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与诗词格律2PPT课件
合集下载
音韵与诗词格律
(5)注音符号 (6)汉语拼音方案 2、反切的方法 “反切”又称“反”、“切”、“翻”、 反切”又称“ 反语” 是古人创制一种注音方法。 “反语”等,是古人创制一种注音方法。 反切产生于东汉,反切的基本原理是: 反切产生于东汉,反切的基本原理是:用 两个字相拼,切上字取声母, 两个字相拼,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 母及声调,两相拼合即是被切字的读音。 母及声调,两相拼合即是被切字的读音。 上字定声,下字定韵。 例如: “上字定声,下字定韵。”例如: 条 徒 聊切 廉 力盐切 都 当孤切
在古代, 在古代,依照反切可以准确的拼出汉字的读 可是由于从中古到现在, 音,可是由于从中古到现在,语音已经发生 了很大变化, 了很大变化,一部分反切与被切字的实际读 音已经不一致了。 所以利用上字、 音已经不一致了。 所以利用上字、下字拼切 出的今读与所切字的今读常常出现相左的情 或是声母不同,或是韵母相异, 况:或是声母不同,或是韵母相异,或是声 调有别,或是声韵调皆不一, 调有别,或是声韵调皆不一,或是不符合今 读规则。例如: 读规则。例如: 栾(luán) 力官切 夏(xià) 户雅切 可见,要真正全面把握反切, 可见,要真正全面把握反切,拼切出每一个 反切的普通话读音并非易事, 反切的普通话读音并非易事,只有系统地学 习了音韵知识后,依据反切音变的规律, 习了音韵知识后,依据反切音变的规律,才
三、四、五卷。平声韵独居两卷完全是由于 所属字多的缘故,并无其他用意。其居于第一 卷者28韵,称作上平声;居于第二卷者29韵,称 作下平声。 2、每卷之中所列各韵用一个代表字作为名称, 叫做“韵目”。韵的排列顺序用序数加上韵 目表示,如一东、二冬、三钟等。 3、一韵之中所含各字按声母的不同分别排列。 同声母的字唐人称之为“小韵”, 小韵也称作 “纽”,小韵所含各字均属同音字。小韵与小 韵之间用“○”相隔。 4、小韵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释字义,然后是 反切注音,最后用数字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
诗词格律之平仄常识 (2)PPT学习课件
平 标准式: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 犯孤平: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
4、三平调:一句诗末尾连用三个平声字,称为三平调。由 于近体诗的句末三字是两个节奏,声律上必须有变化,连 用三个平声就显得平板而不和谐,三平调也是格律诗平仄 的大忌。但是却是古风的特有平仄格式。
仄 仄 标准式: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平平仄仄仄
拗: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救:平平仄平仄(这平平平 三平调;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
例:相问良殷勤。韦应物《路逢崔元二侍御避马见招以诗见赠》 曲房小院多逢迎。李商隐《偶题二首》
另外,从音律和谐的角度,三仄调也是应该避免的。
例:悲秋宋玉宅。杜甫《奉汉中王手札》 应似东宫白赞善。白居易《白牡丹》
(宅、白为古入声字)
(六)拗救问题
1、什么是拗救 拗:指近体诗中违反平仄格律,不依照一般平仄要求的情况,
3、犯孤平:在“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这
一平仄句式中(只涉及这一句式,其他句式不包括),五 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本应使用平声字却用了仄声字。 导致全句除了最后一个押韵的平声字外只剩下五言第二字 (七言第四字)唯一一个平声字,所谓称为“犯孤平”。 犯孤平是格律诗平仄的大忌,流传下来的格律诗中基本没 有犯孤平的情况。
2、一联中平仄相对。即一联诗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要
相反。
3、两联间平仄相黏。即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
仄要相同。
但实际在作诗的时候,由于受诗歌内容情感以及其 他格律因素的影响,并不是也不可能每一个字都遵循以 上基本原则,所以古人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的说法。不过,五言的第二字(七言的第四字)一定符 合以上三条规则。
(五)格律诗平仄的禁忌——诗病。
4、三平调:一句诗末尾连用三个平声字,称为三平调。由 于近体诗的句末三字是两个节奏,声律上必须有变化,连 用三个平声就显得平板而不和谐,三平调也是格律诗平仄 的大忌。但是却是古风的特有平仄格式。
仄 仄 标准式: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平平仄仄仄
拗: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救:平平仄平仄(这平平平 三平调;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
例:相问良殷勤。韦应物《路逢崔元二侍御避马见招以诗见赠》 曲房小院多逢迎。李商隐《偶题二首》
另外,从音律和谐的角度,三仄调也是应该避免的。
例:悲秋宋玉宅。杜甫《奉汉中王手札》 应似东宫白赞善。白居易《白牡丹》
(宅、白为古入声字)
(六)拗救问题
1、什么是拗救 拗:指近体诗中违反平仄格律,不依照一般平仄要求的情况,
3、犯孤平:在“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这
一平仄句式中(只涉及这一句式,其他句式不包括),五 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本应使用平声字却用了仄声字。 导致全句除了最后一个押韵的平声字外只剩下五言第二字 (七言第四字)唯一一个平声字,所谓称为“犯孤平”。 犯孤平是格律诗平仄的大忌,流传下来的格律诗中基本没 有犯孤平的情况。
2、一联中平仄相对。即一联诗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要
相反。
3、两联间平仄相黏。即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
仄要相同。
但实际在作诗的时候,由于受诗歌内容情感以及其 他格律因素的影响,并不是也不可能每一个字都遵循以 上基本原则,所以古人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的说法。不过,五言的第二字(七言的第四字)一定符 合以上三条规则。
(五)格律诗平仄的禁忌——诗病。
音韵声律—古代诗律(古代汉语课件)
1)活用
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王维《从岐王夜宴》)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岑参《登总持阁》)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杜甫《移居东屯茅屋》 效果:促成平仄对仗 使诗句内涵丰富意境生动
2)错位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杜甫《遣意》) 小树花传香——效果:促成平仄对仗 使诗句典雅别致
六字句:相当于七言律句的上六字。
平平·仄仄平平——断肠片片飞红。(辛弃疾《祝英台近》) 仄仄·平平仄仄——准拟佳期又误。(辛弃疾《摸鱼儿》)
特有句式:
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 ——我欲乘风归去。(苏轼《水调歌头》)
仄平·平仄平仄(四、六字仄,第五字必平) ——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3)格律诗怎样讲究平仄 四种基本句式:
甲:平平﹣ 乙:仄仄﹣ 丙:仄仄﹣ 丁: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粘”、“对”规则:
仄仄﹣平平﹣仄→出句
联
对
平平﹣仄仄﹣平→对句
粘
平平﹣平﹣仄仄→出句
联
对
仄仄﹣仄﹣平平→对句
对: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相反(双数字与句尾严格)。否则叫“失对”。 粘: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否则叫“失粘”。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词林正韵》第四部上去通押)
都用入声韵:念奴娇、兰陵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 发。羽扇纶巾,谈笑间,狂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林正韵》第十八部。壁,锡韵定的要求 ➢ 如遇到上下两句字数相同,就可以对仗。一般如上下
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王维《从岐王夜宴》)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岑参《登总持阁》)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杜甫《移居东屯茅屋》 效果:促成平仄对仗 使诗句内涵丰富意境生动
2)错位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杜甫《遣意》) 小树花传香——效果:促成平仄对仗 使诗句典雅别致
六字句:相当于七言律句的上六字。
平平·仄仄平平——断肠片片飞红。(辛弃疾《祝英台近》) 仄仄·平平仄仄——准拟佳期又误。(辛弃疾《摸鱼儿》)
特有句式:
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 ——我欲乘风归去。(苏轼《水调歌头》)
仄平·平仄平仄(四、六字仄,第五字必平) ——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3)格律诗怎样讲究平仄 四种基本句式:
甲:平平﹣ 乙:仄仄﹣ 丙:仄仄﹣ 丁: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粘”、“对”规则:
仄仄﹣平平﹣仄→出句
联
对
平平﹣仄仄﹣平→对句
粘
平平﹣平﹣仄仄→出句
联
对
仄仄﹣仄﹣平平→对句
对: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相反(双数字与句尾严格)。否则叫“失对”。 粘: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否则叫“失粘”。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词林正韵》第四部上去通押)
都用入声韵:念奴娇、兰陵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 发。羽扇纶巾,谈笑间,狂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林正韵》第十八部。壁,锡韵定的要求 ➢ 如遇到上下两句字数相同,就可以对仗。一般如上下
音韵与诗词格律shangke
·
第四点方言分歧。在北方官话当中,有好些 字它是可以两读的,比如说“学”,又可以 读成xiáo,“觉”也可以读成jiǎo,“雀”也 可以读成qiǎo。这些口语当中两读的字其实 它在古代有共同的特点,它们是二等见组的 入声字。又比如,
·
北方话与南方话的语音差异。就“南开大学”这 四个字,天津话是读成nan45 khai21 ta53 (ue 45广 州话呢,是nam21 h(i 55 tai22 h(k 22。仔细看音标, 我们就能够注意到,比如就是“南开大学”的 “南”,广州话它是nam,收m尾的, 又说这个“南开大学”的“学”,广州话它是说 收—K尾,这个和普通话和天津话差异是很大的。 那么汉语各个方言之间,是否有语音对应关系呢?
一、音韵学内容 二、音韵学的功用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音韵学内容
1、什么音韵学? 、什么音韵学?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 汉语音韵学”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中国 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门类, 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门类,是研究汉语语音古今沿革的 一门学科, 一门学科,它对各时期汉语音系进行音类的分析和音 值的构拟。 值的构拟。 2、音韵学的研究对象。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今天研究古代语音, 我们今天研究古代语音,只能根据单个汉字在历史时期 的不同读音,进而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 的不同读音,进而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
概 念
定
义
是 否 区别韵头
是 否 区别声调
一个汉字的音节除声母以外
韵母
的音素,包括韵头、韵腹、 的音素,包括韵头、韵腹、 韵尾。 韵尾。 由
韵 韵类
字组成的类别, 字组成的类别,不管有没有 韵头或韵头是否相同。 韵头或韵头是否相同。 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 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
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通过喉头,振动声带,然后从鼻腔缓缓流出。例如“卖马”、“埋没”。
f [f]唇齿、清、擦音。 发音时上齿靠近下唇,中间留一条缝隙,
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 气流通过喉头,但不振动声带,气流经过口腔, 从唇齿的缝隙间摩擦而出。例如“风范”、 “分发”。
z [ts]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背,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
d [t]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龈,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
通过喉头,但不振动声带,到达口腔,然后舌尖突然离开上齿龈,气流爆出而发 音。例如“大胆”、“歹毒”。
t [t ]舌尖中、送气、清、塞音。 发音的情形与d[t]相同,只是爆破发音时气流较强。例如“贪图”、“推托”。 n [n]舌尖中、浊、鼻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龈,软腭和小舌下垂,打开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 通过喉头,振动声带,然后从鼻腔缓缓流出。例如“哪能”、“难弄”。 l [l]舌尖中、浊、边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龈,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 通过喉头,振动声带,到达口腔,从舌头的两边流出。例如“劳累”、“罗列”。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汉语的语音单位
汉语的语音单位主要有:
(一) 音素。音素是按照音质的不同划分出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
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与音高、音长和音强没有关系。它又是最
小的单位,不能再加分析。
(二) 音节。音节是说话时自然发出、听话时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
音片断。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
(三) 声母、韵母、声调。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如果音节开头
3、卷舌单元音韵母
发一个单元音,舌尖同时上卷的是卷 舌元音。由卷舌单元音充当韵母,一般 不同其他的声母相拼,而单独组成一个 音节。普通话中只有一个卷舌元音韵母 er,发音时舌头位于舌面央中不圆唇元 音[ ]的位置,同时舌尖翘起,带有卷舌色 彩。
高考复习:诗之格律ppt课件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2)仄起式
(甲)首句入韵
B.○仄仄平平○仄仄平 A.○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联
a.○平平○仄仄○平平仄 颔联
B.○仄仄平平○仄仄平 联 b.○仄仄○平平○平仄仄
左思《郁郁涧底松》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迢迢牵牛星》
七言诗 2+2+3=2+2+1+2 2+2+3= 2+2+2+1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曹丕《燕歌行》选句
城春草木深。
颔联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对 颈联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尾联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1)仄起式
(乙)首句入韵(律诗) 终南山 王维
A.○仄仄仄平平
太乙近天都,
B.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A.○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绝 青霭入看无。 句 分野中峰变,
借对
1.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 2.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以上借义)
4.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题斜。(杜甫:秦州杂诗其三) 5.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刘长卿:新安奉送穆渝德) 6.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共32页文档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Βιβλιοθήκη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诗词格律常识课件
02 诗词的韵律规则
平仄的规则
平仄定义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基本要素 ,平声指较平缓的声调,仄声指
相对不平缓的声调。
平仄规律
在诗词中,平仄的交替和变化会 产生节奏感,形成抑扬顿挫的韵 律。常见的平仄规律有“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等。
平仄的作用
平仄的运用可以使诗词读起来更 加和谐、悦耳,增强语言的音乐
理解作者的意图。
象征手法可以通过具象或抽象的 方式来表现,如用具体的景物或 形象来象征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情
感。
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是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或形象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 处。
对比手法可以用来强调事物的特点或情感的表现,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 解作者的意图。
对比手法可以通过对比相同或不同的事物或形象来表现,如用对比的方 式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情感的表现。
详细描述
意境营造要求作者通过描绘景物、抒发情感、表现意象等方式,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使读者在欣 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震撼。同时,要注意意境的深远和高雅,避免流于浅薄和低俗 。
THANKS
感谢观看
词牌的运用和变化
词牌的运用
在创作词时,需要根据所选词牌的格式和韵律进行填词,以符合该词牌的要求。
词牌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词牌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不同的变格和别名 。同时,一些词人也会根据自己的创作需求对词牌进行创新和变化,从而丰富了 词的创作形式和风格。
04 诗词的修辞手法
比兴手法
节奏规律
节奏的形成与平仄、押韵、对仗等要素密切相关,常见的节奏有二 拍、三拍、四拍等。
节奏的作用
节奏可以使诗词更加生动、有力,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同时 ,节奏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情感和意义。
音韵学常识教案精品PPT课件
这首诗今天看起来很不押韵,事实上在中古
时期也是押韵的。“者”、“下”二字在平水韵 中同属上声“马”韵。
白居易的五律《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其中“一”、“接”、“别”三字在普通话 中分别读作阴平和阳平,在中古都是入声字, 属仄声。如果按照今音将此三字作平声对待, 就会误以为“一枯荣”、“接荒城”都是三平 调,“满别”与“萋萋”没有作到平仄交替。
析韵书反切,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形成一门学科, 称为等韵学。如《韵镜》、《七音略》等)
近古音时期—元明清,元·周德清《中原音
韵》为代表。
现代音时期—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语音系统。
4、傳統音韻學的分类:
分為三個部分,即今音學、古音學和等韻學。
今音學是研究中古時期(隋唐時代)漢語聲、韻、
調系統的一門學問;
传统学问。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 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 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 力工具。
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帮助我们解 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源词等。
4、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 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音乐
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 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 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因此, 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对古代诗歌就无法 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学习不好,更谈不 上研究。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研究音韵学,可以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 更加规范;异读词审音:缔(di 、ti)二音,《广 韵》属霁韵,与‘弟’同,故读(di); 械(xie、gai)二音,《广韵》胡介切,属匣母, 齐齿呼,应读细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 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审读的。
时期也是押韵的。“者”、“下”二字在平水韵 中同属上声“马”韵。
白居易的五律《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其中“一”、“接”、“别”三字在普通话 中分别读作阴平和阳平,在中古都是入声字, 属仄声。如果按照今音将此三字作平声对待, 就会误以为“一枯荣”、“接荒城”都是三平 调,“满别”与“萋萋”没有作到平仄交替。
析韵书反切,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形成一门学科, 称为等韵学。如《韵镜》、《七音略》等)
近古音时期—元明清,元·周德清《中原音
韵》为代表。
现代音时期—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语音系统。
4、傳統音韻學的分类:
分為三個部分,即今音學、古音學和等韻學。
今音學是研究中古時期(隋唐時代)漢語聲、韻、
調系統的一門學問;
传统学问。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 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 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 力工具。
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帮助我们解 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源词等。
4、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 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音乐
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 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 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因此, 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对古代诗歌就无法 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学习不好,更谈不 上研究。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研究音韵学,可以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 更加规范;异读词审音:缔(di 、ti)二音,《广 韵》属霁韵,与‘弟’同,故读(di); 械(xie、gai)二音,《广韵》胡介切,属匣母, 齐齿呼,应读细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 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审读的。
古代汉语音韵PPT课件
▪ 《广韵》三十六字母表见教材 ▪ 注意与宋三十六字母的区别。
.
36
四、《广韵》的韵母系统
1、《广韵》一共有206个韵。
为什么中古会有这么多韵呢?
这206韵包括声调的不同。
这206韵不是同时同地的一种语言的韵母 系统,而是兼有南北古今方言的韵母系统。
2、十六摄
等韵学家们把206韵归并为16个大类,叫做 十六摄。
.
3
1.语音系统:指汉语的声、韵、调及其配 合规律。
2.古音学:是研究上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3.今音学:是研究中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4.北音学:是研究近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5.等韵学:依据等韵图来分析音节的结
构,探讨发音原理和方法。 6.小 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包括音
韵学,训诂学,文字学。
2021/3/11
.
9
宋三十六字母
.
10
三、韵母的基本概念
1、韵和韵母 韵不包括韵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而韵 母还要区别韵头。韵母相同,韵一定相同; 韵相同,韵母不一定相同。韵的概念比韵母 的概念大。
2、韵部和韵目 韵部指韵腹、韵尾相同的音节。韵书中把所 有相同韵的字汇集在一 起,构成一个韵类。 从各个韵部中取一个代表字作为标目,这个 代表字就叫韵目。
▪ 上字取声母定清浊;下字取韵调定开合
▪ 例:顿,都困切;礼,卢启切;乌,哀都切
.
23
第二节 中古音
本节学习掌握内容: ▪ 一、《广韵》的性质和体例 ▪ 二、《广韵》的声母系统 ▪ 三、《广韵》的韵母系统 ▪ 四、《广韵》的声调
.
24
▪ 研究古代音韵多从中古音入手,这是因为 ,除中古音自身有其承上启下的性质外, 这个时期有一部声、韵、调体系完整的《 广韵》。凭借它上推上古音,下推近古音 ,都是较为方便的。
.
36
四、《广韵》的韵母系统
1、《广韵》一共有206个韵。
为什么中古会有这么多韵呢?
这206韵包括声调的不同。
这206韵不是同时同地的一种语言的韵母 系统,而是兼有南北古今方言的韵母系统。
2、十六摄
等韵学家们把206韵归并为16个大类,叫做 十六摄。
.
3
1.语音系统:指汉语的声、韵、调及其配 合规律。
2.古音学:是研究上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3.今音学:是研究中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4.北音学:是研究近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5.等韵学:依据等韵图来分析音节的结
构,探讨发音原理和方法。 6.小 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包括音
韵学,训诂学,文字学。
2021/3/11
.
9
宋三十六字母
.
10
三、韵母的基本概念
1、韵和韵母 韵不包括韵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而韵 母还要区别韵头。韵母相同,韵一定相同; 韵相同,韵母不一定相同。韵的概念比韵母 的概念大。
2、韵部和韵目 韵部指韵腹、韵尾相同的音节。韵书中把所 有相同韵的字汇集在一 起,构成一个韵类。 从各个韵部中取一个代表字作为标目,这个 代表字就叫韵目。
▪ 上字取声母定清浊;下字取韵调定开合
▪ 例:顿,都困切;礼,卢启切;乌,哀都切
.
23
第二节 中古音
本节学习掌握内容: ▪ 一、《广韵》的性质和体例 ▪ 二、《广韵》的声母系统 ▪ 三、《广韵》的韵母系统 ▪ 四、《广韵》的声调
.
24
▪ 研究古代音韵多从中古音入手,这是因为 ,除中古音自身有其承上启下的性质外, 这个时期有一部声、韵、调体系完整的《 广韵》。凭借它上推上古音,下推近古音 ,都是较为方便的。
诗歌的押韵和平仄PPT课件
D.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3、排列下列诗句顺序 A杨柳青青着地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C杨花漫漫搅天飞 D柳条折尽花飞尽
ACDB
练习: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的四句:
A.欲采苹花不自由
B.骚人遥驻木兰舟 C.破额山前碧玉流 D.春风无限潇湘意。
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C→B→D→A 。
诗句排序,有法可依: 一、观体裁, 二、看押韵, 三、析对仗, 四、查平仄, 五、审表达, 结合意境,综合运用,定可准确排序 综上所述,运用“押韵分析法”“粘 对分析法”和“情景分析法”,是走出 近体诗迷宫的三步法。
下面是王禹偁的《村竹》,打乱了次序, 作排序: ①马穿山径菊初黄 ②万壑有声含晚籁 ③荞麦花开白雪香 ④棠梨叶落胭脂色 ⑤数峰无语立斜阳 ⑥何事吟余忽惆怅 ⑦村桥原树似吾乡 ⑧信马悠悠野兴长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北宋白体诗人、散文 家。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 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 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 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
三、学习格律 初学创作最怕的是格律,激情四射,出口成章, 自认为自己的诗歌气势磅礴或温婉可爱,可是让行 家一看,不禁摇头,原因是格律不合。经行家按照 格律修改一番,才发现格律原来不仅是要求声韵, 而且是锤炼字词的过程。但让自己写,格律着实难 掌握。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套”。熟记两 首典型的律诗,依照他的平仄修改自己的诗歌,修 改到自认为差不多的时候,然后找行家帮助修改, 行家才会根据实际情况告诉你一些特殊的情形这样 进步才能更快。对于填词,同样的道理,填完之后, 拿一首词牌的典型题目,对应它的平仄比对自己的 平仄,试着修改。直至满意。
音韵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古书的读音
❖ 一、古书读音原那么 ❖ 二、古音通假 ❖ 三、破读 ❖ 四、特读 ❖ 国名:燕、龟兹、大宛、月氏、康居 ❖ 族名:吐谷浑、 荤粥、先零、吐藩、 ❖ 地名:东阿、冤句、阿房宫、阳夏、铅山、番禺 ❖ 人名:傅说、莫邪、伍员、曹大家 ❖ 姓氏:乐、仇、任、种、|解、万俟、尉迟
近代音
❖ 近代音是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元代周德清的 <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中原音韵>分19个韵 部,21个声母,46个韵母.
❖ 中古到近代汉语声母系统有很大变化:其一 全浊声母清化;其二,轻唇音从重唇音中分化出 来;其三,知、庄、章三组合并未一组;其四, 影、以、云合并归为一格零声母。
❖ 韵母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个韵部,46 个韵母:一是入声韵消逝,并入阴声韵;二是韵 母大幅归并。
❖ 3、读假设、读如 ❖ 4、反切 :东,德红切。 ❖ 三、根本概念 ❖ 1、声母三十六字母.doc ❖ 2、字母 ❖ 3、韵母 ❖ 4、韵摄 ❖ 5、韵部
古今语音的异同
❖ 6、韵 ❖ 7、韵目 ❖ 8、韵类 ❖ 9、阴声韵 ❖ 10、阳声韵 ❖ 11、入声韵 ❖ 五、古今腔调的变化 ❖ 1、平分阴阳 ❖ 2、浊上变去 ❖ 3、入派四声
❖
中古音
❖ 中古音是指六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以< 切韵>为代表。中古音是研讨汉语语音史 的根底。<切韵>在唐宋两代经过多次修订, 书名也有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北宋陈彭 年等修订而成的<广韵>。<广韵>与<切韵> 在分韵上略有差别,但是音系根本上是一 样的,由于切韵本来曾经看不到了,所以 如今研讨中古音实践上主要根据的是<广 韵>。三十六字母.doc
古典诗词的格律与音韵浅析78页PPT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古典诗词的格律与音韵浅析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第六单元 音韵和诗词格律2
(一)声部分类依据的材料和方法
主要依据:异文、声训、注音、通假字、
(1)异文 (2)声训 (3)注音 (4)通假
(1)异文
定义:文献中同一个词的几种不同的书写形
式。 古者庖羲氏王天下也。(《周易》) 高诱:二皇,伏羲、神农也。
(2)声训
定义:用同音词或近音词来注解。
象、难以用形象法造字的词,所谓‘本无其字’;用字通假是 已有本字,临时借用同音字来替代,特点是‘本有其字’。 (2)用字通假一般是暂时的借用,而六书假借往往是长期的, 甚至久借不还,所谓鹊巢鸠占。”
也有主张把两者合在一起,通称为“假借”,再在“假借”之
内区分两种类型,郭锡良就是这样做的。
(BACK)
五.中古声母及声调
1.字母
2.五音 3.七音 4.四声
1.字母
1.定义
2.首创者 3.三十六字母
1.定义
1.字母:用来指称汉字声母的代表字。 2.后人发现一韵书残卷,署名为“南梁汉比丘 守温述”,共列三十个字母,因将此残卷定 名为《守温韵学残卷》。 3.表示中古声母系统的36个代表字。它是在守 温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大致反映了唐宋 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沟通,即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字当另一个字来用,“通假”二字结
合后的含义,就是通过借用的方式使二字相通,把借来的字当本 字用。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列子· 汤问》) 若阙(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左· 郑伯克段于鄢》) 说得科学一点,“通假”是古人写作时,没有按照汉字记词 的规则来用字,临时用与该用的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来表 (BACK) 达所要表达的意义。
(BACK)
一、上古音音韵系统 二、中古音的系统
一音韵基础知识课件
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分立出半舌音、
半齿音两类。
清 浊:传统音韵学依据声带颤动与否对声母进
行的分类。不颤动者为清音,反之为浊音。 全清音:不送气、声带不振动 次清音: 送气、声带不振动 全浊音: 声带振动强烈 次浊音: 声带振动不强烈
学习交流PPT
14
五音、七音
唇音
【五音】
舌音
音韵学家 依据发音部位 划分的声母类 别。包括 —
学习交流PPT
11
• 3.聲類:對同類反切上字的稱呼。
• 古人創製反切,同一個聲母使用了多個反切上字, 後人根據反切上字研究當時有多少聲母,用一定 的方法將那些代表同一聲母的反切上字歸納在一 起,總共看有多少類,其中每一類就叫做一個聲 類。
• 例如“多、德、丁、都、當、冬”這組反切上字 就是同一聲類,名爲“都”類,此類代表的聲母 是[t]。
2
音韻學的基本概念
• 一、和聲母有關的概念
• (一)字母、声、纽、声纽、音纽、聲類
• 1.字母:簡稱“母”。古代沒有象拼音字母這樣的標 音工具,對於聲母的表示,人們採用的方法是用 漢字去代替,被選漢字就叫“字母”。一個字母自身 的聲母就是該字母代表的聲母。
• 創製字母的人傳說是唐末一個叫守溫的和尚,他 翻譯佛經時受到梵文字母“悉曇”的啓發,而對當時 漢字的聲母進行了歸納。
音韵基础知识
学习交流PPT
1
一、基本内容
• 语音(今)——音韵/声韵(古)
• 音韵学/声韵学——研究语音的学问
• 传统语言学:(1)音韵学
•
(2)文字学
•
(3)训诂学
• 汉语音韵学——就是研究汉语各历史时期的语音 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
• 语音系统:A、声母系统
半齿音两类。
清 浊:传统音韵学依据声带颤动与否对声母进
行的分类。不颤动者为清音,反之为浊音。 全清音:不送气、声带不振动 次清音: 送气、声带不振动 全浊音: 声带振动强烈 次浊音: 声带振动不强烈
学习交流PPT
14
五音、七音
唇音
【五音】
舌音
音韵学家 依据发音部位 划分的声母类 别。包括 —
学习交流PPT
11
• 3.聲類:對同類反切上字的稱呼。
• 古人創製反切,同一個聲母使用了多個反切上字, 後人根據反切上字研究當時有多少聲母,用一定 的方法將那些代表同一聲母的反切上字歸納在一 起,總共看有多少類,其中每一類就叫做一個聲 類。
• 例如“多、德、丁、都、當、冬”這組反切上字 就是同一聲類,名爲“都”類,此類代表的聲母 是[t]。
2
音韻學的基本概念
• 一、和聲母有關的概念
• (一)字母、声、纽、声纽、音纽、聲類
• 1.字母:簡稱“母”。古代沒有象拼音字母這樣的標 音工具,對於聲母的表示,人們採用的方法是用 漢字去代替,被選漢字就叫“字母”。一個字母自身 的聲母就是該字母代表的聲母。
• 創製字母的人傳說是唐末一個叫守溫的和尚,他 翻譯佛經時受到梵文字母“悉曇”的啓發,而對當時 漢字的聲母進行了歸納。
音韵基础知识
学习交流PPT
1
一、基本内容
• 语音(今)——音韵/声韵(古)
• 音韵学/声韵学——研究语音的学问
• 传统语言学:(1)音韵学
•
(2)文字学
•
(3)训诂学
• 汉语音韵学——就是研究汉语各历史时期的语音 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
• 语音系统:A、声母系统
音韵与诗词格律2
“心”“南”为韵 ”“南
谐声系统也就是形声字系统也可作 重要参考
段玉裁提出 “同声必同部”。 同声必同部” 如:“其”在“之”部,从“ 其”得声 的“淇、棋、期、欺、基、箕 、 等字也是“ 祺、骐”等字也是“之”部。 注意:形声字历时很长,造字人很多,难免有 注意:形声字历时很长,造字人很多, 古今之别、方音之异,不可能有一个很统一的 古今之别、方音之异, 标准。 标准。
(二)上古声母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材料: 材料:
1.谐声字2.通假异文3.音注4.声训5.古反切 1.谐声字2.通假异文3.音注4.声训5.古反切 谐声字2.通假异文3.音注4.声训5.
方法: 方法:
依据材料归纳声类,与已知的中古语音《广 依据材料归纳声类,与已知的中古语音《 韵》声母系统作对比研究。 声母系统作对比研究。
1、谐声字
如从“甫”得声的“捕、浦、埔、 搏、薄” 等字,在古代声符应该是相同的。 说明古代双唇音与唇齿音不分。 再如从“登”得声的有“橙”、“澄”等 字。 说明舌头舌上音不分。
2、通假异文
如《诗经·谷风》四章:“凡民有丧,葡匐救之。” 《礼记.檀弓下》引作“扶服”、 《孔子家语》引作“扶伏”。古书里还有作“蒲 伏”或“蒲服”。 又“鹦鹉”,《说文》作“鹦母鸟”。 又《尚书.禹贡》有古泽“孟猪”, 《左传·僖28年》作“孟诸”, 《周礼·职方氏》作“望诸”, 《史记·夏本纪》作“明都”, 《汉书·地理志》作“盟诸”。 以上说明唇音分合以及舌音与齿音的关系。
(GO)
(二)上古声母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GO)
(BACK)
(一)上古韵部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材 料: 《诗经》、《楚辞》以及上古其它韵文的入韵字 入韵字 和汉字的谐声系统 谐声系统。 谐声系统 方法: 方法: 考求古韵部的方法,主要是系联法 考求古韵部的方法,主要是系联法。 系联法。
《格律诗的押韵》PPT课件.ppt
? 上平,十五删,删潸关弯湾还环鹌鬟寰班斑 颁般蛮颜菅攀顽山鳏艰闲娴悭孱潺殷扳讪 患
韵五十平下
? 下平,一先,先前千阡笺天坚肩贤弦烟燕莲 怜田填钿年颠巅牵妍研眠渊涓蠲编玄县泉 迁仙鲜钱煎然延筵禅蝉缠连联涟篇偏便全 宣镌穿川缘鸢铅捐旋娟船涎鞭专圆员乾虔 愆骞权拳椽传焉跹溅舷咽零骈阗鹃翩扁平 沿诠痊悛荃遄卷挛戋佃滇婵颛犍搴嫣癣澶 单竣鄢扇键蜷棉
格律诗的押韵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掌 握格律诗押韵的基本要 求。
念概的 韵
? 刘勰﹒《文心雕龙》:同声相 应谓之韵。
? 王安石·泊船瓜洲
[
? 京口瓜洲一水间, jian阴平
]
? 钟山只隔数重山。shan阴平
? 春风又绿江南岸,an 去声
? 明月何时照我还?huan阳平
? 韵母:jian、an、uan ? 删、霰韵
用作的韵押
? 押韵的作用: 一: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 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 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 诵 起来,令人觉得铿锵耳。
? 二:为便于成记忆,诗之有韵, 使人读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 较长,亦易于完成背诵也。
求要的韵押
? 押韵的要求:
? 一、押平水韵中的平声韵
? 二、偶押奇不押(首句可押可 不押,)
韵五十平下
? 下平,四豪,豪毫操髦刀萄猱桃糟漕旄袍挠 蒿涛皋号陶翱敖遭篙羔高嘈搔毛艘滔骚韬 缫膏牢醪逃槽劳洮叨绸饕骜熬臊涝淘*挑 嚣捞嗥薅咎谣
? 下平,五歌,歌多罗河戈阿和波科柯陀娥蛾 鹅萝荷过磨螺禾哥娑驼佗沱峨那苛诃珂轲 莎蓑梭婆摩魔讹坡颇俄哦呵皤么涡窝茄迦 伽磋跎番蹉搓驮献蝌箩锅倭罗嵯锣
? 下平,六麻,麻花霞家茶华沙车牙蛇瓜斜邪 芽嘉瑕纱鸦遮*葩奢楂琶衙赊涯夸巴加耶 嗟遐笳差蟆蛙虾拿葭茄挝呀枷哑娲爬杷蜗 爷芭鲨珈骅娃哇洼畲丫夸裟瘕些桠杈痂哆 爹椰咤笆桦划迦揶吾佘
韵五十平下
? 下平,一先,先前千阡笺天坚肩贤弦烟燕莲 怜田填钿年颠巅牵妍研眠渊涓蠲编玄县泉 迁仙鲜钱煎然延筵禅蝉缠连联涟篇偏便全 宣镌穿川缘鸢铅捐旋娟船涎鞭专圆员乾虔 愆骞权拳椽传焉跹溅舷咽零骈阗鹃翩扁平 沿诠痊悛荃遄卷挛戋佃滇婵颛犍搴嫣癣澶 单竣鄢扇键蜷棉
格律诗的押韵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掌 握格律诗押韵的基本要 求。
念概的 韵
? 刘勰﹒《文心雕龙》:同声相 应谓之韵。
? 王安石·泊船瓜洲
[
? 京口瓜洲一水间, jian阴平
]
? 钟山只隔数重山。shan阴平
? 春风又绿江南岸,an 去声
? 明月何时照我还?huan阳平
? 韵母:jian、an、uan ? 删、霰韵
用作的韵押
? 押韵的作用: 一: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 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 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 诵 起来,令人觉得铿锵耳。
? 二:为便于成记忆,诗之有韵, 使人读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 较长,亦易于完成背诵也。
求要的韵押
? 押韵的要求:
? 一、押平水韵中的平声韵
? 二、偶押奇不押(首句可押可 不押,)
韵五十平下
? 下平,四豪,豪毫操髦刀萄猱桃糟漕旄袍挠 蒿涛皋号陶翱敖遭篙羔高嘈搔毛艘滔骚韬 缫膏牢醪逃槽劳洮叨绸饕骜熬臊涝淘*挑 嚣捞嗥薅咎谣
? 下平,五歌,歌多罗河戈阿和波科柯陀娥蛾 鹅萝荷过磨螺禾哥娑驼佗沱峨那苛诃珂轲 莎蓑梭婆摩魔讹坡颇俄哦呵皤么涡窝茄迦 伽磋跎番蹉搓驮献蝌箩锅倭罗嵯锣
? 下平,六麻,麻花霞家茶华沙车牙蛇瓜斜邪 芽嘉瑕纱鸦遮*葩奢楂琶衙赊涯夸巴加耶 嗟遐笳差蟆蛙虾拿葭茄挝呀枷哑娲爬杷蜗 爷芭鲨珈骅娃哇洼畲丫夸裟瘕些桠杈痂哆 爹椰咤笆桦划迦揶吾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邶风·燕燕》三 章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南南 ,, 叶协 尼句 心, 反宜 。乃
林 反 。
“叶音”说和“协句说”都是强改 字音以求叶韵,并非真正探明了 《诗经》的本音 。
《邶风·凯风》一章
《陈风·株林》一章 为韵
《小雅·何人斯》四章
《小雅·鼓钟》四章 为韵
材 料: 《诗经》、《楚辞》以及上古其它韵文的入韵字 和汉字的谐声系统。
方法: 考求古韵部的方法,主要是系联法。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入声韵 职部әk 觉部uk 药部ok
屋部ɔk 铎部ak 锡部ek 质部et 物部әt 月部at 缉部әp
叶部ap
阳声韵 蒸部әŋ 冬部uŋ
东部ɔŋ 阳部aŋ 耕部eŋ 真部en 文部әn 元部an 侵部әm
(BACK)
谈部am
下面介绍几个有关上古韵部的概念:
阴声韵:也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u][-i]收尾的韵,如《广韵》 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阳声韵:也简称阳声,指以鼻音[-n][-ŋ ][-m]收尾的韵,如《广韵》中 的真 轸震韵、东董送韵和侵寝沁韵。 入声韵:也简称入声,指以塞音[-p][-t][-k]收尾的 韵,如《广韵》中的缉韵、质韵和屋韵。 舒声韵:也简称舒声、舒调,与促声相对,指 读音舒缓的音节,即没有韵尾或元音、鼻音韵 尾的字,阴声韵和阳声韵都是舒声韵。舒声韵 读音可以自延长。 促声韵:也简称促声、促调,与舒声韵相对,指读音 短促的音节,即有塞音韵尾的字,以[-p][-t][-k] 收尾 的音节都是促声韵。促声韵的音节在主元音之后紧接 塞音,读音必然短促,不能延长。
祺、骐”等字也是“之”部。 注意:形声字历时很长,造字人很多,难免有 古今之别、方音之异,不可能有一个很统一的 标准。
研究上古汉语韵母的方法:
一般是从中古音出发,把《诗经》、 《楚辞》、《周易》以及群经、诸子里的韵 语的韵脚确定之后,加以分析、归纳,同时 参照谐声、异文等其它材料来确定。
对于没有用于押韵的字,可以根据 谐声偏旁归入相应的韵部。
无也。” 《诗.皇矣》:“陟我高冈。”笺:“陟,
登也。” 《礼记.檀弓下》:“ 洿其宫而猪焉。”注:
“猪,都也。”
5、古反切
反切:六朝以后的类隔切多属此类。《经典 释文》、《广韵》中都有。如: “庑”,莫杜反。“悲”,府眉反。“长”,丁 丈反。
(BACK)
唇音 双 唇
帮
舌尖中 端 舌音
舌面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照
舌叶
《大雅·卷阿》一章
《鲁颂·泮水》六章
“南”“心”为韵 “林”“南”“林”“南” “风”“南”“心”为韵 “钦”“琴”“音”“南” “南”“音”为韵 “心”“南”为韵
谐声系统也就是形声字系统也可作 重要参考
段玉裁提出 “同声必同部”。
如:“其”在“之”部,从“ 其”得声
的“淇、棋、期、欺、基、箕 、
(3)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 江 永:《古韵标准》,十三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阴声韵
之部ә 幽部u 宵部o
侯部ɔ 鱼部a 支部e 脂部ei 微部әi 歌部ai
BACK
二、上古韵部研究
明末古音学家陈第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格,音有转移”的 观点,彻底推翻延续已久的“叶音说”,使古韵研究走上正确的道路。 (1)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古韵:著有《音学五书》,分古韵为十部。
(2)、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著有《六书音韵表》,分古韵十七部 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诸、著、煮、渚、 箸、褚、堵、睹、赌、都、者
音韵与诗词格律
第二节 古音说略
第二节 古音说略
一、上古音研究的材料和 方法 (GO)
二、上古韵部研究 (GO)
三、上古声母系统 (GO) 四、古音通假问题 (GO)
(END)
一、上古音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一)上古韵部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GO) (二)上古声母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GO)
(BACK)
(一)上古韵部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3、音注
❖ 即东汉魏晋时给先秦西汉古书所 作的注音。
❖ 其术语为“读若”、“读如”、 “读为”、“读曰”便是。
❖ 《尚书大传》:“播国卒相行 事”,郑玄注:“播,读为藩”。
❖ 《说文》:“娓,顺也,读若 媚。”
4、声训
声训—— 用声同声近的字解释词义。如: 《诗.采薇》 “靡室靡家。”郑玄笺 “靡,
❖ 说明舌头舌上音不分。
2、通假异文
❖ 如《诗经·谷风》四章:“凡民有丧,葡匐救之。” ❖ 《礼记.檀弓下》引作“扶服”、 ❖ 《孔子家语》引作“扶伏”。古书里还有作“蒲
伏”或“蒲服”。 ❖ 又“鹦鹉”,《说文》作“鹦母鸟”。 ❖ 又《尚书.禹贡》有古泽“孟猪”, ❖ 《左传·僖28年》作“孟诸”, ❖ 《周礼·职方氏》作“望诸”, ❖ 《史记·夏本纪》作“明都”, ❖ 《汉书·地理志》作“盟诸”。 ❖ 以上说明唇音分合以及舌音与齿音的关系。
(二)上古声母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材料:
1.谐声字2.通假异文3.音注4.声训5.古反切
方法:
依据材料归纳声类,与已知的中古语音《广 韵》声母系统作对比研究。
1、谐声字
❖ 如从“甫”得声的“捕、浦、埔、 搏、薄” 等字,在古代声符应该是相同的。
❖ 说明古代双唇音与唇齿音不分。
❖ 再如从“登”得声的有“橙”、“澄”等 字。
庄
齿音
舌尖前 精
牙音 舌 根
见
喉音 喉
影
滂並明 透定泥 穿神日 初床 清从 溪群疑
来 审禅喻 山俟 心邪 晓匣
三、上古声母系统
上古声母,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其代表是《诗经》音。清 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古无舌上”,揭开了古声母研究的序幕。
1.上古时期无轻唇(指两汉前没有唇擦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古无舌上音》:“凡轻唇者,古皆 读为重唇。”钱氏认为,轻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分别读 帮、滂、並、明 。“旁”从“方”声,“匍”从“甫”声, “枹”又作“桴”,“父”古读如“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