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解说事理的说明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
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以“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在此基础上,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
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
第四、五段,话题引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这两段实际上与文章最后形成了照应。
文章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一个设问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问题,都有举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
文章最后两段,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
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
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深刻的印象。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科学知识较少的读者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
而文章正是要写给这样的读者看的。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充分考虑读者对象,采取了以下策略。
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说课稿《5-大自然的语言》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说课稿《5-大自然的语言》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大自然的语言,即非语言的沟通方式。
在人类的语言出现之前,大自然就已经有了自己的交流方式,如动物的叫声、植物的生长等。
这些非语言的方式在大自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传递着信息,调节着生物的行为。
课文通过生动的实例,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奇妙和和谐之美。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大自然有浓厚的兴趣。
但他们对非语言交流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动物和植物知识了解不多,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自然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学会用课文中的实例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和谐之美,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大自然的非语言交流方式。
2.原因:学生对非语言交流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文原文、相关视频等。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中的动物叫声、植物生长等视频,引起学生对大自然非语言交流的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了解课文内容。
3.实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非语言交流的特点和作用。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大自然非语言交流的例子,并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5.总结拓展:总结课文内容,让学生谈谈对大自然非语言交流的认识和感受。
七.说板书设计1.大自然的语言–动物的叫声–植物的生长2.非语言交流的特点八.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明确: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是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是根据动物的行为预测天气情况。
2.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生丙:作者在描写叶子变黄的状态时,用“簌簌”描写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有声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词语,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这里面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写出了风雪交加、旅途的艰难,可谓一词写尽整个冬景。
生丁: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有力的铺垫。
小结:
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地理、物理等科学领域,都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而《大自然的语言》是事理说明文的开篇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课中作者竺可桢不仅条理清晰说明了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而且用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把这门科学介绍的浅显易懂、饶有趣味,丰富了读者的科学知识,激发了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语文素养,具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可以完成生字词的积累和文章内容的简单梳理。
经过八年级上期的事物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为学习事理说明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
同时,学生知道说明顺序却难以叙述清楚说明的过程,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萌发、次第、翩然、悬殊、销声匿迹、周而复始”等词语。
2.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了解物候学知识,把握说明内容,丰富科学知识。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会生动而有条理地说明事理,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提高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物候学的知识,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候现象。
2.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播放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划分结构层次,找准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
3.运用自学、合作、探究等方法,揣摩文中使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抓住重点语句来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严密性和准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疏通词句,正确朗读课文,全面把握文章大意。
2.找准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学会生动而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教学说课稿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主要向学生们介绍了大自然中的一些奇妙现象,如动物的迁徙、鸟类的鸣叫等,这些都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和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大自然的一些现象也有自己的认知。
但是,对于大自然语言的深入了解和感悟还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大自然现象,理解“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大自然现象,感悟“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概念。
2.突破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大自然的现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大自然中的美好经历,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大自然现象。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大自然的语言”。
4.交流展示: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5.点拨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自然的神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大自然的语言•动物的迁徙•鸟类的鸣叫•……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课文,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文章写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多次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
这篇课文是一篇以物候为说明对象的事理说明文,作者用生动而又不失严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物候的概念、重要性和影响因素,最后发出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丰收的呼吁。
《大自然的语言》对帮助中学生科学认识身边的自然现象,培养中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篇章地位在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已经编排了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和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等事物说明文,因此学生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的《大自然的语言》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说明文阅读和学习基础。
但从事物说明文过渡到事理说明文的学习,知识更加抽象化,学习难度也随之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在第四学段“学生应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八年级下册教材中事理说明文的学习被安排到了第2单元,体现了对科普类文章教学和学生阅读能力构建的重视。
这一单元全部由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事理说明文组成,在说明时往往引用较多的数据和现实中的例子,更容易使中学生直观的感受说明文内在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条理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同时写作语言比较浅近、生动,篇幅较短,在整个单元中学习难度较小,所以被放到了单元第1课的位置。
通过对它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事理说明文的阅读和分析的方法,再推广到其他同类课文,体现了难度梯度。
在本单元最后还有以“说明的顺序”为主题的写作训练,这启示我们在进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时,应重点关注说明顺序和文章内在逻辑的分析。
二、写作特色(一)写景式导入-抓住物候的季节特征与一般的说明文相比,《大自然的语言》的开头显得与众不同,它没有直接提出本文要说明的对象,而是先给我们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与反思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自然的规律和语言的基本概念。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和生物活动的规律,它是人类了解自然、预测未来的重要依据。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述,如“燕子北飞,草木知春”,这个案例展示了大自然的语言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自然规律。
5.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分析课文的说明方法,学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大自然,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大自然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四季的变化和自然现象?”比如,燕子南飞、树叶变色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1.课文阅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迁徙、节气、萌发”等,并掌握其用法。
3.说明方法分析: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等,了解其作用。
4.课文结构分析:解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总分总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观察实验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4.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创新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5.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通过感悟大自然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掌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熟读课文,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传递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表现大自然的语言。
-词汇的准确运用:学生需掌握生字词的正确发音、书写和用法,能够准确无误地在口语和写作中运用。
-情感态度的深层理解:学生需要理解并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情感,将这种情感态度内化为自己的认知,进而影响自己的行为。
-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将课文中的生态理念转化为实际的环保行为。
举例:
-解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时,需结合具体例句,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其内涵和效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情感。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它的语言丰富多彩,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学习来理解它。(详细解释概念)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自然美,培养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文字捕捉大自然的美,以及如何让我们更加珍惜自然。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中各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生物之间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从而增强对大自然生物的兴趣和认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生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大自然充满好奇。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某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存在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耐心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例分析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例的引入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掌握相关专业术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
2.教学难点:对某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生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的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资料,用于教学演示。
2.准备PPT,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3.准备生物模型或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结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大自然中的生动实例,如蜂鸟的振动翅膀、蝴蝶的颜色变化等,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生物之间的交流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掌握生物之间信息交流的种类和特点。
在此过程中,注意讲解相关专业术语,如“触角”、“信息素”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生物之间的交流方式。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大自然的语言,即非语言的沟通方式,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了解大自然的信息传递方式。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自然的文章,对自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大自然的语言,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和认识到大自然的语言。
此外,学生对于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学会通过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理解大自然的沟通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学会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分析大自然的语言,学会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大自然的语言的重要性和观察自然现象的方法。
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说课稿
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二单元 5.《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大自然中的一些奇妙现象,如蝉的叫声、鸟的迁徙、鱼的集群等,这些都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而这种语言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一些自然现象也有自己的认知。
但是,对于大自然中的这些奇妙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奇妙现象,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奇妙现象,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难点:发现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的奇妙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大自然的奇妙现象,如蝉的叫声、鸟的迁徙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现象背后的原因。
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4.总结规律: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所介绍的现象背后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5.情感升华: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大自然的语言2.奇妙现象:蝉的叫声、鸟的迁徙、鱼的集群等3.背后原因:生态、环境、生存需求等4.规律总结: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5.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5《大自然的语言》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5《大自然的语言》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声音和语言,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观察和研究这些声音和语言来理解大自然的奥秘。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描绘,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自然和科学的课文,对大自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大自然的声音和语言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感到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关于大自然声音和语言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增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培养保护自然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学生对大自然声音和语言的理解和认识。
2.难点:学生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大自然的语言。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声音和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和语言,如鸟鸣、兽叫、风吹雨打等,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大自然中听到的声音和语言,并尝试解释其含义。
部教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涉及了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略,体现了其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在学习本课,我们所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敢于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上册第五单元已经学习过了说明文,对说明文的一些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理解。
但是与事物说明文相比,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内容不好把握。
所以本课的学习重在提升学生对事理说明文的整体把握、说明顺序的理清、事理阐明的把握。
三、教学目标1.学习并积累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2.体会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培养和提升筛选文章内容的水平。
四、教学重点1.体会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培养和提升筛选文章内容的水平。
五、教学难点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展示“春夏秋冬”四幅图片,让学生通过所展示的自然现象分辨各个季节,并联想相关的古诗句。
这样既能贴切地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温习所学过的古诗句,增加文学知识储备。
(二)小组合作,学习竞赛前后同桌四个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份答题卷,即文章四个部分的相关内容的筛选。
(三)小组探究,归纳总结(四)课堂练习(让学生学有所用,从中学会观察身边所出现的物候现象,用相关的物候知识实行分析)分析这首诗包含着怎样的物候知识: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八、作业布置1.收集相关物候的诗文或者农谚。
2.完成课后的思考探究。
九、板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以及这些声音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既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大自然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保护环境方面,仍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大自然的声音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所涉及的生字词较多,学生需要掌握。
2.重点: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大自然的声音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3.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大自然的声音,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生字词。
3.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4.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了解大自然的声音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5.展示:各组代表分享探究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自然的美丽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大自然的语言–声音:风雨雷电、鸟兽虫鱼–科学原理:振动、空气传播2.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山水田园、花草树木–生态:生物多样、和谐共生3.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意识:提高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行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美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寓意深刻,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他们对大自然的美妙声音可能了解不多,对课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产生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深入理解课文,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妙声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美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课文中所描述的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产生原因,以及如何欣赏大自然的美妙声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妙声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产生原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5.欣赏与感悟: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声音,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6.总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大自然的美妙声音,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大自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以及这些声音背后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声音特点,以及如何去倾听和理解这些声音。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生物的智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大自然和生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认知可能较为有限,对于如何去倾听和理解这些声音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声音特点,学会如何去倾听和理解这些声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倾听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了解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声音特点,学会如何去倾听和理解这些声音。
2.突破策略: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倾听和分析大自然的声音,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各种大自然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倾听和分析声音。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大自然声音的素材,如音频、视频等。
2.准备一些关于大自然生物的图片,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3.准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或视频素材,播放一些大自然的声音,如鸟鸣、水流、动物的叫声等。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大自然的语言,引发他们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关于大自然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1)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5课的一篇文章,主要向学生介绍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来源和特点,以及人们如何通过模仿这些声音与大自然进行沟通。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旨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欣赏语言特点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对大自然的声音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欣赏语言特点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中所涉及的大自然声音的来源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特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分析及大自然声音的来源和特点。
2.难点:欣赏文章语言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资源,直观展示大自然的声音,增强学生感官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声音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
3.分析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实践操作:让学生模仿大自然的声音,进行实际操作,体会与大自然沟通的乐趣。
5.总结提升:总结文章内容,强调大自然的声音特点,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文章标题《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声音的来源和特点、文章结构等内容,以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5 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
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揣摩语言,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思悟发现(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为什么?(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引用郭沫若的诗句引人本文。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到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到了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的功夫,你才到了华京。
———郭沫若思考:玉兰花“走得慢”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同样的时间,受纬度影响,广州气温高,北京气温低。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
1.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务必讲究条理性。
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至3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二部分(4至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至10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至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好处。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
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2.本文里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是什么?(出示课件)首先是纬度(南北);第二个因素是经度(东西);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还有古今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一)本课地位和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文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从感性向理性认识物候和物候学及相关知识是本文的学习难点。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除了要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相关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和强化学生学法训练,深化和拓展学生知识。
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在设计教法时,我参考了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将学生的旧知识、旧经验和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相联系,将学生的课外实践和课内学习相结合,注重从感性向理性的升华,注重学法指导和训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内容概要简析《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介绍物候学研究对象,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
作者举例生动典型,读起来亲切可信。
2.疑难讲解①本文说明顺序的条理性文章第一部分(1—3段),从描写温带、亚热带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那么,研究物候有什么用途呢?文章顺理成章的在第二部分(4—5段)给以解答,说明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那么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在第三部分(6—10段)加以具体说明。
最后,第四部分(11—12段),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物候观测的意义,提倡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文章从具体现象入手,有条理的说明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
文章的条理性不仅体现在全文的结构布局上,也体现在段落层次间的说明顺序上,如第三部分说明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时,文章指出共有四个: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这四个因素的排列顺序不能随意颠倒。
作者以“首先”,“第二”,“第三”,“还有”这些词,说明其作用有大小之分。
文章按主次排列说明顺序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符合读者认识事物的规律。
②本文重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
举例子是运用最普遍的说明方法。
本文运举例子方法非常成功,它不但例子多,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从说明事理的需要来举例,如为了说明物候现象而举出的丰富多彩的四季变换情况;有的例子有明确的针对性,如为了说明物候的作用,作者举出北京地区在1962年因没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迟而使农业受到损害的例子。
此外,作者的举例还注意到形式的变换,不拘一格。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足以说明事理就可以了。
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举了两个例子。
为什么这一处举两个例子呢?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你不信吗,举例子给你听,只举一个,你还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作者运用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把不容易说清楚的道理说得明白。
③生动传神的语言本文语言准确,同时也十分生动传神。
比喻和拟人本是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方法是为了形象生动的说明事物。
如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贴切而醒目,把大自然人格化了。
比喻和拟人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
如说“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这些都使文章显得形象而引人入胜。
另外还注意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
如第一段,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渐渐”,说明春天来临有个渐变的过程。
“沉睡”,“苏醒”对举使用,把大地人格化。
写燕子“归来”前面加了“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
以“簌簌”状写秋叶落地,以“销声匿迹”写昆虫的隐没,以“衰草连天”写深秋的荒冷,以“风雪载途”写严冬的酷寒,都很恰当传神。
3.关于标题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许伯明《〈大自然的语言〉分析》)4.关于一、二两段的讲析①文章开头从“立春”写起,以文学语言、拟人的手法叙述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与花果的生育成长和鸟虫的活动出没,这些就是物候现象。
文章写春天,“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这里按时序选取了一些具有特征的自然现象,说明了问题。
接着写夏天,强调气候是“炎热的”,又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季,主要选取“果实成熟”,树叶黄落,“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等特征来写。
而写冬天,则是从深秋“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过渡到“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一句话就成了。
可以看出,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一些成语,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在普及科学的读物里,这种写法很重要。
在这一段末了,总结了一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这句话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这就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刘镇江《〈大自然的语言〉讲解》)②课文劈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使人感到突兀不凡,一时摸不透它的作用。
但是,只要细心推敲“苏醒”一词,就会略知端倪。
紧接着读下去,就会发现课文以浓郁的抒情彩笔描绘了花草鸟虫等自然现象来展现“苏醒”的内涵。
更为重要的是显现四季时序的更迭和特色: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地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模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文章第一段就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这样开头,仿佛游离于题旨之外,其实不然。
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景象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前一分句,把花草鸟虫的规律性变化和气候的关系点出来,透露出物候学的含义;后一分句诱发下文,点明这种关系对农事的影响:“杏花开”“快耕地”;“桃花开”“快种谷”;“布谷唱歌”“割麦插禾”。
从而使人清楚地认识到,“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变化,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行文至此,点明了题旨。
在这个基础上,课文概述了物候、物候学的形成及其研究内容,使人对物候学的特性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而杏花、桃花和布谷鸟不放在一个分句里说的原因是:杏花、桃花和布谷鸟不是一个种类,分别是植物、动物,两种不同种类的物候现象最好不要放在一个分句里。
教学建议(一)课文主旨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二)段落结构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项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
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以“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在此基础上,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
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
第四、五段,话题引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这两段实际上与文章最后形成了照应。
文章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一个设问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问题,都有举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
文章最后两段,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
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
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科学知识较少的读者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
而文章正是要写给这样的读者看的。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充分考虑读者对象,采取了以下策略。
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
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语言”,本身表明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
第二,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
第三,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
总之,这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五)生动的说明和典雅的用词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
“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同时给人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