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版)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 第4节 集合的运算(1)
新人教A版必修一集合的运算课件(39张)
知识点
考纲下载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
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
集合
的子集.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集合的基本运算
B.A⊆B
C.B⊆A
D.A∩B={x|x≥1}
解析:选 D.由题意,可知 y= x2-1的值域为[0,+∞),所以
集合 A=[0,+∞),y= x2-1的定义域需要满足 x2-1≥0,
解得 x≥1 或 x≤-1,所以集合 B=(-∞,-1]∪[1,+∞), 故 A∩B={x|x≥1}.故选 D.
栏目 导引
(2)(2019·郑州市第一次质量预测)设全集 U=R,集合 A={x|-
3<x<1},B={x|x+1≥0},则∁U(A∪B)=( )
A.{x|x≤-3 或 x≥1}
B.{x|x<-1 或 x≥3}
C.{x|x≤3}
D.{x|x≤-3}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解析】 (1)通解:因为 A∩C={1,2},B={2,3,4},所以 (A∩C)∪B={1,2,3,4}.故选 D. 优解:因为 B={2,3,4},所以(A∩C)∪B 中一定含有 2,3, 4 三个元素,故排除 A,B,C,选 D. (2)因为 B={x|x≥-1},A={x|-3<x<1},所以 A∪B={x|x>- 3},所以∁U(A∪B)={x|x≤-3}.故选 D. 【答案】 (1)D (2)D
真子集 少有一个元素不在
高中数学(新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集合的基本运算【精品课件】
的交集仍存在,此时A∩B=∅.
(三)交集
【做一做】
【探究2】
已知集合A={0,2},B={-2,-1,0,1,2},
则A∩B=(
)
A.{0,2}
C.{0}
B.{1,2}
D.{-2,-1,0,1,2}
交集的性质:
[答案]
A
①A∩B=B∩A;②A∩A=A;
③A∩∅=∅; ④若A⊆B,则A∩B=A;
(四)集合的交并运算
【巩固练习1】
(1) 已知集合A={x|(x-1)(x+2)=0},B={x|(x+2)(x-3)=0},则集合A∪B是(
A.{-1,2,3}
B.{-1,-2,3}
C.{1,-2,3}
D.{1,-2,-3}
(2) 若集合A={x|-2≤x<3},B={x|0≤x<4},则A∪B=________.
⑤(A∩B)⊆A;(A∩B)⊆B.
(四)集合的交并运算
1.集合的并集运算
例1.
(1)设集合M={x| 2 +2x=0,x∈R},N={x| 2 -2x=0,x∈R},则M∪N=(
A.{0}
B.{0,2} C.{-2,0} D.{-2,0,2}
(2)已知A={x|x≤-2,或x>5},B={x|1<x≤7},求A∪B。
(2)在解决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本小节内容选自:
《普通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
人教A版(2019)
第一课时
课时内容
集合的并集、交集运算
集合的补集、综合运算
所在位置
教材第10页
集合的基本运算课件-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A∪B={x|x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4. 设A= {x|x是幸福农场的汽车},B= {x|x是幸福农场的货车},求A∪B.
解:A∪B={x|x是幸福农场的汽车或货车}.
文字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语言 称为集合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
符合
A∩B={x|x∈A,且 x∈B}
语言
图形
说明:两个集合的交集,结
语言
A
B 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A∩B
典例解析 例3 立德中学开运动会,设A={x|x是立德中学高一年级参加百米赛跑的同 学},B={x|x是立德中学高一年级参加跳高比赛同学,求A∩B.
小结
并、交集的运算性质
并集
交集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全集,补集
学习目标
一 掌握全集、补集的概念
二
掌握利用图像(韦恩图、数轴等)直 观感受集合的范围
三
通过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的问题 解决,掌握集合的三种语言相互转换
新知探究:全集 问题1 在下面的范围内求方程(x-2)(x2-3)=0的解集.
解:根据三角形的分类可知 A∩B=Ø.
A∪B={x|x是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 ∁U(A∪B)={x|x是直角三角形}.
巩固练习
课本P13
1. 已知U={1, 2, 3, 4, 5, 6, 7},A={2, 4, 5},B={1, 3, 5, 7},求A∩(∁UB), (∁U A)∩(∁U B).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一课时课件)-高一数学备课精选课件(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集合C的元素既属于A,又属于B,则称C为A与B的交集.
3 交集
交 由两个集合A、B的公共部分组成的集合,叫这两个
集
的 集合的交集,记作A∩B
概
文字语言
念 即 A∩B={ x| x∈A 且 x∈B }
读作 A交B
符号语言
图 示
Venn图
A
B
A∩B
图形语言
练一练 已知A={2,4,6,8,10},B={3,5,8,12}, C={6,8}. 求:(1)A∩B ; (2)A∩(B∩C)
2. (1)已知A={x| x2-6x+8=0},B={x |x2-mx+4=0}, 且A∩B=B,
问
核
心
素 养
题
之
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2)已知A={x|x2-6x+8<0}, B={x|(x-2a)(x-a-2)<0},且A∩B=B,
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数 据 分
(1)A={2, 4};由A∩B=B知B⊆A.
④A∪B=A
B⊆A .
练一练
已知A={ x | x2 > 1 },B={ x | x < a},若A∪B =A,
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a≤-1
.
3 交集
观察下列集合,A、B与C之间有什么关系? (1)A={ 4,3,5 }、 B={ 2,4,6 }与 C={ 4 }. (2)A={x│x是等腰三角形}、B={x│x是直角三角形}与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3.1 并集和交集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一
1.3.1 并集和交集
思维篇 素养篇
【2019版新教材】高中数学A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课后练习及答案(名师推荐精编版)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数学A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教案教学设计+课后练习及答案1.1 《集合的概念》教案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是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此外,集合理论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对待不同问题,表示法的恰当选择.课前准备学生通过预习,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请分析以下几个实例:1.正整数1,2,3,;2.中国古典四大名著;3.2018足球世界杯参赛队伍;4.《水浒》中梁山108 好汉;5.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二)研探新知1.集合的有关概念(1)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思考:上述5 个实例能否构成集合?如果是集合,那么它的元素分别是什么?练习1:下列指定的对象,是否能构成一个集合?①很小的数②不超过30 的非负实数③直角坐标平面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的点④ 的近似值⑤高一年级优秀的学生⑥所有无理数⑦大于2 的整数⑧正三角形全体(2)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a)确定性:设A一个给定的集合,对于一个具体对象a,则a或者是集合A 的元素,或者不是集合 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b)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一元素.(c)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关系的,即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一样,我们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跟顺序无关.(3)思考1: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答案:(a)把3-11内的每一个偶数作为元数,这些偶数全体就构成一个集合.(b)不能组成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to) A,记作a € A(b)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 A,记作a A例如:A表示方程x2=1的解. 2 A, 1CA( 5)集合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a)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课件1
A AB B
AUB
集合的基本运算 都有哪些呢?
什么是并集?
(1)并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并集, 记作:A∪B,即A∪B={x|x∈A,或x∈B}
A
B
找全部元素
练习1
已知集合M={0,1,2,3,4,5},N={1,3,6,9}, 则M∪N等于( C ) A、{0,2,4,5,6,9} B、{0,1,2,3,4,5,1,3,6,9} C、{0,1,2,3,4,5,6,9} D、{1,3}
∴∁UA={4, 5, 6} ∁UB={1, 2}
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课件_2
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课件_2
练习3
已知全集U={-1,0,1,2},集合A={-1,2}, B={0,2},则(∁UA)∩(∁UB)=___________
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课件_2
(2)交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 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 记作:A∩B, 即A∩B={x|x∈A,且x∈B}
A
B
找相同元素
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课件_2
例1
已知集合A={0,1,2,3,4,5},B={1,3,6,9}, 则A∩B=_____
0, 1, 2, 3, 4, 5
A
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课件_2
1, 3, 6,9
B
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课件_2
例1
已知集合A={0,1,2,3,4,5},B={1,3,6,9}, 则A∩B=_{_1_,_3_}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集合的基本运算课件PPT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1. 3集合 的基本 运算课 件
例4.设集合 A ={1,1}, B { x | mx 1}, 且 A B A, 求由m的取值构成的集合
变.已知全集U={1,2,3,4,5},集合A={x | x2+px+4=0}, 求 UA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1. 3集合 的基本 运算课 件
集合的基本运算
算出集合的火花
回顾:
(1)A={1,2,3},B={3,4},C={1,2,3,4}则A C,B C
(2)A={x|x∈Q},B={x|x是无理数},C=R,则A C,B C
思考:观察(1)中集合C的元素和集合A、B中的元素有什么关系?如何 用Venn图表示?
C
正经的徐老师
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 set),记作A∪B(读作“A并B”)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1. 3集合 的基本 运算课 件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1. 3集合 的基本 运算课 件
思考:
{x Q | (x1)(x 2)(x 3)(x 2) 0} {x R | (x1)(x 2)(x 3)(x 2) 0}
相同吗?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1. 3集合 的基本 运算课 件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1. 3集合 的基本 运算课 件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1. 3集合 的基本 运算课 件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1. 3集合 的基本 运算课 件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1. 3集合 的基本 运算课 件
思考:如何用符号表示3所拥有的特性?
高中数学新教材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知识点与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新教材人教(2019)版必修第一册知识点与公式大全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1 集合的含义及表示*⎧⎧⎪⎪⎨⎪⎪⎪⎩⎪⎪∈∉⎨⎪⎧⎪⎨⎪⎩⎪⎪⎩确定性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 列举法 集合的表示 描述法常见的数集 N N Z Q R2,,A B B A A B A B A A A A B A B A B οοφ≠⊆⊆=⎧⊆⊆⊆⎪⎪⎨⎪⎪⊆≠⊂⎩1定义:A=B2若且则子集: , 集合相等: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真子集: 若且 则 空集φ的特殊性: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结论 含有n 个元素的集合,其子集的个数为2n ,真子集的个数为21n -3集合的基本运算{}{}{}|||U A B x x A x B A B x x A x B C A x x U x A ⎧⋃=∈∈⎪⋂=∈∈⎨⎪=∈∉⎩并集:或 交集:且 补集:且在集合运算中常借助于数轴和文氏图(*注意端点值的取舍) *结论 (1)A A A ⋃= A A A ⋂=, A A φ⋃= A φφ⋂= (2)A B B A B ⋃=⊆若则 A B A A B ⋂=⊆若则4.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概念(1)充分条件:若p q ⇒,则p 是q 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若q p ⇒,则p 是q 必要条件.(3)充要条件:若p q ⇒,且q p ⇒,则p 是q 充要条件.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5.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1)全称量词有:所有的,任意一个,任给,用符号“∀”表示;存在量词有: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有些,用符号“∃”表示.(2)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对M 中任意一个x ,有p (x )成立”用符号简记为:∀x ∈M ,p (x ).(3)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特称命题.“存在M 中元素x 0,使p (x 0)成立”用符号简记为:∃x 0∈M ,p (x 0).(4)全称量词命题“()x p M x ,∈∀”的否定是存在量词命题“()x p M x ⌝∈∃,” (5)存在量词命题“()x p M x ,∈∃”的否定是全称量词命题“()x p M x ⌝∈∀,”第二章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不等式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及形式(1).概念:把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称为一元二次不等式. (2).形式:①ax 2+bx +c >0(a ≠0); ②ax 2+bx +c ≥0(a ≠0); ③ax 2+bx +c <0(a ≠0); ④ax 2+bx +c ≤0(a ≠0).2.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3.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定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且分子、分母都是关于x 的多项式的不等式称为分式不等式. 解法:等价转化法解分式不等式 f (x )g (x )>0⇔f (x )g (x )>0,f (x )g (x )<0⇔f (x )·g (x )<0. 4.基本不等式(或)均值不等式:ab ba ≥+2基本不等式的变形与拓展1.(1)若R b a ∈,,则ab b a 222≥+;(2)若R b a ∈,,则222b a ab +≤(当且仅当b a =时取“=”).2.(1)若00a ,b >>,则ab ba ≥+2;(2)若00a ,b >>,则ab b a 2≥+(当且仅当b a =取“=”); (3)若00a ,b >>,则22⎪⎭⎫ ⎝⎛+≤b a ab (当且仅当b a =时取“=”). 3.若0x >,则12x x +≥(当且仅当1x =时取“=”);若0x <,则12x x+≤-(当且仅当1x =-时取“=”);若0x ≠,则12xx+≥,即12x x +≥或12x x +≤-(当且仅当b a =时取“=”).4.若0>ab ,则2≥+ab b a (当且仅当b a =时取“=”);若0ab ≠,则2a b b a +≥,即2a bb a +≥或2a bb a+≤-(当且仅当b a =时取“=”). 5.一个重要的不等式链:2112a b a b+≤≤≤+.第三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3.1函数与映射的相关概念注意:判断一个对应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就看这个对应关系是否满足函数定义中“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自变量的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函数值”这个核心点. (2)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在函数y =f (x ),x ∈A 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做函数的值域. (3)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函数的三要素为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4)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表示方法有三种: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解析法:一般情况下,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 图象法:注意定义域对图象的影响. 3.2函数的三要素(1).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常见基本初等函数定义域的要求为:(1)分式函数中分母不等于零.(2)偶次根式函数的被开方式大于或等于0.(3)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定义域均为R.(4)y=x0的定义域是{x|x≠0}.(2).函数的解析式(1)函数的解析式是表示函数的一种方式,对于不是y=f(x)的形式,可根据题目的条件转化为该形式.(2)求函数的解析式时,一定要注意函数定义域的变化,特别是利用换元法(或配凑法)求出的解析式,不注明定义域往往导致错误.(3).函数的值域函数的值域就是函数值构成的集合,熟练掌握以下四种常见初等函数的值域:(1)一次函数y=kx+b(k为常数且k≠0)的值域为R.(2)反比例函数kyx=(k为常数且k≠0)的值域为(−∞,0)∪(0,+∞).(3)二次函数y=ax2+bx+c(a,b,c为常数且a≠0),当a>0时,二次函数的值域为24[,)4ac ba-+∞;当a<0时,二次函数的值域为24(,]4ac ba--∞.求二次函数的值域时,应掌握配方法:2 224()24b ac b y ax bx c a xa a-=++=++.3.3分段函数分段函数的概念若函数在其定义域的不同子集上,因对应关系不同而分别用几个不同的式子来表示,则这种函数称为分段函数.分段函数虽由几个部分组成,但它表示的是一个函数.3.4函数基本性质1函数的单调性(1)定义:设[]2121,,xxbaxx≠∈⋅那么:1212,()()x x f x f x<<⇔[]1212()()()0x x f x f x-->⇔0)()(2121>--xxxfxf[]b axf,)(在⇔上增函数;1212,()()x x f x f x<>⇔[]1212()()()0x x f x f x--<⇔0)()(2121<--xxxfxf[]baxf,)(在⇔上减函数.(2)判定方法:1ο定义法(证明题) 2ο图像法3ο复合法(3)定义法:用定义来证明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性步骤:1ο设值:任取12,x x为该区间内的任意两个值,且12x x<2ο做差,变形,比较大小:做差12()()f x f x-,并利用通分,因式分解,配方,有理化等方法变形比较12(),()f x f x大小3ο下结论(说函数单调性必须在其单调区间上)(4)常见函数利用图像直接判断单调性: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对数函数,幂函数,对勾函数(5)复合法:针对复合函数采用同增异减原则(6)单调性中结论:在同一个单调区间内:增+增=增:增—减=增:减+减=减:减—增=增若函数)(xf在区间[]ba,为增函数,则—)(xf,)(1xf在[]ba,为减函数(7)单调性的应用:①求值域;②解不等式;③求参数范围;④比较大小.特别提醒:求单调区间时,一是勿忘定义域,二是在多个单调区间之间不一定能添加符号“”和“或”只能用“和”;三是单调区间应该用区间表示,不能用集合或不等式表示.2 函数的奇偶性(1)定义:若()f x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1ο若对于任取x的,均有()()f x f x-=则()f x为偶函数2ο若对于任取x的,均有()()f x f x-=-则()f x为奇函数((3)判定方法:1ο定义法(证明题)2ο图像法3ο口诀法(4)定义法: 证明函数奇偶性步骤:1ο求出函数的定义域观察其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前提性必备条件)2ο由出发()f x-,寻找其与()f x之间的关系3ο下结论(若()()f x f x-=则()f x为偶函数,若()()f x f x-=-则()f x为奇函数函数)口诀法:奇函数+奇函数=奇函数:偶函数+偶函数=偶函数奇函数⨯奇函数=偶函数:奇函数⨯偶函数=奇函数:偶函数⨯偶函数=偶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定义域的特征:定义域必须关于原点对称!为此确定函数的奇偶性时,务必先判定函数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1.3集合的基本运算 课件-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 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 A∩B,(读作“A交B”),即
A∩B={x|x∈A,且x∈B}.
例3
(1)A={2,4,6,8}, B={3,5,8} ,求A∩B. (2) 设A={x|x>-1},B={x|x<1},求A∩B. 解:A∩B={x|x>-1}∩{x|x<1}={x|-1<x<1}.
(2) A={x|x是有理数},B={x|x是无理数}, C={x|x是实数}.
1.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 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 作“A并B”).即
A∪B={x|x∈A,或x∈B}
例1. 设A={4,5,6,8}, B={3,5,7,8},求A∪B.
(2)C={x|3<x<4},求A∪C
2.交集
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A,B与集合C 之间的关系吗? (1)A={2,4,6,8,10}, B={3,5,8,12} ,
C={8}; (2) A={x|x是新华中学2004年9月在校的女同学}, B={x|x是新华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级同学}, C={x|x是新华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级女同学}.
的集合为L2 , 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l1, l2的位置关系.
解 : (1)直线l1,l2相交于一点P可表示为 L1 L2 {点P};
(2)直线l1 , l2平行可表示为 L1 L2 ;
(3)直线l1 , l2重合可表示为 L1 L2 L1 L2.
3.并集与交集的性质
(1) A A A (2)A (3)A B B A (4)A B A, A B B (5)A B 则 A B A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集合的概念1.集合的描述: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2.集合的三个特性:(1)描述性:“集合”是一个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它同平面几何中的“点”、“线”、“面”等概念一样,都只是描述性地说明.(2)整体性:集合是一个整体,暗含“所有”、“全部”、“全体”的含义,因此一些对象一旦组成了集合,这个集合就是这些对象的总体.(3)广泛性:组成集合的对象可以是数、点、图形、多项式、方程,也可以是人或物等.3.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确定性:对于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即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不能是模棱两可的)判断给定的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这个集合里,二者必居其一.@简单高中生(2)互异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也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是不能重复出现的.(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排列无先后顺序,任意调换集合中的元素位置,集合不变.4.集合的符号表示通常用大写的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的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5.集合的相等当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时,就说这两个集合相等.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 B6.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读作a属(1)属于: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 A于A.(2)不属于:如果a 不是集合A 中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读作a 不属于A .7.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如方程21x =的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如不等式10x ->的解组成的集合.8.常用数集及其记法(1)正整数集:全体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 或N +.(2)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记作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 .9.集合表示的方法(1)自然语言: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描述集合的方法.如所有正方形组成的集合,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例如,三角形的集合.@简单高中生(2)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其格式是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逗号隔开,然后用花括号括起来.例如,我们可以吧“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把“方程(1)(2)0x 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表示为{1,2}-.(3)描述法:通过描述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描述法.一般格式为{()}x p x ,其中x 是集合中的元素代表,()p x 则表示集合中的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例如,不等式73x -<的解集可以表示为{73}{10}x R x x R x ∈-<=∈<.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记为A B Í或(B A Ê)读作集合A 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包含集合A ).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可用Venn 图表示如下:或关于子集有下面的两个性质:(1)反身性:A A ⊆;(2)传递性:如果A B ⊆,且B C ⊆,那么A C ⊆.2.真子集如果集合A B ⊆,但存在元素x B ∈,且x A ∉,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为@简单高中生A B ⊂≠(或B A ⊃≠),读作集合A 真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真包含集合A ).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可用Venn 图表示如右.3.集合的相等如果集合A B ⊆,且B A ⊆,此时集合A 与集合B 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记为A B =.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可用Venn 图表示如右.4.空集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我们规定空集是任何一个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一个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即(1)A ∅⊆(A 是任意一个集合);(2)A ⊂∅≠(A ≠∅).1.3集合的运算1.并集自然语言: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记作A B ⋃(读作“A 并B ”).@简单高中生符号语言:{,}A B x x A x B ⋃=∈∈或.图形语言:理解:x A ∈或x B ∈包括三种情况:x A ∈且x B ∉;x B ∈且x A ∉;x A ∈且x B ∈.并集的性质:(1)A B B A ⋃=⋃;(2)A A A ⋃=;(3)A A ⋃∅=;(4)()()A B C A B C ⋃⋃=⋃⋃;(5)A A B ⊆⋃,B A B ⊆⋃;(6)A B B A B ⋃=⇔⊆.2.交集自然语言: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A B ⋂(读作“A 交B ”).符号语言:{,}A B x x A x B ⋂=∈∈且.图形语言:理解:当A 与B 没有公共元素时,不能说A 与B 没有交集,只能说A 与B 的交集是∅.@简单高中生交集的性质:(1)A B B A ⋂=⋂;(2)A A A ⋂=;(3)A ⋂∅=∅;(4)()()A B C A B C ⋂⋂=⋂⋂;(5)A B A ⋂⊆,A B B ⋂⊆;(6)A B A A B ⋂=⇔⊆.3.补集(1)全集的概念: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 .(2)补集的概念自然语言:对于一个集合A ,由属于全集U 且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记为U A ð.符号语言:{,}U A x x U x A =∈∉且ð图形语言:补集的性质(1)()U A A ⋂=∅ð;(2)()U A A U ⋃=ð;(3)()()()U U U A B A B ⋃=⋂痧;(4)()()()U U UA B A B ⋂=⋃痧.1.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般地,“若p ,则q ”为真命题,是指由p 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 .这时,我们就说,由p 可推出q ,记作@简单高中生p q ⇒,并且说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在生活中,q 是p 成立的必要条件也可以说成是:q ⌝⇒p ⌝(q ⌝表示q 不成立),其实,这与p q ⇒是等价的.但是,在数学中,我们宁愿采用第一种说法.如果“若p ,则q ”为假命题,那么由p 推不出q ,记作/p q ⇒.此时,我们就说p不是q的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2.充要条件如果“若p,则q”和它的逆命题“若q则p”均是真命题,即既有p q⇒,又有q p⇒就记作⇔.p q此时,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为充要条件.显然,如果p是q的充要条件,那么q也是p的充要条件.概括地说,如果p q⇔,那么p与q互为充要条件.@简单高中生“p是q的充要条件”,也说成“p等价于q”或“q当且仅当p”等.1.5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全称量词短语“所有的”,“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常见的全称量词还有“一切”,“每一个”,“任给”,“所有的”等.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量词命题.p x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全称量词命题“对M中的任意一个x,有()p x,"Î,()x Mp x成立”.读作“对任意x属于M,有()(2)存在量词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常见的存在量词还有“有些”,“有一个”,“对某个”,“有的”等.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存在量词命题.p x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存在量词命题“存在M中的元素x,使()p x,x M∃∈,()p x成立”.读作“存在M中的元素x,使()2.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1)全称量词命题的否定全称量词命题:x M "Î,()p x ,它的否定:x M ∃∈,()p x ⌝.全称量词命题的否定是存在量词命题.(2)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存在量词命题:x M ∃∈,()p x ,它的否定:x M "Î,()p x ⌝.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是全称量词命题.@简单高中生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2.1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1.比较原理0a b a b >⇔->;0a b a b =⇔-=;0a b a b <⇔-<.2.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如果a b =,那么b a =;性质2如果a b =,b c =,那么a c =;性质3如果a b =,那么a c b c ±=±;性质4如果a b =,那么ac bc =;性质5如果a b =,0c ≠,那么a b c c=.3.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如果a b >,那么b a <;如果b a <,那么a b >.即a b b a>⇔<性质2如果a b >,b c >,那么a c >.即a b >,b c >a c ⇒>.性质3如果a b >,那么a c b c +=+.由性质3可得,()()a b c a b b c b a c b +>⇒++->+-⇒>-.这表明,不等式中任何一项可以改变符号后移到不等号的另一边.性质4如果a b >,0c >,那么ac bc >;如果a b >,0c <,那么ac bc <.性质5如果a b >,c d >,那么a c b d +>+.性质6如果0a b >>,0c d >>,那么ac bd >.性质7如果0a b >>,那么n n a b >(n N ∈,2n ≥).2.2基本不等式1.重要不等式,a b R ∀∈,有222a b ab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2.基本不等式如果0a >,0b >,则2a b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简单高中生2a b +叫做正数a ,b 的算术平均数叫做正数a ,b 的几何平均数.基本不等式表明: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3.与基本不等式相关的不等式(1)当,a b R ∈时,有22a b ab +⎛⎫≤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2)当0a >,0b >时,有211a b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3)当,a b R ∈时,有22222a b a b ++⎛⎫≤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4.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已知0x >,0y >,那么@简单高中生(1)如果积xy 等于定值P ,那么当x y =时,和x y +有最小值(2)如果和x y +等于定值S ,那么当x y =时,积xy 有最大值214S .2.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1.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称为一元二次不等式.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解的对应关系(0)a >0>∆0=∆0<∆二次函数cbx ax y ++=2(0>a )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002>=++a c bx ax 有两相异实根)(,2121x x x x <有两相等实根ab x x 221-==无实根的解集)0(02>>++ac bx ax {}21x x x x x ><或⎭⎬⎫⎩⎨⎧-≠a b x x 2R的解集)0(02><++a c bx ax {}21x x xx <<∅∅第三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1.函数的概念设A ,B 是非空的实数集,如果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的数y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 f x =,x A ∈.其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做函数的值域,显然,值域是集合B 的子集.@简单高中生2.区间:设a ,b 是两个实数,而且a b <,我们规定:(1)满足不等式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 b ;(2)满足不等式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a b ;(3)满足不等式a x b ≤<或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表示为:[,)a b ,(,]a b .这里的实数a ,b 都叫做相应区间的端点.这些区间的几何表示如下表所示.定义名称符号数轴表示{}x a x b ≤≤闭区间[,]a b {}x a x b <<开区间(,)a b{}x a x b ≤<半开半闭区间[,)a b{}x a x b <≤半开半闭区间(,]a b (4)实数集R 可以表示为(,)-∞+∞,“∞”读作“无穷大”,“-∞”读作“负无穷大”,“+∞”读作“正无穷大”.满足x a ≥,x a >,x b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用区间分别表示为[,)a +∞,(,)a +∞(,]b -∞,(,)b -∞.这些区间的几何表示如下表所示.定义符号数轴表示{}x x -∞<<+∞(,)-∞+∞{}x x a ≥[,)a +∞{}x x a >(,)a +∞{}x x b ≤(,]b -∞{}x x b <(,)b -∞注意:@简单高中生(1)“∞”是一个趋向符号,表示无限接近,却永远达不到,不是一个数.(2)以“-∞”或“+∞”为区间的一端时,这一端点必须用小括号.3.函数的三要素(1)定义域;(2)对应关系;(3)值域.值域随定义域和对应关系的确定而确定.4.函数的相等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分别相同,那么就说这两个函数是同一个函数.5.函数的表示方法(1)解析法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叫做解析法.解析法是表示函数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这种表示法从“数”的方面简明、全面地概括了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2)图象法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图象法直观地表示了函数值随自变量值改变的变化趋势,从“形”的方面刻画了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说明:将自变量的一个值0x 作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0()f x 作为纵坐标,就得到坐标平面上的一个点00(,())x f x .当自变量取遍函数的定义域A 中的每一个值时,就得到一系列这样的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函数()y f x =的图象.函数()y f x =的图象在x 轴上的射影构成的集合就是函数的定义域,在y 轴上的射影构成的集合就是函数的值域.@简单高中生函数的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3)列表法通过列表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例如,初中学习过的平方表、立方表都是表示函数关系的.6.分段函数(1)分段函数的概念有些函数在其定义域内,对于自变量x 的不同取值区间,有着不同的对应关系,这样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如(1),0,(),0x x f x x x x -<⎧==⎨≥⎩,(2)22,0,(),0x x f x x x ⎧≤⎪=⎨->⎪⎩.说明:①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处理分段函数问题时,要先确定自变量的取值在哪个区间,从而选取相应的对应关系.②分段函数在书写时用大括号把各段函数合并写成一个函数的形式.并且必须指明各段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③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自变量所有取值区间的并集,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只能写成一个集合的形式,不能分开写成几个集合的形式.④分段函数的值域是各段函数在对应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值域的并集.(2)分段函数的图象分段函数有几段,它的图象就由几条曲线组成.在同一坐标系中,根据每段的定义区间和表达式依次画出图象,要注意每段图象的端点是空心点还是实心点,组合到一起就得到整个分段函数的图象.@简单高中生3.2函数的基本性质函数的性质是指在函数变化过程中的不变性和规律性.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1)增函数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I ,区间D ⊆I .如果∀1x ,2x D ∈,当12x x <时,都有12()()f x f x <,那么就称函数()f x 在区间D 上单调递增.特别地,当函数()f x 在它的定义域上单调递增时,我们就称它是增函数.(2)减函数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I ,区间D ⊆I.如果∀1x ,2x D ∈,当12x x <时,都有12()()f x f x >,那么就称函数()f x 在区间D 上单调递增.特别地,当函数()f x 在它的定义域上单调递减时,我们就称它是减函数.(3)单调性、单调区间、单调函数如果函数()y f x =在区间D 上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那么就说函数()y f x =在区间D 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 叫做()y f x =的单调区间.如果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具有单调性,那么就称此函数在这个区间上是单调函数.(4)证明函数()f x 在区间D 上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基本步骤如下:①设值:设12,x x D ∈,且12x x <;②作差:12()()f x f x -;③变形:对12()()f x f x -变形,一般是通分,分解因式,配方等.这一步是核心,要注意变形到底;@简单高中生④判断符号,得出函数的单调性.(5)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①最大值: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 ≤;(2)存在0x I ∈,使得0()f x M =.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y f x =的最大值.②最小值: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 ≥;(2)存在0x I ∈,使得0()f x m =.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y f x =的最小值.2.奇偶性(1)偶函数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x I ∀∈,都有x I -∈,且()()f x f x -=,那么函数()f x 就叫做偶函数.关于偶函数有下面的结论:①偶函数的定义域一定关于原点对称.也就是说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为偶函数的一个必要条件;②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反之也成立;③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区间上的增减性相反.(2)奇函数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x I ∀∈,都有x I -∈,且()()f x f x -=-,那么函数()f x 就叫做奇函数.关于奇函数有下面的结论:①奇函数的定义域一定关于原点对称.也就是说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为奇函数的一个必要条件;@简单高中生②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坐标原点对称.反之也成立;③如果奇函数当0x =时有意义,那么(0)0f =.即当0x =有意义时,奇函数的图象过坐标原点;④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区间上的增减性相同.3.3幂函数1.幂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y x α=(R α∈,α为常数)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对于幂函数,我们只研究1α=,2,3,12,1-时的图象与性质.2.五个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x y =2x y =3x y =21xy =1-=x y 定义域RRR[0,+)∞(,0)(0,+)-∞⋃∞值域R[0,+)∞R[0,+)∞(,0)(0,+)-∞⋃∞奇偶性奇函数偶函数奇函数非奇非偶奇函数单调性增函数在(,0]-∞上递减在[0,+)∞上递增增函数增函数在(,0-∞),0,+)∞(上递减定点(1,1)3.4函数的应用(一)略.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4.1指数1.n 次方根与分数指数幂(1)方根如果n xa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其中1n >,且*n N ∈.①当n 是奇数时,正数的n 次方根是正数,负数的n 方根是负数.这时,a 的n 方表示.@简单高中生②当n 是偶数时,正数的n 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这时,正数a 的正的n 表示,负的n 次方根用符号正的n 次方根与负的n 次方根可以合并写成0a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叫做根式,这里n 叫做根指数,a 叫做被开方数.关于根式有下面两个等式:n a =;,,a na n⎧⎪=⎨⎪⎩为奇数为偶数..2.分数指数幂(1)正分数指数幂mna=0a>,m,*n N∈,1n>).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2)负分数指数幂1mnmnaa-=0a>,m,*n N∈,1n>).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3)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①r s r sa a a+=(0a>,r,s Q∈);②()r s rsa a=(0a>,r,s Q∈);③()r r rab a b=(0a>,0b>,r Q∈).3.无理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性质(1)无理数指数幂的概念当x是无理数时,x a是无理数指数幂.我们可以通过有理数指数幂来认识无理数指数幂.当x的不足近似值m和过剩近似值n逐渐逼近x时,m a和n a都趋向于同一个数,这个数就是x a.所以无理数指数幂x a(0a>,x是无理数)是一个确定的数.@简单高中生(2)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适用于实数指数幂,即对于任意实数r,s,均有下面的运算性质.①r s r sa a a+=(0a>,r,s R∈);②()r s rsa a=(0a>,r,s R∈);③()r r rab a b=(0a>,0b>,r R∈).4.2指数函数1.指数函数的概念函数x y a =(0a >,且1a ≠)叫做指数函数,其中指数x 是自变量,定义域是R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般地,指数函数x y a =(0a >,且1a ≠)的图象和性质如下表所示:01a <<1a >图象定义域R值域(0,)+∞性质(1)过定点(0,1),即0x =时,1y =(2)在R 上是减函数(2)在R 上是增函数4.3对数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x a N =(0,1)a a >≠,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N x a log =.其中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简单高中生当0a >,且1a ≠时,log N x a a N x =⇔=.2.两个重要的对数(1)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并把10log N 记为lg N .(2)自然对数:以e (e 是无理数, 2.71828e =…)为底的对数叫做自然对数,并把log e N 记作ln N .3.关于对数的几个结论(1)负数和0没有对数;(2)log 10a =;(3)log 1a a =.4.对数的运算如果0a >,且1a ≠,0M >,0N >,那么(1)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2)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3)log log n a a M n M =(n R ∈).5.换底公式log log log c a c bb a=(0a >,且1a ≠,0b >,0c >,1c ≠).4.4对数函数1.对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log a y x =(0a >,且1a ≠)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定义域是(0,)+∞.@简单高中生2.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01a <<1a >图象定义域(0,)+∞值域R3.反函数指数函数x y a =(0a >,且1a ≠)与对数函数log a y x =(0a >,且1a ≠)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定义域与值域正好互换.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4.不同函数增长的差异对于对数函数log a y x =(1a >)、一次函数y kx =(0k >)、指数函数x y b =(1b >)来说,尽管它们在(0,)+∞上都是增函数,但是随着x 的增大,它们增长的速度是不相同的.其中对数函数log a y x =(1a >)的增长速度越来越慢;一次函数y kx =(0k >)增长的速度始终不变;指数函数x y b =(1b >)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总之来说,不管a (1a >),k (0k >),b (1b >)的大小关系如何,x y b =(1b >)的增长速度最终都会大大超过y kx =(0k >)的增长速度;y kx =(0k >)的增长速度最终都会大大超过log a y x =(1a >)的增长速度.因此,总会存在一个0x ,当0x x >时,恒有log x a b kx x >>.4.5函数的应用(二)1.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解(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y f x =,我们把使()0f x =的实数x 叫做函数()y f x =的零点.函数()y f x =的零点就是方程()0f x =的实数解,也是函数()y f x =的图象与x 轴的公共点的横坐标.所以@简单高中生方程()0f x =有实数解⇔函数()y f x =有零点性质(1)过定点(1,0),即当1x =时,0y =.(2)增函数(2)减函数⇔函数()y f x =的图象与x 轴有公共点.(2)函数零点存在定理如果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上的图象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且有()()0f a f b <,那么,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内至少有一个零点,即存在(,)c a b ∈,使得()0f c =,这个c 也就是方程()0f x =的解.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对于在区间[,]a b 上图象连续不断且()()0f a f b <的函数()y f x =,通过不断地把它的零点所在区间一分为二,使所得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简单高中生给定精确度ε,用二分法求函数()y f x =零点0x 的近似值的一般步骤如下:(1)确定零点0x 的初始区间[,]a b ,验证()()0f a f b <.(2)求区间(,)a b 的中点c .(3)计算()f c ,并进一步确定零点所在的区间:①若()0f c =(此时0x c =),则c 就是函数的零点;②若()()0f a f c <(此时0(,)x a c ∈),则令b c =;③若()()0f c f b <(此时0(,)x c b ∈),则令a c =.(4)判断是否达到精确度ε:若a b ε-<,则得到零点的近似值a (或b );否则重复步骤(2)~(4).由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解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二分法来求方程的近似解.3.函数模型的应用用函数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如下:这一过程包括分析和理解实际问题的增长情况(是“对数增长”“直线上升”还是“指数爆炸”);根据增长情况选择函数类型构建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通过运算、推理、求解函数模型;用得到的函数模型描述实际问题的变化规律,解决有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画图、运算等.第五章三角函数5.1任意角和弧度制1.任意角(1)角的概念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射线在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分别叫做角的始边和终边.(2)正角、负角、零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成的角叫正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成的角叫负角;一条射线没有作任何旋转而形成的角叫零角.这样,我们就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了任意角.(3)象限角当角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除端点外)在第几象限,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如果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这时这个角不属于任何象限.@简单高中生(4)终边相同的角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360,S k k Z ββα==+⋅︒∈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数个周角的和.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数多个,它们相差360︒的整数倍;象限角的表示:第一象限角的集合{}|36090360,k k k Z αα⋅︒<<︒+⋅︒∈第二象限角的集合{}|90360180360,k k k Z αα︒+⋅︒<<︒+⋅︒∈第三象限角的集合{}|180360270360,k k k Z αα︒+⋅︒<<︒+⋅︒∈第四象限角的集合{}|270360360360,k k k Z αα︒+⋅︒<<︒+⋅︒∈终边落在坐标轴上的角在以后的学习中很重要,它们的表示如下表.位置表示终边在x 轴非负半轴{360,}k k Z αα=⋅︒∈终边在x 轴非正半轴{180+360,}k k Z αα=︒⋅︒∈终边在x 轴{180,}k k Z αα=⋅︒∈终边在y 轴非负半轴{90+360,}k k Z αα=︒⋅︒∈终边在y 轴非正半轴{270+360,}k k Z αα=︒⋅︒∈终边在y 轴{90180,}k k Z αα=︒+⋅︒∈终边在坐标轴{90,}k k Z αα=⋅︒∈2.弧度制(1)弧度的概念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简单高中生在半径为r 的圆中,弧长为l 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为αrad ,那么l rα=.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零角的弧度数是0.(2)弧度与角度的换算(3)关于扇形的几个公式设扇形的圆心角为α(rad ),半径为R ,弧长为l ,则有①l R α=;②212S R α=;③12S lR =.5.2三角函数的概念1.三角函数的概念(1)三角函数的定义一般地,任意给定一个角R α∈,它的终边OP 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 x y .把点P 的纵坐标y 叫做α的正弦函数,记作sin α,即@简单高中生sin y α=;把点P 的横坐标x 叫做α的余弦函数,记作cos α,即cos x α=;把点P 的纵坐标与横坐标的比值yx叫做α的正切函数,记作tan α,即tan yxα=(0x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统称为三角函数,通常将它们记为:正弦函数sin y α=,x R ∈;余弦函数cos y α=,x R ∈;正切函数tan y α=,2x k ππ≠+(k Z ∈).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上任意一点P (不与原点重合)的坐标为(,)x y ,点P 与原点的距离为r =.可以证明:sin y r α=;cos xr α=;tan y xα=.(2)几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0,2π,π,32π的三角函数值如下表所示:α函数2ππ32πsin α0101-cos α101-0tan α不存在0不存在(3)三角函数值的符号(4)诱导公式(一)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简单高中生sin(2)sin k απα+⋅=,cos(2)cos k απα+⋅=,tan(2)tan k απα+⋅=,其中k Z ∈.2.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1)平方关系22sin cos 1αα+=.(2)商数关系sin tan cos ααα=.作用:(1)已知α的某一个三角函数值,求其余的两个三角函数值;(2)化简三角函数式;@简单高中生(3)证明三角函数恒等式.5.3诱导公式1.公式二sin()sin παα+=-,cos()cos παα+=-,tan()tan παα+=.2.公式三sin()sin αα-=-,cos()cos αα-=,tan()tan αα-=-.3.公式四sin()sin παα-=,cos()cos παα-=-,tan()tan παα-=-.小结:(1)2k απ+⋅(k Z ∈),πα+,α-,πα-的三角函数,等于α的同名函数,前面加上把α看成锐角时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2)利用公式一∼公式四,可以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一般可按下面步骤进行:4.公式五sin()cos 2παα-=,cos()sin 2παα-=.5.公式六sin()cos 2παα+=,cos()sin 2παα+=-.小结:2πα-,2πα+的正弦(余弦),等于α的余弦(正弦),前面加上把α看成锐角时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5.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1)正弦函数sin y x =的图象.①画点00(,sin )T x x @简单高中生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以原点O 为圆心的单位圆,O 与x 轴正半轴的交点为(1,0)A .在单位圆上,将点A 绕着点O 旋转0x 弧度至点B ,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点B 的纵坐标00sin y x =.由此,以0x 为横坐标,0y 为纵坐标画点,即得到函数图象上的点00(,sin )T x x .。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含2课时)(课件)高一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
B .{| − ≤ < }
C . | ≤
D .{| − ≤ < }
【答案】C
【解析】因为 = {| − < } = {| < } ,又 = {| − ≤ ≤ } ,
所以 ∪ = �� | ≤ .
故选:C
有关的问题.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1课时)
情景引入,温故知新
情景1:已知一个班有30人,其中5人有兄弟,5人有姐妹,你能判断这个班有
多少是独生子女吗?如果不能判断,你能说出需哪些条件才能对这一问题做出
判断吗?
事实上,如果注意到“有兄弟的人也可能有姐妹”,我们就知道,上面给出的
【例 2 】已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则 ∁ ( ∪ ) =
.
【答案】 , ,
【解析】由题意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解析】(1)因为 ∪ = ,所以 ⊆ .
当 = ∅时,满足 ⊆ ,此时 + < 解得 > ;
≤ +
当 ≠ ∅时,要使 ⊆ ,则 ≥ − 解得− ≤ ≤ .
+≤
综上,的取值范围为 ≥ − .
(2)因为 ∪ = ,所以
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2课时)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1课时)课件-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 {}
√
. {-,}
. {}
. {-,}
(2)若集合={|0 ≤ < 16},={|3 ≥ 6},则 ∩ =_____.
二、交集
(3)已知={(,)|+=3},={(,)|-=1},则 ∩ 等于
A.{2,1}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1课时)
一、并集
我们知道,实数有加、减、乘、除等运算.集合是否也有类似的运算呢?
问题1
观察下面的集合,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你能说出集合C与
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
(1)A={1,3,5},B={2,4,6}, C={1, 2,3,4,5,6};
(2)A={| 是有理数}, B={| 是无理数} , C={| 是实数}.
三、并集、交集的运算性质及应用
练习 设集合={|-2 < < 5},={|2- < < 2+1, ∈ }.
若 ∩ =,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三、并集、交集的运算性质及应用
例4 已知集合={|2 < < 4},={| < < 3,且 > 0}.
(3)若 ∩ =∅,求的取值范围.
三、并集、交集的运算性质及应用
例4-1 已知集合={|2 < < 4},={| < < 3}.
若 ∩ =∅,求的值.
集合C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构成.
一、并集
文字 一般地,由 所有属于集合或属于集合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
语言 为集合与的
,记作
并集
符号
语言
图形
语言
思考1 ∪ 是几个集合?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课件PPT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1.3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课件
思考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1.3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课件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1.3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课件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1.3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课件
思考
B
A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1.3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课件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1.3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课件
A
B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1.3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课件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1.3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课件
概念的巩固练习
解: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1.3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课件
概念的巩固练习
解:
A4
5
3B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
8
7
概念的巩固练习
解: 问题3:
A4
5
3B
6
8
7
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为什 么只能出现一次?
概念的巩固练习
解: 问题3:
A4
5
3B
6
8
7
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为什 么只能出现一次?
集合中元素具有互异性的特征.
概念的巩固练习
解:
-1 0 1 2 3 x
概念的巩固练习
解:
-1 0 1 2 3 x
思考
B
A
思考
下列集合运算的结果是什么?
NZQ R
N Z Z Q Q Q N N N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的概念与运算课件
在我们要了解集合的特征前,先看看这 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1)A={1,3},问3,5哪个是A的元素? (2)A={素质好的人}能否表示成集合?
(3)A={2,2,4 }表示是否正确? (4)A={太平洋,大西洋},
B={大西洋,太平洋} 是否表示同一集合?
从例子中可以看到集合中的 “对象”可以是数, 点,图形,人,物等. “对象”属性不受任何限制,大到宇宙 空间,小到某一 “粒子”,世间万事万物,你可随心所 欲把它们的 “某些” ,“甚至”, “一切”视为一个整体, 即成集合.
注意:对含有较多元素的集合,如果构成该集 合的元素具有明显的规律,可用列举法表 示,但是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显示清楚后, 才能用省略号表示.
(2)我国从1991~2003年的13年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
(3)金星汽车厂2003年生产的所有汽车;
(4)2004年1月1日之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
(5)所有的正方形;
(6)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 的所有的点;
(7)方程 x23x20的所有实数根;
(8)新华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所有的高一学生。
1.1 集 合
重点: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间包含与相等 的含义,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 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对象或数学内容。
难点:1、区别较多的新概念及相应的新符号, 例如区别元素与集合、属于与包含、交集与并集 等概念及其符号表示;
2、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和描述法 中作出恰当的选择。
1已知2A.求证:在A中必定还有另外三个元素,
求出这三个元素;
2若aR,求证:A不可能为单元素集合; 3求证:若a A ,则 1 A.
a
解之得x ≠ -1,且 x ≠ 0 , 且x ≠ 3。
集合的基本运算课件-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3)若A∩B=A,求a的取值范围.
若⋃ = ,则 ⊆ ;
若 ∩ = ,则 ⊆ .
变式1.已知集合A={x|2<x<4},B={x|a<x<3a,且a>0},若⋂ = ∅,求实数的
取值范围.
变式2.已知集合A={x|2 ≤x< + 3},B={x|x<−1,或x>5},求下列条件下实数的取
R ∪ ,R ∩ ,
∩ , ∪ .
训练2.(教材P13练习1)已知={1,2,3,4,5,6,7},A={2,4,5},B={1,3,5,7},求
∩ , ∩ , ∪ .
例3.设集合={|+ ≥ 0},={| − 2 < < 4},全集U=R,且( )∩B=∅,
1.并集:⋃ = | ∈ , 或 ∈ ;
2.交集:⋂ = | ∈ , 且 ∈ .
3.集合运算结果与集合间基本关系的互相转换:
⋃ = ⇔ ⋂பைடு நூலகம் = ⇔ ⊆
重要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数轴、韦恩图)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1) ∈ | − 2 2 − 3 = 0 = 2
例1.(1)已知集合={−1,1,3,5},={0,1,3,4,6},则 ∪ =______.
(2)已知集合={| − 3 < ≤ 5}, ={| < −2或 > 5},={| < −5或 > 4}
则�� ∪ ∪ =______________.
观察
观察下面的集合,说出集合与集合, 之间的关系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新版)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运算(1)一.知识点:1.交集的概念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由属于A又属于B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2.交集的图示法两个集合A,B的交集可用Venn图表示,如图阴影部分.3.交集的性质(1)A∩B=B∩A;(2)A∩A=A;(3)A∩∅=∅∩A=∅;(4)如果A⊆B,则A∩B=A.4.并集的概念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由两个集合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5.并集的图示法集合A与B的并集,可用图(1)或图(2)中的阴影表示.6.并集的性质(1)A∪B=B∪A;(2)A∪A=A;(3)A∪∅=∅∪A=A;(4)如果A⊆B,则A∪B=B.7.全集在研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时,如果所要研究的集合都是某一给定集合的子集,那么称这个给定的集合为全集,通常用U表示.8.补集如果给定集合A是全集U的一个子集,由U中不属于A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A 在U中的补集,记作∁U A,读作“A在U中的补集”.9.补集的图示法全集通常用矩形区域表示,全集与它的任意一个真子集之间的关系,可用Venn图表示,如图所示.10.补集的性质(1)A∪∁U A=U;(2)A∩∁U A=∅;(3)∁U(∁U A)=A.小结:(1)A∩B中的元素是指同时属于集合A和集合B的全部元素,也就是说A∩B是集合A与B的全部“公共”元素所组成的集合.(2)A∪B中的元素包含三种情况:①x∈A,但x∉B;②x∈B,但x∉A;③x∈A,且x∈B.(3)∁U A包含三层意思:①A⊆U;②∁U A是一个集合,且∁U A⊆U;③∁U A是由U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构成的集合.考点一:交集、并集的简单应用例1:已知集合A={1,2,3,4},B={x|x=n2,n∈A},则A∩B=()A.{1,4}B.{2,3}C.{9,16} D.{1,2}[精解详析](1)∵A={1,2,3,4},B={x|x=n2,n∈A}∴B={1,4,9,16}∴A∩B={1,4}.所以A练习:若集合A={x|x2﹣4x+3=0},B={2,3,4},则A∩B=()A.{1}B.{2}C.{3}D.{1,2,3,4}解:∵A={1,3},B={2,3,4},∴A∩B={3}.故选:C.作业:1. 已知集合M={x∈Z|1≤x≤3},N={2,4,6},那么M∩N=()A.{2}B.{3,4}C.{2,3,4}D.{1,2,3,4,6}解:∵集合M={x∈Z|1≤x≤3}={1,2,3},N={2,4,6},∴M∩N={2}.故选:A.例2:已知集合A={﹣2,﹣1,0,1,2},集合B={x||x﹣1|≤2},则A∩B=()A.{0,1,2}B.{﹣1,0,1,2}C.{1,2}D.{﹣1,0,1,3}解:∵集合A={﹣2,﹣1,0,1,2},集合B={x||x﹣1|≤2}={x|﹣1≤x≤3},∴A∩B={﹣1,0,1,2}.故选:B.练习:已知集合A ={x|﹣1≤x ≤2,x ∈Z},集合B ={x|x >0},则集合A ∩B 的子集个数为 ( ) A .1B .2C .3D .4解:∵集合A ={x|﹣1≤x ≤2,x ∈Z}={﹣1,0,1,2},集合B ={x|x >0},∴A ∩B ={1,2},∴集合A ∩B 的子集个数为22=4.故选:D . 作业:2.已知集合A ={x|﹣2≤x <1或2<x ≤3},集合B ={﹣2,﹣1,1,2,3},则集合A ∩B 中的元素个数为( ) A .2B .3C .4D .5解:∵A ={x|﹣2≤x <1或2<x ≤3},B ={﹣2,﹣1,1,2,3}, ∴A ∩B ={﹣2,﹣1,3},∴A ∩B 中的元素个数为3.故选:B . 例3:已知集合A ={x|0≤x ≤4},B ={x|x ﹣2<0},则A ∩B =( ) A .{x|0≤x <2}B .{x|x <2}C .{x|0≤x ≤4}D .{x|x ≤4}解:∵A ={x|0≤x ≤4},B ={x|x <2},∴A ∩B ={x|0≤x <2}.故选:A .练习:已知全集U =R ,集合A =⎩⎨⎧⎭⎬⎫x ⎪⎪⎪⎩⎪⎨⎪⎧ 3-x>03x +6>0,集合B ={m|3>2m -1},求:A ∩B. 解:∵A =⎩⎨⎧x ⎪⎪⎪⎭⎬⎫⎩⎪⎨⎪⎧ 3-x>03x +6>0={x|-2<x<3}, B ={m|3>2m -1}={m|m<2}. 用数轴表示集合A ,B ,如图.∴A ∩B ={x|-2<x<2}. 作业:3.已知集合A ={x|0<x <2},B ={x|x >1},则A ∩B = . 解:∵集合A ={x|0<x <2},B ={x|x >1},∴A ∩B ={x|1<x <2}. 例4:若集合A ={0,1,2,3},B ={1,2,4},则集合A ∪B =( ) A .{0,1,2,3,4} B .{1,2,3,4} C .{1,2}D .{0}解析:选A 由并集的概念,可得A ∪B ={0,1,2,3,4}.练习:已知集合A ={x|x (x 2﹣6x+8)=0},A ∪B ={0,2,4,6},则集合B 中必有的元素是()A.0B.2C.4D.6解:∵A={0,2,4},A∪B={0,2,4,6},∴集合B中必有的元素是6.故选:D.作业:4. 已知集合A={﹣3,﹣1,0},B={﹣1,0,2},则A∪B=()A.{﹣1,0}B.{﹣3,﹣1,0,1,2}C.{﹣3.﹣2,﹣1,0,2}D.{﹣3,﹣1,0,2}解:∵A={﹣3,﹣1,0},B={﹣1,0,2},∴A∪B={﹣3,﹣1,0,2}.故选:D.例5:已知集合A={x|x<﹣1},B={y|y<1},则A∪B=()A.∅B.{x|﹣1<x<1}C.{x|x<﹣1}D.{x|x<1}解:∵A={x|x<﹣1},B={y|y<1},∴A∪B={x|x<1}.故选:D.练习:已知集合A={﹣5,﹣4,﹣3,2,6},B={x|﹣5≤x≤6},则A∪B=()A.{﹣5,﹣4,﹣3,2,6}B.{﹣5,6}C.{x|﹣5<x<6}D.{x|﹣5≤x≤6}解:因为A={﹣5,﹣4,﹣3,2,6},B={x|﹣5≤x≤6},所以A∪B={x|﹣5≤x≤6},故选:D.作业:5.设集合A={x|x<5},集合B={x|x﹣2≤0},则A∪B=()A.{x|x≤2}B.{x|x<5}C.{x|2<x<5}D.{x|2≤x<5}解:∵A={x|x<5},B={x|x≤2},∴A∪B={x|x<5}.故选:B.例6:已知集合M={x|-3<x≤5},N={x|x<-5,或x>5},则M∪N=()A.{x|x<-5,或x>-3} B.{x|-5<x<5}C.{x|-3<x<5} D.{x|x<-3,或x>5}解:借助数轴,M∪N={x|-3<x≤5}∪{x|x<-5,或x>5}={x|x<-5,或x>-3}.A练习:若集合A={x|-1<x<5},B={x|x≤-1,或x≥4},则A∪B=________,A∩B=________.解析:借助数轴可知:A∪B=R,A∩B={x|4≤x<5}.答案:R{x|4≤x<5}作业:6. 设集合A={x|1≤x≤3},B={x|2<x<4},则A∪B=()A.{x|2<x≤3}B.{x|2≤x≤3}C.{x|1≤x<4}D.{x|1<x<4}解:∵集合A={x|1≤x≤3},B={x|2<x<4},∴A∪B={x|1≤x<4}.故选:C.考点二:交集、并集性质的应用例7:设集合A={-2},B={x|ax+1=0,a∈R}.若A∩B=B,求a的值.解:∵A={-2}≠∅,∴B=∅或B≠∅.①当B=∅时,方程ax+1=0无解,此时a=0.②当B≠∅时,a≠0,则B={-1a},∴-1a∈A,即有-1a=-2,得a=12.综上,得a=0或a=1 2.练习:已知集合A={x|-1≤x<3},B={x|2x-4≥x-2}.(1)求A∩B;(2)若集合C={x|2x+a>0},满足B∪C=C,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1)∵B={x|x≥2},∴A∩B={x|2≤x<3}.(2)∵C={x|x>-a2},B∪C=C⇔B⊆C,∴-a2<2,故a>-4,即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4.作业:7.若集合A={-1,1},B={x|mx=1},且A∪B=A,则m的值为()A.1 B.-1C.1或-1 D.1或-1或0解析:选D因为集合A={-1,1},B={x|mx=1},当m=0时,B为∅,当m≠0时,B={1m}且A∪B=A,所以B⊆A,所以m=0或1m=±1,故选D.考点三:利用交集、并集求参数的取值范围例8:集合A={x|-1<x<1},B={x|x<a}.(1)若A∩B=∅,求a的取值范围;(2)若A∪B={x|x<1},求a的取值范围.解:(1)如图所示,A={x|-1<x<1},B={x|x<a},且A∩B=∅,∴数轴上a在-1的左侧(含a与-1重合).∴a≤-1.(2)如图所示,A={x|-1<x<1},B={x|x<a},且A∪B={x|x<1},∴数轴上a在-1和1之间(含a 与1重合),∴-1<a ≤1.(练习:已知A ={x|2a ≤x ≤a +3},B ={x|x<-1或x>5},若A ∩B =∅,求a 的取值范围. 解:A ∩B =∅,A ={x|2a ≤x ≤a +3}. (1)若A =∅,有2a>a +3,∴a>3. (2)若A ≠∅,如图所示.则有⎩⎪⎨⎪⎧2a ≥-1,a +3≤5,2a ≤a +3,解得-12≤a ≤2.综上所述,a 的取值范围是-12≤a ≤2或a>3.作业:8.已知集合A ={x|2a ﹣1<x <a+1},B ={x|0≤x ≤1}. (1)若a =1,求A ∪B ;(2)若A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1)当a =1时,A ={x|1<x <2},B ={x|0≤x ≤1},∴A ∪B ={x|0≤x <2}; (2)∵A ∩B =∅∴①当A =∅时,2a ﹣1≥a+1,解得a ≥2; ②当A ≠∅时,,解得1≤a <2或a ≤﹣1,综上所述,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a ≥1或a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