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源化学总结

合集下载

植物化学研究植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反应

植物化学研究植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反应

植物化学研究植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反应植物化学是研究植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反应的学科。

通过分析植物的化学成分,我们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以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同时,植物化学还可以应用于药物开发、食品科学和农业生产等领域。

一、植物化学成分植物化学成分是指植物体内存在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和微量元素等。

植物的化学成分非常多样化,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主要营养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等;二是次生代谢产物,如生物碱、鞣质和挥发性油等;三是微量元素,如铁、锌和锰等。

不同的植物含有不同组成和含量的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决定了植物的生理功能和用途。

二、植物化学反应植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和转化反应等。

植物通过这些化学反应实现自身的生长和发育,并对外界环境做出相应的响应。

合成反应是指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经过一系列酶催化反应合成新的化学物质,如植物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分解反应是指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经过酶催化反应分解为较简单的物质,如植物分解脂类的过程。

转化反应是指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如植物中的某些成分在提取或处理过程中发生转化。

三、植物化学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植物化学在药物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药物的活性成分来自于植物中的化学物质。

通过从植物中分离和提取活性成分,并进行结构分析和药理学研究,可以发现新的药物候选物。

例如,从中草药中提取的化合物中发现了抗癌药物紫杉醇。

因此,植物化学的研究对新药物的发现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四、植物化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植物化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成分的研究中。

植物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可以用作天然食品添加剂,改善食品的口感、保鲜性和色泽等。

同时,植物化学的研究还可以揭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和抗氧化物质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机制,为食品的营养价值评价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五、植物化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化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农药和肥料的研发方面。

植物资源

植物资源

1.·锦带花(Weigela florida)忍冬科,锦带花属产地习性:现在国外许多国家都有生长,国内原产于华北、东北及华北北部。

喜光,耐荫,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耐瘠薄土壤,但以深厚、湿润而腐殖质丰富的土壤生长最好,怕水涝。

萌芽力强,生长迅速。

【产地】:亚洲东部,日本,中国等。

【花(果)期】:花期4-6月形态:落叶灌木,高3m,宽3米,枝条开展,树型较圆筒状,有些树枝会弯曲到地面,小枝细弱,幼时具2列柔毛。

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0cm,端锐尖,基部圆形至楔形缘有锯齿,表面脉上有毛,背面尤密。

花冠漏斗状钟形,玫瑰红色,裂片5。

蒴果柱形;种子无翅。

花期4-6月【应用】锦带花枝叶茂密,花色艳丽,花期可长达连个多月,在园林应用上是华北地区主要的早春花灌木。

适宜庭院墙隅、湖畔群植;也可在树丛林缘作花篱、丛植配植;点缀于假山、坡地。

2·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Litv)松科,松属常绿乔木,树高15 —20 米,最高30 米。

最大胸径 1 米左右。

树冠卵形至广卵形,老树皮较厚有纵裂,黑褐色,常鳞片状开裂:树干上部树皮很薄,褐黄色或淡黄色,薄皮脱落。

轮枝明显,每轮 5 —12 个,多为7 -9 个,20 年生前大枝斜上或平展,一年生枝条淡黄色,2 — 3 年后变为灰褐色,大枝基部与树干上部的皮色相同。

芽圆柱状樟子松椭圆形或长圆卵状不等,尖端钝或尖,黄褐色或棕黄色,表面有树脂。

叶两针一束。

稀有三针,粗硬,稍扁扭曲,长 5 — 8 厘米,树脂道7 — 11 条,维管间距较大。

冬季叶变为黄绿色,花期 5 月中旬至 6 月中旬,属于风媒花,雌花生于新枝尖端,雄花生于新枝下部。

1 年生小球果下垂,绿色,翌年9 月— 10 月成熟,球果长卵形,黄绿色或灰黄色;第三年春球果开裂,鳞脐小,疣状凸起,有短刺,易脱落,每鳞片上生两枚种子,种翅为种子的 3 — 5 倍长,种子大小不等,扁卵形,黑褐色,灰黑色,黑色不等,先端尖。

艾叶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和植物资源

艾叶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和植物资源

艾叶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和植物资源一、本文概述艾叶,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自古以来就在中医药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艾叶的化学成分复杂且丰富,包括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多糖、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

这些化学成分赋予了艾叶独特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

这些生物活性使得艾叶在中医药学、食品科学、农业科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艾叶作为一种植物资源,其分布广泛,适应性强,种植容易,具有可持续利用的特点。

艾叶的种植和应用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艾叶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以及植物资源,通过对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揭示艾叶的药理作用和应用价值,为艾叶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艾叶植物资源的调查和分析,为艾叶的种植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艾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艾叶的化学成分艾叶,作为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原材料,其化学成分复杂且丰富,涵盖了挥发油、黄酮类、多糖、微量元素等多个类别。

艾叶中含量最为突出的是挥发油,这也是其独特香气的主要来源。

挥发油中包含的主要成分有龙脑、樟脑、桉油精等,这些成分赋予了艾叶独特的药理作用,如抗炎、镇痛、抗菌等。

黄酮类化合物也是艾叶中的重要成分,如芦丁、槲皮素等。

这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肿瘤、抗炎等生物活性,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艾叶中还含有一定量的多糖,如阿拉伯糖、半乳糖等,这些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力、调节血糖等生理功能。

除了上述主要化学成分外,艾叶中还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如铁、锌、铜等,这些元素虽然含量不高,但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艾叶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药用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艾叶的化学成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生物活性,从而为其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艾叶的生物活性艾叶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其生物活性广泛而深远。

生态化学知识点总结高中

生态化学知识点总结高中

生态化学知识点总结高中一、生态化学基础知识1. 生态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生态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化学物质,包括了空气中的氧氮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溶解氧、无机盐、有机物等;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等。

这些化学物质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至关重要,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和转化使得生态环境得以维持。

2. 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主要通过代谢来完成,包括了有氧呼吸、光合作用等。

有氧呼吸将有机物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还原为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

这些化学反应对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存至关重要。

3. 化学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转化生态系统中的化学物质不断地在生物体之间、生物体和环境之间进行转化。

例如,动植物通过摄食、呼吸等方式吸收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组织和能量,同时排放出二氧化碳、水等代谢产物。

而在土壤中,有机物质会被分解成无机盐,供给植物的生长。

这些化学物质的流动和转化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的关键。

二、生态化学的研究内容1. 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生态化学研究了生态系统中化学物质的来源、流动路径和转化规律。

通过对生态系统中的碳、氮、磷等关键元素的迁移和转化过程的研究,揭示了生物体之间、生物体和环境之间的化学物质交换规律。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生态系统的物质代谢生态化学研究了生态系统中的化学物质的代谢过程,包括了光合作用、有机物质分解、氮循环、磷循环等过程。

通过对这些代谢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流动规律,以及生态系统对外界环境的响应机制。

3. 生态环境中的污染与修复生态化学研究了生态环境中的污染问题,包括了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

通过对污染物的来源、转化、迁移规律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理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

同时,生态化学也致力于研究生态环境的修复技术,包括了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等方法,以恢复受污染的生态环境。

水稻中的化学知识点总结

水稻中的化学知识点总结

水稻中的化学知识点总结一、植物生长素与植物发育1.1 植物生长素植物生长素是一类对植物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的物质,包括赤霉素、生长素、脱落酸、玉米素等几种。

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赤霉素对水稻的倒伏、生育期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生长素对水稻的生长、生育、光合作用等方面有促进作用;脱落酸对水稻的抗逆性具有重要意义。

1.2 植物发育植物的发育包括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植株成熟等多个阶段,这些过程受植物生长素调控。

在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种子萌发和生长、光合作用、生殖器官发育等过程中,在植物体内植物生长素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

了解植物发育的化学基础,有助于合理调控水稻的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二、水稻的主要营养元素2.1 氮素氮素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之一,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氮素的充足供应会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而氮素缺乏则会导致水稻生长不良,产量降低。

水稻主要吸收硝酸盐型氮素和铵态氮素,其吸收取决于根系的活力和土壤中氮态的丰富程度。

2.2 磷素磷素是水稻生长发育中的另一个重要营养元素。

磷素是ATP(三磷酸腺苷)和DNA的组成成分,对水稻的根系生长和幼苗的成活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磷素缺乏会导致水稻的生长迟滞,株型矮小,同时也会减少光合作用的效率,影响水稻的产量。

2.3 钾素钾素是植物体内的重要元素,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钾素的充足供应对维持水稻细胞内稳态有很大帮助,同时钾元素还能提供细胞壁的强度,增强水稻的抗病性。

缺乏钾素则会导致水稻的生长迟滞,叶片产生黄斑,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2.4 钙素钙素是植物体内的一个重要元素,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也起着重要作用。

钙素的充足供应有利于水稻的根系生长,促进水稻的幼苗成活,同时还具有调节细胞间质的作用。

缺乏钙素会导致水稻的生长不良,发生病害,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2.5 微量元素水稻对微量元素的需求虽然较少,但对其生长发育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植物资源化学重点

植物资源化学重点

植物资源化学重点植物资源化学重点0000考试2010-07-09 23:23:38阅读16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第四章纤维素纤维素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可再生的天然资源,分布极为广泛。

纤维素是细胞壁的骨架物质。

含量:木材 40~50%禾本科 40~45%棉花 95~99%苎麻 80~90%苔藓 25~30%纤维素概念:b-D-吡喃型葡萄糖基通过1→4苷键连接而成的线型高分子化合物。

D、L和a、b 开链式葡萄糖第一节纤维素的结构纤维素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1、纤维素分子的化学结构(大分子结构)2、纤维素的超分子结构(纤维素大分子相互之间的关系)一、纤维素大分子的化学结构元素组成: C:44.4%;H:6.17%;O:49.38%分子式: (C6H10O5)n,基环分子量C6H10O5 = 162。

非还原性端基中间糖基还原性端基由b-D-吡喃型葡萄糖基构成的线型分子;基本重复单元为纤维素二糖。

连接方式:1→4 b-苷键(glycoside linkage)纤维素大分子具有方向性二、纤维素的超分子结构超分子结构:纤维素大分子之间的排列情况(聚集状态),即由纤维素大分子排列而成的聚集体的结构。

根据X-射线研究,纤维素大分子的聚集体为两相结构。

1、纤维素超分子结构理论两相结构理论要点纤维素由结晶区和无定形区交替排列而成。

结晶区分子排列规则、紧密,呈现清晰的X-射线衍射图谱;无定形区分子排列松散,规则性差,没有清晰的X-射线衍射图谱。

结晶区和无定形区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是逐步过渡。

2、纤维素大分子的氢键氢键:当H以其主价键与负电性很强的原子结合后,再以副价键与另一个负电性很强的原子相连接所形成的键。

形成氢键的条件:a、有一个与负电性很强的原子成共价结合的氢原子(H);b、另有一个负电性很强的具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原子(N、O、F);c、相互距离小于2.8~3.0?。

纤维素分子羟基上的“H”原子与相邻羟基上的“O”原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

植物化学研究植物中化学成分及其在植物生物学中的作用的科学

植物化学研究植物中化学成分及其在植物生物学中的作用的科学

植物化学研究植物中化学成分及其在植物生物学中的作用的科学植物化学是一门研究植物中化学成分及其在植物生物学中的作用的科学。

植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生命力和多样的特性。

而植物中的化学成分,不仅反映了植物的生活活动和适应能力,还对其他生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植物化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植物所含化学成分,包括但不限于植物的营养成分、次生代谢产物以及植物特有的化学物质。

植物营养成分主要包括糖类、脂肪类、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这些物质是植物维持正常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

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体内的一类化学物质,它们不参与植物的生理代谢,但对植物的生长、繁殖和抗逆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植物特有的化学物质是指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如植物激素、树脂、鞣质等。

植物中的化学成分在植物生物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们是植物的营养来源,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糖类、脂肪类和蛋白质是植物主要的能量来源,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植物体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

维生素和矿物质则参与了植物的生理活动和代谢过程。

其次,植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发挥着丰富的生态功能。

有些次生代谢产物具有防御功能,如植物产生的抗生素对抗病原菌和害虫的入侵;有些具有吸引功能,如植物挥发的花香吸引传粉者;还有些具有调节功能,如植物激素对植物体内的生长和发育起到调节作用。

最后,植物特有的化学物质不仅参与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还对其他生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鞣质可以影响植物的木质化和抵抗腐朽菌的能力,树脂可以保护植物受伤处以防止感染。

植物化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发展植物资源。

通过深入研究植物中的化学成分,可以揭示植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调控机制,探索植物的生理功能和适应策略,为植物遗传改良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植物化学研究也为人类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如从中药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广泛用于医疗和保健领域。

植物资源化学_第二章资料

植物资源化学_第二章资料

第一章第二节植物纤维主要化学成分主要成分(细胞壁物质)纤维素碳水化合物有机物半纤维素木质素芳香族化合物少量成分(非细胞壁物质)提取物萜类、脂肪族、酚类化合物灰分无机盐等无机物2.1.1 主要化学成分概述2.1 植物纤维的主要化学成分植物纤维原料的化学组成百分比2.1.1.1 细胞壁物质纤维素:由 -D-葡萄糖单元通过1→4苷键连接而成的线型高分子化合物。

纤维素是自然界贮量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

半纤维素:细胞壁中非纤维素高聚糖(习惯上不包括果胶和淀粉)的总称。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糖基组成,通常有分枝结构,可用热水或冷碱提取。

木质素:由苯丙烷单元通过醚键和碳碳键连接而成的,具有三度空间结构的复杂的高聚物。

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在一起,填充在细胞壁的微纤丝之间,同时也存在于胞间层。

2.1.1.2 非细胞壁物质植物纤维原料中的非细胞壁物质通常指存在于细胞腔和细胞间隙的、不参与细胞壁结构的物质,大部分可溶于中性有机溶剂或水,又称提取物。

提取物:用水、水蒸汽或中性有机溶剂可提取的物质。

在植物原料中含量少(一般2~5%),但种类繁多(约700余种)。

提取物可分为三大类:萜类化合物:树脂、萜类等。

脂肪族化合物:蜡、脂肪、单糖和低聚糖、淀粉、果胶、树胶、蛋白质、生物碱等。

酚类化合物:茋(芪) 、木酚素、黄酮类化合物、单宁等。

2.1.2 植物纤维化学成分分析主要名词2.1.2.1 综纤维素综纤维素:经脱脂的植物纤维原料除去木质素后保留下来的全部高聚糖,即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总和。

2.1.2.2 α-、β-和 γ -纤维素综纤维素(化学浆)不溶部分α-纤维素溶解部分不溶部分溶解部分17.5%NaOH 或24%KOHHAc 中和β-纤维素γ-纤维素根据起始物的不同,分为综纤维素的a-、β-、γ-纤维素和化学浆的a-、β-、γ-纤维素注意:a-、β-、γ-纤维素的主要成分,及其与纤维素的区别2.1.2.3 Klason 木质素与总木质素不溶残渣溶解部分72%H 2SO 4 20℃, 2 hrKlason 木质素 或硫酸木质素、酸不溶木质素脱脂木粉3%H 2SO 4 回流, 4 hr酸溶木质素总木质素 = Klason 木质素 + 酸溶木质素Total lignin = Klason lignin + Acid soluble lignin为什么测定木质素需要保留少量碳水化合物?相当于植物纤维原料中全部五碳糖的总和。

植物资源化学

植物资源化学

选择题1.纸浆造纸原料中非纤维细胞的含量草》阔叶》针叶。

2.纤维素1,2,3,4的分别区别表示结晶区晶体结构不同的纤维素。

3.根据木质素c9单元结构式最后下标来判断类别:0.87-1.0为针叶,1.0-1.2为草,1.2-1.59阔叶。

4.半纤维素能发生剥皮反应的糖苷键为1-3和1-4连接。

5.水解纤维素的变化:DP下降,没有化学结构的差别,结晶度变大,溶解性增大,还原能力增强,机械强度降低。

6.构成植物原料半纤维素的主要己糖基有B-D吡喃型葡萄糖、B-D吡喃型甘露糖、A-D吡喃型半乳糖;戊有:B-D吡喃型木糖基、a-l吡喃型阿拉伯糖基。

7.木质素中可用于结构研究的是磨木木质素。

8.碱性条件下纤维素的降解反应主要有剥皮反应和碱性水解。

9.木材纤维素的平均聚合度8000-10000.10.针叶材的主要半纤维素是阿拉伯糖基和O-乙酰基-半乳糖基-葡甘聚糖;而阔叶为O-乙酰基-4-o-甲基-葡萄糖醛酸基木聚糖和葡甘聚糖。

11.属于脂肪族化合物的是硬脂酸、啶粉、亚油酸。

12.12.5%NAOH水溶液能使纤维素在20℃下引起结晶区润胀。

13.葡甘聚糖还原性端基能与木质素形成苯基糖苷键。

14.纤维素在空气中吸收水分而使本身含水量增加的现象称为吸湿。

其本质为无定形区纤维大分子上的-oH与水分子形成氢键。

主要发生在无定形区。

15.乙酰基基团属于半纤维素的特征官能团。

甲氧基是木质素的特正官能团。

16.由于针叶材和阔叶木质素主要结构单元的不同,两种木质素相比较,阔叶的醚化程度高,游离酚羟基少(醚化阔>针,游离酚羟基针>阔)。

17.纤维素的碱性水解是甘键的任意断裂。

(大于150度为水解,小于为剥皮)。

18.可用于木质素定量研究的是Klason木质素填空题1.成熟植物细胞壁由外向内分为初生壁和次生壁,后者又分为外中内三层,其中中层最厚,是细胞壁的主体。

2.木质素是由苯丙烷单元通过醚键和c-c键连接而成,具有三度空间网状结构的复杂无定形的高聚物。

植物化学保护实习报告

植物化学保护实习报告

植物化学保护实习报告
本次植物化学保护实习,我有幸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到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对植物保护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植物化学保护的实际操作和管理工作,并且结合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植物保护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实践。

首先,我参与了植物病虫害的监测和诊断工作。

在田间实习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和其他仪器设备,观察和鉴别植物病虫害的症状和病原体,提高了我对植物病虫害的诊断能力。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正确采集和保存病虫害样品,为后续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我参与了植物化学保护药剂的研发和应用。

在实习中,我了解了不同植物化学保护药剂的特性和作用机制,学会了如何正确配制和施用药剂,提高了我对植物化学保护药剂的操作技能。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正确评估药剂的防效和安全性,为植物化学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最后,我参与了植物化学保护的管理和宣传工作。

在实习中,我学习了如何正确制定植物保护方案和管理措施,了解了植物化学保护的政策法规和相关标准,提高了我对植物保护管理的能力。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正确开展植物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了我对植物保护宣传的技能。

总的来说,本次植物化学保护实习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实践,我不仅学到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能够将所学所得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植物化学保护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希望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植物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植物资源化学3

植物资源化学3

(1) 结构论证
(a)纤维素经强酸水解所得的D-葡萄糖接近于理论值 (b)纤维素经醋酸分解得到八醋酸纤维素二糖,皂化
后可得到高得率的纤维素二糖 (c)缓和条件水解可得到3-7个葡萄糖基的低聚糖 (d)纤维素进行甲基化,得到每个葡萄糖基环有三个
甲基的三甲基纤维素,水解后,得到2、3、6-三-O甲基-D-葡萄糖,另外还可得到微量的2、3、4 、 6-四-O-甲基-D-葡萄糖
§6-1. 糖 化 学 基 础
1. 结 构 式
2单 糖 哈 瓦 斯 式
3、化学反应类型
(1)氧化反应:糖基上的CHO,最下面的-CH2OH 均可被氧化成酸,具体要看氧化剂的强弱而定
(2)还原反应:- CHO可被还原成醇 (3)缩合反应:- CHO可与醇发生缩合反应
(4)水解反应:聚糖在一定条件下水解成单糖
无限润胀:指进入无定型区和结晶区的润胀剂无 一定限度,不形成新的润胀化合物,润胀结果 必定导致溶解。
(润胀影响因素
润胀剂的种类、浓度、湿度、纤维素纤维种类均 能影响纤维素的润胀。
润胀应用
A 打浆中可增加纸张强度 B 将多层原纸浸在氯化锌中润胀制造钢纸 C 原纸浸在浓硫酸中适当润胀制成硫酸纸 D 将棉纱或棉布浸在18-20%NaOH中润胀制造丝
定型区和结晶区的表面,其X射线图不发生变 化。
结晶区内润胀:润胀剂不仅进到无 定型区而 且也进到结晶区内,并与润胀剂形成润胀化合 物而产生新的结晶体,出现新的X射线图。
润胀形式2
b 无限润胀:即溶解。
有限润胀:只发生结晶区间润胀和结晶区内的润 胀,多余的润胀即不能进入新的结晶格子中, 即为有限润胀。
滞后现象的原因
吸湿时发生润胀,纤维素 分子间的氢键不断被打 开,但有些氢键不易被打 开,仍保留着,因此吸湿 量较少,含水率低.

植物资源学——植物化学知识.ppt

植物资源学——植物化学知识.ppt

生源研究的意义
1.了解各类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某种 成分最初由何种物质(这种物质称为前体 Precursors)形成和各种中间产物后,就可 以人为地在植物中注入前体或中间产物来 增加所需成分的积累和产量。达到人工控 制、定向培育的目的。
例如在枸椽酸的新陈代谢途径中加入乌头 酶(Aconilase)就可以增加枸椽酸在植物 体内的积累,因枸椽酸的生成过程中必须 有此种酶的存在。
生源研究主要是研究各类成分在体内生物 合成的途径,各种酶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中间产物的化学 并测定它们的结构。
生源的研究有多种设想与途径,形成了多 种学说,如异戊二烯法则、醋酸学说等已 普遍应用于研究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生物 合成及其途径。
随着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化学技术的发展, 生源研究的进展也更为迅速。
氨基酸途径合成生物碱等成分。
(一)糖类及甙类
糖类(suger,saccharides)又称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s),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 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初生产物。糖类不仅是 植物体内的贮藏养料,而且是生物合成其 他有机化合物的前体。
按照组成糖类成分的糖基个数,可将糖类 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糖三类。
第二章 植物化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植物的化学成分 二、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一、植物的化学成分
包括植物体及其代谢的所有化学成分。
生长条件不同有较大差别。
主要有以下八大类:糖类及甙类、脂类、 氨基酸蛋白质类、维生素、生物碱、挥 发油和萜类、色素、鞣质等。
植物化学成分的生源学说
Bigin
多糖:纤维素、半纤维素、菊糖(Inulin)、淀 粉、树胶及粘液质等。
树胶:杂多糖,由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 甘露糖、木糖等聚合成。

植物资源学复习重点

植物资源学复习重点

★什么是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有那些原则?有几个层次?各层次开发的手段、目的有何不同,举例说明?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如何?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植物资源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即遵循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挖掘各种野生有用植物,研究其利用途径与方法,开发植物资源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也就是要在科学、合理、有效充分利用已有植物资源的同时,不断深入、持久地挖掘野生植物新资源、新用途、增加新产品,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要。

原则:植物资源增长量与植物资源开发利用量相一致;综合开发利用、提高资源效益;寻找开发新资源,提高资源商品利用率;摸清资源家底,立足发挥本地优势;着眼长远发展,保护和利用并举。

层次:针对发展原料的一级开发、针对发展资源产品的二级开发、针对发展新资源、新成分、新产品的三级开发。

一级开发:(手段:侧重于农学和生物学方式。

)(目的:不断提高野生植物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例子:中华猕猴桃的驯化栽培;野生食用菌的人工栽培等)二级开发:(手段:侧重于工业生产方式,因资源开发目标而异。

)(目的:用途的多元化。

)(例子:人参(含人参甙)主要以根入药,已开发出人参茶、人参烟等;蕨菜的袋装、罐装产品,延长了保鲜期和保质期。

)三级开发:(手段:多学科综合性研究。

)(目的:发掘新资源、开发新原料、发现新成分、开发新产品等。

)(例子:西洋参在北美(加拿大)的发现。

)关系:野生植物资源开发的三个层次是相互关联的。

一种新资源的发现,需要通过生产出产品,才能推向市场,一个好的产品需要优质的原料供应。

反过来,为了扩大原料来源,除增加栽培面积、进行良种选育外,也需进一步寻找新的原料资源及种质资源。

总之,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以科学研究工作为基础,在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才能正确、有效地进行。

因此,以科学研究方式为主的三级开发是野生植物资源开发的科学支撑,以工业生产方式为主的二级开发是野生植物资源开发的目标,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一级开发是野生植物资源开发的稳定保障。

植物学选修课心得体会(4篇)

植物学选修课心得体会(4篇)

植物学选修课心得体会在本学期的植物学选修课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这门课程,我对植物的起源、结构、功能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植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分类、形态与解剖、生殖方式、营养代谢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些学习,我发现植物学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等。

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只有全面了解植物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掌握植物学的知识。

其次,植物的多样性令我叹为观止。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分类系统和各类植物的特点。

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有着不同的根茎叶结构、不同的生活习性和不同的形态特征。

植物的多样性为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因此,保护植物多样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我们认识到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

此外,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深入我心。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对环境的响应。

植物能够通过适应环境的变化来存活和繁衍后代。

比如,沙漠植物通过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蒸发来适应干旱环境;高山植物生长缓慢,叶片小而厚,能够更好地抵抗低温等等。

通过这些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对植物天然栖息地的破坏。

值得一提的是,在课程中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实验和实地考察。

通过实验,我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理功能。

实地考察让我亲身感受到不同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状况。

这些实践活动使我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加深了对植物学的理解。

通过实际操作,我更加熟悉了植物的观察方法和实验技巧。

除了课堂学习外,我还积极参与了植物学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通过参与研究项目,我深入了解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要求。

我学会了如何收集植物标本、鉴定植物种类、进行统计分析等。

植物的化学物质与药用

植物的化学物质与药用

植物的化学物质与药用植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之一,与人类息息相关。

植物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和氧气,还拥有丰富的化学物质,其中许多具有药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植物的化学物质与药用的关系。

一、植物化学物质的种类植物中包含大量的化学物质,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如生物碱、黄酮类、鞣质等。

这些物质都有着不同的化学结构和生理活性,并且被广泛应用于草药和现代药物的研制中。

1. 生物碱: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

许多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就是生物碱,如罂粟中的吗啡、金鸡纳树中的红色金鸡素等。

这些生物碱具有镇痛、抗炎等药理作用。

2. 黄酮类:一类常见于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

黄酮类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药物、抗氧化剂等方面。

葡萄籽中的儿茶素和柠檬中的柠檬黄酮就是黄酮类的代表。

3. 鞣质: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等部位中,具有收敛作用,可以用于止血和抗菌。

橡树、蓼科植物等都含有丰富的鞣质。

二、植物化学物质的药用价值植物的化学物质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是草药和现代药物研究的重要来源。

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1. 传统草药:植物中的活性成分被人们广泛应用于传统草药中,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中药方剂中常使用草本植物的提取物,如银杏叶、何首乌等。

2. 现代药物:许多现代药物的原料也来自于植物,通过研究和提取植物化学物质,制成具有特定药理作用的药物。

例如,阿司匹林的原料来源于柳树的皮层提取物。

3. 药用膳食补充剂:植物中的某些化学物质也可以作为药用膳食补充剂使用。

葡萄籽提取物被广泛用作抗氧化剂,可预防心血管疾病和抗衰老。

三、植物化学物质的研究与开发植物化学物质作为药用的研究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家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开发,发现了许多植物化学物质与药用之间的关联,并应用于医药领域。

1. 活性成分的筛选:科学家通过对植物中化学物质的筛选和分离,发现其中具有活性的成分。

这种筛选可以帮助确定草药的有效成分,并将其应用于疾病治疗。

植物资源化学(整理)

植物资源化学(整理)

H2O 上的 OH-加到正碳离子上,释放出 H+(快)。
反应的速度取决于生成环状正碳离子的速度。即水解速度实际上取决于正碳离子转变为半
椅式结构的难易。
酸性水解的类型:浓酸水解和稀酸水解。
共轭酸
环状正碳离子
CH 2OH
OH
CH 2OH
OH
CH 2OH
OH
CH 2OH
OH
OO
OH
OH
H
O
H O
OH
+ OH
说明:吸湿仅仅发生在无定形区。
吸湿性随无定形区比例的增大面增加。
(一般:天然纤维素 < 碱处理过的纤维素 < 再生纤维素)
5、解吸过程与吸附过程相反,即先失去多层水,然后失去氢键结合水。
解吸存在滞后现象,即在同一相对湿度下(除 0 和 100%),吸附时的含水量总是低于解吸
时的含水量。
原因:吸附时先要破坏无定形区的氢键才能吸水,分子内有一定的应力抵抗这种破坏,氢
原因:无定形区大分子上的-OH 只是部分地形成氢键,还有部分是游离的,能与空气中的 H2O
形成氢键结合。
4、干纤维素的吸湿情况:
(1)0-20% 很快:无定形区游离-OH 吸水;
(2)20-60% 较慢:破坏分散的氢键后再吸水;
(3)>60% 很快:吸附多层水。
吸湿后的纤维素烘干后,X-射线图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G 木质素:主要由 G 单元构成,S 单元<1、5%,H 单元约 5%。
GS 木质素:主要由 G、S 单元构成,S 单元 20~60%,H 单元很少(小于 G 木质素中的 H%)
13、木质素的化学性质
主要研究如何从植物体中除去木质素。

《植物资源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植物资源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样化 、 多规格和创新性培养, 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 ・ 关键词 : 教 学模 式改革; 课程教 学质量 ; 高素质人 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 0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4 ) 0 6 — 0 1 4 9 — 0 2
摘要 : 教 学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 能力的高素质人 才, 具有重要 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本科生 《 植物资源化 学》 课程的教学中 , 改传统的“ 以教 师为中心” 的教学模式为“ 以学生为中心” , 灵活结合 多种教 学方式形成新 的教 学模式 ; 调动教 师教 学和 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这种教学模 式的改革和探 索, 对本科人 才实施 多
兼顾器件基础知识的教材 ; 而那些以分立元件为主、 过多强 调内部工作原理的教材则不太适用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 4 . 充分利 用E D A 技术 , 培养学 生利 用硬件描述语 言设 计数字系统 的能力 , 为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 随着 现代可编程逻辑器件( C P L D / F P G A ) 和电子设计 自动化 ( E — D A) 技术 的飞速发展 , 数字电子系统设计与实验的方式正 在发生变化 ,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E D A 技术引入 到《 数字 逻辑》 等课程 的实践教学环节[ 3 1 , 用硬件描述语言等完成数 字系统设计 ,然后由计算机将设计文件进行编译化简 、 综 合、 优化布局和仿真 , 最终完成逻辑 编译过程 , 从而得到和 硬件实验十分接近的最终实验结果 。基于E D A 技术 的实验 简化 了传统数字逻辑设计实验在硬件连接过程 中的消耗 , 节约了实验设备和实验时间 ,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 在将E D A 技术引入到《 数字逻辑》 课 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时 , 不要孤立 、 片面地看待问题 , 而是要以系统的 、 联 系的和发 展的观点进行教学 ,从培养现代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应用能 力的角度 出发 ,全面深入地认识E D A 技术对 于后续课程学 习和系统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当前国内外许多一流大学 已经以E D A 设计知识为基础 , 在F P G A 实验板上设计流水线 C P U 和外围I / 0 电路 , 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字系统设计和 C P U 设计能力 。 例如, 可以通过《 数字逻辑》 、 《 计算机组成原 理》 、 《 操作 系统》 和《 编译原理》 等课程的学 习, 逐步让学生 完成一台完整计算机 的设计 , 包括在F P G A 实验板上独立设 计C P U , 完成基本的M I P S 指令 ( 多周期C P U 方式 ) , 进而借助 于板上S R A M,在设计完成的机器上实现操作系统和编译 器。 可 以看 出, 《 数字逻辑》 课程重在培养学生使用H D L 语言 进行计算机硬件设计 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可 以帮助学生深 系统软件打下坚实基础 。

我国资源植物化学与天然产物化学基础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资源植物化学与天然产物化学基础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一、天然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天然产物分离和鉴定是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各种分离手段,如萃取、 色谱、膜分离等,将天然产物从复杂的生物体或环境中分离出来。这些分离方 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超临界流体色谱(SFC)、薄层色谱(TLC)、气相 色谱(GC)等。同时,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如核磁共振(NMR)、质谱(MS)、红外光 谱(IR)等,可以准确地鉴定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
四、天然产物的资源开发与保护
天然产物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人们越来越意 识到天然产物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受到了越来越 多的。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植物资源库和海洋生物资源库, 以保护和开发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同时,对濒危物种的遗传改良和保护也是 一项重要的工作。
三、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是探索其对人体或其他生物体作用机制的重要途径。 通过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人们可以了解天然产物对肿瘤、细菌、 病毒等的作用,也可以揭示其对细胞信号转导、免疫应答、神经系统等方面的 调节作用。例如,紫杉醇是一种具有抗癌活性的天然产物,其作用机制是促进 微管蛋白聚合抑制解聚,从而阻止细胞分裂。
我国资源植物化学与天然产物 化学基础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01 一、现状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二、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资源植物化学与天然产物化学基础研究取得了 长足的发展。本次演示将介绍我国资源植物化学与天然产物化学基础研究的现 状,并探讨其发展前景。
一、现状
1、研究机构与人员
近年来,我国资源植物化学与天然产物化学基础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越来 越多的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投入到了相关领域的研究中。据统计,截至目前, 我国拥有超过300家从事资源植物化学与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科研机构和高校 实验室,研究团队成员数量已超过3000人。

植物资源学整理(完整版)

植物资源学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1.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植物资源、经济植物2.自然资源包括哪些主要类型?有何特点?3.什么是植物资源学?4.植物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什么?5.植物资源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6.植物资源学的重要性?7.植物资源学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植物资源的概念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类型根据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的观点,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形成的可供给人类生活与生存的物质与能源(包括生命和无生命部分)。

他又根据自然资源的转化、属性和动态特征,将自然资源分为三个部分(1)生物资源:是一类再生资源或可更新资源。

例如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等。

这类资源的特性都是具有生长、繁殖、发育和调节的能力。

(2)矿物资源:是一类无生命资源,不具备生长、繁殖和再生能力。

一般认为它是一类非再生资源或不可更新资源。

地球上的矿物资源随着不断地消费,越来越少,直到耗尽。

(3)生态环境资源:是在一定地区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恒定资源,而且是多种自然因素相互结合形成的,或称之为生态资源。

例如热量、光能、风、山地、水分,以及此类因素共同形成的生态环境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及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

二、植物资源植物资源是生物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植物资源本身的特性,不同的学者对植物资源的理解有所不同。

我们根据国内一些著名学者对植物资源的定义,将这些概念划分为狭义和广义概念两种。

狭义我国著名学者吴征镒院士对植物资源定义如下:一切有用植物的总和,统称为植物资源。

广义植物资源是指一切植物的总和,中国植物资源是指中国土地上的一切植物总和。

某一地区的植物资源是指某一地区的一切植物总和。

经济植物具有商品价值的植物资源。

Wickens (1990)将经济植物定义为:对人类直接或间接有用的植物,前者是指满足人类或家畜并维持其生存环境条件所需要的植物;后者则是指可被驯养的、工业用的、保护环境或被人喜爱的植物。

学造纸植物资源化学的收获

学造纸植物资源化学的收获

学造纸植物资源化学的收获在这一学期学习的造纸植物资源化学课程中,我收获了颇多的知识。

植物纤维原料的主要化学成分的基本概念及其对造纸的基本影响;本章涉及的基本名词术语的概念;植物纤维原料少量化学成分的化学组成、含量及其基本性质;针叶材、阔叶材、草类纤维原料的化学组成特点;针叶材、阔叶材和草类纤维原料的生物结构(粗视结构、光显微镜结构和微细结构、细胞种类、形态及含量);纤维形态及其对纸页性质影响。

我知道了纤维素的化学结构及生物合成;纤维素的分子量和聚合度;纤维素的物理结构(纤维素分子的构象、聚集态和氢键);纤维素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纤维素的吸湿与解吸、润涨与溶解及电化学性质);纤维素的化学性质(酸水解、碱性降解、氧化降解、酯醚化);功能化纤维素材料。

还观察学习了木素在细胞壁中的沉积和存在状态;木素生物合成、木素的先驱物质及其结构;硫酸木素、磨木木素和纤维素酶解木素的基本制备过程、化学变化和收获率;针叶材、阔叶材和草类木素的结构单元,结构单元间的连接键;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光谱研究木素结构及含量的基本原理;木素的化学性质(酚型单元和非酚形单元的反应性质、木素结构单元在酸碱介质中的基本变化、及在不同制浆方法中的化学反应);木素在漂白中的基本反应特点;木素的物理性质(粘度、分子量、分子形状、溶解性和玻璃化温度);木素的利用。

在此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抽出物的定义;抽出物的种类。

抽出物在针叶木、阔叶木、禾本科、纸浆中的种类及存在状态;抽出物的化学组成(脂肪族化合物、萜烯及萜烯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不皂化物、其他组分);抽出物在制浆过程中的变化;树脂的沉积及其控制。

最后我们还进行了各种植物胶的来源、分类、化学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能、流变特性及在造纸中的应用。

收获真的颇多让我直接沉浸在这门学科当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植物资源的概念:广义:植物资源是地球上或生物圈内一切植物的统称。

植物是自然界的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维持和延续生命的基本物质条件。

狭义:经过人类生活或生产实践活动,筛选出来的某些植物种类,可为人类提供各种原料,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地位,具有生产价值的再生资源。

2、次级代谢产物:3、国内外植物资源化学发展概况:前景很好。

4、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1)在思想认识上,要牢固树立资源保护和永久持续利用的意识;(2)在开发利用某种资源植物的同时,采取传统的方法建立生产基地,通过选育、引种驯化或组织培养生产大量苗木。

进行大面积人工栽植以促进资源再生;(3)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由公司支持、组织和指导农民栽培其所需资源植物;(4)利用植物细胞体系,应用先进的生物技术生产各种次级代谢物质。

5、植物资源化学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意义我国为天然药物大国,但在世界植物药市场仅占2%左右的份额我国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6.1%,蕴含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掌握《植物资源化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6、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章植物化学成分的预试一、预试方法1、系统预试--应用一些简单的定性试验,对植物中所含各类化学成分作全面检查;2、单项预试--有重点的检查某类成分或某药效成分。

3、它们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植物中的化学成分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度的不同,分成数个部分,如水溶性、醇溶性及石油醚溶性等部分,然后进行各种定性反应。

有时可进一步结合化合物的酸碱性不同,采用酸或者碱处理,使其再为含酸性、含碱性及含中性的化合物部分。

各部分的沉淀反应或显色反应可在试管或滤纸片上进行,也可用层析法,然后根据各化学反应的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以了解可能含有那些类型的化学成分。

第一节预试目的和对样品的感官观察与判断1、十大次级代谢产物-生物碱类、黄酮类、甾体类、糖苷类、苯丙素类、醌类、萜类、鞣质类、脂质类和挥发油类一、预试目的--植物体内存在哪一类或哪几大类成分二、感官观察与判断1、植物材料的产地、生物学特性和分类学鉴定等。

2.颜色:断切面-橙黄,棕黄色(羟基蒽醌类) 、白色粉屑(淀粉或糖)3. 嗅觉:若断面有油点并伴有特殊香气,除可能含油脂外,还可能有芳香油、香豆素、内酯和某些挥发性成分存在。

4.味觉味苦--生物碱、糖苷类、苦味物质收敛性涩味--鞣质甜味-糖类、甘草皂苷存在酸味且凉爽--柠檬酸、苹果酸等三、预试溶液的制备1、水提取液——糖、多糖、有机酸、皂苷、酚类、鞣质、氨基酸、多肽、蛋白质……2、乙醇提取液——酚类、鞣质、有机酸、香豆素、强心苷、黄酮、蒽醌、甾体……3、5%HCl-乙醇提取液——生物碱4、石油醚提取液——甾体、萜类、脂肪油……第二节定性鉴别的一般原理一、鉴别注意事项1、根据各成分不同性质,选用适宜的溶剂提取,以保证各成分能被提取出来。

2、检品提取液的浓度应足以达到各该反应的灵敏度。

3、待检测样品提取液的酸碱度(pH)值应不致影响鉴别反应中所需要的pH值。

相差甚大时应事先调节。

4、提取液较浓时,常易影响观察鉴别反应的效果,此时可适当稀释,或进一步提纯。

5、鉴别反应时应注意防止多类成分的相互干扰,以免出现假阳性,或颜色不正等情况、6、在鉴别试验中,如果某一类成分的几个鉴别反应结果不一致时(即有的呈阳性反应,有的呈阴性)则应进行全面分析。

注意!!某些反应只能对某一类成分中的某个化学基团呈性反应--如检查黄酮类的盐酸――镁粉试验,它只对黄酮类中的羟基黄酮类(黄酮醇类)反应明显,其余类的黄酮类则不甚明显,但也不能轻易否定不是黄酮类。

二、显色反应(显色反应是定性鉴别中常用的化学方法,其原理是植物化学成分与某些化学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物质,溶液中进行或薄板层析或纸层析或在点滴板中进行)1、络合反应:植物化学成分与金属盐类形成络合物显色,如酚类物质与三氯化铁试剂反应,可呈现出不同颜色。

这是由于Fe3+络合物[Fe(H2O)5Ar]2+所致。

2、缩合反应:如糖与α-萘酚-浓硫酸反应产生的缩合物呈紫红色。

3、氧化还原反应:氯化三苯四氮唑在加热的碱溶液中,能被还原性糖还原为不溶性的化合物而生成红色沉淀。

4、重氮化-偶合反应:芳伯胺类与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再与酚类、芳胺等偶合生成有色物质。

三、荧光鉴别物质经光照后荧光的现象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自发荧光,如:叶绿素、血红素、生物碱、蛋白质;第二种是诱发荧光。

化合物本身不发荧光,但在与某些金属形成络合物后,就呈现荧光。

最常见的是芳环上具有两种可能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的功能团,如〉C=O、—OH、—N—、—SH、—NH2等。

例如黄酮类化合物加Al2O3在紫外光下显强荧光。

甾族化合物不发生荧光,但经浓硫酸处理后可呈现荧光。

具有芳香环并带有推电子基的化合物及具有共轭不饱和体系的化合物才会发生荧光。

极性的和不饱和的基团,如—OH、—OCH3、—ArOH、—C=O等,对物质的荧光有显著影响。

第三节预试前对样品的前处理一、重点检测某类成分1、单项预试法--重点检测某类成分,如检测某一植物中是否含有生物碱,可以按浸提生物碱的方法获得粗提物,然后用显色反应进行检测,以初步确定是否含有生物碱类物质。

2、系统预试法--常用递增极性的溶剂法,即根据植物成分亲脂性强弱的程度,选用多种极性不同的溶剂,依次提取,使之分为若干部分以便分别检测3、依次用石油醚、乙醚、乙醇、水等溶剂提取,就可以将植物内含物分为四大部分(1).石油醚-亲脂性强的化合物,如油脂、挥发油、甾醇等。

(2).乙醚-内酯、黄酮、醌类和弱性生物碱等亲脂性成分。

(3).乙醇-糖甙类、生物碱、氨基酸、酚酸、鞣质等亲脂性较弱的成分。

(4).水提取-蛋白质、氨基酸第四节各类成分的定性鉴定一、生物碱1.检品溶液的制备:取粉碎的植物样品约2g,加蒸馏水20~30ml,并滴加数滴盐酸,使呈酸性。

在60℃水浴上加热15分钟,过滤,滤液供作以下试验。

2.生物碱类成分的鉴别:生物碱类成分(除有少数例外)均与多种生物碱沉淀试剂在酸性溶液(水液或稀醇液)中产生沉淀反应。

操作如下:(1)取上备酸水浸液四份(每份1 ml左右即可),分别滴加碘-碘化钾﹑碘化汞钾试剂﹑碘化铋钾试剂﹑硅钨酸试剂。

若四者均有或大多有沉淀反应,表明该样品可能含有生物碱,再进行下项试验,进一步识别。

(2)取上备其余酸水浸液,加Na2CO3溶液呈碱性,置分液漏斗中,加入乙醚约10ml 振摇,静置后分出醚层,再用乙醚3ml,如前萃取,合并醚液。

将乙醚液置分液漏斗中,加酸水液10ml振摇,静置分层,分出酸水液,再以酸水液5ml如前提取,合并酸水液,如此酸提液四份,分别作以下沉淀反应。

a.碘化汞钾试剂(Mayer试剂):酸水提液滴加碘化汞钾试剂,产生白色沉淀。

b.碘化铋钾试剂(Dragendorff试剂):酸水提液滴加碘化铋钾试剂,产生桔红色或红棕色沉淀。

c.碘-碘化钾试剂(Wagner试剂):酸水提液滴加碘-碘化钾试剂,产生棕色沉淀。

d.硅钨酸试剂:酸水提取液滴加硅钨酸试剂产生淡黄色或灰白色沉淀。

此酸水提液与以上四种试剂均(或大多)产生沉淀反应,即预示本样品含有生物碱。

(3)备注:以上(1)、(2)沉淀反应结果:沉淀的多少以“+++”,“++”,“+”表示,无沉淀产生则以“—”表示。

若(1)项试验全呈负反应,可另选几种生物碱沉淀试剂(可参考有关资料)进行试验,若仍为负反应,则可否定样品中有生物碱的存在,不必再进行(2)项试验。

二、糖类(一)沉淀反应1.Tollen’s反应(氨性硝酸银):还原糖和吐伦试剂反应,沸水浴加热,产生银色或褐色沉淀,可在纸上进行,为棕褐斑点。

2.Fehlling’s(碱性酒石酸铜)反应:还原糖的水提液与斐林试剂共热,产生红棕色沉淀。

3.Molisch反应(α-萘酚):是糖类(包括单糖、寡糖、多糖及其衍生物、糖甙类等)的反应。

在浓H2SO4作用下,糖类先缩合成糠醛或其衍生物,它们能与α-萘酚生成紫色物质。

(二)显色反应1.间苯二胺试剂:将样品点在纸上,喷洒该试剂,于105℃加热数分钟,呈黄色荧光,即表明有糖类存在。

2.间苯二酚反应:酮糖和间苯二酚在盐酸水溶液中热反应即显红色。

三、黄酮①取醇浸液2ml,加浓盐酸2~3滴及镁粉少量,放置(或于水浴中微热),产生红色反应。

②取醇浸液1ml,滴加pbAC2溶液数滴,产生黄色沉淀。

③纸片法:将醇浸液滴于滤纸上,分别进行以下试验:1.先在紫外灯下观察荧光,然后喷1%AlCl3试剂,再观察荧光是否加强。

2.氨熏后出现黄色,棕黄色荧光斑点。

与氨接触而显黄色,或者原呈黄色,但与氨接触后黄色加深,滤纸片离开氨蒸气数分钟,黄色或加深后的黄色又消褪。

3.喷以3%FeCl3乙醇溶液,出现绿、兰或棕色斑点。

④荧光:黄酮类衍生物,都带有显著的荧光。

⑤紫外吸收光谱黄酮类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黄酮中的羰基与二芳环形成较强的共轭体系,对紫外光相应产生两个区域的特征吸收区带Ⅰ最大吸收为300nm~500nm,为B环肉桂酰的吸收区带Ⅱ最大吸收为240~280nm,为A环苯甲酰结构所引起。

四、鞣质、酚类、有机酸类(一)鞣质的定性反应1.明胶溶液的沉淀反应:在水提取液中加入新配制的10%NaCl的0.5%明胶水溶液,若含鞣质则产生白色沉淀。

2.生物碱类、胺类沉淀反应:多数鞣质水提液能与(NH4)2CO3、吡啶、喹宁、咖啡因等的稀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3.金属盐类的沉淀反应:多数的金属离子可与鞣质生成沉淀。

如醋酸铅、醋酸铜、重铬酸钾、三氯化铁、氯化亚锡等。

(二)酚类的显色反应1.FeCl3反应:酚类成分的水或乙醇提取液与FeCl3试液反应能产生黄、绿、紫或红色,这是常用的检测酚类的反应。

2.李伯曼(Liebermann)反应:酚类的衍生物与亚硝酸(或含N的氧化物)在浓硫酸条件下缩合成吲哚酚类衍生物,呈蓝色或绿色,用水稀释后变成红色,碱化后又变成蓝色。

3.三氯化铁—氯化钾反应:将样品点在纸上,喷洒新配置的试剂,可立即呈现蓝色斑点,则可能有酚类及还原性化合物存在。

(三)有机酸1.pH试纸:有机酸的水溶液使pH试纸显酸性。

2.溴酚蓝试验:将有机酸的水溶液滴于纸上,喷洒0.1%的溴酚蓝试剂,立即在蓝色背景上显出黄色斑点。

溴酚蓝的变色域pH3.0~4.6,由黄至紫(蓝)五、醌类化合物(1)、苯醌类衍生物的显色反应1.吲哚或吡咯的0.5%乙醇溶液1ml,加试剂(乙醇溶液)2ml后振摇,再加入浓HCl5滴,通常呈紫色。

2.样品的石油醚提取液3ml,加1,2-乙二胺3滴,摇振后可呈色(2)、萘醌衍生物的显色反应1.羟基萘醌类加醋酸镍溶液,可呈黄橙色。

2.在5,8位含有羟基的1,4-萘醌类,加入甲醇—醋酸铅溶液,可显紫色(3)、蒽醌类衍生物的显色反应1.醋酸镁反应:羟基蒽醌类的乙醇提取液,加醋酸镁试剂而显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