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集体备课稿 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集体备课稿 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集体备课稿目录1.单元一:分数2.单元二:小数的认识3.单元三:小数的加减4.单元四:小数的乘除5.单元五:图形的认识6.单元六:平面图形7.单元七:立体图形8.单元八:数的整除9.单元九:约数和倍数10.单元十:分数的加减11.单元十一:小数的加减乘除12.单元十二: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单元一:分数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分母的含义。

2.通过实际物件与图形的对比,培养学生对分数的直观感知。

3.学会比较、排列和简便分数的基本计算。

4.能够将分数的意义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内容1.分数的定义与表示2.分子与分母的含义3.分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4.分数的比较与排序5.分数的加减运算教学方法1.示范引导法:通过示例引导学生思考,从而理解分数的概念。

2.组合分析法:通过实际物件的组合分析,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3.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促进思维碰撞与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1.分数的定义与表示2.分数的加减运算教学扩展1.培养学生的分数意识,通过分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分数的应用。

2.在生活实例中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和计算分数,培养学生的分数操作能力。

单元二:小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理解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转化。

3.通过实际问题和图形的应用,加深对小数的认知。

教学内容1.小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小数与分数的转化3.小数的比较和排序4.小数和分数的加减运算教学方法1.游戏探究法: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的特点和转化方法。

2.教师讲解法:结合具体问题和图形案例,由教师进行系统的讲解和示范。

教学重点1.小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小数与分数的转化教学扩展1.引导学生发现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图形示意来加深认知。

2.鼓励学生以小数的形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的实用性。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主要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比较、运算和应用。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以及分数大小的比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分数的概念和运算,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来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能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分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

2.难点:分数大小的比较,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例法、练习法、讨论法等,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分数的相关课件、例题、练习题、实际问题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计算器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分蛋糕、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引出分数的概念和作用。

2.呈现(10分钟)讲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如分子、分母、分数值等。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以及分数大小的比较。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数的计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5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5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5篇)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教学内容】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9页例1,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1、经受自主探究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推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3、培育学生的观看、猜测、分析、归纳的力量,情愿与同学沟通自己发觉的结果,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通过探究发觉2、5的倍数的特征,推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复习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猜数嬉戏,好吗?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不管是几位数,我都能很快的推断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

不信可以试试看。

学生报数,教师答,同时请大家验证。

师:同学们的眼神里出现出惊异的目光。

你们想知道教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立刻推断出来吗?学了今日的学问,你们就知道教师猜数的神秘了。

板书课题: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1、探究5的倍数特征(1)引入百数表。

(2)出示课件: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写出来。

(3)你们找的数和教师找的一样吗?(课件出示百数表)(4)观看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觉?把你的发觉说给同桌听听。

(5)归纳: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6)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请你写一个多位数,并且是5的倍数。

(7)过渡:学习了5的倍数的特征有什么好处?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一个数,让学生猜猜它是不是5的倍数。

(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过渡:那172是几的倍数呢?请同学验证。

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想不想讨论?下面我们一起讨论2的特征。

2、探究2的倍数特征(1)猜一猜:依据讨论5的倍数特征的阅历,你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2)课件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主要介绍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运算,但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和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

2.动手操作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和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和例题。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练习题、卡片等。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分数卡片、计算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分蛋糕、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总结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集体备课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集体备课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集体备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概念、比较分数大小、分数的乘除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混合运算。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进行分数加减法运算时,容易出错,特别是在处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以及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3.教师讲解: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重点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4.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五下数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大单元集体备课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下数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大单元集体备课整体教学设计
三、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单元结构图及课时安排
1.因数和倍数的认识
4.3的倍数的特征
6.质数和合数的认识
7.复习课
二、元目标与重难点
单元目标
1.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建立概念、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
2.能够自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对整数特征合情推理的探索过程,渗透研究数学的科学方法(筛选法、归纳法、穷举法、猜想验证法等),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敢于创新,乐学善学、勤于思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2022年版)》 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课标解读
(一)注重概念的建立。关注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过程本单元中概念的建立,多需要经历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只有将概念融入到具体的例子中,学生才能较为容易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建立,首先是说出乘法算式里各部分名称,然后在已知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再结合具体的实例,表明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性。又如,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过程,对于学生逐步形成抽象概括与归纳推理能力,都是有利的。
1.4、6、7、9的倍数的特征
2.为什么通过个位就可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的倍数,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
4.两数差的奇偶性,两数积的奇偶性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分数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单元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运算,对分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运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活动,自主探究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及实例。

2.练习题: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

3.教学道具:分数卡片、计算器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分蛋糕、分享水果等,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加减法的规律。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首先让学生完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尝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练习题,让学生上黑板演示,讲解解题思路,加深对分数加减法的理解。

5. 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总价等,让学生运用分数加减法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年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3篇

年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3篇

年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第一篇:数的认识与运算【教学目标】1. 知道千以内正整数的基本数字和大小关系。

2. 能够识读、写出千以内正整数。

3. 能够用指示表达一千以内的正整数。

4. 能够进行千以内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5. 能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千以内正整数基本数字和大小关系的认识。

2. 用指示熟练地表达千以内正整数。

3. 千以内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1. 用指示快速表达含有多个连续数字的千以内正整数。

2. 千以内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到关于千以内正整数的认识和运算,这是后续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

2. 新知讲解(15分钟)2.1 千以内正整数的认识教师出示拖鞋、笔、书、苹果等物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数数的方式,认识千以内的基本数字和大小关系。

1个是1,2个是2,3个是3,4个是4,5个是5,6个是6,7个是7,8个是8,9个是9,10个是10,11个是11,12个是12,13个是13,14个是14,15个是15,16个是16,17个是17,18个是18,19个是19,20个是20,……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每十个数字后,十位数会出现变化,帮助学生记忆。

2.2 千以内正整数的表达教师出示不同的数字卡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的方式,阅读和表达含有一个或多个数字的千以内正整数。

比如,304读作“三百零四”,105读作“一百零五”,789读作“七百八十九”。

教师重点讲解含有多个连续数字的千以内正整数的表达,引导学生数出其中的数字,如“236”可表达为“两百三十六”,也可表达为“二百三十六”。

2.3 千以内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教师演示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观察和模仿,理解运算的规律和步骤。

例如,26+17=(2十6)+(1十7)=(2+1)十(6+7)=3十13=33。

3. 练习(25分钟)3.1 练习1:数的读写教师出示不同的数字卡片,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表达,快速准确地回答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的概念及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2.能够熟练进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分数的概念。

2.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练习。

难点1.分数的异分母加法和减法。

2.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2.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3.分数计算练习题、实际问题解决题。

4.学生练习册、学习用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复习:通过板书回顾分数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复习分数的表示方法和概念。

2.引入:以实际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分数的加法规则及基本概念。

3.实践:学生课堂练习,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数的加法练习,重点讲解异分母分数的加法。

4.作业布置:布置相关分数加法练习题,明天检查。

第二课时1.复习:学生自查作业,板书列举加分数计算法则。

2.引入: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实际例题,引导学生探讨分数的减法运算规则。

3.实践:在黑板上演示分数的减法运算,让学生进行练习。

4.拓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作业布置:布置分数减法运算练习题,明天讲解案例。

第三课时1.复习:快速复习分数加减法的基本规则,检查前两天作业情况。

2.引入:通过幻灯片展示分数的复杂加减法例题,引发学生兴趣。

3.实践:学生上台展示计算过程,教师点评。

4.总结:总结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及常见错误,强调题型的转化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5.作业布置:布置集中实战练习,督促学生巩固。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备课和授课,教师发现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理解程度和运算能力有所不足,需要多加练习和实际应用,下节课将重点突出加减法的综合运用,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为本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备课教案,希望能为教师们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集体备课1、2单元备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集体备课1、2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观察物体(三)五年级数学组一、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

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

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

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四、课时划分:2课时观察物体……………………1课时练习一………………………1课时五、单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集体备课——因数与倍数五年级数学组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集体备课教案

(2)长方体六个面的形状。

(板书:都是长方形)出示实物上、下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板书:也可能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3)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大小的特点。

观察学具,取出任意一组相对的面比较大小。

(板书: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棱:(录像分三组长、宽、高分别出示长方体的12条棱。

)体会长方体的12条棱分成三组,每组4条,这4条棱的位置关系是相对,长度是相等。

(板书: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顶点:(录像出示长方体的8个顶点。

)(板书:8个)(录像出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体会三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板书:长、宽、高)5.从不同角度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实物认识不同方位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平放、侧放、立放)三、巩固练习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3题,22页第8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教学内容正方体的认识:教材第20页例3。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1.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2.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具运用课件教学过程中设计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过渡:以上是长方体的特征及有关知识,你知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1.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小组同学共同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

说一说,在制作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2.教学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拿出正方形的实物(图):魔方、药盒等。

(1)观察并回答:①它们的形状都是什么体?(正方体)②正方体还有一个名称你知道吗?(立方体)(2)分组讨论。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正方体,观察和讨论一下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5篇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5篇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5篇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1教材分析: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必须即使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不难。

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约5分钟)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约5分钟)1.几个数(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2.16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6和24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因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约13分钟)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约8分钟)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

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约9分钟)1.达标练习(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七、作业布置练习十五5,6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科目:数学班级:五年级任课教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编写时间:2014年 2 月22日教学课题五下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学案编写者教师教学用课时 3独立探究出来。

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

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5.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这一部分容教学需要特殊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出准确的数学语言,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他发现的特征和性质就可以了。

6.注意知识的科学性。

这部分知识虽然不要求用精确的语言描述变换的特征,但也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避免学生在操作和画图时出现不规的情况。

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观察图形,分析图形特点二、探索认识轴对称图形,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一、观察图形,分析图形特点师出示主题图:大家看这些漂亮的图案,你知道它们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看一下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二、探索认识轴对称图形,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师: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老师这里就有很多轴对称图形,想一想,你们还能说出哪些对称图形呢?学生观察,可能会根据图形的变换把这些图形分成几类,教师引出本单元容的学习。

活动:大家试一试画出其它图形的对称轴!(学生自己在书上画出图案的对称轴,教师巡视,给出指导)三、折一折、剪一剪。

问题:这些图形的对称轴是什么?大家还记得吗?(让学生回忆并独立画出蜻蜓的对称轴,教师在前面做示。

)索发现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师:我们画出了这些图形的对称轴,老师这里有一个对称图形,上面画的是什么?仔细看看,虚线是?(图形的对称轴)A和A′,B和B′,C和C′字母对应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演示:沿虚线折叠,两个“小草”图案,也将完全重合。

总结: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1.活动:画出对称图形师:我们看了这么多漂亮的图案,也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下面,我们就来画一画。

五年级下数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下数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集体备课教案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单元内容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数加法、减法的含义,掌握分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用简便方法计算有关的分数加、减法。
五年级下数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集体备课教案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课题名称:
学科年级:
五年级
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单元学习内容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单元是在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并熟练掌握约分、通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有关知识。教材内容包括: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减法,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减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分数加减计算的基础,教材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经验,探索出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减法的方法,并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学生掌握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减法的方法的基础上,拓展了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减法,教材中“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一句话,就把新知识导入到已有知识的结构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学生熟练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对学生不再构成困难了。只要学生明白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便可。最后介绍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方法一:
方法二:
(5)观察算式,小结计算方法: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_________通分,也可以__________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方法。
2、仔细观察教材第97页内容并思考第二个问题: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篇1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令人信服的数据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单击一名学生完成以下统计数据和条形图,其余学生将写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同学寒假看的课外书的数量。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探索研究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

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的空白条形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刚学过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填写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

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集体备课全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集体备课全册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单元目标】1. 能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让学生体会可能有不同的摆法。

2. 能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让学生体会摆法的确定性。

3. 通过用小正方体拼搭几何体的活动,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几何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根据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摆出相应的几何体。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 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

2. 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在空间想象和逆向推理方面,思维死板,而本单元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空间想象,逆向推理能力,所以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借助建立的直观表象进行推理,在拼摆小正方体的活动中不断验证,加以完善,探索出拼摆的方法,在操作、想象、推理和交流中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课标分析】观察物体属于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课标在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体现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逐渐深入,循序渐进。

在五年级下册,层次有所上升,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拼搭几何体;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拼搭几何体。

也就是根据观察到的图形,通过空间想象和逆向推理,还原出原来的几何体。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单元目标】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能举例说明。

2.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3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2、3和5的倍数。

3.了解质数(素数)与合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质数与合数,并能熟练判断出20以内的数哪个是质数,哪个是合数。

4.指导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建立概念、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集体备课稿 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集体备课稿 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集体备课稿全册本单元主要介绍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练,帮助学生理解整数的正负之间的关系,掌握整数的加减乘除法。

同时,通过练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介绍小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大小、转化和运算规则。

同时,通过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介绍各种常见图形的特点和分类,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和绘制各种图形,并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和运算。

同时,通过练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本单元主要介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以及如何根据数据绘制简单的图表进行分析和推断。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图表进行数据表达和解读,并通过练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

本单元主要介绍时间的计算和表示方法,以及时间相关的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练,帮助学生掌握时间的计算规则和时间单位的转换,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特点和计算方法。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练,帮助学生认识和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它们的计算公式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练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和创造力。

本单元主要介绍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练,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创造力。

本单元主要综合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练,帮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创造力。

本单元主要介绍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和基本运算方法。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合发现的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会根据需要进行简单计算。

3、在观察、比较、测量等学习活动中,培养操作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学生都很熟悉类似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面对这一节知识点,学生们更倾向于从实际物体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找出书本上的答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问同学们所在的教室是什么形状,装书包用的抽屉是什么形状,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上的图画,问学生是什么形状。

学生回答:长方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二)、初步认识长方体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自己先观察,摸一摸长方体感受它的面、棱、顶点是什么感觉,从而给出其概念。

棱:面和面的线段。

顶点:棱和棱的交点。

三)、小组活动将学生相交分为6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长方体有6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或正方形3、那些面完全相同的?前和后、左和右、上和下4、长方体有12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相对的4条棱6、长方体有8个顶点。

四)、小组制作并讨论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让学生先思考并拿出橡皮泥和细木条。

制作好以后回答以下问题(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不相等。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五)课堂练习剪下本书附页中的.图样做一个长方体。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复习之前的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其长、宽、高。

引入正方体。

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并填下表。

1、正方体的6个面都相同。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第一部分:概述(300字)1. 介绍备课的目的和意义备课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备课,教师可以系统地准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更加科学、有效。

本次备课的主题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旨在提高教师们对该单元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集体备课,共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2. 本次备课的背景和相关情况本次备课主要针对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主要包括有关平行线、重合线等内容。

在平面几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与平行线和重合线相关的概念和性质。

第二部分:备课过程(2500字)1. 教材内容梳理1.1 单元整体内容概述1.2 各个知识点的提炼1.3 学生容易疏忽的地方1.4 相关案例讲解2. 教学目标的明确2.1 知识目标2.2 能力目标2.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3.1 教学方法的选择理由3.2 课堂教学的设计3.3 辅助教学手段的准备4. 教学内容展开4.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和重合线 4.2 疑难点的突破4.3 知识扩展与运用5. 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学5.1 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5.2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5.3 个别学生的学习障碍及帮助措施6. 教学评价与反馈6.1 教学评价方式选择6.2 如何进行教学反馈第三部分:备课总结与展望(300字)1. 本次备课的收获和不足1.1 收获1.2 不足2. 下一步备课的计划和展望2.1 下一步备课的主题和内容2.2 期望达成的目标结语:(200字)通过本次集体备课,教师们对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各校教学经验也得到了共享和交流。

希望在下一步备课中,我们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保障。

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续写)3.1 教学方法的选择理由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芳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

在教授平行线和重合线的概念时,我打算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动画等视觉化的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科目:数学班级:五年级任课教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编写时间:2014年 2 月22日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

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4.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

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

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5.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这一部分内容教学需要特殊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出准确的数学语言,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他发现的特征和性质就可以了。

6.注意知识的科学性。

这部分知识虽然不要求用精确的语言描述变换的特征,但也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避免学生在操作和画图时出现不规范的情况。

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观察图形,分析图形特点二、探索认识轴对称图形,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一、观察图形,分析图形特点师出示主题图:大家看这些漂亮的图案,你知道它们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看一下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可能会根据图形的变换把这些图形分成几类,教师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活动:大家试一试画出其它图形的对称轴!(学生自己在书上画出图案的对称轴,教师巡视,给出指导)三、折一折、剪一剪。

二、探索认识轴对称图形,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师: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老师这里就有很多轴对称图形,想一想,你们还能说出哪些对称图形呢?问题:这些图形的对称轴是什么大家还记得吗(让学生回忆并独立画出蜻蜓的对称轴,教师在前面做示范。

)索发现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师:我们画出了这些图形的对称轴,老师这里有一个对称图形,上面画的是什么仔细看看,虚线是(图形的对称轴)A和A′,B和B′,C和C′字母对应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演示:沿虚线折叠,两个“小草”图案,也将完全重合。

总结: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1.活动:画出对称图形师:我们看了这么多漂亮的图案,也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下面,我们就来画一画。

你能画出小房子的另一半吗怎样能又快又准确的画出来呢出示例题2,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看哪位同学画的又快又好!总结:利用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找关键点的对称点。

三、折一折、剪一剪。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如果学生有困难,提示学生只要找到左边图形的几个关键点的对称点,再连线就可以了学生自己在下面活动,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讨论。

第二课时:旋转师:我们把一张纸连续对折三次,画上一个图形,想一想,剪出的会是什么图案( 学生思考并给出答案,教师引导)师:下面我们就自己来试一试!自己设计一个图形,想一下,剪一剪,是自己想要的图案吗?学生自己在下面活动,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讨论。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认识旋转,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一、认识旋转,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1.认识旋转,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师:我们已经认识的轴对称图形,还有一些图案是利用某个图形旋转得来的,就好像时钟的指针,(出示教具钟表)你们能说出时钟的指针是怎么运行的吗?师:老师这里就有一个风车, 它是由四个颜色的三角形组成的,在风的吹动下,风车是如何旋转的。

(学生可以说清楚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换)问题: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有什么变化? (学生会发现风车上的每个三角形都绕O 点逆时针旋转了90°;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 位置变了。

)注意: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可能会发现每个三角形的边都绕O 点逆时针旋转了90°;每个顶点都绕O 点逆时针旋转了90°;对应点到O 点的距离都相等;对应点与O 点所连线段的夹角都是90°等。

必要时,可借助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

观察钟表的表针旋转的过程,思考并理解相应的问题:(1)指针从“12”到“1”是怎样旋转的?(2)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3)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二、多种方法运用三、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

2.活动:画一画师:(出示例题4)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提示:只要找到三角形AOB的几个顶点的对应点,再连线就可以了;在确定对应点的位置的时候,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方面的知识。

如“对应点与O点所连线段的夹角都是90°;对应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等,再借助方格纸、三角板等,来确定顶点的对应点的位置。

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按要求画出旋转后的图形,都是可以的。

必要时,可借助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

3.欣赏并设计(1)欣赏并分析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旋转,下面这些漂亮的图案就是利用图形的旋转设计出来的,你能说一说它们是利用什么图形经过怎样的旋转得到的吗?注意:分析时要让学生说清:是哪个图形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

(2)自己画一画:利用旋转设计一朵小花二、多种方法运用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对称和旋转的方法。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方法设计各种美丽的图案。

此时,教师应鼓励独立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再在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可能分别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变换设计图案;也可能综合运用不同方法设计图案。

教师不必作统一要求,同时注意对学生的设计要多给予肯定和赞赏。

三、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

年级学生初步了解了图形的密铺(镶嵌)现象,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学游戏拓展镶嵌图形的范围,让学生用图形变换设计镶嵌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变换带来的美感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学生利用基本图形绕旋转中心O旋转画出图形。

题中没有给出旋转的角度和方向,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所设计图案的需要自行确定。

可以进行交流。

在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本活动可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再进行交流。

分析交流丰富多彩的镶嵌图案时,不管运用了什么变换,其本质都是把可镶嵌的基本几何图形进行分割后再经过图形变换拼组而成的镶嵌图形。

第三课时:欣赏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情境导入二、学习新三、多种方法运用一、情境导入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一)图案欣赏: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巩固练习(一)反馈练习: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二)拓展练习: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

说一说好在哪里?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布置作业: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欣赏和设计图案1 图案2图案3 图案4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一)尝试创造: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交流并欣赏作业设计1、如图:(1)指针从“1”绕点O顺时针旋转60°后指向“()”。

(2)指针从“1”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指向“()”。

(3)指针从“1”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后指向“()”。

2、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教学课题五上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学案编写者教师教学用课时 4教学目标课(章节)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四、数学游戏:设计图案。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提出三个步骤:(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

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3、画一画(1)绕O点顺时针旋转90°(2)绕O点逆时针旋转90°第一课时:因数与倍数第二课时: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第三课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二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三课时:体积的意义二、新授:三、总结四、作业:课后小结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

)(板书)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师: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同学、老师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

整个学校是一个大空间,教师、办公室、操场、花池、领操台、旗座等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既有自己的体积。

而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空间,地球只是宇宙空间的一部分,而地球上的山、川、河流、一切建筑物、人等占地球的一部分。

2、体积单位:(1)、讲: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板书)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可以分别写成( 2)、认识立方厘米:出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说明: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谁的体积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3)、认识立方分米:(方法同立方厘米)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分米。

(4)、认识立方米:(5)、练一练:选择恰当的单位:橡皮的体积用(),火车的体积用(),书包的体积用()。

(6)、比一比:到现在为止,我们都了学哪些测量单位(板书)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的区别:3、体积初步认识:①决定体积大小,是看它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

A 、演示:用棱长1厘米的4个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是多少?B、说出下面物体的体积(3个体积单位,4个体积单位,)C 、摆一摆:请你也摆出一个体积是3立方厘米的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