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专业术语使用集合教案资料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教案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教案
教案标题: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小说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难点:小说的深层次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和安排:
1. 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介绍(1课时)
- 介绍小说的定义、特点和分类,引导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认识。
2. 小说的阅读理解和分析(3课时)
- 选择一部经典小说进行阅读,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包括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分析。
3. 小说的文学鉴赏和写作(2课时)
- 引导学生进行小说的文学鉴赏,包括语言风格、意境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的分析,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小说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和手段:
1. 讲授法:介绍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说的阅读理解和分析。
3. 示范法:指导学生进行小说的文学鉴赏和写作。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料进行小说的展示和分析。
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作业表现:学生的小说阅读笔记和小说写作作业。
教学反思和改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之理解重要词语含义课件

•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 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 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 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 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 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 超出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 忆都是那条鱼和环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 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 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 子,因为豆腐立刻就被切成块下了锅。 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 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 去? 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 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 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 (1)陌生的光: • (2)陌生的气息: • 审题判断:题干中的“理解”“词语”“含义”已经非常明确了本题属于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类题目。 借鉴思考:《祝福》中“间或一轮” 的理解:词语的本义、语境义以及在塑造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高考小说阅读指导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指导教案一、考点解读:语文试卷上有三篇阅读题,其中的第五大题是文学作品阅读,这一道大题多是散文阅读,但有时也会是小说或戏剧阅读。
小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定分量,在备考复习中,同样不可忽视。
用作考试命题材料的小说,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常选用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的“小小说”(即“微型小说”)。
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其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
二、相关知识链接:1 、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2 、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3 、人物塑造方面: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
《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
《阿Q正传》那叫读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
4 、情节结构方面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
懂得情节结构中的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出人意料的结尾等等。
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等,设置了悬念。
《项链》出乎意料之外的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高考小说阅读辅导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辅导教案一、引言小说阅读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考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要重视和掌握的一项技能。
通过对小说的深入阅读和理解,能够帮助考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教案将针对高考小说阅读进行辅导,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语文考试。
二、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小说阅读的考查形式和要求;2.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策略和方法;3.培养对小说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能力;4.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教学内容1.小说阅读的考查形式和要求小说阅读在高考语文考试中主要以阅读理解的形式出现,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考生需要通过阅读题目和选项,理解文本的主旨、情节、人物形象等,并能准确回答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小说阅读题,考生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快速阅读、精准定位、准确理解、全面分析和合理推理。
除了理解文本之外,考生在高考作文中也常常需要参考小说的内容,进行批判性阅读和写作。
因此,对于课外名著的阅读和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
2.小说阅读的基本策略和方法(1)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在阅读小说之前,应该先了解作者和作品的背景,包括时代背景、文学流派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等。
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主题。
(2)抓住核心信息:在快速阅读小说时,要学会抓住核心信息,包括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作者的观点等。
这是理解全文的基础。
(3)划分段落结构:小说通常由多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都有特定的目的和内容。
通过划分段落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4)注重细节分析:小说中的细节往往能够揭示更多的信息和含义,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对细节进行分析和推理。
(5)整体把握与个别分析的结合:小说阅读既要关注整体把握,又要进行个别分析。
要注意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联系和平衡。
3.小说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能力培养(1)熟练掌握阅读技巧: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同时,要注重培养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
高考小说阅读综合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综合教案教案标题:高考小说阅读综合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提高小说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解读小说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准确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观点。
教案内容:一、教学导入(10分钟)1. 利用短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入小说的主题或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与小说主题相关的话题。
二、小说导读(15分钟)1. 介绍小说的作者、出版时间、背景等基本信息,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了解。
2. 分析小说的结构、主题和核心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和预测故事发展。
3.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和语言运用,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三、小说阅读与理解(30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小说的指定章节或整篇小说。
2. 提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小说的细节、主题和意义。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和观点。
四、分析小说的文学特点(2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等文学特点。
2.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风格、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写作训练(2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撰写一篇关于小说的读后感或评论。
2. 提供写作指导和范例,指导学生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和表达观点。
3.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
六、课堂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作文,分享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和观点。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 学生进行反思,思考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资源:1. 小说文本2. 视频或图片资源3. 问题和讨论指导4. 写作指导和范例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讨论表现和参与度2. 学生的写作表现和作文质量3. 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观点的表达能力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说改编的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高考小说阅读鉴赏答题技巧--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鉴赏答题技巧--教案一、认识小说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是小说独有的特点,这样,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题技巧。
二、考点分析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
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常设置如下题型:环境类题、人物类题(或“形象类”)、情节类题、主题类题、理解含义类题、技巧类题、作用类题。
五、命题特点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
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三、具体考查角度: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赏析环境描写;4.概括小说主题;5.分析写作技巧;6.品味语言特色四、高考小说阅读鉴赏答题技巧(一)人物形象1、常见题型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是一个怎样的人物?③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某某有哪些优秀的品质?④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⑤分析某一次要人物的作用2、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高考语文 小说艺术手法 答题角度及专业术语

6、小说的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 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注意答题模式)
7、小说的结构安排
(1)从开头看
★倒叙式:制造悬念,引起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设疑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引出下文 ★写景式:交代环境,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烘托人物 心情
(4)从修辞角度看 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2、情节的结构手法
(1)悬念、突转: 吸引读者、引人入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对主题 主旨画龙点睛 (2)对比、衬托: 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3)伏笔、铺垫、照应: 使文章生动,人物形象突出,主题鲜明 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情节具有合理性更严谨 (4)抑扬: 文势曲折多变,峰回路转,跌宕起伏,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8、小说的选材与剪裁
(1)从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分析 作品选取的材料符合(寄托/暗示/表现)中心 (2)从材料的安排上看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3)从材料的内容上看 材料具有典型性、真实性、新颖性、有力度 材料具有时代感、历史感、多角度 以小见大、正侧结合
2020年高考小说知识清单系列5
小说艺术手法 答题角度及专业术语
1、环境的描写手法
方法:
(1)角度与内容: 视觉(形状、色彩);听觉(声响)触觉(质地)嗅觉 (味道)
(2)层次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俯视仰视的变化)等等;
(3)技巧与手法 正侧、动静、虚实、细节、白描、工笔
3、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
1、正面描写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其他细节;
2、侧面描写 (1)通过环境场面的描写烘托人物(性格、思想情感、态度) (2)通过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3)通过他人的语言(评价)、其他事物(书信)来表现主 要人物;
高考小说阅读专题教案汇总汇编

小说阅读专题第一课时情节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考纲》要求: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
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高考小说阅读专业术语使用集合

高考小说的阅读指导及术语一、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刻画人物作铺垫;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③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④深化主旨;⑤象征和暗示。
常见命题方式: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②联系全文,简析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③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④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二、故事情节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叙述顺序手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情节结构手法:悬念、抑扬、照应、伏笔、衬托、铺垫、突转等。
情节表现手法:讽刺、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
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高考现代文(小说散文)阅读答题要点术语详解

高考现代文(小说散文)阅读答题要点术语详解小说阅读十个考点:1、叙述特点2、描写特点3、语言特点4、情节的作用5、环境描写的作用6、首段、尾段的作用7、标题的作用8、主题思想探究(先读最后三段)9、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情节紧凑,结构清晰。
10、赏析画线句作用题答题的五个(3+2)角度:1、对人物的作用(性格、心理、情感)2、对主题的作用(烘托、深化、揭示)3、对情节的作用(引出、铺垫、暗示、伏笔、抑扬、留白、线索、双线、巧合、悬念、时空交错【以“意识流”为叙述结构,将故事的时间线打乱后重新剪接组合,从而使历史与现实交错,真实与虚幻反差,给读者以新奇的体验;叙述灵活自由,情节充满魔幻性,结构有张力;借历史影射现实,深化了主题】、承上启下、前后照应、呼应前文、点明题旨、文眼、突转【结局出人意料】、富有戏剧性、欧亨利式结尾)4、对读者的作用(引起共鸣、引发思索、耐人寻味、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了解更加全面、更有人情味、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把读者引入故事情境,增强真实感)5、表达效果:反差巨大、对比鲜明、充满张力、委婉含蓄、含而不露、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场景浓缩、情节集中、反复渲染、形散神聚、层层铺垫、层层推进、窥一而知全貌(冰山理论)、利用简笔来加快叙述节奏、利用繁笔或宕开一笔来舒缓叙述节奏、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铺陈、延宕【副线情节穿插】、摇摆【连续设置悬念或意外】、曲笔【有意遮掩,不直书其事】、叙议结合、叙述结合描写、叙述结合抒情、多感官描写结合、使内容更加丰富、使表达更加细腻、使感情更加饱满、使形象更加鲜明、现实与历史交错、真实与虚幻交织、使情节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魔幻而不失其真实、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作品余韵十足“反复出现...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答题术语如下:(1)反复渲染...气氛,凸显...(主题或人物性格、心理、情感)(2)反复点出...来暗示(衬托)....(3)反复强调...与...形成强烈反差。
高考小说阅读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教案教案标题:高考小说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高考小说阅读的要求和考点;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和元素;2. 分析小说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3. 掌握解读小说的方法和技巧;4.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评论和写作。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意义;2.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学作品;3. 运用文学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材、相关文学作品;2. 学生准备:课前阅读指定小说、笔记本、写作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介绍高考小说阅读的重要性和作用;2. 提问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阅读经验;3. 激发学生对于小说阅读的兴趣和思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包括情节、人物、主题等;2. 分析高考小说阅读的考点和要求;3. 介绍解读小说的方法和技巧。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选择一篇高考小说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2.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3. 指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文学评论。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所阅读的小说;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3.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提出问题。
五、写作指导(15分钟)1. 提供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所阅读的小说写一篇评论或创作一个新的故事情节;2. 分析写作要求和技巧;3. 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六、总结和展望(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 展望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3.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探索文学作品。
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小说进行阅读和分析;2. 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或阅读相关的文学资料;3. 提供更多的文学作品和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2025届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知识系统梳理+课件

4.环境描写寓意题
eg:夜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景物的寓意:双关含义,表面(本义)义、象征义、比喻义等。
5.环境描写特点题:通读全文,抓住环境的特点。最好运用原文中的词语。
4
(四)小说情节
小说情节: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 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 解决的整个过程。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 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 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 的趋向。 小说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主要人物的作用:推进情节+表现主旨+体现社会意义 ① 文章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情节,增添个人或文章魅力,推动情节的发
展; ② 文章通过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揭示突出了×××的主旨; ③ 通过×××的事情,启示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当今社会意义)
次要人物的作用:衬托主要人物+推进情节+表现主旨 ① 对比、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主人公……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 ② (次要人物可能为小说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线索的作用,如不是可不答)、推
2
(二)小说人物 1.小说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主要人物:即小说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 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次要人物: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要人物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要人 物起一定的映衬作用。 2.塑造人物(人物形象)的手法: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外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 理描写、细节描写(小事小细节)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衬托、人物衬托、人物对比、他人的评价(或叙述) 其他手法:正侧面结合、欲扬先抑等
高考复习小说类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复习小说类阅读专题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特点2.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重点:一、关于小说的常识1.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2.主题是通过人物、事件反映的中心思想3.人物描写(语言、肖像、行动、心理、细节描写)4.情节(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5、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6、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二.小说的特点:1、完整的故事情节2、鲜明的人物形象3、典型的环境4、深刻的主题5、精巧的构思三、教学过程:导入:在各式文学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要算是小说,别林斯基曾说过,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乃是小说。
在今年的高考中,小说(含外国小说)也有出现的趋势,以它为命题材料,用来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既然大家如此关注它,那么我们该如何解答小说类阅读分析题呢?大家都知道,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
这样,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题技巧。
过程:一、对故事情节的把握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关于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题型有: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1)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是线索作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2)答题步骤:XX情节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3、概括: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高考小说知识点教案

高考小说知识点教案一、引言高考英语考试中,小说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经常是听力、阅读和写作等部分的考点之一。
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点对于应对考试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高考小说相关的知识点及其应试技巧,帮助同学们提升小说题的答题能力。
二、小说的概念和特点小说是由一系列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构成的文学作品。
它的特点包括:1. 虚构性:小说是作者根据真实或想象的素材编写的,不同于传记或实录等真实性较强的文学形式。
2. 故事性:小说以故事情节为核心,通过事件的发展展示人物形象和情感冲突。
3. 人物描写:小说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塑造个性和刻画形象,使读者对角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4. 真实生活的反映: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往往以真实生活为背景,通过故事展示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生活。
三、小说的分类高考考纲中对小说的分类主要是根据题材和作者进行划分。
常见的小说分类包括:1. 题材分类:a) 爱情小说:以爱情为主题,如《红楼梦》。
b) 历史小说: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如《水浒传》。
c) 社会小说:揭示社会现象和问题,如《围城》。
2. 作者分类:a) 中国古代小说:如《西游记》。
b) 中国现当代小说:如《活着》。
c) 外国小说:如《傲慢与偏见》。
四、小说的阅读技巧在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中,小说题目往往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阅读技巧才能准确回答。
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技巧:1. 阅读态度:正确对待文本,积极理解故事情节和背景,感受作者表达的深意。
2. 特殊句式:关注句式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
3. 上下文推测:通过前后文的关系推测生词或短语的含义,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
4. 主题思维:抓住故事的核心主题,找出作者想要传达的观点和思想。
五、小说的写作技巧在高考英语写作中,小说题目常常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写作技巧才能完成。
以下是一些有助于写作的技巧:1. 确定故事情节:写作前先确定好故事的主题、背景和发展线索,做好提纲。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教案完美版

小说阅读复习教案张加沂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小说特点,复习小说的相关知识;2、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3、明确小说阅读题的命题特点,揣摩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小说阅读题的命题特点。
教学难点:小说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程序:第一教时教学内容:考情解读—知识回顾教学步骤:一、考情解读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的阅读,在高考大阅读试题中更多是考查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包括人生体验类散文、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状物类散文、文化哲理类散文四大类。
多年来,全国各省市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主要是以散文作为文本,其复习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我们今天课堂要复习的专题是小说。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的要求与对散文的要求是一致的。
小说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阅读中读得最多的文体,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限制,以前较少在高考中考到。
但随着形势变化,高考必然会涉及到多样化的文学作品阅读试题。
而小说,是散文之外最容易考到的一大文体。
近六年各地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小说的情况是(幻灯演示):整体格局看,考小说呈是递增趋势。
今年考外国文学名著长篇小说节选《安娜之死》可以说,小说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关注对象。
二、回顾中学阶段读过的小说篇目及关于小说的文体知识【学生谈,教师补充】《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苏联肖洛霍夫《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必修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巴黎圣母院》节选)法雨果初中教材小说较多,如《社戏》、《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三、小说的基本知识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
(一)人物形象1、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高考小说阅读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教案(二轮)【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高考现代小说阅读的一般方法以及解题思路。
2、指导学生审题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题型分析及解答方法。
【情况分析】学生对小说阅读的方法掌握不够,对各类题的考查点不清楚,答题常常答非所问,或遗漏要点。
【教学方法】练习巩固法【学法指导】系统掌握小说阅读的一般常识,在此基础上强化训练,巩固提高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6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考点解读;2、答题技巧;3、课堂训练。
【教学内容】一、考纲解读情节类的题目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几乎每年必考,常见的命题角度有:❶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❷分析情节内在关系和特定情节的作用。
❸评价情节安排的好处或合理性等。
二、一轮诊断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小说的主要情节能进行初步的概括和赏析,但还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概括分析情节时要点不全,二是对小说安排情节的艺术技巧领会不够。
三、二轮定向在二轮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❶明确小说常见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平叙。
❷理清故事的情节。
小说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情节。
要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
要注意领起或收束的语句,前呼后应、承上启下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
❸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
情节技巧有线索、呼应、铺垫、伏笔、时空交错、抑扬、误会、巧合、急转、点题、出人意料的结尾等。
四、审题与答题1、审题·题干要点——首先明确题干要求①本题属于情节作用类题目;②彭恩打电话的情节位于小说的开头部分。
答题方向——重点在于寻找切入点一般作用类试题需要从结构和内容方面考虑。
从结构上来看,要看需要分析的内容所处的位置,结合具体位置,体会其具体作用,如引出下文、卒章显志等;从文章内容来看,要结合文章所表现的主旨,对需要分析的内容进行全面而客观的理解。
2、答题·要领提示——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是在文章的开头,分析其作用,首先要考虑小说首段的一般作用,比如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等等;其次要考虑情节对于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小说阅读专业术语使用集合
高考小说的阅读指导及术语
一、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刻画人物作铺垫;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③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④深化主旨;⑤象征和暗示。
常见命题方式: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②联系全文,简析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③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④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二、故事情节
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叙述顺序手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情节结构手法:悬念、抑扬、照应、伏笔、衬托、铺垫、突转等。
情节表现手法:讽刺、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
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铺垫:引出后文,曲径通幽。
呼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衬托或烘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抑扬: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态度。
小说结尾:类型:出人意料式、留下空白式、补叙式、卒章显志式、令人伤感式、大团圆式。
常见命题方式:①某段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
②将小说的某个情节抽去,对小说的人物刻画和主题的表现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③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④小说在哪些方面对某某人物作了伏笔,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情节的作用:⑴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⑶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⑷照应前文;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⑹刻画人物性格;⑺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小说的常用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情节;②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阅读;
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或暗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渲染环境氛围,交代主人公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
暗示小说主人公的命运。
3、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小说的常用结局及效果
1.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
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②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人性的真善美超越战胜了假丑恶,反映出人类对和平美好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4.戛然而止结局。
留下了“空白”(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读者想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三、人物:
情节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以第一人称写的,又可以分为两类——1.“我”参与整个情节发展的。
2. “我”是线索人物。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描写人物手法: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
⑵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常见命题方式:①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
②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③试析某某人物的形象。
主要人物作用:(1)对情节作用(2)对社会作用(3)对主题之人生或人性方面的作用
次要人物作用:①次要人物自身的意义和作用。
②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有烘托、对比、反衬作用。
③次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或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④次要人物暗示社会环境或补充深化主旨。
四、主旨
把握主题的思考角度:(1)从人物塑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2)从情节发展。
(3)从题材内容:看标题和抓重要事件。
(4)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5)从作者自己的评论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6)从文中重要语句挖掘。
答题格式:通过描写(叙述)……,表达了(赞扬了、批判了、揭示了等)……
常见命题方式:①怎样理解小说标题的深刻含义?②从某某故事中你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③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那样一个主题,你认为是什么主题,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
五、小说的标题
小说常见的拟题: 1、以时间为题,如《1942》2、以地点为题,如《荷花淀》3、以人物(形象)为题,如《棋王》、《阿Q正传》 4、以事件(内容)为题,如《宝玉挨打》、《失街亭》5、以线索(物)为题,如《药》、《项链》6、以主旨(寓意、情感)为题,如《差别》 7、以问题为题,如《丧钟为谁而鸣》
常考题型:1、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含义) 2、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 3、这个标题如果换成另外一个如“某某某”,你认为哪一个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5、具有象征意义。
如《药》。
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7、寄托作者情感。
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使情节完整紧凑)。
9、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10、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