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

合集下载

乡土中国第十章课件ppt

乡土中国第十章课件ppt
社会分层
在乡土社会中,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 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或等级。社会分层通常以财富、权力、地位等为基础,不同层 次或等级的成员享有的权利和资源也不同。
权力结构
权力结构是指社会中不同成员之间的权力关系网络。在乡土社会中,权力结构通 常以家族、宗族等为基础,通过地缘、血缘等关系形成。权力结构对于维护社会 秩序和平衡不同利益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提高环保意识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 意识和参与度,形成人人关心、爱护 环境的良好氛围。
推广生态农业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的绿色 发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 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鼓励社会参与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 乡村环境治理,形成多元共治、互利 共赢的治理格局。
THANKS.
乡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乡土文化的价值
乡土文化承载着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 、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是该地区居 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具有历史、文 化、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
乡土文化的意义
乡土文化对于维系社区稳定、促进文 化交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都 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是培育民 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源泉。
农村工业化的问题
农村工业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技术落后等。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和政 策支持,一些农村工业企业面临生存困境。
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影响
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是指依托农村地区的自然景观 、文化遗产和特色产业等资源,发展旅 游业的一种经济活动。乡村旅游具有投 资少、见效快、收益稳定等特点,成为 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冲突与融合
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某 些方面存在冲突,但在另 一些方面又相互融合,共 同推动社会发展。

乡土中国详解

乡土中国详解

乡土中国详解
摘要:
一、乡土中国的基本概念
1.乡土中国的定义
2.乡土中国的特点
二、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
1.家族制度
2.地缘与血缘的关系
3.社会地位的传承
三、乡土中国的文化特征
1.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
3.乡土文化的影响
四、乡土中国的变迁
1.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中国
2.城乡差异与变迁
3.乡土中国的未来展望
正文:
乡土中国详解
一、乡土中国的基本概念
乡土中国,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以土地为纽带,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
基础的社会。

乡土中国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的依赖,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及较为固定的社会地位传承。

二、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
在乡土中国,家族制度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决定了他们的地位和权利。

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相互影响,地缘关系往往强化了血缘关系的地位。

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社会地位的传承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三、乡土中国的文化特征
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在对家族观念、宗族祭祀、乡村风俗等方面的坚守。

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如民间艺术、地方戏曲、乡土建筑等。

乡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对家庭观念、人际关系、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塑造。

四、乡土中国的变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乡土中国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城乡差异的扩大、农村人口的流失、传统文化的衰落等问题日益严重。

然而,乡土中国的未来并不悲观。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农村改革和发展正在取得显著成果。

《乡土中国》PPT优秀课件

《乡土中国》PPT优秀课件
到乡村。
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使得乡土社会的稳定 性受到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 的发展机遇和活力。
文化融合
随着现代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 化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 态。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改变了乡土社会的生 产方式和生活水平,也对乡土 社会的结构和特点产生了深远
影响。
03
CATALOGUE
CATALOGUE
乡土社会结构与特点
乡土社会结构
01
02
03
家庭与宗族
乡土社会以家庭为基本单 位,宗族作为家庭的延伸 ,共同构成了基本的社会 结构。
地缘关系
邻里之间以土地为纽带形 成紧密的地缘关系,构成 了乡土社会独特的空间结 构。
礼治秩序
依靠传统礼仪和习俗来维 持社会秩序,强调尊卑有 序和和谐共处。
家族
探讨了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家族在乡土社会中的地 位和影响。
对《乡土中国》内容总结
男女有别
分析了传统乡土社会中男女角色的差异和性别观 念的特点,以及这些观念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礼治秩序
阐述了中国传统礼治思想的特点和作用,以及礼 治在乡土社会中的实践和意义。
无讼
探讨了传统乡土社会中的法律观念和司法实践, 以及无讼思想在乡土社会中的影响。
介绍一些成功创新乡土文化的案例,如乡村音乐节、民间 艺术创新展演、数字化乡土文化展示等,彰显乡土文化创 新的魅力和成果。
04
CATALOGUE
乡土景观与旅游资源
乡土景观概述
乡土景观定义
指具有地域特色、历史传承和自 然风貌的乡村景观,包括自然景 观、人文景观和农业生产景观等

乡土景观特点
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生态性 。

《乡土中国》ppt课件

《乡土中国》ppt课件

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乡土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02
乡土成
乡土社会中的家庭通常由 父母、子女等直系亲属组 成,强调血缘关系。
家庭功能
家庭在乡土社会中承担着 经济、教育、养老等多重 功能。
家庭观念
乡土社会重视家庭观念, 强调家庭成员间的互助和 责任感。
乡村集市与民间信仰的意义
乡村集市和民间信仰作为乡土社会的典型事件,反映了乡村经济的 特点和人们的精神追求,对理解乡土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06
《乡土中国》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乡土中国》的学术贡献
提出了“乡土社会”的概念,并对其 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为社会学、 人类学等相关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 角和思路。
乡土中国的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当前,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旨在促进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全 面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融合发展成为 重要趋势,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促进 城乡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
文化自信
乡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式。
教育改革
02
现代教育体系的推广改变了乡土社会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方
式。
信息传播
03
现代传媒的发展打破了乡土社会的信息壁垒,农民接触到更多
外部信息,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乡土社会的适应与发展
文化传承
乡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文化多样 性。
社会组织创新
乡土社会通过创新社会组织形式,如合作社、互助组等,提高农民 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乡土社会的亲缘关系

乡土中国课件PPTpptx

乡土中国课件PPTpptx
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
城市化推动了乡村经济的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了乡村现代化和经济 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及挑战
城乡融合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之间的 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 紧密,城乡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
城乡融合发展挑战
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着制度障碍、资源 配置不均、公共服务差距等诸多挑战 ,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面共同 努力推进。
民间音乐与舞蹈
03
民歌、民乐、民间舞蹈等
乡土文化创新与发展趋势
乡土文化创新
在传承中创新,如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产品
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乡土文化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未来,乡土文化 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同时,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将为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带来新的机遇。
创新乡村治理路径与方法
多元主体共治
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 村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 村治理格局,实现协同共治。
引入现代科技手段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 科技手段,提高乡村治理的智 能化、精细化水平。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和引进一批懂农业、爱农 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 伍,为乡村治理提供有力的人 才保障。
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03
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
传统习俗与节庆活动
传统习俗
婚丧嫁娶、祭祀祖先、农耕习俗等
节庆活动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庆祝 活动
民间信仰与禁忌
民间信仰、神灵崇拜、风水观念等
民间艺术与手工艺传承
民间艺术
01
剪纸、年画、泥塑、刺绣等
手工艺传承

乡土中国知识体系框架

乡土中国知识体系框架

乡土中国知识体系框架乡土中国知识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社会的综合性概括和总结。

它涵盖了中国乡村的地理、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是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历史演变、社会结构、经济特点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乡土中国知识体系的框架。

一、地理环境乡土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其知识体系的基础。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平原、山地、丘陵、河流、湖泊等多种地貌类型。

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对乡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山区地区的地理条件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平原地区则适宜农业发展。

因此,了解乡土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于理解乡村社会的特点和问题至关重要。

二、历史演变乡土中国的知识体系还包括对乡村社会历史演变的了解。

中国乡村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主义社会,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特点。

了解乡村社会的历史演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乡村社会的问题和挑战。

三、社会结构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其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社会的社会结构通常包括地主、农民、手工业者等不同阶层和群体。

这些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冲突。

了解乡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乡村社会的运行机制和社会问题。

四、经济特点乡土中国的经济特点是其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乡村经济通常以农业为主导,但也包括手工业、商业等其他产业。

乡村经济的特点包括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家庭经营等。

了解乡村经济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乡村社会的经济问题和发展方向。

五、文化传承乡土中国的知识体系还包括对乡村文化传承的了解。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艺术、民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乡村文化的传承对于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乡村文化的传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瑰宝。

乡土中国知识体系的框架包括地理环境、历史演变、社会结构、经济特点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乡土中国整本书知识框架

乡土中国整本书知识框架

乡土中国整本书知识框架乡土中国,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乡土社会的深入观察和思考,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乡土中国整本书知识框架。

一、乡土社会的概念和特点乡土社会是指在地方性的限制下,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这是一个与土地紧密相连的社会,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社交都离不开土地。

乡土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稳定性: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模式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大的变化。

这种稳定性源于人们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家乡的依赖。

2. 亲密性:由于乡土社会的成员大多来自同一地区或家族,他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密感和信任感。

这种亲密性促进了社区内部的团结和互助。

3. 传统性:乡土社会深受传统文化影响,许多传统的习俗、信仰和价值观念在农村得以保留和传承。

这种传统性使得农村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二、乡土社会的基层特征中国社会的基层被定义为乡土性的,这带有三方面特点。

1. 生产方式:乡下人以种地为生,土地是他们最宝贵的资源。

他们深知土地的可贵,因此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和依赖。

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与土地之间的密切关系。

2. 空间关系:乡土社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

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乡土社会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

人们生活在固定的地域内,很少发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这种稳定的空间关系促进了社区内部的团结和凝聚。

3. 社会关系: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紧密而复杂的。

由于生产方式和空间关系的限制,人们必须相互协作才能生存和发展。

这种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和信任。

三、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地位在乡土社会中,文字并不是必需品。

这是因为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或面对面的交流。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人们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进行交流,而不需要使用文字来传递信息。

从“国家-社会”到“政党-国家-社会”乡村治理研究的视角转换

从“国家-社会”到“政党-国家-社会”乡村治理研究的视角转换

党政研究2021.2从“国家-社会”到“政党-国家-社会”:乡村治理研究的视角转换金玲马良灿〔摘要〕运用“国家-社会”这一视角认知乡村治理问题,将会遮蔽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其组织体系在其中的定位和作用。

但实际上,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最本质的特征。

在乡村治理研究中,宜将政党带回乡村治理研究的中心,实现由“国家-社会”到“政党-国家-社会”的视角转换。

这种视角转换,涉及对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组织及其乡村社会之间围绕乡村治理实践而形成的互动博弈关系、利益联结机制、治理运行逻辑、治理关系结构及其对乡村治理影响的深入探索。

运用“政党-国家-社会”的三维分析视角能够克服“国家-社会”的理论缺陷,更契合并能有效解释中国乡村治理的组织关系、现实图景与实践逻辑。

同时,这种视角转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乡村治理研究的本土化认知视野。

〔关键词〕乡村治理;政党组织;乡村振兴;政党-国家-社会〔中图分类号〕D6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21)02-0091-09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并将健全和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优化乡村治理秩序和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作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内容和社会基础。

继十九大之后,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政策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关于加强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等,就如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治理效能和治理能力,如何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科技支撑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乡〔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才专项资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村组织体系建设问题研究(Z111022003)〔作者简介〕金玲,宁夏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宁夏区委党校讲师,宁夏银川750021;马良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杨凌712100。

《乡土中国》的重要概念通用版

《乡土中国》的重要概念通用版

《乡土中国》的重要概念通用版《乡土中国》是一本由费孝通先生创作的社会学著作,被誉为中国现代社会学的经典之作。

费孝通先生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与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乡村社会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乡土中国》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介绍与分析。

一、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费孝通先生将中国的社会划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即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

乡土社会是指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具有封闭性、自给自足性和家庭关系为核心的特点。

而现代社会则是指工业化、城市化等现代化进程中涌现出的城镇社会,具有开放性、市场经济和个人关系为核心的特点。

费先生强调,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其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二、主体与客体在费孝通先生的理论框架中,社会是由主体和客体两个要素构成的。

主体是指人的主观认识和行为主体,客体则是指客观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

在乡土社会中,主体多是以家庭为单位,人们的行为更多地受到传统习俗和家族观念的制约;而在现代社会中,主体角色更多地转移到个人和集体上,人们的行为更多地受到市场经济和法律规范的影响。

三、人际关系与人情味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都是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社会,而人情味则是中国社会中一种特有的情感表达。

费孝通先生提出,乡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更多地体现出集体主义、亲属关系和道德约束;而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倾向于以个人的利益为核心,相对较少有无私的亲属关系和道德约束。

四、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传统习俗是中国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习俗也面临着许多变革。

费孝通先生认为,传统习俗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因为现代社会更加重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发展,而传统习俗则可能受到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的挑战。

五、城乡差异与社会变迁中国的城乡差异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费孝通先生通过对乡村社会的观察发现,城乡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乡土中国第4章知识点总结

乡土中国第4章知识点总结

乡土中国第4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一、农村社会形态的特征1、农村社会是产权关系的杂居社会。

在农村社会,私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共同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特征。

2、农村社会是渐进和分散的社会。

农村社会是一个分散的社会,同时农民种植的方式是渐进的,发展缓慢。

3、农村社会是缓慢的现代化社会。

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是相对较慢和缓慢的。

4、农村社会是多产业的社会。

在农村社会,农民不仅仅从事农业生产,还兼营别的产业和服务业。

二、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结构1、地主乡村社会结构。

地主乡村社会是以地主为统治者的,地主拥有土地和生产资料。

2、乡村社会地主乡村与农民乡村社会矛盾的基本结构。

农民对地主的冲突。

3、美乡村社会的社会结构。

美国乡村社会之所以称之为社会,主要是指比较中产阶级。

三、中国农村社会的特征1、中国农村社会的土地生产直接生产构成了中国这块土地的社会形态,土地所有权关系就是中国乡村社会的外部化现象。

2、中国的封建制度。

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封建社会。

3、中国的土地问题发源自封建社会。

中国农村的土地所有权关系在封建制度上。

4、中国农村社会的政治结构是中国的封建制度。

第二节中国乡土社会的发展历程一、中国乡土社会的发展历程1、中国农村社会的封建社会形成。

农村封建社会在中国农村社会是相对复杂的。

2、中国农村社会的后农村社会发展阶段。

中国后农村社会发展的倒退阶段开始形成。

3、中国农村社会的后农村社会发展史发展阶段。

4、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

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是中国乡村社会的一种发展。

二、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的特点1、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的特点。

2、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的过程。

3、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带领民主化的体制。

4、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带领经济社会的全面的现代化。

5、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带领向国际现代化标准的接近。

三、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1、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的发展阶段2、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的发展趋势3、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的标志性特征4、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的基础第三节中国乡土社会的综合治理一、中国乡土社会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1、社会主义市场体经济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制度保证2、依法治理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3、全面深化改革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前提条件4、科学治理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必由之路5、政府和社会对建设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二、中国乡土社会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1、农村土地流转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2、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3、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4、农村社会公共安全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5、农村文化建设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三、中国乡土社会综合治理的策略与途径1、发展新型农村社群良好文化传承和发展2、改革和创新乡村社会管理体制3、优化农村公共管理体制4、实施系统农村社会公共安全治理5、推动农村一体化发展结语乡土中国第四章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现代化及综合治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全面深入地揭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现状和问题,为了解中国乡村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乡土中国》课件30张

《乡土中国》课件30张

01
强调道德教化
02
法律制度在乡土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维护社会稳定
03
乡土社会中的法律制度与社会治理
保障公平正义
1
促进经济发展
2
3
乡土社会中法律制度实施的问题与挑战
乡土社会中的法律制度与社会治理
01
法律意识淡薄
02
司法资源不足
03
传统观念与现代法律的冲突
现代社会治理对乡土中国的影响与挑战
现代社会治理的理念与模式 以人为本 多元共治
协助政府进行社会管理
乡土社会中的民间组织与社会治理
弥补政府服务的不足
乡土社会中民间组织 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推动社会自治的发展
乡土社会中的民间组织与社会治理
组织化程度低 缺乏制度保障
受现代化冲击
乡土社会中的法律制度与社会治理
乡土社会中的法律制度及其特点 习惯法为主 重视家族和宗族规范
乡土社会中的法律制度与社会治理
现代社会治理对乡土中国的影响与挑战
法治化 现代社会治理对乡土中国的影响
推动乡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现代社会治理对乡土中国的影响与挑战
提升乡土社会治理水平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现代社会治理在乡土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现代社会治理对乡土中国的影响与挑战
传统观念与现代治理理念的冲 突与融合
制度创新与乡土社会的适应性 调整
以家族、宗族为单位,形 成地方自治和民间权威。
政治参与
通过家族、宗族等社会组 织参与地方公共事务。
政治文化
强调忠诚、孝道等儒家伦 理观念,注重社会秩序和 稳定。
乡土社会的文化功能
教育传承
通过家庭教育、私塾等 方式传承乡土文化和知

现代法与乡土社会的融合:农村法治建设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

现代法与乡土社会的融合:农村法治建设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

人 主义为基础 的行动逻 辑有较 多不 同 , 由此 也影 响着 农 民对法 的态度 。在 熟 人 、 熟 人 社会 中 , 半 决定 主 体 行 为方式 的是双 重 的公 私观 念 而不 是 市 民社会 的公
私 观念和理 性经 济人 假 说 。市 民社会 的公 私 观念 和
1熟 人 、 熟 人社 会 的行 动 逻辑 与现 代 法 的 基 . 半
织作 为一个 大“ ” 家 。这种 公 私观 念与 市 民社会 以个
的法治现代 化 , 这种外来 型法治现 代化 模式 注定会 遇
到更多 的矛盾 和 问题 , 不可能 十分顺 利 。从我 国农 也
村法治建设 的现状来看 , 外来法 与乡土 社会 的碰撞 和
冲突主要表 现在 以下 四个方 面。
本 精 神不 符 现代法 是 建立 在市 场经 济基 础之 上 的一 套规 则
[ 收稿 日期 ]0 9—1 —1 20 1 9
理J 生经济人假 说 , 在熟人 、 半熟人 社会 运行 困难 , 如果
[ 基金项 目] 河南省社科联 20 0 8年度 重点调研课题 ( K S L一20 4 7 0 8— 3 )
V 1 1 No 1 o. 1 . Fb 0 0 e .2 1
21 0 0年 2月
[ 文章编号 ]0 9—32 ( 00 0 - 0 5— 4 10 7 9 2 1 ) 1 0 6 0
现代法 与乡土社会 的融合 : 农村 法治建设必须解决 的时 代课题
活善 政
( 中共 三 门峡市 委 党校 基 础理 论教 研 部 ,河 南 三 门峡 4 2 0 ) 7 0 0
而 内的发展 道路 , 此种 模式 下 , 在 农村 的法 多数 是 由

读书分享:《乡土重建》

读书分享:《乡土重建》

读书分享:《乡土重建》读书分享:《乡土重建》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xx)江苏吴江人。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

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荣誉院士,1988年获美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其主要著作有《美国人的性格》《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中国乡绅》《中国文化的重建》等。

内容简介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对江村、禄村等乡村社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了中国乡土社会的自身特点和内生机理,提出了发展乡土工业,实现乡土重建的思想。

把中国乡村作为研究对象,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现代乡土经济的主要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提出乡土重建的具体方法及措施。

"乡土复员论"、乡土工业、人才回流等方式或许是进行乡土重建的重要举措。

读后感知乡土社会何以重建?这种重建是作者处于当时战乱时期的设想,作者提出的具体方法及措施有一个政治前提,即必须有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这样的政府才能真正地将诸多乡土重建措施付诸实践,切身为民考虑。

当下时代正处于这样一个为民服务的时期,或许是乡土重建的最佳时期。

乡土重建需要改变城乡相克的社会现实、乡土人才流失的不利现状,进而构建新模式的乡土工业。

城乡相克的社会现实乡村和都市的关系存在两种看法,相成和相克。

相成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乡村作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粮食成为乡村对城市的供给;二是都市里工业发达,工业制造品很大一部分输入乡村。

乡市之间的商业越繁荣,双方居民的生活程度也越高。

扩展和疏通城乡的往来或许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的繁荣。

而事实上的情况却并非相成,更多的是相克。

这种相克最主要体现于经济区隔。

乡村经济是小农经济与手工业相互配合的经济。

农忙时劳动力从事农业活动,农闲则做些手工业。

乡村是传统中国的农工并重的基地,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基本安于这种生活,但是乡村生产者之间所生产的东西可能并不完全相同。

乡土中国PPT模板

乡土中国PPT模板

05 乡土社会的变迁与挑战
CHAPTER
城市化对乡土社会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加速,乡 土社会面临转型压力。
城市化带来的现代文 明对乡土文化的冲击 与融合。
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导致乡土社会人口结 构变化。
乡村空心化与人口流失
乡村人口流失严重,出现空心化 现象。
乡村经济发展滞后,缺乏吸引力。
乡村教育资源匮乏,难以满足现 代教育需求。
家庭与家族的功能
分析家庭与家族在乡土社 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 等方面的功能,如生产、 消费、教育、宗教等。
邻里与社区
邻里的概念与特点
阐述邻里在乡土社会中的含义,包括 地理位置相近、日常交往密切等特点。
社区的形成与发展
邻里与社区的功能
分析邻里与社区在乡土社会中的互助 合作、文化传承、社会秩序维护等功 能。
改善乡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 础设施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促进城乡要素流动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资本、 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
流动。
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
整理、研究乡土历史文化遗产,发掘乡土文化的 独特价值。
创新乡土文化表达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 传播方式。
加强乡土文化教育
将乡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青少年对乡 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实现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乡 村。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实现 全面小康。
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 能力和水平。
乡村集市与商贸活动

《乡土中国》PPT课件完美版

《乡土中国》PPT课件完美版

02
CATALOGUE
乡土社会特点分析
地理环境对乡土社会影响
01
02
03
自然环境
气候、地形、水文等因素 对农业生产方式产生直接 影响,进而塑造乡土社会 的经济基础。
资源分布
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状况 决定了乡土社会的产业结 构和发展方向,影响社会 关系和文化传统。
地理位置
乡土社会的地理位置对其 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互动 以及自身发展轨迹产生深 远影响。
乡土中国的家族制度具有鲜明 的特点,如家族意识强烈、家
族势力庞大等。
新型乡土中国构建路径探讨
传承与创新
在保持乡土文化特色的 基础上,注入现代元素 ,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
机结合。
法治与德治
建立健全法治体系,同 时发挥德治的作用,提 高乡土社会的治理水平

城乡融合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 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总结与展望:构建新型乡土中 国
本书主要观点总结回顾
01
02
03
04
乡土本色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
色。
礼治秩序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注重传统和习俗的维持,而非
法律的强制。
血缘与地缘
乡土社会中,血缘和地缘是两 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对人们的 生活和交往产生深远影响。
家族制度
和规模化经营。
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问题
教育资源不足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不完善。
医疗保障不健全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滞后,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
公共服务不均等
城乡之间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农民享受不到与城市居 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乡村治理书系

乡村治理书系

徐勇等著/2009年09月/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农村与农民问题前沿研究徐勇著/2009年06月/中国物资出版社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徐勇著/2009年0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田野与政治--徐勇学术杂论集《中国农村研究》贺雪峰著/2009年01月/山东人民出版社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贺雪峰著/2008年03月/法律出版社什么农村什么问题贺雪峰著/2010年08月/山东人民出版社乡村社会关键词——进入21世纪的中国乡村素描贺雪峰著/2010年10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贺雪峰著/2009年08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村治的逻辑贺雪峰著/2003年09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贺雪峰著/2007年07月/山东人民出版社乡村的前途《三农中国》《中国乡村研究》于建嵘等著/2007年02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农民组织与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于建嵘著/2001年12月/商务印书馆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于建嵘著/2011年01月/上海三联书店于建嵘—底层立场于建嵘著/2010年08月/人民出版社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于建嵘等著/2011年05月/中国社会出版社声音博动中国于建嵘等著/2010年08月/中国社会出版社GE声音:我们不谈真理柴静等著/2011年03月/中国社会出版社GE声音:我们不谈真理:第2辑(这是一群深爱中国的公民发出的铿锵应星著/2011年03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气”与抗争政治应星著/2009年06月/人民日报出版社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汪庆华,应星编/2010年06月/上海三联书店中国基层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经验研究孙立平著/2007年01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孙立平著/2006年01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孙立平著/2009年07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美)麦克亚当(McAdam,D.)等著,李义中,屈平译/2006年09月/译林出版社斗争的动力(美)蒂利,(美)塔罗著,李义中译/2010年06月/译林出版社抗争政治赵树凯著/2011年05月/商务印书馆农民的政治赵树凯著/2010年12月/商务印书馆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彭大鹏,吴毅著/2008年11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单向度的农村——对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的一项探索《乡村中国评论》李昌平著/2009年03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大气候-李昌平直言三农》我向总理说实话作者最新力作李昌平著/2004年01月/远方出版社我向百姓说实话李昌平/2002年01月/光明日报出版社我向总理说实话温铁军等著/2011年04月/苏州大学出版社解读苏南费孝通著/2009年12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费孝通全集(全二十册)(盒装)陆学艺主编/2011年07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对话·争鸣风笑天,张小山,周清平编著/1999年01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社会管理学概论。

乡土社会概念解释

乡土社会概念解释

乡土社会概念解释什么是乡土社会?乡土社会是指在乡村地区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形态。

乡土社会具有独特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经济模式,与城市社会有着明显的区别。

乡土社会是农业社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主要由农民组成,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

乡土社会的特征乡土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农业生产为主导乡土社会的经济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农民在乡村地区从事农作物种植、养殖等农业活动。

农业生产对乡土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社会结构稳定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一般由大家族或村落组织为单位,形成相对封闭的社会网络。

社会关系以亲属关系和邻里关系为基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密切。

3. 文化传统深厚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体现在宗教信仰、节日庆典、民间艺术等方面,反映了乡土社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4. 社会价值观念保守乡土社会的社会价值观念相对保守,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在乡土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乡土社会注重家庭、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重视传统的道德伦理。

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土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1.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乡土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所替代,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乡土社会的经济发展迈入了新阶段。

2. 城乡一体化的进展城乡一体化是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重要桥梁。

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人员流动、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便利促进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乡土社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护和传承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促进乡土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乡土社会的挑战与发展乡土社会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同时也有着自身的发展机遇。

《乡土中国》(1-14)各章段的核心内容和观点。

《乡土中国》(1-14)各章段的核心内容和观点。

《乡土中国》(1-14)各章段的核心内容和观点。

乡土中国 (1-14) 各章段的核心内容和观点第一章:乡土的意义和内涵本章介绍了乡村和农民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分析乡村的特点和农民的生活方式,揭示了乡土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第二章:乡土社会的组织结构本章主要探讨了乡村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层级。

阐述了乡村社会由家庭、村委会、农民合作社等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组织构成。

第三章:乡土经济的特点与问题本章着重研究了乡土经济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介绍了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以及农民面临的土地问题、农产品销售困难等挑战。

第四章:乡土政权本章讨论了乡村政权的特点和功能。

分析了乡村政权的组织形式、权力结构以及政府与农民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土地制度与农村改革本章重点研究了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农村改革。

探讨了土地所有权、土地流转和土地承包等问题,并介绍了农村改革对乡村社会带来的影响。

第六章:乡村社会生活与乡村文化本章介绍了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讨论了乡村社会的婚姻、教育、宗教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乡村文化的重要性。

第七章:乡村社会变迁与发展本章研究了乡村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通过分析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揭示了乡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八章:现代农民与农村工作本章探讨了现代农民的角色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性。

分析了现代农民的特点、职责以及他们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第九章:城乡关系与农村建设本章讨论了城乡关系对农村建设的影响。

强调了加强城乡交流和合作、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第十章:农村土地资源与环境问题本章关注农村土地资源与环境问题。

讨论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与策略。

第十一章: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本章介绍了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的作用。

探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和其中的机遇与挑战。

第十二章:农村社会保障与乡村社会治理本章主要研究了农村社会保障和乡村社会治理的问题。

分析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和乡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民族-国家 (主权)
民主-国家 (人权)
中国——构建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相对均衡的现代国家
通过增进社会福祉和保障公民权利而获得政治认同的意义远大于回归历史传 统和伦理关系的文化认同。
精品课件
第一篇 现代国家与“三农”问题
现代化视野中的“三农”问题 一、“三农”问题何以发生:现代化进程 二、“三农”问题何以表现:国情与特点 三、”三农“问题何以解决:现代化取向 阶梯性社会与 ”三农“的提升 “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构建 一、小农之“小”与社会之“大” 二、“小农”与“社会化”的张力 社会化小农: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视角 一、小农经典理论的经典语力所不逮 二、社会化小农:定义界定与条件分析 三、社会化小农:理论假设与分析框架 四、社会化小农:理论与现实意义 如何认识当今的农民、农民合作与合作组织
精品课件
“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
一、小农之“小”与社会之“大” 当今的农民属于“小农”,“小型化”趋势突出,主要表现在: 其一,农户耕种的土地规模小;其二是,农户的家庭人口数量小; 当今的小农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变化,小农户所处的和面对的是一个大社 会。一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化,自我消费转变为产品交换;二是生活方式的 社会化,交通方式的转变 等;三是交往方式的社会化,“熟人社会”转 变为“陌生人社会”。 二、“小农”与“社会化”的张力 一是它展示着农户任然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在开放的社会体系中,农民兼 业的程度愈来愈高,农民收入越来愈多样化。 二是社会化的小农使农民面临新的压力;小农与社会化作为两极,存在三 大内在矛盾:生产条件的外部化与自我生产能力弱小的矛盾;生活消费的 无限扩张与满足需求能力有限的矛盾;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与集体行动能 力不强的矛盾。(社会化给小农带来的是货币化的压力)
精品课件
第五篇 现代国家与新农村建设 国家整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国家与社会的二元整合:城乡分化 二、国家与社会的一体整合 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城市带动乡村” 一、世纪之变:从农村到城市的战略转移 二、城市带动乡村的机制 三、城市带动乡村的条件:新城市建设 在社会主义型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一、农村社区:建构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基层管理体制创新 现代国家的建构与农业财政的终结 一、现代国家建构与乡村整合 二、庞大的政府体系与弱小的农业财政 三、城乡统筹与农业财政的终结 农村微观组织的再造与社区自我整合 一、乡村治理体系中社区民间组织的缺失 二、杨林桥社区建设的动因及自我整合机制 三、社区自我整合的效能与启示
现代国家建构与土地制度变迁 一、“土地归公”:民族-国家的逻辑 二、“地权属民”:民主-国家的逻辑 土地问题的实质是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问题 防止无地青年“农民”游民化
精品课件
现代国家建构与土地制度变迁
一、“土地归公”:民族-国家的逻辑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中国土地制度变迁基本上都是围绕民族-国家的建构 而展开的。民族-国家的基本逻辑是统一的主权、强大的中央权威和对社 会的支配力。中国以国家力量推动土地改革、集体化,实行“土地归 公”,不仅建立了统一的领土主权,而且耕地的私权集中于国家之手。 二、“地权属民”:民主-国家的逻辑 随着民主-国家的建构,需要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将农民对土地的 经营和收益由“责任田”向“权利田”转变,以国家赋予农民土地权利来 重新建构农民的土地主任地位及对国家的认同。所以,《物权法》将农村 土地权更多地归属于农民个人,并不损害国家整体利益。
精品课件
土地问题的实质是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问题
将土地分给农民,是劳动者与土地直接结合,赋予和保障农民的土 地 权益,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更多财富的根本出路。国家的主要任务是 保护农民,而不是与农民争利。因为与农民争利最终会失去农民的支持, 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防止无地青年“农民”游民化
基本走向:通过各种方式使这批人从无地可种尽快转换为有业可就。 一是逐渐改变简单的以现金不畅的征地方式,尽可能实行“以土地换就 业”、“以土地换社保”,将无地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就业指导范围, 开拓就业渠道,提供促进就业的政策,逐步保证无地的青年“农民”能够 在失地后有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 二是引导无地青年“农民”自主创业。
重点是:城乡统筹、农民进程、资本下乡、民主合作。
精品课件
阶梯性社会与 ”三农“的提升
阶梯性社会是对目前中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从都城到村庄,好 似 一步一个台阶,拾级而下,,贫富差距呈阶梯式拉开,单纯从事农业的村 庄处于阶梯的最低一级,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处在最低层次。 “三农”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在于国家战略专业和体制改革,为农民减负。 “多予少取” 其次,在于农民进城,为农民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提供“直通车”。 “外出务工、以工补农” 再次,推进资本下乡,促进农业的强势化。 “资金、科技、管理、人才下乡” 最后,提升农民的对话和谈判地位。
精品课件
第一篇 现代国家与“三农”问题
现代化视野中的“三农”问题 一、“三农”问题何以发生:现代化进程 二、“三农”问题何以表现:国情与特点 三、”三农“问题何以解决:现代化取向 阶梯性社会与 ”三农“的提升 “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构建 一、小农之“小”与社会之“大” 二、“小农”与“社会化”的张力 社会化小农: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视角 一、小农经典理论的经典语力所不逮 二、社会化小农:定义界定与条件分析 三、社会化小农:理论假设与分析框架 四、社会化小农:理论与现实意义 如何认识当今的农民、农民合作与合作组织
了作者创新观点,对于深入认识当代中国乡土社会具
有独特价值。
精品课件
“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
民族-国家 即有统一的中央权威在其领土边界内实行自主治理,并
有公共民族利益和国民文化的主权国家,突出的是主权范 围,主要反映的是国家内部的整体与部分和国家外部的国家 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民主-国家
强调的是按照主权在民原则构造的国家制度,主要反映 的是国家内部统治者与人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其衡量标 准是统治的合法性的民意基础,即统治权力是否按照体现人 民意志的法律取得和行使。
精品课件
三、社会化小农: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 1、目标与动机:货币收入最大化 社会化小农是器占主导地位的行为和动机是货币最大化,同时有些农户追求 生存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2、家户变迁:家与户的统一与分离 家庭从大变小,是社会化的结果。 3、社会化小农:生产与消费模型 从社会化小农收入的角度和支出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收入的角度看有两种约、 束决定模型:生产约束模型和消费约束模型Ⅰ,从指出角度看主要是消费约 束模型Ⅱ。 4、劳动力配置:社会内卷化还是家庭内卷化 商品小农在生存最大化的目标下,劳动力配置是家庭内卷化;而社会化小农 时期,在货币最大化的目标下,劳动力配置是社会内卷化。究竟是社会内卷 化还是家庭内卷化取决于两者机会成本的比较。 5、社会化小农:分化和资本积累 6、收入源泉:农业、农村抑或农民 社会化小农发展阶段:农业重点是解决生存问题,农村重点解决归宿和落脚 问题,农民才是核心,农民重点要解决就业问题。 四、社会化小农:理论现实意义
的知识利益的冲突,而不是合作。 当下的农民已进入或被卷入社会化过程之中,正在成为“社会化的小农”。 三、是“农民善分不善合”还是“农民善分也善合” 在利益的驱动下,农民既善分也善合 四、是封闭的“集体合作”还是开放的“专业合作” 当下的农民合作需要的是超出地域、行政限制的专业性合作。
精品课件
第二篇 现代国家与土地问题
一、是“组织农民合作”还是“农民合作组织” 二、是“原子化小农”还是“社会化小农” 三、是“农民善分不善合”还是“农民善分也善合” 四、是封闭的“集体合作”还是开放的“专业精品合课作件 ”
现代化视野中的“三农”问题
一、何以发生:现代化进程 客观经济社会基础主要包括工农、城乡、市民与农民等差别的产生等;主观 基础包括自由、平等、人权等现代意识产生和传播;由此可以看出,“三农” 问题实质上是现代化进程中两种文明的并存和差别而产生的政治社会问题。 这是由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决定的。 第一,中国的现代化是有外部引起的;第二,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极不均衡; 第三,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制度安排。 二、何以表现:国情与特点 (一)、主要特点 其一,“三农”问题之首是农民问题。 人地矛盾严重制约“三农”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民收入缓慢;二是农 民就业不足。 其二,农民问题之首又是土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资源配置的低效 率;二是土地收益分配的不合理。 其三,土地问题的核心是权益问题。 三、何以解决:现代化取向 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在市场化、城市化和民主化进程中总体性解决。
现代国家 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
-----徐勇
精品课件
主要内容
以现代国家建构为视角,分析和解释了乡土社



改造和建设,认为传统乡土社会是自然成长的,而当
代乡土社会则是国家建构的。
运用现代国家建构理论和政治学研究实证的方
法,对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土地问题、村民自
治、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
精品课件
如何认识当今的农民、农民合作与农民组织
一、是“组织农民合作”还是“农民合作组织” 农民合作组织,它是基于农民内在需要而建立的组织,是农 村社会的自主性整合。它能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 二、是“原子化小农”还是“社会化小农” “原子化”来比喻互不联系、高度分散化的社会,“原子化的农民”带来
精品课件
社会化小农: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视角
一、小农经典理论的经典与力所不逮 小农理论分为四大学派: 一是恰亚诺夫“生存小农”学派;二是马克思“剥削小农”学派;三是舒尔 茨“理性小农”学派;四是黄宗智“商品小农”学派;以上四个小农理论受 时代的局限,其假设和结论无法解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农的动机与行为。 二、社会化小农:定义界定与条件分析 基本界定:社会化小农是解释性概念,它包括小农经济、社会化小农生产、 社会化小农发展阶段、社会化小农(主体)。共同特征:一是社会化程度较 高,二是经营规模比较小,三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形态,具有众多与其他发展 阶段不同的特征。 形态和形式:1、纵向层面的小农社会化形态。共四种:以亲缘为载体的小 农社会化;以非亲缘为载体的小农社会化;以商品为载体的小农社会化;以 系统为载体的小农社会化。2、横向层面的小农社会化具体形态,分为生产 社会化和生活社会化。3、生产要素层面的小农社会化,主要有土地社会化、 资金社会化、劳动力社会化和信息社会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