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茶馆赏析

合集下载

茶馆_赏析

茶馆_赏析

《茶馆》赏析《茶馆》写于1957年,是老舍话剧创作的高峰。

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

”在西欧的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一、《茶馆》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

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表现了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

1.王利发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时,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

我们在看第二幕中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

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

比如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

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

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事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自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2.常四爷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

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

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

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

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

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

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

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

茶馆话剧赏析

茶馆话剧赏析

茶馆话剧赏析
茶馆话剧是我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由郭沫若所创作,首演于1958年。

该剧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个茶馆为背景,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等一群普通人物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命运的沉浮。

茶馆话剧的赏析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

首先,剧中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各具特色、性格鲜明,代表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

比如,茶馆老板王利发是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商人,他经营茶馆时对待顾客热情周到,同时也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关心国家大事。

而茶馆中的茶客、小人物等也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运,通过这些角色的刻画,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贴近剧中人物,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其次,茶馆话剧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剧中涉及了清末民初的重大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北洋政府、五四运动等,以及中国百姓在这些事件中所承受的苦难和困境。

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再现,茶馆话剧不仅展示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疾苦和斗争。

此外,茶馆话剧还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社会问题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剧中的人物形象既有善良正直的人,也有狡诈利己的人,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摩擦使得剧情更加紧凑、引人入胜。

通过展示人性
的复杂性,茶馆话剧让观众对社会问题有着更加深入的思考。

总的来说,茶馆话剧是一部经典之作,它通过展示人物形象、历史事件和人性的多个层面,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命运。

无论是戏剧爱好者还是普通观众,都可以从中获得思考和感悟,体味到中国戏剧的独特魅力。

请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对《茶馆》进行赏析。

请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对《茶馆》进行赏析。

请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对《茶馆》进行赏析。

《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话剧作品,也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

该剧以晚清末年的一个茶馆为背景,通过对茶馆中各色人物的描绘和交流,展现了中国社会百态和历史变迁。

在对《茶馆》进行赏析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社会背景:《茶馆》以晚清末年为背景,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通过茶馆中不同人物的对话和争论,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败、民众的贫困和社会的动荡,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新思想和变革的渴望。

2. 人物形象:《茶馆》中塑造了众多生动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他们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地域,各具特色。

比如,茶馆老板王铁匠代表了底层劳动者的艰辛和无奈;妓女柳如是则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处境;文人曹禺代表了知识分子对于社会变革的思考和呼唤。

3. 对话与争论:《茶馆》中的对话和争论充满了哲学和政治色彩。

通过茶馆中人物之间的辩论,展现了不同思潮的碰撞、观念的冲突,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秩序的弊端和腐败。

4. 主题意义:《茶馆》所表达的主题是对传统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变革的追求。

作品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对话,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困境和民众的苦难,呼唤着改革和进步的声音。

综上所述,通过对《茶馆》进行赏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社会和人性的深层意义,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
注和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杰作,更是一面镜子,反映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命运。

茶馆老舍赏析

茶馆老舍赏析

茶馆⽼舍赏析茶馆⽼舍赏析 ⽼舍《茶馆》向我们展现了中国茶馆⽂化,也反映了⽼舍先⽣对于社会变⾰的个⼈看法。

下⾯是⼩编带来的茶馆⽼舍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茶馆》从第⼀幕的晚清戊戌变法到第⼆幕的民国初的军阀混战,⼀直写到第三幕的抗战结束,历经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在《茶馆》⾥体现得淋漓尽致。

《茶馆》的思想内容: 三幕话剧《茶馆》,通过在茶馆中活动的各⾊各样的⼈物,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活。

在这50年间,,社会上发⽣了许多重⼤的历史事件,但是作者并没有正⾯描写这些事件,⽽是选择北京城内⼀家⽼茶馆,通过它的历史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物⽣活的变化,从侧⾯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

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之处,可以容纳各式⼈物。

⼀个⼤茶馆,就是⼀个⼩社会。

”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典型环境,让各类⼈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举⽌写他们怎样活着⼜是怎样死去,折射出那个⿊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茶馆》中先后登场的有名有姓的⼈物有七⼗多个,他们各有⾃⼰的经历,各有⾃⼰的故事,汇成⼀个总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茶馆》没有⼀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

《茶馆》中出场的⼈物很多,但他们之间并没有正⾯冲突(个别局部的冲突例外),⼈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按照⾃⼰的⼈⽣轨迹⽣活着,⽽正直、善良的⼈物⽆法摆脱厄运,社会渣滓却横⾏霸道。

作者把⽭头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物与⼈物之间的每⼀个⼤的或⼩的冲突都暗⽰了⼈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

课⽂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央告,等等;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操纵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混乱,给⼈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就是剧本所要展⽰的⼈民与旧时代之间的特殊的⽭盾冲突。

这种看似“⽆事的悲剧”,实际上揭⽰的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能激起⼈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舍先⽣把⽭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与⼈之间的每⼀个⼩的冲突都暗⽰了⼈们与旧时代的冲突。

《茶馆》艺术魅力分析

《茶馆》艺术魅力分析

《茶馆》艺术魅力分析老舍说过“我向来不跟着别人跑......砌墙之砖,都平平正正,而无独立之美,我不愿摹仿别人,而失去自己的长处”。

纵观老舍的剧作,每一出都有其独到之处,而《茶馆》则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创作的富有独立之美的扛鼎之作。

一、《茶馆》的艺术魅力首先表现在它构思上的独具匠心。

《茶馆》是一出三幕话剧,三幕戏写了三个时代。

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第二幕:军阀混战后的民国初年;第三幕: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

这三个时代是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个重要时期。

剧作家在表现清末以来半个多世纪旧中国的历史变迁,揭示出只有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重大主题的时候,切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并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把前后近30年的社会历史画面连缀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展示出众多的人物和漫长的历史。

这种横断面连缀式的写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现实生活的无限性和戏剧情节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且也突破了传统话剧作品的陈旧模式,充分显示了老舍艺术构思的高超巧妙。

二、在话剧结构上的创新,是《茶馆》最重要的艺术成就。

从结构形式上看,《茶馆》与传统话剧截然不同,表现了老舍大胆而独特的探索和创新。

纵观《茶馆》整部剧,它既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戏中三幕的划分不是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而是着眼于时代,时间跨度相当大。

另外从剧情上看,幕与幕之间也无必然联系。

为了使跨度极大、情节松散、人物众多的剧作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老舍打破了传统的情节式的结构,采用“人像展览式”的形式,以茶馆为人物活动的舞台,在三个历史横断面上对社会世态、风云变幻进行描绘。

同时安排以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这三个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以人物带动故事,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巧妙地同作品的主题罗织在一起,组成若干幅时代的剪影,从而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纷纭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表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

茶馆艺术分析

茶馆艺术分析

一、《茶馆》的艺术魅力首先表现在它构思上的独具匠心。

《茶馆》是一出三幕话剧,三幕戏写了三个时代。

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第二幕:军阀混战后的民国初年;第三幕: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

这三个时代是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个重要时期。

剧作家在表现清末以来半个多世纪旧中国的历史变迁,揭示出只有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重大主题的时候,切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并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把前后近30年的社会历史画面连缀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展示出众多的人物和漫长的历史。

这种横断面连缀式的写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现实生活的无限性和戏剧情节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且也突破了传统话剧作品的陈旧模式,充分显示了老舍艺术构思的高超巧妙。

二、在话剧结构上的创新,是《茶馆》最重要的艺术成就。

从结构形式上看,《茶馆》与传统话剧截然不同,表现了老舍大胆而独特的探索和创新。

纵观《茶馆》整部剧,它既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戏中三幕的划分不是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而是着眼于时代,时间跨度相当大。

另外从剧情上看,幕与幕之间也无必然联系。

为了使跨度极大、情节松散、人物众多的剧作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老舍打破了传统的情节式的结构,采用“人像展览式”的形式,以茶馆为人物活动的舞台,在三个历史横断面上对社会世态、风云变幻进行描绘。

同时安排以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这三个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以人物带动故事,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巧妙地同作品的主题罗织在一起,组成若干幅时代的剪影,从而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纷纭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表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

首先,确定以茶馆为人物活动的背景,显示出老舍的匠心。

《茶馆》的三幕戏反映了三个时代,在此,剧本是以高度的艺术概括手法,描写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近50年的旧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种种人物命运的变迁,生活画面非常之广阔。

茶馆艺术赏析

茶馆艺术赏析

茶馆艺术赏析
《茶馆》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巅峰之作,其艺术赏析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

首先,从时代背景的选择上,《茶馆》展现了旧中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近50年的风云变幻图景。

通过选取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的垂死挣扎、北洋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这三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横断面,作品以点带面,概括了半个世纪的丰富深邃的社会历史内容。

其次,在地点选择上,《茶馆》巧妙地通过茶馆几十年的兴衰沉浮以及发生在茶馆里的日常琐事,折射出三个时代的动荡和人民痛苦不堪的生活。

观众通过茶馆这个窗口,看到了整个时代的缩影。

此外,剧中人物众多,都是富有时代特征的人物。

他们通过各自的人生片断展示着社会生活的风貌和本质,传递出时代变迁的信息。

这种“人像展览式”的结构,使得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时间容纳了广博的生活内容。

总的来说,《茶馆》的艺术构思独具匠心,其深邃的历史内涵、独特的时空设定和鲜活的人物塑造都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中国话剧的里程碑之作。

试述老舍话剧《茶馆》结构上的特色

试述老舍话剧《茶馆》结构上的特色

试述老舍话剧《茶馆》结构上的特色一、绪论话剧《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其结构上独特的安排使得该剧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茶馆》在结构上的特色。

二、历史背景的铺垫在谈论《茶馆》结构上的特色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剧作所处的历史背景。

该剧以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北京茶馆为舞台,通过茶馆中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这样的历史背景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感基础。

三、跳跃的时间线《茶馆》的结构在时间线上并不是线性进行,它通过不同时间段的跳跃,将不同历史时期的茶馆及茶馆中的人物呈现给观众。

这种非线性的时间跳跃既能够展示历史的延续性,也能够体现社会变革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观众通过剧中人物的不同遭遇,感受到了历史中的变迁和个体命运的无常。

四、多线程的故事叙述《茶馆》在叙事上采用了多线程的结构,通过呈现茶馆中不同人物的故事,展示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命运和矛盾。

从茶馆老板到茶客、从官员到妓女,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线索。

这种多线程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能够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故事的内涵,增加了戏剧的张力和观赏性。

五、剧中对话的丰富性《茶馆》的剧本中充满了丰富的对话和表演交锋。

通过对话中人物的争吵、辩论和冲突,剧作展示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些对话不仅具有戏剧冲突的张力,还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的荒谬和人性的弱点。

六、人物形象的鲜明性《茶馆》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鲜明而具体。

无论是茶馆老板王利发的善良与坚守,还是妓女玫瑰的抗争与坚强,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

这些人物形象的丰满和立体性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剧中角色,增强了观众与剧作的情感共鸣。

结论《茶馆》作为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话剧,其在结构上的特色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社会画卷。

通过时间线的跳跃、多线程的故事叙述、丰富的对话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该剧成功展示了社会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深思和反思。

《茶馆》 简析

《茶馆》 简析

《茶馆》简析《茶馆》是钱钟书创作的一部话剧,讲述了农民起义、战争、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背景下中国社会变迁的故事。

本剧以茶馆为象征,通过茶馆这个独特的社会场所,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形象和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自私以及近代中国的动荡与变革。

本剧以大茶馆为背景,通过茶馆内外人物的互动,勾勒出一幅真实、丰富的社会画卷。

茶馆是中国社会的缩影,是一个集中了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地方。

在茶馆中,既有官僚地主,也有贫苦农民,还有曾经的大师和艺人等各种行业和身份的人物。

剧中的角色各有特点、各有命运,通过他们的对话和互动,展现了社会不同层面的矛盾和冲突。

剧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真实,他们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面对着种种挫折和困难。

从曾经的京剧名角王保保到茶馆老板喜儿,再到淳朴的小农民马秀英,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遭遇。

他们通过对话与争论,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自私,透露出中国社会的封建与落后。

《茶馆》通过展示茶馆中各种事物和场景,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悲欢离合、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

大茶馆中官府的贪腐、衙役的残暴、地主的横行霸道,以及新知识分子的追求自由、小农民的生活窘迫都成为了本剧的反映内容。

剧中的对白和情节扣人心弦,给观众带来思考和触动。

《茶馆》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言语上的艺术感染和情感上的真实刻画。

剧中的对白优美而充满力量,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表达了各个阶层人民对社会命运的观察和思考。

剧中的情感描写细腻而真实,人物的心情与命运都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和情感表达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茶馆》这部话剧通过茶馆这个小小的场所,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形象和命运,探讨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自私以及近代中国的动荡与变革。

剧中的人物丰满而真实,剧本的对白有力而富有感染力。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话剧,更是一幅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的社会画卷。

《茶馆》赏析(大学语文)

《茶馆》赏析(大学语文)

《茶馆》赏析(大学语文)《茶馆》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

三幕话剧《茶馆》,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表现了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茶馆》的第一幕可分为六个场面,主要写清朝末年的社会生活,具体时间是1898年的秋天,正是戊戌政变失败之后,维新派人物谭嗣同被杀害不久,通过裕泰大茶馆里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种种活动,透视了戊戌政变发生与失败的前因后果,具体描绘了帝国主义扩张渗透、流氓地痞横行、市民阶级混乱、农民破产、宫廷生活腐败荒淫、爱国者横遭迫害的社会形态,逼真地勾勒出晚清统治的真实图景。

最后一句台词“将!你完啦!”无疑是对这个社会作出的历史判决。

剧作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

常四爷、秦仲义、王利发便是第一幕中刻划得最为鲜明突出的人物。

常四爷是个爱国者的形象,他热爱祖国,痛恨洋人,痛恨腐败无能的清王朝。

对穷苦人,对弱者,他慷慨相助,见义勇为,对特务、爪牙、地痞流氓充满蔑视,勇于抗争。

他敢于憎,敢于怒,敢于当众宣布“大清国要完”,是个有血气、有铮铮铁骨的硬汉子,是正义和人民反抗力量的代表。

秦仲义是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财大气粗,自命不凡,对穷苦人很少同情,考虑着多赚钱,想搞实业救国。

他对清王朝的统治存在着阶级本能上的对立,在与庞太监的对话中,软中有硬,绵里藏针,表现了新兴阶级的一种挑战和锐气,从而真实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

王利发在第一幕里也成功地显示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他精明能干,能说会道,八面玲珑,四方讨好。

在强者面前,他忍气吞声;在弱者面前,他虽无害人之心,但也没有多少同情,他是个圆滑自私的小业主的典型。

在结构上,剧本采用的是一种“人像展览式”结构。

它不追求完整的故事,而是由每一个人物自身的遭遇和命运形成一个个相互交织的戏剧片断,从而最广泛地反映了社会风貌,揭示了时代特征。

剧中也没有贯穿始终的对立面的斗争,而是以人民大众与旧时代的矛盾为总纲,并由这个总纲将分散的、片断的、既不互相制约又不连续发展的各种矛盾串联起来。

茶馆话剧鉴赏

茶馆话剧鉴赏

茶馆话剧鉴赏茶馆话剧鉴赏话剧是戏剧的一种形式,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对话来传达故事情节,展现人物形象和展示主题。

茶馆话剧是指以茶馆为背景的话剧作品,通常以茶馆为象征,展现社会变迁和人性善恶的主题。

本文将对茶馆话剧进行鉴赏。

茶馆话剧通常以茶馆为主要场景,通过茶馆老板和顾客之间的对话,反映社会的动荡和人性的多样性。

茶馆作为一个集体记忆的象征,不仅是一个休闲聚会的场所,也是展示社会矛盾和人性弱点的窗口。

在茶馆话剧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茶馆老板是话剧中的重要角色。

他们通常是冷静、理性的人,代表着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思考。

茶馆老板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和聆听顾客的对话,不断地为大家提供茶水,同时也扮演着一个智者的角色,为顾客提供指导和建议。

茶馆老板的形象在话剧中既是强调智慧的象征,也是对社会角色的思考和反思。

其次,顾客是话剧中的重要角色,通常代表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

他们不仅有各自的故事和追求,也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通过顾客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揭示社会存在的问题和不公平现象。

茶馆话剧中的顾客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代表性,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茶馆话剧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

茶馆作为一个微缩的社会,通过展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对话,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从中国话剧史上脍炙人口的《茶馆》到现代作品《茶馆·二道桥》,茶馆话剧一直在讲述和记录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

茶馆话剧的鉴赏需要观众对作品的细腻理解和深入思考。

观众应该关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话的含义,通过细节揭示出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同时,观众也要注意作品所展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语境,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总的来说,茶馆话剧是一种通过茶馆为背景展现社会变迁和人性善恶的话剧形式。

茶馆老板和顾客的形象是话剧中的重要角色,他们既展示了个体的特点和个性,也揭示了社会的弊病和人性的复杂性。

茶馆话剧的鉴赏需要观众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从中汲取思想启示和文化滋养。

戏剧剧作分析《茶馆》

戏剧剧作分析《茶馆》

戏剧剧作分析《茶馆》论文分析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于1957年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该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

老舍先生选取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的三个历史阶段,透过茶馆这一窗口,呈现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生死沉浮,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变迁;描绘了一幅近半个世纪旧时代的历史画卷。

茶馆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茶馆》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戏剧结构,特殊的戏剧冲突以及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

它在历史内容、结构形式、主体意识、人物塑造、戏剧语言、场景设计等各方面既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也传达出强烈的现代审美特征。

《茶馆》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全剧出场的人物有七十多人,有名有姓的就有五十多人,而且这些人物大多个性鲜明。

下面对以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刘麻子的形象进行分析。

王利发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屈求全,善于应酬。

在剧中,他巧于应付巡警的敲诈,耐心倾听崔久峰的牢骚。

作为商人,他还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

如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同情,但也很有限度。

他对社会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如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中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秦二爷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他完全可靠着祖上的财产,吃喝玩乐一辈子,但是面对国弱民穷,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他决心搞实业救国,变卖了家里所有的房产、地产,办了个“顶大顶大”的工厂,但是,在那黑暗的、腐朽的时代,他的努力最终只智能化成泡影。

当他从自己亲手办的工厂被赶出来时,只带了签支票用的金笔和在工厂门口捡到的两个螺丝帽。

他对王利发说:“人哪,有钱就该吃喝嫖赌,决不能做好事,做好事绝没有好下场!”他的失败有力地证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靠实业救国是行不通的。

浅谈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浅谈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浅谈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话剧《茶馆》是老舍先生于1957年创作完成的一部三幕话剧,是其戏剧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老舍先生精心选取了维新变法失败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以及国民党政权覆灭前期这三个历史横断面,展现了中国社会近五十年的发展变迁。

并且,他巧妙地安排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轮番出场,汇聚于“裕泰茶馆”,各做各的事,各说各的话,同时又与时代发生着紧密的联系,从而表现出“埋葬三个时代”的宏大主题。

标签:老舍;《茶馆》;艺术特色话剧《茶馆》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常演不衰。

它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源自多方面,既包含老舍先生对深刻主题的挖掘,更包含作品本身独特的艺术创作特色。

接下来,我们就从三个截面的写作方式、“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以及源自生活的京味语言这三个方面入手,对《茶馆》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进行浅析。

三个截面的写作方式话剧《茶馆》截取了三个历史截面,通过众多的人物命运及事件组成多个戏剧片段,再汇成不同时代的众多剪影,从而反映复杂的社会及人生,这就是所谓横断面的写作手法。

老舍先生在谈及采用这种写作方式的原因时曾说到,有人认为此剧的故事性不强,并且建议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参加革命为主去发展剧情。

但他认为,那么一来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就难达到了。

“抱住一件事情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被人霸占就已垮台了。

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如此看来,想要达到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首先要充分反映一个时代,展现其腐败没落的本质,才能够使人们从触目惊心的事实中看出这样的社会必然要被埋葬的道理。

但这仅仅依靠一人一事是难以办到的。

因为,人物少线索单纯,在短短一个剧本里无法容纳表现三个时代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内容,结果既写不出时代气氛,也无法揭露社会本质。

但若采用横断面的结构,在这方面则可以扬长避短,从多个角度侧面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于是,为了广泛地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特征,能够充分体现作者要“埋葬三个黑暗时代”的创作意图,老舍先生在《茶馆》的创作中,恰到好处地选取了三个横断面,集中笔墨予以描写,充分展示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情世故。

茶馆赏析

茶馆赏析

《茶馆》写于1957年,是老舍话剧创作的高峰。

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

”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

三幕话剧《茶馆》,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表现了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第一幕可分为六个场面,主要写清朝末年的社会生活,具体时间是1898年的秋天,正是戊戌政变失败之后,维新派人物谭嗣同被杀害不久,通过裕泰大茶馆里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种种活动,透视了戊戌政变发生与失败的前因后果,具体描绘了帝国主义扩张渗透、流氓地痞横行、市民阶级混乱、农民破产、宫廷生活腐败荒淫、爱国者横遭迫害的社会形态,逼真地勾勒出晚清统治的真实图景。

最后一句台词“将!你完啦!”无疑是对这个社会作出的历史判决。

这部剧运用对京城中裕泰大茶馆里人们的谈话,体现了国家的兴盛衰败。

从戊戌变法的失败到解放战争的前夕,时代的变迁让茶馆里发生的一件件小事变成了一部历史剧,而这部历史剧的主角当然就是茶馆掌柜王利发了。

王利发是个精明而正直的人,年仅二十岁就出来替早逝的父亲打理生意,他生在一个混乱的、战火连绵的年代,最后因为不能忍受自己经营了几十年的茶馆被人强行霸占而上吊自杀。

是啊,用戏中的话说,那是一个人们“一堆一堆给洋人送钞票”的日子,不少的人都当起了汉奸,特别是戏中的两代小人——刘麻子和小刘麻子。

先说刘麻子吧,他见利忘义,干着给人说媒拉线这种不正当的生意,不论双方愿意与否,只要有钱赚他就干,有时甚至还卖人儿女。

在第一幕中,他竟然把一位生活贫苦的农民——康六的女儿康顺子以十两银子的价钱卖给了给了一个太监。

而刘麻子的儿子小刘麻子呢?他非但没有“改邪归正”,反而还“发扬光大”,要创办一个专给美国人提供女招待的“花花联合公司”,甚至想方设法霸占了王掌柜的裕泰茶馆,把它改成了一个“取得大量情报,捉拿共产党”的地方。

现如今,像这样见利忘义的人还在少数吗?有些奸商,为了谋求暴利,用偷工减料制成的东西来蒙骗消费者,甚至不惜搭上消费者的性命!剧本的最后,常四爷说了这么一句话:“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分明是老舍先生托剧中人物之口说出来的!就好像现在的清洁工,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每天起早贪黑,默默地为我们这个国家做着巨大的贡献,可又有哪些人去安慰安慰他们,哪怕是一句节日的问候?很少很少。

结合作品论述话剧茶馆的艺术特点

结合作品论述话剧茶馆的艺术特点

结合作品论述话剧茶馆的艺术特点话剧《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一部经典之作,其艺术特点十分突出,体现在剧本创作、表演艺术和舞台设计等方面。

本文将针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首先,话剧《茶馆》在剧本创作上展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

该剧以1900年至1940年间的京城一个小茶馆为背景,通过刻画茶馆内众多人物的命运和生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历史画卷。

作品集中展现了包括地主、官员、商人、流民、乞丐、农民等各个社会角色的形象与命运,刻画了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各异,且角色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这种多样性的人物塑造和细腻的人物关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作品更具真实感和代表性。

其次,话剧《茶馆》在表演艺术上具有鲜明的表现力。

该剧以一种独特的舞台呈现方式,通过人物的对话和情感交流来展示故事的发展和深层次意义。

演员以独特的表演技巧和形体语言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命运和社会背景。

该剧着重刻画了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挣扎,以及与外界环境的冲突,使观众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同时,《茶馆》的演员要求能够表现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演员们通过语言和肢体的改变,以及角色的独特刻画,使人物更加鲜活生动,塑造了丰富的形象。

此外,话剧《茶馆》在舞台设计上追求逼真与抽象的结合。

剧中的茶馆舞台布置庄重典雅,完美地再现了当时茶馆的真实形象。

舞台设计师巧妙运用灯光、布景、道具等元素,营造出逼真的环境,让人感受到剧中的时代氛围和生活场景。

同时,茶馆舞台的抽象设计也是该剧的一大特色,通过几根横梁和几张桌椅,以简洁的形式展现了对整个社会的寓意,突出了剧作的主题和情感。

这种舞台设计既符合现实主义的要求,又带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最后,话剧《茶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作为一部反映现代中国社会的戏剧作品,《茶馆》在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和语言等方面都融入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例如,在剧中出现了古诗词、典故等,用以渲染人物的情感和氛围。

茶馆》[分析戏剧结构和艺术魅力、文化魅力

茶馆》[分析戏剧结构和艺术魅力、文化魅力

茶馆》[分析戏剧结构和艺术魅力、文化魅力地位:是新中国话剧的一块里程碑,是几乎运用、综合了作家一生的生活和艺术积累,方才成就的一个“老舍牌”的艺术精品。

它在历史内容、结构形式、主体意识、人物塑造、戏剧语言、场景设计等各方面既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也传达出强烈的现代审美特征。

《茶馆》是不朽的,在中国话剧80多年的历史中,以其为标志,话剧形式已经完全摆脱最初的模仿痕迹,成为我们的民族形式。

它呈现被誉为“远东戏剧的奇迹”“中国现代戏剧的精华”。

其文化学、叙事学方面的透视,使其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文化魅力。

首先,具有突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A、反映在《茶馆》中的风俗文化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两方面“第一,各式各样的京华旧俗。

第二”满汉全席“的各色人物本身所具的民俗文化性质。

用民俗状绘了社会历史的演进轨迹,展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生活情状、生命形态和文化形态。

B、把风俗喜剧与史诗剧结合成一体。

《茶馆》的深层结构,是两组人物群像之间的对比,一是无辜民众形象;二是恶势力形象。

他们共同构成国民劣根性的象征性形象。

其次,具有强烈的现代性。

A、不像传统戏剧那样把注意力集中于结局;B、没有紧张激烈的整一的戏剧冲突,甚至根本没有贯穿情节,它主要以人物活动构成一幅幅世态风俗画卷。

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串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的方式来串联结构和推动剧情;C、用强烈的戏剧动作来直观表现戏剧冲突。

(1)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及各种社会矛盾构成一个巨大的社会背景,围困着茶馆及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2)用强烈的动作性来表现戏剧冲突,动作的强烈与否,不在外部,而在人物内心。

最后,《茶馆》中发挥得最为淋漓尽致的是喜剧性,是一出“寓哭于笑”的喜剧色彩浓郁的剧作。

运用多种幽默后,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鲜明的分寸感,善意嘲讽和无情的鞭挞。

(除了引人注目的史诗规模、新颖的艺术结构和出色的民俗再现外,接前面,发挥得……)主要人物:裕泰茶馆老板王利发、常二爷、秦仲义,属于无辜民众形象;老小宋恩子、老小吴祥子、唐铁嘴、老小刘麻子属于恶势力的代表。

中国话剧经典《茶馆》赏析

中国话剧经典《茶馆》赏析

中国话剧经典《茶馆》赏析1、老舍的戏剧创作主要出现在当代文学创作之中,自新中国以来,老舍先后创作了《龙须沟》、《茶馆》,以京味作为其创作的主要特征,并在语言、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独具个性的创造,而在两部作品中,《茶馆》以深刻的主题与成熟的创造方法取胜。

2、《茶馆》中卷轴式的描写,人像展览式的人物描写方式,悲喜交加的艺术风格以及语言的独特性,作为戏剧作品的独特性所在,使得戏剧在嬉笑怒骂中隐含着沉重的民族与时代命题。

具体分析1、卷轴式描写,采取了横截面的方式对长达三十年的历史卷轴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分别描写了戊戌政变、辛亥革命以及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三个社会阶段,每个时代选取了一个典型的横截面,“史”“象”结合,“虚”“实”相交,具有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优越性。

2、人像展览式的人物描写结构,对于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进行了主次分明的描写,主要人物注重性格描写,如遵循着顺民哲学的王利发,次要人物注重传承性,如大小唐铁嘴的作恶多端;主要人物作为重点描写贯穿故事始末,最终以三个老人自我哀悼为终结,而次要人物则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呈现出了市井社会的画像。

3、悲喜交加的戏剧风格,老舍的戏剧中展现出了一种“含泪的笑”,第一幕中太监娶老婆,第二幕中两个官兵合娶一个老婆,以及第三幕中三个老人的自我哀悼,将莫大的悲哀隐藏于巨大的荒诞之中,看似滑稽可笑,实则不无作者对于社会以及生活在动荡社会的市民深深的隐忧。

4、语言的独特性:语言方面,主要表现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潜台词的深刻含义。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表现在如第一幕,常四爷与二德子冲突的场面,“弄不了洋人还弄不了你”的猖狂言论表现了二德子欺软怕硬的人物性格。

潜台词表现在语言的弦外之音,如吃洋教的马五爷,三句台词,“二德子,你威风啊”表现了马五爷背后有洋人仰仗的威风,“有什么事可以好好说”表现马五爷以文明人自居,“我还有事,再见”这些细节充分表现了他的洋奴性格。

5、京味的创作特征,主要体现在以茶馆这一北京独有的集聚地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以北京市民作为抒写对象,表现了特殊时期北京市民在政治社会影响下的生活波动。

探讨 《茶馆》的艺术特色

探讨 《茶馆》的艺术特色

探讨《茶馆》的艺术特色《茶馆》是老舍先生在1956年至1957年间的作品。

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所创作的。

《茶馆》是一部通过裕泰茶馆的兴衰来讲述晚清时期、民国初年军阀混乱时期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三个时期的故事,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必然。

而这部话剧也展现了诸多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戏剧结构老舍先生的《茶馆》打破了以往的常规,不受制与三一律规则的限制,采用超长的时间线,描绘了半个世纪近五十年发生的故事,同时又没有贯穿整部剧的戏剧矛盾冲突,仅仅靠人物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超长的时间跨度。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戏剧是行动的模仿,而且是对一个行动的模仿。

西方的戏剧结构理论也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

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

因为话剧是一个舞台作品,因此,戏剧的各个方面都要受舞台的限制,同时也一定会受到时间的限制。

然而老舍先生的《茶馆》却打破了这种规律,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从晚清开始一直到抗战国民党胜利,描绘了三个历史时期,近五十年的变化。

在剧中,老舍先生通过茶馆的改变、人物形象的变化、还有曲艺的快板来向观众和读者交代时间的变化。

首先,老舍先生通过茶馆内的摆设来交代时间的流逝,像是茶馆内的桌椅变成藤椅,墙上莫谈国事的字条越来越多,甚至是茶馆最后摇身一变成为公寓,这些变化都在告诉观众,时间的流逝。

其次,老舍先生还通过人物的形象变化来告诉观众,人事的变更和岁月的变迁。

以常四爷为例,第一幕的常四爷身穿的大段子、川绸提着鸟笼,是标准晚清旗人的形象,到第二幕身穿布衣,手提腌萝卜和笨鸡的农民的形象,再到第三幕,胡子头发花白手提着小篮子的常四爷,都反映了岁月沧桑的痕迹。

同样第一幕被刘麻子卖给太监当老婆的康顺子,从一个穿着破烂不明社会黑暗的大姑娘,到第二幕牵着自己的儿子康大力又回到茶馆,再到第三幕康顺子态度明确的拒绝当假太后,断绝与太监侄子们的关系等等,这些人物形象性格的转变都在向观众诉说着时间的进程。

一曲如歌如泣的时代挽歌——浅析话剧《茶馆》

一曲如歌如泣的时代挽歌——浅析话剧《茶馆》

一曲如歌如泣的时代挽歌——浅析话剧《茶馆》一曲如歌如泣的时代挽歌——浅析话剧《茶馆》话剧《茶馆》是中国话剧历史上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该剧于1981年在中国人民大会堂首演,后在国内外多地演出,广受好评。

《茶馆》以陕西省一家茶馆为背景,通过展示不同年代、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的命运和遭遇,深刻展现了中国社会百年来的转型与变迁,成为对中国现代史的一次反思和挽歌。

《茶馆》的剧目由丁衡编剧,于巍导演,他们在编剧和导演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素材和现实生活中的细节,使观众能够通过剧中人物的命运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沧桑与苦难。

整个剧目以章回体的方式呈现,由多个独立的小品组成,每个小品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但又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画卷。

剧中的茶馆是一个承载着中国社会百态的地方,茶馆里来来往往的人物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故事。

这些人物有地主、商人、官员、军人、小商小贩,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命运和遭遇。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陷入了贫穷和苦难的深渊,生活在乱世之中;而另一部分人则因为地位和财富而得以一人独大,过着奢华的生活。

剧中最令人难忘的人物是陈平和马小跳。

陈平是茶馆的老板,他是一个无能的庄稼汉,面对社会的变革和家庭的困境,他力不从心,最终守着茶馆走向了衰败。

马小跳是一个天真烂漫的茶馆小伙计,他在红军中打过仗,却因为迷恋茶馆的美女而放弃了光明的前途,最终深陷贫困和苦难。

这两位主角的命运不禁让人惋惜,他们身处乱世,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

他们代表了中国人民在这个时代的遭遇和困惑,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代表性。

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塑造,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辛和苦难,还能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茶馆》的舞台布景精美,音乐和灯光的运用也给剧中的情节增添了更多的戏剧张力。

该剧运用了大量的歌唱和舞蹈,以及富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和剧中人物的表演,使得观众不仅能够通过视觉,还能够通过听觉和心灵的共鸣,更深刻地体会到剧中人物的心灵世界和时代背景。

戏剧剧作分析《茶馆》

戏剧剧作分析《茶馆》

戏剧剧作分析《茶馆》论文分析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于1957年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该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

老舍先生选取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的三个历史阶段,透过茶馆这一窗口,呈现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生死沉浮,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变迁;描绘了一幅近半个世纪旧时代的历史画卷。

茶馆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茶馆》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戏剧结构,特殊的戏剧冲突以及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

它在历史内容、结构形式、主体意识、人物塑造、戏剧语言、场景设计等各方面既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也传达出强烈的现代审美特征。

《茶馆》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全剧出场的人物有七十多人,有名有姓的就有五十多人,而且这些人物大多个性鲜明。

下面对以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刘麻子的形象进行分析。

王利发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屈求全,善于应酬。

在剧中,他巧于应付巡警的敲诈,耐心倾听崔久峰的牢骚。

作为商人,他还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

如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同情,但也很有限度。

他对社会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如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中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秦二爷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他完全可靠着祖上的财产,吃喝玩乐一辈子,但是面对国弱民穷,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他决心搞实业救国,变卖了家里所有的房产、地产,办了个“顶大顶大”的工厂,但是,在那黑暗的、腐朽的时代,他的努力最终只智能化成泡影。

当他从自己亲手办的工厂被赶出来时,只带了签支票用的金笔和在工厂门口捡到的两个螺丝帽。

他对王利发说:“人哪,有钱就该吃喝嫖赌,决不能做好事,做好事绝没有好下场!”他的失败有力地证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靠实业救国是行不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馆》观后感
这一学期选修了《话剧鉴赏》这门课感觉学到了好多知识,以前听过的话剧比较少,即使听说了也对它们不了解,通过学习这门课,老师详细的给我们讲了好多话剧的知识,还给我们看了好多话剧欣赏,感觉挺好看也挺有感触的,尤其是老舍的《茶馆》,老舍以自己广阔的表现领域、独特的表现方式、丰富的形象体系和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小说和话剧。

以前就对老舍的话剧很感兴趣,终于有机会看到他的作品出现在大屏幕上,看了他的《茶馆》感触很深,真是大茶馆折射小社会,一种文学艺术!
《茶馆》借北京城一个名叫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一是康梁维新变法失败后的清末;二是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统治的民国初年;三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变化,展示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近50年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

五十年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段,为了能够更好的驾驭这种历史概括,作者选择了自身的生活经历,避开了不熟知的社会问题,他说:“在这些变迁中,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

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

”因此,作者决定“把他们集合在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即从侧面,从“小人物的生活变迁”入手,将其活动范围具体限制在茶馆中予以展现并以此透露出时代变迁的气息。

一个茶馆怎能具有如此大的社会包容,作者进一步说明“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等”,品茶下棋的、谈判交易的、说媒拉纤的、打架说和的……具体些就出场的七十余人中,有时时改良以求生计的王利发、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清宫红的发紫的庞太监、信洋教的马五爷、破产农民康六、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以及女招待小丁宝等等。

这些人初看似无联系,但伴随剧情的发展,他们在茶馆这个具象中演绎了一幕幕光怪陆离的人生,折射出黑暗腐朽的社会境况。

鉴于此,老舍先生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下面将试就话剧《茶馆》对农村生活、城市工商业、群魔乱舞的丑类的呈示以及帝国主义的呈现四个方面分别予以说明其精心构筑的社会内蕴。

对农村生活的悲情揭示:
《茶馆》第一幕写到:尽说媒拉纤为能事的刘麻子在做一桩买卖,是在替庞太监说媒,而即将成为其妻子的是年仅十五岁的农村姑娘康顺子。

康顺子的父亲康六本是京郊一老实巴交的农民,奈何“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一家大小一天还吃不上一顿粥,再加上东家逼债,在一句“爸不是人,是畜生”的自责中将其卖掉。

康顺子--一个农村姑娘,其身价尽是屈指可数的十两银子。

当康六提出质疑时,刘麻子则说:“找便你们全村儿,找的出十两银子不出?在乡村五斤白面换个孩子。

”康六听后竟默认了,可见刘麻子所言并不假,由此我们见到农村经济在衰退,农民贫困以至到了卖子换粮的悲惨境地。

可是在当时的农村卖儿卖女的岂是康六一家,在该幕中一个乡妇带着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进了茶馆,肯求“那位行行好?要这个孩子,二两银子。

”二两银子卖自己的亲生女儿,其间有不舍、有无奈、或许还包孕着更大的恨。

回首该幕中,刘麻子的一块洋表就值五两银子,在那个年代,活生生的人竟没有一块洋表值钱。

康六父女以及乡妇的遭遇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农民生活的贫困,老舍先生也以此完成了对农村生活的悲情揭示。

对城市工商业凋敝的直观描摹:
裕泰茶馆在王利发的经营下:开始依靠“父辈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赢得许多主顾,可以说是“生意兴隆真不赖”;接着灭了清廷来到了民国,茶馆“改变了样子和作风”---前面卖茶后面公寓,且茶座也大加改良,可结局却是“越改越凉”。

兵荒马乱的年代,百姓以求苟活性命要紧,谁还有心思逛茶馆。

可仗要打,军阀们摊派下来的粮食要缴,大兵们敲诈勒索的钱要给,特务们要的“那点意思”每月一日要准时送到,否则“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面对欺压和讹诈,他是无奈而又无可奈何,此时的茶馆已是难继昔日的繁荣;最后王利发为了重振裕泰雄风,想起了添置女招待、评书却不奏效,可以说为了维系茶馆的经营,他总是千方百计,但“动脑筋白费力,胳膊拧不过大腿去。

”军阀的无止尽摊派,特务们的定期勒索,加上唐铁嘴们的白喝茶、巡警大兵们要“孝敬茶钱”,把偌大一个昔日风光的老字号茶馆推向绝境,然而决定其命运的却是国民党逆产接收大员沈处长和小刘麻子,小刘麻子获旨要“修理这个茶馆”,并把他修理成“处长个人的小俱乐部”,也顺带修理掉了王利发的性命,裕泰茶馆最终是寿终正寝了。

秦仲义一心想走实业救国之路,在他看来办“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就的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朗朗赤子之心让这位“财大业大心胸大”的民族资本家“把本钱拢在一块开工厂”了。

可树大招风,日本人一入侵,他的工厂便被“合作过去了”,“盼星星盼月亮”,等到了进北平的国民党,可是鉴于其于日本的合作史,沈处长以逆产处理了仓库的货,并拆毁了作为逆产的明证――工厂。

由此彻底毁灭了秦二爷富国裕民的希望,眼见四十年心血毁于一旦后,他道出“有钱呀,就应当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做好事。

”的自嘲,意识到全世界也找不到这样腐败的政府。

王利发苦心经营的茶馆、秦仲义想实业救国而开办的工厂最后都毁在民国手里,文本恰是以这两个人为代表证明在那个时代力求发展民族工商业是不可能的。

对群魔乱舞社会的无情鞭挞:
老实本分的王利发为为之经营一生的茶馆殉了葬;常四爷一句“大清国要完”被关一年多,终其一生感喟“我爱咱们的国呀,可谁爱我呢?”;曲艺名手卫福喜一场演出只上五个座,还有两个蹭听的;偌大的一个北京城面临饥饿和内战的煎熬,胸怀爱国之心的广大青年学生走上街头罢课示威,却遭到军警和二得子们的肆意殴打,教师被迫改行登三轮。

腐败黑暗的时代生生扼杀了诸如王利发、秦二爷等老实本分和爱国之正直人,却造就了“应运而生”的社会渣滓。

王利发变着法子改良,苦心经营老字号茶馆:可唐铁嘴们白喝茶水;大兵、巡警“光临寒舍”使茶馆蓬毕生辉,必然要孝敬茶钱;特务们伸手要那点意思。

被逼无奈的他发出如此感叹“那些狗男女活的有滋有味”。

的确,唐铁嘴“感谢这年月”,其子有做天师之愿的小唐铁嘴就暗自庆幸“应运而生,活在这个时代,真是如鱼得水。

”;小刘麻子更是发扬父辈之光,筹组所谓的“妓女托拉斯”且美其名曰“花花联合公司”,并自任总经理;已是抗战胜利后的民国了,庞太监的四侄子、侄媳却张罗在西山一圆皇帝娘娘梦;有甚者两个逃兵合伙买一个老婆的闹剧竟出自以民主、平等自居的大民国。

“这年头是邪年头,正儿巴经的东西全得连根烂。

”作品意在借一个说书人之口完成了对群魔乱舞社会的无情鞭挞。

对深居幕后帝国主义的隐性再现:
鲁迅笔下的狂人从字里行间看到了“吃人”,而从《茶馆》一剧中我们依稀
捕捉到帝国主义游荡的幽灵遍布社会的角角落落。

回顾第一幕,在街面上混,吃着官饷的打手二得子蛮横无赖,故意摔碎茶碗向常四爷示威挑衅,耿直倔强的常四爷不甘示弱,看当时情形真是一触即发,这时马五爷仅一句“二得子,你威风呀?”就吃倒了蛮横的差爷,原因何在?他信洋教后台硬,有洋人撑腰,“连官面上都不惹他”。

接着老舍先生借常四爷的口道破了洋货充斥的景况“咱们一个人身上得有多少洋玩意呀!……洋鼻烟、洋表、洋缎大衫、洋布裤褂,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呀。

”可是到了抗战胜利后的民国“美国针、美国线、美国牙膏、美国消炎片。

还有口红、雪花膏,玻璃袜子、细毛线……”真又是另一番天地。

即便如此我们尚能忍受的话,那么“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掠夺走的就不仅是中国的钱,同时也捎带走了道义和礼仪廉耻的灵魂:无耻至极的唐铁嘴就说“两个大国伺候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袁世凯死后,各派军阀拥兵自重“今天王大帅打李大帅,明天赵大帅又打王大帅。

是谁叫他们打的?”作过国会议员的崔久峰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说“是洋人。

”军阀各派纷争、打仗,打的是钱,洋人做军火生意从中获益。

剧中讲到小刘麻子筹建“妓女托拉斯”聘小唐铁嘴做顾问,每月要“几块美钞”,业务方面重点倾斜美国军队,这样“满足了美国兵的需要,对国家有利。

”这一方面点明了抗战胜利后美国人得势,又暗合了当时的中美关系。

如此种种从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对深居幕后的帝国主义实现了隐性再现。

看完老舍的《茶馆》才知道什么是大家,不愧是“人民艺术家”。

艺术源于真实,源于生活,源于对社会广阔空间的多角度再现。

《茶馆》一剧完成了对这一文学原则的经典实践:三幕剧三个历史时期立足茶馆这一生活具象从多角度呈示给我们的是近50年中国的风云变幻史。

老舍夫人胡挈青曾说“《茶馆》吸引人的原因,正是其经典的内涵。


话剧既是一种文学,更是一种艺术,更带我我们好多感触,让我们更了解社会,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看到更多的话剧表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