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修订本)》(人教版)课后习题-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章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1.品德心理结构包含哪些心理成分?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应抓好哪些教育环节?
答:(1)品德心理结构包含两部分:
①道德意识形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动机、道德意志;
②道德活动形态,包括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
(2)实现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再到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应抓好下列各方面的教育:
①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道德行为方式和方法
a.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完成某一活动任务的行为措施;
b.经常性地开展分析、评议活动;
c.正确对待和处理那些好心办坏事的行为。
②形成道德信念
a.道德信念是一种坚信道德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主动要求执行和实现行为准则的较高层次的道德需要。
b.加强如何提高道德认识,发展道德评价能力,激发道德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有助于道德信念的形成。
c.重视学生所在的班集体在道德信念形成中的作用。
③组织道德行为的练习和训练
a.向学生讲清练习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
b.创设各种条件,促使良好的品德行为有重复出现的机会,尽可能地避免和排除不良行为的重复出现;
c.依靠集体舆论和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防止练习中出现松劲、不耐烦和偏离目标的现象;
d.及时让学生了解练习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
e.正确地、合理地使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等强化方式,这有助于提高行为练习的效果。
2.试对一个班级学生的品德作调查,进一步对学生的品德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答:调查略。
(1)品德的分类
①品德优良型
这类学生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对周围的人或事有较正确的见解和评价,表现出关心集体、遵守纪律、爱护公物、诚实勇敢、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文明礼貌等优良的品德行为,行为总体中的积极方面是他们品德中的主流。
②品德过错型
这类学生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品德处于中等或中下水平。过错行为一般表现为起哄、恶作剧、打架、骂人、欺侮弱小同学、说谎、考试作弊、破坏公物等,较多表现为迟到、旷课、不按时交作业、上课时做小动作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以及对老师不礼貌、与同学不团结、抽烟、小偷小摸等违反行为规范方面的行为。
③品德不良型
学生中出现的说谎、偷窃、逃学、流氓习性、打架斗殴、惹事生非等,都是属于品德不良行为。品德不良行为和品德过错行为之间虽然没有明确的界限,但前者明显地具有下列特点:
a.行为受不良道德认识和错误思想所支配,行为是有意的,目的是明确的,对不良的行为后果无自责和悔恨;
b.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高、次数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c.行为后果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并有较严重的扰乱性和破坏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校和社会的不安宁。
(2)品德分类的依据
依据学生品德行为总体中占主导地位并起支配作用的行为。
3.如何才能促使学生接受外部的道德要求,并转化为内在的道德需要?
答:(1)在品德教育中,教师要根据社会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提出一定的道德要求。一般来说,教师通过说服教育、组织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性和执行道德要求的必要性,从而激起实行道德要求的意向。
(2)外部的教育要通过受教育者认知、情感、意志等内部心理活动,才能纳入主观的反映,形成一种力求维护和实现道德要求的愿望或意向,或称之为道德需要。
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行动,给集体或他人带来益处,并受到赞扬和好评时,才能体会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性。这种由实践结果引起的愉快体验,进一步促使他们产生继续按道德要求行动的愿望,这时他们便将外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了内在的道德需要。
4.选择一个品德不良学生作个案调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矫正方法和教育措施。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