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性肝炎诊疗常规汇总
脂肪肝营养治疗方法及饮食宜忌
脂肪肝营养治疗方法及饮食宜忌肝脏是人体内脂肪及胆固醇的暂时贮存处,但平时肝内贮量很少。
正常人肝脏内总脂肪量占肝脏重量的4%-5%,包括磷脂、甘油三酷、脂肪酸、胆固醇及胆固醇酯。
肝脏实质病变、胆碱缺乏时可发生脂肪变性及浸润,可有大量脂肪在肝脏内积存,肝脏内总脂量占肝重10%以上,甚至可达40%-50%。
主要为甘油三酯及脂肪酸、磷脂、胆固醇及胆固醇酯则轻度增多,这就是脂肪肝。
我国脂肪肝发病以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症、肝炎引起的较多,而药物中毒、营养不良等其他类型脂肪肝则相对少见。
脂肪肝发生的机理可归纳为以下原因,如食物供应脂肪过多,从碳水化合物或氨基酸转化的脂肪增加,从脂肪组织移入肝内的脂肪过量,肝脏合成、摄取脂肪酸增高,肝内脂肪酸氧化分解减少,肝脏中脂蛋白合成降低等。
凡有其中之一或数种原因,均可引起脂肪肝。
一、临床症状轻症病例无自觉症状。
有些患者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体重减轻或增加。
50%病例伴有各种维生素缺乏的表现,如舌炎、口角炎、末梢神经炎、皮肤角化、皮下淤斑等。
少数患者可有右上腹或剑突下剧烈疼痛及压痛、发热、白细胞增多。
脂肪肝病变严重者,肝功能减退,对其他致病因子抵抗力差,可发生坏死与纤维变性发展为肝硬化。
多数患者经药物和饮食调理后可完全恢复正常。
二、营养原则1、高蛋白蛋白质中许多氨基酸,如蛋氨酸、胱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和赖氨酸等都有抗脂肪肝作用。
高蛋白可提供胆碱、蛋氨酸等抗脂肪肝因子,使肝内脂肪结合成脂蛋白,有利于将其顺利运出肝脏,防止肝内脂肪浸润。
并且蛋白质有较高的食物特别动力作用。
可刺激新陈代谢,适当提高蛋白质的质量,有利于减轻体重。
每天应给予90~120g为宜。
2、适量热能过高热能使脂肪合成增多,加速脂肪肝病变,应适当控制热能。
对正常体重者,轻工作时可按每千克体雷0.13MJ(30kcal),体重超重者为0.08~0.11MJ(20~25kcal),使体重逐渐下降,以有利于肝功能恢复。
诊疗常规-肝脏外科
肝脏外科诊疗常规一、入院检查和诊断常规1、入院检查:(一周内在门诊检查过的项目可以不查)⏹血、尿、粪常规⏹血型、输血常规⏹凝血项⏹血生化全套⏹血病毒指标:肝炎全套、HBV-DNA⏹血肿瘤标记物:AFP (AFP>363ng/L的患者:AFP定量)、CEA、CA19-9;⏹全胸片,肺功能(年龄>60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年龄>60岁)⏹肝脏储备功能ICG试验(DDG法)⏹胃镜(结合有肝硬化病史和明显肝硬化的影像学改变)⏹腹部超声(肝、胆、胰、脾、门静脉血流、腹水,必须在本科超声室)⏹超声造影⏹腹部CT血管重建(需行解剖性肝切除者)2、肝脏疾病诊断名称:(1)肝脏占位性病变●肝细胞癌(HCC):✧部位,单/多发(结节型要求精确到肝段、巨块型或结节融合型精确到肝叶)✧大体分型:巨块型、结节型、结节融合型、多结节型、弥漫型✧合并门静脉癌栓,腔、肝静脉癌栓,胆管癌栓✧TNM分期(术后诊断,AJCC2010版)●肝内胆管癌(ICC):部位,单/多发,TNM分期(术后诊断,AJCC2010版)●混合细胞性肝癌:部位,单/多发,TNM分期(术后诊断,AJCC2010版)●转移性肝癌:✧病理性质(如腺癌,鳞癌)✧部位,单/多发✧原发肿瘤(包括原发肿瘤的TNM分期,AJCC2010版)●肝海绵状血管瘤:部位,单/多发● 肝局灶结节性增生(或肝腺瘤):部位,单/多发 ● 肝脓肿:细菌/阿米巴性,部位,单/多发 ● 肝囊肿/肝包囊虫病:部位,单/多发 (2)肝脏弥漫性病变●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Child-Pugh 分级, MELD 评分 ● 丙型肝炎后肝硬化:Child-Pugh 分级, MELD 评分 ● 血吸虫性肝硬化:Child-Pugh 分级,MELD 评分 ● 酒精性肝硬化:Child-Pugh 分级,MELD 评分 ● 急性肝功能衰竭:Child-Pugh 分级,MELD 评分 ● 慢性肝功能衰竭:Child-Pugh 分级,MELD 评分 ● 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食管静脉曲张 3、Child-Pugh 评分和分级分级:A 级 5~7 分;B 级 8~10分;C 级 11~15 分4、肝脏的外科解剖分叶、分段肝脏解剖名称:(肝段以S +数字表示) 全肝(S1、S2、S3、S4、S5、S6、S7、S8) 左半肝(S2、S3、S4) 右半肝(S5、S6、S7、S8) 中肝叶(S4、S5、S8) 左外叶(S2、S3) 左内叶(S4a 、S4b ) 右前叶(S5、S8)右后叶(S6、S7) 尾状叶(S1)5、肝脏肿瘤的大体分型巨块型:①单发病灶>5cm,局限于肝叶、半肝、三叶;②单发病灶>10cm,称为巨大肝癌;③单发病灶>15cm,称为特大肝癌。
2024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全文)
2024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全文)《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更新版)》进行的修订,主要针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筛查和监测、诊断和评估、治疗和随访等临床问题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指南推荐意见一览推荐意见1: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进展性肝病,应该加强筛查和防治(B,1)。
推荐意见2:肥胖、2型糖尿病(T2DM)、代谢综合征(MetS)组分、过量饮酒、无症状性转氨酶增高等高风险人群应该筛查脂肪肝和纤维化(B,1)。
推荐意见3:MAFLD 患者应该筛查并监测肝纤维化(B,1)。
推荐意见4:合并进展期纤维化的MAFLD 患者应该筛查肝细胞癌( HCC),明确诊断肝硬化时还应筛查食管静脉曲张和肝脏失代偿事件(B,1)。
推荐意见5:MAFLD 患者应该筛查并监测MetS 组分和T2DM(B,1)。
推荐意见6:MAFLD 患者应该筛查慢性肾脏病(CKD)和亚临床动脉硬化,并评估心血管病(CVD)风险(B,1)。
推荐意见7:MAFLD 患者应该坚持参加基于年龄分层的各种常见恶性肿瘤的筛查(C,1)推荐意见8:诊断MAFLD 基于以下 3 个标准:(1)影像学诊断脂肪肝和/ 或肝活检发现≥5% 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2)存在 1 项及以上MetS 组分;(3)排除过量饮酒、营养不良、肝豆状核变性等可能导致脂肪肝的其他原因(B,1)。
推荐意见9:酒精性肝病(ALD)和其他原因脂肪肝患者有肥胖和/或T2DM、MetS 时需要考虑合并MAFLD(C,1)。
推荐意见10:MAFLD 可以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等其他类型肝病合并存在(B,1)。
推荐意见11:超声显像是影像学诊断脂肪肝以及筛查和监测HCC 的首选方法(B,1)。
推荐意见12:瞬时弹性成像检测的受控衰减参数/超声衰减参数( CAP/ UAP)和肝硬度值(LSM)可以用于慢性肝病患者脂肪肝和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与评估(B,1)。
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对于ALD患者,应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 脂肪均衡的营养。 蛋白质应优先供给乳品和植物蛋白(0.91.1g/Kg 体重); 脂肪的摄入要含有一定比例的不饱和脂肪 酸,对于消化不良的患者,需要提供中链 脂肪酸。
二、营养支持治疗 二、营养支持治疗
热量的供给要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来定: 肥胖患者要适量减少,营养不良及病情严 重者需要肠外营养补充。 对于慢性酗酒者,有时需要静脉输注氨基 酸尤其是支链氨基酸来维持正氮平衡。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分型诊断标准
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
1. 2. 3.
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g,女 性每周<70g 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 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 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
治疗对策
7.针对肝病的药物:NAFLD伴肝功能异常、代谢 综合征、经基础治疗3-6个月仍无效,以及肝活检 证实为NASH和病程呈慢性进展性经过者,可采用 针对肝病的药物辅助治疗,以抗氧化、抗炎、抗 纤维化,可以药物性能以及疾病活动度和病期合 理选用多烯磷脂酰胆碱、维生素E水飞蓟素以及熊 去氧胆酸等相关药物(Ⅱ-1,Ⅱ-2, Ⅱ-3,Ⅲ), 但不宜同时应用多种药物。
1.
酒精量换算公式为:g=饮酒量(ml)×酒精含量(%)×0.8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分型诊断标准
轻症酒精性肝病:肝脏生物化学、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基本正常或轻微异常。 酒精性脂肪肝:影像学诊断符合脂肪肝标准,血清ALT、AST 可轻微异常。 酒精性肝炎:血清ALT、AST或GGT升高,可有血清总胆红素 增高。重症酒精性肝炎是指酒精性肝炎中,合并肝昏迷、肺 炎、急性肾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可伴有内毒素血症。 酒精性肝纤维化:症状及影像学无特殊。未做病理检查时, 应结合饮酒史、血清纤维化指标标志(透明质酸、IIIⅢ型 胶原、ⅣIV型胶原、层黏粘连素蛋白)、GGT、AST/ALT、胆 固醇、Apo载脂蛋白-A1、总胆红素、α2巨球蛋白、铁蛋白、 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等改变,这些指标并非十分敏感,应联 合检测。 酒精性肝硬化:有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和血清生物化学指标的 改变。
脂肪肝百度百科汇总
脂肪肝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
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
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脂肪肝的发病率近几年在欧美和中国迅速上升,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
在某些职业人群中(白领人士、出租车司机、职业经理人、个体业主、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等)脂肪肝的平均发病率为25%;肥胖人群与Ⅱ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0%;嗜酒和酗酒者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8%;在经常失眠、疲劳、不思茶饭、胃肠功能失调的亚健康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约为60%。
近年来脂肪肝人群的年龄也不断下降,平均年龄只有40岁,30岁左右的病人也越来越多。
45岁以下男性脂肪肝明显多于女性。
脂肪肝早期无症状,好多年青人在体检时检查出自已患了脂肪肝而就医.所以人人都要注意体检,有效地把疾病控制在早期阶段。
疾病分类按病理分类1、单纯性脂肪肝:肝脏的病变只表现为肝细胞的脂肪变性。
根据肝细胞脂变范围将脂肪肝分为弥漫性脂肪肝、局灶性脂肪肝,以及弥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岛。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复杂,各种致病因素可通过影响以下一个或多个环节导致肝细胞甘油三酯的积聚,形成脂肪肝:①由于高脂肪饮食、高脂血症以及外周脂肪组织分解增加导致游离脂肪酸输送入肝细胞增多。
②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肝细胞消耗游离脂肪酸的氧化磷酸化以及b氧化减少。
③肝细胞合成甘油三酯能力增强或从碳水化合物转化为甘油三酯增多,或肝细胞从肝窦乳糜微粒,残核内直接摄取甘油三酯增多。
脂肪性肝炎诊疗常规
脂肪性肝炎诊疗常规中医内科非醇性脂肪性肝炎专病诊疗常规一、定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牲与其发病关系密切。
二、临床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21年指南制定)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NAFLD。
1.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含乙醇量男性每周小于140g,女性每周<70g;2.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3.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4.可有体重超重和(或)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5.血清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可有轻至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为主;6.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7.肝活体组织检查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三、临床分型标准(一)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凡具备下列第1-2项和第3或第4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
1.具备临床诊断标准1-3项; 2.肝生物化学检查基本正常; 3.影像学表现符合脂肪肝诊断标准;4.肝脏组织学表现符合单纯性脂肪肝诊断标准。
(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凡具备下列第l-3项或第l和第4项者即可诊断。
l.具备临床诊断标准l-3项;2.存在代谢综合征或不明原因性血清ALT水平升高持续4周以上;3.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诊断标准;4.肝脏组织学表现符合脂肪性肝炎诊断标准。
(三)NASH相关肝硬化55凡具备下列第l-2项和第3或第4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
1.具备临床诊断标准l-3项;2.有多元代谢紊乱和(或)脂肪肝的病史;3.影像学表现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4.肝组织学表现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包括NASH合并肝硬化、脂肪性肝硬化以及隐源性肝硬化。
脂肪肝_百度百科
脂肪肝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
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
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脂肪肝的发病率近几年在欧美和中国迅速上升,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
在某些职业人群中(白领人士、出租车司机、职业经理人、个体业主、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等)脂肪肝的平均发病率为25%;肥胖人群与Ⅱ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0%;嗜酒和酗酒者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8%;在经常失眠、疲劳、不思茶饭、胃肠功能失调的亚健康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约为60%。
近年来脂肪肝人群的年龄也不断下降,平均年龄只有40岁,30岁左右的病人也越来越多。
45岁以下男性脂肪肝明显多于女性。
脂肪肝早期无症状,好多年青人在体检时检查出自已患了脂肪肝而就医.所以人人都要注意体检,有效地把疾病控制在早期阶段。
疾病分类按病理分类1、单纯性脂肪肝:肝脏的病变只表现为肝细胞的脂肪变性。
根据肝细胞脂变范围将脂肪肝分为弥漫性脂肪肝、局灶性脂肪肝,以及弥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岛。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复杂,各种致病因素可通过影响以下一个或多个环节导致肝细胞甘油三酯的积聚,形成脂肪肝:①由于高脂肪饮食、高脂血症以及外周脂肪组织分解增加导致游离脂肪酸输送入肝细胞增多。
②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肝细胞消耗游离脂肪酸的氧化磷酸化以及b氧化减少。
③肝细胞合成甘油三酯能力增强或从碳水化合物转化为甘油三酯增多,或肝细胞从肝窦乳糜微粒,残核内直接摄取甘油三酯增多。
最新脂肪肝的诊断治疗指南
滥用药物和其他损肝因素
2024/6/10
32
治疗对策:减肥(II 1-3, III)
适用于所有超重、肥胖(内脏性)和体重迅速 增加者
控制饮食,运动,改变生活方式 减肥药物(BMI>27):西布曲明(诺美亭,抑制
食欲),奥利司他(赛尼可,减少吸收)等 病态性肥胖(BMI>40):外科手术 体重下降每月<0.45kg(防止出现亚急性
NASH和肝衰竭)
2024/6/10
33
治疗对策:胰岛素增敏剂(II 1-3)
适用于2型糖尿病, 糖耐量损害,内脏性肥 胖者
选用双胍类:二甲双胍(降糖片),苯乙双胍 (降糖灵)和噻唑烷二酮类(吡格列酮等胰 岛素增敏剂)等药物
2024/6/10
34
治疗对策:降血脂药( II 1-3)
适用于血脂紊乱经基础和减肥、降糖药3-6月无效者及 有2个以上危险因素者
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强于脾脏和肾脏), 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 (-必备项-)
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 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前缘变钝 彩超:肝内血流减少,血管走向正常 肝右叶包膜和横隔不清或不完整
2024/6/10
14
脂肪肝的B超诊断
2024/6/10
15
脂肪肝的CT诊断标准
弥漫性肝密度降低
94-96% 40-52% 23-24% 12-13% 6-7% 6% 3-4% 1-2%
2024/6/10
37
多烯磷脂酰胆碱在脂肪肝的作用
肠胆固醇吸收↓ 胆固醇排泄↑ HTGL(肝甘油三酯脂酶)和LPL(脂蛋白
脂肪酶)活性↑ ACAT(肝酰基- 胆固醇- 酰基- 转移酶)在
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治指南
1980年
Ludwig提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1842年
Bowman首先提出“脂肪肝”的概念
定义 NAFL NASH
Cirrhosis
HCC
Model of Sale Formation
Diagram
1
发达国家普通成人 NAFLD患病率达 20%-33%
流行更高,分别为60 %一90%、20% 一25%和2%一8
NAFLD患者肝病进展速度主要取决于初次 肝活组织检查 NAFL进展很慢,随访1 0~20年肝硬化发 生率低(0.6%~3.0%),而NASH患者1 0~1 5年内肝硬化发生率高达1 5%~25% 年龄>50岁、肥胖(特别是内脏性肥胖)、高 血压、2型糖尿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增高、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与ALT比值>1以及血小板计数减少等指标 是NASH进展性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
排除标准-2
在将血清转氨酶和(或)G G T增高归结于 NAFLD之前,需除外病毒性肝炎、ALD、 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α一1抗 胰蛋白酶缺乏症等其他类型的肝病;除外 肝脏恶性肿瘤、感染和胆道疾病,以及正 在服用或近期内曾经服用可导致肝脏酶谱 升高的中西药物者。
排除标准-3
对于无过量饮酒史的慢性HBV以及非基因 3型HCV感染患者,并存的弥漫性脂 肪肝通常属于NAFLD范畴。 对于血清转氨酶持续异常的HB sAg阳性患 者,若其血清HBV DNA载量低于10 4拷贝 /m1且存在代谢危险因素,则转氨酶异常更 有可能是由NAFLD所致。
排除标准-4
每周饮用乙醇介于少量(男性<1 40 g/周, 女性<70 g/周)和过量(男性> 280 g/周,女性>140 g/周)之间的患者, 其血清酶学异常和脂肪肝的原因通常难以 确定,处理这类患者时需考虑酒 精滥用和代谢因素并存的可能。同样,对 于代谢综合征合并嗜肝病毒现症感染和(或) 酒精滥用者,需警惕病毒性肝炎与脂肪性 肝病以及ALD与NAFLD并存的可能。
脂肪性肝炎诊断标准
脂肪性肝炎诊断标准脂肪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其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脂肪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征。
目前,国际上对于脂肪性肝炎的诊断标准有一定的共识,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一、临床表现。
脂肪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右上腹不适、肝区疼痛等。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黄疸等。
此外,脂肪性肝炎患者还可能出现肝肿大、腹水、肝硬化等并发症。
临床医生在诊断脂肪性肝炎时,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脂肪性肝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规血液检查可发现血清转氨酶升高,尤其是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水平升高。
此外,血清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降低,也是脂肪性肝炎的常见实验室特征。
肝功能检查中,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等指标也可能发生异常。
在诊断脂肪性肝炎时,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他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三、影像学特征。
影像学检查对于脂肪性肝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脂肪性肝炎患者的超声检查可发现肝脏回声增强、肝脏内回声不均匀等特征。
此外,CT、MRI等影像学检查也可发现脂肪性肝炎的特征性表现,如肝脏密度减低、肝脏脂肪变性等。
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临床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脂肪性肝炎的诊断。
综上所述,脂肪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征。
在诊断过程中,临床医生需要排除其他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脂肪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完善,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诊断依据,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脂肪性肝炎,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脂肪肝基层诊疗及管理
脂肪肝基层诊疗及管理1.脂肪肝患者如何自疗自养?2.更年期后易得脂肪肝!快走深蹲、一天2杯咖啡预防3.脂肪肝的主要症状4.加州鲈患了脂肪肝怎么办?养殖还应注意哪些问题?脂肪肝患者如何自疗自养?脂肪肝并不是病,而是体重增加营养过剩,脂肪多得没地方呆了,就跑到肝细胞里堆积起来。
体重减少了,脂肪含量减少了,肝细胞里的脂肪也就降下来了,比如从30%降低到10%,再到5%,就正常了。
每周锻炼2次,每次60分钟(足额),游泳或跑步。
(我不会游泳)。
那就跑步,跑到心跳120次分钟维持15分钟以上,这才算有效果了。
(我现在心跳频率大约80)。
然后就是饮食,不是少吃高脂肪,而是完全戒除,也就是不要吃。
改为吃新鲜的鱼(咸鱼不行),蒸食。
蔬菜,小炒,少油,清水菜最佳。
更年期后易得脂肪肝!快走深蹲、一天2杯咖啡预防脂肪肝是肝脏障碍性疾病,早期并不会引发脂肪肝转氨酶高,当出现转氨酶升高的时候,就说明肝细胞损伤,病情可能已经比较严重。
但是脂肪肝形成的原因不同,导致脂肪肝肝细胞损伤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
转氨酶是衡量肝功能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它的升降是肝功能变化的直接显示。
其实,转氨酶高并不能都认为是脂肪肝这种疾病引起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来说:1、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转氨酶升高:治疗重要在于找除病因,若酗酒、熬夜、劳累等因素引起的转氨酶暂时性升高,可以纠正这些不良因素,同时注意饮食上的调节并通过适当的运动量来改善脂肪在肝脏内部的堆积情况,改善脂肪肝的病症情况。
2、肝脏受损引起的转氨酶升高:若是脂肪肝合并肝炎,这种情况需要积极治疗,在控制脂肪肝的同时,调理肝脏,达到降脂、降脂、抗纤维化、保肝等效果,使用药物要考虑到药物的毒副作用,药物尽可能的从简,尽量减少肝脏负担,已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在不能确定引起脂肪肝患者转氨酶高的原因的情况下,脂肪肝如何治疗患者一定要注意,不要盲目用药,一定要选择专业的肝病医院进行详细检测后,再有针对性的治疗。
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经验分享总结
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经验分享总结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肝细胞内脂肪含量增加。
长期以来,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本文将分享一些经验和方法。
一、脂肪肝的预防1.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安排饮食结构,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尽量避免高脂、高糖、高盐等不健康的食物。
多食用纤维丰富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血脂和血糖水平。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积极参加运动锻炼,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跑步和游泳等,有助于消耗体内脂肪,提高代谢水平。
3.限制酒精摄入:酒精是脂肪肝的一个重要诱因,长期过量饮酒容易导致脂肪在肝细胞中积聚。
因此,要限制酒精的摄入量,男性每天不超过两杯,女性每天不超过一杯,最好选择不喝酒。
4.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如农药、化肥和有害气体等,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作用。
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护,避免不必要的接触。
二、脂肪肝的治疗1.药物治疗:对于已经发展成脂肪肝的患者,可以采用一些药物辅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西酞普兰、乙酰谷胺酸和丹参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改善肝脏的代谢功能,减少脂肪积聚。
2.饮食调控:对于轻度和中度脂肪肝患者,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合理搭配食材,可以帮助恢复肝功能。
建议少食多餐,每餐食量适中,避免暴饮暴食。
合理选择食用油脂,优先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橄榄油和亚麻籽油。
3.体重控制:如果脂肪肝与肥胖有关,减轻体重是治疗的关键。
通过科学规划饮食,控制热量摄入,结合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减脂和改善脂肪肝。
4.积极治疗相关疾病:脂肪肝往往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相关,积极治疗这些疾病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如通过减重、控制血糖和血压的方法,有助于改善脂肪肝病情。
脂肪肝的分类和分期方法介绍
脂肪肝的分类和分期方法介绍脂肪肝是一种以肝细胞内积聚脂肪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肝病。
根据脂肪肝的严重程度和病理改变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分类和分期。
本文将介绍脂肪肝的常见分类和分期方法。
一、脂肪肝的分类1. 根据病因分类:脂肪肝可分为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和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FLD)两种类型。
其中,NAFLD是指在饮酒史不明显或无饮酒史的情况下造成肝细胞脂肪变性,并可伴随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而AFLD则是由于长期过量饮酒引起的肝脂肪沉积,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炎症和纤维化。
2. 根据组织学表现分类:根据肝活检结果,脂肪肝可以分为简单型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
简单型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但没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而NASH则是在肝细胞内脂肪变性的基础上,伴随明显的炎症反应和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
3. 根据肝病程度分类:脂肪肝可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
轻度脂肪肝是指肝组织内脂肪含量较少,且没有炎症反应和纤维化;中度脂肪肝则是指肝组织内脂肪含量适中,可能伴有轻微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重度脂肪肝是指肝组织内脂肪含量严重增多,并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
二、脂肪肝的分期方法1. 脂肪肝病理分期:脂肪肝的病理分期可按照肝组织内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的程度进行划分。
通常采用的分期方法包括肝纤维化程度分期(F0-F4)、肝炎活动程度分期(A0-A3)以及NASH分期(NAS分林)等。
2. 脂肪肝超声分级:超声是一种简便、无创的检查方法,也可以用于脂肪肝的分级。
超声分级根据肝脏回声的特点,将脂肪肝分为五个等级:0级为无脂肪变性,1级为轻度脂肪变性(轻度回声增强),2级为中度脂肪变性(中度回声增强),3级为重度脂肪变性(明显回声增强),4级为特重度脂肪变性(回声消失)。
普外科种常见病诊疗常规
普外科10种常见病诊疗常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一)病理诊断:1.肝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者.2.肝外组织(de)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二)临床诊断:1.如其他肝癌证据,AFP对流法阳性或放射免疫法>400μg/L持续4周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炎、生殖腺胚胎癌及转移性肝癌者.2.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肝内实质性占位病变,能排除肝血管瘤及转移癌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1)AFP>200μg/L.(2)典型(de)原发性肝癌(de)影像学表现.(3)无黄疸而AFP或GGT明显增高.(4)远处有明显(de)转移性病灶或有血性腹水,或在腹水中找到癌细胞.(5)明确(de)乙型肝炎标志阳性(de)肝硬化.治疗原则(一)手术治疗:首选方法.对诊断明确,肿瘤局限于一叶或半肝者;无明显黄疸、腹水或远外转移者;肝功能代偿好,凝血酶原时间不低于50%者;心、肝、肾能耐受手术者应手术治疗.(二)放射治疗:方法为在手术时均作肝动脉结扎和插管,第一周灌注顺铂,20mg/d,连续3次.第二周局部处放射.每次250rad,每天2次,连续3d 以上为一个阶段,共进行3-4个阶段.(三)动脉导管栓塞治疗与化疗:是不适合手术(de)局块型肝癌患者(de)首选疗法.常用栓剂为碘油与明胶海绵,化疗药物为顺铂、丝裂霉素、表阿霉素、5-氟脲嘧啶等.每1-2个月重复1次.(四)经皮穿刺瘤内无水酒精注射:适用于较小肿瘤而又不适合手术或动脉导管栓塞治疗者.(五)药物治疗:适用于姑息性切除术后及不宜手术(de)中期病人.常用药物有顺铂、5-氟脲嘧啶及其衍生物、表阿霉素、丝裂霉素、氨甲喋呤等.(六)生物治疗:适用于早、中期患者,免疫状态尚好者,用于消灭经手术、放疗、化疗后(de)残癌.常用者有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卡介苗、免疫核糖核酸、胸腺肽等.(七)辅助治疗:给予保肝、支持、对症治疗.肝血管瘤诊断标准病史:1.多见于中、青年;2.较小时多无任何临床症状,增大后可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及疼痛等.体格检查:1.上腹部肿块与肝相连;2.肿块表面光滑、柔软,可有压缩感,随呼吸上下移动.辅助检查:1.B型超声检查呈强回声表现;彩色多普勒见肿块内血流.2.CT检查增强后可见造影剂从肿瘤周边向中央区渗入.3.核磁共振检查.4.肝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主要依靠B型超声或CT检查(de)偶然发现而确诊.鉴别诊断:主要与肝癌相鉴别.最常发生(de)差错是把肝癌诊断为肝血管瘤,值得注意.治疗原则1.非手术疗法:(1)放射治疗.(2)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肿瘤动脉栓塞.2.手术治疗:(1)适应证:1)瘤体≥5.0cm;2)瘤体<4.0cm,但处于肝脏周边而在进行其它上腹部手术时,可考虑一并切除;3)年龄在60岁以下.(2)手术方式:1)肝部分切除;2)肝叶切除;3)肝血管瘤捆扎术.疗效标准:1.治愈:症状消失,瘤体切除,切口愈合.2.好转:经非手术治疗后瘤体缩小,症状减轻或消失.3.未愈:瘤体无缩小,症状及体征仍存在.急性重症胆管炎临床表现(一)症状:表现为起病突然,有剑突下、右上腹剧烈疼痛,继而发生寒战、高热,体温可超过40℃,伴恶心和呕吐.多数病人有黄疸.近半数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睡乃至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并常有血压下降现象.这些往往提示病人已发生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表示病情危重.(二)体征:体检有体温升高,脉率超过120次/分钟,脉搏微弱,剑突下及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和肌紧张,常可扪及肿大胆囊.辅助检查(一)白细胞总数多超过20×109/L,而血小板常在100×109/L以下.血小板降低除具有诊断价值外,尚有预后意义,其数值愈低,死亡率愈高.(二)术中见胆管内高压和胆汁呈脓性.诊断(一)患者常有多次胆道疾病发作史.(二)出现雷诺(Reynold)五联征:即右上腹剧痛、寒战高热、黄疸、休克、精神症状(谵妄或嗜睡).治疗(一)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相对较轻、老年不能耐受手术者以及手术治疗(de)术前准备.通常应予以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和酸中毒,抗休克、抗感染治疗.常用(de)有效抗生素为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林可霉素以及头孢类抗生素;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青霉素族也常有效;灭滴灵可以有效杀灭厌氧菌.中毒症状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de)松及地塞米松.(二)手术治疗:原则上须及早行胆总管切开减压,引流胆汁.术前准备力争6小时内完成.可作胆总管切开、""T""型管引流,若病情允许,可作胆囊切除术.PTCD适用于高龄、脏器功能不全、严重休克患者.四、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诊断标准症状:(一)慢性胆囊炎常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多不典型.大多数患者有胆绞痛病史,或有过急性胆囊炎发作史.(二)右季肋部和腰背部隐痛或钝痛,或右肩胛区疼痛.(三)有厌油、腹胀、嗳气等消化道症状.右上腹隐痛及肩背部酸胀不适,很少有畏寒、发热和黄疸者.(四)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前区疼痛、心悸、呼吸困难等.(五)右上腹压痛及叩击痛,胆囊肿大者,右上腹可触及圆形肿块,有囊性感,伴压痛.辅助检查:(一)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缩小,胆囊壁增厚,排空功能减退或消失,如显示胆囊结石影,更有助于诊断.(二)口服胆囊造影:见胆囊收缩,浓缩功能差.如果胆囊管闭塞,则胆囊可不显影.治疗原则(一)手术治疗:对有症状(de)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人,胆囊切除是唯一有疗效(de)治疗.(二)对无结石(de)慢性胆囊炎,如症状少而轻微,或对年迈、体弱并有全身严重器质性病变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限制脂肪饮食,服用胆汁酸和利胆药物,中医中药治疗等.胰腺癌病史采集1.不明原因(de)体重下降.2.腰背疼痛进行性加重,影响睡眠.3.消化吸收不良、脂痢.4.黄疸,多呈进行性.体格检查1.腹部肿块,注意是否伴血管杂音.2.腹胀、腹水.3.胆囊胀大.4.黄疸.辅助检查1.肝肾功能、血糖、淀粉酶检测.2.癌胚抗原(CEA)测定.3.大便常规注意脂滴及隐血试验.4.B超检查.5.低张十二指肠钡剂造影.6.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7.黄疸病人可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 8.有条件可作CT、ECT、MRI及超声内镜检查. 9.必要时作细针穿刺抽吸胰腺细胞学检查.10.电视腹腔镜或剖腹探查病理活检.根据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结果,多数可获明确诊断.应注意肿瘤位于胰腺头部、体部、尾部或全胰,癌肿有无腹腔淋巴结及肝脏(de)转移,癌肿块与肠系膜上血管、脾血管及腹主动脉关系.鉴别诊断需要与之鉴别诊断(de)疾病为:1.慢性胰腺炎.2.胰岛肿瘤.3.胆管下段癌或嵌顿性结石.4.十二指肠降部及乳头肿瘤.治疗原则1.非手术治疗:无确切疗效,可作手术前准备、术后处理及综合治疗(de)措施.(1)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贫血和低蛋白血症;(2)应用维生素K,改善凝血机制;(3)支持、对症治疗;(4)预防性抗生素应用;(5)化疗药物敏感性差;(6)放疗:可在术中进行.2.手术治疗:(1)手术适应证:全身情况尚好、无远处转移、诊断明确(de)病例.诊断不能确定者,术中可行肿瘤活检,冰冻病理切片检查;(2)手术方式:1)胰体尾切除术,适用左半胰肿瘤,多需同时切除脾脏.对肿瘤小、病期早、无淋巴转移、不合并慢性胰腺炎(de)病例,可考虑施行保留脾脏(de)胰体尾切除术;2)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适用于胰头癌,原则上不保留幽门,以利清除胰头上方淋巴结;3)全胰切除术,适用于多中心胰腺癌和有胰内转移(de)胰腺癌; 4)胆—肠、胃—肠吻合术,适用于不能切除(de)胰头癌.以缓解胆道和胃十二指肠梗阻;5)胰周围腹腔交感神经丛切断术,适用于顽固性腰背痛(de)晚期胰腺癌.也可在B超、CT引导下注射无水酒精破坏腹腔交感神经丛及胸交感神经丛.疗效标准1.治愈:根治性切除肿瘤,症状、体征消失,无手术并发症.2.好转:姑息性切除肿瘤、症状、体征减轻或仅行胆肠吻合、胃肠吻合、交感神经丛切除等姑息治疗,症状、体征消失.3.治疗无效、或未治疗者.甲状腺腺瘤诊断标准1.常见于20~40岁女性.2.一般无明显(de)自觉症状,绝大多数患者为偶然触及或被他人发现.3.肿瘤为单发,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地韧边界清楚,无压痛;特点是随吞咽而上下活动.4.肿瘤生长缓慢,如肿瘤内突然出血,可见肿块迅速增大,伴局部疼痛或压痛.少数患者可发生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出现甲亢症状.5.根据情况可做B超、核素扫描等进一步确诊.鉴别诊断1.结节性甲状腺肿:流行地区,扩张(de)滤泡集成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de)结节,后期可局部纤维化、钙化.可继发甲状腺机能亢进症.2.甲状腺癌:质硬,活动度差,颈淋巴结肿大,ECT提示“冷结节”.治疗原则因腺瘤有恶变可能,易合并甲亢,故应早期手术治疗,单纯腺瘤摘除,必要时连同切除同侧大部分腺体.切除后冰冻病理检查,若发现癌变,应按甲状腺癌处理.疗效标准1.治愈:完整切除,切口愈合;2.好转:未完整切除,切口愈合,或非手术治疗肿物缩小;3.未愈:非手术治疗,肿物未缩小,或未治疗.出院标准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切口愈合,病情稳定.乳腺癌病史采集1.乳腺癌(de)易感因素(高危因素);(1)家族有患乳腺癌者;(2)月经初潮较早或绝经较晚者;(3)未婚、未育或高龄初产者;(4)一侧乳腺癌经治疗后;(5)患乳腺增生病者;(6)放射性大剂量或长期接触者;(7)曾患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子宫体腺癌者.2.无意中发现乳房肿块、无痛;3.乳头溢液、溢血,乳头皮肤脱屑、长期摩烂.体格检查1.双侧乳房是否对称、乳头有无抬高或内陷,肿物有无溃烂,肿块表面皮肤有无凹陷或呈“桔皮样”改变;2.肿物位置、大小、性质、与皮肤及胸大肌是否粘连;3.同侧液窝及锁量上淋巴结有无肿大.辅助检查1.X线检查:钼靶X线摄片;2.B型超声检查;3.近红外线扫描;4.ECT全身显像检查有无骨转移;5.必要时可行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有乳头溢液者做反复涂片寻找癌细胞;6.普外科术前常规检查,肝胆B超,胸部平片.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多能确诊,术前未能确诊者,术中应作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治疗原则1.手术治疗:乳腺肿块不能排除乳腺癌者,住院手术治疗,术中先作局部切除并送冰冻切片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癌者,按以下原则处理:(1)I期:传统性乳腺癌根治术或保留乳房(de)肿块局部切除,术后加放疗;(2)Ⅱ期:传统性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术后根据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范围加放疗;(3)Ⅲ期:无禁忌者可行传统(de)乳腺癌根治术;有手术禁忌者,可考虑作单纯乳房切除术,术后进行以放疗为主(de)综合性治疗;(4)Ⅳ期:不宜手术治疗,可采用内分泌治疗、放疗、化疗和中药治疗;(5)位于内侧象限(de)乳腺癌可考虑作乳腺癌扩大根治术或根治术后加胸骨旁放疗.2.药物化疗:常用(de)抗癌药有环磷酰胺(C)、氨甲喋啶(M)、氟腺嘧啶(F)、阿霉素(A)、复方新水仙(CO)等,多主张联合、分次、足量使用,推荐(de)化疗方案如下:(1)术前化疗常用方案:CMF、COC方案;(2)术后常用方案:CMF、CAF方案;(3)放射治疗常用于术后;(4)内分泌治疗,主要用于雌激素受体阳性者;包括去势治疗和内分泌药物治疗;去势治疗主要用于绝经前或闭经5年以内者,手术去势用于全身情况较好,急需内分泌治疗生效者;放射去势用于全身情况差,难于耐受手术者;(5)乳腺癌综合治疗见表.注:(1)AL=腋窝淋巴结;(2)化疗时间多为1年,Ⅳ期患者(de)化疗持续时间依病情而定.疗效标准1.治愈:根治性切除手术,切口愈合;2.好转:姑息性切除术或非手术治疗肿块缩小;3.未愈:非手术治疗肿块未缩小或未治疗.出院标准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疗效者.腹股沟疝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可因疝囊大小或有无并发症而异.基本症状是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随着疾病(de)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肿块呈带蒂柄(de)梨形,上端狭小,下端宽大.检查时,病人仰卧,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内回纳消失,常因疝内容物为小肠而听到咕噜声.疝块回纳后,检查者可用食指尖轻轻经阴囊皮肤沿精索向上伸入扩大(de)外环,嘱病人咳嗽,则指尖有冲击感.有(de)隐匿性腹股沟斜疝,可以通过此试验,确定其存在.检查者用手指紧压腹股沟管内环,然后嘱病人用力咳嗽、斜疝肿块并不出现,尚若移开手指,则可见肿块从腹股沟中点自外上方向内下鼓出.这种压迫内环试验可用来鉴别斜疝和直疝,后者在疝块回纳后,用手指紧压住内环嘱病人咳嗽时,疝块仍可出现.治疗原则(一)非手术治疗1.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部分有自愈可能,一般主张在一周岁内(de)婴儿,可暂不手术,先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迫腹股沟管内环,以防疝(de)突出.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方法是回纳疝内容物后,将疝带一端(de)软压垫对着疝环顶住,可阻止疝块突出.疝带可以白天佩带,晚间除去.长期使用疝带可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而增高疝嵌顿(de)发病率,并有促使疝囊与疝内容物粘连(de)可能.这是使用疝带(de)缺点.3.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嵌顿性疝原则上应紧急手术,以防止肠管坏死.但在下列少数情况下:①如嵌顿时间较短(3~5小时内),局部压痛不明显,没有腹部压痛和腹膜刺激症状,估计尚未形成绞窄.尤其是小儿,因其疝环周围组织富于弹性,可以试行复位;②病史长(de)巨大疝,估计腹壁缺损较大,而疝环松弛者.复位方法:注射杜冷丁以镇静、止痛、松弛腹肌,让病人取头低脚高位,医生用手托起阴囊,将突出(de)疝块向外上方(de)腹股沟管作均匀缓慢、挤压式还纳,左手还可轻轻按摩嵌顿(de)疝环处以协助回纳.手法复位,切忌粗暴,以免挤破肠管.回纳后,应反复严密观察24小时,注意有无腹痛、腹肌紧张以及大便带血现象,也须注意肠梗阻现象是否得到解除.手法复位成功,也仅是一种姑息性临时措施,有一定(de)危险性,须严格控制应用,成功后建议病人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防复发.(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术前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增加情况,应先予处理,否则,手术治疗易复发.斜疝(de)手术方法很多,但可归为高位结扎术、疝修补术和疝成形术3类.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诊断标准(一)站立时下肢可见扩张、蜷曲(de)静脉,卧位时消失.病变后期小腿下部有皮肤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或慢性溃疡.(二)始于足背内侧,沿小腿内侧向上至卵圆窝者为大隐静脉曲张;始于足背外倒,沿小腿后面上行至腘窝者为小隐静脉曲张.(三)必须作深浅静脉及交通支瓣膜(de)功能试验.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以大隐静脉曲张为多见,单独(de)小隐静脉曲张较为少见;以左下肢多见,但双侧下肢可先后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伸长、迂曲.如病程继续进展,当交通静脉瓣膜破坏后,可出现踝部轻度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营养性变化,包括皮肤萎缩、脱屑、瘦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和溃疡形成.原有数据库资料主要由浅静脉扩张和静脉淤血、组织缺氧所引起.早期下肢有重胀感,容易疲劳,足踝部有肿胀,站立时下肢静脉扩张增粗、隆起、弯曲,甚至扭曲成团.长久后组织缺氧引起营养性变化,包括皮肤发亮变薄,汗毛脱落、色素沉着,甚至并发湿疹和形成溃疡.这些变化往往发生在小腿下1/3内侧,因为在站立时该处离心最远,压力最高,有恒定交通支,且瓣膜多处于关闭不全状态,因而静脉淤血也最严重.曲张(de)静脉可并发炎症和血栓形成,机化后可形成硬结节,甚至演变为静脉石.此外在皮肤下面(de)曲张静脉,可因感染,搔抓、糜烂和外伤擦破而大量出血.下列传统检查有助于诊断:(一)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病人平卧,抬高下肢使静脉排空,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阻断大隐静脉,然后让病人站立,I0秒钟内释放止血带,如出现自上而下(de)静脉逆向充盈,提示瓣膜功能不全.应用同样原理,在腘窝部扎止血带,可以检测小隐静脉瓣膜(de)功能.如在末放开止血带前,止血带下方(de)静脉在30秒内已充盈,则表明有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二)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用止血带阻断大腿浅静脉主干,嘱病人用力踢腿或作下蹬活动连续10余次.此时,曲于小腿肌泵收缩迫使静脉血液向深静脉回流,使曲张静脉排空.如在活动后浅静脉曲张更为明显,张力增高,甚至有胀痛,则表明深静脉不通畅.(三)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病人仰卧,抬高受检下肢,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然后从足趾向上至腮窝缚缠第一根弹力绷带,再自止血带处向下,缠绕第二根弹力绷带.让病人站立,一边向下解开第一根弹力绷带,一边向下继续缚缠第二根弹力绷带,如果在二根绷带之间(de)间隙内出现曲张静脉,即意味着该处有功能不全交通静脉.必要时选用超声多普勒、容积描记、下肢静脉压测定和静脉造影检查等,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变性质.治疗原则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de)治疗可有下列三种方法.(一)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患肢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借助远侧高而近侧低(de)压力差,以利回流,使曲张静脉处于萎瘪状态.此外,还应避免久站、久坐,间歇抬高患肢.非手术疗法改善症状,适用于:①病变局限,症状轻微又不愿手术者;②妊娠期发病,鉴于分娩后症状有可能消失,可暂行非手术疗法;③症状虽然明显,但手术耐受力极差者. (二)硬化剂注射和压迫疗法:利用硬化剂注入曲张静脉后引起(de)炎症反应使之闭塞.适用于少量、局限(de)病变,或作为手术(de)辅助疗法,处理残留(de)曲张静脉.病人平卧位,选用细针穿刺进人静脉,穿刺点上下各用手指压迫,使受注射静脉段处于空虚状态.一处注射硬化剂,维持手指压迫一分钟,局部用纱布卷压迫,自足踝至注射处近侧穿弹力袜或缠绕弹力绷带后,立即开始主动活动.大腿部维持压迫1周,小腿部6周左右.应避免硬化剂渗漏造成组织炎症、坏死或进入深静脉并发血栓形成.(三)手术疗法:手术是根本(de)治疗方法.凡有症状且无禁忌证者(如手术耐受力极差等)都应手术治疗.手术包括:大隐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及主干与曲张静脉剥脱术.已确定交通静脉功能不全(de),可选择筋膜外、筋膜下或借助内镜作交通静脉结扎术.急性乳腺炎和乳腺脓肿病史采集1.多见于初产妇(de)哺乳期;2.乳腺红、肿,病变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伴明显触痛;3.严重者可有发热、头痛甚至畏寒、寒颤.体格检查1.病灶表浅者,在乳腺病变处有浸润性肿块,有红肿热痛; 2.脓肿形成后局部可有波动感;3.患侧腋窝可扪及肿大(de)淋巴结并伴触痛.辅助检查1.普外科术前常规检查;2.B超检查:脓肿形成后,可见液平段;3.穿刺乳腺脓肿可抽出脓液.诊断1.产后数周内(de)哺乳期妇女出现乳房(de)肿痛伴有不同程度(de)发热;2.体格检查患侧乳房呈现红、肿,病变局部皮温升高,伴有明显触痛,部分病人可查出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3.患侧腋窝可扪及肿大(de)淋巴结并伴有触痛.鉴别诊断1.炎性乳腺癌;2.慢性乳腺炎及脓肿形成.治疗原则1.非手术治疗:(1)使用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de)抗生素;(2)局部热敷或物理治疗促进炎症病变(de)吸收消散;(3)保持患乳乳汁引流,严重病例则停止泌乳.2.手术治疗:(1)手术适应证:对乳腺脓肿已形成者,应尽早切开引流;(2)手术方式:1)乳晕范围脓肿可沿皮肤与乳晕交界线作环状切开:2)较深(de)脓肿,以乳头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口;必要时可做两个切口作对口引流以保证引流通畅;3)乳房后脓肿,可沿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经乳房后间隙引流.疗效标准1.治愈:非手术治疗症状、体征消失,或手术治疗切口愈合;2.好转:症状减轻、或引流脓液减少;3.末愈:末治疗者.出院标准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疗效者.。
七种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脂肪肝的方法
七种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脂肪肝的方法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肝细胞内积聚过多的脂肪。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脂肪肝可能会发展成为严重的肝病,甚至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因此,了解并采取适当的方法预防和治疗脂肪肝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七种有效的方法。
一、均衡饮食饮食是脂肪肝预防和治疗的核心。
合理摄入各类营养物质,限制高脂、高糖和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对控制体重和改善脂肪肝有显著效果。
建议每天摄入五谷杂粮、新鲜水果和蔬菜,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避免摄入过多的油脂和糖分。
二、适量运动运动是促进脂肪分解和消耗的有效方法。
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以帮助提高代谢率,促进脂肪燃烧。
每周进行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分散进行,更有利于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
三、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是脂肪肝的主要风险因素。
通过控制体重,减少腹部脂肪堆积,有助于改善脂肪肝。
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是控制体重的关键,建议与专业医师和营养师合作,根据个体情况定制合理的减重计划。
四、避免饮酒饮酒是脂肪肝的主要诱因之一。
酒精会破坏肝脏细胞,导致脂肪沉积。
对于已经患有脂肪肝的患者来说,完全戒酒非常重要。
对于没有脂肪肝的人群,也应限制饮酒,特别是男性每天饮酒不超过两个单位,女性不超过一个单位。
五、避免药物滥用一些药物,如类固醇、抗生素、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等,以及长期滥用非处方药,都会增加脂肪肝的风险。
因此,避免药物滥用非常重要。
对于正在服用药物的患者来说,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并及时告知医生自己有脂肪肝的情况。
六、积极治疗基本疾病脂肪肝常常与其他慢性疾病存在关联,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
积极治疗和控制这些基本疾病,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脂肪肝。
患者应当积极与医生合作,制定针对性的治疗计划,并按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七、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对于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
体检可以帮助及早发现脂肪肝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非醇性脂肪性肝炎专病诊疗常规一、定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牲与其发病关系密切。
二、临床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06年指南制定)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NAFLD。
1.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含乙醇量男性每周小于140g,女性每周<70g;2.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3.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4.可有体重超重和(或)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5.血清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可有轻至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为主;6.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7.肝活体组织检查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三、临床分型标准(一)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凡具备下列第1-2项和第3或第4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
1.具备临床诊断标准1-3项;2.肝生物化学检查基本正常;3.影像学表现符合脂肪肝诊断标准;4.肝脏组织学表现符合单纯性脂肪肝诊断标准。
(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凡具备下列第l-3项或第l和第4项者即可诊断。
l.具备临床诊断标准l-3项;2.存在代谢综合征或不明原因性血清ALT水平升高持续4周以上;3.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诊断标准;4.肝脏组织学表现符合脂肪性肝炎诊断标准。
(三)NASH相关肝硬化凡具备下列第l-2项和第3或第4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
1.具备临床诊断标准l-3项;2.有多元代谢紊乱和(或)脂肪肝的病史;3.影像学表现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4.肝组织学表现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包括NASH合并肝硬化、脂肪性肝硬化以及隐源性肝硬化。
四、影像学诊断影像学检查用于反映肝脏脂肪浸润的分布类型,粗略判断弥漫性脂肪肝的程度,提示是否存在显性肝硬化,但其不能区分单纯性脂肪肝与NASH,且难以检出<33%的肝细胞脂肪变。
应注意弥漫性肝脏回声增强以及密度降低也可见于肝硬化等慢性肝病。
(一)B超诊断1.肝区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强于肾脏和脾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减;2.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3.肝脏轻至中度肿大,边缘角圆钝;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象提示肝内彩色血流信号减少或不易显示,但肝内血管走向正常;5.肝右叶包膜及横膈回声显示不清或不完整。
具备上述第l项及第2-4项中一项者为轻度脂肪肝;具备上述第l项及第2-4项中两项者为中度脂肪肝;其备上述第1项以及2-4项中两项和第5项者为重度脂肪肝。
(二)CT诊断弥漫性肝脏密度降低,肝脏与脾脏的CT值之比小于或等于l。
弥漫性肝脏密度降低,肝/脾CT比值≤1.0但大于0.7者为轻度;肝/脾CT比值≤0.7但大于0.5者为中度;肝/脾CT比值≤0.5者为重度。
五、组织病理学诊断依据病变肝组织是否伴有炎症反应和纤维化,NAFLD可分为:单纯性脂肪肝、NASH、NASH 相关性肝硬化。
(一)单纯性脂肪肝依据肝细胞脂肪变性占据所获取肝组织标本量的范围,分为4度(F0-4):F0<5%肝细胞脂肪变;F15%-30%肝细胞脂肪变;F2 31%-50%肝细胞脂肪变性;F3 51-75%肝细胞脂肪变;F4 75%以上肝细胞脂肪变。
(二)NASHNASH的脂肪肝程度与单纯性脂肪肝一致,分为4度(F0-4);依据炎症程度把NASH分为3级(G0-3):G0无炎症;G1腺泡3带呈现少数气球样肝细胞,腺泡内散在个别点灶状坏死;G2腺饱3带明显气球样肝细胞,腺泡内点灶状坏死增多,门管区轻-中度炎症;G3腺泡3带广泛的气球样肝细胞,腺泡内点灶状坏死明显,门管区轻-中度炎症伴/或门管区周围炎症。
据纤维化的范围和形态,把NASH肝纤维化分为4期(S4):S0无纤维化;S1腺泡3带局灶性或广泛的窦周/细胞周纤维化;S2纤维化扩展到门管区,局灶性或广泛的门管区星芒状纤维化;S3纤维化扩展到门管区周围,局灶性或广泛的桥接纤维化;S4肝硬化。
NASH组织病理学诊断报告NASH-F(0-4)G(0-3)S(0-4)注:F:脂肪肝分度;G:炎症分级;S:纤维化分期*儿童NASH组织学特点,小叶内炎症轻微,门管区炎症重于小叶内炎症,很少气球样变,小叶内窦周纤维化不明显,门管区及其周围纤维化明显,可能为隐原性肝硬化的重要原因。
**肝细胞核糖原化是“静态性NASH”的组织学特点。
(三)NASH相关肝硬化:肝小叶结构完全毁损,代之以假小叶形成和广泛纤维化,大体为小结节性肝硬化。
根据纤维间隔有否界面性肝炎,分为活动性和静止性。
六、治疗(一)最初评估1.相关危险因素的存在,并证实NAFLD的诊断;2.NAFLD/NASH的肝脏脂肪变性以及炎症和纤维化程度;3.代谢综合症累及的其他器官的病变状态;4.其他,对包括家族史、环境因素、生活方式改变、服药史、医患之间配合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二)治疗对策1.防治原发病或相关危险因素。
2.基础治疗:制定合理的能量摄入以及饮食结构调整、中等量有氧运动,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
3.避免加重肝脏损害:防止体重急剧下降、滥用药物及其他可能诱发肝病恶化的因素;4.减肥:所有体重超重、内脏性肥胖以及短期内体重增长迅速的NALD患者,都需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减少腰围。
基础治疗6个月体重下降每月<0.45kg,或体重指数(BMI)>27kg/m2合并血脂、血糖、血压等两项以上指标异常者,可考虑加用西布曲明或奥利司他等减肥药物,每周体重下降不宜超过1.2kg(儿童不超过0.5kg);BMI>40kg/m2或BMI>35kg/m2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肥胖相关疾病者,可考虑近端胃旁路手术减肥。
5.胰岛索增敏剂:合并2型糖尿病、糖耐量损害、空腹血糖增高以及内脏性肥胖者,可考虑应用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以期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控制血糖。
6.降血脂药:血脂紊乱经基础治疗和(或)应用减肥降糖药物3-6月以上,仍呈混合性高脂血症或高脂血症合并2个以上危险因素者,考虑加用贝特类、他汀类或普罗布考等降血脂药。
7.针对肝病的药物:NARLD伴肝功能异常、代谢综合征、经基础治疗3-6月仍无效,以及肝活体组织检查证实为NASH和病程呈慢性进展性经过者,可采用针对肝病的药物辅助治疗,以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可依药物性能以及疾病活动度和病期合理选用多烯磷脂酰胆碱、维生素E、水飞蓟素以及熊去氧胆酸等相关药物,但不宜同时应用多种药物。
8.肝移植:主要用于NASH相关终末期肝病和部分隐源性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患者的治疗,肝移植前应筛查代谢情况(Ⅲ)。
BMI<40kg/m2为肝移植的禁忌证。
(三)中医药治疗(1)脂肪性肝炎可以参考的中医病症:古书记载有关“肝积”“肝痞”“肝著”“胁痛”“黄疸”“乏力”以及“征瘕积聚”等,可供参照,并作为单病种构思的依据。
同时要根据脂肪异常聚集于肝脏的病理特征,综合通融,全盘考虑,结合辩证论治的长处,进行干预。
(2)脂肪性肝炎中医常见证型可以分为:A、气虚痰湿型-表现为形胖、时时肝区胀痛、或不可名状的右上腹不适,体乏无力、精神不振、便溏,自感四肢面目有绷紧浮肿样。
脉细弱,苔腻/白腻/垢腻。
B、痰淤互阻型-胁痛明显,或刺痛、揪痛,或转折加剧,或夜半胁肋疼痛明显,体型偏胖,伴有恶心、乏力纳呆、头晕痛或头部沉重感。
脉细滑/细玄/细涩。
苔腻,舌质偏暗,舌下脉络有青紫。
C、肝阴亏耗、阴阳两虚型-面暗或显红丝,语弱声羸,多数呈躯体肥胖型,相对四肢较弱而不对称。
胁痛如刺如锥,或隐隐擢擢,口微渴,不甚喜饮,脉涩/玄细/细而芤。
苔少、滑苔,舌质红/深红/黯红,局部可见青紫。
(3)脂肪肝单病种干预治疗选方用药A、气虚痰湿型:采用补气祛痰法,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君子);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大枣(温胆)。
辩证加减:茶树根、平地木、黄芪、黄精、金雀根、白芥子、泽泻、狼把草、泽漆、土茯苓、砂仁。
B、痰淤互阻型:用行淤化湿法,取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芍药、生地(桃红四物);杞子、当归、小茴香、肉桂、乌药、沉香、茯苓、生姜(暖肝煎)。
辩证加减:茵陈、半夏、化桔红、平地木、制川军、红梅消、水红花子、田基黄、莱菔子、虎仗、芊芊活、赤芍、丹参、茶树根、白介子。
C、肝阴亏虚型:拟桃仁、红花、当归、生地、枳壳、柴胡、赤芍、甘草、桔梗、川芎、牛膝、(血府逐淤);大黄、黄芩、甘草、杏仁、桃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芒虫、水蛭、蛴螬、蛰虫(大黄蛰虫丸)。
辩证加减:龟板、鳖甲、三棱、莪术、玉竹、首乌、鹿角、熟地、肉苁蓉、枸杞子、南北沙参、沙苑子、垂盆草、水红花子、阿胶、地必虫、山参粉、仙鹤草、半枝莲、半边莲;有血溢者,加防风碳、白芨、藕节碳、三七粉等。
(4)耳穴治疗:肝、胃、脾、胰、胆、交感、耳背肝等。
(5)中药塌渍:协定方,红花赤芍路路通茵陈虎杖;随证加减。
如痰淤互阻型加用苍术、川芎等;肝阴亏虚型加用女贞子、墨旱莲等。
七、疗程(1)设定30天为一个疗程,3-6个月治疗结束,评定治疗结果,确定进一步方案。
(2)方法:每日一剂,先用水浸泡半小时,后以旺火,至沸点,减火势,续煎熬15分钟,取药汁200ml,温服。
(3)观察:每个疗程前后分别做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液流变学、B超/CT/MR检查,作为治疗前后,评定效果的依据。
同时做好对中药复方应用中,出现的毒副反应的观察,并作客观纪录。
(4)疗效评价:治愈:肝功能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获得完全缓解,B超/CT/MR复查提示脂肪肝消失。
有效: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降幅〉50%,症状显著好转,B超/CT/MR提示由中、重度脂肪肝转变为轻度脂肪肝或肝内脂肪浸润。
无效:治疗前后变化不大,肝功能降幅〈30%,症状改善轻微。
八、治疗的监测1.自我验效及监测,设置能让患者就自己的饮食、运动、睡眠、体重及与生活质量相关的观察指标,例如作简单的图表化记录,以供医患之间进行评估;2.原发疾病和肝病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评估,需警惕体重下降过快(每月体重下降大于5kg)导致亚急性NASH和肝功能衰竭的可能;3.代谢综合征的组分及其程度的实用目标及治疗控制目标的观察;4.肝脏酶学和肝功能储备的评估,后者可采用Child-Pugh分级和(或)MELD 评分系统;5.影像学评估肝脏脂肪浸润的程度及分布类型;6.肝脏炎症和进展性纤维化非创伤性指标的动态观察,包括血清纤维化标记物以及其他相关实验室指标;7.肝活体组织检查评估肝脂肪变、炎症和纤维化的改变,监测治疗的效果、安全性及评估预后;8.基础治疗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及实验室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