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 一切皆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 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 运动有载体!
⑴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庞大的银河系正在以 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广漠 无垠的宇宙中疾驰。
银河系
太阳系全图
太阳正带领着9大行星、 66颗卫星、众多的小行星 以及慧星和流星体等围绕 银河系中心以每秒250公里 的速度旋转。
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 个性
物质=原子
部分共性
物质=客观实在性
共性
物质 = 具体的物质形态
朴 素 唯 物 主 义 物 质 观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五行”说: 金、木、水、火、土构成万物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 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古人对时间、空间的探索 “四方上下曰宇, 往古来今曰宙。”
佛教
尸子
“过去、现在、将来 为世,八方上下为 界。”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今“ 旦久 暮, 。合 ”古
过去
现在
将来
墨子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的特点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德谟克利特
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 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 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代表言论:
•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 子夏: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 • 王阳明: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 朱熹:理在事先。
2、马克思主义对人类 社会本质的科学揭示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生马 活克 本思 质主 的义 主关 要于 观社 点会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 活动。
反映论 可知论
先验论 不可知论
意义之三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把 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 论区别开来。
意义之四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 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 定了理论基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 (为什么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呢?)
⑵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的大脑
生物运动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2.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
(王夫之)
非静 不者 动动 也也 。,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 人与自然
社 会 关 系
• 物质 • 人与人 • 精神
实 践
• 人与意识
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创造物质
资料的实践
创立人与人 之间社会关 系的实践
创造精神
文化的实践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精神生活
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物质生产 阶级斗争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近代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
历史观
唯心主义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 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 学派 • 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 型。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 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
物质 = 客观实在性
马 克 思 主 义 物 质 观
“物、物质无非 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 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 中抽象出来的。”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 = 原子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各种元素的原子 既不能分割,也不能相互转化,原子的属 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被 看成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
Atom(a-否定,tom-分割)
不 彻 底 性
自然观
唯物主义
•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呢?)
从无机物中可以生成有机物
人类社会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源自文库
德 谟 克 利 特
“一切 皆变, 无物常 驻”。
赫 拉 克 利 特
“人不能 两次踏入 同一条河 流”。
2、物质范畴的意义
意义之一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二元论
唯物主义
一元论
唯心主义
一元论
一 元 论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物质或精神。 一元论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一元论
一元论
二 元 论
世界有两个互相 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物质和精神。
笛卡尔
意义之二
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 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 (二) 本质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
• 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 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 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 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 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 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什么是哲学
——系统化、理论化 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体系 。
1.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 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 么” 。
2.方法论
方法论——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 循的根本的方法的学说和理论 体系。 方法论主要解决 “怎么办” 。
3.哲学的基本问题 •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 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唯物主义 思 维 和 存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 第一性的问题 唯心主义 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的 同一性问题
不可知论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火 木 土


(一)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 世界上存在着某种或几种原始的物质实 体,它们是所有存在物的共同根据
2.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⑴ 直观猜测,无科学根据 ⑵ 把万物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把物 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 人 张三、李四、王五等具体个人 物质 物质的具体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
主观唯心主义
•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 觉、经验、心灵)看作是万事万物的创造 者,客观物质世界反倒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
• 把某种超自然的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 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 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 和表现。
“物质是 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 是人通过感觉 感知的,它不 依赖于我们的 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 所复写、摄影、 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 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 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 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 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 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 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 观实在性。
【观点介绍】
• 柏拉图:理念; 黑格尔:绝对精神 • 上帝创世说、女娲造人说 • 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主张“理”一元论, 认为理在事先,理在气先,认为精神性的 “理”产生了物质性的“气”。
“制天命而用之”
可知论代表
不可知论代表
荀 子
康德(1724-1804 )
休谟(1711-1776)
•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 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 的。 •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 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 矛盾。 •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 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实 践
革命改革
推动社会历史变迁和进步
科学技术 历史主体
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
“剧中人”、“剧作 者”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 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 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 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 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 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只要我一息尚 存,我永不停止哲 学的实践。” ——
苏格拉底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本质的理解
实践是人 类能动地 改造世界 的客观物 质性活动
实践 具有物 质性、自觉 能动性和社 会历史性 等基本 特征
实践 是人类 所特有的 对象化 活动
2.哲学基本问题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谁是本原,谁决定谁,谁依赖谁
(哲学的最高问题) 不同回答产生: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 结为物质,主张 物质第一性,意 识第二性,意识 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把世界的本原归 结为精神,主张 意识第一性,物 质第二性,物质 是意识的产物。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谁是本原,谁决定谁,谁依赖谁
(哲学的最高问题) 不同回答产生: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 不同回答产生: 可知论 不可知论 认为世界 是可以被 认识的。 认为世界是不能被 人所认识或不能被 完全认识的。
•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 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 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才能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 的辩证法。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哲学物质概念同各种实物是共性和 个性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科学物质观
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
朴素唯物主义唯 物主义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物质观
古人云:“时乎时乎 不再来”,“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一寸光 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 光阴”,这些都是时间 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A、空间的概念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B、空间的特点: 三维性
Y P(X1 ,Y1 ,Z1 ) 高 Y1

Z1
Z
O
X1
X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 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求物质生活资料的实 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 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