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技术综述论文资料
分子印记技术及应用即文献综述
分子印记技术及应用南岳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09级应用化学1班邓谷微摘要:分子印迹技术(MIT)是制备对某一特定目标分子具有特异选择的聚合物即分子印记聚合物的过程,本文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原理、制备原料、制备方法等三个方面综述了分子印迹技术,最后简述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字: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原理制备条件制备方法1 概述1.1 引言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ly Imprinting Technique,MIT)是制备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与模板分子完全匹配的聚合物的实验技术。
1940年Pauling【1】就提出了可利用抗原作为模板来制备抗体的空间结合位点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人员利用天然化合物或合成化合物模拟生物体系进行分子识别研究,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MIT的雏形J。
在MIT发展的初期,德国HeinrichHeine大学的G.Wulff教授采用共价结合方式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IPs),但由于可供选择的材料十分有限,故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研究进展缓慢。
20世纪90年代以后,瑞典Lund大学的K.Mosbacht【2】在非共价MIT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并于1997年成立了国际性的分子印迹学会(Society for Molecularly Im printing,SMI),极大的促进了MIT的发展。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识别及其理论的发展现已应用于色谱分析和色谱分离、抗体和受体模拟物、膜分离、蛋白质分析、固相萃取、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分子印迹技术于近十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国内外对MIT的研究正方兴未艾,研究及应用文献较多。
本文重点介绍MIT的制备原理、制备原料、制备方法等三个方面综述了分子印迹技术,最后简述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1.2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1.2.1 分子印迹的基本原理分子印迹的基本思想源于人们对抗原-抗体以及酶-底物专一识别性的认识,是人工合成与目标分子耦合的大分子化合物。
蛋白质分子印迹论文综述
电化学聚合
直接在电极传感器的 识别元件的表面进行 MIPs的制备
传感器
荧光探针
是否有一种荧光修饰基团 可以标记在蛋白质上,进 行,通过信号的转换,将 模板蛋白的响应信号进行 放大和优化。
ECL
是否需要将羧基罗丹 明与ECL相结合,是仿生传感器 人工酶催化剂 抗体模拟酶 药物手性拆分 药物控制释放 药物筛选 …
蛋白质分子印迹
手性药物分离 农残痕量分析 小分子、离子 金属离子 分 子 印 迹 模板 多数有机物… 蛋白质
多肽
大分子 相比于小分子 分子印迹的快 速发展,蛋白 质等大分子的 研究却显得有 些停滞了 病毒 DNA…
存在的一些困难
Why?
蛋白质分子的尺寸
Problem
功能基团及构象的复杂性
蛋白质的溶解性
发展/Development
电聚膜?在线检测?更低的检出限? 更好的稳定性?
To be continue..
将蛋白暴露部分的一小段多肽序列作为 模板分子进行印迹, 得到的材料不仅能 识别这段序列, 还能与整个蛋白相结合。
抗原决定簇(Epitope imprinting)
印迹模材 核-壳结构微球 两亲性印迹纳米粒 印迹纳米丝
表面分子印迹(Surface imprinting)
溶胶-凝胶 金属配位
3D整体印迹(Bulk imprinting)
以多孔阳极氧化铝膜为结构模板合成表面印迹纳米丝
核-壳结构微球/纳米粒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grafted on polysaccharide microsphere surface by the sol-gel process for protein recognition.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技术——实现高选择性分子识别的有效手段摘要: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分子识别方法,它基于分子模板和功能单体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目标分子的特异性识别。
本文首先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背景和原理,然后详细讨论了其在生物医药、化学分析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分子印迹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引言分子识别是在复杂混合物中特异性地识别目标分子的过程。
传统上,分子识别主要依赖于结构和功能的相互补充。
然而,由于目标分子与其他分子相似性较高,一些具有相似结构和性质的分子也会被识别为目标分子,导致识别效果不理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分子印迹技术应运而生。
2.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分子印迹技术基于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的共价或非共价交联,构建出具有高度结构特异性和选择性的分子识别材料。
这种材料被称为分子印迹聚合物。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过程分为三步:模板分子的选择与固定、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的共聚合、除模获取印迹空位。
首先,选择目标分子作为模板,与具有亲和性的功能单体相结合。
然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将功能单体与交联剂一起聚合,形成聚合物。
最后,通过去模板的方式将模板分子从聚合物中除去,留下与目标分子分子结构特异性相匹配的空位。
3.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药物传递系统中,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
此外,分子印迹聚合物还可以用于分离和富集生物标志物,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4. 分子印迹技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化学分析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用于选择性吸附和分离复杂样品中的目标分子,从而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此外,分子印迹技术还可以用于污染物的检测和分离,有助于环境保护和治理。
5.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进展
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印迹技术作为生物医学领域的一种重要技术,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分子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以化学反应为手段,将所需的分子直接印在高分子材料上,从而使其获得分子识别功能。
本文将从分子印迹技术的定义、原理、分类、应用等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探究。
一、分子印迹技术的定义与原理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是一种以高分子材料为主的制备方法,结合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及交联剂,通过化学交联反应的手段,制备具有目标分子选择性识别特性与固定能力的高分子材料。
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出的高分子材料成为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MIP),是一种具有分子识别特异性的功能材料,能够与目标分子发生特异性的反应,其分子识别机理主要基于模板分子与单体共价结合,使高分子材料具有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的功能。
二、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根据制备方法和目标分子的性质,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非共价分子印迹技术和共价分子印迹技术。
非共价分子印迹技术主要包括自组装分子印迹技术和表面印迹技术,其制备过程主要基于模板分子与单体之间的物理吸附作用和范德华力的相互作用。
共价分子印迹技术则以共价键为主,主要包括常规共聚分子印迹技术、研磨共聚分子印迹技术和交联优化共聚分子印迹技术等。
常规共聚分子印迹技术是通过加入适当的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直接制备分子印迹体,而研磨共聚分子印迹技术是将模板分子和其他反应物一起研磨搅拌,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使反应物进行共聚合,而交联优化共聚分子印迹技术则是在常规共聚分子印迹技术的基础上,加入交联优化剂,以优化高分子材料的交联度和合成条件,从而使分子印迹体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1、分子识别材料分子印迹技术的最主要应用是制备分子识别材料,其制备的分子识别材料可以用于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分离科学、纯化和制备纯化药物等方面。
《分子印迹材料综述1300字》
分子印迹材料综述1分子印迹材料简介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ting Technique,MIT)于上世纪40年代开始起源于人类自然免疫科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分子印迹技术已逐渐地走向了成熟;该技术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当一个模板的分子和其他聚合物的单体在一定环境下发生聚合反应时,该处理过程就会被"记忆"了下来,当通过一些物理或者化学等方法手段将其他移除,聚合物中就产生了一个与其模板分子的空间结构性质相匹配的空穴,该个空穴在一定的环境下对其他模板的分子将可以表现为一个选择性识别的特征。
通过该印迹技术制得的材料被称为分子印迹聚合物( molecular impriting poltmers , mips ),即所谓的分子印迹材料;制备各种分子印迹的聚合物时主要考虑以下五个成分:模板分子、功能性的单体、交联剂、引发剂、致孔剂,在经历聚合、洗脱后等操作步骤后制得分子印迹材料。
2分子印迹材料的特点分子印迹材料主要特点是传统免疫生物学进一步研究发展而成起来,其不仅继承了传统免疫学理论中抗体的特异性强、选择性高的诸大优势,分子印迹材料还同时使其具有抗体抵抗恶劣自然环境的冲击能力强、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应用领域范围广等诸多优势,被普遍研究利用推广到了分子生物工程、临床生物医疗、食品生产加工、环境质量监控等诸多行业当中。
1.4分子印迹传感器1.4.1 分子印迹传感器的简介分子印迹传感器主要是指将分子印迹物( MIPs )制备成分子印迹膜的材料作为标记物的辨认元件,并修饰在传感器的表面所制备而成的传感器,当目标分子与MIPs 的印记孔结合时,在特定的环境下利用其物理或化学性能输出特定的电学、光学信号,通过对这些电学、光学信号进行监测分析可以达到对检测物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1.4.2 分子印迹传感器的种类依据监测信号的不同,分子印迹传感器可以分为电化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和质量敏感传感器,其中电化学传感器又分为电容传感器、电导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电位传感器,光学传感器又分为荧光传感器和冷光传感器。
分子印迹聚合物论文:分子印迹聚合物芹菜素固相萃取吸附特性高效液相色谱
分子印迹聚合物论文:分子印迹聚合物芹菜素固相萃取吸附特性高效液相色谱【中文摘要】分子印迹技术是以目标分子为模板分子,加入交联剂,使得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进行聚合反应,反应完成后将模板分子洗脱除去,获得对模板分子具有高度选择性的一种交联高聚物,这种交联高聚物称为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ing Polymers,MIPs)。
因其卓越的识别性和选择性被广泛应用于环境、药物、化工、食品卫生等众多领域,近年来在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芹菜素(Apigenin,API)分子印迹聚合物,优化其制备工艺条件,发现以a-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四氢呋喃:丙酮(V/V, 8:2)为致孔剂制得的印迹聚合物对底物有很好的选择性,得到最佳的聚合配比为n(API):n(MAA):n(EDMA)=1:8:70,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模板聚合物的结合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和选择特性,Scatchard方程分析得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形成了二类不同的结合位点,经计算其平衡离解常数分别为6.60×10-5和1.74×10-4mol/L,对模板分子的最大表观结合量分别12.90和28.30umol/g。
吸附动力学方程式可用Lagergren二级速率方程表示,并且吸附速率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等温吸附规律可用Freundlich方程表示,适当地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吸附过程为熵驱动的吸热、熵增的自发过程,属物理吸附范畴。
2.西芹和本芹的叶片与叶柄经甲醇回流提取,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知西芹叶片、叶柄中芹菜素的含量分别为8.635mg/100g、1.348mg/100g,本芹叶片、叶柄中芹菜素的含量分别为1.734mg/100g、0.567mg/100g。
采用回流、索式、超声三种提取方法对西芹叶片中芹菜素进行提取,比较不同的提取方法对提取物中芹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经超声提取的西芹叶片中芹菜素含量为9.316mg/100g,提取效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种方法。
分子印迹技术综述论文资料
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摘要]:分子印迹是制备具有分子特异识别功能聚合物的一种技术.本文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综述了该技术在色谱、固相萃取、药物分析、生化分离、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及生物催化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具体介绍该技术的几个应用实例。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特点;综述;应用实例目录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 (1)[摘要] (1)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特点 (1)1.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 (1)1.2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2)1.3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 (2)2.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介绍 (4)2.1分子印迹在色谱分离技术中的应用 (5)2.2分子印迹技术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8)2.3 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9)2.4 分子印迹技术在模拟酶催化中的应用 (9)2.5 分子印迹技术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10)3.总结 (11)参考文献 (12)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特点1.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分子印迹,又称为分子烙印(molecular imprinting),是源于高分子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一门交叉学科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也叫做分子模版技术,属于超分子化学研究范畴,是指某以特定的目标分子(模版分子、印迹分子或烙印分子)为模版,植被对该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的聚合物的过程,通常被描述为制备与识别“分子钥匙”的人工“锁”技术。
[1]1.2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如图1所示。
当印迹(模版)分子与聚合物单体接触时会形成多重作用点,通过聚合过程这种作用就会被记下来,当印迹分子去除后,聚合物就形成与印迹分子空间构型相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点的空穴,这样的空穴就对印迹分子极其类似物具有选择性特性。
图1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MIPs的制备过程主要由以下三步构成:①在适当的介质中,具有适当功能基的功能单体通过与印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聚集在印迹分子周围,形成主客体配合物;②通过功能单体与交联剂共聚,将主客配合物固定;③通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洗脱印迹分子,得到印迹聚合物,其中含有与印迹分子形状和功能基团排列相匹配的空穴。
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学研究中应用进展
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学研究中应用进展【摘要】摘要:本文通过对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探讨,从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概述到其在药学领域、仿生药物设计、药物分析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通过对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前景进行展望,总结了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学研究中的潜在价值和发展动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药学研究、应用进展、原理、仿生药物设计、药物分析、新药研发、前景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基于分子识别原理的高端技术,已经在药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分子模板,在聚合物中留下与模板分子形状和功能相匹配的孔洞,从而实现对特定分子的高效识别和抓取。
在药学研究中,分子印迹技术可以被广泛用于药物分析、仿生药物设计、新药研发等领域。
随着药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学领域的应用前景也越发广阔。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旨在展示该技术的巨大潜力,为药学研究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基于分子识别原理的高度选择性分离与检测技术,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在药学研究中,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精准地制备特定药物分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药物的选择性提取和检测。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纯度和稳定性,还可以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学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可以用于药物的分离与纯化、药物的分析检测、仿生药物设计以及新药研发等方面。
通过对药物分子的特异性识别,分子印迹技术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加快新药的研发速度,降低研发成本,为药学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研究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进展对于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加快新药研发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应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学领域的潜力,为人类健康和药物治疗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分析工具,旨在培育或制备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高度选择性分子。
该技术在药物检测、生物检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学中抗体结合原理的化学分析方法,但是它使用人工合成的分子代替天然的抗体。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聚合物、功能材料或生物大分子作为母体,添加布满功能单体的“模板”分子进行聚合。
在反应结束后,去除模板分子,留下结构上对应的“印迹”位点。
从原液或标准答案中筛选出可高度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的“印迹聚合物”。
分子印迹聚合物是聚合物大分子,其分子结构中包含有针对目标分子的固定结构。
这些结构可以与目标分子发生特异性结合,并选择性地分离目标分子。
分子印迹技术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模板分子的选择和与该模板分子相应的交联单体的选择。
在这一阶段,分子印迹聚合物需要被打造成在相同条件下多次差不多的合成成果。
因此,在合成聚合物时,要列出药物、毒物或肽段分子的性质和性质之间的变异范围。
第二阶段是单体与模板的洗脱。
在这一阶段,可以使用地刺橙、导体薯等溶剂来洗脱模板分子。
这些溶剂通常是与水失去平衡,而且是不相容的。
第三阶段是印迹聚合物的筛选、制备和性能评估。
在此阶段,需要选择合适的试验条件,以确定印迹聚合物的最佳运行条件。
此过程中的关键是判断功能单体与可用的世界性的选择性。
另外,聚合物分离的纯度和分离结果的结果也需要考虑。
二、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检测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主要被应用于药物检测和分析中。
在药物检测中,分子印迹技术可以被用来检测毒品、药物和化合物,从而帮助控制药品滥用和城市污染。
例如,根据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开发出针对多种药物的检测系统。
三、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在生物检测领域中,分子印迹技术可以被用来检测各种生物分子。
例如,它可以用于蛋白质、抗体、细胞和细胞表面物质的检测和分离。
药学论文: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学研究中应用进展
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学研究中应用进展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又称分子烙印技术,是旨在获得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上与印迹分子完全匹配的聚合物的实验制备技术。
传统分子印迹聚合物存在模板分子去除难、印迹位点少和传质速度慢等缺点,在许多方面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改进MIPs的合成方法,使更多印迹位点位于或接近于聚合物的表面,提高印迹效率、使模板分子更易洗脱,成为了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在药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1 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MIT的原理如图1所示,通常选择合理的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形成复合物,加入适当的交联剂、致孔剂和引发剂,在一定的条件下(如低温光照或加热)引发聚合反应,最后再用如萃取或经酸水解的方法将分子模板去除。
?得到在三维空间上与模板分子完全匹配并对其有很好选择性的空穴,从而可以在一定的基质中将模板分子富集。
2 分子印迹方法的分类2.1 根据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形成复合物时的作用方式,可以分为预组织法、自组装法。
预组织法是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通过可逆共价键相?Y合,而自组装法则是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制备相应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两种方法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2.2 根据聚合方法的不同分类,制备MIPs主要有本体聚合法、沉淀聚合法、原位聚合法、悬浮聚合法、多步溶胀法和表面印迹法等,见表2。
3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近年来,MIT在固相萃取、色谱分离分析、抗体模拟、催化模拟、仿生传感器等方面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且应用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如表3所示。
国内外关于分子印迹在药学研究中的报道也有很多,如对天然产物中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分子印迹技术应用实例如表4所示。
4 展望随着分子印迹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分子印迹技术在实际应用方面还有待加强。
结合功能材料作为载体制备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将其用于药学研究中,对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的分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实际应用前景。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摘要:分子印迹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本文阐述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介绍了该技术在环境领域中的若干应用,提出了分子印迹技术将为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开辟一条新路等观点。
关键词:分子印迹;分子印迹聚合物;环境领域分子印迹技术是指为获得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上与某一分子完全匹配的聚合物的实验制备技术。
它最初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免疫学。
1972年首次成功制备出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s,简称MIPs),这项技术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近10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在医药、食品、军事、化工和环境等领域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以及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分子印迹技术是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技术,其制备过程包括三个步骤:一是使目标分子(即印迹分子,模板分子)与特定功能单体通过共价或非共价作用形成复合物;二是在复合物中加入交联剂,使其在复合物周围与功能单体聚合,形成刚性的高分子聚合材料;三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模板分子从聚合物中取出,该聚合物即分子印迹聚合物,简称MIps,便产生与模板分子的形状、大小和官能团的固定排列相匹配的印迹孔穴。
对模板分子具有“记忆”能力由于用不同的模板分子制备的MIPs具有不同的结构和性质,一种MIPs只能与一种分子结合,也即MIPs对该模板分子具有选择性结合作用。
根据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间作用力的性质。
通常将MIPs分为共价结合型(预组装型)、非共价结合型(自组装型)和综合型。
共价结合型印迹过程单体和模板分子间的作用力强,形成的复合物稳定。
所得的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高的选择性,但印迹过程比较复杂,从聚合物中除去目标模板分子较为困难。
而且结合与解离速度缓慢,不利于分离。
目前。
用此法已获得一些酯、酮、醛、糖类及其衍生物、甘油酸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铁转移蛋白酶、联辅酶和西佛碱等化合物的MIPs。
基于生物大分子的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应用
基于生物大分子的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大分子的分子印迹技术成为了分子识别、分子绑定等领域内的一项重要技术。
在药物筛选、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监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基于生物大分子的分子印迹技术不仅能用来制备高效的电化学传感器,同时也能用于各种形式的光学传感器、微生物分离和酶学检测等。
一、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及特点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基于分子的选择性识别的技术。
它是利用于某一物质有特异性识别的材料,例如高分子材料,来检测、分离、与识别这个物质。
最初,这种技术是用来模仿生物酶来处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方法。
但是,现在这个技术的范畴已经扩展到了各种物质的识别上。
生物大分子的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在于其选择性、高效性、可重复性和在极低浓度范围内的分子识别。
由于印迹材料的选择性,该技术能够实现对被检测物质与干扰物质的区别,从而提高了其分辨率。
此外,由于该技术在高度竞争性分子之间实现了选择性分子识别,因此,这种技术在生命科学、环境监测等领域内的使用越来越普及。
二、生物大分子的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在药物筛选方面,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寻找新型药物化合物或直接用于筛选已知药物的配体。
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印迹材料的修改来调节选择性。
因此,它在筛选活性分子和选择性分子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在药物开发的初期或中期,该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并为药物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三、生物大分子的分子印迹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生物大分子的分子印迹技术最常用于检测有害化学物质。
其优点在于可以高效且准确地检测多种废物,特别是有毒废物和废水。
此外,一些常规的检测方法尤其在判断靶物质上的抗体筛选中存在种种缺陷,而基于生物大分子的分子印迹技术则无此问题。
另外,由于该技术在传统检测中没有的重复性和特异性分子识别优点,因此,这种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并在食品安全监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四、生物大分子的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在环境监测领域,生物大分子的分子印迹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化学中的分子印迹技术及应用
化学中的分子印迹技术及应用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是一种通过将模板分子嵌入聚合物网络中,从而通过特定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实现选择性地识别和提取目标分子的方法。
该技术类似于制作“钥匙”,“锁”要识别该“钥匙”,从而实现高度选择性地检测与分离。
MIT的基本原理是将目标分子(例如药物、激素、生物大分子等)作为模板,与引发聚合反应的单体混合,经过交联、反应和洗脱等一系列工艺步骤,得到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MIP)。
得到的MIP中具有能与目标分子高度配对的“印记”,从而实现了选择性识别和吸附的功能。
由于印迹聚合物中的“印记”是由目标分子所决定的,因此可以实现对目标分子高度的选择性和专一性。
MIT的优点显而易见:高度选择性、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无须昂贵和复杂的设备、制备过程简单易于控制等。
因此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检测、分离纯化和生化传感等领域。
在生物医学应用领域,MIP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分离和提取工具,例如用于检测体内激素、药物或其他生化分子。
一些近期的文献报告中,MIP已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使用人体静脉血样进行体内药物浓度测量,从而实现了区间药物浓度的临床应用。
另外,还有报道称,在和实验操作员直接接触的药品中,其中的印迹聚合物能够提高药品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在环境检测和污染控制领域,MIP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海洋环境中,MIP可以用于捕获和检测有毒物质,从而监测海洋污染情况;在地下水和自来水中的应用,可以选择性去除有毒物质或药品残留,从而提高自来水的饮用质量。
总之,分子印迹技术作为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和生物化学等领域中的一种高效、经济、可控、选择性强的分子识别和分离方法,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们相信,在人们的不懈努力下,这一技术必将在更多领域中被应用和推广。
分子印迹技术论文
分子印迹技术论文分子印迹技术是将高分子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等有机集成.下面小编整理了分子印迹技术论文,欢迎阅读!分子印迹技术论文篇一浅析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及在化工制药筛选的应用【摘要】本文概括的介绍了近年来关于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大分子方面的发展、应用和检测情况,为生物材料领域研究工作提供了相关研究热点。
【关键词】蛋白质;分子印迹;特异性识别1 引言在各种各样的生物学过程中,蛋白与膜的作用通常是多位点的,多重位点作用与单重位点作用不同,蛋白质与表面之间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有更高的亲合力,能够诱导膜表面组分分布形式改变,在医药、环境、发酵及食品加工等方面的生物传感器研制至关重要。
Langmuir单分子层膜的侧向流动对配体分子的自由重排起到很重要作用,单分子膜组分侧向重排能够更有利于随后的蛋白结合[1]。
单层膜的重排仅仅是模板和功能化单体之间的二维液相相互作用,但是却能够用作分子印迹材料[2]。
从开始利用到最近用合成物质模仿分子识别的生物特性,科学家们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诸多合成方法中分子印迹技术是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3]。
2 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也叫分子模板技术,最初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免疫学,当时Pauling首次提出抗体形成学说,为分子印迹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4]。
它通常可描述为制造识别“分子钥匙”的人工“锁”的技术。
1972年首次成功制备出MIP[5],使这方面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
然而它制备方法如整体聚合、乳液聚合、悬浮聚合等所制得的聚合物呈块状,颗粒较大,不易研磨过筛,由于聚合物的高度交联结构,致使其内部模板分子的洗脱比较困难[6]。
同时因包埋于聚合物本体之中,都存在结合位点分布过深、不易洗脱、受位阻影响,这部分印迹空穴可接近性差,结合容量低等缺点。
3 小分子印迹技术分类依据功能单体和模板分子的作用机理不同,分子印迹可分为共价印迹和非共价印迹以及半共价印迹法。
电纺丝技术制备分子印迹膜[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电纺丝技术制备分子印迹膜摘要:本文综述了电纺丝纳米纤维分子印迹膜制备中的近期应用研究进展。
方法查阅国内外近年有关文献,详细介绍了电纺丝工作原理和部分关键设备,并总结了影响电纺纤维性能的因素和电纺丝的重要应用领域以及发展前景,对分子印迹膜的特点、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分子印迹膜的优点及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电纺丝技术对纳米纤维分子印迹膜材料选择性分子识别能力和吸附动力学行为有很重要的影响。
结论电纺丝技术有利于分子印迹膜材料在结构、形貌、组分和功能上满足要求,使其在分子印迹膜制备领域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电纺丝技术,纳米纤维,分子印迹膜材料,纺丝液粘度,电导率,表面张力1 引言电纺丝技术从20世纪末兴起之后,在短短十年里,其加工材料就从十几种发展到百种以上,应用领域也从早期的过滤等少数几个方向扩展到生物医药、组织工程、高效催化、光电器件、航天器材等多个部门和学科,在电子、催化、服装甚至其他工业领域具有广阔前景。
[1]电纺丝法是通过高压电来制备连续的聚合物纳米纤维的重要方法。
它是将高分子、纳米微粒/ 聚合物溶液或熔融体在几千至几万伏的高压电场作用下产生正电荷,带电荷的高分子或纳米微粒/,聚合物溶液或熔体首先在喷射孔处形成Taylor 圆锥形液滴,在高压电场所产生的拉伸力克服了液滴的表面张力后,该带电液滴形成喷射流,由于电场的作用以及自生电荷的相互排斥而发生劈裂,该喷射流进一步被拉伸,然后由于溶剂挥发或熔体冷却固化,最后以无纺布状的形式形成纤维状纳米材料。
目前电纺丝技术逐渐转移到无机,有机纳米复合纤维的制备方面。
电纺丝是继拉丝、模板合成、相分离和自组装后,最有希望用多种材料高速高效地生产长距纳米纤维的一项技术。
[2]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 rinting technique,MIT)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是近年来集高分子合成、分子设计、分子识别等众多学科优势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分支。
环境科学分子技术研究论文.doc
环境科学分子技术研究论文分子印迹技术是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技术,其制备过程包括三个步骤[1]:一是使目标分子(即印迹分子,模板分子)与特定功能单体通过共价或非共价作用形成复合物;二是在复合物中参加交联剂,使其在复合物周围与功能单体聚合,形成刚性的高分子聚合材料;三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模板分子从聚合物中取出,该聚合物(即分子印迹聚合物,简称MIPs)中便产生与模板分子的形状、大小和官能团的固定排列相匹配的印迹孔穴,对模板分子具有“记忆”能力。
根据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形成复合物时作用力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1共价法共价法又称预组装法。
在此方法中,印迹分子与单体以共价键相互连接形成单体-印迹分子复合物,再交联聚合;聚合后再通过化学途径将共价键断裂而去除印迹分子,从而得到分子印迹聚合物,其结构中具有与印迹分子互补,并可通过共价键结合的反响基团,可选择性的结合印迹分子。
1.2非共价法非共价法又称自组装法,在此方法中,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自组织排列,以非共价键自发形成具有多重作用位点的单体-印迹分子复合物,经交联聚合后这种作用被保存下来。
常用的非共价作用有:氢键、静电引力、金属螯合作用、电荷转移、疏水作用以及范德华力等,其中氢键的应用最多。
1.3共价法与非共价法的结合聚合时单体与印迹分子间作用力是共价键,而在对印迹分子的识别过程中,二者的作用是非共价的,得到的MIP既有共价印迹聚合物亲和专一性强的优点,又具有非共价印迹操作条件温和的优点。
Piletsky[2]等也开展了一种以硅酸为印迹分子的分子自组装和分子预组装相结合的方法。
2.1传统方法(本体聚合)将印迹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和引发剂按一定比例溶解在惰性溶剂中,然后移入一玻璃安培瓶中,超声脱气,通氮气除氧,在真空下密封,经热引发或紫外光照射引发聚合得到块状聚合物,再经粉碎、研磨和筛分,得到适当大小的粒子,洗脱除去印迹分子,经真空枯燥后即成分子印迹聚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摘要]:分子印迹是制备具有分子特异识别功能聚合物的一种技术.本文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综述了该技术在色谱、固相萃取、药物分析、生化分离、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及生物催化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具体介绍该技术的几个应用实例。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特点;综述;应用实例目录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 (1)[摘要] (1)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特点 (1)1.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 (1)1.2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2)1.3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 (2)2.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介绍 (4)2.1分子印迹在色谱分离技术中的应用 (5)2.2分子印迹技术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8)2.3 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9)2.4 分子印迹技术在模拟酶催化中的应用 (9)2.5 分子印迹技术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10)3.总结 (11)参考文献 (12)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特点1.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分子印迹,又称为分子烙印(molecular imprinting),是源于高分子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一门交叉学科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也叫做分子模版技术,属于超分子化学研究范畴,是指某以特定的目标分子(模版分子、印迹分子或烙印分子)为模版,植被对该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的聚合物的过程,通常被描述为制备与识别“分子钥匙”的人工“锁”技术。
[1]1.2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如图1所示。
当印迹(模版)分子与聚合物单体接触时会形成多重作用点,通过聚合过程这种作用就会被记下来,当印迹分子去除后,聚合物就形成与印迹分子空间构型相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点的空穴,这样的空穴就对印迹分子极其类似物具有选择性特性。
图1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MIPs的制备过程主要由以下三步构成:①在适当的介质中,具有适当功能基的功能单体通过与印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聚集在印迹分子周围,形成主客体配合物;②通过功能单体与交联剂共聚,将主客配合物固定;③通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洗脱印迹分子,得到印迹聚合物,其中含有与印迹分子形状和功能基团排列相匹配的空穴。
这个三位空穴可以选择性的重新与印迹分子结合,即对印迹分子具有专一性识别功能。
这个三维空穴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单体的种类是由印记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
[1]1.3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1.3.1分子印迹技术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预定性,即它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制备出不同的MIPs,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二是识别专一性,即MIPs是根据模板分子定做的,可专一地识别印迹分子.三是实用性,即它可以与天然的生物分子识别系统如酶与底物、抗体与抗原相比拟.但由于它是由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的,因此又有天然分子识别系统所不具备的抗恶劣环境的能力,从而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和很长的使用寿命.[4]1.3.2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1)预组装法(pre-organized approach)——共价键作用在共价键法中,印记分子和功能单体以共价键的形式结合生成印迹分子的衍生物,该聚合物进一步在化学条件下打开共价键使印迹分子脱离。
功能单体一般采用小分子化合物。
共价键结合作用包括硼酸酯、席夫碱、缩醛(酮)、酯、螯合键作用等。
共价键法主要用于制备各种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聚合物,如糖类及其衍生物、甘油酸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扁桃酸、芳香酮、二醛、三醛、铁转移蛋白、联辅酶及甾醇类物质图2 共价法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2)自组装法(self-assembly approach)——非共价作用非共价法即把适当比例的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和交联剂混合,通过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生成非共价键印迹分子聚合物。
这些非共价键包括氢键、静电引力、金属螯合作用、电荷转移作用、疏水作用以及范德华力等。
此法主要用于下列物质的分离中:染料、二胺、维生素、氨基酸衍生物、多肽、肾上腺素功能药物阻抑剂、茶碱、二氮杂苯、核苷酸碱基、非甾醇类抗感染药萘普生和苄胺等。
图3 非共价法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3)共价作用与非共价作用杂化该法实际上是把分子自组装和分子预组装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的方法,其制备过程如图4所示。
首先,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以共价键的形式形成印迹分子衍生物(单体-印迹分子聚合物),这一步相当于分子预组装过程,然后交联聚合,使功能基固定在聚合物链上,出去印迹分子后,功能基留在空穴中。
当印迹分子重新进入空穴中时,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上的功能基不是以共价键结合,而是以非共价键结合,如同分子自组装。
图4 牺牲空间法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4)金属螯合作用金属离子与生物或药物分子的螯合作用具有高度的立体选择性、结合和断裂均比较温和的特点,故有望应用于分子印迹中。
Y.Fujii等研究了Co2+的配合物对于N-苄基-D,L-缬氨酸的光学拆分,结果表明:分离因子很高,可以实现较好的拆分。
但进一步研究发现该MIPs应用于色谱分离时传质很慢,难以实际应用。
利用金属螯合作用还可以实现对金属离子的高选择性吸附,已用于印迹的金属离子主要有Zn2+、Cu2+、Ni2+,常用的功能单体主要有1-乙烯基咪唑、乙烯多胺等。
[1]2.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介绍由于分子印迹技术具有优越的预定性(predetermination)﹑识别专一性(recognition)和广泛实用性(practicability)等特点,因此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色谱技术、固相萃取技术、模拟酶催化、药物分析、生物传感器技术等诸多领域。
2.1分子印迹在色谱分离技术中的应用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色谱分析,主要是样品的前处理(分离、提纯、浓缩)和手性物质的分离。
2.1.1样品前处理Sellergren于1994年首先报道了以合成的戊咪(pentamidin,一种抗原虫菌药)为模板的印迹聚合物,该聚合物作为吸附剂完成了对生物液体试样尿中的戊咪的提取、纯化和浓缩,使之达到能够被直接检出的浓度。
Zander等人以尼古丁作为模板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分析口香糖中所含的尼古丁及其氧化物时有良好的回收率和重现性,在选择性上明显优于C18吸附剂和没有印迹反应的同种聚合物。
迄今为止,分子印迹技术结合固定相色谱对分析样品进行前处理的研究已做了很多工作。
目前的研究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固定相色谱完全能运用于分析式样的分离纯化和浓缩工作。
但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首先,对于不同的物质,不同的溶剂(极性、非极性)其吸附条件和洗脱条件迥异,尚没有找到一个普适性的规律。
其二,虽然目前的研究工作涉及领域广,化合物种类多,但多数工作都集中在分离方法的建立,而对分离机制的研究涉及较少。
归结起来,是基础理论研究的缺乏。
其三,对于解决印迹分子在印迹聚合物中残留这一问题也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这一问题严重阻碍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在色谱分析中的应用,特别对于痕量分析。
2.1.2用于手性拆分分子印迹技术在色谱手性分离中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所研究的拆分对象包括羧酸、胺、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肽、药物等手性化合物。
Kempe等人用非共价键分子L -mandelic acid作为模板分子进行分子印迹固定相的手性拆分。
Hosoya等人用高效液相色谱印迹柱分离了胺类物质N-(3,5-dimitrobenzoyl) –methy-l-benzylamine 。
Lin等人用印迹柱分离了Phenylalanine、Phenylglycine、Tyrosine等多种氨基酸。
Kempe等人则分别用液相色谱印迹柱分离了大量的氨基酸衍生物。
同时Kempe等人还分离了Cbz -Ala-Ala-OMe肽类物质。
Schweitzl等人用毛细管电色谱分离了药物Ropivacaine。
颜流水等人以咖啡因为模板分子,经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制备了分子印迹毛细管整体柱,该柱对咖啡因具有高度选择性。
2.1.3用于膜分离将分子印迹聚合物制成薄膜, 即分子印迹膜,不仅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吸附容量, 而且便于操作、易于放大, 能耗低 ,能量利用率高 ,被看作" 绿色化学" 的典型。
分子印迹膜分离技术在医药、食品、化工和农业等方面都有应用。
Ronald 等首次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分子印迹膜 ,研究了溶剂组分、薄膜形态与结合性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控制膜厚度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也有很多研究者将分子印迹聚合物制成颗粒均匀的纳米微粒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其吸附选择性。
Li 等用两步共聚法合成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M IPN s), 用 T EM 和 F T-IR 对其表征,形状规则的纳米微球能均匀分散到有机溶剂中,比传统的印迹聚合物有更高的键合容量和选择性。
目前 ,在膜分离技术中应用的超滤、微滤及反渗透膜等都不能实现单个物质的选择性分离, 而MIP 膜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难题。
M IP 膜不仅特异识别能力强, 而且比一般生物材料更稳定, 抗恶劣环境能力强, 在传感器和生物活性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2.1.4用于环境痕量分析环境中存在大量的除草剂、雌性激素、杀虫剂等,这些痕量物质经 M IPs 吸附富集处理后, 可用色谱法检出。
Yang 等合成了双酚 A 印迹聚醚砜( PES)微球, 用液液分离技术检测双酚A( BPA)。
PES 微球是带有表层的多孔结构, 表层下面是指状结构。
BPA 印迹微球在水中的容量为 19 ~ 42 μ m ol/g , 键合量和选择性系数均随着溶液中BPA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以 1 , 4-丁烯的醇/水为介质可增强 BPA 的识别能力。
此外,随着原料 PES 中 BPA 量的增加 , 特异性结合位点增多,识别能力增强,用电荷转移和空穴理论解释了印迹聚合物微球对含其它有机物的酒中BPA 的识别机理。
Gudrun 等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 2 , 4 , 6-TN T 聚合物微球,对模板的去除率大于 99. 7 %, 对模板的吸附量每小时达到 150pg/g-M IP 。
Kubo 等合成的印迹聚合物能选择性分离羟基多氯联苯的结构类似物 , 并用该聚合物直接从混合物中分离甲状腺激素的活性成分。
利用 M IPs 的高选择性和亲和性, 能有效解决环境试样体系复杂、预处理手续繁杂等难题 ,在环境痕量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1.5用于分离/富集金属离子最初的 MIPs 大都在有机溶剂中制备和应用,故离子印迹的发展受到限制。
近年来,以重金属离子为模板的离子印迹技术引起人们的兴趣。
Jiang等用表面印迹法合成了新型Ni( Ⅱ) 离子印迹氨基硅胶吸附剂,并用于选择性萃取水中微量 Ni( Ⅱ)离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ICPAES) 测得印迹和非印迹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分别是12. 61 和 4. 25 mg/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