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2017届高三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广东省佛山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周代的采诗官定期到民间收集歌谣。《诗经》是周王朝约五百年间社会面貌的形象反映,被称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其中《雅》和《风》中有不少篇章是贵族和平民的讽刺诗。这表明()

A.周朝统治者非常顺应民情

B.诗歌能够真实地再现社会面貌

C.平民对政治有一定发言权

D.《诗经》是周朝制定政策的依据

2.如图所示分别是《商朝形势图》、《西周初期形势图》、《秦朝疆域图》,这反映了()

A.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型B.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C.华夏为主体的汉民族形成D.集体耕作向个体农耕转型

3.史书记载:宋代的出口商品中铜钱是重要一项,政府屡禁不绝,实为一独特现象。铜钱几乎传遍所有亚洲国家,尤其流入日本甚多,并在当地通行。这反映了宋代()

A.货币铸造非常先进 B.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冗官导致货币流失 D.对外商品贸易频繁

4.清初、思想家唐甄说:“人之情,孰无所欲!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陈确说:“真正无欲者,除是死人。”但“人欲正当处即是理。”费密说:“欲不可纵,亦不可禁。”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

A.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

B.理性地把握人欲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C.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D.顺应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构建新思想

5.齐如山幼入同文馆,在回忆录中写道:初进馆,人不多,便每一个学生每月给三两银子的膏火,学一二年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为十二两。彼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这从侧面反映了()

A.洋学堂招生艰难B.齐如山对同文馆的怀旧心情

C.官办学校待遇好D.为培养政治精英不惜花重金

6.1908 年梁启超著的《王荆公》是20 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这表明梁启超()

A.希望从历史中找到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

B.期待光绪皇帝能以宋神宗为改革的榜样

C.为戊戌变法宣传维新思想提供历史依据

D.把王安石打扮成追求民主政治改革先师

7.延安地区延川县第三乡321 户(部分)阶级成分表:

……

据此可知当时()

A.中国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B.边区政府注重革命根据地建设

C.地主阶级在中国已经被消灭

D.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成效显著

8.20 世纪50 年代,土地、劳动力、资金的集中为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推广良种、密植等,麻城县就出现了个别的“状元田”、“丰产田”。人们对此异常惊喜,相信经济建设可以创造奇迹。这说明()

A.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B.农业体制变化催生了大跃进

C.经济建设出现重大失误 D.科学实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9.如表为古代罗马部分法律。这反映了()

A.平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B.贵族的统治地位逐步动摇

C.共和国统治基础不断扩大D.自由民逐步获得平等权利

10.《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设58 席,普鲁士占17 席、巴伐利亚占6 席、萨克森占4 席、符腾堡占4 席,……,只需14 票便可否决议案。这表明该宪法()

A.赋予帝国邦联主义色彩 B.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保留传统军国主义色彩 D.植根于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

11.1929﹣1933 年期间,胡佛内阁财长梅隆指责苏联以低于成本价格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损害了美国的火柴制造业。农业部长海德向报界发表谈话时说: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这反映()

A.意识形态阻碍了美苏经济交往

B.苏联的自由贸易给美国带来灾难

C.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

D.美国把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

12.1950 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次年《欧洲煤钢联营条约》签订,西欧各国实现煤钢“联营”,并逐步消除贸易壁垒。这表明()

A.西欧形成了统一自由市场B.西欧各国竞争消除

C.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关键D.美苏争霸受到冲击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礼记•礼运篇》所谓“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的一种经典表述。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清代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贫困者分为极贫、次贫,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

助。

材料二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贫困救助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在与西方社会的不断接触和交流中意识到“盖养之者,饱暖一时;教之者,饱暖终身也!” 1907 年,晚清政府民政部针对从前各种善堂、善局重养轻教的弊端,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中附设工艺所,“兴养立教”。1943 年,国民政府社会部次长洪兰友参与了《社会救济法》的制定,他表示:在现代社会,“人民之于国家,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其于救济事业,自当视为政府对于人民应尽之责任”。晚清创办工艺局,其收养对象仍根据道德要求分别上下差等:“身家清白,穷无所归者为上;本有行业,造难流离者次之;平日懒惰成性,兼有嗜好者又次之;甘心下流,近于邪僻者为下。” 民国以后,则规定“年龄在8 至16 周岁而贫苦无依或性行不良者”均符合入所条件。

﹣﹣主要摘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贫困救助的特点并分析实行贫困救助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贫困救助方面有哪些变化,并给予简要评价。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702﹣1772 英国的国外贸易增长了两倍;1715﹣1771 年法国国外贸易的价值增加了4 倍多。这时对外贸易的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770 年前,英国的对外贸易大部分是同欧洲

大陆进行的,到1775 年时,其对外贸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近的原料来源和贸易对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随着贸易的发展,西欧出现了许多从事国际贸易的繁荣城市。

伦敦垄断了英国对亚洲的贸易,是蔗糖贸易中心;利物浦是奴隶贸易的中心。阿姆斯特丹不仅控制了荷兰与亚洲、美洲的贸易,而且成了世界的商业中心和中介贸易转运站,法国、英国殖民地的产品经此地转运到中欧。里斯本支配着葡萄牙的对外贸易。加的斯控制了西班牙的国际贸易。此外还有法国的南特、波尔多等。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据材料,归纳其中一种历史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