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2015版-微生物限度检查解析..

合集下载

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10ml
24~48h
紫红胆盐葡 萄糖平板
10-1
无菌落
18~24h
有菌落
报告未检出
10g/10ml/ 100cm2供试品
3.耐胆盐革兰阴性菌定量检查操作示意图
以TSB为稀释液制供试液
一定量 肠道增菌肉汤
20~25℃, 2h预增菌
1ml
24~48h
紫红胆盐 葡萄糖平板
报告结果
10-1
18~24h
(六)梭菌的检查
梭菌 增菌 培养 基
供试液的制备
书写检 验记录
哥伦比亚琼脂培养基分离
1.梭菌检查程序
无菌落生长
过氧化氢 酶试验
配培养基和稀释液
最终结果判断
有 菌 落
确证 试验
10g/10ml/ 100cm2供试品
2.供试品梭菌检查操作示意图
各10ml
分别接种
一份80℃保温10min后迅速冷却
10-2
10-31ml10-110-210-3
各管加1ml
查可能菌数表
9ml 稀 释 液
有/无菌落
(二)大肠埃希菌检查
大肠埃希菌作为检验供试品是否受粪便污染的指示菌。
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经口及呼吸道服给药的制剂,每1g、1ml或10cm2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
TSB 增菌 培养
30℃~35℃
3~5d
1.平皿法
(1)基本程序:
数据 处理
结果观察与计数
书写检 验记录
平板 接种
需氧菌 的培养
供试液 的制备
配培养基和稀释液
倒置 培养 3~5d
30~35℃
TSA
不少于 0.1ml

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微生物限度

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微生物限度

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微生物限度中国药典是我国医药行业的重要规范,其中微生物限度是其中一个关键内容。

微生物限度是指药品中允许存在的微生物数量的上限。

它对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提出了严格要求。

2015版中国药典中明确了药品微生物限度的标准和方法,以保障药品的质量和使用的安全性。

一、微生物限度的定义和意义微生物限度是指在药品中存在的微生物数量的上限。

它是衡量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由于微生物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危害,药品中过多的微生物污染可能导致药品的变质和降解,甚至引起严重的药品安全问题。

因此,微生物限度的控制是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关键步骤之一。

二、微生物的限度标准和分类微生物限度的标准和分类在2015版中国药典中得到了详细说明。

根据药品的特性和用途不同,微生物限度标准和分类也有所差异。

常见的微生物限度分类包括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等。

各类微生物的限度标准和方法在药典中都有详细描述,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微生物限度的检测方法为了准确检测微生物限度,2015版中国药典提供了一系列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常见的方法包括菌落总数的测定、大肠菌群的测定、霉菌和酵母菌的测定等。

这些方法要求检测人员具备专业的技术和操作能力,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微生物限度的控制措施为了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生产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来控制微生物限度。

这些措施包括原料和辅料的检验、生产环境的控制、生产工艺的严格执行和产品的质量控制等。

通过全面有效的控制措施,企业可以确保药品的微生物限度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五、微生物限度的意义和前景微生物限度的控制是保障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随着人们对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微生物限度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

中国药典不断完善微生物限度标准和方法,为药品生产和使用提供了规范和指导。

未来,微生物限度的研究和控制将成为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方向。

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解析

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解析
10ml;膜剂为100cm²;贵重药品、微量包
(MPN法) 1.3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数方法适用
性试验:菌种及菌液制备、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1.4 供试品检查:检验量、供试品检查 1.5 结果判断 1.6 稀释液、冲洗液及培养基
1.1 总则:
• 微生物计数法系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 细菌和真菌的计数。
• 当本法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辅料等是否 符合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时,应按规定进行检 验,包括样品的取样量和结果的判断等。除另有 规定外,本法不适用于活菌制剂的检查。
30~35 ℃ 不超过3天
20~25 ℃ 不超过5天
每一试验菌株平行制备2 管或2 个平皿;接种量50~100cfu ; 同时,用相应的对照培养基替代被检培养基进行上述试验。 结果判定:
若被检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不小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 平均数的70 %,且菌落形态大小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 落一致,判该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符合规定。
1.3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 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 供试品微生物计数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 行适用性检查。
• 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 性试验【10版:方法验证】, 以确认所 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
• 若检验程序或产品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检验 结果时, 计数方法应重新进行适用性试 验。
1.3.3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1. 供试液制备 2. 接种和稀释 3. 抗菌活性的去除与灭活 4. 供试品中微生物的回收
– 平皿法 – 薄膜过滤法 – 最可能数法(MPN 法)
5. 结果判断
1.4 供试品检查
• 1.4.1检验量
– 检验量即一次试验所用的供试品量(g、ml

752015年药典 通则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752015年药典 通则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752015年药典通则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通则1105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微生物计数法系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细菌和;微生物计数试验环境应符合微生物限度检查的要求;如供试品有抗菌活性,应尽可能去除或中和;供试液制备时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剂,应确认其对微生;计数方法;计数方法包括平皿法、薄膜过滤法和最可能数法(Mo;供试品检查时,应根据供试品理化特性和微生物限度标;计数培养基适用通则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微生物计数法系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细菌和真菌的计数。

当本法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辅料等是否符合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时,应按下述规定进行检验,包括样品的取样量和结果的判断等。

除另有规定外,本法不适用于活菌制剂的检查。

微生物计数试验环境应符合微生物限度检查的要求。

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

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进行监测。

如供试品有抗菌活性,应尽可能去除或中和。

供试品检查时, 若使用了中和剂或灭活剂,应确认其有效性及对微生物无毒性。

供试液制备时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剂,应确认其对微生物无毒性以及与所使用中和剂或灭活剂的相容性。

计数方法计数方法包括平皿法、薄膜过滤法和最可能数法(Most-Probable-Number Method,简称MPN 法)。

MPN 法用于微生物计数时精确度较差,但对于某些微生物污染量很小的供试品,MPN 法可能是更适合的方法。

供试品检查时,应根据供试品理化特性和微生物限度标准等因素选择计数方法,检测的样品量应能保证所获得的试验结果能够判断供试品是否符合规定。

所选方法的适用性须经确认。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供试品微生物计数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

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15版中国药典公示稿)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15版中国药典公示稿)

胰酪大豆胨 琼脂培养基 和胰酪大豆 胨液体培养 基,培养温 度 30 ~ 35℃,培养 时间不超过 3 天,接种 量不大于 100cfu
胰酪大豆胨 琼脂培养基 / 胰酪大豆 胨液体培养 基 ( MPN 法),培养 温 度 30 ~ 35 ℃ , 培 养 时间不超过 3 天,接种量 不大于 100cfu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试验菌株
试验菌液 的制备
需氧菌总数 计数
霉菌和酵 母菌总数
计数
需氧菌总数 计数
霉菌和酵 母菌总数
计数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CMCC(B)26 003)〕
胰酪大豆 胨琼脂培 养基或胰 酪大豆胨 液体培养 基,培养温 度 30 ~ 35℃,培养 时 间 18 ~ 24 小时
获得丰富
的孢子
注:当需用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测定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时,应进行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检查方法同沙氏葡萄糖琼脂培过 5 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干燥菌
种为第 0 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保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
特性。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用菌株见表 1。
胰酪大豆胨 琼脂培养基 ( MPN 法 不 适用),培 养温度 30~ 35 ℃ , 培 养 时间不超过 5 天,接种量 不大于 100cfu
沙氏葡萄 糖琼脂培 养基,培养 温度 20~ 25℃,培养 时间不超 过 5 天,接 种量不大 于 100cfu
沙氏葡萄 胰酪大豆胨 沙 氏 葡 萄 胰酪大豆胨 沙氏葡萄
糖琼脂培 琼 脂 培 养 糖 琼 脂 培 琼脂培养基 糖琼脂培
黑曲霉
养基或马 基,培养温 养基,培养 ( MPN 法 不 养基,培养

中国药典2015版 四部 9202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指导原则

中国药典2015版 四部 9202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指导原则

为更好应用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通则1105)、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通则1106)及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通则110 7),特制定本指导原则。

非无菌药品中污染的某些微生物可能导致药物活性降低,甚至使药品丧失疗效,从而对患者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因此,在药品生产、贮藏和流通各个环节中,药品生产企业应严格遵循GMP的指导原则,以降低产品受微生物污染程度。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计数法、控制菌检查法及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可用于判断非无菌制剂及原料、辅料等是否符合药典的规定,也可用于指导制剂、原料、辅料等微生物质量标准的制定,及指导生产过程中间产品微生物质量的监控。

本指导原则将对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和标准中的特定内容及应用做进一步的说明。

1.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过程中,如使用表面活性剂、灭活剂及中和剂,在确定其能否适用于所检样品及其用量时,除应证明该试剂对所检样品的处理有效外,还须确认该试剂不影响样品中可能污染的微生物的检出(即无毒性),因此无毒性确认试验的菌株不能仅局限于验证试验菌株,而应当包括产品中可能污染的微生物。

2. 供试液制备方法、抑菌成分的消除方法及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方法应尽量选择微生物计数方法中操作简便、快速的方法,同时,所选用的方法应避免损伤供试品中污染的微生物。

对于抑菌作用较强的供试品,在供试品溶液性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薄膜过滤法进行试验。

3. 对照培养基系指按培养基处方特别制备、质量优良的培养基,用于培养基适用性检查,以保证药品微生物检验用培养基的质量。

对照培养基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制及分发。

4. 进行微生物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时,若因没有适宜的方法消除供试品中的抑菌作用而导致微生物回收的失败,应采用能使微生物生长的更高稀释级供试液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

此时更高稀释级供试液的确认要从低往高的稀释级进行,最高稀释级供试液的选择根据供试品应符合的微生物限度标准和菌数报告规则而确定,如供试品应符合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是lg需氧菌总数不得过10 3 cfu,那么最高稀释级是1:10 3 。

2015年药典 通则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2015年药典 通则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2015年药典通则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环境中的微生物数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可能会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产生影响。

微生物计数法是一种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辅料等是否符合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细菌和真菌的计数。

但是,除非另有规定,它不适用于活菌制剂的检查。

在进行微生物计数试验之前,必须确保试验环境符合微生物限度检查的要求。

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

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进行监测。

如果供试品有抗菌活性,应尽可能去除或中和。

供试品检查时,如果使用了中和剂或灭活剂,应确认其有效性及对微生物无毒性。

如果在供试液制备时使用了表面活性剂,应确认其对微生物无毒性以及与所使用中和剂或灭活剂的相容性。

计数方法包括平皿法、薄膜过滤法和最可能数法(Most-Probable-Number Method,简称MPN法)。

MPN法用于微生物计数时精确度较差,但对于某些微生物污染量很小的供试品,MPN法可能是更适合的方法。

在选择计数方法时,应根据供试品理化特性和微生物限度标准等因素选择计数方法,检测的样品量应能保证所获得的试验结果能够判断供试品是否符合规定。

所选方法的适用性须经确认。

供试品微生物计数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

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

如果检验程序或产品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计数方法应重新进行适用性试验。

表1给出了试验菌液的制备和使用。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的试验菌株和试验菌液的制备也在表中给出。

在进行试验时,应按照表中的要求进行操作。

然后加入适量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pH7.2磷酸盐缓冲液,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用振荡器在恒温条件下搅拌,制成1:10供试液。

必要时,用同一稀释液将供试液进一步10倍系列稀释。

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培训-2014

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培训-2014

27
培养基
环境浮游菌、沉降菌及表面微生物监测用培养基一般采用胰酪大豆 胨琼脂培养基(TSA) 当监测结果有疑似真菌或考虑季节因素影响时,可增加沙氏葡萄糖 琼脂培养基(SDA)。
28
请根据报告内容更新
培养条件GBT 16293-2010 医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法
USP1116 无菌工艺环境的微生物控制与监测
41
Presentation title in footer | 00 Month 0000
四、培养基体系
最突出的变化:微生物质控分类及培养基体系 2010版 分类依据 项目1 项目2 按微生物类别分 细菌数 营养琼脂 霉菌及酵母菌数 玫瑰红钠琼脂 2015版 按营养条件分 需氧菌总数 胰酪大豆胨琼脂(TSA) 霉菌及酵母菌总数 沙氏葡萄糖琼脂(SDA)
12
Presentation title in footer | 00 Month 0000
尘埃粒子监测
监测方法:参照GB/T 16292-2010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 子的测试方法》 监测设备:
空气尘埃粒子计数器,多为光散射粒子计数器
工作原理: 当取样气流中的尘埃颗粒通过计数器散射腔的光敏感区时,光 遇到粒子时发生散射,这些光脉冲信号经光电二极管转换成电脉冲 信号,电脉冲次数反映粒子数,脉冲幅值反映粒子的粒径。 一台仪器可同时测定多个粒径通道的粒子。
采样点
不得少于2个
14
请根据报告内容更新
采样量
15
请根据报告内容更新
尘埃粒子标准
16
请根据报告内容更新
容易被忽略的UCL值:
UCL的计算:平均值均值的95%置信上限,微粒每立方米 (粒/m3)

中国药典2015版-微生物限度检查解析

中国药典2015版-微生物限度检查解析

菌种的传代、保藏与管理
控制程序
菌种来源
菌种的保 管
菌种的复 活
菌种确认
菌种的储 存和领用
菌种的销 毁及领用 记录
菌种传代、保存、使用及销售记录
菌种名称: 传 代 日 期 菌 种 来 源 菌种编号: 传 代 支 数 菌 种 生 长 培 养 基 培 养 温 度 时 间 保 存 温 度 保管人: 发 出 日 期 发 出 方 式 日期: 购 买 单 位
《中国药典》2015年版-微生物限度 标准修订解析
标准修订内容 修订思路1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二、三部限度标准的相关内容合 并。 修订思路2 参考EP7.0,USP35,JP X V标准,修订中国药典的微生物 限度标准。
标准修订内容
参考欧美日药典标准 <1>修订菌数标准表达方式: 指数形式10ncfu,最大可接受限度值遵守2倍规则: 101cfu: 可接受的最大菌数为 20; 102cfu: 可接受的最大菌数为 200; 103cfu: 可接受的最大菌数为 2000:依此类推。 <2>检查指标: 需氧菌总数:TAMC(替代细菌数)----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 耐胆盐的格兰阴性菌(替代大肠菌群) <3>检查制剂分类: 齿龈、皮肤制剂 原辅料、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的控制 呼吸道制剂耐胆盐格兰阴性菌的控制
增加新概念
• • • • • 1.MPN法使用范围:含菌量较低的供试品细菌总数测定 2.“分散均匀”:并非一定要溶解 3.偏差调查概念引入 当检验结果出现超常或超标时需要进行偏差调查 调查范围:人、机、料、法、环
控制菌检查法修订解析
本检查法可采用替代的微生物检查法,包括自动检测方法, 但必须证明替代方法等效于药典规定的检查方法---新增内 容

《中国药典》2015年版微生物测定修订情况

《中国药典》2015年版微生物测定修订情况

常州药检
一、微生物计数法
分别接种不大于100cfu的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 菌、枯草芽孢杆菌菌液至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平 板,每一试验菌株平行制备2个平皿,30~35℃培养 不超过3天。同时,用相应的对照培养基代替被检培 养基进行上述试验。 分别接种不大于100cfu的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液至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平板,每一试验菌株平行制备 2个平皿,30~35℃培养不超过5天。同时,用相应 的对照培养基代替被检培养基进行上述试验。
常州药检
一、微生物计数法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 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不得超过5代。
常州药检
一、微生物计数法
常州药检
一、微生物计数法
常州药检
一、微生物计数法
取其新鲜培养物用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 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适宜浓度菌悬液。黑曲霉制 备时在缓冲液或氯化钠溶液中加入0.05%(v/v)聚山 梨酯80。 菌液在室温下2小时内使用,2~8℃时可在24h内使用, 黑曲霉孢子悬液可2~8℃保存,在验证过的贮存期内 使用。
MPN法
常州药检
一、微生物计数法
平皿法:包括倾注法和涂布法。每株菌每种培养基 至少制备2个平皿,以算术平均值计算。使用涂布 法应采用适宜的方法使培养基表面干燥,且每个 平皿接种的供试液不少于0.1ml。
常州药检
一、微生物计数法
薄膜过滤法:一般取相当于1g(ml、10cm2)的供试 品,(若供试品中所含的菌数较多时,供试液可 酌情减量)加至适量稀释液中,混匀,过滤。用 适量冲洗液冲洗。 每株菌每种培养基至少制备一张滤膜。 同法测定供试品对照组及菌液对照组菌数。
常州药检

2015版中国药典关于微生物检验有关变化的解读

2015版中国药典关于微生物检验有关变化的解读
2015版微生物检验有关变化情况解读
黑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所
杨利红


1 2
3
概况及背景 标准修订内容
执行及制定标准的注意事项
4 5
标准与方法 国外药典的标准收载情况
一、概况及背景
参照欧、美药典中“微生物限度”相关内容的组织形 式,将原“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修订后拆分为3个附录, 并在药典会网站上公示: -1、非无菌产品微生物检查:微生物计数法(一、二、 三部相同) -2、非无菌产品微生物检查:控制菌检查法(一、二、 三部相同) -3、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一部;二部同三部)
在2005版chp收载微生物限度标准的基 础上,眼用制剂修订为无菌要求;阴 道、尿道给药制剂增加白色念珠菌 的控制;增加了贴膏剂的控制菌检查。
二、标准修订内容
1、药典标准的修订思路 (1)三部药典的合并 现行2010版《中国药典》三部分在微生物限度标准有 重叠,一部多于二部、三部。
一部标准为 基础
二、标准修订内容
非无菌药用原料及辅料微生物限度标准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饮片微生物限度标准
制剂类型
TAMC
TYMC
控制菌
药用原料及辅料
103
102
未统一要求
中药提取物
103
102
未统一要求
中药饮片
未统一要 未统一要 求 求
不得检出沙门菌(10g),耐胆盐 的阴性菌应小于104(1g)
二、标准修订内容
(4)实验环境的重大修订 ①无菌检查环境洁净度规定 GMP2010年版对洁净度的规定及确认标准 无菌检查: 2010年版:应在洁净度10000级背景下的局部100级单向流 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 2015年版:应在洁净度B级背景下的局部A级单向流空气区 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 ②微生物限度检查环境洁净度规定 微生物限度检查: 2010年版:应在洁净度10000级背景下的局部100级单向流 空气区域内进行。 2015年版:应在受控洁净环境下(不低于D级)的局部不 低于B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2015年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2015年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1.1 总则:
• 环境: – 微生物计数试验环境应符合微生物限度检查的要 求。(在不低于GMP 现行版要求的D 级洁净环境 、局部洁净度不低于B 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 行)【10版: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 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 – 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 ,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 出。 – 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进行监 测。
菌数报告规则
– 需氧菌总数测定宜选取平均菌落数小于 300cfu 的稀释级、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测定宜 选取平均菌落数小于100cfu 的稀释级,作为 菌数报告(取两位有效数字)的依据。取最 高的平均菌落数,计算1g、1ml 或10 cm² 供 试品中所含的微生物数。 – 如各稀释级的平皿均无菌落生长,或仅最低 稀释级的平板有菌落生长,但平均菌落数小 于1 时,以﹤1 乘以最低稀释倍数的值报告菌 数。
1.4.2供试品检查
• 供试液制备 – ⑴ 水溶性供试品
• 取供试品,用 pH7.0 无菌氯化钠-蛋白胨 缓冲液,或pH7.2 磷酸盐缓冲液,或胰酪 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溶解或稀释制成 1:10 供试液。若需要,调节供试液 pH 值至 6 ~8。必要时,用同一稀释液将供试液进 一步 10倍系列稀释。水溶性液体制剂也 可用混合的供试品原液作为供试液。
1.3.1菌液制备及使用
试验菌株 试验菌液的制备
金黄色葡萄球菌 〔CMCC(B) 26 003)〕
铜绿假单胞菌 〔CMCC(B)10 104〕 枯草芽孢杆菌 〔CMCC(B) 63 501〕 白色念珠菌 〔CMCC(F) 98 001〕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 养基 【10版:营养肉汤或营养琼脂培养基】 30~35℃,18~24小时

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1、制剂通则、品种项下要求无菌的制剂及标示无菌的制剂和原辅料应符合无菌检查 法的规定 2、用于手术、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局部给药制剂应符合无菌检查法的规定 3、非无菌化学药品及生物制品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4、非无菌不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标准 5、非无菌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标准 6、非无菌的药用原料及辅料微生物限度标准 7、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饮片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8、有兼用途径的制剂应符合各给药途径的标准 9、霉变、长螨者以不合格论
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的整合、修订
1、药典委员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的修订思路 2、修订后限度标准的总体结构 3、修订后限度标准各项具体规定
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药典委员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的修订思路
修订思路
(1) 2010版中国药典一、二、三部微生 物限度本中项目的对比、整合
(2)与美、欧、日药典比较,修订中 国药典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1、实验环境的重大修订
GMP2010年
表面微生物
洁净度 级别
静态
≥0.5μm
≥5.0μ m(2)
A级
3520
20
动态
≥0.5μ m
3520
≥5.0μ m
20
浮游菌 cfu/m3
沉降菌 () cfu /4 小时(2)
接触( )
cfu /碟
目录
一、2015版药典微生物学检验体系的发展 二、2015年版微生物学检验中的重大修订及意义 三、2015版限度标准的特点及展望 四、2015版药典纯化水标准公示内容 五、2015版药典注射用水标准公示内容
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一、2015版药典微生物学检查体系的发展 中美中、美药典微生物学检验体系收载情况比较 2015版药典微生物学拟收载情况 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的整合、修订 2015版药典纯化水微生物限度公示内容 2015版药典注射用水微生物限度公示内容

2015年药典通则1106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2015年药典通则1106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通则1106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控制菌检查法系用于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检查供试品中是否存在特定的微生物。

当本法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辅料等是否符合相应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检验,包括样品取样量和结果判断等。

供试品检出控制菌或其他致病菌时,按一次检出结果为准,不再复试。

供试液制备及实验环境要求同“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

如果供试品具有抗菌活性,应尽可能去除或中和。

供试品检查时, 若使用了中和剂或灭活剂,应确认有效性及对微生物无毒性。

供试液制备时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剂,应确认其对微生物无毒性以及与所使用中和剂或灭活剂的相容性。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供试品控制菌检查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

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控制菌检查。

若检验程序或产品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控制菌检查方法应重新进行适用性试验。

菌种及菌液制备菌种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 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干燥菌种为第0 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保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26 00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 104〕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44 102〕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paratyphi B)〔CMCC(B)50 094〕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98 001〕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MCC(B)64 941〕菌液制备将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分别接种于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或在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30~35℃培养18~24 小时;将白色念珠菌接种于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或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20~25℃培养2~3 天;将生孢梭菌接种于梭菌增菌培养基中置厌氧条件下30~35℃培养24~48 小时或接种于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30~35℃培养18~24 小时。

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记录

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记录

培养基的储藏
琼脂培养基不得在 0 ℃ 或 0 ℃ 以下存放,防止冷冻破 坏凝胶特性。
琼脂培养基最好现用现配,如置冰箱保存,一般不 超过一周,且应密闭包装,若延长保存需经验证 确定。 培养基灭菌后应立即取出,不得储存在高压灭菌器 中。
培养基适用性试验
修订内容
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数量减少 7个,在增菌过程中, 使用无选择性增菌培养基。
2.一次只可加0.1-0.2ml样品。
薄膜过滤法
1.孔径应不大于0.45微米。直径一般为50mm,若采用其他直 径的滤膜,冲洗量应进行相应的调整。 2.滤膜材质应保证供试品及其溶剂不影响微生物的充分被截 留。 滤器注意点 1.滤器及滤膜在使用前应采用适宜的方法灭菌。 2.使用时,应保证滤膜在过滤前后的完整性。 3.水溶性供试液过滤前先将少量的冲洗液过滤以湿润滤膜。 4.油类供试品,其滤膜和滤器在使用前应充分干燥。 5.供试液经滤膜过滤后,若需要用冲洗液冲洗滤膜,每张滤 膜每次冲洗量为100ml,总冲洗量不得超过1000ml,以避免 滤膜上的微生物受损伤。
理由:
污染菌受到环境、加工过程及储存等影响,受到损 伤,使用无选择性增菌培养基培养,使受损伤的 细胞得到修复,提高检出 配制的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促生长能力、抑制能力和指示特性 的检查。
实验菌株的管理使用及鉴定
菌种的保藏 低温、干燥、缺氧、缺乏营养等环境条件都可以抑制微生物 的代谢和生长繁殖,因此,低温、干燥和真空是菌种保藏 的重要手段。
(三)2015版药典微生物检查法修订内容——计数法
修订前
细菌数——营养琼脂 霉菌及酵母菌数——玫瑰红钠琼脂 修订后 需氧菌总数——胰酪大豆胨琼脂(TSA)
霉菌及酵母菌总数——沙式葡萄糖琼脂(TS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药典》2015年版-微生物限 度检查解析
质量部 房有荣 2014.06.21
目录
• 药品微生物检验的现状与发展 • 《中国药典》2015年版-微生物限度标准修订解析 • 《中国药典》2015年版-非无菌产品微生物检查 • 菌种的传代、保藏与管理
• 药品微生物污染源的调查与分析
• 微生物实验室相关要求与质量管理
不得检出大肠埃希 菌不得检出沙门菌 胆盐革兰阴性菌应 小102 不得检出大肠艾希 菌 不得检出沙门菌 耐胆盐革兰阴性菌 应小于 101
不含豆豉、神曲等 发酵原粉
5×102
103 104 103 102 102
固体局部给 表皮或粘膜不完整 药制剂 表皮或粘膜完整 液体局部给 药制剂 表皮或粘膜完整 表皮或粘膜不完整
液体制剂
102 102
101 101
口腔黏膜给药制剂 齿龈给药制剂 鼻用制剂 耳用制剂 皮肤给药制剂 呼吸道吸入给药制剂
102 102
101 101
阴道、尿道给药制剂 直肠 给药 固体制剂
液体制剂
102 103
102 102
101 102
102 102
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1g 或 1ml)
2015版 修订后的中国药典微生物检验 系统成为一个较完备的标准体系, 将收载15个左右的微生物检查法 或知道原则 修订后的中国药典微生物检测 系统与国外完全一致 对实验环境进行了重大修改 2010年版 应该洁净度 10000级背景 下的局部100 级单向流空气 区域内进行 2015年版 应该受控洁净 环境下(不低 于D级)的局 部不低于B级 单向空气区域 内进行。
药品微生物检验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药典的标准修订:
• 2005版
• 将按剂型制定 限度修订为按 给药途径制定 限度 强调微生物检 验的“方法验 证” 无菌检查培养 时间与国外接 轨


• 2010版 • 质量标准体系 基本与国外接 轨 • 强调对微生物 检验过程的验 证及过程控制 • 部分品种特别 是抗生素品种 的无菌检查法 由附录走入各 论。
修订后限度标准更清楚明了(共8项、4个表)
• 1.制剂通则、品种项下要求无菌的制剂及标示无菌的制剂和原辅料 应符合无菌检查法 规定。 • • 2.用于手术、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局部给药制剂 应符合无菌检查法规定。 3. 非无菌化学药品制剂、生物制品制剂、不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见表 1)
• • • • • 4. 非无菌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标准(见表 2) 5. 非无菌的药用原料及辅料微生物限度标准(见表 3) 6. 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饮片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见表 4) 7.有兼用途径的制剂 应符合各给药途径的标准。 8.霉变、长螨者 以不合格论。
表1
非无菌化学药品制剂、生物制品制剂、不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给药途径 口服给 药 固体制剂 需氧菌总 数 103 霉菌和酵母菌 总数 102 控制菌 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1g 1ml) ;含药材原粉的化学 药品制剂及含脏器提取物的制剂还不得检出沙门菌 (10g 或10ml) 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 菌(1g、1ml 或 10cm2) 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1g、1ml 或10cm2) 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 菌、耐胆盐革兰阴性菌(1g 或1ml) 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 菌(1g、1ml 或 10cm2) ;中药制剂还不得检出梭菌 (1g、1ml 或 10cm2)
《中国药典》2015年版-微生物限度 标准修订解析
标准修订内容 修订思路1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二、三部限度标准的相关内容合 并。 修订思路2 参考EP7.0,USP35,JP X V标准,修订中国药典的微源自物 限度标准。标准修订内容
参考欧美日药典标准 <1>修订菌数标准表达方式: 指数形式10ncfu,最大可接受限度值遵守2倍规则: 101cfu: 可接受的最大菌数为 20; 102cfu: 可接受的最大菌数为 200; 103cfu: 可接受的最大菌数为 2000:依此类推。 <2>检查指标: 需氧菌总数:TAMC(替代细菌数)----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 耐胆盐的格兰阴性菌(替代大肠菌群) <3>检查制剂分类: 齿龈、皮肤制剂 原辅料、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的控制 呼吸道制剂耐胆盐格兰阴性菌的控制
药品微生物检验的现状与发展
面临的挑战:
1.医药产品的发展 2.基本“矛盾” “有菌的环境”生产“无菌的产品”
3.特殊的医药环境
输液品滥用!中西药并存! 4.不断有人死亡 “欣弗事件” 5.药品微生物污染的反思
微生物检验的现状与发展
质量管理:
1.方法验证与方法适用性 建立实验室自身的方法依据体系 2.维护、计量、校准、性能确认和使用监控(温度测量装置、 培养箱、水浴箱、烘箱、压力灭菌器、天平、量器等等) 3.供应商评估与现场审计 使用正确的、有严格质量保障的产品
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1g、1ml 或10cm2)
其他局部给药制剂
表 2 非无菌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标准
给药途径 需氧菌总数 霉菌和酵母菌总 数 控制菌
不含豆豉、神曲 固体口服给 等发酵原粉 药制剂 含豆豉、神曲等 发酵原粉 液体口服给 药制剂 含豆豉、神曲等 发酵原粉
10 104(丸3×104) 2 105 5×102 102 102 102 102 102 102
不得检出金黄色葡 萄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 ;阴 道、尿道给药制 剂还不得白色念珠 菌、梭菌
表 3 非无菌的药用原料及辅料微生物限度标准 需氧菌总数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控制菌
药品微生物检验的现状与发展
• 历史沿革 • 新中国第一部药典(1953年版)收载了无菌检查法 • 我国开展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始于1972年。
• 1978年颁发了第一个“药品卫生标准”。
• 1995年版中国药典首次收载了微生物限度检查法,2000年
版收载了微生物限度标准。
• 从第八届药典委员会(2005版中国药典)开始设立微生物 专业委员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