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理学

合集下载

精神病理学

精神病理学

嫉妒妄想:患者无中生有地坚信自己的配偶对自 己不忠实,另有外遇。 被洞悉感:又称内心被揭露。患者认为其内心所 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别人知道了,但是 通过什么方式被人知道的则不一定能描述清楚
超价观念
是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 发生一般均有事实的根据。此种观念片面而偏激, 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明显地影响患者的行为及 其他心理活动,它的形成有一定的性格基础和现 实基础,没有逻辑推理错误
二.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 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病态推理和判 断 特征:①信念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 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移 ②妄想内容均涉及患者本人,总是与个人利 害有关 ③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 ④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 异,但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被害妄想: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患者坚信他被 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隔离等 关系妄想:患者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 是与他有关的 物理影响妄想:又称被控制感。患者觉得他自己 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行为都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 控制 夸大妄想:患者认为自己有非凡的才智、至高无 上的权利和地位,大量的财富和发明创造,或是 名人的后裔
精神症状的特点 : 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 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认知障碍
感知觉障碍 思维障碍 注意力障碍 记忆力障碍 智能障碍 自知力障碍 情感性质障碍 情感稳定性障碍 情感协调性障碍 意志障碍 行为障碍
视物变形症:患者感到周围的人或物体在 大小、形状、体积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空间知觉障碍:患者感觉周围事物的距离 发生了改变 时间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时间的快慢出 现不正确的知觉体验 非真实感:患者感到周围事物和环境发生 了变化,变得不真实,视物如隔一层帷幔, 像是一个舞台布景,周围的房屋、树木等像 是纸板糊成的,毫无生气;周围人似没有生 命的木偶等

雅斯贝尔斯精神病理学及其对当代精神病学的影响

雅斯贝尔斯精神病理学及其对当代精神病学的影响

雅斯贝尔斯精神病理学及其对当代精神病学的影响【内容提要】雅斯贝尔斯的精神病理学标志着精神病学理论从克拉培林的疾病分类学概念向描述性症状学概念的转变。

雅斯贝尔斯精神病理学的基本方法是现象学描述、心理学理解和因果说明。

通过区分可理解关系与因果关系、理解与说明、发展与过程等,雅斯贝尔斯指明了通达心灵生活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现象学描述/心理学理解/因果说明正文】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18831969)为德国精神病理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他对20世纪精神病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除了克拉培林、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勒,人们通常把雅斯贝尔斯视为现代精神病学的“伟大创始人”。

一、精神病治疗与研究1908年,雅斯贝尔斯以《思乡与犯罪》一文获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适逢毕业,海德堡精神病院院长f.尼塞尔对他的博士论文十分欣赏便收他为助手,这样雅斯贝尔斯就在海德堡精神病院工作了6年(19091915)。

当时,海德堡精神病院由于有 e.克拉培林、f.尼塞尔而成为德国最重要的精神病研究与治疗中心。

由于患有慢性支气管炎,雅斯贝尔斯可以不按医院规定的时间工作,准许参加所有的研究讨论、参加集体查访、听病人病情介绍,参加关于诊断鉴定的研讨。

此外,他有一个供实验用的房间,他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独立研究。

他是大学生精神疾病病房中关于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法律鉴定人和医生。

因此,他得以察知精神病治疗学的一切方面: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诸方面。

在医院“严格的科学精神”激励下,雅斯贝尔斯很快成为一名既有理论修养又经验丰富的精神病医生。

据信,他当时作出的一系列精神疾病的法律鉴定和诊断至今还收藏在海德堡精神病院中。

1913年,雅斯贝尔斯以《普通精神病理学》一书从w.文德尔班那里获大学心理学授课资格。

1915年,他离一了医院,1916年任心理学副教授,1917年任哲学副教授。

这期间,海德堡大学医学系曾聘他作尼塞尔的继任人,由于健康原因,他不得不辞退聘书。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解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解

1.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预防和康复的一门学科。

2.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illness):或称精神疾病,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3.Psychoses系:指心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疾病自知力严重受损甚至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接触的一组情况。

4.精神症状:精神障碍通过精神活动异常表现出来,包括认知障碍、情绪情感障碍和意志行为障碍等。

这些不同类别障碍的特定而具体的临床表现,即为精神症状(symptoms of mental disorder)。

5.精神病理学: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制的学科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理学。

6.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能感知,但对其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

7.妄想(delusion):是在病态的推理和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

8.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基本正常,部分病人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经治疗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9.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10.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是指在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与特定的文化压力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导致的进食行为异常。

精神病理学书籍

精神病理学书籍

以下是一些精神病理学的书籍推荐:
* 《精神病理学(第2版)》:由许又新教授所著,这本书是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经典专著。

它沉淀、浓缩了近现代神经病理学的基本思路,并影响了几代精神科医生的职业培训和临床实践。

该书精准地描述了心理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对于理解精神病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费希临床精神病理学》:这本书针对临床实践的需要,通过明晰易读的文字,精当地描述了心理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它对于理解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精神疾病误诊学》:由韩春美主编,这本书专注于精神疾病的误诊问题。

它对于提高精神科医生的诊断能力和减少误诊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精神科临床评估技巧》:由王学义主编,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精神科临床评估的技巧和方法。

它对于精神科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患者的病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精神病理学的国外著作,如《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和《论症状贫乏型精神分裂的精神病理学》等。

这些书籍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精神病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深入研究精神病理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精神病理学是一门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广泛涉猎相关的书籍和文献。

以上推荐的书籍只是一小部分,建议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合适的书籍进行阅读和学习。

精神病理学全套课件214p

精神病理学全套课件214p

如何进行精神检查

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表现相比较,精神状 态的改变是否明显。 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 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


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 具体分析和判断。在观察精神症状时,不但要观 察精神症状是否存在,而且要观察其出现频度、
状学是精神医学的重要基础,掌握精神症状在临床工作中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何进行精神检查

精神症状一般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表现出来
的,因此必须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反复检查。 精神检查的方法主要是交谈和观察,能否 发现患者的精神症状,特别是某些隐蔽的 症状常取决于医患关系及检查技巧,根据 短暂、片面观察所作出的结论,很容易漏 诊和误诊。
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精神障碍检查中的注意事项

是否存在精神症状
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严重程度 症状之间的关系、症状的鉴别、减少误诊 探讨症状的原因
精神症状具有以下特点:


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
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起患者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常有其他幻觉和妄想
结合在一起。如患者坚信他闻到的气味是坏人故
意放的,从而加强了被害妄想,可表现味捏鼻动 作或拒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单一出现的幻嗅 ,需要考虑颞叶癫痫或颞叶器质性损害。
幻触

幻触:又称皮肤与粘膜幻觉。患者感到皮肤或粘
膜上有某种异常的感觉。如患者感到有人拿手术 刀切割自己的身体,并有电流烧灼伤口的感觉, 虫爬感、针刺感、性接触感等,见于精神分裂症 或器质性精神障碍。

精神病理学和异常心理学

精神病理学和异常心理学

精神病理学和异常心理学精神病理学和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研究人类行为及心理的异常表现和相关原因。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两个分支的定义、作用和研究重点。

精神病理学精神病理学是研究心理障碍和疾病的科学。

它的主要目的是诊断心理障碍,并制定治疗计划。

精神病理学家关注的问题包括个体的思维、情感、行为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这些表现可能表现为精神障碍、心理障碍或某些神经症状,如强迫症、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

研究精神病理学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物学因素。

此外,精神病理学还需要使用各种测试工具和评估方法来帮助诊断和评估。

异常心理学与精神病理学类似,异常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对行为、思想和情感的不寻常表现的学科,但异常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比精神病理学更广泛,包括各种行为和情况。

与精神病理学家不同的是,异常心理学家关注的不仅仅是病理性的行为,同时也关注一般人群中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恋爱成瘾、厌食症、自虐倾向和人口统计学学习等问题。

异常心理学的研究基于心理学的许多原理和概念。

这包括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等领域中的研究,以及存在于社会、文化和心理环境中的诸多因素。

异常心理学家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采访、自我报告、实验和观察等。

精神病理学与异常心理学的关系虽然精神病理学和异常心理学有不同的研究重点,但二者之间也有很多共同点。

两者都是研究行为、思维、情感和人际交往的不寻常表现的学科。

但两者之间的一个显著区别是,精神病理学家主要关注严重的精神障碍,而异常心理学家则关注各种行为。

另一个不同点是,医学对精神病理学的研究有重要影响。

医学的研究者通常掌握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工具和知识。

而异常心理学家主要研究的是常见的行为和心理偏差,因此不需要同等程度上的医学研究工具。

结论总之,精神病理学和异常心理学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又有区别的分支。

精神病理学主要关注精神障碍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异常心理学更关注人类行为和心理偏差的多样化表现。

形容精神病患者的专业术语

形容精神病患者的专业术语

形容精神病患者的专业术语精神病患者通常是指罹患精神疾病的人。

精神病患者的专业术语是描述精神病患者症状、疾病类型、治疗方法等方面的术语。

下面是对一些常见精神病患者专业术语的解释,供参考。

1.精神疾病(Mental Disorder):指具有明显的心理、情感、认知、行为等欠调,可能导致痛苦、功能障碍或社会适应困难。

这些疾病有时被称为精神障碍或心理障碍。

2.精神疾病分类(Mental Disorder Classification):将精神疾病分为不同类型的系统,常用的分类系统包括国际疾病分类(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等。

3.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研究精神病患者行为和心理病理的学科,旨在理解和识别各种精神疾病的特征和症状。

4.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一种长期、复杂的精神疾病,通常表现为情感或认知功能的缺陷、思维紊乱、幻觉、妄想等。

5.抑郁症(Depression):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失去兴趣或快乐感、精力不济、自责、睡眠障碍等。

6.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一种情感波动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通常经历情绪低落的抑郁期和情绪高涨的躁狂期。

7.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一类以强烈的焦虑和恐惧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包括广泛性焦虑症、社交焦虑症、强迫症等。

8.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一种由坚持性思维(强迫观念)和反复不断(强迫行为)组成的精神疾病。

9.自闭症(Autism):一种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互动和沟通的困难、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等。

10.躁狂症(Mania):情绪高涨的一种极端状态,常见于双相障碍患者的躁狂期,表现为情绪激动、活动增加、冲动行为等。

11.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一种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处理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

《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

《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

《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精神健康与政治生态的相互关系引言:心理健康和政治生态密切相关,二者互为影响。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了解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之间的联系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两个学科角度出发,探讨精神病理学和政治学如何相互影响,进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运行产生着怎样的积极甚至消极影响。

一、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的基本概念1.精神病理学: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出现异常时的原因和机制,以及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学科。

2.政治学:研究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学科,分析政治权力和影响的分布,以及如何管理社会资源和决策。

二、精神病理学对政治学的影响1.政治体制与心理健康:政治体制的稳定与公正是个体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础。

一个不公正、不稳定的政治体制会引发人们的焦虑、失望和挫折感,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2.政治决策与心理压力:政治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可能产生重大社会变革和事件,对民众的心理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政策的合理性、透明度和民众参与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个人感受到的压力和恐惧感。

3.政治斗争与群体心理:政治斗争常常伴随着社会分裂和冲突,可能引发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创伤。

政治领导人和团体的言行能够对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如摄政政权宣传战争、仇恨言论等,可能导致负面的心理反应。

三、政治学对精神病理学的影响1.政治体系与社会支持:政治体系的稳定与发展为个体提供社会支持和福利保障。

政治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了解社会制度对个体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提供政策依据和治疗方案。

2.合作与社会心理:政治学探讨构建合作性社会关系的方法,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减少社会紧张和冲突。

合作与相互依赖是个体健康心理发展的重要要素。

3.政治参与与幸福感:政治参与是维护民主社会运行的关键要素,参与政治活动的人更可能感受到社会的信任和凝聚力,提高幸福感和自尊心。

结论:精神病理学和政治学这两个学科的交叉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思考角度。

精神病理学1

精神病理学1
丧气
心境高涨 elation
一种兴奋、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自我感觉良好,表情开朗、喜笑 颜开
欣快:缺乏内心体验的愉快,有时也指面部表情丰富的心境高涨 狂喜:极度的心境高涨 躁狂三联症:心境高涨、联想加快、言语动作增多
心境异常
易激惹 irritability
一种容易发恕的情绪状态 由于内在的不安或外界的轻微刺激而引起愤怒反应
意识障碍
由于意识清晰下降,各种心理活动不能正常发挥:注意涣散 而不能集中,不能清晰地感知周围事物,不能识记和保持, 不能正确理解、判断,思维迟钝,不能正确定向,语言表达、 情绪和行为控制也受到损害
意识障碍
据意识清晰的下降程度由浅到深分为
嗜睡 意识混浊 意识错乱(意识模糊) 昏睡 昏迷
平时不容易动感情的事,此时一提及便伤心落泪,见于抑郁 症、癔症、脑器质性损害
情感暴发 emotion outburst
在遇到挫折时突然放声哭闹、捶胸顿足或毁物伤人,不计后 果,见于癔症、冲动型人格障碍
病理性激情 pathological affect
在没有外界刺激或受到轻微刺激,突然兴奋、激动,伤人毁 物,往往事后不能完全回忆,见于人格障碍
的怪异举动
精神病理学
定义
是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偏离正常的症状和征象的医学基础科学
起源
精神科医师对精神病理现象的临床观察和客观描述 归纳与整理 形成系统知识
目的
识别和辩认精神病理现象 评估精神状态 作出临床诊断 实施临床治疗
研究精神病理学的三条途径
描述性精神病理学
对精神病理现象进行客观描述
情感淡漠 apathy
缺乏内心体和兴趣的情绪状态 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物也

精神病理学

精神病理学

精神病理学一、概述1、判定精神症状的维度(1)纵向比较,与其过去一贯表现相比较,观察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2)横向比较,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观察差异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3)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2、判断要点精神症状出现频度、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对精神活动其他方面的影响3、精神症状的特点(1)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主观意识的控制(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注意力令其消失(3)症状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往往不相符(4)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或社会功能的损害4、检查步骤(1)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以及存在哪些精神症状(2)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并评定其严重程度(3)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原发症状、继发症状(4)重视各症状间的鉴别,减少误诊(5)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

二、精神症状(一)感知觉障碍(神经系统病变、抑郁症、焦虑障碍)1、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2)感觉减退(3)内感性不适2、知觉障碍(1)错觉(2)幻觉(假性、真性)3、感知综合障碍(1)视物变形症(显大症、显小症)(2)空间知觉障碍(距离)(3)时间知觉障碍(4)非真实感(现实解体感)(二)思维障碍1、正常人的思维特征具体性、目的性、实际性、实践性、逻辑性2、思维形式障碍(1)思维迫促(思维奔逸)(2)思维迟缓(3)思维阻塞(诊断精分重要指标)(4)持续言语(5)病理性赘述(6)思维松弛①出轨②接触性离题③词语杂拌④思维不连贯(7)病理性象征性思维(8)语词新作(9)逻辑倒错性思维3、思维内容障碍(1)妄想(原发性、继发性)①被害妄想②被控制妄想③关系妄想④夸大妄想⑤非血统妄想⑥罪恶妄想与虚无妄想⑦嫉妒与钟情妄想⑧贫穷与疑病妄想(2)强迫观念①强迫性怀疑②强迫性穷思竭虑③强迫性回忆④强迫性对立观念(3)超价观念(三)注意障碍1、注意的特征(1)选择性(2)广度(3)转移2、注意涣散、注意减退(四)记忆障碍1、记忆的过程(1)识记(2)保持(3)再认(4)回忆2、症状(1)遗忘症(顺行性、逆行性、选择性)(2)错构(3)虚构(4)似曾相识症或熟悉感和旧事如新症或生疏感(五)智能障碍1、精神发育迟滞2、痴呆全面性、部分性(人格、自知力)(六)心境障碍1、心境的性质改变(1)抑郁(2)情绪高涨(3)焦虑①惊恐发作②激越(4)恐惧2、心境的波动程度异常(1)情感淡漠(2)情感脆弱3、心境与患者言行、周围处境严重不协调情感倒错(七)意志行为障碍1、意志活动障碍(1)意志减退(2)意志缺乏(3)意向倒错(4)矛盾意向2、运动行为障碍(1)精神运动性兴奋①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②不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2)精神运动性抑制①木僵(蜡样屈曲、违拗症)②缄默症(3)作态与特殊姿势(4)刻板动作(5)模仿动作(6)抽动(7)强迫行为(8)冲动与攻击行为(八)意识障碍1、嗜睡2、意识混浊3、昏睡4、昏迷5、朦胧状态6、谵妄7、意识状态改变(九)自知力。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精神病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科学领域,它涉及了多种名词和概念。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精神病学名词的解释和拓展:1. 精神疾病(Mental Disorders):指的是对个体的思维、情感、行为和社交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的疾病。

精神疾病可以涉及各种症状和严重程度,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2. 诊断(Diagnosis):精神病学中的诊断是指通过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症状、行为和心理状况来确定他们是否符合特定的精神疾病标准。

诊断通常由经验丰富的精神病学专家进行,依据国际通用的分类系统,如《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DSM)。

3. 治疗(Treatment):精神病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通常依靠精神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抗精神病药,以减轻症状或控制病情。

心理治疗则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心理干预来帮助他们改善思维、情绪和行为。

4. 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精神病理学研究精神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因,探讨导致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因素,如遗传、神经化学、环境和社会因素等。

精神病理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疾病的本质,并为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5.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源于弗洛伊德的理论。

它旨在通过探究无意识心理过程和童年经历,帮助患者认识和解决潜在的心理冲突和困扰。

精神分析还用于研究人类思维和心理的深层结构。

6. 社区精神病学(Community Psychiatry):社区精神病学关注精神疾病对社区和个体的影响,并通过提供综合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来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

它强调社区参与和个体的整体健康。

以上是一些精神病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和拓展。

精神病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精神病理学

精神病理学
• 内感性不适(senestopathia):
– 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适感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 如牵拉、蚁爬感等。
常见的感觉障碍
•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
– 指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如感到阳光特 别耀眼,普通的气味却异常刺鼻等。
• 感觉减退(hypoesthesia):
表现产生一定影响,例如:
具有迷信思想的患者,其症状往往带有与神、鬼相 关的内容;
教育程度较高的患者,其症状中更可能出现与现代 科技相关的内容。
第四章 精神病理学
第一常 ➢ 精神症状的特点 ➢ 精神检查中的注意事项 ➢ 影响精神症状表现的因素
包括生物、社会和心理因素,以利于治疗和消除症状。
精神症状表现的影响因素
• 个体因素 – 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 均可造成某一症状的表现不典型。
• 环境因素 – 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 都可能影响患者的症状表现。
• 以上两点称为症状的病理塑型因素(pathoplastic factors) 病理塑形因素往往会对病人症状的发生、发展及
常见的感觉障碍
•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
– 指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如感到阳光特 别耀眼,普通的气味却异常刺鼻等。
• 感觉减退(hypoesthesia):
– 指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减低。如几乎感知不到强 烈的疼痛,声音发钝。对外界刺激不产生任何感觉, 被称为感觉消失。
第二节 常见的精神症状
➢ 感知觉障碍(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感知综合障碍) ➢ 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内容障碍) ➢ 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障碍 ➢ 意志障碍、运动行为障碍、意识障碍、自知力

《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

《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

《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目录1. 引言1.1 背景和意义1.2 结构概述1.3 目的2. 精神病理学的基本概念2.1 精神病理学的定义2.2 精神疾病与心理机制关系探讨2.3 精神病人治疗方法综述3. 政治学的基本概念3.1 政治学的定义及其发展历史3.2 政治制度与社会稳定性关系分析3.3 政治决策对个体和群体行为影响探究4. 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的交叉点分析4.1 心理健康与政治社会环境关联性探讨4.2 心理创伤对政治态度形成的影响深入剖析4.3 政治压力对精神健康影响及预防策略探究5. 结论5.1 对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关系的总结和评价5.2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5.3 结束语引言1.1 背景和意义精神病理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与心理机制的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到人类心理健康和疾病的社会、心理和生物因素,对于个体和社会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而政治学则是研究政治行为、政府机构、政治制度以及权力运行规律等领域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和政治稳定性问题的日益关注,精神病理学和政治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引人注意。

许多研究表明,精神健康问题与社会环境、政治决策密切相关。

一方面,不稳定或有压迫性政治环境可能导致心理创伤,并对个体和群体产生持久影响;另一方面,精神健康问题也可能导致对政治态度和决策过程的负面影响。

因此,深入探究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之间的关联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二者的交叉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精神健康与社会政治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和建设稳定和谐的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1.2 结构概述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第二部分将介绍精神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定义、精神疾病与心理机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常见的精神病人治疗方法。

接着,在第三部分将介绍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政治学的定义及其发展历史、政治制度与社会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政治决策对个体和群体行为影响的探究。

精神病学名解

精神病学名解
★18.反射性幻觉(reflex hallucination):当某一感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涉及另一感官的幻觉。如听到广播声音的同时就看到播音员的人像站在面前等。见于精神分裂症。
19.入睡前幻觉(hypnagogic hallucination):此种幻觉出现在入睡前,患者闭上眼睛就能看见幻觉形象,多为幻视。它与睡梦时的体验相近似。
22.思维奔逸(flight of ideas、thought):又称观念飘忽,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且易变;表现为语流快,概念一个接一个涌现;语量多,并可出现音联,意联,伴情感高涨,多出现躁狂症。
23.语词杂拌(word salad):严重的思维破裂,言语支离破碎,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联系,患者意识清楚,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如在意识障碍的背景下出现语词杂拌,称为思维不连贯,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 .
20.心因性幻觉(psychogenic hallucination);是在强烈心理因素影响下出现的幻觉,幻觉内容与心理因素有密切联系,见于心因性精神病、癔症等。
21.内感性不适(senestopathia):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的局部定位。
12.错觉illusion: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外事物存在;
13.幻听(auditory hallucination):最常见,患者可听到单调的或复杂的声音。非言语性幻听:原始性幻听,多见之于脑局灶性病变。幻听可见于多种精神障碍,其中评论性幻听、议论性幻听和命令性幻听为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32.持续言语(preseveration of speech)患者往往持续或不恰当地重复同样的思维内容。多出现在痴呆或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

《精神病理学》PPT课件

《精神病理学》PPT课件
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 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
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 具体分析和判断。在观察精神症状时,不但要观 察精神症状是否存在,而且要观察其出现频度、 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精神障碍检查中的注意事项
是否存在精神症状 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严重程度 症状之间的关系、症状的鉴别、减少误诊 探讨症状的原因
➢ 幻听(auditory hallucination) ➢ 幻视(visual hallucination) ➢ 幻嗅(olfactory hallucination) ➢ 幻味(gustatory hallucination) ➢ 幻触(tactile hallucination)
幻听
最常见,患者可听到单调或复杂的声音。
精神症状具有以下特点:
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 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常见精神症状
一、感知觉障碍 二、思维障碍 三、情感障碍 四、意志和行为障碍 五、自知力
感知觉障碍
感知觉障碍
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对事物 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形状、颜色、大小、重量和 气味等。
作或拒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单一出现的幻嗅
,需要考虑颞叶癫痫或颞叶器质性损害。
幻触
幻触:又称皮肤与粘膜幻觉。患者感到皮肤或粘 膜上有某种异常的感觉。如患者感到有人拿手术 刀切割自己的身体,并有电流烧灼伤口的感觉, 虫爬感、针刺感、性接触感等,见于精神分裂症 或器质性精神障碍。
内脏性幻觉
内脏性幻觉:患者对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
有人议论他的声音。前者现实存在,后者是幻觉,两者同

第三章-精神病理学PPT课件

第三章-精神病理学PPT课件
• 幻视:为常见的幻觉形式。内容也十分多 样,从单调的光、色、各种形象到人物、 景象、场面等。
• 幻嗅:患者闻到一些难闻的气味。
.
13
• 幻味:患者尝到食物内有某种特殊的怪味道, 因而拒食。
• 幻触:也称皮肤与粘膜幻觉。患者感到皮肤 或粘膜上有某种异常的感觉。
• 内脏幻觉:患者对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 脏器的一种异常知觉体验。
语词新作(neologism)
指概念的融合、浓缩以及无关概念的拼 凑。
.
22
(二)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
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的信念。
.
23
妄想按起源与其他 心理活动的关系分为:
原发性妄想 继发性妄想
.
24

被害妄想

关系妄想

非血统妄想

夸大妄想

罪恶妄想

钟情妄想

嫉妒妄想
被洞悉感
.
25
2 强迫观念
• 某一种观念持久地重复出现在病人脑 中且障碍其正常思维的病态。病人明 知是不必要,但不由自主,控制不了,常 为此感到强烈苦恼,积极求治,有的人 因此自伤,自杀 。
.
26
种类
• 强迫性怀疑 • 强迫性穷思竭虑 • 强迫性回忆 • 强迫性对立观念
.
27
3 超价观念
• 是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的依据。
.
33
• (三)情感协调性的变化
• 1.情感倒错 • 2.情感幼稚
.
34
七.意志障碍
• 常见的意志障碍有:
• 意向倒错 • 意志减弱 • 意志缺乏 • 矛盾意向
.
35

精神病理学中的信念系统研究

精神病理学中的信念系统研究

精神病理学中的信念系统研究一、引言精神病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异常和心理障碍的学科,以发现和理解精神疾病的成因和表现为目标。

在精神病理学的研究中,信念系统因其对个体心理功能和行为的重要影响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精神病理学中的信念系统研究,从不同层面对其进行分类和分析。

二、信念系统的概述1. 信念系统的定义信念系统是指个体在认知和感知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思想和观念的组合。

这些信念系统可以包括个体对自我、他人、世界和社会的看法、认知和评价。

2. 信念系统的形成个体的信念系统主要受到家庭、文化、教育和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在成长过程中,个体通过感知和经验的积累逐步形成自己的信念系统。

三、信念系统在精神疾病中的作用1. 精神疾病中的信念系统异常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信念系统的异常,包括错觉、妄想、幻觉等。

这些异常的信念系统会对患者的认知和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导致其与现实世界的脱离和行为的不稳定。

2. 信念系统在治疗中的应用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信念系统的研究,可以帮助医生理解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并从中找出可能的治疗策略。

通过针对患者信念系统的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现实并改变其不健康的信念。

四、信念系统的分类1. 核心信念系统核心信念是指个体形成信念系统的基础和核心观念,一般来源于对自我和与他人交互作用的心理认知。

核心信念系统对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2. 非核心信念系统非核心信念是指个体形成信念系统的次要观念,对核心信念的补充和延伸。

非核心信念系统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起到调节个体情绪和行为的作用。

3. 异常信念系统异常信念系统是指精神疾病患者所出现的对现实世界的不符合逻辑、不科学的信念。

这些信念可能是妄想、幻觉等病理性信念的表现。

五、信念系统研究的方法1. 认知心理学方法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通过对个体思维和知觉过程的研究,来探索和分析个体信念系统的形成和变化。

2. 社会心理学方法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研究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信念系统的塑造和变化,来探索信念系统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

精神病理学精神障碍的病因与治疗

精神病理学精神障碍的病因与治疗

精神病理学精神障碍的病因与治疗精神障碍是一种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功能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本文将探讨精神病理学中精神障碍的病因和治疗,并提供一些相关的案例。

一、病因分析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

一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研究发现,当一对同卵双生子中的一人患有精神疾病时,另一人患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2. 生物化学因素生物化学因素也是导致精神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可能与许多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例如,多巴胺在精神分裂症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生活事件、社会压力等也与精神障碍的发病相关。

创伤、虐待以及家庭不稳定等不良的环境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例如,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与成年时期的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展密切相关。

二、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精神障碍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疾病类型,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抗抑郁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焦虑药物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些副作用,需要医生密切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精神障碍患者中被广泛采用。

其中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等是常见的方法。

这些治疗方法帮助患者了解和面对自己的问题,并提供思维和行为的改变策略。

3. 社会支持和康复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和社会支持也非常重要。

康复计划和个体化的社会支持可以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并提供他们所需的支持和指导。

案例研究:小明是一个抑郁症患者,他在失去亲人后陷入了长期的抑郁状态。

经过医生的评估,医生决定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对他进行治疗。

首先,医生为小明开具了抗抑郁药物,并定期进行药物监测。

同时,小明还接受了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他改变悲观的思维方式。

此外,小明还参加了一些康复项目,如艺术治疗和支持小组。

总结:精神障碍的病因与治疗是复杂而多样化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精神病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对异常思维、情感体验、行为等进行描述、命名、归类等,并研究精神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与深层心里活动的关系脑可塑性与精神活动:人们对各种记忆的最初保存在海马,运动记忆主要在纹状体,而情绪记忆则在其他区域(如杏仁核)编码精神病院的现代化前景:1.院内园林化2.室内家庭化3.管理开放化4.治疗多元化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是将疾病的症状按照不同的组合,以条理化形式列出的一种标准化条目。

包括1.内涵标准⑴症状学最基本 a必备症状b伴随症状⑵病程严重程度⑶功能损害,病期,特定亚型,病理学2.排除标准检查原则:一、面谈检查的步骤1、开始:首要任务是使就诊者放松。

1)不受干扰的环境2)检查者简单自我介绍,对就诊者采用合适的称谓。

如可令患者放松,则寒暄了解患者一般状况和主要问题。

如果患者仍紧张,要了解紧张原因。

如发现患者可能有严重认知功能损害或意识障碍,应向知情者询问病史,用时使用其他方式完成精神检查。

2、深入:转入实质性内容,了解就诊者精神状况,有哪些症状及症状起因和演变。

1)以开放性交谈为主2)检查者主导谈话3)非言语性交流。

3、结束:简短小结,询问是否还有未提及的重要问题并作出解释安排下一步治疗和道别。

二、面谈检查的技巧1、检查者的修养:1)坦诚、接纳的态度2)敏锐的观察力3)良好的内省能力4)丰富的经验与学识5)得体的仪表与态度。

2、沟通技巧:1)倾听2)无条件接受患者3)肯定患者感受的真实性4)澄清事实5)善于提问6)重构:复述总结患者的话7)代述患者难以启齿的话8)鼓励患者表达。

现病史:为病史的重要部分,按发病时间先后描述疾病的起始及其发展的临床表现,包括1发病条件及发病的相关因素2起病缓急及早期症状表现3疾病发展及演变过程4病时的一般情况5既往与之有关的诊断、治疗用药及疗效详情紧急风险评估的两种情况:1患者存在伤人的行为2患者可能存在自伤的危险横向诊断过程:1精神科现状检查2精神活动的动态观察谵妄的特征:1意识障碍神志恍惚注意力不能集中以及对周围环境与事物的觉察清晰度降低2意识障碍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昼轻夜重3记忆障碍以即刻记忆与近记忆障碍最明显4感觉障碍感觉过敏错觉幻觉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共同特征:1、有躯体疾病的证据,精神症状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躯体疾病有时间上的密切联系,可以用躯体疾病来解释。

2、精神症状常常昼轻夜重。

3、有时最先被患者及家属注意到的是精神症状,而此时的躯体症状尚缺乏特意性。

痴呆:痴呆的发生多缓慢隐匿,记忆减退是必备且早发的症状精神活性物质:指来自体外可影响精神活动,并可导致成瘾的物质。

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

依赖: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使用者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自我用药导致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

【包括】1躯体依赖也称生理依赖,由于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病理性适应状态,主要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和戒断症状2心理依赖也成精神依赖,它使吸食者产生一种愉快满足的或欣快的感觉,驱使使用者为追求这种感觉而反复使用药物,表现所谓的渴求状态。

【强制性觅药行为】是指使用者冲动的使用药物,不顾一切后果,的话自我失去控制的表现,不一定是人们常常理解的意志薄弱、道德败坏的问题耐受性:是一种状态,指药物使用者必须增加使用剂量方能获得所需的效果,或使用原来的剂量达不到使用者所追求的效果戒断状态: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状群,其机理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后引起的适应性反跳戒断反应:1客观体征:血压升高脉搏增加体温升高鸡皮疙瘩瞳孔扩大流涕震颤腹泻呕吐失眠2主观症状:恶心肌肉疼痛骨头疼痛腹痛不安食欲差无力疲乏喷嚏发冷发热渴求药物。

神经症性障碍的共性 1.一般没有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2症状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3患者对疾病体验痛苦4社会心理因素、病前性格在神经症性障碍的发生发展中其一定作用引发神经症性障碍的应激性事件有以下特点(1)应激事件的强度往往不十分强烈,而且往往是多个事件反复发生,持续时间较长(2)应激事件对患者有某种特殊的意义(3)患者对应激事件引起的心理困境或冲突往往有一定认识,也知道应该怎样去适应以消除这些事件对心理的影响。

但往往不能将理念转化为行动(4)应激事件不仅来源于外界,更多来源于患者内在的心理欲求与对事件的不良认知表演型(癔症型)人格障碍以过分的情感用事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表现为1自我戏剧化、做作性,夸张的情绪表达。

表情丰富的矫揉造作2暗示性强,容易受他人或坏环境的影响3情感体验肤浅。

情感反应强烈易变,感情用事,爱发脾气4不停地追求刺激、为他人赞赏以及以自己为中心的活动5外表和行为显出不恰当的挑逗性,甚至于卖弄风骚,给人以轻浮的感觉6对自己外观容貌过分计较7自我中心,自我放任,感情易受伤害,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常常不择手段自杀及其预防的误解及实际情况误解~实际情况自杀是不可能预防的~大多数自杀是可以预防的自杀的发生是没有先兆的~自杀者在自杀前曾流露出相当多的征象自杀的热是真的想去死~大多数自杀者是矛盾的谈论自杀的人不会真的去死~大多数自杀者曾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过自杀的意愿自杀的人都有精神病~事实上并非如此,给自杀未遂者贴上“精神病”标签,会使他们觉得受到了侮辱和歧视,往往成为他们再次自杀的原因不能与有自杀念头的人谈自杀~事实上与可能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可以及时发现他们的自杀企图,既可以对自杀危险性进行评估,也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关爱、支持和理解,降低自杀风险有自杀行为者不需要及时医学干预~事实上自杀者即使不能被诊断为精神疾病,至少其心理状态上是不稳定的,应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和适当的精神药物治疗自杀过的人总是还会再自杀的~尽管一部分人还会去再次自杀,但相当多的人是可以避免再次自杀的危机过去也就意味着自杀危险性解除~自杀者在危机干预中虽然可以缓解,但绝望的意愿仍可使他们采取自杀行动自杀危险性的基本线索1通过各种途径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表达过自杀意愿者2近期遭受了难以弥补的严重丧失性3近期内有过自伤或自杀行为既往行为时将来行为的最佳预测因子4人格改变5慢性难治性躯体疾病患者突然不愿接受医疗干预6精神疾病危机的类型1发展性危机2境遇性危机3存在新发危机危机的结局1有效的应付和渡过机,获得经验和成长2暂时渡过危机,但没有真正的将危机造成的影响解决好,而是遗留下来一些认知、行为人格问题等,以后在一定条件下再次浮起3心理生理崩溃,导致物质依赖于滥用、自杀、攻击或精神疾病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多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临床表现】1注意障碍(1)注意力不集中(2)注意持续时间短暂2活动过多和冲动(1)与年龄不符(2)情绪不稳定,容易过度兴奋,也容易因受挫折而情绪低落或出现反抗和攻击性行为3学习困难4神经和精神的发育异常5品行障碍【治疗】1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2特殊教育3药物治疗(1)中枢兴奋剂哌甲酯(2)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3)α2去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苯胺咪唑啉4针对父母的教育和训练抽动障碍【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包括简单或复杂性抽动两种形式,可发生在单个部位或多个部位。

运动抽动的简单形式是眨眼、耸鼻、歪嘴、耸肩、转肩或斜肩等,复杂形式如蹦跳、跑跳和拍打自己等。

发声抽动的简单形式是清理喉咙、吼叫声、嗤鼻子、犬叫声等,复杂形式是重复语言、模仿语言、秽语等【治疗】1药物治疗氟哌啶醇硫必利苯胺咪唑啉(可乐定)利培酮2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认知疗法行为治疗抽动障碍的特点是不随意、突发、快速、重复和非节律性,可以受意志控制在短时间内暂时不发生,但不能长时间控制。

在受到心理刺激、情绪紧张、躯体疾病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发作较频繁,睡眠时症状减轻或消失。

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作用1抗精神病作用抗幻觉、妄想作用和激活作用2非特异性镇静作用3预防疾病复发作用锥体外系反应临床表现及处理要点:(1)急性肌张力障碍:最早出现。

表现:斜颈、颈后倾、面部怪相和扭曲、吐舌、张口困难、角弓反张等。

处理:东浪菪碱注射液0.3mg肌注;减量使用抗精神病药;加用安坦。

(2)静坐不能:最为常见。

发生率20% 表现:无法控制的激越不安,不能静坐,反复走动或原地踏步等。

处理:BZD或心得安,有时需减量或换用最体外系反应低的药物。

(3)类帕金森症:最为常见。

发生率高达51% 表现:运动不能,肌张力增高,震颤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最开始形式是运动迟缓;体征上主要为手足震颤和肌张力增高。

严重时运动功能丧失。

处理:抗胆碱能药物如安坦,缓慢加药或使用最低有效剂量,2-3月后减量停用或换药。

(4)迟发性运动障碍:表现:不自主地,有节律的刻板式运动,如舌或口唇周围的轻微震颤。

处理:无有效药物,关键在于预防;使用最低有效剂量或换用锥体外系反应低的药物;避免用安坦。

【恶性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严重的不良反应。

临床特征是:意识波动,肌肉强制,高热和自主神经功功能不稳定。

处理: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给于支持性治疗。

可使用肌肉松弛剂丹曲林和促进多巴胺功能的溴隐亭治疗。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1氯丙嗪用于快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兴奋和急性精神病性症状。

较易产生直立性低血压、锥体外系反应、抗胆碱能反应(口干便秘心动过速)催乳素升高以及皮疹2氟哌啶醇主要副作用是锥体外系反应3氯氮平粒细胞缺乏症发生几率1%,该药几乎不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及迟发性运动障碍,临床使用中应进行血象和血糖监测,国内使用很广泛但国内外专家主张慎用4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疗效较好,不良反应为激越、失眠及泌乳、闭经等,较大剂量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5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疗效较好,主要副作用为体重增加、嗜睡、便秘等,锥体外系反应少见,应血糖监测6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剂量范围较宽,对情感症状也有一定疗效,主要副作用是嗜睡、直立性低血压7阿立哌唑有利于改善阴性症状和紧张性症状,但用药初期易导致激越、焦虑副作用电抽搐治疗的适应症1严重抑郁,有强烈自伤、自杀企图及行为者,以及明显自责自罪者2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者3拒食、违拗和紧张性木僵者4精神药物治疗无效或对药物治疗不能耐受者精神障碍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通过消除或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来防止或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属于最积极、最主动的预防措施。

二级预防的重点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争取疾病缓解后有良好的预后,防止复发。

三级预防的要点是防治疾病复发,做好精神残疾者的康复训练,最大限度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减少残疾,延缓疾病衰退的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