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拿来主义 第一课时)
2024版《拿来主义》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精选)
![2024版《拿来主义》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172e0d9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4c.png)
25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01
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拿来主义的含 义,并分析其利弊。
2024/1/29
02
思维能力提升
03
学习态度与参与度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的批判性思 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现出 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态
结论部分
总结全文,强调“拿来主义”的危害性 和不可取之处,提出对待文化遗产和外 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9
关键语句解读
2024/1/29
“拿来主义”的含义
01
指不加分析地盲目模仿和照搬外来文化或别人的经验、方法、
理论等。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02
强调对待外来文化要有独立思考和鉴别能力,不能盲目跟风或
富有现实意义
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盲目崇 外、照搬照抄等倾向而写具有很强 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11
03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引 导
2024/1/29
12
《拿来主义》主题思想阐述
批判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想
文章指出,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都是不可取的,应该根据本国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吸收外来 文化。
2024/1/29
6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
教师对文章背景、作者及主要观 点进行介绍和讲解,引导学生进
入学习状态。
2024/1/29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文章 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案例分析法
结合文章中的文化现象,选取典型 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 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其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84a8ebdd88d0d233d46aea.png)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总体把握文意,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和因果论证等方法,领会文章的逻辑美,增强思维的逻辑性。
3.体会幽默犀利、准确生动的语言风格。
4.领会探讨“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总体把握文意,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和因果论证等方式,增强思维的逻辑性。
教学方法点拨解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重在知人论世和理清文脉,从整体上梳理文章的内容与结构,领会论证方法和论证方式,品味逻辑美。
第二课时重在品味语言美和思想之美。
教学环节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联系写作背景解题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半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却存在着多种思潮。
封建遗老遗少妄自尊大,“尊孔读经”,排斥外国文化,掀起复古主义思潮,一些“清醒的青年们”被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盲目排外;资产阶级买办文人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否定传统文化,鼓吹“全盘西化”;左翼文艺队伍中,对外国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问题,思想也比较混乱,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一些人反对吸收外国文化。
更恐怖的是:蒋介石讨好英美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奉行投降主义,一味“送去”,出卖民族文化遗产;帝国主义除了掠夺我国资源外,还不断“送来”西方文化,腐蚀民众,中国面临“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鲁迅先生针对这种错误思潮泛滥的状况写了《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系列杂文。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今天我们学习最能代表他风骨的又一杂文《拿来主义》。
鲁迅的杂文:短小精悍;针砭时弊,旗帜鲜明,富有斗争性和论争性;议论说理形象;语言上嬉笑怒骂,冷嘲热讽,尖刻犀利。
杂文是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评论,评论离不开对象,有很强的针对性,对象是什么?结合课下注释和刚才介绍的写作背景说说。
《拿来主义》优质教学设计1(第1课时)
![《拿来主义》优质教学设计1(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45ab4c147c1cfad6185fa723.png)
《拿来主义》优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
2.学习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议论文中对问题进行论证的方法。
3.引导学生了解鲁迅杂文的特点,学习恰当选用语言材料、语言手段,从而增强论证效果的技巧。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在进行论证时的逻辑思路,深入领会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的效果。
2.探究“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正确对待中外文化。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中心论点。
2.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课文内容。
3.理清写作思路,明确论述特点。
重点难点1.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课文内容2.理清写作思路,明确论述特点教学设计。
一、介绍学习方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
我们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这篇课文,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主动探究答案,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本堂课的学习需要大家发散思维,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并且有效地解答疑问。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读课文时不要求全班齐读,而是以各自习惯的方式自由进行,可以是朗读,也可是默读。
在独立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朗读课文,培养整体感知能力,提升对课文的认识。
)三、讨论学习内容,明确学习方法1.自主探究。
开始探究前要明确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同学有启发,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现在开始自主探究,请你就论点、论据、论证等主动提出问题,问题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提出后自己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
2.小组内交流,然后组长整合问题作为代表发言,全班一起现场探究。
四、探讨论点,“拿来”的真意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的论点为什么不在文章的开头提出来?明确:1.本文的论点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01098b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8.png)
《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设计教学⽬标:1.知识⽬标:了解相关作者详情,从历史的⾓度了解但是社会背景下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2.能⼒⽬标:理清课⽂思路,品味犀利幽默和富有穿透⼒的语⾔,感悟“拿来主义”,掌握⽐喻论证、类⽐论证和对⽐论证等论证⽅法;3.情感⽬标:结合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语⾔的品味,由⽂及⼈,由论及⼈,领悟“拿来主义”对当下的指导意义,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化遗产。
教学过程第⼀课时⼀、初感“拿来主义”(⼀)课堂导⼊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件事,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贵国改⾰开放,学习西⽅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冯先⽣是这样回答:“不!⼈吃了猪⾁不会变成猪,吃了⽜⾁不会变成⽜。
”(⼆) 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卖国主义政策,实⾏反⾰命⽂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艺队伍中,⼀些⼈反对继承旧⽂化,反对吸收外国⽂化,造成思想混乱.鲁迅先⽣就写下了这篇杂⽂,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活运动”。
于是⽂化界的反动⽂⼈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命⽂化的传播和发展。
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些反动⽂⼈的基本特点。
⽽⼀些资产阶级买办⽂⼈,⽢作“洋奴”和“西崽”,极⼒⿎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化传统,以此对抗⾰命⽂化。
为了促进⾰命⽂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艺队伍中进⾏了对⽂艺⼤众化和⽂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
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
根据⽂章内容来看,当时⼀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对⼀切外国的东西部有⼀种恐惧⼼理。
《拿来主义》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7dbbe7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2.png)
《拿来主义》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背景和意义;(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3)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有批判性和选择性;(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2. 作者观点的把握和论证方法的鉴赏;3. 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 作者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和评价;3.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思考;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背景和意义;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4.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思考;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写作能力的展现。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和分享心得的质量。
七、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与《拿来主义》相关的鲁迅其他作品,加深对作者思想的理解。
3.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针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进行研究性学习,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第一课时- 副本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第一课时-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ad20260410a6f524ccbf85e2.png)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重点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
【教学难点】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分析与引导提问相结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
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
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二、背景介绍: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主张“全盘否定”;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
鲁迅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三、课文字词:自诩(xǔ)残羹(gēng) 冷炙(zhì)冠冕(guān miǎn)堂皇骨髓(suǐ)吝啬(lìn sè) 蹩(bié) 孱头(càn)礼尚往来:崇尚,重视.自诩:自我夸耀.譬如(pì):比如。
四、速读文本,围绕题目“拿来主义”,思考:1、什么是“拿来主义”?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他占有,挑选。
14.拿来主义 教案 第一课时
![14.拿来主义 教案 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4eaa52267ec102de2bd89cb.png)
课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
授课时间
2016.10.
授课班级
16.6
授课类型
讲授课
教具准备
多媒体
出席人数
缺席人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文章的观点、思路和结构。
能力目标
揣摩语言,领会词语的讽刺意味,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情感目标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教学分析
重点
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的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实行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就不担心变成资产阶级吗?”冯先生回答:“不!就像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因此在学习新的文化和继承过去的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而这个原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拿来主义》的主旨思想。
二、简介背景,作者展示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
1.预习课文,思考课后三、四题。2.写一篇短随笔,谈谈你对中外文化的态度。(300字以内)
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一些练习题,以便于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大胆讨论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最新整理《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最新整理《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c1f2c27c77232f60ddcca1cc.png)
最新整理《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第一课时)《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鲁迅在文中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
一、教学目标1、明确文章的整体思路;2、归纳总结鲁迅杂文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重点语句;2、以1-6段为例学习鲁迅杂文“论时事不留情面,砭痼弊常取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设计课前预习内容:1、你喜欢阅读鲁迅的文章吗?2、关于《拿来主义》,你希望老师讲些什么?3、对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二)导入课文利用课前的交流时间,老师问了同学们一些问题。
其一、你们喜欢阅读鲁迅的文章吗?结果正如我所想象,大多数的同学表示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其二、你们希望老师课堂上讲些什么?有宏观的要求:多讲讲文章的写作思路,多谈谈文章的写作特色;也有微观的要求:把拿来主义的含义讲明白,解释一下鲁迅先生为什么不欢迎外国送来的香粉、电影;其三、你们有什么不太理解的地方?这个就更多了,“不知后事如何”是什么意思?梅兰芳不是让人敬仰的京剧艺术大师吗,他还蓄须明志呢,鲁迅先生为何还批评他?为什么要从“送去主义”说起呢?“抛来”不就是“抛给”吗,两者有何区别?为什么突然讲到一所大宅子?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我弱弱地问一下,为什么鲁迅写的文章总是含义非常丰富,比如我曾经读过的一个句子: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树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两个问题:其一、这篇文章怎样理解?其二,我们从《拿来主义》里拿什么?老师看到这些,一方面觉得你们是一群善于思考的热爱阅读的学生,一方面又担心这有限的课堂怎可解决如此多的问题。
《拿来主义》第一课时示范教案
![《拿来主义》第一课时示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815096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6.png)
《拿来主义》第一课时示范教案(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拿来主义》第一课时示范教案(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提示:这实际上涉及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9ecb2c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2.png)
《拿来主义》教案•相关推荐《拿来主义》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拿来主义》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拿来主义》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一、导语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
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
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
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1、放录音“拿来主义”提问:“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听完录音后回答)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e883e6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6.png)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拿来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分析并评价“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辩论能力。
1.2 教学内容引言:介绍“拿来主义”的背景和定义。
主体部分:讲解“拿来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结尾部分:讨论“拿来主义”的优点和局限。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拿来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理解“拿来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分析“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2.2 教学难点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层含义和哲学思考。
评价“拿来主义”的优点和局限。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拿来主义”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拿来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拿来主义”的应用。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手段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理论和案例。
讨论材料:提供相关的讨论题目和素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案例,丰富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4.1 教学过程引言:介绍“拿来主义”的背景和定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主体部分:讲解“拿来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分析其优点和局限。
结尾部分:进行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总结“拿来主义”的意义和价值。
4.2 时间安排引言:5分钟主体部分:30分钟结尾部分:1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报告质量。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目,评价学生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自我反思:教师自我评价教学效果,寻找改进的空间和方向。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aa58b9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1b.png)
目
CONTENCT
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 拿来主义与创新能力培养 • 拿来主义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 课程总结与展望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拿来主义概念及背景
拿来主义的定义
拿来主义是指在学习、借鉴他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 进行创新和发展的一种思想和方法。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学校可以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质 的课程、教材、教师等资源, 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高质 量的教育服务。
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校可以积极开展与国际学校、 教育机构等的合作与交流,促 进教育国际化发展,提高学生 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社会生活中拿来主义应用
学习借鉴优秀文化
人们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民 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髓,丰富 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素养,促进文
化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
引进时尚元素
人们可以关注时尚潮流和趋势, 引进时尚元素和流行文化,丰富 自身的审美和品味,提高生活品
质。
利用互联网资源
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海量信 息和资源,获取各种知识、技能 和经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 综合素质。同时也要注意防范网
络风险和负面影响。
04
拿来主义与创新能力培养
拿来主义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
尊重多元文化
拿来主义强调尊重不同文化的独 特性和多样性,以开放的心态接
纳和理解异文化。
促进文化融合
通过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元 素,拿来主义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 之间的融合和共生。
推动创新发展
拿来主义鼓励在跨文化交流中汲取 灵感和创意,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2024年)《拿来主义》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
![(2024年)《拿来主义》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cbfc806a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2d.png)
14
04
跨文化交流与拿来主义实践
2024/3/26
15
跨文化交流概念及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定义
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 行的交流活动,涉及语言、价 值观、习俗、信仰等多个方面
《拿来主义》优秀公 开课教案第一课时
2024/3/26
1
目录
2024/3/26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拿来主义思想内涵探讨 • 跨文化交流与拿来主义实践 • 创新思维培养与拿来主义精神传承 • 课程总结与展望
2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2024/3/26
3
《拿来主义》概述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著名杂文,旨在批判当时中国社会对待外来文化的错 误态度,提出“拿来主义”的思想,即要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以促进本国文 化的发展。
9
文本风格与修辞手法
本文采用了杂文的文体形式,既 有议论文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又
有散文的灵活性和形象性。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 反问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 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
力和感染力。
文章的语言风格犀利、幽默,既 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
2024/3/26
10
03
具备创新思维的人能够在工作和学 习中脱颖而出,提出独特的见解和 解决方案,从而增强个人竞争力和 市场价值。
21
拿来主义精神在创新思维中体现
01
拿来主义精神内涵
拿来主义精神是指在学习和借鉴他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
《拿来主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ae6476d011ca300a6c390df.png)
如果我写《拿来主义》,我会怎样构思?请拟出写作提纲,详略不限。
对应问题一:
1、什么是“闭关主义”?“闭关主义”是怎样变为“送去主义”的? 2
2、、“送去主义”的危害、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4、“抛来”与“抛给”的区别是什么?“拿来”与“送来”的区别是什么?“拿来主义”含义是什么?
语文教学设计
内容:《拿来主义》第一课时
教学课题
《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
2.理清作者思路,感受鲁迅先生思维的严密。
3.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与意义,正确对待祖国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5.品析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犀利、幽默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
2.理清作者思路,感受鲁迅先生思维的严密。
3.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与意义,正确对待祖国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情境设计
问题设计
情境一:文化、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积累与创新,也离不开横向的沟通与借鉴,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便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他的著名杂文——《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第一课时教案
![拿来主义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c51de5551810a6f52486df.png)
拿来主义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古董 送画 送活人 媚外求荣
说明:教师备课笔记由学校自订式样并附后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内涵。
更新、补充、 作者及时代背景介绍。 删节内容
使用教具
多媒体
课外作业
1、课后练习五;2、预习文章的后半部分。
课后体会
说明:教师备课笔记由学校自订式样并附后
江阴市周庄职业高级中学教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导 [新 入] 授]
一、作者及时代背景 请学生结合阅读提示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二、阅读分析 1、正音、解词: [课堂练习]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 2、本文思路: [引导思考]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本文的思路。 分为两部分: 第一段(§1-4):破“送去主义”。 第二段(§5-10):立“拿来主义”。 3、[组织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只把锋芒指向学艺方面的几件小事, 而不去揭露出卖领土和资源的重大罪行呢? (3)、第 3 段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4)、“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 (5)、全文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却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送去主义,这种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 么好处? (6)、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咀嚼(即捧、挂等)。 4、[教师讲评] 根据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讲评并归纳。 讲评 1: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血脉相承、衣钵想继的;2)都是 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板书)
江阴市周庄职业高级中学教案
教师姓名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 年 月 日
《拿来主义》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1
![《拿来主义》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1](https://img.taocdn.com/s3/m/12f1a3c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7c.png)
《拿来》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拿来》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五)学习第三第四段可围绕以下考虑展开。
1、接下来我们来梳理第三段的思路,哪位同学来概述一下?明确:这一段主要写送去的危害。
2、作者先说“当然,可以只是送出去,也不算是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假如说第一段是说明“送去”只知道献媚讨好而不敢拿,那么这一段是要驳斥送去者怎样的想法?明确:送去者可能会说:“我丰富,我大度,我不需拿。
”有人自恃中国地大物博,送一点出去无碍大局。
3、好极了,可见要充分地阐述,必须先理解对方可能的根据或者观点,再逐一驳斥,这样才是有的放矢。
列举尼采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关于煤的说法说明了什么?这两者是什么关系?明确:说明我们并不丰富,所以不能只是送去总是送去。
这两者是类比关系。
4、好的,作者充分阐述了“送去”带来的危害,这危害是什么呢?明确:“要不然,那么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5、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明确:“磕头贺喜”、“讨”等词语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____奴景况。
“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佳节大典”之时,丧失主权的奴隶们只能磕头讨一点“残羹冷炙”,这是怎样的可悲!6、倘假设是你们来说某现象带来的危害,你们会怎么说?鲁迅先生这样说有什么特点?明确:高度概括,又很形象。
7、鲁迅杂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高度抽象概括,典型形象议论”,用他自己的话便是“论时事不留情面,砭痼弊常取类型”,这“类”便可理解为“抽象概括”,这“型”便可理解为“典型而形象”,将概括的现象复原为更具典型性的形象。
“典型形象议论”我们已经体会到了,当然在阐述“怎样拿来”的局部表达的更为突出,这是后话。
那么“高度概括现象”从这篇文章是否可以表达?明确:自从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破之后,中国的统治者们与列强定条约、割地赔款,这种丧权弱国的行为不知道有多少,应该怎么去表述,要花多少文字去表述?而鲁迅先生只用“送去”四个字,足可见对现象的“高度抽象概括”。
人教统编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拿来主义第一课时
![人教统编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拿来主义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cdb2286cff00bed5b9f31dda.png)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拿来主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在当时的文化战线上,他是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只要他的生命不息,他的战斗就决不停止。
而今,鲁迅早已去了,一个艰难地苦苦追求真理,为人们寻求解放道路的人;一个以笔作刀枪,与顽固的反动势力进行厮杀的人;一个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亲爱的祖国、献给人类最伟大的事业的人早已去了;但在他身后留下的,是一份无法估量的巨大财富。
他憧憬的目标,已经实现,而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人们不断地奋进。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及作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积累重要的词语,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意。
3.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意义。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文章词句,品味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先破后立论证方式及对比、类比、比喻等论证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文章,领会作者观点态度。
文化传承与理解:明确“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学会正确客观地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三、预习检测1.查字典,读准下列汉字的读音,在课本上做标注。
自诩()冠冕()蹩()进国粹()残羹()冷炙()吝啬()孱()头脑髓()孱()弱xǔ guān miǎn biécuì gēng zhìsè cànsuǐ chán2.识记下列汉字的字形,解释重点词语含义。
读两遍。
礼尚往来孱头蹩进冠冕堂皇脑髓譬如残羹冷炙给予国粹礼尚往来:尚,注重。
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
冠冕堂皇:冠冕,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堂皇,很有气派的样子。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37e0a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d2.png)
《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精选17篇)《拿来主义》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本单元也是高中必修的五册教材中的一篇杂文,地位重要又特别,承接着第三册“表达交流”单元学过的有关议论文常识,又要为如何学习同单元的随笔三篇摸索道路。
主要学习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理解破立结合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能力,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关注并能正确评价社会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良知,富有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当代学生是伴随着多元文化成长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使他们的视野拓宽,见识大大超过了前代人;社会流行的短平快浅的阅读,使他们追求怪异离奇的情节和搞笑的戏谑语言,而对于真正纯唯美或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反倒缺乏审美能力和兴趣。
而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有着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文中针对的背景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远,不利于学生解读文本内容;论述的方式和逻辑层次较有深度;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是众说纷纭。
高中生正处于文学鉴赏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提升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如何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是重难点。
三、设计思想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教学应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有侧重。
注重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拿来主义
从容说课
这是鲁迅先生1934年写的一篇著名杂文,主要针对当时对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
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用的是杂文体,并非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宜简化头绪,突出中心,淡化一些与中心关系不甚密切的部分,着重于鲁迅对于接受外来文化和文化交流的思想的学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道理的。
然后,向课外延伸,讨论一些有关与“拿来”有关的话题,以强化对该问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真正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内外分发的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作者独特的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认识。
过程与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充分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在文明对话中必须具有自主意识,懂得怎样选择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入睡。
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
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上窗子。
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我想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推进新课
师“拿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在它上面加上一个“主义”呢?
生“拿来”是一个动作行为。
“拿来”加上“主义”,是因为它很重要。
师这里的“拿来”跟我们平时所说的“拿来”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种形象的说法。
“主义”是指一种重大原则或主张。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的独创,有它特定的含义。
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种原则或主张呢?我们先简单地来看一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
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共同来理一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请同学们先浏览1~7段。
师文章一开头就谈“闭关主义”,请问同学们“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生“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
师“闭关主义”的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
生封闭、落后。
师还是那句老话,“落后就要挨打”,看来“闭关主义”是行不通的。
于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做法呢?
生搞“送去主义”。
师对!请问搞“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
生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
生还有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到欧洲去。
生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师为什么要送?
生还不是给外国打怕了,害怕外国。
师送的实质是什么?
生媚外、讨好。
生投降。
师文中有一个精彩的动词,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送去时的讨好面目,请大家找一下。
生捧!
师对。
一个“捧”画尽了奴才相!
师鲁迅先生说,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样理解“进步”一词?
生反语。
师对!这是写作手法,它的含义是什么?
生“进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剧了,加深了。
师很好!一个劲儿地送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危害?用课文原话说。
生“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
师残羹冷炙是吃剩的饭菜,用这样的东西来奖赏子孙未免太过分了,因为只有什么人才能用残羹冷炙?
生叫花子,要饭人。
师你给叫花子的残羹冷炙是奖赏他么?
生同情他。
生打发他。
师“同情”也好,“打发”也好,只能算是施舍。
好!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解释这种“奖赏”的?
生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师“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
生“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师讲得好,谁有新的见解?
生“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师讲得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
生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师帝国主义者送来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
生毒害中国人民。
生欺骗中国人民。
生用鸦片来换取中国的银两。
师因此,这种送的实质是什么?
生毒害。
生欺骗。
生侵略。
生掠夺。
师我们来整理一下刚才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闭关主义,封闭落后。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师既然这些方法都行不通,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生拿来,自己来拿!
师对。
鲁迅先生提倡“拿来”,而且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思路称为什么论证方法?
生因果论证。
师很准确。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来论证拿来主义的?请同学们浏览8~10段。
师鲁迅先生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
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思考一下,那“大宅子”是比喻什么?
师(引导)请看第1自然段,“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中的“学艺”指什么?
生泛指学术文艺。
师对!是文化遗产。
生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
生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生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师这三种人的本质分别是什么?
生逃避主义,懦弱无能,害怕继承。
生虚无主义,盲目排斥。
生投降主义,崇洋媚外。
师显然,这三种人的做法都是愚蠢的,那么正确的方法是怎样的?
生占有,挑选。
师好!请同学们朗读这一段,看看这里又拿了几样东西来打比方?分别说一说。
(学生朗读)
生(齐答)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
师对待“鱼翅”应有什么态度?
生“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
师“鱼翅”可以“吃掉”,那它是有益的东西还是有害的东西?
生有益。
师我们讲到“大宅子”是“文化遗产”,那“鱼翅”就是“文化遗产”中有益的东西,是精华。
我们再来看看“鸦片”是有益还是有害?
生有益,可以送到药房里去,供治病之用。
师没有害?
生当然有害,因为它毒害了中国人。
师所以,鸦片是既有益也有害的东西。
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华。
因此,我们应批判地吸收。
师对待“烟枪和烟灯”应采取什么态度?
生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师送博物馆干什么?
生展览。
生当纪念品,给人以教训。
师对!可以作为反面教材用。
师对“姨太太”又持什么态度?
生请她们各自走散。
师也是应该抛弃的、排除的,是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师从以上来看,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什么态度,该是下结论的时候了。
请同学们朗读第10自然段。
(学生朗读)
师找出结论性的句子。
生“我们要拿来。
”
师鲁迅先生归纳了“拿来”的具体做法,有哪几点?
生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前面说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占有、挑选。
归纳起来讲应具备什么条件?
生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师最后,我们看看拿来的目的是什么?
生给自己用。
师那么,自己有的东西要不要拿来?
生拿自己没有的。
师自己没有的东西就是新东西,因而,拿来的目的就是创新。
师我们应该注意到,在论证拿来主义时,鲁迅先生运用了一种特别富有表现力的论证方法,那是什么方法?
生比喻论证。
师对。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
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课堂小结
这节课,对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我们已基本了解。
下节课我们将结合当前的改革开放,继续讨论“拿来”这一话题,希望大家作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