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出现较快增长,在东盟市场所占份额不断上升。
本文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实证分析影响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增长,主要是东盟对农产品进口的总体规模扩大以及我国在东盟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导致的。
产品结构效应和产品竞争力效应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
扩大对东盟出口,中国需要进一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增长;东盟;恒定市场份额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021-3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2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基于虚拟耕地的农产品贸易战略研究》(编号:cxzz12_0303)的阶段性成果。
0 引言
2010年1月1日,涵盖19亿人口、140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建成,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间的经济合作掀开崭新一页。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
建成后,中国与东盟近90%的商品享受零关税待遇,中国与东盟各国因此被紧密联系在了同一个市场中。
2011年,中国对东盟农
产品的出口额为96.39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总出口比重的16.44%。
东盟成为了中国继日本、欧盟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市场。
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持续升温,中国和东盟的双边农产品贸易问题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和互补关系的评价,如张建清等(2005)、荣静(2006)、耿晔强(2009)借助于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指数等指标测算中国与东盟主要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和互补性,并进行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1-3]。
二是研究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增长潜力,如范爱军等(2008)、屈四喜等(2012)、王丰(2012)建立贸易引力模型,运用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中国对东盟农产品的出口情况,测算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出口潜力[4-6]。
周曙东等(2006)还使用gtap模型,模拟预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7]。
但总的来说,使用cms模型这样较成熟的模型来系统研究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增长的文献还较为少见。
本文以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为研究对象,借助cms(constant market share,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实证分析影响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增长的主要因素,以期为促进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的出口状况
1.1 基本情况
近年来,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合作不断深化,大致的进程如下: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因此中国与马来西亚、印
尼等东盟内wto成员国间的双边经贸关系有了显著改善。
2004年1月,中国和东盟开始正式实施早期收获计划,针对500多种产品(主要是《海关税则》第1章至第8章的农产品)实行降税。
2005年7月,双方签订的《货物贸易协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2006 年1月,中国和东盟早期收获计划产品关税全部降为零。
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双方90%产品步入了零关税时代。
2000~2011年期间(图1),我国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额由13.43亿美元上升到96.39亿美元,增长了6.18倍,年均增长率为19.63%,除了2001年、2004年出口额比上年度有所下降外,整体上保持了增长态势。
具体来看,2002年、2010年的出口增幅较大,增长率分别为51.46%、39.42%,而在两个年份我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均发生明显改善,2002年是中国步入wto的初始年,2010年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的初始年,双边经贸关系的改善显然能够促进贸易增长。
1.2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结构
我国对东盟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类产品、水产品等传统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2000~2011年期间,园艺类产品占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比重从32.31%上升到57.54%,是目前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最主要类别。
2011年,我国对东盟的园艺类产品出口55.47亿美元,其中蔬菜产品为28.79亿美元,水果产品为15.15亿美元,果蔬制品为4.09亿美元,烟草制品为4.72亿美元,咖啡及茶产品为2.38亿美元,花卉产品为0.35亿美元。
东盟
也成为了我国园艺类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2011年出口东盟园艺类产品占我国园艺类产品出口比重的24.89%;2000~2011年期间,我国对东盟的水产品出口额从0.45亿美元上升到16.61亿美元,水产品占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比重从3.35%上升到17.23%,成为目前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次主要类别。
1.3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分布
从出口国别来看(表1),2000~2011年间,中国出口东盟农产品主要集中于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泰国,年均占比分别为25.25%、21.31%、15.53%、14.22%,合计占对东盟出口总额的76.31%。
具体来看,2000年,我国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于马来西亚31%、印尼24.25%、新加坡14.79%、菲律宾12.3%,四国合计82.54%;2006年,我国对东盟的出口分布格局与2000年有所变化,泰国取代新加坡成为我国对东盟出口前4位国家之一,前4国的比重分别为马来西亚28.05%、印尼19.73%、菲律宾15.21%、泰国11.78%,四国合计74.77%;2011年,我国出口东盟农产品的国别分布与2000年相比有明显的变化,最为显著的变化是越南、泰国取代了新加坡、菲律宾进入我国对东盟出口前4国之列,前4国的比重分别为马来西亚21.77%、印尼21.59% 、越南20.95%、泰国17.77%,四国合计82.08%。
2 出口增长的研究方法及框架
2.1 模型建立
本文第二部分的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数据显示,中国对东盟
的农产品出口规模、出口结构等都处于动态变化中。
不过,出口规模变动的原因以及产品结构、竞争力的变化对出口规模变动的影响等问题,无法通过描述性分析得知,需要借助于其他研究工具,而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model,cms)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该模型在1951年,由tyszynski(1951)首次提出,后经leamer和stern(1970)、jempa(1986)以及milana(1988)等多次修改和完善,现已成为研究对外贸易波动因素和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趋势的重要模型之一[8-10]。
当只研究一个出口市场时,运用cms模型可以不考虑市场结构因素,单一市场的cms模型用公式表示如下:
分解模型中,δ为两个时期之间的变化量,q为目标市场的全部进口额,qi为目标市场对产品i的进口额,s为一国产品在目标市场的份额,si为一国的商品i在目标市场全部i商品进口中的份额,上标0表示期初年份,下标i表示商品i。
在模型的第一层次分解中,等号右端第一项为结构效应,指的是由于进口国对某类产品的进口规模和进口结构的变动而导致的一国该产品出口额的变化。
第二项为竞争力效应,指的是由于一国某商品出口竞争力的变化而引起的该产品出口额的变化。
第三项为交叉效应,指的是由于一国某出口产品因出口竞争力的变化和世界市场对该产品需求的变化交
互作用所引起的该产品出口额的变化。
在模型的第二层次分解中,结构效应又分解为增长效应和产品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又分解为综合竞争力效应和产品竞争力效应。
其中,增长效应是指因进口国
产品进口需求变化而引起的产品出口变动;产品结构效应是指因出口产品结构效应而带来的产品出口变化;综合竞争力效应是指因出口国产品综合竞争力变化而带来的产品出口的变化;产品竞争力效应是指因出口国特定产品在特定市场竞争力的变动而带来的产品
出口变动。
2.2 数据选择与来源
本文参照wto农产品协议,将农产品界定为《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以下简称hs)中hs1-24章的产品。
具体包括(1)活动物;(2)肉及食用杂碎;(3)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4)乳;蛋;蜂蜜;(5)其他动物产品;(6)活植物;茎、根;插花、簇叶;(7)食用蔬菜、根及块茎;(8)食用水果及坚果;(9)咖啡茶、马黛茶及调味香料;(10)谷物;(11)制粉工业产品;(12)油籽仁;工业或药用植物;饲料;(13)虫胶,树胶,树脂及液汁;(14)编结用植物材料;(15)动植物油、脂;蜡;食用油脂;(16)肉、鱼及水生动物的制品;(17)糖及糖食;(18)可可及可靠制品;(19)谷物或乳的制品、糕饼;(20)蔬菜水果制品;(21)杂项食品;(22)饮料、酒及蜡;(23)食品工业残渣及废料,配制饲料;(24)烟草及烟草制品。
研究对象为中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其中东盟数据用的是其所有成员国(柬埔寨、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汶莱、老挝、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加总。
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的un comtrade数据库。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国对东盟农产品的出口从2002年以后有了
较大的增长,因此本文以2002~2011年为研究期间。
根据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波动特征,把我国农产品对东盟的出口变化分为4期,将2002~2003年作为第1期,2004~2006年作为第2期,2007~2009年作为第3期,2010~2011年作为第4期。
为了保持数据的平稳性,每期数据采用的是该期间的贸易额平均值。
3 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
3.1 结构效应与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的波动
从第一层次来看(见表2),第1期到第4期的结构效应均为正值,贡献率分别为21.71%、140.29%、66.48%、44.51%。
说明东盟农产品市场的规模扩大是我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从第二层次的结构效应分解来看,增长效应发挥主要作用,产品结构效应作用较小。
第1期到第4期,东盟对世界农产品的进口额分别增长了24.47亿美元、72.56亿美元、173.43亿美元、164.82亿美元。
正是由于东盟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导致了即使是在份额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对东盟市场的农产品出口额也能分别增加1.73亿美元、7.17亿美元、15.21亿美元、16.3亿美元。
第1到第3期的产品结构效应为负值,说明该时期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没有较好的适应东盟市场对农产品结构的变化要求。
产品结构效应在第4期变为正值,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开始发挥出积极作用。
3.2 竞争力效应与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的波动
从第一层次来看,第1期到第4期的竞争力效应对农产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8.94%、-34.45%、22.09%、39.61%。
各期竞
争力效应的贡献率绝对值均较大,说明竞争力效应是影响我国对东盟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从第二层次的竞争力效应分解来看,综合竞争力效应的影响较强,第1期到第4期的综合竞争力贡献率分别为68.20%、-57.04%、15.48%、43.34%。
无论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还是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启动,都使中国农产品能够更容易进入东盟市场,关税成本的下降增强了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这是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东盟的内在机理。
这种内在机理通过计算得到了验证。
第1期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初始期,第4期是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全面启动的初始期。
这两个时期我国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出现的大幅增长,均主要是由农产品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引起的。
从第2期和第3期的竞争力效应来看,综合竞争力在出口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说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是在短期内大幅提高了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带动了出口增长。
第1到第4期的产品竞争力效应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0.74%、22.6%、6.62%、-3.73%。
其中,第1到第3期的产品竞争力效应为正值,说明我国具体产品的竞争力提升与东盟对产品的需求结构基本相吻合。
但是,第4期的我国对东盟的产品竞争力效应由正值变为负值,说明近年我国具体产品的竞争力提升与东盟的进口需求结构不相一致,已经对出口增长产生了阻碍作用。
3.3 交叉效应与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的波动
第1到第4期的交叉效应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35%、
-5.84%、11.43%、15.87%,第1期、第3期、第4期的交叉效应为
正值,表明我国在东盟进口需求增长较快的农产品上拥有较大的份额和竞争力。
而第2期的交叉效应为负值,表明该期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结构变化没有很好的适应东盟对进口农产品需求的结构变化,从而对出口增长产生了抑制作用。
3.4 总体分析
基于cms模型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在2002-2011年的各个时期,结构效应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构成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原因。
第1期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增加了7.6亿美元,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竞争力效应的促进作用,使得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增长了5.24亿美元。
从竞争力效应的分解来看,中国农产品综合竞争力提高对出口增长有积极的贡献,使我国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额增长了5.19亿美元;二是结构效应的促进作用,即东盟市场需求扩大使得我国出口增长了1.65亿美元。
从结构效应分解来看,增长效应的促进作用,对出口增长额的贡献率为22.71%。
第2期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增加了4.05亿美元,增长的原因完全来自于结构效应的促进作用,即东盟农产品需求扩大使得我国出口增长了5.68亿美元。
虽然在该阶段竞争力效应和交叉效应均为负值,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均有阻碍作用,其中竞争力效应和交叉效应使得农产品出口额分别减少了-1.40亿美元和-0.24亿美元,但结构效应正值较大,其正向效应抵消了竞争力效应和交叉效应所带来的阻碍作用,最终使得对东盟农产品的出口额增加了4.05亿
美元。
第3期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增加了20.29亿美元,增长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结构效应的促进作用,即东盟市场需求扩大使得我国出口增长了13.49亿美元。
从结构效应分解来看,增长效应的促进作用,对出口增长额的贡献率为74.96%;二是竞争力效应的促进作用,使得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增长了4.48亿美元。
第4期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增加了39.81亿美元,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竞争力效应的促进作用,使得出口增长了15.77亿美元;二是结构效应的贡献,即东盟市场需求扩大,使得我国出口增加了16.3亿美元。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4.1 主要结论
本文就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进行了探讨,并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析了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
分析表明:第一,2002年以来,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出现较快增长,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东盟农产品进口总体规模扩大所导致的,其次是由我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的综合竞争力提升所引致的。
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基本能够适应东盟进口变化,但是还有较多的改进余地。
第二,在2002-2003年和2010~2011年这两个时段上,我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的综合竞争力贡献率均出现了大幅提升,这说明了无论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还是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启动,均从贸易政策层面提升了我国农产品对东盟竞争力,从而带动了出口
贸易。
不过,2004-2009年间的相对较低的综合竞争力贡献率,说明了贸易政策改善主要从短期内产生显著的影响,而中长期效果会减弱。
4.2 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
第一,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出口结构,积极发挥结构效应在农产品出口中的作用。
要从自身比较优势出发,重点培育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的出口能力,保持水产品、园艺产品在东盟的竞争优势地位,加快畜产品和加工制成品等其他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对东盟的出口。
在加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基础上,还要以东盟市场需求为导向,多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深加工的农产品出口。
第二,强化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农产品自身的竞争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我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的综合竞争力有了显著提升,但是贸易政策的改善只能在短期内提升竞争力。
随着贸易全球化的日益加深,长期来看我国在东盟市场必将面临愈来愈激烈的竞争对手国的挑战。
近年来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出口目标市场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还出现了明显增加的趋势,也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
因而,强化对农产品出口的质量控制,推动良好农业规范技术应用,推进无公害、无污染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从质量安全方面获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实现对东盟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黄益平,宋立刚.应用数量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 张建清,宋士菁.中国和东盟产品竞争力比较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06):10-13.
[2] 荣静,杨川.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和贸易互补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08):45-49.
[3] 耿晔强.东盟农产品在我国市场的表现及竞争力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09,(05):55-60.
[4] 范爱军,都春燕.“10+3”经济合作中的收敛性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10,(08):42-46.
[5] 屈四喜,贾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各省份向东盟出口农产品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12,(02):70-74.
[6] 王丰.中国—东盟区域贸易发展实证分析——基于贸易引
力模型[j].现代商贸工业,2012,(16):64-66.
[7] 周曙东,胡冰川,吴强,崔奇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
建立对区域农产品贸易的动态影响分析[j].管理世界,2006,(10):
14-21.
[8] jempa c j.extensions and application possibilities of the constant market analysis:the case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exports.university of groningen,1986.
[9] milana c.constant market share analysis and index
number theory.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8,(4):453-478.
[10] tyszynski m.world trade in manufacturing commodities 1899-1950,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1,(19):272-304.
作者简介:陈昕,男,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