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国家媒介与政治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不同国家媒介与政治的关系

不同国家媒介与政治的关系

不同国家媒介与政治的关系◆黄文龙罗安平:《试论政府议程与媒介议程关系——对苏联新闻体制再思考》.作家杂志.2007 No.11.摘要:虽然苏联已在历史中定格,但它在新闻领域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仍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本文从传播学视角来剖析苏联新闻体制,解读其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为探讨我国新闻媒体与政府关系提供思路。

文章从传播学角度进行再思考,认为苏联的新闻体制构成的拟态环境主要呈现两种关系模式,媒介议程等同于政府议程,媒介议程与政府议程的博弈。

获得的启示是,政府议程要把握方向,起主导作用,媒介议程还应兼顾公众议程,提供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发挥监督效能。

◆吕林:《中西媒介管理体制浅析》.研究生学苑.摘要:由于中西方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国际环境父母的差异,传媒管理体制自然不同。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国家和社会对媒介活动的制约机制。

通过参照西方国家媒介管理体制和媒介管理自身的特性,启示我国媒介管理体制。

文章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传媒管理体制是建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上的,因而更多的强调依靠社会力量调节媒介活动,即通过较为完备的立法、经济政策和社会中介组织来间接管理新闻媒介。

我国媒介至今在管理上依然带有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导致的管理的尴尬和实践领域的某些混乱,以及当今社会对媒介抱有的太多期待都给媒介管理主体提出了种种挑战。

再加上媒介管理自身带有的务虚性和业务性,启示我国媒介管理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方面参与的管理主体体系。

◆杨泽娟:《论西方大众传播媒介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Sep2006.V ol.7 No.5.摘要:西方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成为社会的“第四等级”,尤其是新闻媒介,越来越多的渗透和介入到政治领域,被比喻为政府的“第四权力”。

思考和探究它们的互动关系,以及出现的正负效应,对我国新闻媒介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通过西方国家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西方国家政党、政府对大众传媒的控制和利用两方面探究西方大众传播媒介与政治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

新媒体与政治传播关系分析

新媒体与政治传播关系分析

新媒体与政治传播关系分析作者:张务农来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10期在政治媒体化时代,西方媒体政治表达的传播学机理表现为政治意志、媒体意志以及公众意志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一、媒体意志与政治意志在传媒权力的广泛统治下,媒体是“一种我们已经无法抗拒、无法摆脱,也无从逃避的强有力的权力制度”。

现代传媒甚至可以为政府设置“议程”。

布尔迪厄就曾经说过:“被美国人称为: AGENDA(议事日程)的东西,越来越受电视的左右”。

然而,媒体不可能逃离政治,世界各国都在用法律或者政府机构对媒体进行“辖制”,“政府和政治经济权贵们操纵报纸的事实贯穿于整个历史”。

二、公众意志与媒体意志在媒体商业化时代,媒体为了生存必须迎合公众的口味和品位,必须寻找轰动性的报道主题,即是对于政治事件,媒体也要对其进行个性化、戏剧化和可视化建构以取悦观众。

然而,公众的品味和口味却是被媒体塑造了的“口味”和“品位”。

人的所谓“自主性”“意志自由”或“创造性生存”等,已经变成一种由大众传媒及其技术能力所主宰的装饰性东西——在传媒制度中,人其实已经丧失了对于周围存在以及人自身的价值敏感和有效判断力,而只能满足于对传媒制度技术优越性的高度信仰,沉迷于对大众传媒所编织的各种存在意义的消费。

三、大众意志与政治意志大众意志是西方政治所标榜的“民主价值观”的基石,“公投”“民测”“民调”似乎决定着西方政治的走势。

然而,政治力量利用了公众与媒体关系中公众的弱势状态:政治精英利用媒体商业化的弱点,创造出符合私利的更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政治形象,并借助媒体的力量推销给大众。

四、在政治意志、媒体意志、大众意志的关系中,三者构成了一个力量之环,而政治意志则是推动西方媒体政治传播的原动力在这个力量之环中,政治绑架传媒、传媒绑架民意、民意绑架政治。

例如,每逢美国国家大选,候选人往往为了“迎合民意”拿中国说事:攻击中国的人权问题、西藏问题、台湾问题、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等。

大众传媒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大众传媒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论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众媒介李崧播音与主持艺术学号:2009050707内容提要:本文从美国对外与对内两方面分析大众媒介在美国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通过打比方,距离等手法,说明大众媒介在美国政治生活举足轻重的地位。

21世纪的今天,大众媒介在美国所扮演的角色不可谓不重。

在国家建构中,大众媒介起着政治动员作用;民主建设中则起着传播民主思想、维护民主制度的作用;此外还有在行政方面起着促进合理化的功能等。

作为现代社会的"文化装置",大众媒介影响巨大。

在美国,传媒与政治的互动作为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美国的政治生活。

对它的关注,无疑可以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政治现代化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

大众媒介对美国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大部分人都不会否定,但在具体作用的认识上可能见仁见智。

而且对大众媒介的总括性描摹常因流于空泛而让人望而却步。

笔者不才,在此仅美国对外与对内的政治生活分析大众媒介作用,撮其要端,条陈如下,望专家指正。

在对外政治中的大众媒介——定音锤、游码、加速器“在华盛顿,真正为外交政策制定日程的,不是在白宫,而是在编辑室和记者的屋子里面。

”这是摘自美国某位学者的言论。

从早几年前开始,大众媒介就通过向公众传递全球信息,编制新闻程序,从而影响外交政策日程的确定。

国际政治和外交信息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通过通讯社、电视网络、广播电台、因特网以及报刊等媒介进入有关政策制定人员的办公室,成为制定政策不可或缺的依据。

美国第三十九任总统里根在任期间每晚和他的高级助理一起观看电视新闻,然后研究电视新闻对政府决策的评论,并对第二天将会爆发新的热点问题进行预计以及讨论如何对付这些问题。

曾任里根于布什两任政府外交事务顾问的丹尼斯·罗斯曾表示:“在突发事件中,从CNN报道中所获取的信息比从政府自己的渠道要多得多。

”可见,当今大众媒介早已不仅是政府对外政策得传声筒,更是决定外交政策的一把定音锤。

为外交决策提供信息、决定外交政策方向的同时,大众媒介在某种程度上也充当着影响外交政策的轻重缓急的角色,正如天平上的游码决定着天平倾斜方向一般。

媒体权力与政治的关系

媒体权力与政治的关系

媒体权力与政治的关系伏向明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的共同体依靠信息传播得以维持,而大众传媒作为人类传播信息的基本渠道对于现代政治生活的影响在深度还是广度上达到了空前程度。

也正是因为媒介强大的影响力使它成为社会中重要的力量,这种力量通常表现为话语权,媒体通过这种权力影响大众,从而与政治产生割不断的联系。

法国的拿破仑曾认为一个报馆胜过三千支毛瑟枪,近代中国学者梁启超则说报纸可以生一切,可以灭一切,可以吐一切,可以纳一切。

从这些不难看出媒体权力的影响。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巴克指出:通过大众媒体摄取信息,获得休闲和娱乐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方式、人们对于媒介的依赖愈来愈大。

随着依赖性的不断增大,大众媒介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改变各种态度和信念的可能性也将愈来愈大,这种可能性极大地扩大了媒介在政治中的影响。

但是这种影响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受到媒体自身权力大小的制约。

他受到政治制约的程度、自身权力的大小取决于他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

而它的政治属性又影响着它的政治功能的发挥。

在资本主义社会,大众媒体的政治属性表现为资本控制下的“社会共器’’。

在社会主义社会,大众没体表现为党性原则支配下的舆论工具和“灵魂工程师”。

而媒介政治功能包括政治沟通功能、权力监督功能、政治控制功能。

一、政治沟通功能那什么是政治沟通功能?美国学者K.W伊奇在《政府的神经:政治沟通与控制的模式》一书中吧政治沟通看成是政治系统内部的机制对信息的接受、选择、存储、分析和处理。

政治沟通首先表现为统治阶级或精英关于政策价值的传播,有效的传播能i够获得民众广泛的认同并的到他们的支持。

政治沟通还表现为民意的上达。

人们的深切愿望和不满情绪如果借由媒体宣泄表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二、权力监督功能代表舆论行驶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大众媒体对于政府工作公正、透明的报道使政府的工作置于大众的监督之下。

从而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消除腐败。

但是必须辅之以相应的法律,否则作用就不是那么明显了。

不同时期美国政治选举与大众传媒的互动

不同时期美国政治选举与大众传媒的互动

不同时期美国政治选举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大众传媒与政治选举是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美国作为民主国家的诞生地,在诞生之初就大量运用大众传播手段进行民主选举,并且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不断将大众传播的新技术、新手段运用到政治选举中。

可以说,对大众传播手段的运用是否合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选举的成败。

电台成就了罗斯福的“电台总统”形象,电视成就了肯尼迪的“电视总统”形象,互联网成就了奥巴马的“网络总统”形象。

事实证明,当一种新的大众传播技术手段跻身主流,或占据传统大众传播领域的相当份额时,就必须予以重视。

如何充分的利用大众传播的手段,进行最广泛的传播,并且调动最广大选民的积极性,就成为政客们应该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标签:大众传播美国总统选举新媒体1大众传媒与美国政治选举概述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

1.1报纸从职业和教育程度来看,阅读报纸的阶层可以说是媒体中幅度最广泛的。

报纸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弹性大、灵活、及时;对当地市场的覆盖率高,易被接受和被信任。

而其缺点则主要在于传递率低、保存性差、传真度差、传播版面太小易被忽视。

1.2广播作为四大媒体之一的广播的特性首推时效性。

报纸由于广播的出现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就是时效性被夺走。

广播可以向全国,也可以向特定的地域做传播。

总体来看,广播的优点在于信息传播迅速、及时,传播范围广泛,选择性较强,成本低。

其缺点是只有声音传播,信息展露转瞬即逝,表现手法不如电视吸引人。

1.3电视电视是现代传播的主角,电视是现代所有媒体中最家庭化的娱乐媒体。

因此,对视听者的亲近感也很强烈,是感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媒体。

电视传播有其他媒体不可比较的示范效果,常常成为话题的创意作品也肯定被电视传播诱导出来。

电视媒体的主要优点是诉诸人的听觉和视觉,富有感染力,能引起高度注意,触及面广,送达率高。

而主要缺点在于成本高、干扰多,信息转瞬即逝,选择性、针对性较差。

传媒与政治的关系与解读

传媒与政治的关系与解读

传媒与政治的关系与解读在现代社会中,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和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的运转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与此同时,政治作为国家权力的集中体现,在媒体的表现及影响范围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因此,传媒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传媒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传媒的作用及影响、政府对传媒的控制等方面进行阐述和解读。

一、传媒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传媒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指媒体在社会和政治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当政治和社会事件发生时,传媒作为信息的传递者,会对于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报道,然后通过媒体的力量传递给公众,进一步影响人们的思想、态度、意见和成见。

而政治家和政府则通过媒体,获取和影响公众的认知、观念和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传媒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非常紧密,双方都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传媒对政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对于社会形态、公众意见、舆论导向等方面的影响。

而政治则在监管媒体、调控媒体管理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传媒直接影响政治家和政府的形象、公众对于政治和政府的信任度等,而政治则对媒体的监管、调控、监督,以及信息的传递、公众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传媒的作用及影响媒体作为社会和政治领域信息的传递者和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其中,媒体的主要作用和影响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传递和沟通的作用作为信息传递者,媒体可以让公众快速了解到社会和政治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消息。

无论是新闻、政策、事件,还是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媒体都可以将这些信息快速传递到公众手中,从而形成更加迅速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2. 形塑公众舆论的力量舆论是社会动态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主要构成部分,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重要作用。

媒体可以通过宣传、报道和评论等手段,对于公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和引导,从而形成重要的社会动态和政治舆论的形塑力量。

大众传播与政治

大众传播与政治

审判过程:
审判于1735年8月4日开始。曾格的辩护问题吸引了费城一位 80岁高龄的律师安德鲁·汉密尔顿前来,主动要求做曾格的辩 护律师。

按照当时英国和北美的惯例,凡是对政府进行批评,不管内 容是否真实,一律视为诽谤,若言论舒适,其煽动作用更为明 显,所以事实是比谎言更大的诽谤。

汉密尔顿从两个方面对指控进行了反驳:首先它指出诽谤罪 只有在言论不实时才成立,每个公民都有“陈述无可非议的事 实真相的自由”,政府所谓诽谤的实质,正是那些人伤害和压 迫在他们统治下的人民,激起人民的呐喊和控诉,然后再将人 民的控诉作为新的压迫和起诉的根据。其次,汉密尔顿坚持陪 审团不仅有权进行事实判断,还有权进行法律判断,裁决应由 法庭和陪审团共同做出。
容 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 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 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 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 一。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 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 题或事件。这就是媒介的“议 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示意图:
现实中的 各种议题 X1 媒介的不同报道程度 受众对议 题的认知
哈氏因此认为公共领域已被“再封建 化”(refeudalisation),民众自主的意见表达 权利被巧妙的移花接木,将政治人物塑造为 明星,市民变成消费者,公共领域化身为秀 场和舞台,批判与理性论辩消失。 权力再度 落入财团和政治霸权者手中,成为新型的封 建特权。 由媒介为其维系现有社会体制阶层优势,限 制公共论述,信息琐碎化,民众接受当前制 度,视为理所当然,不再质疑既有统治正当 性,成为“去政治化”(depoliticized) 的殖民 世界.
--杰斐逊 载《美国新闻史》123页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
“自由报业与民主教育,是民主政 治的车之双轮,鸟之双翼!”

论西方大众传播媒介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论西方大众传播媒介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1 2 0 — 6 2
作者简 介 : 泽娟 , , 杨 女 中共 江 西省委 党校 党 史党建教 研 部教 师 、 士 。研 究方 向 : 村基 层 党组 织建 设 和 中 硕 农 外政 治 制度 。
维普资讯
20 0 6年 9月 第 7卷 第 5期
中共 云南省 委 党校 学报 T eJ u a o n a rvn i mm t eS h o o e C C h o r l f n Yu nn Po ic lCo i e c o l ft P a t h
1 治参 与 和 政 治 沟通 的 重要 渠道 . 治社 会 化 . 政 政
观察 自身 的手 段 ,大众 传 媒 可 以像 侦 探一 样 发 现 问 题 , 检察 官 一样 使 问题公 开 化并 得 到 纠正 。”牡 会 像 问题 中 ,一般 是 那些 被政 府认 为 是 重要 而 紧急 的 , 才 能进入 政府 的议 事 日程 。大众 传播 媒介 拥有新 闻的选
择权 , 连续 性 的报 道 、 踪 式 的报 道 、 场直 播式 的报 追 现 道、 争议 式 的报 道 能 使 那 些 原本 不 被 人 知 晓 、 被 人 不 关 注 的事 件式 问题 很 快变 成社 会 热点 , 被社 会公 众 所 认 同, 由此 形成 强 大 的舆论 , 政 府产 生很 大 的影 响 , 对 使 这些 问题 能够 很快进 入 政府决 策 议程 。美 国前 总统 卡 特 的 白宫 律师 卡 特 勒 就 曾 在 《 交 政 策 》 志 上 写 外 杂 文 章 公 开 抱怨 : 个 问题 无 论 是 多 么 紧 要 , 一 只要 没 有 什 么 电视报 道 涉人 , 白宫 的 日程 表 上就 可 以安 排 在 在 随便 哪 个早 晨 。 “ 在美 国 , 没有 任何 国会 的重 大 立法 , 任 何 国 外 冒险 , 任何 外 交活 动 , 何 大 的社 会 改 革 能 任

从新闻史发展的角度论述中国“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和西方“媒体是第四权利”思想形成的过程及其各自特点

从新闻史发展的角度论述中国“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和西方“媒体是第四权利”思想形成的过程及其各自特点

从新闻史发展的角度论述中国“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和西方“媒体是第四权利”思想形成的过程及其各自特点过去人们是交互使言论自由(the freedom of speech)与新闻自由(the freedom of the press)二个概念的,各国宪法大多把新闻自由作为言论自由的一种,或将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等同。

[1]依据此种解释,新闻自由只能被视为是言论表达的载体或工具,新闻媒体并没有特殊地位。

而现在一些人相信第一修正案将这两个概念分列出来,则意味着它们应承担不同的使命。

一、“第四权力”理论和“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的思想形成的过程第一部分:“第四权力”理论的思想形成的过程将新闻出版机构称为“第四权力”的说法似乎颇为流行,那么这个词到底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呢?根据Stewart大法官的说法,该词是由Edmund Burke提出的,原意指的是新闻界是早期组成国会的三种阶级——宗教、贵族及平民——之外第四阶级。

但Stewart大法官在使用该词时,指的是新闻媒体乃立法、司法和行政之外的第四权力机构。

1974年11月2日,斯图亚特(Potter Stewart)在耶鲁法学院150周年纪念大会的演讲中提出,根据宪法规定,“新闻自由条款包括了对新闻机构的保障。

”他认为:“出版业是唯一在宪法中获得明确保障的行业。

”美国宪法规定的合众国的政体是立法、司法和行政(即总统及其政府)三位权力平衡。

宪法赋予每一方的权力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一个制衡体制。

在1791年通过的《权利法案》的保护下,新闻媒介在美国建国初期的几十年里变成一支坚强力量。

如今美国的新闻媒体确实常常被称为“第四阶级”(the fourth estate),这个名称是不是意味着媒体和宪法创立的政府三方权力享有同等的地位?按斯图亚特法官的观点,新闻自由条款的作用就是直接保护新闻出版业的,他解释说:“宪法保障新闻自由的最初目的是……要在政府之外建立第四部门,以监督官方的三个部门(to create a fourth institution outside the government as an additional check on the three official branches)。

新闻媒介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新闻媒介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新闻媒介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的十七大报告也进一步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在反复强调民主政治建设的今天,新闻媒介作为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和监督阵地,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新闻媒介与民主政治之间有何关系呢?文章将作简单论述。

【关键词】:新闻媒介;新闻舆论监督;民主政治新闻媒介的重要功能之一便是舆论监督,它是指公民通过新闻媒介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是对社会权力(包括权力机构和个人)、公共政策进行评价与监督。

它既是监督公共权利、遏制权力腐败的“利剑”,又是保障公民权利免受侵犯的“盾牌”。

运用舆论监督权力是现代社会弘扬的一种民主政治理念,同时也是现代法制国家推崇的一种宪政信条。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任务之一,也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最重要的政治保证和制度保证。

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后,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十七大报告在第六部分论述政治体制改革时,不仅重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而且直接将该部分的标题定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所有这些不仅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的重视和推进民主政治的决心,而且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认识。

民主不仅是党的生命,也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命。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过程中新闻舆论监督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闻媒介宣传对增强人民的民主意识起到了宣传促进作用。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和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阵地,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舆论工具,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

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

大众传媒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一、大众传媒与文化1.现在新闻学界公认的关于大众传媒四大职能(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无一不以其表征时代精神作为前提。

其中传媒“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这个职能,往往被当事的传媒和受众所忽略,但是它们实实在在、每日每时在有意无意中传承着文化,影响社会的力度日复一日地累增。

本民族的文化,以及全球文化交流的新成果、新形态,通过传媒不间断地出版和播出,不间断地被继承、扬弃、融合。

而且,与其他渠道的教育功能相比,报纸、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中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和普及性。

人们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前,以及学校教育结束之后,通过这种方式融入更大的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文化的接受者。

因为传媒是文化的变动着、延续着的载体。

从一定意义上说,传媒就是活动着的历史。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媒天然地与文化的传承、批评、扩散和整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战以后的世界,尽管局部冲突不断,但世界整体上处于和平时期,在观察社会变动的同时,人们需要精神的放松和享受。

战后的传媒越来越意识到这种社会需求,提供了更多的文化类、消闲类的产品,于是传媒逐渐成为人们精神娱乐的一个重要领域,提供娱乐越来越成为传媒的一种独立职能。

特别是在电视成为第一传媒的时代,传媒娱乐成为一种巨大的产业。

2.我们的传媒在弘扬先进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例如一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通过传媒而成为社会的楷模;社会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也与传媒日复一日地报道各种类型的法治案例、组织法律专家讨论问题直接相关;环境保护观念的普及,显然与传媒多年来持续报道世界和我国的环保问题、组织环保与人类生存的讨论有关。

但是,我国的传媒在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传播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不仅谈不上代表先进文化,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落后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吹捧者。

传媒所具有的强大而无形的传承文化的作用,使得这类传播内容迅速扩散,在观念上严重妨碍了社会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因而长远的危害性不可忽视。

国内外新闻报道对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分析

国内外新闻报道对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分析

国内外新闻报道对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分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政治局势在不断变化中。

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国内外新闻报道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尤其显著。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国内外新闻报道对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地缘政治问题的报道对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地缘政治问题一般是指与国家安全和领土主权相关的问题。

当这些问题被媒体报道出来后,往往会引起国家対其他国家之间的紧张局面。

例如,南海争端的报道,由于不同国家对领土主权的认定不同,甚至因此爆发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报道直接影响了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

另外,媒体对某些国家的报道也会影响到国际政治局势。

如果媒体对某个国家进行过度负面的报道,这可能会让其它国家对该国产生一些误解或者成见,进而对该国政策的判断产生偏差。

如此一来,关于该国的政策的判断及推动的改变,也将永久被影响。

二、国际事件的报道对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国际事件是指跨国性质的事件,其报道内容若没有进行专业性和良性的处理,往往会引发不同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对于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存在重大影响,如果记者过度强调袭击者所属的宗教或国籍,而未提及受害者国家或宗教,这将给国际政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国际事件的报道需要把握一个大方向,尽量保持是公正、客观、中立的。

三、领袖访问的报道对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在特定的时间点,领袖级别的互访,可产生很大的政治效应。

不同国家之间的领袖访问,揭示出了它们之间的会晤成果和双方的利益交换。

如果媒体不能准确报道此类事件,或者炒作某些细节上的虚假报道,在国际政治局势制造负面影响的同时,还会给两国关系带来负面的影响。

四、社交媒体的影响对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事件,会被其他国家的媒体进行迅速转载和报道。

此类报道对于推进全球化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认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政治媒体化”:政治与媒体的双重逻辑

“政治媒体化”:政治与媒体的双重逻辑
个世界” 的政 治秩序 已经形成。大众传媒 可以创 造 出健康 的舆论 空间, 为更合理的政 治决 策提 供 必要 条件 。 ‘

[ 关键词 ] 政治媒体化; 现代政治; 治逻辑 ; 政 媒体逻辑
[ 中图分类号 ] 26 G 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6 1 6 0 (0 6 0 — 02 0 17 — 6 4 20 )6 0 7 — 5
进入现代文明社会 以后 , 大众 媒介在整个社
个观察角度 , 将有助于人们理解现代政治的特殊
本质 。
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日渐凸显。传媒不仅作为宣 传舆论工具被统治者牢牢掌控 , 而且 , 随着现代社 会民主进 程的推进 , 以及传媒功 能的 日益强大 ,
“ 政治媒体化 ” 已逐 渐普泛为一种 时代 特征。可 以说 , 不懂得传媒 , 就难以把握现代政治的进程 ;
应该说 , 政治媒体化并非从今 日始。历史地 看, 当统治者认识到媒介在信息传播 中的作用 , 政 治力量便开始 自觉或不 自 觉地利用和操纵媒介 为 政治利益服务。但 是 , 原始形态的政治与媒介结
不懂得传媒 , 无法 领略现 代政 治 的奥妙 , 传 也 “
媒” “ 治 ” 与 政 的结 缘 已繁 衍 出一 个新 的生 态
[ 收稿 日期 ] 0 6— 8— 0 20 0 2
合、 政策的宣传 、 群众的发动 、 各种关系的协调 、 各
种议题的讨论等 , 无不依赖于媒介。政治媒体化
已上 升为 西 方 政 治 的明 显 特 征 。例 如 , 斯 福 通 罗
[ 作者简介 ] 国源 (95一 , 。 徐 16 ) 男 江苏宜兴 人. 教授, 文学博 士. 从事新 闻理论与大众文化研究 。

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

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

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大众传媒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一、大众传媒与文化1.现在新闻学界公认的关于大众传媒四大职能(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无一不以其表征时代精神作为前提。

其中传媒“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这个职能,往往被当事的传媒和受众所忽略,但是它们实实在在、每日每时在有意无意中传承着文化,影响社会的力度日复一日地累增。

本民族的文化,以及全球文化交流的新成果、新形态,通过传媒不间断地出版和播出,不间断地被继承、扬弃、融合。

而且,与其他渠道的教育功能相比,报纸、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中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和普及性。

人们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前,以及学校教育结束之后,通过这种方式融入更大的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文化的接受者。

因为传媒是文化的变动着、延续着的载体。

从一定意义上说,传媒就是活动着的历史。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媒天然地与文化的传承、批评、扩散和整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战以后的世界,尽管局部冲突不断,但世界整体上处于和平时期,在观察社会变动的同时,人们需要精神的放松和享受。

战后的传媒越来越意识到这种社会需求,提供了更多的文化类、消闲类的产品,于是传媒逐渐成为人们精神娱乐的一个重要领域,提供娱乐越来越成为传媒的一种独立职能。

特别是在电视成为第一传媒的时代,传媒娱乐成为一种巨大的产业。

2.我们的传媒在弘扬先进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例如一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通过传媒而成为社会的楷模;社会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也与传媒日复一日地报道各种类型的法治案例、组织法律专家讨论问题直接相关;环境保护观念的普及,显然与传媒多年来持续报道世界和我国的环保问题、组织环保与人类生存的讨论有关。

但是,我国的传媒在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传播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不仅谈不上代表先进文化,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落后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吹捧者。

传媒的影响力如何影响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

传媒的影响力如何影响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

传媒的影响力如何影响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传媒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影响力广泛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

从政治上看,传媒不仅为政府传达政策和宣传,同时也可以通过舆论的力量影响政府决策;从经济方面来看,传媒不仅为商业广告提供了有效平台,同时也可以通过信息传播促进经济发展;而在文化领域,传媒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依次分析传媒对于这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政治方面1.政府宣传口径的塑造传媒作为政府宣传机构的一部分,其报道对象和内容往往受到政府官方的塑造,保障政府在舆论上的主导地位。

这会对公众形成一种特定的政治舆论,或者说是政治“正确”的看法,对公民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2. 舆论对政策的影响传媒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具有很强的舆论引导作用。

传媒可以通过宣传和解释政策,引导公众意见,促进有益政策的实施。

同时,传媒的批评与监督也可以促使政府改进失误和不足。

二、经济方面1. 商业广告的媒介传媒是商业广告最主要的媒介手段之一,其获得的巨大商业价值也为企业带来了不菲的利润。

同时,传媒也为不同行业的公司提供了大量的宣传推广机会。

2. 信息传播促进经济发展传媒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平台,通过它所传播的资讯对于经济活动的发展和调节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政策、市场趋势或是新技术的发展,都可以被传媒迅速发布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商业活动提供帮助。

三、文化方面1.文化传承传媒是现代人获取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传播的文化价值观、艺术形态和流行文化等也将不断影响个体的认知和习惯。

2.文化创新传媒的创作和展示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其不仅推动文化形态的时代更新,同时也对于社会的文化审美观念有所激励和引导。

总之,传媒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掌握传媒对于社会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发挥传媒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媒体与国际关系——新闻媒介的社会政治功能

媒体与国际关系——新闻媒介的社会政治功能
分级传播模式 选择性理论: 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使用满足论)
新强效论: 沉默螺旋的概念 半传播与负传播
半传播:中途丢失(文化 技术 政策) 负传播:事与愿违
社会政治的发展和需要
制约媒介功能发挥
70
例:1987-1990全国优秀 60
电视新闻评选批评性报 50
道所占比重
40
30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20
10
0 1987
1988
1989
1990
新闻舆论的效力
新闻舆论与公众舆论的形成 公众舆论的形成并不完全依赖新闻舆论 累积模式 冲击模式
枪弹论(注射论) 有限效果论
新闻媒介的 社会政治功能与舆论效果
媒介功能的概念 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 新闻媒介的政治功能 制约媒介功能的环境因素
媒介功能的概念
新闻媒介的功能是指其通过完成报道活动而产生的社 会作用或者功用。
新闻媒介的功能和效果: 效果:对社会整体或个体产生的实际影响
功能着眼于达成传播者的目的 效果着眼于受传者的反应
媒体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关于媒介的基本功能
监测、守望
解释
教化、社会化

息 捕 捉 与 发













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媒体的经济功能:媒介作为一种产业;媒介的经济润滑 媒体的负面作用
媒体记录历史
口传社会和大众传播社会 部分社会功能承载比较
功能 口传社会
大众传播社会
监测 协调 教育
个人(守望人、报讯 人) 个人(领袖)、会议

浅谈我国政治与媒介的关系

浅谈我国政治与媒介的关系

浅谈我国政治与媒介的关系【背景】:政府对新闻事件的议程设置能力和对国内舆论的驾驭能力也正在成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执政能力的突破口。

顺应新闻规律,运用传播技巧,通过新闻发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调动媒体的兴奋点,使媒体自觉自愿地围绕公共政策部门所发布的新闻事件和议题来进行报道和追踪。

作为加强执政能力的突破口,议程设置所塑造的舆论民意更可以使社会内部成员获得强烈的政治认同感。

而新闻媒介是舆论监督的主体,是我国间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功能。

【关键词】:政府、新闻媒介、政治民主、执政力一、政治决定和指导媒介在我国,媒介权力就只是党的权力的一部分,或者只是党的权力的延伸。

1942年3月16日发出的《为改造党报的通知》中即提出:“报纸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有力的工具”、“报纸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生活。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1990:223)1948年,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够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也有学者将延安时期形成的一直延续下来的党关于新闻媒介性质功能等的一系列观念概括为“党报理论”(张昆,1991:1-5)。

而其核心,就是将报纸等新闻媒体视为政党的宣传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党管媒体的本质依然没有改变。

长期以来,新闻媒体是按照中央级媒体和省级媒体等和政治权力的等级机构相对应的媒体权力表现和角色定位,都是属于各级党(政)机构的下属宣传部门而定位的。

这里有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喉舌论’。

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在“致读者”的社论中说:“是《解放日报》成为真正的战斗的党的机关报,成为一切愿意消灭民族敌人、建立民族国家的人的共同的喉舌。

”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浅谈德国媒介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浅谈德国媒介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浅谈德国媒介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斯琴塔娜;艾则孜
【期刊名称】《传播力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1
【摘要】冷战结束后,德国联邦制议会制的政治体制是历史发展和德意志民族文化特性共同选择的结果。

德国的政治制度对媒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三部分分析了德国的政治制度和媒介制度二者的关系,并用三大衡量标准对二者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论证。

认为德国作为联邦议会共和制的国家决定了媒介实行公私并举的双轨制运行体系,而双轨制的运行体系也通过严谨复杂的各州媒体法对政府对媒介的管理权力进行了严格而详细的规定。

因此德国的政治制度与媒介制度二者互相作用形成了权力的制衡,又实现了德国媒体为公众服务的宗旨。

【总页数】2页(P46-,51)
【作者】斯琴塔娜;艾则孜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751.6
【相关文献】
1.技术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关联——中国科举制的衰亡与中国政治制度关系分析 [J], 韩月香
2.政治制度与媒介制度--读《比较媒介体制》一书有感 [J], 杨秋霞
3.论我国政治制度中根本制度与基本制度的相互关系 [J], 陈友瑞
4.试论政协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框架中的地位——以政协制度与政党制度的关系为分析重点 [J], 于秋兰
5.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比较政治学的新视野——评《民主与发展:政治制度与各国的福利状况》 [J], 何高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国家媒介与政治的关系◆黄文龙罗安平:《试论政府议程与媒介议程关系——对苏联新闻体制再思考》.作家杂志.2007 No.11.摘要:虽然苏联已在历史中定格,但它在新闻领域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仍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本文从传播学视角来剖析苏联新闻体制,解读其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为探讨我国新闻媒体与政府关系提供思路。

文章从传播学角度进行再思考,认为苏联的新闻体制构成的拟态环境主要呈现两种关系模式,媒介议程等同于政府议程,媒介议程与政府议程的博弈。

获得的启示是,政府议程要把握方向,起主导作用,媒介议程还应兼顾公众议程,提供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发挥监督效能。

◆吕林:《中西媒介管理体制浅析》.研究生学苑.摘要:由于中西方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国际环境父母的差异,传媒管理体制自然不同。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国家和社会对媒介活动的制约机制。

通过参照西方国家媒介管理体制和媒介管理自身的特性,启示我国媒介管理体制。

文章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传媒管理体制是建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上的,因而更多的强调依靠社会力量调节媒介活动,即通过较为完备的立法、经济政策和社会中介组织来间接管理新闻媒介。

我国媒介至今在管理上依然带有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导致的管理的尴尬和实践领域的某些混乱,以及当今社会对媒介抱有的太多期待都给媒介管理主体提出了种种挑战。

再加上媒介管理自身带有的务虚性和业务性,启示我国媒介管理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方面参与的管理主体体系。

◆杨泽娟:《论西方大众传播媒介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Sep2006.V ol.7 No.5.摘要:西方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成为社会的“第四等级”,尤其是新闻媒介,越来越多的渗透和介入到政治领域,被比喻为政府的“第四权力”。

思考和探究它们的互动关系,以及出现的正负效应,对我国新闻媒介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通过西方国家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西方国家政党、政府对大众传媒的控制和利用两方面探究西方大众传播媒介与政治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

其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体现在:政治参与和政治沟通的重要渠道,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工具;左右舆论,设定议程,影响政府决策。

政党、政府对大众传媒的控制和利用体现在:运用政治约束力控制媒体;媒体沦落为政党竞选的工具。

思考对我国新闻媒介的发展借鉴是,建立健全现代舆论监督制度。

◆郭敢峰杨涛《如何打造传媒与政治和谐关系下的新闻媒介环境》.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文化视点.Mar2010.V ol.12 No.3摘要:用传播生态学的观点来观照传媒与政治的关系变化与发展过程,二者的相互关系始终是日趋交融而共生共存的作为新闻媒体发展的管理决策者和市场经营的实施者,政府与媒体都应该充分认识传媒与政治的生态关系,全面理解政治在传媒时代的基本性质和存在形态的变化认识大众传媒的社会公器功能,把握“政治传媒化”的管理策略,尊重公众的信息知情权,同时打造传媒生态视域下的政治文明,从而建立起和谐的新闻媒介生态环境。

◆潘祥辉《从博弈论视角看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与演化》.昌吉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摘要:制度的形成是博弈的结果,博弈的均衡即表现为制度。

媒介制度通常也是制度变迁主体之间博弈的产物。

博弈方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了制度均衡。

正是不同利益团体间的博弈打破了媒介制度的均衡,导致了媒介制度变迁。

从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历史维度来看的确如此,不同的博弈格局对应着不同的制度格局。

在从近代以来开启的媒介制度变迁中,政府是制度博弈中的重要主体,当政府的力量十分强大时,媒介制度的演化路径是由政府掌控的,但当政府的力量面临挑战,媒介制度的的演化一般会有一个充分的博弈过程。

最终的制度安排一定体现了各方力量的对比。

◆宋小纯《浅析媒体与政治的关系》.学术前沿.法制与社会.2007.10.摘要:大众传媒在西方国家向来被誉为是在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外的“第四权力”,今年来它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倍受关注,不断出现媒体政治化和政治媒体化这样的争论。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时期内媒体与政治之间的互动。

文章综合论述了不同时期内中西方媒体与政治的互动,认为不管在西方还是中国,媒体都是政治活动的“展示窗口”,是政治伸展的“触角”:同时媒体也通过行使舆论监督职能对政治形成牵制力,影响社会政治的发展过程。

其实,媒体与政治的关系完全有可能向良性的方向发展,关键也许就在于媒体组织自身的结构体系以及政府对媒体的态度。

◆彭伟步《东盟五国对外媒介政策透视》.环球视窗.国际新闻界.2002.6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东盟五个代表国家的对外媒介政策。

新加坡:用法律严格约束外来传媒;马来西亚:对外来传媒实行适度从紧政策;印尼:较为宽松地对待外来传媒;泰国:排斥外来传媒;菲律宾:面向美国传媒开放。

指出保护本国文化,对外来传媒实行有效控制,是东盟国家发展经济和民族文化的主要手段。

他们对外来传媒所实施的政策,恰好为我国入世后的文化产业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李异平《论东盟国家媒介与政治发展的互动关系》.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V ol.22 No.4 Jul.,2000.摘要:东南亚与中国毗邻,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为新闻媒介的发展通过了历史舞台。

同中国一样,东盟现代报纸的帷幕由殖民主义者们揭开,随后便在政治的漩涡中,被政治、经济和文化势力所掌握。

三种势力下的媒介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媒介功能和效果,也为我们呈现出东盟媒介和国家政治血肉相连的关系。

东盟国家的媒介与政治的互动关系表现在它与政府的三种关系上:殖民统治和军管时期,媒介从属于政府;国家建立政权之处,媒介与政府共生;媒介与政府对立时期,揭露和抨击政府成了媒介的主要任务。

总之,东盟国家的媒介与政治的关系血肉相连,它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演变,国家的发展决定了它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东盟国家媒介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给我们的启示。

◆许东生《我国现行媒介管理体制的形成、特点与问题探析》.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媒介的宏观管理是指对大众媒介的整体性、全局性的管理。

本文从媒介宏观管理主体的视角出发,分析我国现行媒介宏观管理体制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探讨其在当前媒介融合趋势下存在的问题及变革的思路。

本文认为我国现行媒介宏观管理体制具有党政结合、分业种、分级垂直管理等特点。

这种体制特点是在我国媒介宏观管理主体的发展变革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深层的历史原因。

但在当前市场经济和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现行体制的许多问题日益突显出来。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大部制前提下的内容分类管理改革的思路。

何军《西方国家政党与媒体关系》摘要:媒体与政党都是当今时代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因素,西方国家政党和媒体的互动关系错综复杂:媒体是政党政治运行的重要参与者,但又相对独立于政党;西方国家的政党和政党政治在新形势下发生了许多变化,不少政党则主动调整了其同媒体的关系。

体现在三方面:1、政党与媒体的独立性;2、政党纷纷采取更为积极地媒体应对策略;3、媒体沦落为政党竞选的工具;4、西方政党试图利用与控制媒体的方式是采取政治约束力。

观点:一、在西方国家,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成为社会的“第四等级”,尤其是新闻媒介,被比喻为政府的“第四权力”。

其与政治权力的互动关系体现在以下两方面:西方国家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主要是:1、政治参与和政治沟通的重要渠道,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工具。

2、左右舆论,设定议程,影响政府决策。

3、监督政府和政党。

西方国家政党、政府对大众传媒的控制和利用体现在:1、运用政治约束力控制媒体。

2、媒体沦落为政党竞选的工具。

二、在我国,推动新闻媒介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建立健全现代舆论监督制度。

首先,要划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舆论监督同新闻媒体是“第四权力”等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界限。

其次,舆论监督亟待不如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再有,建立有利于舆论监督生存的内部良好机制。

最后,建立监督仲裁机构,使舆论监督健康发展。

三、在我国,打造传媒与政治和谐关系下的新闻媒介环境,要做到以下四点:1、认识大众传媒的社会公器功能,新闻媒体通过自身得天独厚的舆论监督加大增进了公众对媒体的介入和信任,促进了现代公民社会的形成,媒体与民众沟通互动构成了现代社会健康、文明发展的有效机制。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的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信息的载体,具有公共服务性和社会共享性,“社会公器”性质更加突出和强化。

2、把握“政治传媒化”的管理策略。

“政治传媒化”是媒体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结果,其前提是媒体相对独立于任何政党和财团。

在政治传媒化的过程中,政治宣传要按照媒体的新闻价值观和专业逻辑去传播事实。

3、尊重公众的信息知情权。

从传播学意义上说,媒体和受众一起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新闻传播活动。

从政治传媒化的角度看,尊重公众的信息知情权也就成为衡量政府部门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

4、打造传媒生态视域下的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

在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传媒所具备的影响舆论的功能,以及它对现代政治文明的形成所起到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是政治文明得以正确实施的重要力量。

四、我国现行的媒介宏观管理体制是一个以分业种垂直管理为典型特点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随着媒介融合的大趋势,越来越存在以下问题:1、分业种垂直管理造成媒介壁垒和地区壁垒。

2、缺乏能制定、协调媒介产业整体政策的部门。

3、媒介管理部门职能交叉,分工不明。

因此媒介宏观管理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而实行大部制前提下的分类管理或许是我国政府媒介宏观管理体系改革的一个可行思路。

大部制即大部门体制,是指“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物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内容分类管理指的是,按媒介内容划分类别进行管理,如分为新闻类、生活服务类、娱乐体育类、电影电视剧类等内容类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