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麻醉药理学 镇静催眠药与安定药(2.1.1)--概述、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中枢神经系统)
![麻醉药理学 镇静催眠药与安定药(2.1.1)--概述、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中枢神经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1d34f099d1f34693dbef3e08.png)
REMS:
全身肌张力进一步下降,交感、副交感功能失调,呼吸不均 匀, 心率和心输出量进一步减少,脑血流增加,有助于儿童脑发育 和成人脑功能的修复,与近期学习能力,记忆和理解尤为密切
SWS:
生长激素水平分泌达到高峰,而肾上腺类固醇分泌达到最低 有助于躯体休息和能量储备,于机体合成代谢有关, 有利于机体发育和疲劳消除
( 1 )抗焦虑作用
这种作用是在低于镇静剂量时即可表现出来
半数中毒量
( 2 )镇静催眠
( TD50 ) / 半数有效量
随着剂量增大, BDZ 类可产生镇静催眠作用
( ED50) 或 半数致死量
治疗指数高,对呼吸、循环的抑制轻;
( LD50 ) / 半数有效量
( ED50 )
称为治疗指
数。
对快动眼睡眠 (REMS )时相影响小
GABAA 受体 - 氯离子 - 苯二氮卓受体复合物模式
2 、不同部位 BDZ 受体兴奋的效
果
大脑皮层和小脑组织中的 BDZ 兴 后
产生镇静和抗惊厥的作用
边缘系统 BDZ 受体兴奋后产生抗焦虑作用
脊髓部位的 BDZ 受体兴奋后 产生肌肉松弛作用
(二)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1 、中枢神经系统
( central nervous system , CNS )
生理性睡眠
生梦景)
非快动眼睡眠
(non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NREMS)
70~100 分钟,分 1 、 2 、 3 、 4 期,
其中 3 、 4 期合称慢波睡眠( slow wave sleep , SWS )
夜惊
快、 梦动游眼症睡多
发眠生(
在 SWS
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30d31ac88bd63186bcebbc26.png)
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及代表药?作用机制:苯二氮卓类口服吸收良好,约lh达血药峰浓度。
其中三唑仑吸收最快;奥沙西泮和氯氮卓口服吸收较慢,肌内注射吸收也缓慢,且不规则。
欲快速显效时,应静脉注射。
苯二氮卓类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其中安定的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9%。
因其脂溶性很高,故能迅速向组织中分布并在脂肪组织中蓄积。
静脉注射时首先分布至脑和其他血流丰富的组织和器官。
脑脊液中浓度约与血浆游离药物浓度相等。
随后进行再分布而蓄积于脂肪和肌组织中其分布容积很大,老年患者更大。
此类药物主要在肝药酶作用下进行生物转化。
多数药物的代谢产物具有与母体药物相似的活性,而其t1/2 则比母体药物更长。
例如氟两泮的血浆t1/2,仅2~3h,而其主要活性代谢产物N-去烷基氟西泮的血浆t1/2 却在50h以上。
连续应用长效类药物时,应注意药物及其活性代谢物在体内蓄积。
苯二氮卓类及其代谢物最终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失活,经肾排出。
结构中含羟基者可直接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失活,这一途径较少受其他因素影响。
结构上7位上有硝基者(如硝西泮)在生物转化时,硝基还原成氨基,进一步乙酰化为乙酰氨基,两种代谢物均无生物活性,且此代谢途径也较少受其他因素影响。
但本类药物在体内的氧化代谢则易受肝功能、年龄和同时饮酒的影响,使t1/2 延长。
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1.抗焦虑作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小剂量对人有良好抗焦虑作用。
作用发生快而确实,能显著改善患者恐惧、紧张、忧虑、不安、激动和烦躁等焦虑症状。
地西泮的抗焦虑作用选择性高,对各种原因导致的焦虑症均有效,且可产生暂时记忆缺失,麻醉前给药,可缓解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情绪,减少麻醉药用量,增加其安全性,使患者对术中的不良刺激在术后不复记忆。
这些作用优于吗啡和氯丙嗪。
临床也常用于心脏电击复律或内镜检查前给药,多用地西泮静脉注射。
2.镇静催眠作用:苯二氮卓类随着剂量加大,出现镇静催眠作用。
对人的镇静作用温和,能缩短诱导睡眠时间,提高觉醒阈,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延长睡眠持续时间。
苯二氮卓类作用原理
![苯二氮卓类作用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39c091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63.png)
苯二氮卓类作用原理苯二氮卓类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其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来产生药理效应。
下面将从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效应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作用机制苯二氮卓类药物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受体来产生药理效应。
具体来说,它们主要作用于GABA-A受体,增强GABA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
GABA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抑制神经元活动的作用。
苯二氮卓类药物通过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产生镇静、催眠、抗惊厥等效应。
二、药理效应1. 镇静催眠作用:苯二氮卓类药物通过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产生镇静、催眠的效果。
因此,它们广泛用于治疗失眠、焦虑和紧张等神经系统疾病。
2. 抗惊厥作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从而起到抗惊厥的作用。
这是因为它们能够增强GABA的抑制性作用,抑制过度兴奋的神经元活动。
3. 骨骼肌松弛作用:苯二氮卓类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通路,抑制脊髓的传入神经元活动,从而产生骨骼肌松弛的效应。
这使得它们在手术麻醉中得到广泛应用。
4. 抗焦虑作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能够通过增强GABA的抑制性作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产生抗焦虑的效果。
因此,它们常被用于治疗各种焦虑症状,如广泛性焦虑症、社交焦虑症等。
5. 嗜睡作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能够通过增强GABA的抑制性作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产生嗜睡的效果。
因此,它们常被用于治疗失眠等睡眠障碍。
三、临床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由于其镇静、催眠、抗惊厥等药理效应,广泛应用于临床。
具体应用包括:1. 失眠治疗: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劳拉西泮等常用于治疗失眠,帮助患者入睡和改善睡眠质量。
2. 镇静剂:苯二氮卓类药物可用于手术麻醉前的镇静,减轻患者的焦虑和紧张。
3. 抗焦虑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常被用于治疗各种焦虑症状,如广泛性焦虑症、社交焦虑症等。
苯二氮卓类药物(安定类BZDs)总结
![苯二氮卓类药物(安定类BZDs)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76fdd8902d276a200292e61.png)
苯二氮卓类药物(安定类/BZDs)总结适应症一、焦虑障碍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怖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SSRIs)是多数焦虑障碍的一线治疗,苯二氮卓类药物(BZDs)是二线治疗。
在惊恐障碍、强迫症和社交恐怖治疗中,SSRls只是替代了三环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位置,仍需与BZDs联用。
最近有人提出,SSRls联合BZDs有其合理性,因为这两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同:BZDs激动GABA A受体,SSRls激动5-HT1A受体,故BZDs联合SSRls是治疗多数焦虑障碍的有效方法。
此时BZDs应定时用药,而不是必要时用药。
在SSRI起效后,BZDs可逐渐撤药。
从原理上看,中枢神经系统有1/3的是γ-氨基丁酸(GABA)神经元,GABA通过激动GABA A受体降低觉醒性。
GABA A受体含有α、β、γ、δ和ρ共5个亚基,每个亚基含有4个跨膜区,分子中心部位形成Cl-通道。
不同亚基上有不同药物的结合位点。
当GABA A受体激活时,通道打开,Cl-流人,细胞膜电位的外正内负状态更加明显,此时称为膜超级化,当膜超级化时,去极化更困难,神经元更难以兴奋,倾向抑制。
在α与β亚单位界面上有一个GABA结合点(一个GABA A受体上有2个GABA结合点),在α和γ亚单位界面上有苯二氮卓结合点(一个GABA A受体上有一个苯二氮卓结合点),即苯二氮卓(BZDs)受体。
神经成像研究表明,惊恐障碍病人的皮质和皮质下苯二氮卓受体结合下降。
导致GABA 能下降,觉醒增加,易感焦虑。
BZDs通过激动苯二氮卓受体而打开GABA A受体上的Cl-通道,Cl-流人神经元,细胞膜超级化,使去极化更困难,点燃率下降,该效应在海马和杏仁核可抗焦虑。
(一)惊恐障碍1.急性期治疗:阿普唑仑的惊恐有效率为65%-85%(记作3/4),与三环抗抑郁药相当,但起效快,45~90分钟起效。
缺点是作用持续时间短(4~6小时),停药后易发生反跳和复发。
苯二氮卓类
![苯二氮卓类](https://img.taocdn.com/s3/m/0a679ae0a1c7aa00b52acb4d.png)
依托咪酯 -5~10 0~-17 -20~14 0~-20 -18~6 0~-18
咪达唑仑 异丙酚
-14~12 -10~10
-12~26 -10~-40
0~-25 -10~-25
0~-18 -10~-25
0
0~-10
0~-12 -15~-40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IV anesthetic agents
药理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木僵﹑镇静﹑遗忘﹑显著镇痛 脑血流量和耗氧量增加,颅内压上升 苏醒期反应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直接的抑制作用 间接的兴奋作用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影响小 可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
其他作用 眼压轻度增高
临床应用
临床复合麻醉 辅助区域麻醉 哮喘 急慢性疼痛治疗 禁忌症
不良反应
依托咪酯
Drug name MAP HR CO dp/dt SVR
Thiopental
-
+
-
-
-/+
Etomidate
0
0
0
0
0
Propofol
--
-
-
-
--
Ketamine
++
++ +
+/-
+/-
Midazolam 0/-
-/+ 0/-
0
-/0
CVP ++ 0 ++ 0 +
常用静脉全麻药对中枢神经和重要脏器的影响(%)
常用静脉全麻药的性质和应用
项目
硫喷妥钠
起用(年份)
1934
pH
药化全部重点(仅供参考)
![药化全部重点(仅供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c11da412fad6195f312ba6ff.png)
1.苯二氮卓类药物是7位和1,2位有强电子基团(如硝基,三唑环)存在时,4,5位重新环合特别容易进行。
2.苯二氮卓类的作用机制与GABA神经能递质有关。
在4,5位骈入四氢噁唑环,得到后缀为唑仑的一系列作用较强的苯并氮卓类药物。
在苯并氮卓的1,2位骈上五元杂环如咪唑和三唑环,得到的药物命名仍以唑仑为后缀。
3.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代谢途径主要有N-甲基、C-3位上羟基化、苯环酚羟基化、氮氧化合物还原、1,2位开环等。
4.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副作用为疲倦、思睡和昏睡。
突然停药后的反跳作用会引起癫痫发作,长期应用会形成耐受性。
5.巴比妥又称环状丙二酸酰脲。
6.巴比妥类药物结构式。
7.巴比妥酸本身无生理活性,只有当5位次甲基上的两个氢原子被烃基取代后才呈现活性。
8.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物分类:①长时效:巴比妥,苯巴比妥。
②中时效:异戊巴比妥,环己烯巴比妥。
③短时效:司可巴比妥,戊巴比妥。
④超短时效:海索比妥,硫喷妥钠。
9.巴比妥药物当5位取代基为饱和直链烷烃或苯环时,不易被氧化而作用时间较长。
当5位取代基为支链烷烃或不饱和烷基时,氧化代谢较易发生。
2位S-取代的硫巴比妥类代谢往往是脱硫生成相应的O-取代物。
10.巴比妥类药物5位的两个取代基是不同的,一般采用先引入体积大的基团,再引入体积小的基团的合成方法,以控制生成的中间体质量。
11.异戊巴比妥钠水溶液呈碱性反应(25页最下面的方程式)12.异戊巴比妥久用可成瘾,对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13.酒石酸唑吡坦在正常治疗周期内,极少产生耐受性和身体依赖性,现已成为主要的镇静催眠药。
14.苯巴比妥是最早用于治疗抗癫痫的巴比妥类药物。
其作用机制为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单突触和多突触传递,导致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也增加运动皮质的电刺激阀值,因而提高发作的阀值。
15.苯妥英钠因个体差异大,需进行血药浓度的监测,以决定患者每日的给药次数和用量。
16.苯妥英钠有致畸性的副作用。
17.奥卡西平在胃肠道几乎完全吸收,吸收后在体内迅速还原成具有治疗活性的代谢产物10,11-二氢-10-羟基卡马西平,该代谢产物除少量氧化成无活性的反式10,11-二羟基代谢物外,其余的在肝微粒体酶催化下,与体内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排出。
苯二氮卓类
![苯二氮卓类](https://img.taocdn.com/s3/m/ffb26d46767f5acfa1c7cda8.png)
环功能抑制轻;②对肝药酶无明显诱导作 用,联合用药时相互干扰少;③对REMS 时相影响小,停药后反跳现象较轻,可减 少夜惊、夜游症;④连续应用依赖性较轻; ⑤有特异性拮抗药。
苯二氮卓类
3、抗惊厥、抗癫痫 可用于防治破伤风、 子痫、高热及药物引起的惊厥。地西泮是 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其他类型的 癫痫发作则以硝西泮和氯硝西泮的疗效较 好。
咪达唑仑 0.5~1 30~40
98
0.8~1.6 2~3
400
苯二氮卓类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一)神经系统 苯二氮卓类药物均 有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及肌松 弛等中枢抑制作用。
1、抗焦虑 在低于镇静剂量的小剂量 即可改善焦虑患者的紧张、忧虑、恐 惧及失眠症状,故苯二氮卓类亦称为 抗焦虑药。
苯二氮卓类
苯二氮卓类
临床用途: ①作为麻醉前用药; ②作为部位麻醉辅助用药; ③用于全麻诱导,主要适用于心血管功能较
差的病人; ④作为复合全麻的组成部分,可增强全麻药
的作用,减少全麻药的用量,并防止某些 麻醉药(如氯胺酮)的不良反应。
苯二氮卓类
(二)心血管系统
低血容量、一般情况不良、心力衰
BP↓
竭病人可有显著血压下降。
苯二氮卓能增强GABA 能神经传递功能和突 触抑制效应,还有增 强GABA与GABAA受 体相结合的作用。
药理作用
Patch-clamp recording of single channel GABA evoked currents in spinal cord neurons
A
control
GABA 2uM
t1/2
清除率 (ml·min-1)
《苯二氮卓类药物》课件
![《苯二氮卓类药物》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485956c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c.png)
按照作用机制分类
可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苯二氮卓类药物。
作用机制
1
神经递质GABA的作用
苯二氮卓类药物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效应,降低脑内神经传递 的兴奋性。
2
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它们通过作用于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产生镇静、安眠、抗焦虑和抗惊厥的效果。
3
调节神经传递物质
此类药物还通过调节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活性物质,产生不同的药理效应。
《苯二氮卓类药物》PPT课件
简介
苯二氮卓类药物是一类常用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本节将介绍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
定义和分类
什么是苯二氮卓类药物?
苯二氮卓类药物是一类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抑郁等作用的药物。
常见的苯二氮卓类药物
包括地西泮、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
2
病例二:焦虑症患者
阿普唑仑被成功应用于治疗焦虑症,帮助患者重建自信,改善日常生活。
3
病例三:癫痫患者
一名癫痫患者服用长效苯二氮卓类药物,显著减少了癫痫发作的次数。
总结和展望
苯二氮卓类药物是中枢神经系统常用的抑制剂,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未来 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了解其作用机制和开发更高效、安全的药物。
常见副作用
包括嗜睡、乏力、共济失调等。 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依赖性和耐 受性。
禁忌症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 年人和肝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用药注意事项
需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避免酗酒和驾驶等操作。
临床应用案例分享
1
病例一:失眠患者
患者使用地西泮治疗失眠,有效改善了睡眠质量,增强了白天的注意力和活力。
适应症和用法
苯二氮卓类
![苯二氮卓类](https://img.taocdn.com/s3/m/8301e2ba1a37f111f1855b74.png)
一、苯二氮卓类苯二氮卓类副作用和成隐性较巴比妥类小,为镇静、催眠、抗焦虑的首选药。
作用机制:与中枢苯二氮卓受体结合苯二氮卓类发展1960年,氯氮卓首先用于临床。
进一步研究发现氯氮卓的脒基及N上的氧非活性必须,得到地西泮。
构效关系:7位吸电子取代活性增强(如硝西泮)1位脱甲基,3位氧化,仍有活性。
如奥沙西泮、劳拉西泮,副作用小在苯并二氮卓环的1,2位上并合三唑环,增加药物对代谢稳定性,并提高与受体亲合力,活性增强。
国家特殊管理精神药品根据成瘾性依赖性分类:精I 、精II。
除三唑仑属于精I,其余均为精II (包括其他类的唑吡坦)硝西泮:催眠、抗焦虑、抗惊厥氯硝西泮:抗惊厥作用强氟西泮:治疗因焦虑所致失眠劳拉西泮三唑仑地西泮Diazepam(精II)化学名为 1-甲基-5-苯基-7-氯-1,3-二氢-2H-1,4-苯并二氮杂-2-酮。
又名安定。
结构特点:以1,4-苯并二氮杂为母体(卓环为7元环),5位有苯基,7位有氯。
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的结构特点是1,2位并和五元的三唑环理化性质:遇酸碱受热,可水解开环失效易水解:1,2位或4,5位间开环平行进行4,5位间开环为可逆性水解,不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用途:失眠、抗焦虑、抗癫痫代谢N上去甲基、3位羟基化代谢物仍有活性奥沙西泮奥沙西泮(精Ⅱ)化学名:5-苯基 -3-羟基 -7-氯-1,3-二氢-2H-1,4-苯并二氮杂-2- 酮结构特点:是地西泮的活性代谢产物。
C 一 3 位为手性中心,右旋强于左旋,临床使用消旋体。
理化性质:鉴别:本品在酸性溶液中加热水解,生成芳伯胺,经重氮化反应与β-奈酚偶合,生成橙色的偶氮化合物,放置后色渐变深。
可用此反应与1-位甲基取代的苯二氮卓药物区别。
临床用途:奥沙西泮的作用与地西泮相似,但较弱。
副作用很轻。
一、巴比妥类及其类似物巴比妥类的基本结构丙二酸酯与脲的环状酰脲衍生物特点:5位双取代,增加脂溶性、降低酸性,产生活性。
有成瘾性,戒断症状,部分属于国家特殊管理的二类精神药品(精II)苯巴比妥(精II)化学名: 5-乙基-5-苯基-2,4,6 (1H,3H,5H)-嘧啶三酮母体巴比妥酸是彻底氢化的2,4,6-嘧啶三酮,在1,3,5位上有氢,5位上连有乙基和苯基理化性质:(1)弱酸性:难溶于水,互变异构,形成内酰亚胺式显酸性,可与碱成钠盐,溶于水(2)水解:酰脲结构易水解开环。
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e79b805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6a.png)
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苯二氮卓类药物是一类常用于治疗焦虑和睡眠障碍的药物。
它们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功能来发挥药效。
GABA是一种具有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它通过与神经元的GABA受体结合,调节神经元的活动。
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以增强GABA受体对GABA的敏感性,促使其更有效地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产生镇静、抗焦虑和催眠的效果。
另外,苯二氮卓类药物还可以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其他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
例如,它们可能与多巴胺受体和5-羟色胺受体结合,影响这些神经递质的浓度和活动,进一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明显的镇静和催眠作用,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
长期、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依赖性和药物滥用问题。
此外,由于苯二氮卓类药物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因此在饮酒、驾驶或操作机器等需要警觉性和集中注意力的活动中应谨慎使用。
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这类药物,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效果。
第三篇中枢神经系统药理习题答案
![第三篇中枢神经系统药理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6a647d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a3.png)
第三篇中枢神经系统药理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苯二氮卓类的作用机制是〔 B 〕A直接抑制中枢神经功用B增强GABA与GABA A受体的结合力C作用于GABA受体,促进神经细胞膜去极化D诱导生成一种新的蛋白质而起作用E以上都不是2、吗啡不会发生下述哪一作用〔 D 〕A呼吸抑制B止咳作用C体位性低血压D肠道蠕动添加E支气管收缩3、解热镇痛药镇痛的主要作用部位是〔 D 〕A脊髓胶质层B丘脑内侧核团C脑干网状结构D外周E脑室与导水管周围灰质部4、用苯巴妥类镇静催眠药治疗失眠症,醒后思睡、乏力,这是药物的〔 C 〕A治疗作用B反作用C后遗作用D继发作用E选择性作用5、地西泮与苯巴比妥比拟其催眠作用的主要特点是〔 C 〕A作用时间长B起效快C不清楚延长快波睡眠D能延长快波睡眠E能延伸快波睡眠6、地西泮〔安宁,diazepam〕不具有以下哪种作用〔 B 〕A抗焦虑作用B抑制心脏C抗惊厥、抗癫痫、D中枢性肌松作用E镇静、催眠作用7、以下何种疾病不是吗啡〔morphine〕的顺应症〔 E 〕A严重的创伤、烧伤疼痛B心肌梗死惹起的剧痛C急、慢性消耗性腹泻D心源性哮喘E支气管哮喘8、小剂量阿司匹林〔aspirin〕防止血栓构成机理是〔 C 〕A抑制脂氧酶,增加PG分解B抑制脂氧酶,促进PG分解C抑制环氧酶,增加TXA2分解D抑制环氧酶,增加PGI2分解E抑制凝血酶原构成9、某人运用双香豆素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后因失眠加用苯巴比妥, 结果病人的凝血酶原时间比未加苯巴比妥时延长, 这是由于〔 D 〕A苯巴比妥能对立双香豆素的抗凝作用B病人对双香豆素发生了耐受性C苯巴比妥有抑制凝血酶的作用D苯巴比妥诱导肝药酶,使双香豆素的代谢减速E以上都不对10、地西泮抗焦虑作用的主要部位是〔C〕A中脑网状结构B下丘脑C边缘系统D大脑皮层E纹状体11、苯巴比妥钠延续运用发生耐受性的主要缘由是〔E〕A再散布于脂肪组织B排泄加快C被假性胆碱酯酶破坏D被单胺氧化酶破坏E诱导肝药酶使自身代谢加快12、以下药物中t1/2最长的是〔C〕A地西泮B氯氮卓C氟西泮D奥可西泮E三唑仑13、有关地西泮的表达,错误的为〔D〕A口服的肌注吸收迅速B口服治疗量对呼吸及循环影响小C能治疗癫痫继续形状D较少量可惹起全身麻醉E其代谢产物也有作用14、苯二氮卓类中毒的特异解毒药是〔C〕A尼可刹米B纳络酮C氟马西尼D钙剂E美解眠15、苯巴比妥过量中毒,为了促使其快速排泄〔C〕A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添加肾小管再吸收B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减小,添加肾小管再吸收C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增加肾小管再吸收D酸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增加肾小管再吸收E以上均不对16、以下巴比妥类药物中,起效最快、维持最短的药物是〔C〕A苯巴比妥B司可巴比妥C硫喷妥D巴比妥E戊巴比妥17、苯二氮卓类受体的散布与何种中枢性抑制递质的散布分歧?〔D〕A多巴胺B脑啡肽C咪唑啉Dγ-氨基丁酸E以上都不是18、惹起病人对巴比妥类药物成瘾的主要缘由是〔D〕A使病人发生欣快感B能诱导肝药酶C抑制肝药酶D停药后快动眼睡眠时间延伸,梦魇增多E以是都不是19、苯二氮卓类无以下哪种不良反响?〔 E 〕A头昏B嗜睡C乏力D共济失调E口干20、地西泮的药理作用不包括〔C〕A镇静催眠B抗焦虑C抗震颤麻木D抗惊厥E抗癫痫21、巴比妥类发生镇静催眠作用的机理是〔C〕A抑制中脑及网状结构中的多突触通路B抑制大脑边缘系统的海马和杏仁核C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激活系统D抑制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E以上均不是22、地西泮的抗焦虑作用主要是由于〔A〕A增强中枢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作用B抑制脊髓多突触的反射作用C抑制网状结构下行激活系统D抑制大脑-丘脑异常电活动分散E阻断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通路23、典型的镇痛药其特点是〔 E 〕A有镇痛、解热作用B有镇痛、抗炎作用C有镇痛、解热、抗炎作用D有弱小的镇痛作用,无成瘾性E有弱小的镇痛作用,重复运用容易成瘾24、吗啡常用注射给药的缘由是〔 D 〕A口服不吸收B片剂不动摇C易被肠道破坏D首关消弭清楚E口服抚慰性大25、吗啡镇咳的部位是〔 B 〕A迷走神经背核B延脑的孤束核C中脑盖前核D导水管周围灰E蓝斑核26、吗啡抑制呼吸的主要缘由是〔 C 〕A作用于时水管周围灰质B作用于蓝斑核C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理性D作用于脑干极后区E作用于迷走神经背核27、吗啡缩瞳的缘由是〔 A 〕A作用于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B作用于导水管周围灰质C作用于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D作用于蓝斑核E作用于边缘系统28、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是〔 C 〕A吗啡B喷他佐辛C芬太尼 D.美沙酮 E.可待因29、哌替啶比吗啡运用多的缘由是〔 D 〕A无便秘作用B呼吸抑制造用轻C作用较慢,维持时间短D成瘾性较吗啡轻E对支气平滑肌无影响30、心源性哮喘可以选用〔 E 〕A肾上腺素B沙丁胺醇C地塞米松D格列齐特E吗啡31、吗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B 〕A蓝斑核的阿片受体B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C黑质-纹状体通路D脑干网状结构E大脑边缘系统32、吗啡的镇痛作用最适用于〔 A 〕A其他镇痛药有效时的急性锐痛B神经痛C脑外伤疼痛D分娩止痛E诊断未明的急腹症疼痛33、人工冬眠合剂的组成是〔 A 〕A哌替啶、氯丙嗪、异丙嗪B派替啶、吗啡、异丙嗪C哌替啶、芬太尼、氯丙嗪D哌替啶、芬太尼、异丙嗪E芬太尼、氯丙嗪、异丙嗪34、与吗啡成瘾性及戒断症状有直接联络的部位是〔 C 〕A孤束核B盖前核C蓝斑核D壳核E迷走神经背核35、阿片受体的拮抗剂是〔 A 〕A纳曲酮B喷他佐辛C可待因D延胡索乙素E罗通定36、对吗啡成瘾者可迅速诱发戒断症状的药物是〔 C 〕A哌替啶B曲马朵C纳洛酮D美沙酮E以是都不是37、吗啡无以下哪种不良反响?〔 A 〕A惹起腹泻B惹起便秘C抑制呼吸中枢D抑制咳嗽中枢E惹起体位性低血压38、以下哪种状况不宜用哌替啶镇痛?〔 C 〕A创伤性疼痛B手术后疼痛C慢性钝痛D内脏绞痛E早期癌症痛39、不用于抗风湿的药物是〔 D 〕A乙酰水杨酸B保泰松C吲哚美辛D对乙酰氨基酚E布洛芬40、保泰松不作为抗风湿首选药的主要缘由是〔 B 〕A抗风湿作用不强B不良反响多C口服吸收不好D作用持久E可诱导肝药酶41、布洛芬主要用于〔 C 〕A冠心病B心源性哮喘C风湿性关节炎D人工冬眠E镇静催眠42、胃肠反响较轻的解热镇痛抗炎药是〔 D 〕A乙酰水杨酸B保泰松C吲哚美辛D布洛芬E甲芬那酸43、有关乙酰水杨酸的描画,错误的选项是〔 A 〕A碱化尿液减慢从肾排出B抑制血管璧前列腺素分解酶C胃溃疡患者禁用该药D小剂量可防止冠脉血栓构成E添加双香豆素的抗凝作用44、解热镇痛药的退热作用机制是〔 A 〕A抑制中枢PG分解B抑制外周PG分解C抑制中枢PG降解D抑制外周PG降解E添加中枢PG释放45、解热镇痛药的镇痛作用机制是〔 C 〕A阻断传入神经的激动传导B降低觉得纤维感受器的敏理性C阻止炎症时PG的分解D激动阿片受体E以上都不是46、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的是〔 B 〕A水杨酸钠B阿司匹林C保泰松D吲哚美辛E对乙酰氨基酚47、可防止脑血栓构成的药物是〔 B 〕A水杨酸钠B阿司匹林C保泰松D吲哚美辛E布洛芬48、阿司匹林防止血栓构成的机制是〔 C 〕A激活环加氧酶,添加血栓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构成B抑制环加氧酶,增加前列环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构成C抑制环加氧酶,增加血栓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构成D抑制环氧酶,添加前列环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构成E激活环加氧酶,增加血栓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构成49、布洛芬的主要特点是〔 D 〕A解热镇痛作用强B口服吸收慢C与血浆蛋白结合少D胃肠反响较轻,易耐受E半衰期长50、支气管哮喘病人禁用的药物是〔 B 〕A吡罗昔康B阿司匹林C丙磺舒D布洛芬E氯芬那酸二、多项选择题1、地西泮能惹起〔ABCD 〕A嗜睡B头昏C耐受性D习气性E再生阻碍性贫血2、吗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ADE 〕A脊髓胶质区B大脑边缘系统C中脑盖前核D丘脑内侧核团E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3、〝阿司匹林哮喘〞的发生是〔ACD 〕A与抑制PG的生物分解有关B以抗原-抗体反响为基础的过敏反响C白三烯等物质生成添加D与β2受体的功用有关E因5-HT生成增多4、苯二氮卓类具有以下哪些药理作用?〔ABC〕A镇静催眠作用B抗焦虑作用C抗惊厥作用D镇吐作用E抗晕举措用5、关于苯二氮卓类抗焦虑作用,以下表达哪些正确?〔ABCDE〕A小于镇静剂量即有良好的抗焦虑作用B抗焦虑作用的部位在边缘系统C对继续性症状且选用长效类药物D对连续性严重焦虑者宜选用中、短效类药物E.地西泮和氯氮卓是常用的抗焦虑药6、苯二氮卓类能够惹起以下哪些不良反响?〔ABCDE〕A嗜睡B共济失调C依赖性D成瘾性E临时运用后突然停药可出现戒断症状7、关于苯二氮卓类的不良反响特点,以下哪些是正确的?〔ABCDE〕A过量致急性中毒和呼吸抑制B平安范围比巴妥类大C可透过胎盘屏障和随乳汁分泌,孕妇和哺乳妇女忌用D临时作药仍可发生耐受性E与巴比妥类相比,其戒断症状发作较迟、较轻8、巴比妥类能够出现以下哪些不良反响〔ABCDE〕A眩晕、疲倦B肉体运动不协调C偶见致剥脱性皮炎D中等剂量即可轻度抑制呼吸中枢E严重肺功用不全或颅脑损伤致呼吸抑制者禁用9、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的特点是〔ABCDE〕A延续久服可惹起习气性B突然停药易发作反跳现象C临时运用突然停药可使梦魇增多D临时运用突然停药可使快动眼时间延伸E临时运用可以成瘾10、关于巴比妥类剂量的表达,以下哪些是正确的?〔ABCDE〕A小剂量发生镇静作用B必需用到镇静剂量才有抗焦虑作用C剂量由小到大,可相继出现镇静、催眠、抗惊厥、麻醉作用D中等量可轻度抑制呼吸中枢E10倍催眠剂量可致病人死亡11、关于苯二氮卓类的作用机制,以下哪些是正确的?〔AE〕A促进GABA与GABAA受体结合B促进Cl-通道开放C使Cl-开放时间处长D运用权Cl-内流增大E运用权Cl-通道开放的频率添加12、对快波睡眠时相影响极小的药物是〔BD 〕A苯巴比妥B水合氯醛C甲丙氮酯D地西泮E戊巴比妥13、吗啡禁用于〔ABCDE 〕A哺乳妇女止痛B支气管哮喘病人C肺心病病人D肝功用严重减退病人E颅脑损伤苏醒病人14、阿片受体拮抗剂有〔AE 〕A纳洛酮B二氢埃托啡C芬太尼D烯丙吗啡E纳曲酮15、阿司匹林惹起的哮喘是由于〔BD 〕A抗原抗体反响B抑制环氧酶分解PG C抑制肾上腺素的分解D白三烯及其它脂氧酶代谢产物添加E促进组胺释放16、乙酰水杨酸的不良反响有〔ABCD 〕A凝血阻碍B过敏反响C胃肠道反响D水杨酸反响E体位性低血压17、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特点是〔ABCD 〕A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B对慢性钝痛效果好C镇痛作用机制是防止炎症时PG分解D常与其他解热镇痛药配成复方运用E对锐痛和内脏平滑肌绞痛也有效18、阿司匹林惹起胃出血和诱发胃溃疡的缘由是〔CD 〕A凝血阻碍B变态反响C局部抚慰D抑制PG分解E水杨酸反响三、填空题1、苯二氮卓类_____ 睡眠诱导时间,睡眠继续时间。
苯二氮卓类药物
![苯二氮卓类药物](https://img.taocdn.com/s3/m/8d998ba9f524ccbff1218494.png)
药代动力学
长效
中效
短效
药理学
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的作用:
催眠 镇静 抗焦虑 遗忘
抗惊厥
中枢性肌松作用
作用机制
苯二氮卓类药物通过占领苯二氮卓受体调节
脑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而产生作 用。 苯二氮卓受体在嗅球、大脑皮质、小脑、海 马、黑质、下丘分布较为密集。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麻醉诱导和维持:镇静、遗忘作用
诱导较硫喷妥钠为慢,多在注药后120s内产生
睡眠
诱导剂量为0.15~0.3mg/kg 作为吸入或静脉全静脉给药( 0.15mg/kg /h)
临床应用
门诊手术和ICU病房的镇静:
内镜检查、局部麻醉的辅助用药及ICU镇静
三种亚基构成五聚糖蛋 白复合物
作用机制
苯二氮卓受体具有三种不同的配体:
激动剂(咪达唑仑) 开放氯离子通道 拮抗剂(氟马西尼) 占据受体但不产生作用 反激动剂(DMCM) 减弱GABA突触传导效能
药效学特性
药效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
占领20%受体 30-50% 抗焦虑 镇静
60%或更多
意识消失
药代动力学
影响因素:
年龄 性别 种族 肝药酶诱导
肝肾功能
肥胖
代谢
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代谢产物有一定的作用。
地西泮:代谢产物为奥沙西泮和去甲基地西泮,
两者均能增强地西泮的药效。 咪达唑仑:代谢产物为羟基咪达唑仑,长时间应 用可发生蓄积。因其经肾脏排泄,肾功能损害时 可发生深度镇静。 劳拉西泮有5种代谢产物,主要代谢物发生结合 反应后为水溶性无活性产物,经肾迅速排泄。
三种药物具有高度亲脂性,因此中枢神经系统作用起效
试述苯二氮卓类的中枢作用机制
![试述苯二氮卓类的中枢作用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f5b7e86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7.png)
试述苯二氮卓类的中枢作用机制
苯二氮卓类(Benzodiazepines)是一类常用的药物,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等中枢作用。
它们的中枢作用机制主要与促进伽马氨基酸(GABA)神经递质的活性有关。
以下是对苯二氮卓类的中枢作用机制的简要描述:
1. GABA受体增强作用:
苯二氮卓类通过与GABA受体结合,并增强GABA受体的活性。
GABA是一种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苯二氮卓类的结合可以增强GABA与其受体的结合效果,从而增加GABA的抑制性信号传递,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
2. 神经元膜的超极化:
苯二氮卓类还可以增强GABA受体通道的打开时间,使氯离子(Cl-)进入神经元内部。
这导致神经元膜的超极化,即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得更加负值化。
超极化减少了神经元的兴奋性,使其更难产生动作电位。
3. 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
苯二氮卓类还能够抑制谷氨酸等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少它们对神经元的刺激作用。
这对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非常重要,可以产生镇静、抗焦虑和抗惊厥的效果。
总之,苯二氮卓类通过增强GABA受体的活性、神经元膜的超极化和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等方式,发挥其中枢作用。
这些作用可以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产生镇静、催眠、抗焦虑和抗惊厥等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苯二氮卓类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如记忆力下降、协调能力受损和成瘾性等,因此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和监测患者的反应。
苯二氮卓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苯二氮卓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d644c3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c.png)
苯⼆氮卓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苯⼆氮卓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摘要:苯⼆氮卓类药是⽬前临床上应⽤⼴泛的镇静催眠药,通常较⼩剂量时产⽣镇静作⽤,较⼤剂量时则产⽣催眠作⽤。
该⽂从药理学⾓度对苯⼆氮卓类药物在治疗失眠⽅⾯做简要综述。
关键字:苯⼆氮卓类;失眠;地西泮The development of Benzodiazepines cure insomniaXiaojing LiAbstract: Benzodiazepines were used by clinical sedative-hypnotics widely. The low dose causes sedative effect, the high dose causes hypnotic effect. This paper sums up Benzodiazepines that cure insomnia in the view of pharmacology.Key words: benzodiazepine; insomnia; diazepam苯⼆氮卓类药Benzodiazepines是20世纪50年代末发现的,以后⼜发现很多衍⽣物。
最早的苯⼆氮卓类药物是1960年⽤于临床的氯氮卓(利眠宁)Chlordiazepoxide (CZP),由于其独特的抗焦虑作⽤和使⽤安全范围⼤的特点,已成为抗焦虑和失眠领域应⽤最⼴泛的药物[1]。
在国外已为社会化的⾮处⽅(OTC)药物,减轻了许多患者的病痛,苯⼆氮卓类药物克服了巴⽐妥类Barbiturates易引起嗜睡、易产⽣耐药性和成瘾性、超量易中毒致死等缺点,更为病⼈所采⽤,但是长期服⽤⼤于正常量的药物也可引起躯体对药物的依赖。
故睡眠障碍患者若需药物治疗时必须在医师或执业药师的指导下进⾏,以确保安全性较好的苯⼆氮卓类药物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活质量。
此后⼈们通过消除与⽣理活性⽆关的基团,和对分⼦结构中活性较⾼的部分进⾏拼环等改造,研发出了副作⽤⼩,在体内更稳定的苯⼆氮卓类新药,其中地西泮⼜名安定,主要⽤于解除焦虑,稍⾼剂量即可作为催眠剂,其疗效得到患者肯定,是治疗不伴有抑郁症或其它精神疾病的焦虑状态的⾸选药物。
苯二氮卓类药物
![苯二氮卓类药物](https://img.taocdn.com/s3/m/095a7f87804d2b160a4ec04e.png)
苯二氮卓类药物苯二氮卓类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中枢性肌肉松驰,抗惊厥和安定作用,除用于焦虑症,神经官能症及抗惊厥外,常用于治疗一般性失眠。
治疗指数高,对肝微粒体酶诱导作用小。
(一)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苯二氮卓与 GABAA受体复合物上的 BZ 受点结合,增加氯离子通道开放频率,增加氯离子内流,产生中枢抑制作用。
1. 抗焦虑用以焦虑为主的神经官能症,小于镇静剂量时即有良好的作用。
作用部位在选择性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的苯二氮卓受体。
2. 镇静,催眠:阻断大脑边缘系统对脑干网状结构的激活。
本类药广泛用于失眠(作用快而可靠),麻醉前给药(缓和恐惧减少麻药用量)。
其优点包括:①短睡眠诱导时间,延长睡眠持续时间。
②不影响快动眼睡眠(REM),主要延长非快动眼睡眠(NREM)。
③缩短 3 期和 4 期非快动眼睡眠(NREM),减少夜惊或梦游症。
3. 抗惊厥,抗癫痫临床用于辅助治疗破伤风,子痫,小儿高热惊厥药物,中毒性惊厥。
地西泮为治疗癫痫持续状态首选药,苯巴比妥为癫痫大发作的首选药。
4. 中枢性肌松作用缓解大脑损伤引起的肌肉僵直,其作用机制:①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中多突触通路,减弱其对脊髓反射的易化作用。
②较大剂量时直接抑制骨髓多突触反射。
(二)不良反应不引起麻醉,毒性小,安全范围大,苯二氮卓过量时用氟马西尼抢救。
1. 治疗量连续应用可见头昏、嗜睡、乏力。
2. 大剂量偶见共济失调3. 过量急性中毒可致昏迷,呼吸抑制。
4. 静脉注射过快对心血管有抑制作用5. 与中枢抑制药,吗啡,乙醇等合用可显著增强毒性。
6. 久服可发生依赖性,成瘾性,停药时可出现反跳和戒断症状(失眠,焦虑,激动,震颤等)7. 本品通过胎盘屏障可随乳汁分泌,孕妇,哺乳妇忌用。
巴比妥类药物也有促进 GABA 能神经功能的效应,但与苯二氮卓类不同,本类药可通过延长氯离子通道开放时间而增加氯离子内流。
小剂量抗焦虑,中剂量镇静催眠,大剂量麻醉,10 倍催眠量抑制呼吸,导致死亡。
药理学——苯二氮卓类
![药理学——苯二氮卓类](https://img.taocdn.com/s3/m/265246d6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9f.png)
⼀、分类 1、长效类(t1/2≥20h):地西泮(diazepam)、氟西泮(flurazepam)等 2、中效类(t1/2:6-20h):奥沙西泮(oxazepam,去甲羟基安定)、氯氮卓(chlordiazepoxide,利眠宁)等 3、短效类(t1/2<6h):三唑仑(triazolam,甲基三唑氯安定)等 ⼆、体内过程 1、吸收:⼝服吸收良好,不同药物之间吸收速率存在差异。
2、分布:⾎浆蛋⽩结合率⾼,脑组织中浓度较⾼,可蓄积于脂肪组织和肌组织中。
3、代谢:主要在肝药酶作⽤下进⾏⽣物转化,多数药物代谢产物具有与母体药物相似的活性,其半衰期更长。
4、排泄:与葡糖醛酸结合失活,经肾排出。
也可通过胎盘屏障,并随乳汁分泌 ⼀、作⽤与⽤途 1.抗焦虑作⽤⼩于镇静剂量即可,是治疗焦虑症的常⽤药,可能考,试⼤站收集是药物选择性作⽤于边缘系统的结果。
持续性焦虑状态,可选⽤长效类药物;间断性严重焦虑患者,可选⽤中、短效类药物。
2.镇静催眠作⽤ (1)缩短睡眠诱导时间,延长睡眠持续时间。
(2)对快相睡眠影响⼩,反跳较轻,对慢相睡眠延长,但⽆明显不良后果。
(3)安全性⾼。
对⼊睡困难者,选⽤起效快的短效类药物较好;对维持睡眠困难及早醒者,选⽤长效类较好。
此外,应注意对因治疗。
镇静作⽤快,可致短暂性记忆丧失。
常⽤于⽤于⼿术⿇醉前给药,⼼脏电击复律或内窥镜检查前给药等,多⽤地西泮静脉注射。
3.抗惊厥作⽤所有本类药物都有抗惊厥作⽤,临床⽤于治疗破伤风、⼦痫、⼩⼉⾼热、药物中毒引起的惊厥。
地西泮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选药。
4.中枢性肌松作⽤对中枢神经病变和局部病变引起的肌张⼒增⾼、肌⾁痉挛可起到肌⾁松弛作⽤。
⼆、作⽤机制苯⼆氮卓类(BZ)作⽤机理为增强GABA能神经的传递功能和突触抑制效应,还能增强GABA与GABAA受体的结合。
GABA受体-BZ受体-CL-通道是⼀个⼤分⼦复合体。
BZ类与脑内BZ受体结合,促进了GABA与GABAA受体的结合,使CL-通道开放频率增加,CL-内流增多,细胞膜超级化,使GABA能神经的抑制功能增强。
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
![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https://img.taocdn.com/s3/m/be9caeb6767f5acfa0c7cd86.png)
失眠是发生率很高的健康问题
多项研究表明,失眠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生率很高1-4
中国的失眠发生率高5
不同国家的失眠发生率(%)对比
我国成年人的失眠患病率达57%
50
45.3
成年人中过去12个月患有失眠
57
40
37.2
33.8
30 27.1
失眠症状持续一年或以上
苯二氮卓类和非苯二氮 卓类合称为苯二氮卓受 体激动剂(BZRAs)
常用失眠治疗药物
苯二氮卓类
艾司唑仑、阿普唑仑、 地西泮、劳拉西泮等
非苯二氮卓类
唑吡坦、佐匹克隆 扎来普隆、右佐匹克隆
褪黑素受体 激动剂
雷美尔通、阿戈美拉汀 特斯美尔通
抗抑郁药物
阿米替林、多塞平 文拉法新、度洛西汀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2012.
唑吡坦与三唑仑治疗后夜间醒来次数变化
0.0
唑吡坦
-0.5
三唑仑
-1.0
-1.5
睡眠潜伏期(min) 与基线相比次数变化值
-2.0
10
*
-2.5
*与三唑仑相比P<0.05
0 基线值
服药后
-3.0 8
15 30 45 60 75 90 治疗天数(日)
李素芳, 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8; 34(5): 303-305. R. Pagot, et al. Current Therapeutic Research. 1993; 53(1): 88-97.
地西泮
在2013年的处方信息(目前在FDA能 查到的最新的可用的处方信息)中, 并未见有治疗失眠的适应症
麻醉学-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麻醉学-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药理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7cb29a479563c1ec4da711a.png)
二、安定(diazepam,地西泮)
理化化性性质质
安定不溶于水,临床所用的注射剂是由丙二醇、 苯甲醇或聚乙烯蓖麻油为溶剂的粘稠液体安定溶液的pH值为6.4~6.9, 与水混合后可产生白色的雾状物,但不影响药效,在稀释后不久即可消失
Sternbach 1957年合成
缩短3、4期,可减少夜惊、夜游
半数中毒量 (TD50)/半 数有效量 (ED50)或半 数致死量 (LD50)/半 数有效量 (ED50)称 为治疗指数。
(3)抗惊厥、抗癫痫 (4)中枢性肌肉松弛 (重症肌无力患者慎用)
(5)顺性遗忘
逆行性遗忘(retrograde amnesia) 不能回忆过去储存的信息 遗忘 (amnesia) 顺行性遗忘(anterograde amnesia) 不能再储存新获得的信息
不能达到顺性遗忘的效果
感到身体的剧痛
浅麻醉引起
术中知晓
听到有人讲话
术中意识恢复
不能行动、讲话
心理伤害
在墨尔本一个8岁的男孩手术后行为古怪,成绩下降, 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无人想到与知晓有关。一年后再 次行头颈部手术时,他对麻醉医生说:
“Can you make sure you turn off my eyes during the next surgery because I heard everything during my last operation。”
第二章 镇 静 催 眠 药与安定药
第二讲
遵义医学院麻醉学系 芶大明
gdmzy@
(1)抗焦虑作用
这种作用是在低于镇静剂量时即可表现出来
(2)镇静催眠
随着剂量增大,BDZ类可产生镇静催眠作用 治疗指数高,对呼吸、循环的抑制轻;
简述苯二氮卓类的作用原理
![简述苯二氮卓类的作用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ffcba12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c8.png)
简述苯二氮卓类的作用原理苯二氮卓类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药物,主要包括安定、力扶安定、扑尔敏等,也是常见的镇静催眠药。
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来产生药效。
它们通过结合到脑内的受体上来发挥作用,主要作用于伽马氨基丁酸(GABA)受体。
GABA是一种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在大脑的抑制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GABA受体的激活会导致离子通道的开放,使氯离子进入细胞内,从而导致细胞的超极化和抑制性效应。
具体而言,苯二氮卓类药物主要通过结合到GABA-A受体上来发挥作用。
GABA-A受体是GABA的主要效应受体,也是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主要靶点。
在静息状态下,GABA-A受体是关闭的,苯二氮卓类药物的结合会导致通透性离子通道的打开,使氯离子大量进入细胞内,从而抵消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增加细胞内的负电位,抑制细胞的兴奋性。
这种超极化的状态改变了神经元的膜电位,减少了细胞对于神经信号的敏感度,从而产生了催眠、镇静和抗焦虑的效果。
除了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外,苯二氮卓类药物还可能通过其他机制来产生作用。
例如,苯二氮卓类药物还可以影响脑内的5-羟色胺受体,这是一种与情绪调控相关的神经递质受体。
据研究显示,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以增加5-羟色胺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从而改善情绪不稳和焦虑。
此外,苯二氮卓类药物还可作用于其他神经递质受体,包括多巴胺和谷氨酸受体等,影响神经传递的平衡。
总体上,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来产生药效。
它们通过结合GABA-A受体来增加氯离子进入细胞内,改变细胞的电位,从而抑制细胞的兴奋性。
此外,它们还可能通过影响5-羟色胺受体等其他神经递质受体来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
然而,尽管苯二氮卓类药物在治疗焦虑、失眠和癫痫等疾病中有显著的疗效,但它们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嗜睡、肌肉松弛、注意力不集中等,在使用时需要慎重,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及代表药?作用机制:苯二氮卓类口服吸收良好,约lh达血药峰浓度。
其中三唑仑吸收最快;奥沙西泮和氯氮卓口服吸收较慢,肌内注射吸收也缓慢,且不规则。
欲快速显效时,应静脉注射。
苯二氮卓类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其中安定的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9%。
因其脂溶性很高,故能迅速向组织中分布并在脂肪组织中蓄积。
静脉注射时首先分布至脑和其他血流丰富的组织和器官。
脑脊液中浓度约与血浆游离药物浓度相等。
随后进行再分布而蓄积于脂肪和肌组织中其分布容积很大,老年患者更大。
此类药物主要在肝药酶作用下进行生物转化。
多数药物的代谢产物具有与母体药物相似的活性,而其t1/2 则比母体药物更长。
例如氟两泮的血浆t1/2,仅2~3h,而其主要活性代谢产物N-去烷基氟西泮的血浆t1/2 却在50h以上。
连续应用长效类药物时,应注意药物及其活性代谢物在体内蓄积。
苯二氮卓类及其代谢物最终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失活,经肾排出。
结构中含羟基者可直接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失活,这一途径较少受其他因素影响。
结构上7位上有硝基者(如硝西泮)在生物转化时,硝基还原成氨基,进一步乙酰化为乙酰氨基,两种代谢物均无生物活性,且此代谢途径也较少受其他因素影响。
但本类药物在体内的氧化代谢则易受肝功能、年龄和同时饮酒的影响,使t1/2 延长。
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1.抗焦虑作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小剂量对人有良好抗焦虑作用。
作用发生快而确实,能显著改善患者恐惧、紧张、忧虑、不安、激动和烦躁等焦虑症状。
地西泮的抗焦虑作用选择性高,对各种原因导致的焦虑症均有效,且可产生暂时记忆缺失,麻醉前给药,可缓解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情绪,减少麻醉药用量,增加其安全性,使患者对术中的不良刺激在术后不复记忆。
这些作用优于吗啡和氯丙嗪。
临床也常用于心脏电击复律或内镜检查前给药,多用地西泮静脉注射。
2.镇静催眠作用:苯二氮卓类随着剂量加大,出现镇静催眠作用。
对人的镇静作用温和,能缩短诱导睡眠时间,提高觉醒阈,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延长睡眠持续时间。
苯二氮卓类可诱导各类失眠的患者入睡。
苯二氮卓类对REMS影响较小,停药后出现REMS反跳性延长较巴比妥类轻,因而停药后多梦较巴比妥类少见。
此外,苯二氮卓使NREMS的2期延长,4期缩短,可减少发生于4期的夜惊或夜游症,巴比妥类则无此作用。
一般来说,苯二氯卓类催眠作用较近似生理性睡眠。
3.抗惊厥、抗癫痫作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有抗惊厥作用,其中地西泮和三唑仑的作用尤为明显,临床用于辅助治疗破伤风、子痫、小儿高热惊厥和药物中毒性惊厥。
4.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动物实验证明本类药物对去大脑僵直有明显肌肉松弛作用。
对人类大脑损伤所致肌肉僵直也有缓解作用。
但有报道认为其疗效并不优于其他中枢抑制药。
代表药:氯氮卓、地西泮、三唑仑抗高血压药的分类及代表药?(一)利尿药,如氢氯噻嗪等(二)钙通道阻滞药,如硝苯地平等(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如卡托普利等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如氯沙坦等3.肾素抑制药,如瑞米吉仑等(四)交感神经抑制药1.中枢性降压药,如可乐定、利美尼定等2.神经节阻断药,如樟磺咪芬等3.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如利舍平、胍乙啶等4.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β受体阻断药,如普萘诺尔等2)α1受体阻断药,如哌唑嗪等3)α和β受体阻断药,如拉贝诺尔等(五)血管扩张药,如肼屈嗪等(六)钾通道开放药,如米诺地尔(教科书中将其归为血管扩张药是从药效的角度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药理作用抗炎糖皮质激素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对抗下述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①物理性损伤,如烧伤、创伤等;②化学性损伤,如酸、碱损伤, ③生物性损伤,如细菌、病毒感染,④免疫性损伤,如各型变态反应,⑤无菌性炎症,如缺血性组织损伤等。
在各种急性炎症的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炎症早期的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白细胞浸润和吞噬等反应,从而改善炎症早期出现的红、肿、热、痛等临床症状;在炎症后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抑制胶原蛋白、粘多糖的合成及肉芽组织增生,从而防止炎症后期的粘连和瘢痕形成,减轻炎症的后遗症。
但必须注意,炎症反应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炎症后期的反应也是组织修复的重要过程,故糖皮质激素在抑制炎症、减轻症状的同时,也降低了机体的防御和修复功能,可导致感染扩散和延缓创口愈合。
免疫抑制与抗过敏糖皮质激素对免疫反应有多方面的抑制作用,能缓解许多过敏性疾病的症状,抑制因过敏反应而产生的病理变化,如过敏性充血、水肿、渗出、皮疹、平滑肌痉挛及细胞损害等,能抑制组织器官的移植排异反应,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也能发挥一定的近期疗效。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作用与下述因素有关:①抑制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②抑制淋巴细胞的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使淋巴细胞破坏、解体,也可使淋巴细胞移行至血管外组织,从而使循环淋巴细胞数减少。
③诱导淋巴细胞凋亡。
④干扰淋巴细胞在抗原作用下的分裂和增殖;⑤干扰补体参与的免疫反应。
动物实验表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主要抑制细胞免疫;大剂量可干扰体液免疫,可能与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抑制了B 细胞转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使抗体生成减少有关。
近年研究还认为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某些与慢性炎症有关的细胞因子(IL-2,IL-6和TNF-α等)的基因表达。
抗休克超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已广泛用于各种严重休克,特别是中毒性休克的治疗。
其作用可能与糖皮质激素的下列机制有关:①稳定溶酶体膜(membrane of lysosome),阻止或减少蛋白水解酶(proteinase)的释放,减少心肌抑制因子(myocardio-depressant factor,MDF)的形成,避免或减轻了由MDF引起的心肌收缩力下降、内脏血管收缩和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降低等病理变化,阻断了休克的恶性循环。
此外,水解酶释放的减少也可减轻组织细胞的损害;②降低血管对某些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使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③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扩张痉挛血管、增加肾血流量;④提高机体对细菌的耐受能力。
退热糖皮质激素有迅速而良好的退热作用,可用于严重中毒性感染如肝炎、伤寒、脑膜炎、急性血吸虫病、败血症及晚期癌症的发热。
糖皮质激素的退热作用可能与其能抑制体温中枢对致热原的反应、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有关。
但是在发热诊断末明前,不可滥用糖皮质激素,以免掩盖症状使诊断困难。
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影响糖皮质激素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大剂量可使血小板增多,并提高纤维蛋白原浓度,缩短凝血时间;加快骨髓中性粒细胞释放入血循环,使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但它们的游走、吞噬、消化异物和糖酵解等功能被降低。
另一方面,糖皮质激素可使淋巴组织萎缩,导致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减少。
对骨骼的影响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成骨细胞的活力,减少骨中胶原的合成,促进胶原和骨基质的分解,使骨盐不易沉着,骨质形成发生障碍而导致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多见于糖皮质激素增多症患者或长期大量应用本类药物者。
出现骨质疏松时,特别是在脊椎骨,可有腰背痛,甚至发生压缩性骨折、鱼骨样及楔形畸形。
大量糖皮质激素还可促进钙自尿中排泄,使骨盐进一步减少,这也是糖皮质激素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
骨质疏松是应用糖皮质激素必须停药的重要指征之一。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糖皮质激素s能影响认知能力及精神行为,并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可出现欣快、不安、行动增多、激动、失眠甚至产生焦虑、抑郁及不同程度的躁狂等异常行为,甚至诱发癫痫发作或精神失常。
儿童用大剂量时易发生惊厥。
糖皮质激素的中枢可能与其减少脑中γ-氨基丁酸的浓度有关。
对胃肠道糖皮质激素可增加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强食欲,促进消化。
同时,由于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胃粘液分泌减少,上皮细胞更换率减低,使胃粘膜自我保护与修复能力削弱。
故长期应用超生理量的糖皮质激素有诱发或加重溃疡形成的危险。
糖皮质激素长期大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出现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如浮肿、低血钾、高血压、糖尿、皮肤变薄、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多毛、痤疮、肌无力和肌萎缩等症状,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停药后可自行消退。
但肌无力恢复慢且不完全。
低盐、低糖、高蛋白饮食及加用氯化钾等措施可减轻这些症状。
此外,糖皮质激素由于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可延缓创伤病人的伤口愈合。
在儿童可因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而造成负氮平衡,使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诱发或加重感染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且无抗菌作用,故长期应用常可诱发感染或加重感染,可使体内潜在的感染灶扩散或静止感染灶复燃,特别是原有抵抗力下降者,如肾病综合征、肺结核、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等。
由于用糖皮质激素时病人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掩盖感染发展的症状,故在决定采用长程治疗之前应先检查身体,排除潜在的感染,应用过程中也宜提高警惕,必要时需与有效抗菌药合用,特别注意对潜在结核病灶的防治。
消化系统并发症Gucocorticoid能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并抑制胃粘液分泌,降低胃粘膜的抵抗力,故可诱发或加剧消化性溃疡,糖皮质激素也能掩盖溃疡的初期症状,以致出现突发出血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应加以注意。
长期使用时可使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加重。
在合用其他有胃刺激作用的药物(如aspirin、indometacin、butazolidin)时更易发生此副作用。
对少数患者可诱发胰腺炎或脂肪肝。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由于可导致钠、水潴留和血脂升高,可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骨质疏松及椎骨压迫性骨折骨质疏松及椎骨压迫性骨折是各种年龄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中严重的合并症。
肋骨与及脊椎骨具有高度的梁柱结构,通常受影响最严重。
这可能与糖皮质激素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钙磷排泄,抑制肠内钙的吸收以及增加骨细胞对甲状旁腺素的敏感性等因素有关。
如发生骨质疏松症则必须停药。
为防治骨质疏松宜补充维生素D(vitamin D),钙盐和蛋白同化激素等。
神经精神异常糖皮质激素可引起多种形式的行为异常。
如欣快现象常可掩盖某些疾病的症状而贻误诊断。
又如神经过敏、激动、失眠、情感改变或甚至出现明显的精神病症状。
某些病人还有自杀倾向。
此外,糖皮质激素也可能诱发癫痫发作。
白内障和青光眼糖皮质激素能诱发白内障,全身或局部给药均可发生。
白内障的产生可能与糖皮质激素抑制晶状体上皮Na+-K+泵功能,导致晶体纤维积水和蛋白质凝集有关。
糖皮质激素还能使眼内压升高,诱发青光眼或使青光眼恶化,全身或局部给药均可发生,眼内压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糖皮质激素使眼前房角小梁网结构的胶原束肿胀,阻碍房水流通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