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护理干预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护理干预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护理干预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护理干预【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方法对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6个月的护理干预,在护理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改良定量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MQ-SGA)。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营养情况较护理干预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护理干预的实施能有效地控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血液透析营养不良护理干预

血液透析(HD)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F)患者主要的替代疗法之一。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广泛开展和技术的进步,HD患者的营养状况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1]。对MHD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有效的干预,可预防营养不良,有助于提高MHD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对本院40例MHD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40例,其中男32例,女8例,平均43岁。其中营养正常8例,轻度营养不良9例,中度营养不良15例,重度营养不良8例。

1.2方法包括病史、饮食史以及对现存问题的描述。采用MQ-SGA 评估法[2],主要包括七个方面:体重改变、饮食变化、消化道症状、生理功能状态、并发症、皮下脂肪和肌肉消耗。每部分分值均为1分(正常)到5分(严重),总分介于7分(营养正常)到35分(重度

营养不良)之间。分值越低,患者营养状态正常的可能性越大;相反,分值越高,患者营养不良的可能性越大。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营养改变情况,见表1。

表1护理干预前后患者营养改变情况[n(%)]

3 护理干预

3.1优质高蛋白饮食及能量摄入根据患者厌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鼓励少量多餐,以高生物效价蛋白质为主,可选用的食物有鸡蛋、牛奶、瘦肉、鱼等。能量的摄入:充分热量供应方能保证机体利用摄入蛋白质,故应鼓励多进食。 3.2纠正贫血红细胞生成素是在肾脏合成的一种激素,它的合成减少是肾脏病人贫血的主要原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不仅可改善贫血,亦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加食欲,还可提高肌肉、肝脏和大脑等组织中的血氧供应,从而改善尿毒症时异常的氨基酸代谢。

3.3提高依从性饮食治疗是MHD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效果与患者的依从性有密切关系。可建立全面的健康教育体系,使透析患者及家属认识到营养护理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配合饮食治疗,在日常饮食中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营养治疗的依从性。

3.4保证透析的充分性是改善尿毒症患者营养状况的前提,对营养不良的治疗至关重要。充分的透析有助于改善胃肠道症状,纠正

酸中毒及胰岛素抵抗,因而可减少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增进食欲[3]。

3.5做好心理护理抑郁是影响食欲的重要因素,护士应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工作,寻求支持和配合,同时应关心指导患者的饮食情况,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主动合理饮食,提高自身的营养状况。

3.6营养管理MHD患者的饮食管理是血液透析护理中的重点也是难点,重点在于饮食控制得当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病程、生活质量及生存率;难点在于饮食管理必须有患者的参与和合作。因此经常对每位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情况进行评估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4 讨论

饮食疗法的效果具有可逆性,必须长期坚持才能达到满意效果。饮食疗法的意义在于合理的营养,可以降低因营养不良造成的急慢性并发症,降低感染率,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和透析中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能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患者的自我约束能力,提高MHD 患者的生存质量。应选择合适的饮食疗法及营养评价指标,尽早评估MHD患者的营养状况,全面找出导致营养不良的因素。通过对40例MHD 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进行饮食疗法后,营养状况明显改善(P<0.05),并且强调护—患—家属共同参与意识,预防为主,以患者为主体,认真指导与教育,最大限度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是非药物治疗尿毒症症状的主要手段,合理的饮食指导对促进MHD患者健康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吴秀清,范立明,李先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2):3525-3526.

透析室护士个人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透析室护士个人总结 篇一:血透室护士工作总结 20XX年血透室工作总结 20XX年,血透室在院领导及护理部的关心支持重视下,在科内护士的共同努力下,较好 的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1明确血透室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并制订了透析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理预 案,认真学习,要求血透护士都能熟练掌握,但是集体培训效果不佳,特别是新护士要花了 时间,但效果不佳。最好是一对一授课,鼓励她们多看书,工作中针对问题反复提问,直到 搞清楚。2血透室病人多,机器不足,经常加第四班,护士长时疲劳工作,加上病人都是重病人 透析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意外,增加了安全隐患,科室现急需增加机器和护理人员。日常透析 过程中相互协作,急诊透析时能够在第一时间赶到,无

论是晚间急诊还是周日透析从没有推 诿现象,也不因加班而影响次日正常工作。 3.建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模式强化服务意识,亲近而有耐心的语言沟通,使患者有一 种安全感,细心的讲解透析知识,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的信息,尽量减轻患者 的负担,减轻心理压力,更好地配合治疗,提高生存质量,在没有家属陪.伴时,我们承担其 家属的责任,递水,喂饭,搀扶,更衣,在长期治疗过程中感化病人。4力求工作认真细致,血液透析具有较高的风险,作为护理操作者,既要树立正确积极 的护理风险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最大限度的控制和避免风险,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更好地为病人服务。5注重护士业务水平的提高:随着透析患者的不断增多,依赖透析生存时间的延长,患 者要求我们的服务质量与水平也在提高,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做到更细致入微的服务;另一方 面要不断的学习巩固基础知识与扎实基本操作,同时还要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掌握先进技术, 不断的与其他医院同行进行交流,积极参加院内各项业务学习与培训,支持鼓励护理人员参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护理干预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护理干预【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方法对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6个月的护理干预,在护理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改良定量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MQ-SGA)。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营养情况较护理干预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护理干预的实施能有效地控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血液透析营养不良护理干预 血液透析(HD)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F)患者主要的替代疗法之一。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广泛开展和技术的进步,HD患者的营养状况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1]。对MHD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有效的干预,可预防营养不良,有助于提高MHD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对本院40例MHD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40例,其中男32例,女8例,平均43岁。其中营养正常8例,轻度营养不良9例,中度营养不良15例,重度营养不良8例。 1.2方法包括病史、饮食史以及对现存问题的描述。采用MQ-SGA 评估法[2],主要包括七个方面:体重改变、饮食变化、消化道症状、生理功能状态、并发症、皮下脂肪和肌肉消耗。每部分分值均为1分(正常)到5分(严重),总分介于7分(营养正常)到35分(重度

营养不良)之间。分值越低,患者营养状态正常的可能性越大;相反,分值越高,患者营养不良的可能性越大。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营养改变情况,见表1。 表1护理干预前后患者营养改变情况[n(%)] 3 护理干预 3.1优质高蛋白饮食及能量摄入根据患者厌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鼓励少量多餐,以高生物效价蛋白质为主,可选用的食物有鸡蛋、牛奶、瘦肉、鱼等。能量的摄入:充分热量供应方能保证机体利用摄入蛋白质,故应鼓励多进食。 3.2纠正贫血红细胞生成素是在肾脏合成的一种激素,它的合成减少是肾脏病人贫血的主要原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不仅可改善贫血,亦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加食欲,还可提高肌肉、肝脏和大脑等组织中的血氧供应,从而改善尿毒症时异常的氨基酸代谢。 3.3提高依从性饮食治疗是MHD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效果与患者的依从性有密切关系。可建立全面的健康教育体系,使透析患者及家属认识到营养护理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配合饮食治疗,在日常饮食中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营养治疗的依从性。 3.4保证透析的充分性是改善尿毒症患者营养状况的前提,对营养不良的治疗至关重要。充分的透析有助于改善胃肠道症状,纠正

一月护理安全教育记录

一月护理安全教育记录(血透室) 护理安全教育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及护理干预血液透析是治疗终末肾病主要替代疗法之一,营养不良在血液透析患者中普遍存在,并严重影响了疾病的预后及发展。根据国内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53.6%,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长期生存率。因此,要改善其营养状况和提高其生活质量,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以及对营养不良的早期识别和有效的干预,才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就其影响因素及干预综述如下: 一、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常见原因: 1.营养摄入不足: 2代谢性酸中毒 3内分泌功能紊乱的影响 4并发症影响 5社会心理因素 6其他:感染、药物、胃肠功能不良等均是影响营养摄入的原因。 二、透析相关因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 1、透析充分性 透析不充分可降低蛋白质摄入引起营养不良:透析不充分引起容量负荷增加,近年来,大量研究已经证实长期容量负荷增加可导致高血压的加重和左心室肥厚,使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升高,心血管系统病死率增加,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可以直接导致厌食和营养摄入减少及分解代谢增高。 2、透析的不良反应 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期间或透析后,常由于心血管系统功能不稳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引起饮食摄入量下降。 3、透析中营养物质的丢失 在常规血液透析中,每次丢失氨基酸和肽类共约10-13g,同时伴有各种水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丢失。另外透析患者由于抗凝、透析器凝血、回血等原因常致隐性失血,加重患者的营养不良。 4、透析引起的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 透析本身可促进蛋白质分解和减少蛋白质合成。而透析膜的使用与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又密切相关,因为血液与透析膜接触可激活补体,通过前列腺素E的介导,引起肌肉蛋白质的分解,导致营养不良。透析液中细菌产物浓度中度提高,即使透析膜是完整无损的,也可刺激体内细胞因子的大量产生。细胞因子诱导体内产生亚临床炎症反应、急性期反应蛋白水平上升,导致营养不良。

透析与营养

血液透析与营养 1 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十分常见,发生率约占1/3,导致患者住院率及死亡率明显升高,且经常处于慢性炎症、疲劳、创伤难以愈合中。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营养物质吸收减少过分的饮食限制使得营养物质摄入减少或不均衡;透析不充分,尿毒症毒素以及药物使用、精神抑郁等因素刺激使得胃排空延迟或时常腹泻,营养物质吸收障碍。营养物质丢失增加在透析排毒、除水的同时,一些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VitB12等也可同时被透出。如血液透析5小时将丢失6-8g氨基酸,若有消化道出血存在,其100ml 全血相当于14~17g蛋白质。 蛋白质分解增加代谢性酸中毒,内分泌紊乱如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甲状旁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增加以及慢性炎症状态均可引起患者蛋白质分解增加导致营养不良发生。 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与厌食、感染、代谢紊乱、透析中营养物质的丢失等有关,也与透析膜的不相容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进食量不足,达不到机体的最低需要量。临床上透析者营养不良时会发生诸多不良后果,如抵抗力下降,常合并细菌感染,甚至霉菌或结核感染,且感染后不宜控制;还有体力下降,患者常感疲乏,工作精力下降,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心理上易产生自卑及精神上的困扰,生活质量下降,失去生活乐趣。营养状况好者可正常透析数十年,而营养状况差者,其尿毒症合并症和死亡率均增加,病人寿命明显缩短。因此,患者在做好充分透析的同时,要掌握好有关的饮食常识,注意热卡和各种营养要素的摄取,以防治营养不良的发生。 对尿毒症合并营养不良者,应尽可能寻找并纠正导致营养不良的可逆因素,治疗伴发病,强调早期透析和充分透析,并给予营养补充,包括口服和非肠道两种补充法。 经口补充口服必需氨基酸是最简便易行、且最符合生理的方法,透析患者每天要补充15~20g的必需氨基酸;其次要优质高蛋白、高热量、多维生素等合理、平衡膳食,以加强蛋白质的利用和减少分解代谢。 (2)非肠道补充适用于不能很好进食或胃肠吸收不好,而营养状况差的透析患者或高分解状态透析患者。静脉给予氨基酸、脂肪乳、高糖,并加用适当的电解质及维生素,补充左旋肉碱,使每日提供给机体的总热量在100~140kj/kg.d之间,以保证机体供能,避免出现负氮平衡。 透析患者饮食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病人营养状况的好坏,因此,透析患者要掌握有关饮食常识,注意热卡及各种营养要素的摄取。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蛋白质的摄取未透析的尿毒症患者蛋白质摄入量为0.8g/kg.d,而血液透析后蛋白质摄入量应为1.2g/kg.d,其中50%为高生物价蛋白,其每次血透前的BUN应达26.8mmol/L,体重保持在理想水平。对腹膜透析者,蛋白质摄入量应为1.2~1.5g/kg.d,血BUN应达28.6mmol/L。总能量的摄入包括蛋白质、脂肪及糖,一般透析患者热量摄入应为96.3~11.3 kj/kg.d。其中糖提供的热能应占总热量的55%~60%,且以复杂的糖类为主(如纤维、多糖等);脂肪提供的热量不超过30%,其中饱和脂肪酸不超过10%。 水、钠摄入正常人每天钠摄入约为2~6 g,透析病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有残肾功能,每日尿量超过1升,可轻度限水(<2L/d),限钠(<3~4g/d),并同时应用利尿剂;无尿血透患者应限水(<1L/d),限钠(<2g/d),控制透析期间体重增加低于5%干体重。腹透患者水分能持续清除,若超滤较好,应限水(<2L/d),限钠(<3~4g/d)。若超滤欠佳,则限水限钠同无尿的血透患者。

..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规程

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规程 血液透析操作规程 (一)用物准备 透析机、血液透析器、血液透析管路、穿刺针、无菌治疗巾、生理盐水、消毒物品、止血带、一次性手套、透析液等。 (二)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血压、体重等,合理设置脱水量和其他治疗参数。 2、评估血管通路的状态,如动静脉內瘘局部的触诊和听诊、中心静脉置管的评估等,及时发现相关的并发症,并确保通路的通畅。 3、透析过程中,认真巡视,检查机器的运转情况,血管通路的情况,体外循环的情况,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及时发现血液透析相关并发症并及时处理,如出血、溶血、肌肉痉挛、心律失常、低血压等。(三)操作要点 1、透析前准备 (1)备齐用物,核对患者姓名、透析器、透析管路的型号及有效期、透析机及透析方式。 (2)准备机器、开机、机器自检。 2、检查血液透析器及透析管路有无破损,外包装是否完好,查看有效期、型号,遵循无菌原则按照体外循环的血流方向依次安装管路和透析器。 3、预冲

(1)启动透析机血泵80-100ml/min,用生理盐水先排净透析管路和透析血室(膜内)气体,生理盐水流向为动脉端-透析器-静脉端,不得逆向预冲。 (2)将泵速调至200-300ml/min,连接透析液接头于透析器旁路,排净透析液室(膜外)气体。 (3)生理盐水预冲量,应严格按照透析器说明书中的要求进行,进行密闭式循环或肝素生理盐水预冲,应在生理盐水预冲量达到500ml 后再进行。 (4)预冲生理盐水直接流入废液收集袋中,并将废液收集袋放于机器液架上,不得低于操作者腰部以下。 (5)冲洗完毕后再次核对,根据医嘱设置治疗参数。 4、动静脉內瘘穿刺 (1)检查患者自身血管通路:有无红肿,渗血,硬结;并摸清血管走向和搏动。 (2)选择好穿刺点,消毒穿刺部位。 (3)根据血管的粗细和血流量要求选择穿刺针。 (4)采用阶梯式、纽扣式等方法,以合适的角度穿刺血管;先穿静脉,再穿刺动脉,以动脉端穿刺点与动静脉內瘘口3cm以上,动静脉穿刺点之间的距离在10cm以上为宜,固定穿刺针。 (5)根据医嘱推注首剂量肝素(使用低分子肝素钙作为抗凝剂,应根据医嘱上机前静脉一次性注射)

血液透析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管理措施

血液透析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管理措施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室存在或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制定有效的防范及管理措施,降低护理安全隐患。方法分析2009年~2013年我院血液透析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通过对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以寻求防范管理对策。结果通过对血液透析室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和采取对应防范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结论通过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后,护士的风险意识增强,透析安全突发应急事件能力和专科操作技能得到提高,减少了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能够切实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 标签:血液透析;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血液透析是现代肾脏病替代治疗的主要手段[1],也是一种较安全、易行、应用最广泛的血液净化方法,现今血液透析技术已是医院必不可少的危重(MODS、ARDS、中毒、AKI、心肾综合征等)患者综合治疗方法之一,血液透析更是治疗尿毒症的主要方法。伴随透析患者数量的持续增长,全国各地血液透析室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和增多,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然而,在我国血液透析技术发展不平衡,人员培训、质量管理、技术标准化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差异差距的背景下,血液透析的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何确保血液透析安全、提高血液透析质量,是管理者和血液透析室医护人员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为保证患者的透析安全,通过对我院2009年~2013年血液透析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归类分析讨论,找出护理安全隐患问题根源,并制定出相应的防范管理方法,实施科学化、系统化安全管理措施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 一般资料 我院血液透析室拥有进口血液透析机140台,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机6台,双级反渗水处理系统2部,年平均透析50000余例次;护理人员45名,副主任护师1人(2.2%),主管护师5人(11.1%),护师20人(44.4%),护士19人(42.3%);工作经验2年以内的有10人,2~5年的23人,5年以上的12人;规律透析患者320人,其中传染病标志物阳性患者36人(独立的隔离治疗透析大厅)。 2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2.1 患者潜在风险多,病情变化快。尿毒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及营养不良,身体机能差,在透析过程中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低血压、心律失常、出血、透析器反应、空气栓塞、失衡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2]。 2.2 规章制度执行不力,操作不规范。血液透析规章制度的制定、完善并落实是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前提,透析过程中的任何一项活动不经过严格的规范化培训或没有严格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将会导致一些安全意外的发生。

血液透析室的护理安全问题及防范

【关键词】血液透析室护理安全 血液透析治疗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可能发生一些护理安全问题,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可以杜绝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现就血液透析室可能发生的护理安全问题及其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1 护理安全问题 1.1 血透室护士法律意识 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法律问题,护士的综合素质、护士的法律意识、护士执行法律法规的能力及落实规章制度的能力都与护理安全问题有关。如透析器的复用就必须将复用的优缺点及可能引发的问题如实告知患者,并在患者及家属签署复用知情同意书后方可复用,否则一旦在复用过程中发生差错引起病人及家属投诉或纠纷,护理人员举证困难。 1.2 规章制度落实 制度是护理安全的有力保证。在血透室,如果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技术规范、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操作流程等规章制度,就有可能发生差错事故,给患者带来痛苦,引发医疗纠纷。 1.3 护士的专科操作技能及综合应急处理能力 护理队伍年轻化易出现安全隐患。血透室是高危科室,血液透析治疗的风险很大,而从业护士的低龄化,护理经验不足,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对可能发生的护理安全问题缺乏判断处理能力。 目前,多家医院进行大胆的人事制度改革,很多高学历低年资的护士走上了护士长的岗位,这些年轻的护理管理人员通常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际工作经验欠缺,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潜在危险认识不足,安全管理力度不够,对规章制度落实督导检查不严,客观上形成了最大的护理安全隐患。 1.3.3 护士的专科操作技能血液透析治疗需建立血液通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建立通路的方法,如颈内静脉置管、动静脉内瘘、动静脉直接穿刺,而穿刺技术要求很高、难度很大,在实际操作中易给病人带来痛苦,如血肿、动脉瘤、出血及感染等。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及机器故障的应急处理会影响病人的精神状态。 1.3.4 颈内静脉置管护理患者置管处皮肤管口周围易发生感染,为异物刺激、渗血渗液引起。颈内静脉粗大,一旦发生血行感染,患者将有生命危险。护士更换敷料时动作不轻柔或操作不仔细都容易造成脱管。血液透析中肝素用量不当,可导致置管处出血。封管用的肝素量不够,或封管方法不正确易使导管堵塞,影响患者的治疗,重新置管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又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血液透析患者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

血液透析患者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衰竭的有效替代疗法之一,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带来的关于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目的讨论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护理。方法对我院30位血液透析病人进行总结,取得满意效果。结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有效的提高透析效果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替代手段之一,对透析治疗认识不足,其原发病及其并发症带来的各种失调,加之家庭、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家庭的经济负担,使他们产生恐惧、焦虑、绝望的心理变化。所以重视和加强对透析患者心理护理,使之达到充分透析,提高生活质量对血透患者至关重要。我们对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本院行血液透析的30例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对策,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血液透析30例患者,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8;88岁,平均年龄61岁,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糖尿病肾病15例,高血压肾病6例,多囊肾1 例;每人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h. 2 影响患者心理的因素

2.1 疾病因素由于其肾功能多为不可逆性损害,患者一旦了解到除肾移植外,透析是维持生命的最后治疗方法,而它只能代替正常肾脏的部分排泄功能,不能代替正常肾脏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功能,往往产生绝望、恐惧的心理。 2.2 经济因素昂贵的透析费用是透析患者的沉重负担,一旦无法支付治疗费用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2.3 社会支持有资料调查显示良好的社会、家庭支持,对透析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保护作用。 2.4 自身形象长期透析患者多存在身体水肿、萎缩,口腔异味,皮肤苍白干燥、脱屑多痒、色素沉着,头发脱落等外在形象改变,大部分患者还伴有性功能减弱、性欲减退的改变,因而容易产生自尊受损、羞耻感、抑郁消沉等心理变化。 2.5 治疗因素透析治疗中的反复动静脉穿刺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各种急性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的出现常导致患者紧张和丧失信心。 3 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 3.1否认心理此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患者不重视或者是认为医院误诊,不认为此病有致命性,对疾病并不在乎,导致疾病进一步发展。 3.2恐惧心理患者在接受血透前,大都怀有紧张恐惧心理,担心护士不能一针见血,给患者造成痛苦。 3.3悲观心理透析时间增加,长期疾病缠身,有关知识的增长,

血液透析病人的护理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进行的血液透析的病人进行风险评估,并依照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适合的护理管理措施。方法以血液透析风险管理知识为指导,对我院经过血液透析的病人(854例)进行降低风险评估管理,加强我院透析中心关于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的风险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应的护理对策。结果通过对我院854例血液透析患者的风险评估及控制,得出了血液透析患者的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且经过这些方法的实际运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血液透析;护理;对策 血液透析为当前使用的最为广泛和普遍的一种血液净化方法,其主要特点有:(1)技术含量较高。血液透析要求精确的仪器,如血液透析仪进行检测和透析,对血液中一些非常规的检测需较高的检测技术。(2)专科性较强。现在每家医院(三甲以上)基本上都设立了独立的血液透析中心,独立于其他科室,这说明血液透析专科性较强。(3)风险性较大。血液透析所使用的血液透析机存在着不确定的风险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的854例血液透析患者(包括各种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部分药物中毒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一共作了854次透析。具体患者资料为:男性患者532例,女性患者为322例,年龄范围为18—82岁。在各个年龄段,急性肾衰病例数、慢性肾衰病例数以及药物中毒病例数为:(1)18—30岁:82例;(2)30—50岁:184例;(3)50—70岁:233例;(4)70岁以上:355例。 1.2 方法 1.2.1 危险源的识别危险源的识别是在已确认危险源的前提下进行的一个特定性过程,其实质是找出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是否会产生排斥反应、组织中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血液透析机的不安全性、外界因素对患者的危害及其在管理护理上的缺陷。危险源的识别是较为复杂的血液透析前期工作,它不仅需要收集各类可能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而且还要查阅血液透析的相关标准,从中找出有不符合的危险源。总的来说,危险源识别主要包括医护人员的健康与安全、患者安全、环境安全以及机械设备安全等方面。 1.2.2 风险评估在对患者进行上述危险源识别后,就需以识别的危险源为基础资料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流程为:(1)风险评估方法确立:查阅相关专业书籍及法律法规,查找透析过程中常见护理安全事故原因,并组织科室护士进行深入讨论与交流,调查研究患者既往发生过的护理安全事件以及潜在的不安全因素。(2)风险因素分析:护理风险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即护理、透析机操作、护理意外事件以及突发事件处理不当。风险评估最终目的就是对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上述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面,即人为因素及系统因素。人为因素包括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以及抗风险的能力,另外,患者不遵医行为也是构成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如透析间期不注意控制水分摄入造成水潴留过多,透析当日注射胰岛素等;系统因素主要来源于透析机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管理机制上的不完善以及监控制度的不科学等方面。 2风险护理管理对策 2.1加强经常性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积极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如组织透析室的全体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文件书写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深入学习和交流,定期地邀请资深专家来我院进行讲座以及一些定期的医学义务护理的社会活动。通过举行各种活动,不仅锻炼了护理人员的实践技能,又在意识或思想层面提高了她们的风险防范意识。 2.2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血液透析中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经过对本院854例血液透析患者回顾性分析,在实际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异常现象,并提出相应措施:(1)恶心欲呕吐的策略:血液透析中务必要避免患者产生低血压,而且在血流量控制时要按照患者

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

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 全网发布:2011-06-23 22:00 发表者:郭兆安2124人已访问 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十分常见,发生率约占1/3,导致患者住院率及死亡率明显升高,且经常处于慢性炎症、疲劳、创伤难以愈合中。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营养物质吸收减少过分的饮食限制使得营养物质摄入减少或不均衡;透析不充分,尿毒症毒素以及药物使用、精神抑郁等因素刺激使得胃排空延迟或时常腹泻,营养物质吸收障碍。 营养物质丢失增加在透析排毒、除水的同时,一些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VitB12等也可同时被透出。如血液透析5小时将丢失6-8g氨基酸,若有消化道出血存在,其100ml全血相当于14~17g蛋白质。 蛋白质分解增加代谢性酸中毒,内分泌紊乱如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甲状旁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增加以及慢性炎症状态均可引起患者蛋白质分解增加,导致营养不良发生。 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与厌食、感染、代谢紊乱、透析中营养物质的丢失等有关,也与透析膜的不相容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进食量不足,达不到机体的最低需要量。临床上透析者营养不良时会发生诸多不良后果,如抵抗力下降,常合并细菌感染,甚至霉菌或结核感染,且感染后不宜控制;还有体力下降,患者常感疲乏,工作精力下降,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心理上易产生自卑及精神上的困扰,生活质量下降,失去生活乐趣。营养状况好者可正常透析数十年,而营养状况差者,其尿毒症合并症和死亡率均增加,病人寿命明显缩短。因此,患者在做好充分透析的同时,要掌握好有关的饮食常识,注意热卡和各种营养要素的摄取,以防治营养不良的发生。 对尿毒症合并营养不良者,应尽可能寻找并纠正导致营养不良的可逆因素,治疗伴发病,强调早期透析和充分透析,并给予营养补充,包括口服和非肠道两种补充法。 经口补充口服必需氨基酸是最简便易行、且最符合生理的方法,透析

预见性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预见性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9-11T11:40:14.26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8期作者:梁勃然张芸汪敏陈茜 [导读] 预见性护理可以显著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不安全时间的发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及应用。 上海德达医院 200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预见性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血液透析治疗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患者44例,研究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结果研究组水处理障碍率、电导度误差率、超滤量不准率、自检不通过率、管道透析器凝血率、静脉压末监测率、空气报警率、心功能障碍率、导管堵塞率、感染发生率、内瘘穿刺失败率以及血路连接不紧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以显著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不安全时间的发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血液透析;安全管理;应用分析 Application of predictive nursing in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 abstract 】 :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predictive nursing in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Methods 88 cases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7 to February 2018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 Each group included 44 cases.Results the team water treatment rate of obstacles, the conductivity is not allowed error rate, ultrafiltration volume rate, self-checking not pass rate, pipeline dialyser coagulation rate, at the end of the venous pressure monitoring rate and air alarm rate, heart rate, incidence rate of catheter jam, infection, internal fistula puncture failure rate as well as their connection is not close rate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Conclusion predictive nursing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unsafe time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and achieve satisfactory clinical result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 key words 】 : predictive care;Hemodialysis;Safety management;Application analysis 在血液体现过程中或血液透析结束时易发生与透析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因此对于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需加强合理、细致的临床护理,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1]。本文观察分析了预见性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血液透析治疗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患者44例。其中,研究组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39-81岁,平均年龄(56.28±8.44)岁。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6.23±8.29)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预见性护理,主要措施如下。①心功能不全。在透析前、后加强心功能状态的评估,对于存在心功能较差患者,需立即实施降低驱血压力,从而预防此类现象的发生。②导管感染。在置管前,对置管处皮肤情况进行评估,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且在进行接触性护理时,严格执行卫生规范;置管后加强患者健康宣教,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保持穿刺处皮肤周围清洁干燥;一旦发现患者在置管后周围皮肤出现渗液、红肿现象,需通过按压导管皮肤端,检查其是否出现渗液现象,若确诊为静脉炎或皮肤端感染,需使用黄金散、碘伏溶液、庆大霉素溶液外敷,若7 d后无改善,需更换血管重新置管。③导管堵塞。成功建立静脉通道后需加强消毒护理,并严格按照静脉-动脉顺序置管;在冲管时需严格遵守先回抽后冲洗的原则,以免发生血栓,且在透析结束后使用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导管再使用肝素液封管;定期以尿激酶溶液维护保养导管。④低血压。加强患者饮食宣教限制水盐的摄入,避免透析间期患者体质量增加过多,超滤速度过快过多。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前应加强评估,需询问患者是否用过降压药治疗,对于合并高血压患者需采取合理体位,以免突然性更换体位引起心血量减少,对此还需加强血液透析流速的观察。⑤内瘘穿刺不成功。加强科室医务人员穿刺技术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内瘘保护意识。同时由资历高的医务人员搭配新进护理人员完成各项护理操作,直至其完全熟练。⑥透析机处理障碍。定期检查各仪器的备用状态,同时还需建立安全规范管理制度,在最大可能下保证血液透析的安全性。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的水处理障碍率、电导度误差率、超滤量不准率、自检不通过率、管道透析器凝血率、静脉压末监测率、空气报警率、心功能障碍率、导管堵塞率、感染发生率、内瘘穿刺失败率以及血路连接不紧密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所示,研究组水处理障碍率、电导度误差率、超滤量不准率、自检不通过率、管道透析器凝血率、静脉压末监测率、空气报警率、心功能障碍率、导管堵塞率、感染发生率、内瘘穿刺失败率以及血路连接不紧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液透析患者护理安全管理研究

血液透析患者护理安全管理研究 血液透析患者护理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过程中采用预见性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血液透析患者共100例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方式将其均等划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常规方式施护,观察组以此为基础实施预见性护理,对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和满意度加以对比。结果:观察组总体满意率(94%)与对照组(72%)相较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χ2=6.4762);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出现率(4%)相较于对照组(18%)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5.0947)。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过程中采取预见性护理,能够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出现,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值得推广。[关键词]中医护理;血液透析;尿毒症;肾功能;生活质量 血液透析在肾病末期阶段的治疗方面较为常见,其能够使患者的生存时间得以延长,然而,在进行血透治疗时,容易产生一些并发症,从而造成治疗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并且能够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1]。为了使血透治疗的效果得以提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安全管理质量,并减少各种不良反应的现象出现,可通过预见性护理来加以实现。本次研究选择20XX年3月~20XX年3月这一时间段在本

院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共100例为研究对象实施研究,现将报告 示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XX年3月~20XX年3月这一时间段在 本院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共100例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方式将其 均等划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1~76岁,平均(56.42±2.41)岁;病程2~31个月,平均(8.49±2.32)个月。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2~75岁,平均 (56.28±2.37)岁;病程2~33个月,平均(8.33±2.46)个月。纳 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血液透析治疗条;所有患者的沟通能力、 认知能力、听力以及智力均较为正常。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病患者;患有严重心、肺等脏器功能不全患者。两组一般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患者入选后全部进行血液透析,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的 尿量及尿液进行严密的监测,并观察患者的电解质紊乱、贫血以 及水肿等症状是否正常,若不正常则应该立即通知医生,并辅助 医生进行处理。观察组以此为基础实施预见性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应该对护理操作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风险主要包括内 瘘穿刺失败、穿刺管路及穿刺针未有效固定、空气报警、设置透 析参数错误、穿刺针拔除出现错误、透析管路及透析器出现凝血 等[2],护理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和责任心,并加强团队协作,同时以此为基础采取综合评估,各项护理工作应该提前

血透病人护理常规

血透病人护理常规 一、透析时严密观测生命体征,每小时测T、PR、BP遇有特殊情况随时监测,并记录。 二、严格按照医嘱设定透析条件(降水量、透析时间、除水速度),并经第二人查对。 三、透析中用药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四、随时检查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漏血,及时处理。 五、了解患者体重变化,随时与医生联系调节除水。病情变化,保证透析充分。 六、透析中出现低BP时,取头低脚高位,减慢除水速度,适当补充0.9%生理盐水。经常低BP者可采用高钠或取梯度高钠透析。 七、透析中高BP患者注意并发脑出血可采用低钠透析或考虑血容量增多的因增加除水。 八、加强透析中生活护理。 九、加强健康教育,积极进行卫生!宣传,了解病人心理,教会病人心理,教会病人自己调整入量,计算体重及保护内瘘的方法。 十、向患者介绍护理内瘘的知识,教会其爱护保养内瘘。

内瘘的护理 1、保护术肢血管避免反复穿刺为内瘘吻合术创造条件。 2、动一静脉内瘘吻合术后,术侧肢体发生肿用、疼痛、应抬高术肢,切忌压迫手术部位。鼓励患者活动术肢,反复握拳,增加血液循环。 3、严密观察术后瘘情况可触摸到血管内搏动、听到血管杂音、发现异常及时处理。2~4周后、内瘘成熟可应用。 4、内瘘仅限于透析用。不得用于取血或注射药物,且不能在内瘘侧肢体测量血压(抢救除外)。 5、不断更换穿刺点,依次顺序更换以保护血管。 6、防止血管瘤的形成,以松紧适度的护腕压迫血管怒张的部位。 7、穿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轻柔敏捷。 8、回血拨针后贴创可贴,上面用消毒纸卷压迫止血,嘱病人15分钟后取下,切忌压迫时间过长而形成瘘血栓。 9、压迫纸卷松紧度以在两侧触摸到血管转动为适宜。 10、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内瘘血栓,应极时到医院做相应处理。

血液透析患者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

血液透析患者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 【摘要】目的讨论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护理。方法对我院30位血液透析病人 进行总结,取得满意效果。结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有效的提高透析效果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替代手段之一,对透析治疗认识不足,其 原发病及其并发症带来的各种失调,加之家庭、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家庭的经济负担,使 他们产生恐惧、焦虑、绝望的心理变化。所以重视和加强对透析患者心理护理,使之达到 充分透析,提高生活质量对血透患者至关重要。我们对2021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 行血液透析的30例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对策,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血液透析30例患者,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8—88岁,平均年龄61岁,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糖尿病肾病15例,高血压肾病6例,多囊肾1 例;每人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h. 2 影响患者心理的因素 2.1 疾病因素由于其肾功能多为不可逆性损害,患者一旦了解到除肾移植外,透析 是维持生命的最后治疗方法,而它只能代替正常肾脏的部分排泄功能,不能代替正常肾脏 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功能,往往产生绝望、恐惧的心理。 2.2 经济因素昂贵的透析费用是透析患者的沉重负担,一旦无法支付治疗费用随时 面临生命危险。 2.3 社会支持有资料调查显示良好的社会、家庭支持,对透析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 直接保护作用。 2.4 自身形象长期透析患者多存在身体水肿、萎缩,口腔异味,皮肤苍白干燥、脱 屑多痒、色素沉着,头发脱落等外在形象改变,大部分患者还伴有性功能减弱、性欲减退 的改变,因而容易产生自尊受损、羞耻感、抑郁消沉等心理变化。 2.5 治疗因素透析治疗中的反复动静脉穿刺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各种急性 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的出现常导致患者紧张和丧失信心。 3 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