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编 元代文学07,9,10
第六编 元代文学作品概述
第六编元代文学作品概述、《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爱情故事:《碾玉观音》璩秀秀、崔宁。
《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周胜仙、范二郎。
公安故事:《错斩崔宁》、《合同文字记》、《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简贴和尚》宋人编的有《梁公九谏》、《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
《梁公九谏》:是讲史话本的早期作品,凡九段,叙述唐狄梁公(仁杰)九次进谏,反对武则天策立武三思为储君;段落整齐,文辞古朴,简明扼要。
《宣和遗事》:分前后二集,记述北宋衰亡、金人入侵和南宋建都临安的经过。
其中含有梁山伯故事,像杨志卖刀、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三十六人聚义梁山、宋江受招安征方腊等,略具后来《水浒传》的雏形,其叙事简略,类似纲要。
《五代史平话》,分梁、唐、晋、汉、周五个部分,断代编述。
它以《资治通鉴》为主要依据,吸收新、旧《五代史》的某些内容,并捏合了一些民间传说故事。
各部分大体以编年为经,以事件为纬;综观则颇合史书框架,细读却饶有说书情趣。
像《五代梁史平话》叙述黄巢出世及早年经历,将黄巢塑造成一个有异秉的奇人,富于神异和传奇色彩。
又如《五代晋史平话》写石敬瑭早年与哥哥发生争执,其兄“被敬瑭挥起手内铁鞭一打,将当门两齿一齐打落了”。
从此敬瑭不敢回家见父亲,浪荡出走外州。
颇为生动地刻划出石敬瑭蛮横的性格。
整部《五代史平话》规模较大,在演述兴衰的同时,大休贯串着儒家的正统史观。
但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仍是黄巢、石敬瑭、李克用、刘知远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全相平话五种》元人编刊的讲史话本,今存元至治建安虞氏刊印的《全相平话五种》,即《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及《三国志平话》。
五种书,版式一样,均为上图下文。
文字粗率,时有讹误,似出于民间艺人之手。
文字与图画合刊,显是供人阅读之用,其读者对象当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民众。
它们与《五代史平话》一样,既依傍史实,又杂以民间传说故事,有虚有实。
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元代文学课件
2、人物形象的发展
改变了主人公的性格,使之个性更为鲜明, 增添了人物。例如张生、崔莺莺、红娘和法聪 的形象。
3、情节安排上
增加了张生害相思、莺莺探病、长亭送别、 出奔团圆等许多情节,丰富了故事内容,也突出 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
4. 语言上
吸收古曲诗词的典雅词语,也融入大量的 民间口语,使作品既富有诗意又生动活泼。如 《长亭送别》。
(四)诗词文
元代诗文从总体上走向衰落,但仍在继承唐宋 诗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第一节 话本小说
一、话本的产生: 1、话本定义:话本原是宋元间“说话”艺人 讲说故事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 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2. “说话” (1)“说话”是古代民间艺人讲说故事的特殊 名称,相当于后世的“说书”。 大约隋唐时始称“话” 或“说话” 。
1.爱情。
如《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2.公案。
如《错斩崔宁》、《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等
。
(二)小说话本的艺术成就 1.塑造一批下层人民的艺术形象,这在我国 小说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2.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初步形成人民群 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
3.通俗、生动的白话文学语言,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为后世通俗小说的创作开辟了 道路。
1.杂剧
杂剧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也是元代文学的 代表。
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
首先,都市经济的繁荣、通俗文艺的发展、 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和商业化以及市民阶层的娱乐 需求,为元杂剧的繁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 群众基础。
元杂剧是以宋杂剧和金 院本为基础,把唱、念、科 、舞等艺术结合起来表演故 事,并用北曲演唱的一门综 合性的舞台艺术。
第六编 元代文学
•
民族杂居,文化的融合,大大提高 了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也给汉族文化 在固有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成分。 朝廷重视商业经营,“以功利诱天 以功利诱天 下”,商人的地位大大提高,经济逐步 繁荣。
•
•
在元代,思想领域也呈现出活跃松 动的态势。 元朝立国,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得 到确认。然而,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 儒家思想的影响力。
• 四、元杂剧分期 杂剧由兴盛到衰微,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其分期诸家所见不一。一般认为: 前期——元世祖至元年间 元成宗元贞、 元世祖至元年间~~元成宗元贞 前期 元世祖至元年间 元成宗元贞、 大德年间。 大德年间。 是为元杂剧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活动中心大都 大都, 黄金时代 大都 作家56人,作品337种,诸如关汉卿 杨显 关汉卿、杨显 关汉卿 王实甫、白朴、马致远、 之、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高文秀、纪 君祥、郑廷玉、武汉臣等等。
•
处于下层的儒生,特别是一些 “书会才人 书会才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 书会才人 异动,和市民阶层联系密切,大量涌 向勾栏瓦肆,这也是促成杂剧发展的 重要因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章 元杂剧的崛起和兴盛
• 一、戏曲的形成 元代,我国戏剧艺术走向成熟。戏剧包括 杂剧和南戏 南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 杂剧 南戏 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 曲子。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末本 末本”,正旦主唱的称 末本 “旦本 旦本”。 旦本 • 演剧脚色可分末、旦、净、杂四类。末分 末 正末、外末、小末等;旦分老旦、大旦、 外旦、贴旦、搽旦、小旦等;净有武生、 花脸;杂主要指丑。 旦、末为当场正色,净、杂为配角。
•
元代戏剧的题材,包括爱情婚姻、历 史、公案、豪侠、神仙道化等许多方面, 涉及层面异常广阔。 “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 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 医药卜巫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 域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 其态”。(胡祗遹《紫山先生大全集》卷八
第六编元代文学
二、元杂剧的发展概况和形式特点
南北方戏剧圈:
(一)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 大部分地区,如东平、汴梁、真定、平阳等地。杰 出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 等。剧作较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 题材,艺术风格绚丽多彩,常给人以激昂、明快的 感受。
(二)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 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既 流行南戏,又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
元朝民族等级表 等级 名称 第一等 蒙古人 第二等 色目人 第三等 汉 人
第四等 南 人
民族 蒙古族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 丹、女真等族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 其他民族
二、文学概况
元曲 有元一代的文学代表。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
郭沫若《西厢艺术上之批判与其作品之性 格》:反抗精神,革命,无论如何,是一切 艺术之母!元代文学不仅限于戏曲,全是由 这位母亲产生出来的。这位母亲产生出来的 女孩儿,总要以《西厢》为最完美、最绝世 的了。《西厢》是超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 而且普遍的生命。《西厢》是有生命的人性 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底凯歌、纪念塔。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 (一)细腻的心理描写,浓郁的抒情意味。
1、善于通过景物描绘,以景寓情; 2、善于通过人物情态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感情; 3、让人物在情节发展中触处生愁,直抒胸臆。 (二)优美的戏剧语言。 善于熔铸古典诗词的丽词雅句,又善于吸收和 提炼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形成一种含蓄凝炼、 典雅优美而又生动活泼的独特语言风格。
元曲四大家: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 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郑、白、 马”(《中原音韵》),何良骏说“马、郑、 关、白”(《四友斋丛书》),王骥德说 “王、关、马、白”(《曲律》),徐复祚 说“马、关、白、郑”(《曲论》)。但关、 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 议者只是王与郑。
第六编 元代文学概说
二、元代文学 2
元杂剧是在北方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音 乐、歌舞、道白、做工等结合起来表演故事的一 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以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和 崭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与 唐诗、宋词并称的崇高地位。元杂剧现存剧目约 600种,流传下来的作品还有162种,迄今可知 的作家约有200人,在元代这个不长的历史时期, 杂剧作家的众多,作品之丰富,实在令人惊叹。 许多优秀的杂剧作品,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元代 的社会生活面貌,其反映现实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都是非常突出的,艺术上也表现出鲜明的创新精 神。
一 元代社会与思想文化6
(三)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 元蒙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巩固其 统治,在政治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 忽必烈统一后,划人为四等:1.蒙古人;2. 色目人;3. 汉人,包括原在金统治下的北方 汉人和契丹人、女真人;4.南人,即原南宋 统治区域的汉人和其他各族人。
一 元代社会与思想文化7
一 元代社会与思想文化2
它的大统一局面的出现,改变了北宋以来长期积 弱不振的形势,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 展,促进了各兄弟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但是,元朝的统治是依靠强大的武力,建立在残 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的,它使元代 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也给文学的发展以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 元代社会与思想文化4
2.手工业。 元蒙统治者为了满足生活消费和军政需要, 对手工业特别重视,他们把上百万手工业 工匠集中到城市中来,设立官营匠局管理, 组织产生,规定匠不离局,子孙承袭,不 能改业。工匠们虽然受到残酷的奴役剥削, 但在客观上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元代的 兵器业、纺织业、盐业、制瓷业等都有相 当的规模和水平。
二、元代文学 6
中国古代文学笔记:第六编元代文学
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元初到明中叶是中古期第三段,元代文学:1234~1368。
划时代意义: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主导;作家与下层人民联系密切,文学赢得更多观众、读者,影响广泛。
第一节元代的社会与文学一.民族压迫与融合二.思想领域:程朱理学统治地位得到确认,但独尊局面发生变化;信仰多元化。
三.程朱理学影响下降,礼教松驰,下层人民和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伦理教多。
四.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地位下降,很多人不再依附政权,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意识随即异动。
一些“书会才人”和市民阶层联系密切,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转向平民化,知识分子,大量涌向勾栏瓦肆,促成杂剧发展。
第二节叙事文学的兴盛一.元代叙事文学成为主流;抒情性文学如“散曲”创作给诗坛带来新气象,但诗词成就远比不上唐宋两代。
二.话本小说的兴盛。
(一)唐以来叙事性文体如传奇小说、变文俗讲已呈活跃趋势→宋出现勾栏瓦肆,提供演出场所→元演述故事的话本、说唱得到进一步繁荣;戏剧艺术以急管繁弦和曲折跌宕的情节再现社会各阶层人物,更受欢迎。
(二)宋说话分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1.“说经”讲演佛禅道理;2.“合生”可能属即兴性的滑稽伎艺;3.小说讲述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3.讲史讲述前代历史、兴废战争;5.后两者均属有情节人物的叙事文学;话本作者已能运用虚构、提拣等技巧。
(三)元“说话”盛行,讲史居多,如《全相平话五种》、《新编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等,注意情节安排及心理描写;元文言小说,如《娇红记》。
三.戏剧艺术成熟,代表当时文学最高水平:杂剧和南戏。
(一)戏剧形成过程: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宋院本→金末元初,在唐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启示下,与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要素结合,发展成戏剧;由于宋金对峙,出现杂剧和南戏两种。
(二)元杂剧概况。
1.元戏剧题材包括爱情婚姻、历史、公案、豪侠、神仙道化等,涉及面广;2.许多剧本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揭露了现实生活中封建制度的弊陋丑恶,歌颂了被迫害者的反抗精神,展示出元代丰富的生活和人物复杂微妙的精神世界。
第六编元代文学
第六编元代文学概论一、元代的社会概况元代文学史始于蒙古王朝灭金( 1234 年),终于元王朝灭亡( 1368 年)。
元朝的建立,结束了三百多年来中国境内宋、辽、西夏、金以及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立的局面。
统一后的元朝的疆域比汉、唐时代更为广阔,这种大一统的局面,增强了国内各地区经济的相互调剂,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
元朝的制度基本上沿袭宋、金旧制,同时也保存了蒙古的某些遗习。
这是蒙古贵族统治集团为了适应中原地区的封建生产方式,相应地采用“汉法”治理中原的必然结果。
元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中的上层统治阶级统治全中国的王朝,对其他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现象。
在宋代形成的正统儒学的流变——理学,不仅在元代继续流行和发展,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成为官学。
元代定程朱理学为一尊,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似,影响深远。
元王朝统治者在思想上兼收并用,因而佛教和道教在元代也十分盛行。
特别是金朝新兴起的全真教,在此时影响尤大。
二、元代的文学概况元代文学以杂剧、散曲、南戏的成就最高,此即后人与唐诗、宋词相并称的元曲。
文人的内心愤懑和人民的反抗情绪在元代形成强大的思想潮流,并构成元代文学主要的思想特征,在杂剧、散曲、南戏、诗、文、词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充分的表现。
元代文学在总体风格上以自然本色为主流,北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南戏“句句是本色语”,诗文“崇本质而去浮华”,词则“伉爽清疏,自成格调”。
元代文学显现出的自然朴素美,成为元、明、清时期文学界的一股重要的审美思潮。
元杂剧作品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根据其题材,大致可以分为爱情婚姻剧、历史剧、社会剧、公案剧、神仙道化剧等五类。
元杂剧的产生、完备和盛行,为我国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还在实际上争得了与传统文学样式—-诗词文赋相颉颃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南戏产生于宋代,入元以后继续流行,并最终成为戏剧的主流。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第六编元代文学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可以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1368)止,其间约一百三十四年。
绪论元代的历史是比较短暂的,但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却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元初到明中叶,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三段。
在这一段文学史中,最明显的是,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作家与下层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学创作赢得了更多的观众、读者,在社会上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
同时,群众的接受情况,又制约着文学的创作,促进了作家审美观念的变化。
凡此种种,都表明元初是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
第一章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总体风貌一、元代社会的特点(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国土空前辽阔。
《元史•地理志》:“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二)、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碰撞、融合,对手工业的大力提倡,商人地位提高,城市规模扩大。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记》:“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为其他城市之冠。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描写了杭州兴旺的景象:“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
这答儿忒富贵,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匝地人烟凑集。
”(三)、文人处境不幸,宗教僧侣享有特权,思想领域活跃松动。
二、叙事文学的兴旺发达(一)、叙事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二)、话本小说的兴盛(三)、戏剧的繁荣1.作品、作家数量颇多。
据统计,现存剧本,杂剧530多种,南戏210多种,有名有姓剧作家220多人。
2.戏剧题材广泛,演出频繁,拥有大量观众。
夏庭芝《青楼集志》:“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栏者,辟优萃而隶乐,观者挥金与之。
”杜仁杰在散曲《庄家不识勾栏》:“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
见层层叠叠团圆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的都是人旋涡。
见几个妇女向台尚儿坐,又不是还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
”3.两大戏剧圈、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戏。
六编元代文学教学内容
2020/7/9
二、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 • 根据题材Biblioteka 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剧
”和“历史剧”三类: • (一)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
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 矛盾。 • (二)以《拜月亭》、《调风月》为代表的爱情剧 ,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 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 • (三)以《单刀会》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 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 的脉搏。
2020/7/9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 一、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元杂剧的兴起 • 中国戏曲发展经历: • (一)从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属于戏曲的萌芽期
原始歌舞 周朝“优人”伎艺 汉代“百戏”中 之角抵 • (二)唐和宋、金时期是戏曲的形成期
唐参军戏 宋杂剧 金院本 诸宫调 • (三)元代以来为戏曲的成熟期
2020/7/9
• 4、天一阁本《录鬼簿》于传末附贾仲明《 凌波仙》吊词:珠玑语唾自然流,金玉词源 即便有,玲珑肺腑天生就。风月情忒惯熟, 姓名香,四大神州。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 首,捻杂剧班头。
• 5、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汉卿之《窦 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即列 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2020/7/9
• 元曲四大家: •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
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郑、白、 马”(《中原音韵》),何良骏说“马、郑 、关、白”(《四友斋丛书》),王骥德说 “王、关、马、白”(《曲律》),徐复祚 说“马、关、白、郑”(《曲论》)。但关 、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 争议者只是王与郑。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六编 元代文学
3、元代经济
‚观南方归附以来,负贩之商,游手之辈,朝无担石之 储,暮获千金之利。‛——张之翰《议盗》 “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 以及各种商品。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 城无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 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 任何城市可比。‛ —《马可•波罗行记》
一、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克服‚四折 一楔子‛的形式,采取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形式, 来表现完整的故事,使人物丰满。 二、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 体。采用双线复合结构,戏剧冲突由两部分组成, 主要矛盾是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和以莺莺、 张生为代表的反封建叛逆者组成。次要矛盾是莺莺、 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交错发展,一波 三折、曲折跌宕,扣人心弦。
萌 芽 期
形 成 期
繁 荣 期
2、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1)元代社会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繁荣以及艺术
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促进戏剧成熟和兴盛的必 要基础。
(2)蒙古贵族的嗜好也促进了元杂剧的繁
荣与兴盛
蒙古贵族对歌舞伎乐特别嗜好,南宋孟珙的 《蒙鞑备录》记载:国王出师,亦要女乐随行。
(3)元代思想文化政策的宽松、开放, 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大大加强,对元杂 剧的繁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目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录
元代文学概况 关汉卿 王实甫与《西厢记》 元杂剧其他作家作品 元代南戏
第一章 元代文学概况 (1234—1368)
一、社会概况
1、元代的疆域 《元史·地理志》
阴山 流沙 海表 辽左
2、元代等级制度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第六编元代文学概说元代文学的时限:约从蒙古灭金统一北中国起(1234)至元朝被朱元璋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1368)止,约134年。
称国号为“元”是1271年,灭宋是1279年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古代文学在整体上发生根本转变的时期——叙事性文学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而传统的抒情文学退居其次。
由此,文学的受众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审美观念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所以元代是中国古代文学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一、元代文学发展的社会背景在元代,戏剧、散曲,话本等俗文学空前兴盛,而诗歌,散文则相对衰落了。
这一文学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元朝大统一局面的出现,改变了我国北宋以来长期积弱不振的局面,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各兄弟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但蒙古贵族入主中原,重武功而轻文治,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政策,使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自然给文学的发展也带来深刻的影响。
(一)政治方面。
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淋把全国各族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
这四等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是极不平等的。
汉族人处于最低贱的地位,处处受到歧视和压迫。
汉族文人儒士同样遭受歧视压迫,有的甚至沦为奴隶。
他们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处于“九儒十丐”的卑贱地位。
元代又长期废止科举,堵塞了文人进身之路。
其中一部分文人被迫走上了与民间艺人结合的道路,组成“书会”,为勾栏行院编写演唱脚本,成为元杂剧创作的主力军。
特定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一代特别的专业作家群,促进了元代文学的繁荣。
(二)社会经济方面。
习惯于游牧和征战的蒙古贵族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肆意杀戮掳掠,一度严重破坏了我国传统的封建农业经济。
元世祖忽必烈改用汉法治理汉地,农业生产才获得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而元朝统治者对手工业却特别重视。
为满足生活享受和军政需要,他们集中工匠,设立匠局管理,使手工业生产蓬勃发展。
元代文学
“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 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贱之者谓无 益于国也。嗟夫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 今之儒也。”
三、元代文学概况
• 元曲——元代文学之冠冕
近代· 王国维《宋元戏曲 史· 序》:“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 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 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 据今人隋树森辑录的《金元散曲》所载, 元代有姓名可考的散曲作家200多人,小令 3800多首,套数400多套。
三、元代文学概况
• 元代话本小说
(一)讲史类话本的早期刻本,如《新编五代史平话》、《宣
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等 (二)说经类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亦刊于元;
(三)元刻小说类话本《红白蜘蛛》的残页。
唐参军戏
宋杂剧
金院本
诸宫调
元代以来为戏曲的成熟期
元杂剧 = 金院本 + 诸宫调
剧本体制
乐曲组织
元杂剧 是融合了前代各种表演艺术,把唱、念、科、舞等
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用北曲演唱的、具有民族 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
二、元杂剧的体制 1、折-----(幕、一场戏+一场景,也可多场 景。) 如第一折《窦娥冤》三个场景:赛卢医药铺、 庄上荒僻的地方、蔡婆婆家) 四折+楔子=一本。(通常) 五折、六折+两个楔子=一本(个别)
元杂剧的题材内容
四、社会剧——揭露社会弊端。《窦》 五、历史剧——马的《汉宫秋(王昭 君)》与白朴《梧桐雨》
《汉宫秋》——
取材于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昭君出塞的故 事,从西汉到元,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大致 情节是:西汉元帝时,汉强匈奴弱,昭君出塞, 是元帝主动实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体表现。 剧情——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选美 朝臣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 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 琵琶,将她封为明妃,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 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耶单于,让 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
第六编 元代文学绪论
“题目正名”:戏的末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子 来概括全戏的内容 。一般用它的最后一句作 为戏的全名,取全名中的几个字作戏的简称。 用于剧团演出前贴“招子”(海报)之用。 如关汉卿名剧《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秉 鉴 持 衡廉 访 法, 感 天动 地 窦娥 冤 ”, 则以 “感天动地窦娥冤”为戏的全名,以“窦娥 冤”为简名。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绪论
一、元代社会特点
1、都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2、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3、思想权的建立有利于中外、南北文化的交 流与融合。 2、思想统治的松懈、有利于文学创作的活跃。 3、民族压迫的深重,使元代文学无论诗词、散文、 小说、戏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表现同情民生 疾苦和揭露民族压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4、知识分子地位低下、无由入仕,从而投身于戏 曲等文学的创作。
(3)角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细分有: 旦:女角,有正旦(女主角)、副旦、贴旦 (丫鬟)、小旦、老旦、搽旦(风流妇)。 末:男角,有正末(男主角)、副末、小末、 冲末(与正末是上下、兄弟关系)等。 净: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如京剧之花 脸,多为男性,亦有女性。 杂:配角,有孤(扮官员)、孛老(老翁)、 卜儿(老妇)、徕儿(又称小徕,扮小孩)。
(二)元代诗文创作
元代前期,北方主要继承金朝的传统,元好问继续 领导文坛。南方则主要是秉承江湖诗派的余绪,由 宋入元的赵孟頫、戴表元、邓牧等成为当时文坛创 作的主体。 元代中期,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元诗四大 家)。 元代后期,作家们的写实倾向大大增强,主要诗人 有王冕、杨维桢等。 少数民族诗人,如契丹人耶律楚材、维吾尔族人贯 云石、回族人萨都剌、雍古部人马祖常等。
元代文学详细
1、从佛殿奇遇—月下联吟 (朦胧状态) 2、寺警—酬简 (发展、成熟阶段) 3、长亭送别—团圆
2、张生
对爱情执着专一的“志诚种”。 白马寺解围,又表现出他临危不惧、
见义勇为的美好品质。 为人憨厚老实,具有浓重的书呆子气, 颇富喜剧色彩。
3、红娘
剧中最为活跃的角色,也是中国戏剧史
第三,人物性格鲜明。 崔莺莺既爱又怕的心理、 张生大胆又带有书生酸气的特点, 人物写得极有个性。
第四、语言优美。 《西厢记》的唱词华丽典雅,宾白 则是鲜活的口语,既充满诗情画意, 又充满生活气息。正因为如此, 《西厢记》往往被人当成“文采派” 的代表。
第三节
一、历史题材
上最为成功的婢女形象。 极富正义感和乐于成人之美的心肠。 机智泼辣,聪明伶俐,而且有胆识, 有主见。
4、老夫人
莺莺等人的对立面
。 对莺莺的爱是真心的,对相国家谱与 名声的维护也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 在不触犯她的根本利益的时候,不失为一位 宽厚的长者,而一旦违反了她的根本利益, 就绝不会轻意让步。
四、《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第一,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通例,多达
五本二十一折。这种体制上的突破,使情节 更为曲折,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具有 更大的灵活性。
第二,结构宏伟而又紧凑。
两种冲突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制约:一
是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同以老夫人为 另一方的冲突,这是贯穿全剧的主线;二是 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格冲突,这构成 了作品的辅线。 两条线索相互补充,相互推动,有力地推动 了情节的发展,也使得人物性格更为丰满生 动。
元杂剧的分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俺闲遥遥独自林泉隐,你虚飘飘半纸功名进, 你看这紫塞军、黄阁臣,几时得个安闲分,怎 如我物外自由身。 俺那里地无尘,草长春, 四时花发常娇嫩,更那翠屏般山色对柴门。雨 滋棕叶盛,露养药苗新。听野猿啼古树,看流 水绕孤村。”(马致远《黄粱梦》) “挂冠,弃官,偷走下连云栈。湖山佳处屋两 间,掩映垂杨岸。满地白云,东风吹散,却遮 了一半山。严子陵钓滩,韩元帅将坛,那一个 无忧患?”(张养浩【中吕】《朝天曲》)
卷三)
“凡打坐者,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 真坐者,须要十二时辰行住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 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 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 (王喆《立教十五论》) “诸公如要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也莫打坐,也 莫学道,只要尘冗事屏除,只要心中清净两个字。”
第二节 元代文学概况
一、元杂剧概述 1、元杂剧兴盛原因 (1)城市经济的繁荣,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 (2)文人知识分子的参与。 (3)蒙古统治者的喜爱和关注。 “从刘延伯借得二百种,云录之御戏监,与今坊本不 同。因为参伍校订,摘其佳者若干,以甲乙厘成十 集。”(臧晋叔《元曲选· 序》 (4)前代多种艺术样式交融发展的结果
第六编 元代文学概说
1. (明)臧晋叔编 《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版。 2. 王季思主编 《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1999年版。 3、隋树森编 《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 4、李修生主编 《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5、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0年 版。 6、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7、李修生著《元杂剧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8、李昌集著《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版。 9、郭英德著《元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版
“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 八民、九儒、十丐。”(郑所南《心史· 大义略叙》) “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 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贵之者谓有益于国也。七 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贱之者谓无益于国 也。’嗟乎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
基本教义:合一三教、成仙证真、识心见性、 先性后命。
“如何明见自性?十二时中念念清净,不被一切虚幻 旧爱境界朦胧真源,常处如虚空,逍遥自在。”(谭处
端《水云集》卷三)
“物欲尽净,一性空寂,此禅宗谓之空寂,吾教谓之 清净,此犹未也;至寂无所寂之地,则近矣;虽然至 此,若无真实功行,不能造化,无造化则不得入真道。 须入真道,方见性中之天,是为玄之又玄。至此,则 言辞举动,凡所出者,无非玄妙。”(尹志平《北游语录》
“尝欲为文取韩柳之辞,程张之理,合而为一,方尽天 下之妙。”(元初刘祁《归潜志》卷三) 诗文要“澹乎冲和而不至寂寞,郁于忧思而不堕乎凄 断,发扬蹈厉而无所凌犯,委屈条达而无所流失”。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八)
B、理学与元杂剧的关系表现为相斥相容。
“百物之中,莫灵莫贵于人,然莫愁莫苦于人……此圣人所以 作乐以宣其抑郁,乐工伶人之亦可爱也……近代教坊院本之外 再变而为杂剧。既谓之杂,上则朝廷君臣之得失,下则闾里市 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 理,殊方异俗,语言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尤 可以悦耳目而舒心思。”(胡紫遹《紫山大全集》卷八)
2、元杂剧分期
一般以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为界,分为 前后两期。 前期活动中心在大都。 后期杂剧作家集中于东南沿海城市。
3、元杂剧作品概况
(1) 保存至今的元杂剧作品有 150 多种,约占现存剧目的 四分之一。 臧懋循的《元曲选》是明末以来最通行的选本,选刊 杂剧 100 种。其中 6 种是明初人作品。近人隋树森汇编 《元曲选外编》,增录62种。 (2)元代戏剧的内容,包括爱情婚姻剧、社会剧、公案剧、 历史剧、神仙道化剧等。
(3)儒学思想新倾向:自我反思,内在变革,重视“功 利”,颇有“异端” “以学术误天下者,皆科举程文之士,儒亦无辞以自 解矣。”(谢枋得《程汉翁诗序》) 许衡提出儒者当以“治生”为“先务”。(《许鲁斋先
生年谱》)
元初邓牧自称“三教外人”,宣称自己独立于儒教之 外,且著文严斥君权。元末杨维桢被“礼法士”斥为 “裂仁义,反名实,浊乱先圣之道”。 “浙间妇女,虽有夫在,亦如无夫,有子亦如无子, 非理处事,习以成风。”(元末孔齐《至正直记》)
(4)科举选士,徒具形式。汉儒出仕,官职卑微。 仁宗皇庆二年(1315) ,正式设科取士。仿宋制, 每三年一次开试。考试以蒙古人、色目人为一榜, 汉人、南人为一榜,主要内容都是儒家经典。每 届进士汉人、南人总计不超过50人。(宋代往往 少则三四百人,多则逾千人。)直至元末,开科 共16次,取士人数仅占文官总人数的百分之四, 其规模远不能与唐宋两代相比拟。“殆不过粉饰 太平之具。世犹曰无益,直可废也。”(明初叶子
集《道园学古录》卷一四)
(2)理学与文章合一是根本理论主张,与各体文学创作 实际之关系又颇为复杂。 A、理学成为诗文创作的精神底蕴
“前代史传,皆以儒学之士,分而为二,以经艺颛门者为儒林, 以文章名家者为文苑。然儒之为学一也,《六经》者斯道之所 在,而文则所以载夫道者也。故经非文则无以发明其旨趣;而 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哉。由是而言,经艺文章,不可 分而为二也明矣。”(《元史》卷一八九《儒学传序》)
孙《养吾斋集》卷十)
3、道教
全真道影响最大。
创立者王喆、七大弟子全真七子。
1221 年,召丘处机率十八弟子在大雪山觐见成 吉思汗。 “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以 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 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 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命左右书之, 且以训诸子焉。”(《元史· 释老传· 丘处机传》)
(《元史· 刑法志四》)
2、民族融合 战乱局面结束,促成各族融合,带来卓绝的文 化成果。 外国人或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而有成就者达三 百余人。如贯云石(回纥人)、萨都刺(蒙古 人)、杨景贤(蒙古人)、李直夫(蒙古人) 等。 大量西域人移居于中原地区,其天文、医药等 成就,被介绍到中国。
3、文人不幸际遇中的文学创作 (1)文人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 (2)文人的思想观念空前解放。 (3)文人和表演艺术紧密结合。
2、大中城市涌现,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大都)者,世界诸城无能与 比。……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不息,仅丝一项,每日入城 者计有千车。”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 数计,故均应接不暇。” (《马可波罗行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文学创作尤其是戏剧演出的社会化与商业化。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1227年窝阔台(元太宗)继汗位,1233年灭金。 1251年蒙哥(元宪宗)继位,1253年派忽必烈攻占 大理、吐蕃。 1260年,忽必烈继位,1271年定国号为元,正式建 立元朝。 1276年攻占临安,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 1368年,元亡。
(谢枋得《迭山集》卷二)
“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间,以为不 朽。”(余阙《青阳先生文集· 贡太父文集序》)
二、元代经济与文学
1、元统治者重视商业,商业发展程度超越前代。 “元以功利诱天下。”(方孝孺《赠卢信道序》) “观南方归附以来,负贩之商,游手之辈,朝无担石 之储,暮获千金之利。”(元代张之翰《议盗》)
奇《草木子》卷4)
2、佛教
(1)藏传佛教,奉为国教。 中统元年( 1260 )忽必烈尊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 师八思巴为“帝师”,使统领全国佛教。 “元兴,崇尚释氏,而帝师之盛尤不可与古昔同 语。 ……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及得西域,世祖 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 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乃 立宣政院,其为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为之,出帝师所 辟举,而总其政于内外者,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 而军民通摄。于是帝师之命与诏勑并行于西土。百年 之间,朝廷所以敬礼而尊信之者,无所不用其至。虽 帝后妃主,皆因受戒而为之膜拜。”(《元史· 释老传》)
三、元代思想文化与文学
1、儒学
(1)程朱理学正式成为官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学说。 大德十一年(1307),元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 文宣王”。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5),决定实行科举,规定以朱 熹、程颐等人的传注为经学考试的依据,使程朱理学 首次成为官学。 “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非用儒士,何以致 此?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尔治道可兴也。” (《元典章》卷31) “朱氏诸书,定为国是,学者尊信,无敢疑二。”(虞
“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君臣如《伊尹 扶汤》《比干剖腹》,母子如《伯瑜泣杖》《剪发待 宾》,夫妇如《杀狗劝夫》《磨刀谏妇》,兄弟如 《田真泣树》《赵礼让肥》,朋友如《管鲍分金》 《范张鸡粟》,皆可以厚人伦、美风化,又非唐之传 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语也。”(夏庭芝《青楼
集志》)
忽必烈于“万机之暇,自持数珠,课诵、施 食。”“朕以本觉无二之心治天下,如观海东 青取天鹅心无二,故自有天下,寺院田产,二 税尽蠲免之,并令缁侣安心办道。”(《佛祖统纪》
卷48)
“仁宗天性慈孝,聪明恭俭,通达儒术,妙悟 释典。尝曰:‘明心见性,佛教为深;修身治 国,儒道为切。’又曰:‘儒者可尚,以能维 持三纲五常之道也。’”(《元史》卷26)
第一节 元代社会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