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获奖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获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毫米、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能够运用这些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和估计。
这一章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长度单位,并且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是对于毫米和分米这样的微小长度单位,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方式,来理解和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同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我将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起这样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能够运用这些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和估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能够运用这些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和估计。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观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讲解和示范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教具等手段,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导入:介绍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说课人安遵勇
尊敬的各位评委及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分米的认识》,下面我将说课分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经历猜想、认识、感知、测量、判断、应用等学习过程,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物体长度。
3.能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要在一段时间内形成能力。
二.说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首先是我通过复习设疑导入,因此我们需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分米,这样导入新课。
三.说教法和学法
接下来是教学认识,感受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的同时导入分米的认识,即100毫米就等于10厘米,而10厘米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我们将要认识的1分米。
分别比一比,画画1分米的物品,并以分米为单位测量了自已手掌的宽,只是在测量课桌的宽。
再下来分别给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的四兄弟按顺序排排队。
这儿我是先让学生分别比划一下1米,1厘米,1毫米,及1分米的长度,这样以后排列顺序就容易多了。
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就是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巩固。
2016年9月19日。
毫米分米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我所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里面的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这课时我主要考虑一下三点:1.借助直观、引导观察操作,形成表象,建立长度观念。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接经验是思维表象形成的基础,而学生所需的直接经验主要来源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的演示观察动手操作等实践,因此这课教学一毫米,建立一毫米的长度观念,用毫米去量的时候都是借助直观引导观察感知形成表象,然后再抽象得到概念。
这样教学即巩固了学到的长度观念有触发了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促进了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觉地发现自主归纳发挥主体作用提高主体素质。
毫米分米的认识这一内容属于质量单位的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乏味,因此教学一开始通过复习回顾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然后再巧设障碍,设疑引出要量更短的距离要得出更准确的结果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将学生引入新知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一厘米中间有多少个相同的小格时先提问从0刻度线到1厘米的刻度线间有多少个相同的小格子,2厘米到3厘米呢?3厘米到4厘米呢?这样引导学生自主的归纳出每1厘米间都有10个相同的小格,在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的基础上再把握时机让学生想一想这样的一小格是1毫米,那1小格、2小格、3小格、10小格的长度呢?再让学生观察10毫米又和几厘米一样长呢?这样顺其自然的引出了1厘米=10毫米。
这样教学力图做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积极参与。
3.注意知识间的积极沟通,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利用数学知识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这一特点,注意了知识的迁移和沟通。
例如看图说出回形针铁钉的长度时不以正确的结果为满足,而是让学生说出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让学生各抒己见,主要是展示不同的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增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也有意的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能力目标: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情感目标:帮助大家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说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说教学难点:帮助大家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问学生以前学过什么长度单位?(板书:厘米cm、米m、千米km)(1)用手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贴1米的长度条)(2)那1厘米大约有多长?在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的距离时常用厘米作单位(贴1厘米的长度条)如果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毫米mm)(二)新课。
1、毫米。
(1)独立探索:让学生观察尺子。
师:尺子上的刻度有什么长度单位?除了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找到1毫米的长度。
(2)生活中发现:找找生活中我们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毫米?(学生找,要求说的有理有据。
)记住1毫米厚度的感觉。
(3)巩固加深:那2毫米有多长?用手指比划。
那 3mm?5mm?8mm?10mm呢?(板书1厘米=10毫米)(4)进率:1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一格代表1毫米,10个1毫米是1厘米。
(5)质疑:问那我们课本中的一页纸大约有1毫米么?(要求说的有理有据),估一估,大约几张纸才是1mm厚?(6)学以致用:大家估一估,回形针大约有几毫米?量一量?注意事项?(同桌为组)(7)做一做习题:今天的降雨量约是5毫米。
()小结:我们学习了厘米、米,为何还要学习毫米?我们学习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ppt)2、分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 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毫米、分米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毫米、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为后续学习千米的认识以及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测量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 10 毫米,1 分米= 10 厘米,1 米= 10 分米。
教材通过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铅笔的长度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新的长度单位。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基础,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还比较陌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需要通过直观的操作和具体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 10 毫米,1 分米= 10 厘米,1 米= 10 分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和测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理解毫米和分米的长度概念,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操作发现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我的板书设计将以简洁明了为主,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板书主要包括毫米的定义、毫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以及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我会使用清晰的字体和颜色,以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板书内容。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强化记忆,同时提供一个直观的学习工具。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定期更新板书内容,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如学生对毫米概念的理解困难、操作不灵活等。对于这些问题,我将采取耐心引导、个别辅导等方式进行应对。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测试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根据评估结果,我会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如调整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活动等,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材中的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毫米的认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这一课时位于长度单位的学习单元,是学生继认识米和厘米之后,进一步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毫米的定义、毫米与厘米的关系、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可以通过生活情境引入毫米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究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自主探究毫米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它们都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建构自己的知识。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一些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例如,我会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一些日常物品的长度,并用毫米表示出来。此外,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尝试解决一些与长度测量有关的问题。这些练习和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3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的第1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重点是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四、教法和学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五、教具准备学生准备:纸尺、塑料尺、一分钱硬币、小金箍棒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四根金箍棒(1米、20厘米、1分米、7毫米),生活中常见的接近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3.1《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
3.1《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37页的例题以及第38页的练习题。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毫米和分米概念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毫米和分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量角器、橡皮泥等;2. 学具:练习本、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等,注意它们的长度、宽度等;2. 概念讲解:通过实物和图片,向学生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3.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第37页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题方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课本的长度、宽度等;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测量结果和方法,互相学习;7. 课后作业:布置教材第38页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毫米——(10)——分米七、作业设计1. 请用尺子量一量,你的课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分别是多少?并将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2. 请用尺子量一量,你家的桌子的高度、长度和宽度分别是多少?并将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3. 完成教材第38页的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对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反思,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我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延伸,例如,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机会运用所学的毫米和分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内容:教材例2、例3及做一做。
说教学目标:1、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说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活动引入(一)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请同学们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
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厘米?(二)思考:要量课桌的长度,你觉得用哪个长度单位比较合适,为什么?(用毫米太小了,用米又太大了,应该用厘米比较合适)(三)估计一下课桌的长度。
(四)请学生量课桌长度,可用1厘米长的手势去估量,也可以用自己的学生尺去量,看谁量得既准确又快。
1、每个学生动脑筋,尝试用各种方法来测量。
2、在4人小组内交流各人的测量方法,评评优劣。
3、选几个小组来反馈信息。
预设学生可能选择以下几种测量方法。
(1)用1厘米的长的手势去估量。
(2)用学生尺去测量,如尺子最大刻度为12厘米,然后将一个个12厘米相加。
(3)用学生尺10厘米10厘米地量,并相加,最后一次与不足10厘米的长度再想加。
(4)先请学生自评测量方法的优劣,再请他评,最后选出最优方案。
二、主动探索,学习新知(一)初识分米通过反馈交流,引导学生想象:由于课桌比较长,用厘米做长度单位来量还是比较麻烦,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测量方法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课题)(二)感知分米1、猜测一下1分米有多长,你能在尺子的刻度中找出1分米吗?(可从尺子“0”刻度一端开始找,也可以在尺子中段找。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该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认识分米和毫米,是日常生活中测量的需要,是对以前知识的补充。
它有助于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并为以后学习千米打下基础。
教材十分注重联系以前的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直尺,体会新知分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再通过画、估、数、比、量等多种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
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能力目标: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作长度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1、谈话引入法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三、说学法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1、操作实践法2、联想类比法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课件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说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直尺、一分硬币、橡皮等。
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你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老师的身高是1米68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1号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1号本的长比17厘米多,比18厘米少,它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
师:1号本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1号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
(板书课题)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毫米。
(1)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的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到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到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得出:1厘米=10毫米(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简析:《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
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
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习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
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二、说教法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1.直观教学法。
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毫米和分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2023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毫米和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与厘米的关系,能够识别不同长度单位;
(2)直尺的使用:学会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并能准确读取毫米和分米;
(3)长度单位换算:熟练掌握厘米、毫米、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4)实际问题解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长度测量和计算问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毫米和分米的基本概念。毫米是长度单位的一种。它们在测量较细小或较长的物体时有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测量铅笔长度、书本厚度等,展示毫米和分米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偏离了主题。为了提高讨论效率,我应该在活动前给出更明确的讨论要求和指导,确保学生们能够紧扣主题进行讨论。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不太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是由于害羞或担心说错。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测量比较小的物体的情况?”(如测量手指宽度、书本厚度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毫米和分米的奥秘。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材,主要涵盖第77页至第79页的“长度单位”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毫米、分米的概念及其与米之间的进率;长度单位的换算;以及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毫米和分米概念的理解,以及长度单位换算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掌握长度单位换算,能够运用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米尺、量角器、教学PPT。
2. 学具:每人一套长度测量工具(包括直尺、分度尺)、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文具、玩具等,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 讲解:a. 讲解毫米和分米的定义,通过实物演示和动画课件,让学生直观理解。
b. 讲解毫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以及与米的关系。
3. 演示与练习:a. 教师示范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并换算成毫米和分米。
b. 学生分组练习,用直尺测量教室内的物体,并记录结果。
4. 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毫米分米的认识》2. 板书内容:a. 毫米、分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b. 长度单位换算公式c.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完成练习册第77页至第79页的相关练习题。
b. 请用所学长度单位测量家中一件物品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2. 答案:a. 练习册答案略。
b. 家中物品长度测量结果,如:书桌长度为120厘米,换算为分米为12分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并通过分组练习,巩固了长度单位的换算。
人教版3数上册 第3单元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毫米、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1、在测量活动中,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表象。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3、逐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
4. 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理解长度单位剪的十进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说教学和学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接下来我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流程设计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实践操作,以旧引新。
这里我安排两个环节:1、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2、请学生用这1米长的绳子测量铅笔的长度,觉得怎样?因为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与发展。
这样设计,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再说第二层次,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先安排让学生简单的认识一下刻度尺,找到0刻度,为接下来学习厘米等单位做好准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毫米、分米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毫米、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 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用尺子测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基于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 毫米,1分米=10厘米。
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说学情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动,他们的认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接经验是思维表象形成的基础。
学生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用尺子测量的能力。
而且学生已具备直观感知和简单的抽象推理能力。
这些都是教学中的可利用资源。
三、说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估测、创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说重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毫米、分米的长度观念。
五、说教法、学法基于以上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体现新形势下课改要求,在教法上我主要重在借助直观、引导观察操作,形成表象,建立长度观念。
同时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操作、简单的推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法上我着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毫米的认识》。
一、说教材《毫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中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
“毫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毫米,为后续学习分米、千米等长度单位以及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四、说教法与学法1. 教法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毫米。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亲身体验毫米的长度,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启发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学法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直尺、实物等,认识毫米的特征。
操作法:通过实际测量,掌握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合作交流法: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一本厚书和一本薄书,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厚度。
提问:用厘米作单位,能准确地表示出这两本书的厚度吗?从而引出课题:毫米的认识。
2. 认识毫米观察直尺,认识毫米。
让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找出 1 厘米中间的小格,引出 1 厘米 = 10 毫米。
感受 1 毫米的长度。
让学生用手指比一比 1 毫米的长度,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 1 毫米。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推荐2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推荐2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的: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用分米和毫米作长度单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理解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说教学准备:学生(尺子、一张大约3厘米长的小纸条);教师(课件、米尺)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小朋友,上个学期我们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
小朋友们还记得哪些关于厘米和米的知识?大家一起用手来比划一下看看1米和1厘米有多长。
二、认识毫米1、认识1毫米小朋友想想看,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比1厘米还要短呢?生:眉毛、眼睫毛、蚂蚁、硬币的厚度......这些东西都不够1厘米长,我们用什么样的长度单位表示长度呢?生:毫米。
对!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小朋友猜猜看,1毫米有多长呢?你们的尺子上有表示1毫米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请大家试着找一找。
让学生说一说1毫米在尺子上到底有多长?教师引导说出:直尺上1厘米之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请小朋友在尺子上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
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呢?让学生说一说2、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猜一猜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学生说并说明是怎样想的?可以引导学生数一数尺子上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
(板书:1厘米=10毫米)用铅笔尖指出从0刻度开始5毫米的刻度线。
比一比,谁指的快:指出6毫米的刻度线;8毫米呢?3、估一估,量一量(1)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有多厚呢?先让学生用眼睛估测,再小朋友自己动手测量,学生量出是6毫米。
(板书:毫米)。
(2)先估测再测量桌上小纸条的长度,引导说出小纸条长度为3厘米4毫米或34毫米并追问3厘米4毫米是怎样换算为34毫米的,理由是什么?三、认识分米1、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刚才我们认识了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小朋友再想一想,有没有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对!分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3.1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2.游戏化练习:设计一些测量相关的游戏,如“测量接力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测量技能。
3.应用题练习:布置一些与长度测量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4.互评互纠:学生之间相互检查测量结果,讨论并纠正错误,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1.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提问并鼓励学生回答,以及通过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测量技能。
2.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测量和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3.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发现和学习成果。
4.角色扮演: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测量员、记录员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
1.让学生理解“毫米”和“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能够准确地想象和描述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处于童年中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在迅速发展,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数学概念和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更感兴趣,喜欢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来学习新知识。他们的学习习惯也在逐步形成中,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和调整。
3.展示实物:我会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铅笔、书本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长度。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1毫米、分米的认识6|人教版
说课稿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1毫米、分米的认识6|人教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让学生了解毫米、分米的定义和转换关系;2.掌握使用分米、毫米测量长度的方法;3.培养学生测量和计算长度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认识毫米、分米的定义和相互转换的关系;2.掌握使用分米、毫米测量长度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毫米、分米的概念,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理解相应的转换关系。
三、教学过程1. 热身:通过向学生出示不同长度木棒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猜测每个木棒的长度,并分别用标准尺寸测量并展示正确的长度。
2. 导入:教师出示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在不同的尺寸单位内,比较它们的长度,并介绍毫米和分米的定义和概念。
3. 讲解:教师通过图文并茂的PPT,详细讲解毫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转换的方法,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演示和讲解。
4. 实践: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学生需要通过计算找出最终结果,并将结果用分米和毫米表示。
5. 总结:学生在完成实践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讨论归纳出相应的计算规律和解题思路,同时结合平时的测量实践,总结毫米和分米的使用方法。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授课,学生逐渐了解毫米、分米的定义和转换关系,同时也能使用分米、毫米测量长度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多种手段,如PPT讲解、实践练习、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在作业中加入了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外进行巩固和补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3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的第1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四、教法和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五、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纸尺、塑料尺、一分钱硬币、小金箍棒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四根金箍棒(1米、20厘米、1分米、7毫米),生活中常见的接近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六、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情境导入,引发冲突:
课前,播放《西游记》主题曲《猴哥》,顺势引出孙悟空和他那件非常厉害的兵器——金箍棒,此时用课件展示金箍棒逐渐变短,最后变到耳朵里的过程,在学生回答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后,问他们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随即老师拿出一号金箍棒,学生先估计,然后量出长1米,也可以说长100厘米。
出示长20厘米的二号金箍棒,先估计长度,再说说测量方法。
这样设计主要有3个目的:
一是选用富有童趣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整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记忆,有效复习了原有的知识。
三是这两根金箍棒在后面学习分米时,还将用到,可谓一材多用。
然后利用最小的金箍棒,引发冲突,学生用纸条尺测量时发现长度不到1厘米,用精确到厘米的纸条尺不能精确测量出其长度,此时教师再鼓励学生想办法,并引导他们最终在尺子上0——1之间把毫米表示出来,并及时告诉学生,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数学家真的把每个厘米分成了很多的小格,并且规定这1小格就是1毫米,从而引入认识1毫米的教学。
这一环节通过动手量不到1厘米的金箍棒,充分暴露学生的认知起点,感受到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就是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和尝试,画出毫米以后,教师及时鼓励,说他们可以像数学家那样思考问题了,增强其自信心,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首先认识毫米,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1毫米,再利用展台选几名学生指出不同位置的1毫米,使学生明白1厘米之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然后通过用手势表示1毫米、找1毫米的物体、画几毫米等形式加深对毫米的认识和感知。
在教学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想,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自然、很轻松的得出结论:10毫米就是1厘米。
学生在自己画线段时发现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非常有成就感。
最后明确毫米的用途,别看1毫米特别短,用处可不小,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精确的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都要用到毫米。
我们现在能不能准确测量出那根小金箍棒的长度呢?通过测量真正感受到毫米的用途,更明确了测量的方法。
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在纸条尺上用剪刀剪下10厘米,老师再出示一根1分米长的小金箍棒,和学生10厘米长的纸条比一比,结果长度相等,得出:1分米=10厘米。
分米的教学直观引入,简单有效。
接着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借助纸条或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找一找身边长度大约为1分米的物体等形式充分感知1分米。
在理解分米和米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说说2号金箍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用剪下的1分米尺子比一比,也可根据分米和厘米的关系想一想。
学生能回答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
然后让学生思考:1号金箍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此处难度较大,学生发言完毕后,及时鼓励,并用课件演示:1米=10分米。
(三)总结长度单位
教师首先指出毫米和分米,同米和厘米一样,都是计量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然后让学生把这4个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学生回答时,让其他同学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再请学生思考,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该怎样选择长度单位。
通过这一环节,对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了梳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能力。
在学生对长度单位的选择有了明确认识后,告诉他们:生活中,人们就是这样来运用长度单位的,然后出示几则信息: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约8844米。
中学生课桌高度应为7分米左右,椅子高度应为4分米左右。
新加坡竹节虫是世界上最长的昆虫,细长的身体达27厘米。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生活在古巴和美国的一种蜂鸟,其体长大约为5厘米。
地板厚度在6—8毫米之间能确保地板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及散热功能。
由此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在习题的设计上,不仅注重了知识的综合性、生活性、还注重了趣味性。
我设计了两个题型:
一是单位换算,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每个题目都让学生说说自己换算的想法,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二是改“八戒的日记”,这是对长度单位的又一次梳理,练习时,学生能通过用手势描述、在脑海中想象等形式来表述物体的长度,在感受用错单位造成笑话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亲切和合理选择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再通过“你想对八戒说些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明白对待学习要谨慎、认真。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总结,并告诉学生:金箍棒还能变得更长,也能变得更短更短,短到眼睛看不清了(课件)。
这就需要比米更大的单位和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在今后的学习中会逐步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查找资料提前进行一些了解。
这不仅对整节课进行了回顾,而且自然引出了下节课和以后将要学习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开阔学生思维的作用。
总之,整节课我始终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为素材,通过观察、估测、实测、思考等丰富的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其学习热情,让他们不仅学有所获,而且学得轻松、快乐!
七、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mm dm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八、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
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
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
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
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作者留言:
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