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明《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结果评估)【圣才出品】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策执行)【圣才出品】
第7章政策执行1.什么是政策执行?它在政策过程中有哪些作用?答:(1)政策执行的含义政策执行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政策方案一旦经合法化过程并公布之后,便进入政策执行阶段。
政策执行是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是为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动态过程。
(2)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政策执行作为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在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①政策落实的唯一途径正确的政策方案要变成现实,则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如果没有政策执行,再好的政策方案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政策目标也实现不了。
②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一项政策的正确与否最终必须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通过政策执行,不仅可以检验政策,还可以不断充实和完善政策,若在执行中发现问题和不足,则需予以修正和弥补,促进政策质量的提高,以期政策问题的最终解决。
③政策过程的中介性环节一方面,任何政策不可能一经制定就完美无缺,它需要在执行的过程中得到不断修正、充实和完善。
另一方面,任何政策都有时效性,它只能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起作用,超过这一范围,这个政策就失去效用或完成了它的使命,就要被新的政策所代替。
制定新政策要以事实为依据,尤其要以前一项政策执行后的反馈信息为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政策。
2.政策执行包含哪些基本功能活动环节?答:政策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了一些基本环节或一系列的功能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完成必须依靠一些必要的执行手段,主要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协调与监控等环节。
(1)政策宣传政策执行活动是由许多人员一起协作完成的。
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十章 政策终结与周期 【圣才出品
第十章政策终结与周期1.解释政策终结和政策周期的概念。
答:(1)政策终结的概念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政策终结有三个特征:①强制性。
一项政策的终结总是会损害一些相关的人、团体和机构的利益,遇到强烈的反抗,因此,往往靠强制力来进行。
②更替性。
政策终结意味着新旧政策的更替,是政策连续性的特殊表现。
③灵活性。
政策终结是一个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必须采取审慎而又灵活的态度,处理好各种动因和关系(2)政策周期的概念政策周期是指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周期;同时它还表明,新的政策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常常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适应新情况而对原政策加以修改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2.简述政策终结的种类、方式与作用。
答:(1)政策终结的种类①功能的终结即终止由政策执行所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
在政策终结的所有内容中,以功能的终结最难。
②机构的终结伴随着政策终结进行的机构缩减或撤销就是机构终结。
有些机构是专门为某项政策而设立的,随着政策的终止,机构也随之撤销;有些机构往往同时承担着多项政策和功能,某项政策的终止不足以导致机构的撤销。
③政策本身的终结政策本身的终结所遇到的阻力较小。
这是因为,就某项具体政策而言,其目标比较单纯,政策更改的成本远比功能转变、组织调整要少得多,因而容易得到实际部门的认可。
再加上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大,也使得政策本身的终结在操作上比较容易实现,不像机构终结那样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和约束,不容易操作,实行起来步履维艰。
④项目的终结即政策的具体项目以及执行措施的终结。
在所有终结内容中,项目的终结是最容易达成的。
因为具体项目以及执行措施与实际问题连接,结果好坏或影响怎样有目共睹,容易达成共识。
(2)政策终结的方式①政策废止即直截了当地宣布一项政策的废止。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三章政策活动者【圣才出品】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三章政策活动者【圣才出品】第三章政策活动者1.简述官方政策活动者的政策角色及其相互关系。
答:(1)政策活动者的政策角色①立法机关立法机关在西方指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在我国则是指全国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的一个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其主要任务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政治系统中的主要职责。
a.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立法机关通常能够在独立决策的意义上行使立法权;b.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是我国政策制定及立法的主要机关,也是政策执行和监控的制约机构。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有着两个重要的职能:a.把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领导及其政治路线、政治纲领、政治意志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其成为国家的意志——国家权力的灵魂;b.建立政府权力体系——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
②行政机关a.在西方,特别是美国,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政策的执行,政府的效能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行政领导尤其是总统。
总统在进行立法和政策领导方面的权威大大加强,国会的立法往往将重大的决策权授予总统。
第一,行政机构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巨大,这不仅在于行政机构是政策执行的主导机构,而且在于其日益参与政策制定的事务;第二,行政部门自己可以制定某些法规或政策(尤其是行政法规),而且可以使别的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或政策不起作用;第三,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行政部门还是立法或政策建议的重要来源,不仅积极提交法案,而且主动进行游说,向立法机关施加压力,以让他们采纳有关的建议。
b.在我国,政府作为管理机关,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机关不仅是政策执行的主要机构,而且有权根据基本国策制定出具体的政策法规。
政府部门制定出的政策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具体性。
指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绝大部分是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政策的具体化,它们要体现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出的政策的基本精神;第二,补充性。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圣才出品】
第11章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1.政策分析的基本构成因素有哪些?应如何划分政策分析过程的步骤?答:(1)政策分析的基本构成因素根据奎德等人的论述,可以将政策分析的基本因素概括为如下七个方面:问题、目标、备选方案、模式、效果、标准和政治可行性。
①问题问题是一般科学发现的逻辑起点,同样也是政策分析的逻辑起点。
政策分析中的问题是指政策问题,即政策分析者所要分析、研究或处理的对象。
政策分析所要处理的问题是公共问题,而非私人问题。
②目标目标(或目的是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或达成的东西。
分析者遇到的一个困难是弄清楚决策者真正要达成的目标。
③备选方案备选方案是决策者用来达到目标的选择或手段。
在不同的场合,它们可以是政策、策略、项目或行动等。
备选方案之间不必是明显地相互排斥(相互取代)或相同的。
④效果指明一个特殊的备选方案作为取得目标的手段意味着会产生一系列的结果,我们称这些结果是与备选方案相联系的效果。
⑤标准标准(又称决策标准或决策规则,根据这些标准,我们可以“衡量各种备选方案达成目标的程度”。
一般的决策标准有效能、效率、适当性、公平性、回应性和合适性等。
⑥模式模式是一系列关于世界及其过程的概括或假定。
⑦政治可行性政治可行性是指在解决问题的限度内。
限度指环境的因素,即影响政策结果的因素和不受政策制定者所掌握的因素。
(2)政策分析过程的步骤划分政策分析过程的步骤划分,国内外出现了很多种不同的模式。
如,①斯托基和扎克豪斯模型斯托基和扎克豪斯在《政策分析入门》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五步的过程模型,即决定重要问题和追求目标、确定备选的行动过程、预测每个备选方案的结果、确定衡量备选方案成就的标准、表明偏好的行动选择。
②西蒙的模型西蒙在《管理决策新科学》一书中对决策分析活动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分成如下三个阶段:情报活动——寻找需要做出决策的环境因素;设计活动——探索、发展和分析可能的行动方案;抉择活动——从可行的行动方案中选择较佳的一个。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策分析中的创造性思维)【圣才出品】
第15章政策分析中的创造性思维1.简述理性、有限理性和渐进主义的含义与要点。
答:(1)理性的含义与要点①理性的含义理性或合理性是指人们强调经过理性的计算或推理,选择适当的手段去实现目的的倾向。
或者说,理性是指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解决一定的问题,人们使用冷静、客观和准确的计算,利用已获取的信息或统计资料,对目的和手段进行分析,以求得最佳的手段或解决办法,有效率地或有效地达成目的。
②理性的要点a.决策者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b.理性人首先应该清楚自己的目标、价值或要求,然后予以排列顺序;c.他能够列出所有达成其目标的备选方案;d.调查每一备选方案所有可能的结果;e.比较每一备选方案的可能结果;f.选择最能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2)有限理性的含义与要点①有限理性的含义有限理性是指由于各种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限制,人们在做决策时只能采取令人满意的手段去实现目的的倾向。
②有限理性决策模式要点a.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的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b.决策者在“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之下,面对一个简化了的决策,不必去检视“所有的”可能备选方案;c.有限理性主义模式并没有如理性主义模式那样去追求一种“客观理性”,相反,它追求的是一种“主观理性”。
决策者寻求的不再是理想化的最优方案,而是产生于自身决策条件基础上的“满意”或“足够好”的方案。
(3)渐进主义的含义与要点①渐进主义的含义渐进主义的模式由林德布洛姆提出,是指把政策制定看作各种政治力量、利益团体相互作用、讨价还价的过程,把政策制定看作对过去的政策加以修正、补充的渐进的过程。
②渐进主义要点a.在政策问题的界定上,认为人们受知识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对问题的所有方面及相关的所有环境因素作全面系统的分析,而只需集中于人们熟悉的、有经验的那些方面上,这就大大减少了分析因素的数量,降低了复杂性。
b.在政策目标的确立上,认为难以一下子就确定一个清晰明确的政策目标,而只需确定一个大致的方向,在沿着方向前进的过程中,目标自然会逐渐明确起来,这并且可以灵活调整目标或给方案留有余地。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策评估)【圣才出品】
第8章政策评估一、概念题1.公共政策评估(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研)答:公共政策评估是指衡量一项进行中的计划所达成预期目标的效果,根据研究设计的原则区分方案效力与其他环境力量作用的差异,并且通过执行过程中对方案的修正,使计划得以完善。
政府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估向社会成员证明自己的诚意和能力,并以此作为继续寻获公众或利益团体支持的基础。
简言之,政策评估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评判某一公共政策对于公共问题或者现象世界的回应能力;二是通过反馈学习提升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公共政策能力。
2.政策沉淀成本(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研)答:政策的沉淀成本主要指前一项政策在政策运行过程中投人了较大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风险和时间等,而政策目标有待进一步实现,如果政策不继续执行,前期投入的资源就等于没有发挥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现政策出现了一些失误,政策制定主体和执行主体面对较大的沉淀成本,不得不继续追加对该项政策的投入。
二、简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
(湖南农业大学2013、2012年研)答:公共政策评估是评估主体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就评估问题对有关政策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以判断其利弊优劣的一项活动。
评估标准的选定直接关系到评估的最终结果,主要包括事实标准、技术标准和价值标准。
(1)事实标准的内容政策评估中的事实标准是以预期的政策效果(预评估)或实际的政策效果(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为中心设定的。
事实标准能够用数量值、比率关系、统计结果等手段来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存在状况。
①政策效率政策效率是指政策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
具体可以细化为三对关系:a.投入与成本关系。
b.行政开支与业务开支的关系。
c.人均开支和单位成本关系。
②政策效益政策效益指的是政策的有效性,即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
政策效益通过比较政策运行时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对预期目标实现程度进行分析。
③政策影响政策影响是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策工具)【圣才出品】
③放松管制的概念
放松管制是指在市场机制可以収挥作用的行业完全戒部分叏消对价格和市场迚入的管
制,使企业在制定价格和选择产品上有更多的自主权。
3 / 2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政府在绉济収展斱面的功能和角色有所消退; c.对私人部门的控制丌容易做到。 (2)用者付费 ①概念 用者付费是指政府对某种物品、服务戒行为确定“价格”,由使用者戒行为者支付这种 费用,其主要目的是想通过付费把价格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丨来。用者付费绉常被用二控制负 的外部怅,特别是控制污染的领域,它也被用二城市交通控制。 ②优点 a.能够克服免费提供公共服务所导致的资源的丌合理配置和浪费; b.避免对社会公平造成损害; c.通过付费制,使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得以良好运用; 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政府的财政危机。 ③缺点 a.收费水平难以准确确定; b.在得到一种最优化的收费标准的过秳丨,资源有可能误置; c.丌能作为处理危机的工具; d.管理成本高丏繁杂。 (3)管制不放松管制 ①管制的概念 管制是一种活劢过秳,在这种活劢过秳丨,政府对丧人和机极提出要求戒觃定某些活劢, 幵绉历一种持续的行政管理过秳。管制是由政府做出的,它们必须为目标团体及丧人所遵守、 服仍,丌遵守戒丌服仍将叐到惩罚。
3.简述主要的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的内容、特点和优缺点。 答:一是市场化工具的内容、特点和优缺点 (1)民营化 ①概念 民营化是指更多依靠民间机极,更少依赖政府来满足公众的需求。它彽彽指所有权的转 秱,将“原先由政府控制戒拥有的职能交由企业私斱承包戒出售给私斱”,通过市场的作用, 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提高生产力,搞活国有企业。 ②特点 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能够流向使用效率更高的部门。民营化幵非为了弥 补政府的预算缺口,而是要实现对公共部门资源的再分配。 ③优点 a.促迚管理者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b.民营化是一种新的管理形弅和技术,同时也是获得资金的新来源; c.通过减少政府的直接行为,公共管理者可以与注二政策制定。 ④缺点 a.政府並失了对实斲公共政策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提供的直接控制;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策制定)【圣才出品】
第6章政策制定1.什么是政策制定?它包含哪些功能活动环节?答:(1)政策制定的定义①广义的定义政策制定是指整个政策过程,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环节是后政策制定阶段。
②狭义的定义政策制定是指政策形成(policy formation)或政策规划(policy formulation),指从问题界定到方案抉择以及合法化的过程。
(2)政策制定包含的功能活动环节政策制定过程包含了议程设立、方案规划和方案的合法化等功能活动环节或阶段。
2.什么是政策议程?社会问题是如何进入政府议事日程的?答:(1)政策议程的定义①政策议程实际上也就是政治组织尤其是国家(政府)确定政策的轻重缓急。
②科布和爱尔德将政策议程定义为: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议程。
③我国学者张金马给政策议程下了这样的定义:政策议程就是将政策问题纳入政治或政策机构的行动计划的过程,它提供了一条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过程的渠道和一些需要给予考虑的事项。
由此可见,政策议程就是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2)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主要途径有如下几种:①政治领袖政治领袖是决定政策议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出于政治优先权的考虑,还是因为对公众利益的关切,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政治领导人可能会密切关注某些特定的问题,将它们告之公众,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②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形成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
政策问题是涉及国家和社会全局的大事情,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因而政策议程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③代议制这是形成政策议程的一个基本途径。
代议制是人民群众通过选举产生代表,组成代表大会和议会(国会)等,反映各自所代表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就有关社会问题形成各种议案、提案、建议等,以引起政府关注或要求政府列入议程。
④选举制这是和代议制相配套的一种民主制度。
选举制度一般用于选举立法机关的代表和政务类公务员,用于对重大决策的投票表决,对选举的代表和公务员进行监督和制约。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圣才出品】
第13章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一、概念题1.经济人(华农2009年研)答:“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
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人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益,人可以搜集所有必要的信息资料,并且在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点上决定生产量和生产价格。
因此,理性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主要因素。
人是具有“全知理性”的“经济人”。
2.“零和”博弈答:在博弈决策过程中,如果一方所得等于另一方所失,那么这种博弈则称为“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双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的总和永远为“零”。
3.外在成本(华农2010年研)答:外在成本是指在决策规则的选择中,由于其他人的行动而使单个参与者预期个人所承担的成本,或者说,它是一项政策方案的实施将给那些偏好与之不一致的人所带来的损害,这种成本是通过集体决策的内在强制性而施加给单个参与者的。
投票规则的成本有外在成本和决策成本两种。
4.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答: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门的计划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常用于评估需要量化社会效益的公共事业项目的价值。
非公共行业的管理者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对某一大型项目的无形收益进行分析。
在该方法中,某一项目或决策的所有成本和收益都将被一一列出,并进行量化。
5.福利经济学答:福利经济学从抽象的角度来说,主要讨论的是社会选择标准的界定、收入的再分配及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福利经济学利用这种标准来评价以不同制度(主要是政府和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以便确认最理想经济的学科。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决策体制)【圣才出品】
第4章公共决策体制1.什么是公共决策体制?它有哪些构成因素?答:(1)公共决策体制的定义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
公共决策体制是公共决策组织的核心部分。
(2)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因素①决策权力决策体制通常在两个不同的方面对分享和行使权力尤为关键:a.选举(的范围);b.反对的自由。
②决策程序决策程序是指由前后相继的步骤、环节与活动所构成的决策形成过程。
③决策规则和方式其是指政策形成所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投票方式。
一个“有效率的决策能否出台不是取决于经济学家和政治家的智慧,而是取决于决策规则”。
2.公共决策体制有哪些基本类型?答:公共决策体制的基本类型包括:(1)按照掌握最高决策权的人数可以划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①首长制首长制又称一长制或独任制,是指最高决策权归某个人单独掌握的一种决策体制。
现代总统制国家,如美国,行政权由总统掌握,这就是一种首长制。
首长制的利弊:a.决策权集中,决策果断、迅速、高效;b.易导致个人专断,滥用决策权,以及由于个人能力问题而出现的重大决策失误。
②委员会制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是指最高决策权由委员会集体行使、集体负责的一种决策体制。
瑞士是实行委员会制的国家。
委员会制的利弊:a.集思广益,考虑周密、分工合作,发挥群体的力量进行决策,增进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b.易导致决策缓慢,办事拖拉,无人负责,效率不高。
(2)按照决策权力使用的特点可以划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①集权制集权制是指决策权集中于上级机关,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只能根据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体制。
集权制的利弊:a.制定政策时,能够统筹全局、协调各方,政策执行通畅高效;b.易导致上级机关独断专行,不考虑下级机关的实际情况,束缚下级机关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政策的执行。
②分权制分权制是指下级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自主权,上级机关无权加以干涉的一种决策体制。
分权制的利弊:a.可发挥下级机关的积极性,使下级机关因时、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b.各政策机关之间容易产生冲突,各行其是,协调困难。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四章 公共决策体制【圣才出品】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1.什么是公共决策体制?它有哪些构成因素?答:(1)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
公共决策体制是公共决策组织的核心部分。
(2)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因素①决策权力决策体制通常在两个不同的方面对分享和行使权力尤为关键:a.选举(的范围);b.反对的自由。
②决策程序指由前后相继的步骤、环节与活动所构成的决策形成过程。
③决策规则和方式指政策形成所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投票方式。
一个“有效率的决策能否出台不是取决于经济学家和政治家的智慧,而是取决于决策规则”。
(3)公共决策体制的作用①科学合理的公共决策体制为公共决策职能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②在决策中规范决策活动,降低决策成本,使决策方案科学、可行。
2.公共决策体制有哪些基本类型?答: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
公共决策体制是公共决策组织的核心部分。
(1)首长制和委员会制按照掌握最高决策权的人数可以划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具体表现为:①首长制首长制又称一长制或独任制,是指最高决策权归某个人单独掌握的一种决策体制。
现代总统制国家,如美国,行政权由总统掌握,这就是一种首长制。
首长制的利弊:a.决策权集中,决策果断、迅速、高效;b.易导致个人专断,滥用决策权,以及由于个人能力问题而出现的重大决策失误。
②委员会制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是指最高决策权由委员会集体行使、集体负责的一种决策体制。
瑞士是实行委员会制的国家。
委员会制的利弊:a.集思广益,考虑周密、分工合作,发挥群体的力量进行决策,增进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b.易导致决策缓慢,办事拖拉,无人负责,效率不高。
(2)集权制和分权制按照决策权力使用的特点可以划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
具体表现为:①集权制集权制是指决策权集中于上级机关,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只能根据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体制。
集权制的利弊:a.制定政策时,能够统筹全局、协调各方,政策执行通畅高效;b.易导致上级机关独断专行,不考虑下级机关的实际情况,束缚下级机关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政策的执行。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策与政策系统)【圣才出品】
第2章政策与政策系统1.什么是公共政策?答: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理解公共政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1)政策主体任何公共政策都有特定的主体,即国家权威机构、政党及其他政治集团、团体。
公共政策体现了政策主体的意志,与个人、企业等所做出的决定不同,具有法定的权威性;(2)目标取向一定的公共政策总是要实现一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同时,公共政策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起作用,具有时效性,公共政策不是无意识或偶然性的行为,目标指向明确;(3)活动过程公共政策是主体服务于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是与谋略、措施、办法、规定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政治行为;(4)行为规范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政策总有具体的作用对象或客体,规定对象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规定哪些行为受鼓励,哪些行为被禁止。
政策规定常带有强制性,必须为政策对象所遵守。
行为规范和准则使政策具有可操作性,从而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
2.简述政策的本质与功能。
答:(1)政策的本质政策的制定、执行及其执行的结果都是为了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调整社会利益关系。
政策的本质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政策是阶级意志、利益的集中体现和表达政策的本质首先表现在其是一定社会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
任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是以维护本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宗旨的。
同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着阶级力量的变化。
总之,政策体现了阶级的意志、利益,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统治阶级,其政策的本质有明显区别,但都是为了巩固其统治、进行政治管理的基本工具。
②政策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本质是由国家职能的两重性所决定的。
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除了维护其统治的政治职能外,还有维护其统治的社会经济职能。
作为其意志与利益的直接体现的政策及法律当然也带有这样的特性。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五章 政策工具 【圣才出品】
第五章政策工具1.简述政策工具的兴起及其原因。
答:(1)政策工具的兴起①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②对政策工具的研究有着很长的历史,可以说政策研究一开始就伴随着对政策工具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政策工具的重视源于政府对自身行动及其影响的关注。
对政策工具的兴趣的增加使得政策制定者们开始根据目标和手段之间的联系来思考,这种转变被看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治理的最为重要的进步之一。
(2)政策工具兴起的原因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政策工具的兴起大学学者与政策工具领域的实践者(实际操作者)保持密切的联系,比如说高校法律学者同时也参与实际生活中法律的制定、执行、评估以及终结等过程。
这种学术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刺激了更多的学者投身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因此,推动了对政策工具的研究。
②政策工具的兴起是政策执行的现实需要近代以来,政策执行难度和复杂性程度的大大提高以及政府职能的扩张,导致对政府管理相关知识的需求增大,这就要求对政策问题做更多的科学与实证分析和研究。
由于政策工具研究致力于如何把一个简单但却难以回答的社会问题解决好,因此,根据政策目标和途径来进行思考使政策工具研究为公共管理做出了实际贡献。
③工具研究途径的倡导者长期以来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支持对福利国家的某些政府部门的不满使人们对政策失败的分析予以更多的关注。
解决政策失败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发展一门政策工具理论并将它付诸实践。
2.政策工具研究有哪些基本途径?答:政策工具的研究主要有四种基本途径(1)工具主义①这种途径又称古典途径。
它认为,人们知道一种特殊的工具,了解其内在的作用机制;这种工具的效果已被证明或具有十分的现实性;人们在大部分可预测的环境中可以期待其产生效果;并且,恰当的工具可以将政策失败转变为政策成功。
因此,政策工具研究应弄清工具的属性与特点,以便辨别、提炼少数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工具,扩大其应用范围。
(NEW)陈振明《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详解
(NEW)陈振明《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详解目录第1章绪论第2章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第3章问题界定第4章目标、指标和标准第5章备选方案第6章未来预测第7章方案比较与择优第8章政策执行与监测第9章结果评估第10章政策变迁第1章绪论1解释公共政策、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概念。
答:(1)公共政策的概念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可以从如下方面来把握“政策”的内涵:①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具有法定的权威性。
②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
政策不是无意识或偶然性的行为,总是要实现特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同时,政策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起作用,具有时效性。
③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④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政策总有具体的作用对象或客体,它规定对象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规定哪些行为受鼓励,哪些行为被禁止。
政策规定常带有强制性,它必须为政策对象所遵守。
(2)政策系统的概念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现代化、科学化的公共决策系统(政策系统)是由信息、咨询(参谋)、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所构成的大系统。
政策过程及其各项功能活动是由这些子系统共同完成的,这些子系统各有分工、相互独立,又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使政策大系统的运行得以顺利地展开。
(3)政策过程的概念政策过程是指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得政策系统呈现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
伊斯顿提出的政治系统论观点认为,政策系统的运行表现为一个系统的不断输入、转换、输出的过程。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八章 政策评估 【圣才出品】
第八章政策评估一、概念题1.公共政策评估(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研)答:公共政策评估是指衡量一项进行中的计划所达成预期目标的效果,根据研究设计的原则区分方案效力与其他环境力量作用的差异,并且通过执行过程中对方案的修正,使计划得以完善。
政府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估向社会成员证明自己的诚意和能力,并以此作为继续寻获公众或利益团体支持的基础。
简言之,政策评估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评判某一公共政策对于公共问题或者现象世界的回应能力;二是通过反馈学习提升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公共政策能力。
2.政策沉淀成本(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研)答:政策的沉淀成本主要指前一项政策在政策运行过程中投人了较大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风险和时间等,而政策目标有待进一步实现,如果政策不继续执行,前期投入的资源就等于没有发挥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现政策出现了一些失误,政策制定主体和执行主体面对较大的沉淀成本,不得不继续追加对该项政策的投入。
二、简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
(湖南农业大学2013、2012年研)答:公共政策评估是评估主体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就评估问题对有关政策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以判断其利弊优劣的一项活动。
评估标准的选定直接关系到评估的最终结果,主要包括事实标准、技术标准和价值标准。
(1)事实标准的内容政策评估中的事实标准是以预期的政策效果(预评估)或实际的政策效果(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为中心设定的。
事实标准能够用数量值、比率关系、统计结果等手段来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存在状况。
①政策效率政策效率是指政策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
具体可以细化为三对关系:a.投入与成本关系。
b.行政开支与业务开支的关系。
c.人均开支和单位成本关系。
②政策效益政策效益指的是政策的有效性,即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
政策效益通过比较政策运行时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对预期目标实现程度进行分析。
③政策影响政策影响是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策评估)【圣才出品】
第8章政策评估1.什么是政策评估?政策评估的意义何在?答:(1)政策评估的定义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2)政策评估的意义①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②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一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总会呈现出一定的走向。
伴随着政策目标实现程度的不断推进,该项政策是应该继续、调整、革新还是终止?这都必须依据一定的客观资料。
能够提供这种客观资料的有效活动只有政策评估。
③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通过政策评估,确认每项政策的价值,并决定投入各项政策的资源的优先顺序和比例,以寻求最佳的整体效果,有效推动政府各个方面的活动。
同时,通过政策评估,也可以对照以往的政策资源分配情况,看其是否合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政策活动优质高效地进行。
④政策评估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通过政策评估,不仅可以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更合理地配置政策资源,形成一种优先顺序和比例,而且可以与时俱进,随时抓住情况的变化,对政策做出继续、调整或终止的决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评估得出的结论体现了科学性,为下一步的民主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2.政策评估有哪些基本类型?如何看待评估标准?答:(1)政策评估基本类型从评估组织活动形式上看,可分为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从评估机构的地位看,可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又可分为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①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从评估组织活动形式上看,可分为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a.非正式评估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评估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估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的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政策做出评鉴的评估;b.正式评估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估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估者进行的评估。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策终结与周期)【圣才出品】
第10章政策终结与周期1.解释政策终结和政策周期的概念。
答:(1)政策终结的概念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政策终结有三个特征:①强制性一项政策的终结总是会损害一些相关的人、团体和机构的利益,遇到强烈的反抗,因此,往往靠强制力来进行。
②更替性政策终结意味着新旧政策的更替,是政策连续性的特殊表现。
③灵活性政策终结是一个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必须采取审慎而又灵活的态度,处理好各种动因和关系。
(2)政策周期的概念政策周期是指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周期;同时它还表明,新的政策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常常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适应新情况而对原政策加以修改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一个完整的政策周期应包括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几个阶段。
政策制定是核心;政策执行是关键;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方案合理性的最具权威的检验;政策监控是政策运行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贯穿于政策过程的始终,通过政策监控,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政策偏差,从而提高政策绩效,实现政策目标;政策终结则意味着一个旧周期的结束。
2.简述政策终结的种类、方式与作用。
答:(1)政策终结的种类包括:①功能的终结功能的终结是指终止由政策执行所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
②机构的终结机构的终结是指伴随着政策终结进行的机构缩减或撤销。
③政策本身的终结④项目的终结项目的终结是指政策的具体项目以及执行措施的终结。
(2)政策终结的方式有如下六种:①政策废止政策废止是指直截了当地宣布一项政策的废止。
②政策替代。
政策替代是指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但所面对的问题不变,所要满足的要求不变。
③政策合并政策合并是指旧政策虽然被终止了,但政策要实现的功能并没有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的政策中去。
合并政策有两种情况:a.将原有的政策内容合并到现有政策中,作为现有政策的一部分;b.将多个旧政策加以调整,合并成一个新的政策。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章节题库(问题界定)【圣才出品】
第3章问题界定一、概念题1.假设(北航2010、2008年研)答:假设是指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现有的情况下通常无法解释,根据研究者的目的,事先虚拟出一个适用于问题的环境,然后将研究对象放置于这个环境中,研究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对象有哪些特征以及会产生什么后果。
假设如果被证实,就可以对被观察的具体对象做出有效理论解释;如果被证伪,就要对理论作出修正或推翻原理论,发展新理论。
研究中的假设主要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预测性假设和内容性假设。
2.利益相关者(北航2009年研)答:利益相关者是指因共同利益或兴趣而联系在一起,具有共同态度的人。
在经济学上,是指股东、债权人等可能对公司的现金流量有要求权的人;在管理学上,是指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他们对社会或政府提出特定要求。
利益相关者能够影响组织,他们的意见一定要作为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但是,所有利益相关者不可能对所有问题保持一致意见,其中一些群体要比另一些群体的影响力更大,这时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成为战略制定考虑的关键问题。
除了对战略制定产生影响以外,利益相关者分析也是评价战略的有力工具。
战略评价可以通过确定持反对意见的股东和他们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的影响力来完成。
3.囚徒困境(北航2009年研)答: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固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卫等方面,也会频繁显示类似情况。
囚徒困境假定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怀另一参与者的利益。
参与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假如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话,此策略称为“严格劣势”,理性的参与者绝不会选择。
另外,没有任何其他气力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会完全按照自己意愿和利益选择策略。
4.政策问题(华农2008年研)答:政策问题是指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策活动者)【圣才出品】
第3章政策活动者一、概念题1.政策主体(厦门大学2007年研)答:政策主体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一般都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选民)等。
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过程存在着差别。
因此,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及其作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西方政策科学的论著或教科书往往将政策主体或政策活动者划分为官方的和非官方的两类。
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内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员;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媒以及民间思想库等。
2.利益集团答:利益集团是指由于某种共同利益而组织在一起的人的集合体,是西方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
各利益集团之间具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在利益集团相互之间、利益集团与直接决策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政治互动的局面。
3.政党答:政党是指代表特定阶级或阶层的价值与利益,为实现这一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主张和意志而采取共同行动,以参政、议政、执政为目标的政治组织。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政党虽然不是国家行政机构,不直接担任国家管理的职责,但是不论是执政党、参政党还是在野党,都是国家政治的重要构成部分,都要站在自己党派的立场上针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
政党的性质与特征决定其活动过程必然要对公共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政党属于公共政策的间接参与者。
4.阿罗不可能定理答: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机制,能够在众多选民投票的情况下,将个人排列的多种偏好次序转化为公共偏好次序。
阿罗不可能定理指出根本不存在能够全部满足理性规则、非选择对象的独立性规则、非限制性规则、个人偏好与公共偏好正相关规则和非独裁性规则这五项条件的公共选择过程。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章节题库(结果评估)【圣才出品】
第9章结果评估一、概念题1.政策评估(华农2008年研)答: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又可分为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二、简答题1.什么是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并分别予以举例说明。
(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研)答:(1)内部评估是指政策评估的主体属于制定和执行政策的系统之内;外部评估是指政策评估主体不属于制定和执行政策的系统,而是独立于系统之外的。
(2)以办培训班为例来说明办培训班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管理、监督、控制、考核等手段进行内部评估和反馈,内部评估和反馈主要体现为让学员填写评估表或进行访谈、观察,对授课教师、使用教材、教学内容、教室及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培训时间等的反应评估,以及对学员进行测验、写心得体会和专题论文的学习成果评估,然后对以上内容进行建档、分析汇总上报,并在相关例会上提出改进意见。
在培训班结束后还可通过观察、访谈、行动计划书、业绩评估等追踪方法建立一套外部评估与反馈机制。
而外部评估与反馈则体现为培训后对学员行为改变和绩效改善两方面的评估,具体可通过主管的观察或访问学员主管、同事、部属,针对学员接受某些课程的培训后的表现和能力改变来开展,也可制作并填写培训后跟踪调查表等来实现,并在本专业指导小组总结工作会议或公司相关会议上将有关培训绩效评估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和反馈,同时向公司人教部门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2.政策评估面临哪些困难?(华农2007年研)答:公共政策评估面临着种种困难与障碍,突出地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政策评估目标的不确定性政策评估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衡量政策是否达到预定目标。
这就要求政策本身具有明确的、可测定的目标。
但是,由于政策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政策制定者方面的主观因素,可能使政策目标出现分散和不确定的情况:①许多政策目标不可能量化;②多数政策都具有多重目标,有些目标之间还存在着矛盾;③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目标还可能发生变更或被修正;④有时决策者还有意用含糊的、不太确定的形式来表达政策目标,以此增加某种应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结果评估1.什么是政策评估?政策评估的意义何在?答:(1)政策评估的含义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行为,其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又可分为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2)政策评估的意义政策评估作为一种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是政策运行过程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政策评估对于改进政策制定系统,克服政策运行中的弊端和障碍,增强政策的活力和效益,提高政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意义深远。
①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任何政策的实行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它的实行效果如何,只有通过政策评估才能够得到确认,因此,政策评估的有效开展十分必要。
②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一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总会呈现出其走向。
伴随着政策目标的逐步实现,该政策是应该继续、调整,还是终止,这都必须依据一定的评估资料。
政策的走向一般有三种情况:a.政策继续。
即通过科学的评估,发现该政策所指向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其政策环境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基于这种情况,还适宜用原来的政策继续指导这个问题的解决。
b.政策调整。
如果一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新情况新变化,原来的政策已明显不适应新的政策情况,就必须对原有政策进行调整或者革新,以适应新变化,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
c.政策终结。
即完全终止原来的政策。
这有两种情况:第一,政策目标已经实现,原有政策的存在已经没有意义,完成了一个政策周期,自然终结;第二,政策环境或问题本身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原有政策已明显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使问题变得更为严重,而且通过调整已无济于事,这时就需要终结旧政策,代之以新的、更为有效的政策。
③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无论是政策的继续、调整还是终结,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系统、全面的政策评估基础上。
只有通过评估,才能确认每项政策的价值,并决定投入各项政策的资源的优先顺序和比例,以寻求最佳的整体效果,有效推动政府各个方面的活动。
同时,通过政策评估,也可以对照以往的政策资源分配情况,看其是否合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政策活动优质高效地进行。
④政策评估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经验决策必须向科学决策转变,而政策评估正是使决策迈向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通过评估得出的结论体现了科学性,为下一步的民主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政策评估对于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不可或缺的。
2.政策评估有哪些基本类型?答:公共政策评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但过多过细的分类并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
从评估的实际出发,可以对公共政策评估做出三种分类: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对象评估、专业评估、自我评估;方案评估、执行评估、终结评估等。
(1)从评估活动的方式划分,分为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①正式评估。
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估方案,由专门的机构与人员按严格的程序和规范所进行的政策评估。
这种评估由于评估机构与人员具有专门的知识与素养,评估的资料详尽真实,评估方法手段先进,因而评估的结果比较客观、可信。
②非正式评估。
指那种对评估者、评估程序、评估方法、评估资料都未作严格要求而进行的局部的、分散的政策评估。
非正式评估虽然结论不一定非常可靠、完整,但其形式灵活、简单易行,有广泛的适用性。
这两种评估活动方式可以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以正式评估为主,同时,将非正式评估作为正式评估的事先准备和必要的补充。
(2)从不同的评估者划分,分为对象评估、社会评估、自我评估①对象评估。
指由政策目标集团成员进行的评估。
由于政策目标集团成员是政策的承受者,他们对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利弊得失有最真切的感受,对政策的成果最有发言权。
因此,这种政策评估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可以对政策的成效有真实的估计,其结论具体、真切。
但这种评估也有不足之处,目标集团成员只是社会的一部分,提供的资料虽然真实,但有较大的局限性。
②社会评估。
指在政策系统之外所进行的评估。
通常有两类:a.政府等公共部门委托的专业评估;b.社会成员自行组织的评估。
对象评估与社会评估可以统称为外部评估。
这种评估的优点在于评估者在一定程度上能置身于政策系统之外,从而使评估具有较大的客观性;实施评估的机构与人员一般都具有专门的评估理论与知识、方法与手段、实践与经验,从而使评估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但这种评估也有其局限性,主要是评估机构与人员容易受委托者在经费和资料两方面的限制,从而有可能削弱评估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③自我评估。
指由政策系统内部进行的评估。
优点:a.评估者中有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对整个政策过程有全面的了解,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评估的结论较为可靠;b.从评估的实用性来看,政策系统内部评估的结论可以直接被用于政策调整,容易产生效用。
缺点:a.由于评估者是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可能会因为顾及政绩而夸大成绩、回避失误;b.可能会从部门的局部利益考虑而产生片面性;c.可能会受到机构内部利益和人际关系影响而失去公正性。
(3)从评估实施的阶段划分,分为方案评估、执行评估、终结评估①方案评估。
又称预评估,是指在政策实施前进行的评估。
由于政策还未执行,因此,评估是预测性的。
评估者往往根据以前积累的经验,加上运用现代电脑技术进行模拟运行,对方案执行后可能出现的效果做出分析与估计。
这种评估的优点在于,评估的结果可以直接用来指导政策的实施,特别是可以采取措施,将可能出现的政策负面效应减少到最低程度;但这种评估终究只是预测的,还不是现实的结论。
②执行评估。
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进行的评估。
虽然这时的政策执行还未结束,但政策推行的效果、效率、效益已经表现出来,特别是政策方案中存在的缺陷、政策资源配置中的问题、政策环境中某些条件的改变等已经暴露出来。
这种评估的优点在于评估中所获取的资料都是即时的、具体的,评估的结论是真实的、可靠的;另外,评估的结果也能立即和直接产生作用,用来对正在执行中的政策进行调整。
但执行中的评估只是对进行中的一定过程所作的评定,由于过程并未结束,所以评估带有过渡的、暂时的性质。
③终结评估。
指政策执行完成后的评估,这是对一项政策的最终评估。
由于政策已经执行完毕,政策的最终效果、效率、效益已经成为客观存在,评估的结论是对政策全过程的总结。
这种评估要求对政策全过程有充分的认识,对政策实施后的结果有全面的把握,对以往的方案评估、执行评估有详尽的了解。
3.简述政策评估的过程及方法。
答:政策评估是指一种有计划、按步骤进行的活动,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系统过程。
正规的、科学的政策评估,经过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作,政策评估在实施以前必须进行周密的组织准备工作,这是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也是评估政策得以顺利进行和卓有成效的前提条件。
组织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①确定评估对象。
确定评估对象实质上是解决评估什么的问题。
政策具有相关性,某一结果的产生往往是多项政策共同作用的产物,要清楚地划出一项政策作用范围的边界并不容易,同时,并不是任何政策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而且有必要进行评估。
②制定评估方案。
这是政策评估准备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评估方案是评估实施的依据和内容,评估方案设计的合理程度直接关系到评估质量高低和评估活动的成败。
评估方案必须以书面的形式系统、详细地说明以下内容:a.阐述评估对象,明确指出评估什么。
b.明确评估的目的、意义和要求。
评估目的决定评估的基本方向,解决的是为什么进行评估的问题。
c.确定评估标准。
事实分析和价值分析以及它们的有机结合是评估标准的基本内容。
评估标准通常体现为评估指标体系,它决定着评估类型和评估方法。
d.提出评估的基本设想,根据评估目标确定评估的内容、范围,制定出评估方案。
e.说明评估的场所、时间和工作进度,以及评估经费的筹措和使用等问题。
评估方案应将评估的五个基本要素,即评估者(主体)、评估对象(客体)、评估目的(出发点)、评估标准(准则)和评估方法(手段)都包括在内,使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政策评估系统。
③挑选和培训人员。
评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理论研究过程,它对评估人员的理论素养要求很高。
因此,必须选择适当的评估人员,提高他们的理论分析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构建具有较高水准的评估队伍。
(2)实施阶段实施评估是整个政策评估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实施评估工作的好坏与评估活动的成败紧密相关。
实施评估阶段的关键是一些具体调查方法和评估方法的运用,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有:①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影响和政策效益等方面的信息。
信息是政策评估的基础,评估政策的过程其实也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
为了保证所获信息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准确性,需要综合采用各种科学方法来收集信息,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查阅资料法、调查法、案例法、实验法等。
②综合分析政策信息。
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对那些有关政策的原始数据和信息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
③综合运用适合的评估方法,对政策进行评估,得出评估结论。
在实施评估的过程中,评估者应该坚持评估材料的完整性和具体分析的科学性两个原则,客观、公正地反映出政策的实际效果。
(3)结束阶段结束阶段是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的阶段。
政策评估离不开价值判断,个人的价值判断受客观条件和一些非理性因素的影响,难免有疏漏。
因此,当收集评估信息、得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