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编 元代文学07,9,10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蒙古灭金,而科目之废,垂八十年,为自有科目来 未有之事。故文章之士,非刀笔吏无以进身;则杂剧 家多为掾史,固自不足怪也。 …… 余则谓元初之废科 目,却为杂剧发达之因。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 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 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且金时科目之学,最为浅陋。 此种人士,一旦失所业,固不能为学术上之事。而高 文典册,又非其所素习也。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 事于此;而又有一二天才出于其间,充其才力,而元 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文字。”(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重阳全真集》卷十)
“俺闲遥遥独自林泉隐,你虚飘飘半纸功名进, 你看这紫塞军、黄阁臣,几时得个安闲分,怎 如我物外自由身。 俺那里地无尘,草长春, 四时花发常娇嫩,更那翠屏般山色对柴门。雨 滋棕叶盛,露养药苗新。听野猿啼古树,看流 水绕孤村。”(马致远《黄粱梦》) “挂冠,弃官,偷走下连云栈。湖山佳处屋两 间,掩映垂杨岸。满地白云,东风吹散,却遮 了一半山。严子陵钓滩,韩元帅将坛,那一个 无忧患?”(张养浩【中吕】《朝天曲》)
奇《草木子》卷4)
2、佛教
(1)藏传佛教,奉为国教。 中统元年( 1260 )忽必烈尊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 师八思巴为“帝师”,使统领全国佛教。 “元兴,崇尚释氏,而帝师之盛尤不可与古昔同 语。 ……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及得西域,世祖 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 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乃 立宣政院,其为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为之,出帝师所 辟举,而总其政于内外者,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 而军民通摄。于是帝师之命与诏勑并行于西土。百年 之间,朝廷所以敬礼而尊信之者,无所不用其至。虽 帝后妃主,皆因受戒而为之膜拜。”(《元史· 释老传》)
三、元代思想文化与文学
1、儒学
(1)程朱理学正式成为官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学说。 大德十一年(1307),元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 文宣王”。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5),决定实行科举,规定以朱 熹、程颐等人的传注为经学考试的依据,使程朱理学 首次成为官学。 “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非用儒士,何以致 此?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尔治道可兴也。” (《元典章》卷31) “朱氏诸书,定为国是,学者尊信,无敢疑二。”(虞
“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 八民、九儒、十丐。”(郑所南《心史· 大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叙》) “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 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贵之者谓有益于国也。七 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贱之者谓无益于国 也。’嗟乎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
2、大中城市涌现,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大都)者,世界诸城无能与 比。……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不息,仅丝一项,每日入城 者计有千车。”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 数计,故均应接不暇。” (《马可波罗行记》)
3、文学创作尤其是戏剧演出的社会化与商业化。
(谢枋得《迭山集》卷二)
“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间,以为不 朽。”(余阙《青阳先生文集· 贡太父文集序》)
二、元代经济与文学
1、元统治者重视商业,商业发展程度超越前代。 “元以功利诱天下。”(方孝孺《赠卢信道序》) “观南方归附以来,负贩之商,游手之辈,朝无担石 之储,暮获千金之利。”(元代张之翰《议盗》)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1227年窝阔台(元太宗)继汗位,1233年灭金。 1251年蒙哥(元宪宗)继位,1253年派忽必烈攻占 大理、吐蕃。 1260年,忽必烈继位,1271年定国号为元,正式建 立元朝。 1276年攻占临安,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 1368年,元亡。
“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君臣如《伊尹 扶汤》《比干剖腹》,母子如《伯瑜泣杖》《剪发待 宾》,夫妇如《杀狗劝夫》《磨刀谏妇》,兄弟如 《田真泣树》《赵礼让肥》,朋友如《管鲍分金》 《范张鸡粟》,皆可以厚人伦、美风化,又非唐之传 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语也。”(夏庭芝《青楼
集志》)
忽必烈于“万机之暇,自持数珠,课诵、施 食。”“朕以本觉无二之心治天下,如观海东 青取天鹅心无二,故自有天下,寺院田产,二 税尽蠲免之,并令缁侣安心办道。”(《佛祖统纪》
卷48)
“仁宗天性慈孝,聪明恭俭,通达儒术,妙悟 释典。尝曰:‘明心见性,佛教为深;修身治 国,儒道为切。’又曰:‘儒者可尚,以能维 持三纲五常之道也。’”(《元史》卷26)
第六编 元代文学概说
1. (明)臧晋叔编 《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版。 2. 王季思主编 《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1999年版。 3、隋树森编 《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 4、李修生主编 《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5、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0年 版。 6、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7、李修生著《元杂剧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8、李昌集著《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版。 9、郭英德著《元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版
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
曹洞宗万松行秀(耶律楚材之师)“尝道:混 沌未分时,还有天地人不?父母未生时,还有 己身不?心念未起时,还有迷悟凡圣不?…… 一大藏教,只说个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请益录》卷下)
(3)诗僧200余人;神仙道化剧40余种;以禅论诗。 “诗固有不得不如禅者也。今夫山川草木,风烟云月,皆有耳 目所共知识。其入于诗也,使人爽然而得其味于意外焉,悠然 而悟其境于言外焉……夫其独如禅而已,禅之捷解,殆不能及 也……诗者则眼前景,望中兴,古今之性情,使觉者咏歌之, 嗟叹之,至于手舞足蹈而不能已。登高望远,兴怀触目,百世 之上,千载之下,不啻自其口出。诗之禅至此极矣。”(元刘将
基本教义:合一三教、成仙证真、识心见性、 先性后命。
“如何明见自性?十二时中念念清净,不被一切虚幻 旧爱境界朦胧真源,常处如虚空,逍遥自在。”(谭处
端《水云集》卷三)
“物欲尽净,一性空寂,此禅宗谓之空寂,吾教谓之 清净,此犹未也;至寂无所寂之地,则近矣;虽然至 此,若无真实功行,不能造化,无造化则不得入真道。 须入真道,方见性中之天,是为玄之又玄。至此,则 言辞举动,凡所出者,无非玄妙。”(尹志平《北游语录》
第二节 元代文学概况
一、元杂剧概述 1、元杂剧兴盛原因 (1)城市经济的繁荣,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 (2)文人知识分子的参与。 (3)蒙古统治者的喜爱和关注。 “从刘延伯借得二百种,云录之御戏监,与今坊本不 同。因为参伍校订,摘其佳者若干,以甲乙厘成十 集。”(臧晋叔《元曲选· 序》 (4)前代多种艺术样式交融发展的结果
(2)汉传佛教,多宗竞秀。 禅宗(临济、曹洞)、天台宗、华严宗、唯识 宗、净土宗。 “上(忽必烈)问:禅以何为宗?师(临济宗 径山妙高)奏:净智妙圆,体本空寂,非见闻 绝知、思虑分别所能到,唯悟得证。宣问再三, 师历举……大抵教是佛语,禅是佛心,正法眼 藏,涅槃妙心,趣最上乘,孰过于禅。”(《佛
(4)科举选士,徒具形式。汉儒出仕,官职卑微。 仁宗皇庆二年(1315) ,正式设科取士。仿宋制, 每三年一次开试。考试以蒙古人、色目人为一榜, 汉人、南人为一榜,主要内容都是儒家经典。每 届进士汉人、南人总计不超过50人。(宋代往往 少则三四百人,多则逾千人。)直至元末,开科 共16次,取士人数仅占文官总人数的百分之四, 其规模远不能与唐宋两代相比拟。“殆不过粉饰 太平之具。世犹曰无益,直可废也。”(明初叶子
孙《养吾斋集》卷十)
3、道教
全真道影响最大。
创立者王喆、七大弟子全真七子。
1221 年,召丘处机率十八弟子在大雪山觐见成 吉思汗。 “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以 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 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 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命左右书之, 且以训诸子焉。”(《元史· 释老传· 丘处机传》)
卷三)
“凡打坐者,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 真坐者,须要十二时辰行住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 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 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 (王喆《立教十五论》) “诸公如要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也莫打坐,也 莫学道,只要尘冗事屏除,只要心中清净两个字。”
(3)儒学思想新倾向:自我反思,内在变革,重视“功 利”,颇有“异端” “以学术误天下者,皆科举程文之士,儒亦无辞以自 解矣。”(谢枋得《程汉翁诗序》) 许衡提出儒者当以“治生”为“先务”。(《许鲁斋先
生年谱》)
元初邓牧自称“三教外人”,宣称自己独立于儒教之 外,且著文严斥君权。元末杨维桢被“礼法士”斥为 “裂仁义,反名实,浊乱先圣之道”。 “浙间妇女,虽有夫在,亦如无夫,有子亦如无子, 非理处事,习以成风。”(元末孔齐《至正直记》)
“尝欲为文取韩柳之辞,程张之理,合而为一,方尽天 下之妙。”(元初刘祁《归潜志》卷三) 诗文要“澹乎冲和而不至寂寞,郁于忧思而不堕乎凄 断,发扬蹈厉而无所凌犯,委屈条达而无所流失”。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八)
B、理学与元杂剧的关系表现为相斥相容。
“百物之中,莫灵莫贵于人,然莫愁莫苦于人……此圣人所以 作乐以宣其抑郁,乐工伶人之亦可爱也……近代教坊院本之外 再变而为杂剧。既谓之杂,上则朝廷君臣之得失,下则闾里市 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 理,殊方异俗,语言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尤 可以悦耳目而舒心思。”(胡紫遹《紫山大全集》卷八)
2、元杂剧分期
一般以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为界,分为 前后两期。 前期活动中心在大都。 后期杂剧作家集中于东南沿海城市。
3、元杂剧作品概况
(1) 保存至今的元杂剧作品有 150 多种,约占现存剧目的 四分之一。 臧懋循的《元曲选》是明末以来最通行的选本,选刊 杂剧 100 种。其中 6 种是明初人作品。近人隋树森汇编 《元曲选外编》,增录62种。 (2)元代戏剧的内容,包括爱情婚姻剧、社会剧、公案剧、 历史剧、神仙道化剧等。
集《道园学古录》卷一四)
(2)理学与文章合一是根本理论主张,与各体文学创作 实际之关系又颇为复杂。 A、理学成为诗文创作的精神底蕴
“前代史传,皆以儒学之士,分而为二,以经艺颛门者为儒林, 以文章名家者为文苑。然儒之为学一也,《六经》者斯道之所 在,而文则所以载夫道者也。故经非文则无以发明其旨趣;而 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哉。由是而言,经艺文章,不可 分而为二也明矣。”(《元史》卷一八九《儒学传序》)
第一节 元代社会与文学
一、元代政治与文学 1、民族压迫 奉行民族压迫政策,民族对立情绪严重,阶级 压迫深重。 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 军政大权,由蒙古人独揽。
“故一代之制,未有汉人、南人为正官者。…… 丞相必用蒙古勋旧。 …… 终元之世,非蒙古而 为丞相者止此三人(指史天泽、泊答沙、贺惟 一)。”(《廿二史札记》) “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 诉于有司”,“知有违犯之人,严行断罪。”
(《元史· 刑法志四》)
2、民族融合 战乱局面结束,促成各族融合,带来卓绝的文 化成果。 外国人或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而有成就者达三 百余人。如贯云石(回纥人)、萨都刺(蒙古 人)、杨景贤(蒙古人)、李直夫(蒙古人) 等。 大量西域人移居于中原地区,其天文、医药等 成就,被介绍到中国。
3、文人不幸际遇中的文学创作 (1)文人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 (2)文人的思想观念空前解放。 (3)文人和表演艺术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