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中的孝悌

合集下载

论语学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的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的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的读后感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论语学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的读后感1《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

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讲究孝道,孝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经有些褪色。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皆能有养。

不散,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这样是很不够的,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啊,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渐渐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父母的情感,我认为对待父母和长辈我们应该真正的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样,如果我们让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们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才对父母真正的敬孝。

从治学的方面看,从一开始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讲究的方法及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这些方法和态度沿用至今对我的启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对于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细节,每日不断的复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可见学习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础。

做人诚实诚信,它早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中,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础。

诚信是人的一张脸,他写着你的品德和操行。

有一个故事,在日本餐饮界有一个行规,盘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盘子记件付酬,有个打工的学生为了提高效率,少洗两遍,在老板的检查中发现了少洗两遍,立即被辞退了,使得他在整个日本找不到工作。

可见诚信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关系到国家的风气。

一、孝悌篇

一、孝悌篇
注释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b^),名商。 易:交换,改变,也有轻视、简慢的意思。 致:奉献。
大意
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服侍君 上能奉献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说没有学习过, 我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一章的进 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以及他的学 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 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 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 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大意 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下,臣子事奉君主,各自应该怎样做呢?” 孔子说:“君主使用臣下应该以礼相待,臣子事奉君主应该以忠心相待。”
评析
从本章的语言环境来看,孔子还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 但是,这个思想后来被统治者故意曲解为: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以至 于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
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子游:孔子的学生,姓言名偃(y2n),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大意
子游问孔子怎样做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总说能养活爹 娘就行了。至于狗马都还能得到人的饲养呢。如果对父母不是诚心诚意 敬重、孝顺的话,那和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 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 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因为此说比较妥贴。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高兴, 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年纪大了而为之担忧。”
评析
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 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 孔子就特别强调“孝”,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 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绝对服从 父母,但这是要给予批评的。

论语名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论语名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论语名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所以,很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准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准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解释翻译】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姓有,名若,有若。

在这里称呼有子,想必是有子的学生把这句话写下来的,所以称呼老师叫有子。

论语论孝

论语论孝

• 慎终追远 • (右图:四序堂祖 先牌位) • 由于现代社会中, 人的大面积流动, 四序堂为出外工作 的族人提供了他们 的祖先牌位,时年 八节有偿代为祭拜。 这巧妙地既满足出 外族人的需要,又 为祠堂正常运转筹 得必要的资金。 (下图:偏厅牌位)
2,重新构建族人的历史意识
• 四序堂不是在聚族而居的村庄,而是在城 市之中,因此,祠堂的构建,特别重视对 族人共同历史的回忆。
• 子罕第九 • 9.16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 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 此章記孔子言忠順孝悌哀喪慎酒之事也。困,亂 也。言出仕朝廷,則盡其忠順以事公卿也;入居 私門,則盡其孝悌以事父兄也;若有喪事,則不 敢不勉力以從禮也,未嘗為酒亂其性也。他人無 是行,於我,我獨有之,故曰:何有於我哉。 • 先進第十一 • 11.5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 之言。” • 言子騫上事父母,下順兄弟,動靜盡善,故人不 得有非間之言。
• 2.7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 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 乎?” • 1,“孝”包含了“敬”。 • 2,提問:何者為敬? • 此章主旨:孝不止包括養親,更重要的是 敬親。
2.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 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 1,“色”的意思。第一,自己的 “顏色”。朱熹注:“蓋孝子之有深 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 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親之 際,惟色為難耳,服勞奉養未足為孝 也。”第二,承順父母的“顏色”。 • 2,有酒食,先生饌,舉例:潁考叔。

正厅祖先封号
3,慈善功能
• 四序堂依靠固有的华侨捐款,购买商用土 地,出租并收取租金,以这些租金维持祠 堂的日常运行,并且有盈余从事慈善事业。 “四序堂”既是一个传统的萧氏宗祠,又 是有现代慈善机构的功能。其慈善事业主 要表现在资助贫困学生上大学、为灾区捐 款等几个方面。

浅谈《论语》中的“孝”

浅谈《论语》中的“孝”

第34卷 第5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Vol.34 No.5 2020年10月 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Oct. 2020浅谈《论语》中的“孝”莫丽丽(延边大学师范分院,吉林 延吉 133000)摘 要:在《论语》中,“孝”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孔子的弟子多次问“孝”,孔子也多次对“孝”进行解释。

在父母和子女关系紧张的当今社会,重新回顾经典中对“孝”的定义和阐述具有指导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论语;孝;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64(2020)05-0042-03《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孝”的解释有三种含义:一是孝顺,如孝子,尽孝;二是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如守孝;三是丧服,如穿孝,带孝。

《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收录了九个和“孝”有关的词汇,分别是孝道、孝服、孝敬、孝幔、孝顺、孝心、孝衣、孝子、孝子贤孙,它们都是依据上述三种意思衍生出来的。

“孝”这个词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因为家庭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思想体系不同,对“孝”的认知和对如何行孝都有自己的概念和认识。

在《论语》中,“孝”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孔子的弟子多次问“孝”,孔子也多次对“孝”进行解释。

在父母和子女关系紧张的当今社会,重新回顾经典中对“孝”的定义和阐述,具有指导性的现实意义。

一、《论语》中“孝”的行为“孝”是一种行为,《论语》中对“孝”这种行为有多次的描述,主要是通过孔子的几位弟子问“孝”来进行阐述的。

1.父母在世时如何尽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篇第六章)这句话是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然而这句话中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 好几种解释,一种认为应该翻译成: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

第二种认为应该翻译为: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

《论语》中的孝悌观之解读

《论语》中的孝悌观之解读

《论语》中的孝悌观之解读摘要:《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语行事汇编,内容比较分散,但把所有谈孝悌的内容归纳到一起的话,我们发现它还是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学说体系。

《论语》中所说的孝悌观存在许多独特之处,其中有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论语》;孝悌观;儒家;基督教伦理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孔子身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对周公推崇备至,故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

《论语》中孔子从理论和实践的双向维度对传统的孝悌之道作了新的阐释和发展,强调子女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赡养父母的责任。

《论语》中的“孝”被定义为衡量一个人品性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孝”的核心在于无违和从礼孝,包括孝顺、孝养和孝敬,首先是孝顺。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可见,孝悌之道的关键还在于有无孝敬之心。

孝敬之心又具体落到“无违”这一点上。

若无孝敬之心,则物质上的赡养便会同动物之间的“能养”一样,根本无法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这就要求子女对父母持恭敬之心,要做到尽可能地顺从父母的意志,满足他们的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遵从已有的“礼”制。

如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这就是强调“孝道”的施行不能违背“礼”。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是要做到:“事之以礼,谓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之属也。

死,葬之以礼,谓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祭之以礼,谓春秋祭祀以时思之、陈其簋而哀戚之。

不违此礼,是无违之理也。

”只有依礼而行,才能真正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

由此可知,“孝道”施行的本质还在于无违。

孝心始终是孝行的发端。

《论语》强调施行“孝道”一方面要做到“无违于礼”,另一方面也要做到“无违于志”。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指出对于父母的孝顺体现在继承父母的遗志。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及翻译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及翻译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及翻译《论语》原文及翻译如下:一、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入则孝 出则悌

入则孝 出则悌

入则孝出则悌作者:李志刚来源:《中华家教》2008年第11期孔子在《论语》中说:“入则孝,出则悌”。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习惯是对孩子道德培养最初始的奠基。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敬重兄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言行一致,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从《论语》的这段话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的德育思想深刻地影响到了他的弟子。

子路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他的家里又没有稻米。

于是,年幼的子路就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山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为父母做米饭吃。

而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孔融——孔圣人的二十世孙孔融也为“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话做出了注脚。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非常懂得礼节,父母亲十分喜爱他。

有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挑了一个最大的给孔融吃。

孔融摇摇头,却另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大的梨就给哥哥吃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这两则故事一直流传了千百年,不但成为美德的标本,而且也为“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话做出了最好的阐释。

论语200字作文

论语200字作文

论语200字作文论语200字作文篇1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里的古文,里面有教人们做人的道理.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有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孝顺父母.父母们总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绝了,他(她)们叫我去买东西,我也拒绝了.只要是父母们叫我去干的事情,我都没有完成.有一次,母亲叫我去买面包,我没答应,这次她生气了:"只会吃,不会做,真是一个窝囊废."说完,还打了我.母亲从不打我,从不骂我,从不生我的气,这次她是真的发怒了.我伤心极了,躲到被子里去哭.从这学期学了论语后,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学了论语对人是非常有用的!会让人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亲有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论语200字作文篇2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

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

论语名句: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论语名句: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论语名句: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解释翻译】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这一章大概我们都是非常非常的熟悉,它就是我们常念的《弟子规》的总纲领。

一部《弟子规》就是以《论语》这一句话来贯穿下来,是清朝李毓秀学者,根据这一句孔子的话编写出来的,教导童蒙,教导弟子,如何修身立德,成就学业道业。

这里说的弟子,一般人只觉得这是对童蒙讲的、小孩讲的,其实不然。

小孩固然从小就要学习,《弟子规》是清朝以来的童蒙教材,家家户户都要念。

现在我们这个《弟子规》,看到《弟子规》已经普及到全社会,很多家庭都用《弟子规》来做为孩子的教材。

可是要知道,弟子在这里是广义的,不只是对童蒙。

孔子说的弟子是圣贤弟子,具体而言孔门弟子。

孔老夫子他讲这句话,我们可以想象出来,是要求那些弟子们,你们要来这里学习,你们首先要做到这个标准,你要做不到这个标准,你就不能是弟子了。

所以这是学圣学贤的根基,我们不可以忽略。

《弟子规》根据这里讲到的七科,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科,来进行演绎,写出一百一十三桩事,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写得非常全面。

要学习四书,四书是大学的课程,入学的标准在哪?在《弟子规》。

《弟子规》我们要都做到了,四书才能够入得进去,四书是教我们成就圣贤之道。

所以《弟子规》是四书的具体落实,是行门。

这里讲到的七桩事,详细的解说我们可以去学习《弟子规》。

《弟子规》过去蔡礼旭老师有详细的讲解,我也曾经讲过两个版本,都可以拿来参考。

这里简单的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第一桩事情是『入则孝』。

从论语中 关于孝谈谈对它的启示 作文

从论语中 关于孝谈谈对它的启示 作文

从论语中关于孝谈谈对它的启示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论语中的孝道启示】你们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关于孝道的话题。

我们都知道,尊敬父母、孝顺长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

可是你们真的了解什么是孝吗?孝不只是单纯地听父母的话,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那么简单。

老祖宗们留给我们的教诲,孝的内涵可是很丰富很深刻的!大家都读过《论语》这本书吧?这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论汇编。

书中有很多关于孝的经典名句,给了我很多启发和体会。

接下来我就说说自己的一些感想。

首先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说,父母还在世的时候,儿女不应该长期外出远游,如果一定要外出,也要按照规矩请假,并定下归期。

我觉得这句话告诉我们做儿女的首先要尽到赡养父母的责任,不能不问自己的父母就随意到处乱跑。

还要定期回家看望父母,问候他们的安康,不能一走了之。

再比如"父母有疾,官有所终"。

意思是说,如果父母生了重病,即使做官的人也要辞去官职,专心侍奉父母。

我觉得这句话可有深意了!现在有些人为了钱财名利,连自己最亲的父母都不在乎了。

其实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孝心,照顾好自己的父母亲。

有了父母我们才有今天,现在报答他们也是应该的。

钱财名利都是靠不住的东西,父母的恩情却是永远也还不完的。

"父母在,不可骄,骄则惩"。

孔子告诉我们,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作为儿女绝不能因为自己一时的成就就骄傲自满,或是对父母不尊重。

只有时时刻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尽心尽力孝顺父母,才是一个好儿女该有的做派。

每个人的成就都是父母养育有方的结果,所以我们更应该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最后我想说的一句是"父母愿已,子顺而已"。

意思就是说,做儿女的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父母的愿望和要求合理,儿女就应当百分之百去完成。

即使有时候觉得很难也要硬着头皮上,孝顺父母是做儿女的天职。

高中语文高三论语分析解读孝

高中语文高三论语分析解读孝

对生命的敬重
• 对生命的敬重,体现在对自己和父母身体、生命的爱惜。虽然作为个体 的人来自于偶然,然而作为类存在的人却不能随意处理自己的身体和生 命。基于对生命的敬重,孔子认为维持自己的健康,保全自己的性命是 一种自然而又基本的孝。“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就是说, 子女要让父母仅仅为自己的身体而担忧。孔子还认为常常记起父母的年 龄,亦是一种自然而又基本的孝。对父母身体和生命的爱惜,亦是对生 命的一种敬重,作为个体的人来自于父母双亲的结合,作为类存在的人 来自于宇宙大化。对父母的担忧,既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养亲之情,又是 一种对生命的深刻关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 惧”(《孔子·里仁》),要常常将父母的年龄记在心中,并且要为父母 添了年岁、高寿而高兴;又为父母年龄增长、临近生命之大限而感到恐 惧,忧虑不能与父母相处得更久,尽孝的时间越来越少。这在孔子看来, 或许就是一种予死于生、而依然无法逃避生命之终结,对生命之敬重的 真情流露。
• 翻译: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 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 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
• 【注释】 ①几:轻微,婉转。 ②又敬不违:仍然恭敬不触犯他们。 ③劳而 不怨:操劳而不怨恨。劳,操劳。
• 6.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 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 翻译: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天许多人把孝单纯理解为 赡养父母。狗和马不也有人养吗,如果不尊敬父母,与养狗养马 有什么不同呢?”
• 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论《论语》中的“孝悌”思想

论《论语》中的“孝悌”思想

论《论语》中的“孝悌”思想作者:郭百华来源:《赢未来》2018年第27期论文提要:“孝悌”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悌”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一、孔子其人《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鲁哀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字仲尼,姓孔氏,故因名曰丘云。

” 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但“丘生而叔梁纥死” 1,孔子的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对其“孝悌”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

尤其在孔子的思想学说的中心思想“仁爱”中可以有明显的体现。

“仁”,《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最初便是指亲人之间的关系,“仁者爱人”就是这种关系的体现。

而孔子提出的“爱人”在当时诸侯争霸战争频发的春秋时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并从最初级的社会结构——“家”为出发点,给人以良好德行的最低要求——“孝悌”。

以下便从由孔子门人整理的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为出发点,由此作为文献依据来探究孔子所阐释的“孝悌”思想。

二、“孝悌”釋义《说文解字》中对“孝”的解释为“善事父母者”。

即是对父母好、尊敬。

《尚书》中有:“孝乎,惟孝,友于兄弟”,这里把孝的含义扩大为友爱兄弟,也就是包含了“悌”的意义。

《论语·学而》中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以君子为例,君子专心于基础的工作,基础确立了,“道”就会产生。

而“孝悌”就是“仁”的基础,由此可见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是把“孝悌”放在了一个极具重要的位置,认为“孝悌”正是做人的一个重要基础,它会影响到人的各个方面。

对人品德优劣的鉴定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论语·学而》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意为后生小辈,在父母身边就应该孝敬父母,离开家后就应做到敬爱兄长。

谈论语中的孝悌

谈论语中的孝悌

学院:仁济学院专业:护理姓名:毛琼维学号:0919070034 班级:09仁护2班谈《论语》中的孝悌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一〃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未有之也。

‛(《论语〃学而》)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有子说:‚做人,在家能够孝敬父母、尊爱兄长,那么处事用世而悖逆尊长,这样的事是很少有的(既然不愿违抗尊长命喻,又岂能去做逆理乱常的事),能够尊奉师长,却惯于捣乱的人,从古至今这是从未有过的。

有德行修养的人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修养,平时居家孝悌,一丝不苟,日积月累,那么其良好的德行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因此,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友爱兄弟,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亲属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石。

‚孝悌‛是孔子所欲建立的道德伦理规范的立足点,具有基础意义。

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孝道,就别指望他能忠君;连同胞手足之情都淡漠,就别指望他能以诚信待友、处世。

‚忠信‛是由‚孝悌‛拓展而来,‚孝悌‛与‚忠信‛二者之间虽然不能等同。

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也不乏有贤能者的出现。

武王伐纣中的周文王,周武王不也是当时的大贤,教化民众。

就现在而言,孝子变贪官的例子也不少。

成都市政府原副秘书长兼农牧局局长弓继权的贪污受贿案当时也是震惊一时。

对于孝子变贪官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首先,加强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教育要持久,教育不能放松,要在潜移默化中将人们的内心信念打在坚强。

其次,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现在的法律、制度不严密,是很多犯罪分子钻了空子,一旦形成社会氛围,将对社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和伤害。

最后,打造一支执法严谨的队伍。

执法的不到位会纵容不法分子的贪欲。

所以说孝悌之人一定不会犯上作乱似乎看不出这种必然,但凡孝悌之人,在日常主活中一定是个遵纪守法、循规蹈矩之人。

论语学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的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的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的读后感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论语学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的读后感篇1”香九龄,能温席。

“小小黄香,九岁就懂得孝敬父母,为父亲温暖床席,他多有孝心啊!黄香乃孝悌也者,不亦君子乎?黄香是一个君子,长大后成为一名好官。

黄香的故事正应了《论语·学而》篇第二条的一句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有若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有了,”道“自然就形成了。

能做到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其实就是有了”仁“的根本。

看一个人会不会有所作为,成为有用之人,就要看这个人能不能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能做到这一点,他才会爱民、爱国,做一个群众喜欢并支持的好官,才能成就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学习了这一篇《论语》,我想,我也要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这一切都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为父母铺床、打洗脚水,帮他们做家务,给疲惫一天的父母做饭……总之,我要努力了!论语学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的读后感篇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学而篇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

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

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

孝悌的演讲稿500

孝悌的演讲稿500

孝悌的演讲稿500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个讲台上,向大家分享我对于孝悌的理解和感悟。

孝悌,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孝悌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标准和处世之道。

今天,我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孝悌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孝悌是中华文化的基石。

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对孝悌有着极高的评价和重视。

《论语》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孔子对于孝悌的赞誉。

他认为孝悌是仁道的根本,是修身立德的基础。

在古代社会中,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孝悌被视为一种最基本的美德,是一种最为崇高的追求。

孝悌之道不仅要正确对待父母和长辈,更要体现在待人接物、尊师重道的方方面面。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秉持孝悌之道,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优秀的文化基因。

其次,孝悌是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都希望能够培养出孝顺懂事的子女。

而父母的教导与期待,正是出于他们对于孝悌道德的重视。

孝悌并不仅仅是敬爱父母,更是一种自律和尊重他人的表现。

通过孝悌的实践,我们能够拓展自己的心胸,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

孝悌之道不仅能够培养出良好的道德观念,还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商。

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我们要时刻将孝悌之道融入行动中,不断展现自己的善良和真诚,同时也能够感染和影响他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孝悌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在社会发展中,孝悌精神的实践与传承对于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和谐的家庭、一个和谐的社会,都离不开孝悌之道的传承和践行。

当我们心怀孝悌之情,尊重长辈,关爱他人,可以减少家庭矛盾、社会矛盾的发生,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而在我们每个人的行动中,孝悌的力量也将传递出去,影响他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每个人的努力,每个人的孝悌之心,都将积极地促进社会进步,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孝悌之心也会对个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论语》中的孝悌之道

《论语》中的孝悌之道

《论语》中的孝悌之道孔子眼中的“孝悌之道”摘要:《论语》中,“恕”与“仁”为其核心的思想,而孔子又认为“孝悌为仁之本”,可以说孔子是十分重视孝悌之道的。

甚至,儒家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至德要道,是百行之本,万善之先。

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除了重要性,本文还会着重讨论孔子眼中“孝”的具体含义及“孝”的特点,和孔子一些关于“孝”的思想对现世的影响。

关键词:《论语》;孝悌;重要性;特点;影响;引言《论语》一书,乃孔子遗训所萃,此为中国最古最有价值之宝典。

——钱穆。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全书20篇,498章,是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少时贫贱,做过管仓库和放牧的小吏,30岁开始创立了中国第一所私学,一生主要活动是从事教育,传说有弟子3000人,其中优秀的有72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他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认为治国要以道德教化为基础;为改变当时“天下无道”的局面,恢复社会安定,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并致力于道德教育。

提出了孝、梯、忠、信、恭、宽、敏、勇、直等一系列道德规范;“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

而“孝悌”便是孔子的道德思想体系中重之又中的一环。

一、“孝”的重要性《论语》开篇中的“学而篇”第二则就提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上。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一章虽出自有若之口,但传达的却是孔子平日向弟子灌输的主体思想之一,其中心内容是“孝悌为仁之本”。

一个人如果能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那就有了实践仁德的基础和根本。

《论语》开篇便点出了“孝悌”的重要地位,可见儒家是十分重视孝悌之道的。

因中国从古至今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自汉唐以来,我国就有一条选拔人才的不成文规定,即“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试谈《论语》中的“孝”“信”“礼”

试谈《论语》中的“孝”“信”“礼”

试谈《论语》中的“孝”“信”“礼”作者:马文科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8年第07期一、《论语》中的“孝”《学而篇》第六章、第七章,把“孝”放在了做人的第一位。

“首孝悌,次谨信”。

“孝”是做人的根本品格,做人首先要做到“孝”,其次才是“信”。

《论语》对“孝”的论述全面而详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侍奉和赡养父母的“孝”。

《为政篇》第五章:父母在世时,按照礼的规定侍奉他们。

也有不孝之子,但在礼的规定下,必须“孝”。

第七章:世人对待父母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赡养父母或许容易,但一直敬重父母似乎不易。

这里夫子把话说得透彻极了,几千年过去了,我们今天仍然在这方面出问题。

第八章:又说到要害处了,“色难”是世人对待父母的常见现象。

世人做到“孝”或许不难,做到“顺”则不易。

《里仁篇》第十九章夫子告诫人们,做儿女的不要凭借年轻的资本只一味地追逐自己的事业,也要设身处地地替父母着想,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第十八章:父母当然也有过错,有时子女做不到孝顺,问题不一定出在子女身上。

但是,孔子已经把子女借父母的过错推脱尽孝义务的所有借口全堵上了。

2.丧葬和祭奠父母的“孝”。

在这个问题上夫子对“孝”的要求似乎太高,似乎不合情理,使常人难以做到。

《学而篇》第十一章:“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阳货篇》第二十一章:要求为父母守丧三年,因而遭到了宰予的质疑,夫子因此很恼火。

3.“孝”是儒家思想的奠基石。

《学而篇》第二章:孔子一直想为这个纷扰的世界安排一个稳定合理的秩序,他在研究《周礼》中发现了一个突破口,就是“孝悌”。

他以此作为推行周礼的起点,把“孝悌”看成做人的根本。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个定位是有坚实的人性基础的。

“孝悌”首先是人的一种自然感情,养育之情,手足之情,血浓于水,难以割断,不用儒家专门去教导和规定也是客观存在的。

孔子就是对人类这种普遍的内在的实实在在的感情进行了理论的概括,把它上升到社会对个人的外在规范和要求上来。

“孝悌”的历史及教育意义

“孝悌”的历史及教育意义

“孝悌”的历史及教育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民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美德我们应该把它发扬光大,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而其中的众多内容来自于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具体表现为“孝、悌、忠、信”等,其中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

一、“孝悌” 的历史本义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孝悌所要求的子弟敬重父兄,晚辈善事长辈,作为一种社会道德风尚,自古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孝悌”讲的是长幼有序,和人性博爱。

孔子认为“孝”是人的基础,不孝的人不能博爱。

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根本,贯穿于人的行为始终,从侍奉顺从父母,到治国安邦,从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

孝可概括为以下六点:第一,赡养父母。

《论语·为政》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第二,敬重双亲。

《论语·为政》说:“……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呼?”第三,以爱心愉悦老人。

《礼记·内则》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

第四,规劝父母错误言行。

《礼记·坊记》说:“从命不忿,微谏不倦”。

第五,不做有损父母声誉道义的事。

《论语·为政》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第六,不做无谓的有损父母所给予的躯体健康的事。

《孟子·离娄下》说:“不顾父母之养…好勇斗狠……不孝也”等。

“悌”主要指尊敬兄长,弟兄相亲。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

孝与悌相联系,是为适应古代家庭宗法制度提出来的。

二、“孝悌” 的社会意义但是儒家社会思想本身并不只是以家族血缘为中心亲疏关系的社会网络而缺乏普通人之间的仁爱和社会信任关系的认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一》)。

孔子这句话中表达了儒家传统对人的道德从家庭伦理到社会伦理的一个发生过程。

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原文

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原文

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原文《论语》中有六则关于孝悌的原文,包括《学而篇》中的四则,分别是“孝弟”、“兄弟不和”、“父母”和“兄弟”;以及《为政篇》中的两则,“民以食为天”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学而篇》中的“孝弟”一则是指孔子对于孝道和弟道的论述。

孔子认为孝悌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为人之本。

他强调孝悌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父母送终、不违远方、丧不为乐、不衣裘长”的具体行为规范。

《学而篇》中的“兄弟不和”一则是孔子对于兄弟关系的看法。

孔子认为兄弟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不应该因为争斗而破裂关系。

他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强调了和睦相处的重要性。

第三,《学而篇》中的“父母”一则是孔子对于对待父母的态度的论述。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是人们的基本道德责任,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强调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第四,《学而篇》中的“兄弟”一则是孔子对于兄弟关系的看法。

孔子认为兄弟之间应该相互关心、互相帮助,不应该争斗。

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强调了兄弟之间的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

《为政篇》中的“民以食为天”一则是指人民对于食物的重视。

孔子认为食物是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政府应该重视人民的生活,保障人民的食物供应,才能稳定社会。

《为政篇》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则是指对于诚信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讲信用,不讲信用的人是不可信任的。

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强调了诚信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这六则原文展示了孔子对于孝悌、亲情、友情、诚信等价值观的看法,强调了这些品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观点对于后世的道德教育和家庭伦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论语》中的孝悌孝悌是人性中的本初内容,孝悌是仁道之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学而篇》)有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能够起来反对上层统治者,这种情况很少见。

不反对上层统治者,而喜欢制作混乱的人,到目前还没有遇见过。

君子做事要抓住根本的东西,根本的东西确定了,其他方面的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决。

对于解决为仁的问题而言,孝悌就是根本的东西。

从这段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儒家关于孝悌的基本观点。

儒家把孝悌作为倡导仁道的根本,而仁道又是儒家道德体系中的最重要范畴,可见,儒家把孝悌问题看的至关重要。

孝悌是善待父母和兄长的品质。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吿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篇》)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孝的含义,孔子说:孝就是不能违背对待父母那些礼的要求。

后来,樊迟在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孝的含义是什么,我告诉他孝就是无违。

樊迟接着问道:无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无违就是对待父母要做到:父母在世的时候要以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以后,要以礼为他们送终。

在相关的日子里要祭祀他们。

在这里,孔子对孝做了阐述,他认为孝就是对父母要以礼相待,不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是如此。

孔子强大孝就是“无违”,意思是说不能与礼相违背。

“礼”,这个概念很抽象,所以我也只能概括地说,正确地认识这个“礼”,需要把握两个心:一个是善心,一个是诚心。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要求我们要以礼对待父母,这就必须以一颗善心来善待父母。

做到了这一点,才是掌握了礼的基本要求。

“百善孝为先”,以自己的言行让父母开心,这就是本初的善,在一个人的品质中,这部分元素也是最重要的,甚至对今后的人生轨迹起着决定作用。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为政篇》)子游问关于孝的问题,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都说是老有所养。

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只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人的言行是外在的,人的诚心是内在的,两者结合才是完美的。

对于孝悌来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也就是说,孝悌要循礼而行,但它强调的是要在其中贯穿一种诚意,包含着一颗诚心。

外在的礼仅仅是一种媒介,它是对内在诚心的体现。

对于父母来说,这种诚心非常重要,他们对此很在意。

因为心的沟通才是真正的沟通。

在《论语》中,有关孝心的论述是比较全面的,综合这些内容以后我们会发现,孝心分为不同的层次:孝心是从爱惜自己的身体开始的。

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最关心的,爱惜自己的身体,就能够消除父母的忧虑。

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悉心照顾父母,让父母尽享天伦之乐。

这是尽孝心的主体;第三个层次是适时祭奠父母,抒发思念情怀。

这是与父母在生前真情的延续;第四个层次是继承父母遗志,实现父母生前的遗愿。

这是尽孝心的最高要求。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爱惜自己的身体,消除父母忧虑。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泰伯篇》)曾参病了,他把学生召集来说:“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和手是否完好。

《诗经》上说:非常谨慎小心,好像面临深渊,站在薄冰之上。

弟子们,这下可好了,今后我就不必为自己的身体担心了。

”这一段是说曾子在临终前,让自己的弟子来检查一下自己的身体,看一看是否完好无损。

因为他一生非常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就好像《诗经》中形容的那样谨慎小心。

他认为身体是父母所给,而不是自己所拥有的,自己必须认真加以保护,不可有任何损伤,这是对父母孝心的体现。

我们应该把自己的身体看成是父母所给与我们的第一个礼物,这样,我们就必须认真地对待它。

因为这个礼物是父母最在意的,它联结着父母的心。

可以说,对待自己身体的态度,直接涉及到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

因此,我们只有义务去爱惜它、保护它,而没有权力去忽视它、损害它。

其次,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最牵挂的一件事。

换一个角度说,看一看父母对待我们身体的态度。

我们刚一出生,父母所关注的就是我们的身体健康;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最无法面对的,就是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和疾苦;当我们远离父母,他们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我们的身体状况。

我认为,父母对我们的这种态度,是世界是最独特的情感。

第二,悉心照顾父母,尽享天伦之乐。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篇第十一》)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

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这段话所说的内容含义深刻,它表达了孔子重人事,轻鬼神,重现实,轻来世的基本思想。

对于每个人来说,做好现实中的各种事情是首要的,这些事情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一是对国家的忠诚,而是对父母的孝敬。

孝敬父母是人生的一个大课题,孔子告诉我们,对待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就很清楚地阐述了,孝敬父母包括生前和生后两个阶段。

在这两个阶段中前一个阶段更重要。

这是孝敬父母的现实阶段,也是最具有本来意义的孝敬父母阶段。

第二个阶段充其量也只是生前阶段的补充。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里仁》)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远离他们,如果有事情必须要离开,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定的地方。

这句话是我们熟知的传统孝道的重要内容,具有两个基本含义:其一,不远离父母是为了避免父母的牵挂;其二,不远离父母也是为了尽孝。

发对儿女的牵挂源于血缘关系,是人的一种自然属性,只要儿女不在身边,父母就无法放心。

这样,父母就要生活在日夜为儿女担忧之中,怎么能够开心快乐呢?这样的的生活对父母的身心都是一种摧残,这就是不孝。

另外,儿女总是远离父母,也就失去了尽孝的机会,根本无法孝敬父母。

这又是不孝。

第三,适时祭奠父母,抒发思念情怀。

父母在世时,儿女应该悉心照顾,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

父母去世后,儿女还要以礼相待,在重要的日子里要祭奠他们。

这样做有两个作用:意思抒发儿女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二是在孝心方面对他人进行警示,以传递孝的信息。

《论语》中对这方面的阐述并不多,但也足以说明古人对祭奠父母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

’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

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宪问篇》)子张说:“《尚书》上说,‘高宗守丧,三年不谈政事。

'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仅是高宗,古人都是这样。

国君死了,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职事,听命于冢宰三年。

”父母去世后,子女安葬完父母,还要为父母守丧三年。

从国君到庶民都是如此,没有例外。

这是在孔子以前很早就订下的规矩。

孔子很赞同这一做法,认为这是对父母应取的基本态度,否则就是不孝。

国君为父母守丧,连朝政都放在一旁,委托他人去代管,文武百官在这个时期均不可打扰国君。

从这种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把孝顺父母看成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其他任何事情都要退而次之,包括朝政。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乡党篇》)虽然只有粗茶淡饭,但也不能忘记祭祀祖先和前辈,礼节不能少,表情也要庄重恭敬。

这是说在平日里,我们对祖先和已经过世的长辈不能忘记,在我们吃东西的时候,首先要想到他们。

虽然没有什么好吃的,但每次必须先拿出一部分送给他们,并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们沟通,反省自己有什么不敬的地方请他们原谅。

我们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肯定是过分了,把为父母守丧凌驾于一切事情之上,并要持续三年,很多人一定不会赞成。

每次吃饭前要先想到他们并反省自己,现在我们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

这主要是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对“孝”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包括“孝”的含义及其实现形式。

第四,继承父母遗志,实现生前遗愿。

孝顺就是按照父母的意志去行为,让父母能够无忧无虑地生活,让父母开心。

至于能让父母开心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孝”的层次差别。

百般爱惜阿妈的身体,父母会开心;为父母守丧、祭奠他们,父母在天之灵也会开心;子女能够继承父母的遗志,并努力去实现它们,这是父母最开心的事情。

“子曰:夫在,观其志;夫没,馆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篇》)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子女的志向;父亲去世以后,要看子女的行为。

如果他能够长期按照父亲生前所希望的那样去做,可以说是尽孝道了。

因为有父亲的存在,所以子女不用直接承担很多事情,人们只能通过他们的基本想法来认识他们。

主要是看他们与父母是否能够和谐相处,是否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主动承担家庭中的一些义务等。

在父亲去世以后,家庭的舞台是就只能由子女来表现了。

在这里,孔子为子女的行为确立了一个是否孝悌的标准:这就是要看其子女是否能够保持父亲之道不变。

能够保持者为孝,不能保持者为不孝。

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各方面的条件变化了,这就决定了当时的一些具体内容可能不适合现代的要求。

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言行中学习他对待“孝”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但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他认为,不管自己想要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先完成父亲的遗志,这种做法在当今社会虽然有但也不多见。

一方面,现在的父亲不会给子女过多的压力,不会压迫他们去做什么事情;另一方面,现代人都是很有个性的,大多数人对自己事业的选择是根据自己的兴趣。

孔子对“孝”的阐述博大精深,《论语》从物质上赡养父母、精神上尊敬父母、终身孝敬、对父母生前身后事之以礼的问题上都做了精深的阐释。

对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孝道问题作了一个概括,涉及了如何孝敬父母的方方面面,值得我们深究,在这里我只是对此浅尝了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