥曲线问题是学生普遍感觉棘手的问题,计算量大,思维复杂,很难做对,但是有规律,入手容易,其中巧用圆锥曲线的定义,以及平面几何知识,可以使问题迅速解决.学习目标与任务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目标(A)理解和掌握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和第二定义,并能应用第一定义和第二定义来解题。

(B)了解圆锥曲线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并能初步利用圆锥曲线的知识进行知识延伸和知识创新。

能力目标(A)通过学生的操作和协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通过知识的再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C)专题网站中提供各层次的例题和习题,解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让学生体会知识产生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本节课的内容是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和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以及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来解决轨迹问题和最值问题。

学习重点: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和统一定义。

学习难点:圆锥曲线第一定义和统一定义的应用。

明确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学习任务驱动为方式,以圆锥曲线定义和定义应用为中心,主动操作实验、大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1. 双曲线1by a x 2222=-(a >0,b >0),过其焦点F 1的直线交双曲线一支于A 、B ,且m AB =,若双曲线另一焦点为F 2,求⊿2ABF 的周长。

解:如图,由双曲线的定义得: 故a 4BF BF AF AF 1212=-+-即a 4AB BF AF 12=-+∴⊿2ABF 周长::注:此题若分别求出2AF 和2BF 的长再求和,将十分烦琐。

联想到椭圆的第一定义,整体求解,不仅有效探明解题的方向,而且大大简化了解题的过程。

例2:已知椭圆22:12x C y +=的右焦点为F ,右准线为l ,点A l ∈,线段AF 交C 于点B ,若3FA FB = ,则||AF =( )【解析】过点B 作BM l ⊥于M,并设右准线l 与X 轴的交点为N ,易知FN=1.由题意3FA FB =,故2||3BM =.又由椭圆的第二定义,得 2||233BF =⋅=||AF ∴=故选A 例3.已知直线)0)(2(>+=k x k y 与抛物线C:x y 82=相交A 、B 两点,F 为C 的焦点。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的教学设计1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的教学设计1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难点。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是我准备在学生学习完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以及它们的性质之后,对圆锥曲线进行一节总结性的专题课.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圆锥曲线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对圆锥曲线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加系统、完整的认识。

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提高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

2、学情分析(1)知识分析:学生已经掌握圆锥曲线的基础知识,但知识还不系统、不完整。

已经掌握了化简、推导圆锥曲线的基本方法。

(2)年龄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已经具备对数学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的能力。

但高二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两极分化已经形成,个性差异比较明显。

(3)思维分析:学生的思维已经基本完成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度,但对形象思维还有依赖,思维习惯上还有待教师引导,因此数形结合是引导学生的较好方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这一节课内容特点,结合学情实际,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的生成、理解、应用。

教学难点: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的应用。

4、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在渗透知识和技能过程,同时成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态度情感价值观.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直接性目标):掌握圆锥曲线的共同性质,对圆锥曲线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会用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解决距离、最值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性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构建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等概念,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形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持续性目标):在探究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功感。

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教学设计-无锡洛社高级中学

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教学设计-无锡洛社高级中学

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教学设计洛社高中徐建强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高级中学课本《数学》必修第八章--圆锥曲线方程。

本章主要研究圆锥曲线的定义方程、几何性质,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前一章中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对曲线和方程的概念已经有一些了解,并且已学过求简单曲线方程和利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几何性质的初步知识。

本章是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求圆锥曲线方程,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坐标法。

由于高考试卷中区分度较大的题目都涉及本章内容,所以难度不易把握。

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例题时难度应适中。

本节课是学习完圆锥曲线几何性质之后的第二节复习课,上节课总结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几何条件,标准方程及性质,然后从中归纳它们的几个共同特征,使学生比较清楚的掌握这三种曲线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这节课继续利用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及方程形式上的共同点,进行多题一解的训练。

3.教学重点和难点圆锥曲线统一定义及其应用。

突破方法:(1)引导学生围绕思考题讨论,并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联想已学知识,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圆锥曲线统一定义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1)分析圆锥曲线之间的共同点,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2)利用圆锥曲线定义之间的联系,找到共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类比联想的能力。

(3)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算与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1)在寻求圆锥曲线定义与解题方法之间共同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 的观念分析事物。

(2)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法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索与研究问题的能力。

所以设计问题时应考虑灵活性。

采用启发探索式教学,师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充分发挥学生主题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法,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探索、推理、想象、分析和总结归纳等方面的能力。

案例分析——高三一轮复习课——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及应用 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高三一轮复习课——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及应用   教学设计
教学方式的选择力求合理、高效,符合新课程理念。设计的问题强调了基础性、探究性、层次性。这种“阅读-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上不再是简单的“师传生受”,而是让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的主动建构,实现了教师主导下的主体建构。
这节课还充分显示出“多媒体课件”与探究合作式教学理念的有机结合的教学优势。借助于电脑多媒体课件,全体学生参与空间增大;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数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且通俗易懂,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自悟、自练、自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Jx16152课题高中数学新课程实践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高三一轮复习课--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建立及应用
●案例情景
(一)课程导入,问题引导
1.复习回顾:
(1)圆锥曲线方程的定义及标准方程(以焦点在x轴上为例);
(2)从方程形式上(二次曲线)、现实生活中(天体运行轨迹)、几何上(圆锥体截面)几个方面认识圆锥曲线。
【学情预设】
根据以往的经验,多数学生看上去都能顺利解答本题,但真正能完整解答的可能并不多。
事实上,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准确写出点A的轨迹,
在教师在黑板上给出图形之后,只要引导学生从定义出发,这个问题对学生们来讲就不难了,因此面对例2(1),多数学生应该能准确给出解答,
对于例2(2),只要引导学生往统一定义上去想,也很快能够解决;
(3)已知点P(-2,3)及焦点为F的抛物线 ,在抛物线上求一点M,使|PM|+|FM|最小。
4.已知A(4,0),B(2,2)是椭圆 内的点,M是椭圆上的动点,求|MA|+|MB|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案例自析
【意图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阅读教材选自高中数学《选修2-1 数学》(北师大版)第三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的内容。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参考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参考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参考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教学案例的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四、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教学难点: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六、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思路】(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例题1:(1) 已知A(-2,0), 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

(A)椭圆(B)双曲线(C)线段(D)不存在(2)已知动点 M(x,y)满足(x1)2(y2)2|3x4y|,则点M的轨迹是()。

(A)椭圆(B)双曲线(C)抛物线(D)两条相交直线【设计意图】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圆锥曲线教案

圆锥曲线教案

圆锥曲线教案圆锥曲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圆锥曲线,学会在笛卡尔坐标系中表示圆锥曲线。

2. 学会求解圆锥曲线的焦点、直径、离心率等相关性质。

3. 掌握对圆锥曲线进行方程变换、平移、旋转等操作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用具。

2. 学生准备笔记本、书籍等学习用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张圆锥曲线的图片,询问学生对这个图形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

2. 理论讲解:(1) 定义圆锥曲线:对圆锥在一个经过顶点的剖面研究所得到的曲线称为圆锥曲线。

(2) 表示方法:在笛卡尔坐标系中,圆锥曲线可由方程表示,例如椭圆的方程为:$\frac{x^2}{a^2}+\frac{y^2}{b^2}=1$。

(3) 常见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3. 实例演示:以椭圆为例,给出一个椭圆的标准方程$\frac{x^2}{a^2}+\frac{y^2}{b^2}=1$,引导学生求解椭圆的焦点、直径、离心率等相关性质。

4. 计算练习:给出多个圆锥曲线的方程,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提高其运算能力。

5. 方程变换:介绍如何对圆锥曲线进行方程变换,包括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方程变换。

6. 平移与旋转:讲解如何对圆锥曲线进行平移和旋转,以及平移和旋转对方程的影响。

7. 总结归纳:对学过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梳理知识框架。

8. 解答疑问:解答学生对圆锥曲线相关问题的疑惑。

9.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锥曲线,并分析其性质和特点。

2. 继续深入学习: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探究更高级的圆锥曲线知识,如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的成绩。

2. 学生对于圆锥曲线相关问题的提问及解答情况。

3. 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024-2025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第十六周圆锥曲线方法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第十六周圆锥曲线方法教学设计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圆锥曲线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圆锥曲线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1. 圆锥曲线的定义与性质:包括圆锥曲线的基本概念、组成元素和性质。讲解圆锥曲线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圆锥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点。介绍圆锥曲线的组成元素,如圆锥、椭圆、双曲线等,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阐述圆锥曲线的性质,如对称性、连续性、单调性等,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和证明。
2. 实例分析:我选择了几个典型的圆锥曲线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全面了解了圆锥曲线的多样性或复杂性,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圆锥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课堂互动:虽然我设计了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环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学生的互动不够积极,这影响了课堂的效果。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2025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第十六周 圆锥曲线方法教学设计》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直观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锥曲线的性质和方程。
2. 教学内容:虽然我尽量让课堂内容丰富多样,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够,这说明我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还需要提高。
(三)改进措施
1. 提高课堂互动:我将更加注重课堂的互动,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调整教学内容: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的节奏,理解并掌握圆锥曲线的知识。

圆锥曲线最佳教案

圆锥曲线最佳教案

课题名称解圆锥曲线问题常用方法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圆锥曲线的相关定义和性质2、能熟练的解决圆锥曲线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圆锥曲线的相关性质难点: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圆锥曲线问题课前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解圆锥曲线问题常用以下方法:1、定义法(1)椭圆定义:r1+r2=2a.(2)双曲线定义:arr221=-,当r1>r2时,注意r2的最小值为c-a.(3)抛物线定义,很多抛物线问题用定义解决更直接简明.2、韦达定理法因直线的方程是一次的,圆锥曲线的方程是二次的,故直线与圆锥曲线的问题常转化为方程组关系问题,最终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问题,故用韦达定理及判别式是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重点方法之一,尤其是弦中点问题,弦长问题,可用韦达定理直接解决,但应注意不要忽视判别式的作用。

3、设而不求法解析几何的运算中,常设一些量而并不解解出这些量,利用这些量过渡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方法称为“设而不求法”。

设而不求法对于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而产生的弦中点问题,常用“点差法”,即设弦的两个端点A(x1,y1),B(x2,y2),弦AB中点为M(x0,y0),将点A、B坐标代入圆锥曲线方程,作差后,产生弦中点与弦斜率的关系,这是一种常见的“设而不求”法,具体有:(1))0(12222>>=+babyax与直线相交于A、B,设弦AB中点为M(x0,y0),则有0220=+kbyax.教学过程则有0220=-kbyax.(3)y2=2px(p>0)与直线l相交于A、B设弦AB中点为M(x0,y0),则有2y0k=2p,即y0k=p.4、数形结合法解析几何是代数与几何的一种统一,常要将代数的运算推理与几何的论证说明结合起来考虑问题,在解题时要充分利用代数运算的严密性与几何论证的直观性,尤其是将某些代数式子利用其结构特征,想象为某些图形的几何意义而构图,用图形的性质来说明代数性质。

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优质课教学设计省级一等奖

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优质课教学设计省级一等奖

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一、教学内容地位本节课是平面解析几何的内容,包括圆锥曲线的定义的复习应用,通过高二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通过本节系统的复习,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定义的实质,能从定义出发分析问题,转化问题,解决问题,为后续圆锥曲线性质的复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以题型复习,技巧训练代替数学复习,起点高,缺少对定义价值的挖掘,对例题立意的思考不深刻,故复习效率不高。

因此,复习课应低起点,高立意,让学生体会概念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注重教材概念的复习。

三、教学目标(1)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

(2)会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解决轨迹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化归思想,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与数学运算的学科素养。

四、重难点重点:利用定义求动点轨迹。

难点:从圆锥定义出发分析问题,转化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本节课采取启发引导法,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思维围绕着问题层层展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学法:自主探究式学习六、教学过程1.课堂检测,复习回顾(1)(教材49页A 组1)如果点)(y x M ,在运动过程中,总满足关系式10)3()3(2222=-++++y x y x ,点M 的轨迹是什么曲线?为什么?写出它的方程。

(2)(教材61页 组1)双曲线 上一点 到它的一个焦点的距离等于1,那么点 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等于________;(3) (教材73页2(2))抛物线 上到焦点的距离等于6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 设计意图:这三个题目是教材上对定义直接运用的题目,以比赛的方式检测学生对圆锥曲线的掌握情况。

对概念掌握的程度极大影响着学生的解题速度。

让学生意识到,回归教材,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至关重要。

问题1.请同学们思考:上面三题涉及到哪些基本图形?它们的定义是什么?教师用ggb 展示三种曲线的画法。

高中圆锥曲线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圆锥曲线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圆锥曲线单元教学设计导语:圆锥曲线作为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几何直观的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高中圆锥曲线单元的教学设计展开讨论,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旨在为广大数学教师提供一些教学思路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1. 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了解圆锥曲线的分类;2. 能够应用圆锥曲线的概念和性质进行问题求解;3. 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感知能力和数学证明能力;4.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2. 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3. 圆锥曲线的方程与图形的绘制;4. 圆锥曲线的焦点、准线和直极线等相关概念。

三、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引入,激发学生对圆锥曲线的兴趣;2. 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讨论,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3. 视觉辅助材料:使用多媒体和动画等视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锥曲线的概念和性质;4. 实践探究:设计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绘制圆锥曲线图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5. 数学建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入圆锥曲线的概念,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圆锥曲线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演示通过多媒体展示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以及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结合实例,讲解圆锥曲线的方程与图形的绘制方法。

3. 实践探究给学生准备一些纸张、铅笔和尺子等工具,让他们在小组中自行探究绘制圆锥曲线的方法。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4. 数学建模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圆锥曲线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中。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2.4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教学案1

《2.2.4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教学案1

《2.2.4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圆锥曲线的共同特征.(2)熟练利用坐标法求解曲线方程.(3)培养类比、联想、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推导难点:对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理解与运用.教学程序设计:(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用平面截取圆锥面,得到椭圆、抛物线、双曲线,它们都是由平面截圆锥面所得,因此都称为圆锥曲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这个问题的设计: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前面的圆锥曲线第一定义,启下:本节所研究的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激发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兴趣;通过图象说明问题.由“形”上共同特点类比得出“数”上的共同特点.)为了便于下面的探索活动,我设计知识回顾.复习回顾:1.平面内到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____.表达式:2.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F1F2且不等于零)的点的轨迹叫做______.表达式:3.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______.表达式:(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引导学生复习回顾旧知,为新知的探究打好基础.)接下来,我设计了问题1:(2)提出问题,探究新知问题1:曲线上点M(x,y)到定点F(2,0)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x=-2的距离的比是常数1,求曲线的方程.(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从两个角度求解:1.定义法,2.坐标法,肯定定义法,强化坐标法的运用,为问题2,3的解决做好铺垫,强调如何解决有关根式化简的问题.由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由其他学生点评,培养学生叙述和书写的正规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熟悉用坐标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方法,掌握化简含根号等式的方法,提高运算能力,养成不怕困难的钻研精神)(在充分肯定学生回答后,依次提出)问题2:曲线上点M (x ,y )到定点F (2,0)的距离和它到定线l :x =8的距离的比是常数21,曲线还是抛物线吗?如果不是,又会是什么呢?问题3: 曲线上点M (x ,y )到定点F (-4,0)的距离和它到定线l :x =-1的距离的比是常数2,求曲线的方程.曲线还是抛物线或者椭圆吗?如果不是,又会是什么呢?(学生同样采用分组讨论,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解题过程,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和方法产生和发现过程,进而得出解决同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也给学生渗透了探究问题的基本思路——由特殊到一般.)通过上面3个问题的研究,提出问题4:让学生们观察对比动点到定点和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值,与该动点轨迹图形有什么关联呢?分组讨论交流,最后由学生表述结论,老师最后给出标准的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结论:椭圆、抛物线、双曲线都可以看作到定点的距离与它到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 的点的集合.当0<e <1 时,圆锥曲线是椭圆;当e >1 时,圆锥曲线是双曲线;当e =1 时,圆锥曲线是抛物线.其中常数e 叫做圆锥曲线的离心率,定点F 叫做圆锥曲线的焦点, 定直线l 就是该圆锥曲线的准线.(强调比值的顺序性)强调此定义中三个关键词:比值、定点、定直线,并分别给予定义.(这个环节的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通过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严谨性,重点和难点初步突破. 把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为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类比、联想、归纳、概括能力)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知道抛物线只有一个焦点和一条准线,而椭圆和双曲线都有两个焦点和两条准线,强调焦点准线对应关系.为了巩固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我设计如下的例题:(3)巩固新知,深化理解例 求证:通过椭圆的两个焦点的直线垂直于椭圆的一条准线.证明:如图,已知圆锥面S .平面σ截S 所得截线为一椭圆.圆锥面的两个内切球1O 和2O 分别与平面σ相切于点12F F 和.球1O 的切点圆所在的平面记为平面δ,平面δ和平面σ相交于直线l ,则l 为椭圆的准线.分别作球的半径1122O F O F 和,则112211*********//.O F O F O F O F O F O F O O F ⊥⊥平面,平面因此,和确定一平面σδ1212112121212.F F O O F O O F F F F O O 所以直线为平面与平面的交线,与平面的交点必在上,并且为在平面内的射影σσσ1212.()l O O l F F l ⊥⊥又因为直线是平面和平面的交线,所以,从而三垂线定理σδ即通过椭圆两个焦点的直线垂直于椭圆的准线.为了让学生与已经学过的圆锥曲线第一定义联系起来,我设计如下的变式训练:(4).变式探究,强化方法 变式训练:已知双曲线221169x y -=上一点P 到其左焦点的距离是10,求点P 到右准线的距离.(此题是双曲线的两个定义的综合应用,强调焦点与准线的关系.)为了检查学生本节课对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掌握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当堂检测.(5).知识应用【当堂检测】:1. 动点P 到点(3,1)的距离与它到直线x =8的距离之比为3,则点P 的轨迹是 ;2. 动点P 到点(-1,2)的距离与它到直线x =8的距离之比为0.8,则点P 的轨迹是 ;3. 动点P 到点(6,0)的距离与它到直线x =-9的距离相等,则点P 的轨迹是 ;4.动点P 到直线x =6的距离与它到点(2,1)的距离之比为0.5,则点P 的轨迹是 ; 5.已知双曲线 4x 2-9y 2 = 36,①若双曲线右支上的点 P 到右焦点的距离为2,求它到左焦点的距离.②若双曲线右支上的点 P 到右焦点的距离为2,求它到左准线的距离.③求双曲线右支上的点 P 到右焦点的距离与点 P 到右准线的距离之比.(这5题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目的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6).课堂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理清本节知识的脉络和使用方法)。

圆锥曲线教案_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求最值教案

圆锥曲线教案_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求最值教案

圆锥曲线教案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求最值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一个习题及其引申问题的求解,使学生掌握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解有关最值问题的方法.2.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及联想、类比、猜测、证明等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科学性与批准性.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及探索发现能力.3.通过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敢想、敢说、坚韧不拔的意志及勇于探索、发现、创新的精神等个性品质.教学重点与难点巧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有关线段长之和的最值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过程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有关概念、标准方程、图形和性质.现在我想请三位同学分别回忆一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生1: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2a>|F1F2|)的动点的轨迹称为椭圆.生2:平面内与两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2a(2a<|F1F2|)的动点的轨迹称为双曲线.生3:平面内与一个定点及一条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师:生1、生2、生3的回答都是正确的.对于圆锥曲线,除了刚才说的定义以外,还有别的定义方式吗?生4:还有第二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之比等于常数e(e>0)的点的轨迹是椭圆(0<e<1时)、双曲线(e>1时)或抛物线(e=1时).师:很好!圆锥曲线的定义揭示了圆锥曲线中最原始、最本质的数量关系,它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我们将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求解几个最值问题.(板书)例已知动圆A过定圆B:x2+y2+6x-7=0的圆心B,且与定圆C:x2+y2-6x-55=0相内切,求△ABC面积的最大值.师:本题欲求结果是什么?据此你联想到些什么?生5:求ABC的最大面积,应联想:三角形面积公式.师:请回忆,三角形面积怎样表示?师:你们准备选用哪一个公式?请简要说明理由.生6:选第一个公式.这是因为B、C都是定圆圆心,故它们都是定点,因此BC是定长,这样只须求出BC边上高的最大值就可以了,而第二组面积表示式中的3个公式中除了BC边的长即a不变以外,其余的边和角都在变,不易求面积.师: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按生6的方案来求解.关键的问题是BC边上的高的最大值怎么求?请大家思考.生7:由于圆A运动,所以BC边上的高随圆A的运动而变化,从而导致△ABC面积的变化,因此如果先求出A的轨迹,那么就不难求出BC边上高的最大值了.师:(赞许地)很好!那么如何求A的轨迹呢?生8:(师板书)将两已知圆配方得⊙B:(x+3)2+y2=16.⊙C:(x-3)2+y2=64.所以B(-3,0),C(3,0)⊙C的半径r=8.画出⊙C与⊙A相内切的图形(如图2-64),利用两圆内切的性质及椭圆的定义可判定A的轨迹是椭圆.师:能说得具体些吗?生8:设已知圆C与动圆A内切于点P,则P、A、C必在同一条直线上,且|PC|=8.因为|AP|=|AB|,所以|AB|+|AC|=|AP|+|AC|=|PC|=8.所以点A的轨迹是椭圆.师:生8仅根据|AB|+|AC|=8,就判断A的轨迹是椭圆,对吗?生9:基本正确,但应说明|AB|+|AC|>|BC|.生8:对了,|AB|+|AC|=8>6|BC|.所以,点A的轨迹是椭圆.师:很好!我们已经确认点A的轨迹是椭圆,现在该如何确定△ABC面积的最大值呢?生10:当△ABC的高等于椭圆的短半轴长时,高最大,从而S△ABC最大.师:同学们是否赞同生10的判断?生:……(有的赞同,有的相互小声议论.)师:让我们借助于计算机演示一下点A的运动过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A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ABC底边BC上的高最大.(计算机演示动画如图2-65)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当|OA|等于短半轴长时,高最大.师:哪位同学能快速地求出△ABC中BC边上高的最大值?师:怎么得到的?请介绍给同学们听听.生:显然BC是椭圆的两焦点,故c=3.又2a=8,师:生11不但求出了BC边上高的最大值,而且还求出了△ABC的最大面积,使我们的问题获得了解决.这里同学们把平面几何与解析几何知识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利用椭圆定义对点A的轨迹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从而使问题的求解势如破竹.显然,广泛联系,巧用定义,在本题求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现在在例题的条件下,我们将问题作如下引申:引申1:设点A的轨迹为Q,M(2,1)为定点.求|AM|+|AC|的最小值.师:这是一个什么问题?生12:求最小值问题,确切地说是求动点A到两定点C、M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师:不错!那么如何求|AM|+|AC|的最小值呢?生:……(似乎一时束手无策)师:(启发一下)点C在椭圆内,点A在椭圆上,那么点M相对于椭圆的位置又是怎样的呢?(片刻后)生13:我想先求出Q的方程,画出Q的图形及点M位置,如果点M在Q外,那么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知(|AM|+|AC|)最小=|MC|师:生13给出了求解问题的基本思路,我们请生13具体说说.点M(2,1)在Q内(如图2-66)(|AM|+|AC|)最小=…(一时语塞).师:前面生13曾经就M在Q外时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判定(|AM|+|AC|)最小=|MC|,这里,偏偏点M在Q内,怎么解决?生14:可以利用椭圆定义并结合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来求解.只须连MB、AB(如图2-67),那么|BM|+|AM|+|AC|≥|AB|+|AC|=2a,所以|AM|+|AC|≥2a-|BM|(*)(生14叙述,师板书)师:生14巧用了椭圆定义及三角形的性质,使问题处理得干脆利落.但是一般说来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这里的等号成立吗?生13:当点A在BM的延长线上时取等号(如图2-68).师:很好!生13和生14的意见结合起来,解答就严密了.事实上当A在BM的延长线上时,△ABM已退化为一条线段AB(M在AB上),此时(*)式等号成立.(师随即在(*)式后添上“当A在BM的延长线上时取等号”一句)生15:上述问题是解决了,但我想到了一个新问题,|AM|+|AC|是否有最大值?师:生15的问题很值得思考,大家可以分析研究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生15的问题激起了学生们新的思维波澜,学生有的画图分析,有的讨论研究,课堂上洋溢着民主开放的气氛.)生16:我想是否可以利用椭圆定义并结合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不一定出自学习成绩突出者,而常常出自思维活跃且胆大者.)师:(欣喜地)能说说你的具体想法吗?生16:联想到刚才我们用椭圆定义及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求师:大胆合理的猜想往往是获得重大发现的前奏,同学们不妨都来猜一猜.生:(片刻后绝大多数同学)同意生16的猜想.师:那么,就请同学们来验证这个猜想吧!肯定与否都要说明理由.生17:如图2-67,|AM|+|AC|=|AM|+(2a-|AB|)=2a+(|AM|-|AB|).因为|AM|-|AB|≤|BM|(当点A在MB的延长线上时取等号),师:非常好!生15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生16通过联想对问题的解法及结果作出了大胆的猜想,而生17从理论上给出了严格的证明,三位同学相得益彰,使问题的解决一气呵成,我为同学们祝贺,大家还有新的问题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即使是事先未估计到的问题,并通过大胆地猜想,严格地证明,使问题得到满意的解决,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创新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生:(互相观望)似乎不再有什么问题.师:我再提一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平湖上又一次荡起层层波澜.)生:(议论纷纷)师:这里的结论与引申1作比较有何异同?师:还能挖掘出某些相关的因素吗?生:……(一时想不出)师:|AC|是椭圆Q上的点A到右焦点C的距离,它的系数是离心率的倒数,涉及到焦半径,离心率,你有何新的联想?生19:联想到椭圆第二定义.师:能具体说说吗?生19:……(其余学生似乎也无从下手)师:利用椭圆第二定义,除了要有离心率、点A的焦半径以外,还l于D(如图2-69),(师边叙述边板书)因此,问题转化为求|AM|+|AD|的最小值了,这个最小值是什么呢?生19:应当是点M到准线l的距离师:涉及到圆锥曲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即焦半径)及离心率问题,联想第二定义是很自然的,这里不妨再提出一个问题.引申3:将例题中的条件改为“动圆A与定圆B、定圆C都内切,且⊙B、⊙C在⊙A内.师:大家见过与本题相仿的问题吗?能拟出一个大体的求解方案吗?生20:第一个问题与前面的例题类似,只是需要求出Q的方程.所以可利用动圆A与定圆B、定圆C都内切的性质,或许也要用到圆锥曲线的定义来求解.求出了Q的方程后,第(2)个问题就与引申2类似了,我想也可以利用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求解.师:有道理!同学们能否根据(2)中欲求结论,并将其与引申2中的结构作比较,猜想点A的轨迹Q是什么曲线?生:(小声议论)师:生21猜想A的轨迹Q是双曲线,同学们以为这个猜想合乎情理吗?生:合乎情理.师:生21的猜想很有见地,大家支持了这个猜想,使得我们解决问题信心倍增.然而猜想是有风险的,应该进行严格的推理才能确信,请大家自己动手求出Q的方程,并请生21板演.(师巡视指导,生21板演)解(1)已知定圆即⊙B:(x+3)2+y2=16,⊙C:(x-3)2+y2=64,设动圆A与⊙B、⊙C分别切于点D、E,由于⊙B、⊙C在⊙A内,故D、E 分别在AB、AC的延长线上.(如图2-70)因为||AB|-|AC||=|(|AD|-|BD|)-(|AE|-CE|)|=||CE|-|BD||=|8-4|=4<6=|BC|,所以点A的轨迹Q是以B、C为两焦点的双曲线.由于2a=4,所以a=2.又2c=6,故c=3,因此b2=c2-a2=5,所以师:生21已经求出了Q的方程,除少部分同学未做出以外,座位上相当一部分同学也获得了结果.现在我们一起来评判一下这一结果是否正确,请生21先作一下解法说明.生21:我们已经猜想点A的轨迹是双曲线,画出图形后很自然地想到考察||AB|-|AC||是否是定值,并检验它是否小于两定点间的距离|BC|,通过推算获得||AB|-|AC||=4<6=|BC|,由双曲线定义知点A的轨迹是双曲线,由于焦点B、C在x轴上,且关于原点对称,因此方程应是标准型.而a2=4,b2=5,生22:我认为生21的解法思路是对的,但结果不对.正确地说,师:生22提出了不同意见,请你说说理由.生22:|AD|=|AE|,|BD|=4<6=|CE|,所以|AD|-|BD|>|AE|-|CE|即|AB|>|AC|,所以点A的轨迹只是双曲线右支,即应补上条件x≥2.(生22叙述,师板书)师:生21的意见呢?生21:生22的结论是对的,我当时只考虑双曲线定义中“差的绝对值”这句话,而这里的||AB|-|AC||中的外层绝对值实际上是不起作用的.因此,只能是双曲线的右支.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生:没有.师:生21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开端,生22的补充是必要的,要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曲线的方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纯粹性),②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这条曲线上(完备性).生21的错误正是在于未注意“完备性”,这也是值得大家注意的地方.(师随即在(**)式后面添上“x≥2”,并用计算机演示点A的轨迹确实是双曲线的右支.)师:到此为止,我们已经解决了第(1)个问题,问题(2)如何求,我们请生23来板演,其余同学在座位上自己完成.(师巡视)生23:(板演如下)解(2):因为A的轨迹Q的方程为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评判生23的求解是否正确?生:“正确”.师:生23的求解既迅速又准确,我们请生23说说解法思路.生23:我是与引申2的解法作类比而得出上述解法的.师:很好,类比的作用是巨大的!生21、生22、生23三位同学的意见合起来,就是本题的完整解法.这里,同学们通过联想、类比、猜测等推理方式,巧用了双曲线的两种定义进行严密推证,使问题的解决显得那样的明快、简捷.事实上,圆锥曲线定义在求圆锥曲线的方程、求点的轨迹、求焦点三角形(以椭圆或双曲线上的点P及两个焦点F1、F2为顶点的△PF1F2)的面积,求解最值问题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引起同学们的重视(代小结).作业:(略)设计说明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解决有关最值问题是重要的解题策略.因此选择这一内容作为一节习题课是很有必要的.21世纪不仅是一个高新科技处于伟大变革的新世纪,而且更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新世纪.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素质,开拓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怎样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据此制定了教学目标2,旨在贯彻教学、学习、发现同步协调原则和既教证明,又教猜想的原则.努力帮助、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现代教育十分强调课堂教学中双主作用的发挥,在教师的主导下,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大胆、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是执教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教学目标3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制定的.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按如下4个层次逐步深入:(1)求解例题中由3个圆的圆心构成的△ABC的面积的最大值;(2)对例题进行引申(引申1),另给一定点后,求两线段和|AM|+|AC|的最小值;(4)对问题进一步引申(引申3),修改例题的条件,将问题改为⊙A与定⊙B、定⊙C都内切,且⊙B、⊙C在⊙A内,求A的轨迹Q的方三角形面积的最值及线段长度的最值是常见的一类最值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作为习题课,编拟这样的习题作范例是值得推崇的.引申1中,由条件到结论有一定的跨度.若将引申1改为:在例题的条件下,设点A的轨迹为Q,试判断M(2,1)与Q的关系,并求|AM|+|AC|的最小值,则可减小跨度,同时也可使引申1显得更自然些.在利用椭圆定义及“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求|AM|+|AC|最小值的过程中,原本只能得到|AM|+|AC|>2a-|BM|,无法获得最值,因此讨论等号是否可取是必要的.事实上,当|AM|+|AC|>2a-|BM|时,A必在BM的延长线上,此时,ABM已退化为一条段线AB.生15提出的“|AM|+|AC|是否有最大值”的问题应当事先有所估计.生16受到引申1解法的启示,猜想可利用椭圆定义及三角形两边之又将问题进行了严格的推算.所有这些都是值得赞誉的,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使是教师事先未估计到的问题,甚至“一时不能马上解决的“尖锐”的问题),这是对学生最高层次的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当认真保护、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学生求知的欲望,既教证明,又教猜想,使教学、学习、发现同步协调发展.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而且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播洒“及时雨”.前面的例题及引申1都是椭圆第一定义的应用,学生一个本能的想法就是能否利用第二定义解决有关问题,引申2的提出满足了学生这方面的心理需求.波利亚的一般解题方法应当是习题课中处理习题方法的首选.在学生已经有了成功的解决例题及引申1与引申2的经验后,引导学生根据波利亚的一般解题方法拟定求解引申3的方案是十分恰当的.联想、类比、猜测、证明,是数学家探求数学命题的有效方法,是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上述两种推理方式,对于学生思维能力、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作用,常此以往,学生的数学素质将会不断地提高,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的欲望将会更加强烈,而这正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本教案通过例题、引申1、引申2、引申3由浅入深逐步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一题多变,层层深入的探索,通过对猜测结果的检测研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科学性和批判性,使学生从学会一个问题的求解到学会一类问题的求解中,领略数学的统一美.。

高三数学教案: 圆锥曲线定义应用

高三数学教案: 圆锥曲线定义应用

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一、基本知识概要1、 知识精讲:涉及圆锥曲线上的点与两个焦点构成的三角形,常用第一定义结合正余弦定理; 涉及焦点、准线、圆锥曲线上的点,常用统一的定义。

椭圆的定义:点集M={P| |PF 1|+|PF 2|=2a ,2a >|F 1F 2|};双曲线的定义:点集M={P|︱|PF 1|-|PF 2|︱=2a , |)|2(21F F a < }的点的轨迹。

抛物线的定义:到一个定点F的距离与到一条得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统一定义:M={P|e dPF=,}0<e <1为椭圆,e>1为双曲线,e =1为抛物线 重点、难点:培养运用定义解题的意识 2、 思维方式:等价转换思想,数形结合 特别注意:圆锥曲线各自定义的区别与联系 二、例题选讲例1 、 已知两个定圆O 1和O 2,它们的半径分别为1和2,且|O 1O 2|=4,动圆M 与圆O 1内切,又与圆O 2外切,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动圆心M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何种曲线。

解:以O 1O 2的中点O 为原点,O 1O 2所在直线为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O 1O 2|=4有O 1(-2,0),O 2(2,0)。

设动圆的半径为r 。

由动圆M 与圆O 1内切有|MO 1|=|r-1|. 由动圆M 与圆O 2内切有|MO 2|=r+2。

∴|MO 1|+|MO 2|=3或|MO 1|-|MO 2|=-3,∵|O 1O 2|=4∴|MO 1|-|MO 2|= -3∴M 的轨迹是以O 1、O 2为焦点,长轴为3的双曲线的左支。

所以M 的轨迹方程为1749422=-y x (x<0) [思维点拔]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求轨迹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变式练习:F 1、F 2是椭圆12222=+by a x (a>b>0)的两焦点,P 是椭圆上任一点, 从任一焦点引∠F 1PF 2的外角平分线的垂线,垂足为Q 的轨迹为( )A .圆B .椭圆C .双曲线D .抛物线延长垂线F 1Q 交F 2P 的延长线于点A等腰三角形APF 1中,a PF PF PF AP AF AP PF 221221=+=+==∴从而a AF OQ ==∴221选A 例2:已知双曲线12222=-by a x (a >0,b >0),P为双曲线上任一点,∠F 1PF 2=θ, 求ΔF 1PF 2的面积.解:在ΔF 1PF 2中,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和余弦定理得SΔF1PF2=21|PF1|·|PF2|sin θ ①(2c)2=|PF1|2+|PF2|2-2|PF1|·|PF2|cos θ ②由双曲线的定义可得|PF1|-|PF2|=2a, 即|PF1|2+|PF2|2-2|PF1|·|PF2|=4a 2③ 由②③得|PF1|·|PF2|=θcos 122-b ④ 将④①代入得SΔF1PF2=b 2θθcos 1sin -=b 2cot 2θ,所以双曲线的焦点三角形的面积为b 2cot 2θ.[思维点拔]焦点三角形中,通常用定义和正余弦定理例3:已知A(211,3)为一定点,F为双曲线127922=-y x 的右焦点,M在双曲线右支上移动,当|AM|+21|MF|最小时,求M点的坐标. 解:∵过M作MP准线于点P,则21|MF|=|MP|,∴|AM|+21|MF|=|AM|+|MP|≤|AP|.当且公当A、M、P三点共线时,|AM|+21|MF|最小。

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教案

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教案

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一、高考考情分析:1、圆锥曲线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是高考中每年必考内容。

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均有涉及,所占分数在18~23分。

主要考查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几何性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内容。

从近几年高考题来看,以向量为载体的解析几何问题已成为高考的重中之重,联系方程、不等式以及圆锥曲线的转化,题型灵活多样。

2、圆锥曲线的定义是圆锥曲线问题的根本,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解题是高考考查圆锥曲线的一个重要命题点,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曾多次出现。

对圆锥曲线标准方程的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在解答题中作为试题的入口进行考查;二是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结合圆锥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进行考查。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若ABC ∆的两个顶点()()4,0,4,0A B -,ABC ∆的周长为18,则顶点C 的轨迹方程( )A .221259x y += B .221259x y +=()0≠y C .()2210169x y y +=≠ D .191622=+y x2.(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节选)已知圆M :(x +1)2+y 2=1,圆N :(x -1)2+y 2=9,动圆P 与圆M 外切并与圆N 内切,圆心P 的轨迹为曲线 C 。

(Ⅰ)求C 的方程; 3.已知双曲线C:12222=-by a x (a >0,b >0)的两个焦点为F 1(-2,0),F 2(2,0), 点P ()73,在双曲线C 上,则双曲线C 的方程为4. 若点P 到直线x=-1的距离比它到点(2,0)的距离小1,则点P 的轨迹是( )A.椭圆B.圆C.双曲线D.抛物线 (二)、考点突破:考点1 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 F ,21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F F 21大于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选修2-1P 38) 因此,a PFPF221=+>FF 21=2c 。

《圆锥曲线定义的探究》教案(泉州市第七中学 林志敏)

《圆锥曲线定义的探究》教案(泉州市第七中学 林志敏)

§圆锥曲线定义的探究预学案:自主学习、知识构建 一、学习目标1、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并进一步探索圆锥曲线的定义;2、利用“三案五环节”,引导学生提前预习,主动学习,并发现问题;3、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归纳等方法,提升合情推理的应用能力;4、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解读、提取、归纳、应用等能力,锻炼分组协作下的学习能力。

二、知识准备1、圆锥曲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2、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的概念;三、即学即练问题1:将一个放在桌面上的圆柱形玻璃杯中倒入半杯水, 水面是一个圆;如果将玻璃杯倾斜一定角度呢? 结论: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圆柱,当平面与圆柱两底面平行时,截面形状是是一个_____________; 当平面与两底面不平行时,截面形状是是一个 ___ 。

问题2:用一平面去截一个圆锥,当平面不过圆锥顶点时,其截面形状又怎样呢? 【动手操作】CBCB第一步:用垂直于锥轴的平面去截圆锥 第二步:把平面渐渐倾斜去截圆锥CBCB第三步:平面和圆锥的一条母线平行去截圆锥 第四步:平面再倾斜一些去截圆锥问题3:有位同学针对椭圆的方程做如下变形:22222222222222222211x y y x x a y b y y b a b b a a x a a x a x a a-+=⇒=-=-⇒=-⇒⋅=---+, 之后他把推导过程倒回去,得出一个结论:到两个定点的斜率之积为定值的动点的轨迹为椭 圆。

你认为他的结论靠谱吗?请结合下面两个问题,作出判断,并对结论进行完善。

(1)已知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1,5,3,3-,直线AM ,BM 相交于点M ,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1,则点M 的轨迹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已知点B 与点A (-1,1)关于原点O 对称,M 是动点,且直线AM与BM 的斜率之积等于13-,则动点M 的轨迹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我的疑惑导学案:教师引导、合作学习 一、合作探究探究一:用一个平面截圆锥,得到的截口曲线形状是?它跟什么因素有关?请根据下图探索截面形状与圆锥的轴夹角的大小关系。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教学设计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教学设计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教学设计)南浔中学沈爱华一、教材分析:圆锥曲线作为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历年高考的必考点,同时它又是高中数学各骨干知识的交汇点,与函数、平面向量、方程、不等式、三角函数等均有紧密联系。

圆锥曲线的定义是根本,是相应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的“源”,不能正确的理解定义,对圆锥曲线方程和几何性质就不能深入。

而且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着它特有的几何特征,这些定义在解题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圆锥曲线的定义的教学我们往往注重它的理解而忽略它的运用,恰当地运用定义解题,有助于使问题得到更清晰、简洁的解决。

同时理解圆锥曲线的定义,是学生掌握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的基础;熟练运用定义解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方程研究曲线几何性质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作为普通中学的高三学生,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一定的理解,但在运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的方法、题型没有掌握好,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

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 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

因此,在高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必要再一次回到定义,熟悉“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这一重要的解题策略。

三、设计思想: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我首先复习圆锥曲线的定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定义;然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定义解题来分类研究学习,利用一般解题方法处理习题, 针对学生练习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点评,强调“双主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以使学生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渐近线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科学性和批判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及联想、类比、猜测、证明等合情推理方法.3.借助导学案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二数学圆锥曲线定义在解题中的应用教案

高二数学圆锥曲线定义在解题中的应用教案

椭圆第一定义在解题中的应用椭圆第一定义是圆锥曲线部分的重要概念,在解题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本文将椭圆的第一定义在解题中的应用作以介绍,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一、利用椭圆第一定义求轨迹方程例1 已知ABC ∆中,C (-1,0),B (1,0),sin sin 3sin B C A +=,求顶点A 的轨迹方程.分析:用正弦定理将sin sin 3sin B C A +=化为||||3||||AC AB BC BC +=>,由椭圆的第一定义知顶点A 的轨迹是以C 、B 为焦点,长轴长为6的椭圆.解析:由正弦定理及sin sin 3sin B C A +=得,∴||||3||||AC AB BC BC +=> 由椭圆的第一定义知顶点A 的轨迹是以C 、B 为焦点,长轴长为6的椭圆∴1c =,3a =,∴222b ac =-=8 ∴顶点A 的轨迹方程为22198x y +=(3x ≠±). 点评:本题考查了椭圆的第一定义、正弦定理及椭圆的标准方程,利用定义求轨迹是求轨迹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二、利用椭圆第一定义解决焦点三角形问题例2 已知1F ,2F 是椭圆的两个焦点,过1F 与椭圆长轴垂直的直线交椭圆于A 、B 两点,若△2ABF 是正三角形,求椭圆的离心率.分析:本题关键在于寻找a 、c 间关系,结合图形,容易找到此关系.解析:由△2ABF 是正三角形,得12AF F ∆是21AF F ∠为6π的直角三角形,设1||AF =m ,则2||2AF m =,则12||F F ,由椭圆第一定义知,12||||2AF AF a +==3m ,又e =c a =22c a =3m =3. 点评:本题考查了椭圆的第一定义与椭圆性质,对焦点三角形问题,常用到第一定义.例 3 已知椭圆22221x y a b+=(0a b >>)的焦点分别为1F ,2F ,P 是椭圆上一点,12F PF ∠=α,(1)求α的最大值;(2)求12F PF ∆的面积.分析:涉及到焦点三角形问题时,根据题意,配凑出12||||PF PF +形式,再利用椭圆的第一定义,解决有关问题.解析:(1)∵P 在椭圆上,∴12||||PF PF +=2a在12F PF ∆中,12||F F =2c ,cos α=222122112||||||2||||PF PF F F PF PF +-=2212211212(||||)||2||||2||||PF PF F F PF PF PF PF +-- =21221||||b PF PF -≥221221||||()2b PF PF -+=2221b a -(当且仅当12||||PF PF =时取等号), 又∵余弦函数cos y x =在[0,]π上是减函数,(0,)απ∈∴当cos α=2221b a-时,max α=2222arccos b a a -; (2)在12F PF ∆中,由余弦定理知,221||F F =221212||||2||||cos PF PF PF PF α+-=21212(||||)2||||(1cos )PF PF PF PF α+-+,∴12||||PF PF =221221(||||)||2(1cos )PF PF F F α+-+=221cos b α+ ∴12F PF S ∆=121||||sin 2PF PF α=2sin 1cos b αα+=2tan 2b α. 点评:解决椭圆上一点与两焦点构成的三角形问题时,要充分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椭圆的第一定义,关键是配凑出12||||PF PF +的形式.三、利用第一定义计算椭圆上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问题例4已知1F ,2F 是椭圆221259x y +=的两个焦点,过1F 的直线与椭圆交于A ,B ,弦AB=4,求2ABF ∆的周长.分析:本题涉及椭圆上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问题,利用椭圆第一定义求解.解析:因为A ,B 在椭圆上,所以12||||AF AF +=10,12||||BF BF +=10,∴12||||AF AF ++12||||BF BF +=10,而11||||||AF BF AB +=,∴22||||||20AB AF BF ++=,即2ABF ∆的周长为20.点评:凡涉及椭圆上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问题,注意利用椭圆第一定义求解.在解决椭圆问题要有应用椭圆第一定义的意识,见到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常数大于两定点的距离)应想到其轨迹是椭圆,见到椭圆上一点应想到该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2a ,只有这样才能熟练运用椭圆第一定义解题.抛物线的定义在解题中的应用抛物线的定义是圆锥曲线部分的重要概念,在解题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本文将抛物线的第一定义在解题中的应用作以介绍,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一、利用抛物线定义求轨迹方程例1求与圆C :22(2)1x y ++=外切,且与直线1x =相切的动圆圆心M 的轨迹方程. 分析:由题知动圆圆心M 到到圆C 的圆心(-2,0)的距离与到直线2x =距离相等,根据抛物线的定义知,动圆圆心M 的轨迹是以(-2,0)为焦点、以直线2x =为准线的抛物线,焦点到准线的距离为4.解析:设动圆半径为r ,点M 到直线1x =的距离为d ,由动圆M 与圆C 外切知,|MC|=1r + ,由动圆M 与直线1x =相切知,d =r ,∴点M 到直线x =2的距离为1r +,∴动圆圆心M 到点C (-2,0)的距离与到直线x =2的距离相等,根据抛物线的定义知,动圆圆心M 的轨迹是以(-2,0)为焦点、以直线2x =为准线的抛物线,焦点到准线的距离为4∴. 动圆圆心M 的轨迹方程为28y x =-点评:本题考查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抛物线的定义与标准方程,定义法是求轨迹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二、利用抛物线定义求最值例2已知F 是抛物线24y x =的焦点,点Q(2,2),在抛物线上找一点P 使|PQ|+|PF|最小,求点P 的坐标.分析:涉及到抛物线上一点到焦点的距离问题,可用抛物线的定义去处理.解析:抛物线的准线l 方程为1x =-,P 是抛物线上一点,过P 作P H ⊥l ,垂足为H ,根据抛物线定义知,|PH|=|PF|,∴|PQ|+|PF|=|PQ|+|PH|,当H 、P 、Q 共线时,此时P (1,2),|PQ|+|PH|值最小,最小值为3.点评:抛物线的定义是圆锥曲线的重要概念,是将抛物线上一点到焦点的距离(即焦半径)转化为它到准线距离的重要工具,利用它,可以在本题中构造出“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应熟练掌握这种转化思路.例3定长为4的线段AB 的端点A 、B 在抛物线22y x =上移动,求线段AB 的中点M 到y 轴的距离的最小值,并求出此时AB 的中点M 坐标.解析:设F 是抛物线22y x =的焦点,过A 、B 、M 分别作准线l 的垂线AC 、BD 、MN ,垂足分别为C 、D 、N ,则|MN|=12(|AC|+|BD|), 由抛物线的定义知,|AC|=|AF|,|BD|=|BF|,∴|MN|=12(|AF|+|BF|)≥1||2AB =2, 设M 的横坐标为x ,则|MN|=12x +,则12x +≥2,∴32x ≥, 当AB 过F 点时等号成立,此时点M 到y 轴的距离最短为32. 点评:解本题的关键在于利用抛物线的定义将焦半径转化为到准线的距离.三、解与焦半径有关的问题例4已知抛物线2y x =上一点M 到焦点F 的距离为2,求点M 的坐标.分析:本题是抛物线上一点到焦点的距离问题可利用抛物线的定义转化为到准线的距离问题处理.解析:设M (,)x y ,由2y x =得,2x y =,∴准线方程为14y =-, ∴点M 到准线的距离为14y +,由抛物线的定义知14y +=2,解得74y =,代入2x y =解得x =,∴点M 的坐标为7()4. 点评:本题也可以设出M 点坐标,求出焦点坐标,利用两点距离公式构造方程组求解,但过程复杂,抛物线定义是解决抛物线上一点到焦点距离的有效工具.例5已知抛物线24y x =,过抛物线的焦点斜率为2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 、B 两点,求线段|AB|的长.分析:过焦点的弦长问题可以利用抛物线的定义结合根与系数关系解决,也可利用弦长公式处理.解析:设点A 、B 的横坐标分别为1x ,2x ,抛物线24y x =的焦点为F (1,0),准线为1x =-,∴点A 、B 到准线的距离分别为11x +,21x +,根据抛物线的定义知,|AF|=11x +,|BF|=21x +,∴|AB|=|AF|+|BF|=11x ++21x +=122x x ++直线AB 的方程为:22y x =-,代入24y x =化简整理得,2310x x -+=,∴12x x +=3,∴|AB|=3+2=5.点评:圆锥曲线的弦长问题通常将曲线方程与直线方程联立转化为关于x 或y 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与弦长公式||AB =12||x x -或||AB =12||y y -(其中k 是直线AB 的斜率,11(,)A x y ,22(,)B x y ).抛物线22(0)y px p =>过焦点弦AB 长公式为||AB =12x x p ++(其中1x ,2x 分别为点A 、B 的横坐标).双曲线第一定义在解题中的应用双曲线的第一定义是圆锥曲线部分的重要概念,在解题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本文将双曲线的第一定义在解题中的应用作以介绍,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一、利用双曲线第一定义求轨迹方程例1已知ABC ∆中,C (-2,0),B (2,0),1sin sin sin 2B C A -=,求顶点A 的轨迹方程.分析:用正弦定理将1sin sin sin 2B C A -=化为1||||||||2AC AB BC BC -=<,由双曲线的第一定义知顶点A 的轨迹是以C 、B 为焦点,长轴长为2的双曲线的右支. 解析:由正弦定理及1sin sin sin 2B C A -=得,∴1||||||||2AC AB BC BC -=< 由双曲线的第一定义知顶点A 的轨迹是以C 、B 为焦点,长轴长为2的双曲线的右支 ∴2c =,1a =,∴222b c a =-=3 ∴顶点A 的轨迹方程为2213y x -=(1x >). 点评:本题考查了双曲线的第一定义、正弦定理及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利用定义求轨迹是求轨迹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二、利用双曲线第一定义解决焦点三角形问题例2 已知1F ,2F 是双曲线的两个焦点,过1F 与椭圆实轴垂直的直线交椭圆于A 、B 两点,若△2ABF 是正三角形,求双曲线的离心率.分析:本题关键在于寻找a 、c 间关系,结合图形,容易找到此关系.解析:由△2ABF 是正三角形,得12AF F ∆是21AF F ∠为6π的直角三角形,设1||AF =m ,则2||2AF m =,则12||F F ,由双曲线第一定义知,21||||2AF AF a -==m ,又e =c a =22c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双曲线的第一定义与椭圆性质,对焦点三角形问题,常用到第一定义.例3 已知双曲线22221x y a b-=(0,0a b >>)的焦点分别为1F ,2F ,P 是双曲线上异于顶点的任意一点,12F PF ∠=α(0απ<<),求12F PF ∆的面积.分析:已知12F PF S ∆=121||||sin 2PF PF α⋅,关键是求12||||PF PF ⋅的值,联系12F PF ∠=α,使我们想到余弦定理,配方后用双曲线第一定义即可求得.解析:设双曲线的焦距为2c ,有双曲线的第一定义知,12||||||PF PF -=2a ,在12F PF ∆中,由余弦定理得,221||F F =221212||||2||||cos PF PF PF PF α+-=21212(||||)2||||(1cos )PF PF PF PF α-+-,∴12||||PF PF =222112||(||||)2(1cos )F F PF PF α---=221cos b α- ∴12F PF S ∆=121||||sin 2PF PF α=2sin 1cos b αα-=2cot 2b α. 点评:解决双曲线上一点与两焦点构成的三角形问题时,要充分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双曲的第一定义,关键是配凑出12||||||PF PF -的形式,注意点P 在双曲线的哪一支上.三、利用第一定义计算双曲线上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问题例4已知1F ,2F 分别是双曲线221169x y -=的左右焦点,过1F 的直线与双曲线左支交于A ,B ,弦AB=4,求2ABF ∆的周长.分析:本题涉及双曲线上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问题,利用双曲线的第一定义求解. 解析:因为A ,B 在双曲线上,所以21||||AF AF -=8,21||||BF BF -=8,∴2211||||(||||)AF BF AF BF +-+=16,而11||||||AF BF AB +=,∴22||||20AF BF +=,∴22||||||24AB AF BF ++=,即2ABF ∆的周长为24. 点评:凡涉及双曲线上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问题,注意利用双曲线第一定义求解,注意判断点在双曲线的哪一支上.在解决双曲线问题要有应用椭圆第一定义的意识,见到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常数小于两定点的距离)应想到其轨迹是椭圆,见到双曲线上一点应想到该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2a ,只有这样才能熟练运用双曲线的第一定义解题.。

高二数学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教学设计

高二数学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教学设计

(4) 在解题过程中 ,加强对自身思想方法和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复杂运算能力和应用数形结合 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 (1)通过练习 ,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 (2)在对不断引申的问题的思考、回答过程中
,掌握联想、类比、猜测、证明等合情推理方
法.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 1)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中;
6
y 5 Q
4
3
M2
1
A
-8
-6
-4
C -2
-1
2
4
6
8
x
-2
-3
-4
引申 :若将点 A 移到圆 C 外,点 M 的轨迹会是什么 ?
3
教学流程图:
PPt 展示问题 1 教师直截了当引入课题
学生思考 ,讨论
学生代表利用多媒体进行对自己 的解法进行讲解
PPt 展示问题 2
教师引导学 生进行点评
教师引入问题 2
教学 作用 D
A
使用 方式 B
F
所得结论
理解定 义、去伪 存真
占用 时间 3分 钟
15 秒
媒体来源 自制
自制
F
H
A
G
G
D
H
B
E
F
G
巧用定 义、以简 驭繁
5分 钟 3分 钟
30 秒
5分 钟
自制 +传统资 源 自制
自制
自制 +传统资 源
电脑 练习引出新 B
设疑
问题
自制
30 秒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 A. 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C.举例验证,建 立概念; D. 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 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G.设难置疑, 引起思辨; H. 展示事例,开阔视野; I. 欣赏审美,陶冶情操; 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K. 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 A. 设疑 — 播放 — 讲解; B. 设疑 — 播放 — 讨论; C.讲解 — 播放 — 概括; D.

高二年级数学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高二年级数学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圆锥曲线的定义及其基本几何性质之后的一节复习课。

本节课的内容是利用几何画板演示曲线随着离心率的变化而变化,观察圆锥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统一定义,并对利用统一定义求轨迹、求最值,并拓展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为下节课复习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在知识上是对已学知识的归纳拓展,在能力上是在学生已有能力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提升。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探究圆锥曲线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演练动态数学,探究其规律,进而使学生更深刻的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反映的数学美。

通过了解圆锥曲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教学对象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适合高二的学生学习掌握。

这个时期的学生在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个性化特征也日趋明显。

这一时期的学生已经具有知识的迁移能力、联想与类比的学习策略,养成了探究与归纳的学习习惯。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圆锥曲线本身的内在性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掌握了解决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深圳的学生受环境的影响,了解、掌握信息的能力很强,特别是深圳学校的信息技术的使用程度,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深刻的认识,甚至学生也能较熟练的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环境分析本节课内容需要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圆锥曲线的动态变化情况,同时需要借助几何画板解决圆锥曲线有关的应用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因此,本节课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最佳。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并能利用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求轨迹、求最值和解决实际问题等。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归纳得出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的过程,提高类比转化的能力;②通过圆锥曲线随着离心率的变化而变化规律的探究,理解掌握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内在联系;③通过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应用,并利用几何画板等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刻画动态圆锥曲线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与方法。

知识科普圆锥曲线教案

知识科普圆锥曲线教案

知识科普圆锥曲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和参数方程。

3. 能够应用圆锥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

2. 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和参数方程。

三、教学难点1. 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的推导和应用。

2. 圆锥曲线的实际问题解决。

四、教学过程1. 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圆锥曲线是平面上的一类曲线,它们可以由一个圆锥和一个平面相交而得到。

圆锥曲线包括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

它们都具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广泛应用于数学、物理、工程等领域。

2. 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和参数方程(1)圆的标准方程和参数方程圆的标准方程为:x^2 + y^2 = r^2,其中r为圆的半径。

圆的参数方程为:x = r*cosθ,y = r*sinθ,其中θ为参数。

(2)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参数方程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a)^2 + (y/b)^2 = 1,其中a和b分别为椭圆在x轴和y轴上的半轴长。

椭圆的参数方程为:x = a*cosθ,y = b*sinθ,其中θ为参数。

(3)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和参数方程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x/a)^2 - (y/b)^2 = 1或者(y/b)^2 - (x/a)^2 = 1,其中a和b分别为双曲线在x轴和y轴上的半轴长。

双曲线的参数方程为:x = a*coshθ,y = b*sinhθ,其中θ为参数。

(4)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参数方程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2 = 2px或者x^2 = 2py,其中p为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抛物线的参数方程为:x = p*t^2,y = 2pt,其中t为参数。

3. 圆锥曲线的实际问题解决圆锥曲线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天体运动、工程设计、物理实验等。

学生可以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加深对圆锥曲线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标准方程和参数方程,让学生了解圆锥曲线的基本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教学设计)南浔中学沈爱华一、教材分析:圆锥曲线作为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历年高考的必考点,同时它又是高中数学各骨干知识的交汇点,与函数、平面向量、方程、不等式、三角函数等均有紧密联系。

圆锥曲线的定义是根本,是相应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的“源”,不能正确的理解定义,对圆锥曲线方程和几何性质就不能深入。

而且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着它特有的几何特征,这些定义在解题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圆锥曲线的定义的教学我们往往注重它的理解而忽略它的运用,恰当地运用定义解题,有助于使问题得到更清晰、简洁的解决。

同时理解圆锥曲线的定义,是学生掌握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的基础;熟练运用定义解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方程研究曲线几何性质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作为普通中学的高三学生,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一定的理解,但在运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的方法、题型没有掌握好,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

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 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

因此,在高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必要再一次回到定义,熟悉“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这一重要的解题策略。

三、设计思想: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我首先复习圆锥曲线的定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定义;然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定义解题来分类研究学习,利用一般解题方法处理习题, 针对学生练习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点评,强调“双主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以使学生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渐近线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科学性和批判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及联想、类比、猜测、证明等合情推理方法.3.借助导学案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氛围中,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勇于探索、发现、创新的精神.五、教学重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运用该定义解题的方法与题型的掌握。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讲练结合七、教学过程:(一)、复习圆锥曲线的定义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距离的和等于定值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

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定值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

这两个定点叫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

抛物线:平面内到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复习圆锥曲线的定义,熟悉定义,尤其注意定义中三类曲线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为接下来进一步利用定义解题打下基础。

(二)、例题讲解类型一、利用定义求轨迹例1.动点(,)P x y 满足下列方程,请说出其表示的轨迹6;2;1x =+。

设计意图:通过直接给出式子,了解学生对定义的掌握程度。

分析:对于第(1)、(2)小题,大部分学生是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结合定义直接看出其轨迹方程,但是对于第(2)题,要引导学生注意双曲线定义的绝对值,从而考虑到是双曲线的一支,第(3)小题可能大部分学生是利用化简得到的,最后让学生反过来再看通过两点间距离和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结合抛物线的性质,可直接得到。

解析:可看作点(,)x y 与两定点(1,0)、(1,0)-的距离之和为6,又62>,所以点(,)x y 的轨迹是以(1,0)、(1,0)-为焦点、长轴长为6的椭圆。

(,)x y 与两定点(0,2)、(0,2)-的距离之差为2,又24<,所以点(,)x y 的轨迹是以(0,2)、(0,2)-为焦点、实轴长为2的双曲线的下支。

1x =+可看作点(,)x y 与定点(1,0)距离等于到直线1x =-的距离。

所以点(,)x y 的轨迹是以(1,0)为焦点,以1x =-为准线的抛物线。

变式1、已知定点(0,7)A ,(0,7)B -,(12,2)C ,以C 为一个焦点作过A ,B 的椭圆,则另一焦点F 的轨迹方程是 。

设计意图:本题通过定义求轨迹的一个提升,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椭圆定义与双曲线定义的理解、掌握。

分析:此题首先要根据椭圆的定义,再转化为双曲线的定义,最后对比双曲线的定义,得到是双曲线的一支。

解析:由题意,2AC AF a +=,2BC BF a +=,AC AF BC BF ∴+=+,又13,15A C B C ==, 2AF BF ∴-=,从而可知点F 是以A B 、为为焦点、实轴长为2的双曲线的下支,即1a =,7c =,248b ∴=,∴另一焦点F 的轨迹方程是221(1)48x y y -=≤-。

类型二、利用定义求最值例 2. 12F F 、分别是椭圆22143x y +=的左、右两焦点,点P 在椭圆上运动,定点M ,求1PM PF +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本题结合数形结合思想,考查椭圆的定义的活学活用。

分析:此题是利用椭圆定义求最值的典型例题,1F 是左焦点,通过椭圆定义,转化为到右焦点2F 的距离,再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得到。

解析:122PM PF PM a PF +=+-22a MF ≤+437=+=,()1max 7PM PF ∴+= ,当且仅当三点2M F P 、、共线时取等号。

变式1、P 为24y x =上一点,记P 到准线的距离为1d ,到2120x y -+=的距离为2d ,求12d d +的最小值;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了抛物线的简单应用.考查了学生对抛物线定义的理解和应用.分析:此题是利用抛物线定义求最值,区别于椭圆与双曲线,对于P 到准线的距离为1d ,通过定义转化为P 到焦点的距离,过F 向直线引垂线,此时12d d +最小,进而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即得最小值。

解析:122F d d d PF d +=+≥, F 为抛物线的焦点,F d 为点F 到直线2120x y ++=的距离,即为所求最小值。

又(1,0)F ,F d ∴==变式2、 定长为8的线段AB 在24y x =上移动,求AB 中点M 到y 轴的最小距离。

设计意图:本题是对求最值问题的一个提升,考查了抛物线的定义和梯形的中位线定理,通过这道题可以深入观察学生对求抛物线定义的掌握程度,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 此题首先要考虑AB 中点M 到y 轴的最小距离d ,等于点M 到准线的距离小1,再利用梯形的中位线,点M 到准线的距离1d +等于A B 、到准线的距离和的一半,再利用抛物线的定义转为A B 、到焦点的距离和,最后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解决。

类型三、利用定义求值例3、 已知椭圆22221(0)x y a b a b +=>>,12,F F 为左右焦点,点P 在椭圆上,且12F PF α∠=,求12F PF ∆的面积。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利用椭圆的定义求焦点三角形面积,是一道的常规题。

主要是加强学生对椭圆的定义结合余弦定理的应用。

分析:先根据椭圆的定义,结合余弦定理,可求得12PF PF ⋅的值,最后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解析:设1P F m =,2PF n =,则由椭圆定义,得2m n a +=①,又由余弦定理得,2222cos 4m n mn c α+-=②,从而由2-①②,得222cos 44mn a c α=-(1+),即221cos b mn α=+ 所以12F PF ∆的面积为22112sin sin sin 221cos 1cos b b S mn ααααα⋅==⋅=++ 变式1、设ABC ∆的重心为G ,且4G B G C +=,若2BC =,则GA 的取值范围是 。

设计意图:本题来源于2015高三文科一模的一道填空题。

此题学生当时根本就没想到与椭圆的关系,但放在这节课中,学生都想到重心G 的轨迹为椭圆。

主要考查了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性质结合三角形的重心,加强学生的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

分析:由条件4GB GC +=,又2BC =要,从而根据椭圆的定义,可知点G 的轨迹方程,又G 为三角形的重心,所以求GA 的取值范围,又可转化为求GO 的取值范围的2倍即可。

解析:因为2BC =,所以以BC 所在直线为x 轴,BC 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则可知()1,0B - ,()1,0C ,又4GB GC +=,则点G 在椭圆方程22143x y +=上,又G 为ABC ∆的重心,则GA =2GO ,而)2GO ∈, 可知)GA ⎡∈⎣变式2、从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 b-=>>的左焦点1F 引圆222x y a +=的切线l ,切点为T ,且l 交双曲线的右支交于点P ,M 是线段1F P 的中点,O 为坐标原点,则OM TM -的值为 。

设计意图:此题学生在做练习时,普遍认为较难,错误率较高,因而放在这里,让学生再次感受一下双曲线定义的魅力。

本题考查了圆的切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双曲线的定义、勾股定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推理能力。

分析:要求OM TM-,先引导学生分析图象, 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可得,212OM PF =,再TM FM FT =-,利用勾股定理算出FT ,而112FM PF =,最后由双曲线的定义即可算出。

解析: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可得,212OM PF =,再利用圆的切线的性质可得,FT b ==,而112T M F M F T P F b =-=-211122OM TM PF PF b ∴-=-+,结合双曲线的定义,可知O M T M -12=-2a ⋅b +b a =- (三)、小结主要以提问、补充的形式对本节课知识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总结,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安排在高三的一节专题复习课,从开始复习到现在,已经两个多月了。

通过复习,同学们能够根据问题的特点,适当选用合适的公式、定理、法则进行解题。

但是,通过练习和检测,我发现有的同学对数学定义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至出现在解答数学问题时,不能及时地发现一些促进问题迅速获解的隐含条件,经常出现舍近求远、舍简求繁的情况。

以往的教学经历告诉我,引导学生合理应用定义是寻求解题捷径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求解有关圆锥曲线的有关问题时,灵活运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常常会给解决这类问题题带来极大方便。

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解有关圆锥曲线的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