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重点方解

合集下载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以下是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解表剂
辛温解表:主治表实证,代表方剂为麻黄汤。

辛凉解表:主治表热证,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桑菊饮。

扶正解表:主治虚人感冒,代表方剂为败毒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葳蕤汤。

泻下剂
寒下:代表方剂为大承气汤。

温下:代表方剂为温脾汤。

润下:代表方剂为麻子仁丸。

攻补兼施:代表方剂为黄龙汤。

和解剂
和解少阳: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

调和肝脾:代表方剂为逍遥散。

调和肠胃:代表方剂为半夏泻心汤。

清热剂
清气分热:代表方剂为白虎汤。

清营凉血:代表方剂为清营汤。

清热解毒:代表方剂为黄连解毒汤。

清脏腑热:代表方剂为龙胆泻肝汤、清胃散、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

清热祛暑:代表方剂为藿香正气散、六一散。

清退虚热:代表方剂为青蒿鳖甲汤。

温里剂
温中祛寒:代表方剂为理中丸、小建中汤。

温肾散寒:代表方剂为四逆汤。

补益剂
补气:代表方剂为四君子汤。

补血:代表方剂为四物汤。

气血双补:代表方剂为八珍汤、炙甘草汤。

补阴:代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补阳:代表方剂为肾气丸、右归丸。

《方剂学》知识点整理(表格完整版)

《方剂学》知识点整理(表格完整版)

苍耳: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肺经通鼻窍祛风湿止痛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紫菀:苦甘微温归肺经,化痰止咳杏仁: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喘而无汗服之宜石膏大枣与生姜解肌透疹此方良中医儿科学一、胎怯:1、肾精薄弱--益精充髓,补肾助阳--补肾地黄汤。

2、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整理记忆为:元宝晚节不保,被盗窃了。

不--补肾地黄汤,保/元宝--保元汤。

窃--胎怯二、硬肿症1、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2、寒凝血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整理记忆为:硬要去种党参。

硬种--硬肿症,参--参附汤。

党--当归四逆三、胎黄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

茵陈理中汤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

血府逐瘀汤整理记忆为:得胎黄的茵茵仍坚持学习。

茵、茵--茵陈蒿汤和茵陈理中汤。

学--血府逐瘀汤。

四、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

银翘散3、暑邪;清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

4、时邪感冒:银翘散和普济消毒饮。

整理记忆为:对新加坡发生抢劫普通老百姓金银珠宝一事感到惊讶。

感到--感冒。

新加坡--新加香薷饮。

惊--荆防败毒散,金银珠宝--银翘散,普通老百姓-普济消毒饮。

五、咳嗽:1、风寒;疏风清散寒:金沸草散。

2、风热;疏风清热。

桑菊饮3、痰热;清肺化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4、痰湿;燥湿化痰止咳。

三拗汤合二陈汤5、阴虚燥咳;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沙参麦冬汤6、气虚咳;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六君子汤整理记忆为:老师讲课讲得嗓子都沙哑了,搞到要吃金嗓子清清喉咙,但学生连3剩2=6都不懂。

讲课--咳嗽,金嗓子--金沸草散,嗓子--桑菊饮,清清--清金化痰汤,沙哑--沙参麦冬汤,3剩2--三拗汤合二陈汤,6--六君子汤。

六、肺炎喘嗽: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华盖散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中药类职称考试精华---方剂学方歌方解及功效主治汇总(全)

中药类职称考试精华---方剂学方歌方解及功效主治汇总(全)

方剂学方歌方解及功效主治汇总(全)说明:方歌中鲜红色为君药,粉红色为臣药,星号多少表示重点程度,星号后面为功效和主治,非常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解表剂:1.麻黄汤(辛温解表):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2.桂枝汤(辛温解表):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

3.九味羌活汤(辛温解表):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4.小青龙汤(辛温解表):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内饮证。

5.止嗽散(辛温解表):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风邪犯肺证。

6.香薷散(辛温解表):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阴暑。

7.银翘散(辛凉解表):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8.桑菊饮(辛凉解表):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

9.麻杏石甘汤(辛凉解表):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

10.柴葛解肌汤(辛凉解表):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解肌清热。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

11.升麻葛根汤(辛凉解表):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发不透,解肌透疹此为良。

▲解肌透疹。

麻疹初起。

12.人参败毒散(扶正解表):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方剂学重点整理(表格)

方剂学重点整理(表格)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
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
阴中求阳,纯补无泻;滚白汤送服
8.6阴阳双补
地黄饮子
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喑痱
舌喑不语,足废不用。
肾虚暗痱代表方
第9章 固涩剂
9.1固表止汗
牡蛎散
益气固表,敛阴止汗
自汗,盗汗
汗出,心悸,短气,舌淡,脉细弱。
9.2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
涩肠止泻,温中补虚
数日不大便,脘腹胀满,苔黄厚干或焦黑燥裂,脉沉有力。
里实热见热厥、痉病,发狂;痞满燥实坚;通因通用;阳明腑实证代表方,寒下法基础方;大黄后下,芒硝最后
2.2温下
温脾汤
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阳虚冷积证
腹痛便秘,脐周绞痛,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干姜
2.3润下
麻子仁丸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脾约证
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脘腹胀痛,舌红苔薄黄,脉数。
人参-扶正祛邪;逆流挽舟
再造散
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
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煨生姜;无阳证
加减葳蕤汤
滋阴解表
阳虚外感风热证
身热微寒,咳嗽,无汗或不多,咽干口渴,心烦,舌红苔薄白,脉数。
炙甘草;红枣3枚
第2章 泻下剂
2.1寒下
大承气汤
峻下热结
阳明腑实,热结旁流证
7.1解表清里
葛根黄芩黄连汤
解表清里
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协热下利证
身热下痢,苔黄,脉数。
炙甘草;葛根先煎;清热升阳止痢;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协热下利证基础方
7.2解表攻里
大柴胡汤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第一章解表剂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渗透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桂枝杏仁(各6g)甘草(3g)【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君药麻黄,臣药桂枝,佐药杏仁,使药甘草(兼佐药)配伍特点:一为麻、桂相须,开腠畅营,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大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2g) 桂枝甘草杏仁(各6g) 石膏(12g)生姜(9g)大枣(3g)【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芍药(9g)细辛、干姜、甘草(6g)桂枝(9g)五味子(6g)半夏(9g)【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君药麻黄桂枝臣药干姜细辛佐药五味子芍药半夏佐使炙甘草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g)【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咽干,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君药桂枝臣药芍药佐药姜枣佐使炙甘草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6g)生姜(9g)甘草(6g)大枣(3g)葛根(12g)【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桂枝汤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厚朴杏仁(6g)【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桂枝加桂汤《伤寒论》【组成】桂枝(15g)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方剂学重点

方剂学重点

《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著。

载方323首。

创造性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被誉为“方书之祖”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辑入简、便、效、廉之单方、验方。

《刘涓子鬼遗方》载方140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是研究唐以前医学的重要文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载方297首,后经160多年的多次重修,增补至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开后世方论之先河,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是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理论的专著。

明朱肃编《普济方》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方书。

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中明确提出治法,将诸多治法概括成“八法”。

“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君、臣、佐、使”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麻黄汤:【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特点:1.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力峻桂枝汤: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枣姜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此为功。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桂枝+白芍: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的基本结构。

生姜+大枣:补脾和胃,调和营卫。

“为仲景群芳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为桂枝汤九味羌活汤:【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口苦微渴)配伍特点:“分经论治”的思想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温肺化饮解表寒。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精修)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精修)

中医方剂学总论一、方从法出:根据所立治法选方或组方二、常用治法1.汗法(表证)2.和法(分消上下)3.下法(疗效快)4.消法(疗效慢)5.吐法6.清法7.温法8.补法三、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加减的变化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2.药量增减的变化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3.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人参汤1、解表剂辛温解表1、麻黄汤—发汗峻剂【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两个药对调和营卫)【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用法】温服、温覆【用量】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1:13、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防风、细辛、苍术、白芷、川芎、黄芩、生地、甘草(防止秦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

——防、芷、芩、芎、苍、草、地、细、羌9 味药)【配伍意义】黄芩+生地【兼清里热】【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风、寒、湿、热】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表现湿邪),口苦而渴(表现热邪),苔白,脉浮。

分经论治:羌活—太阳、白芷—阳明4、小青龙汤:【组成】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白芍,五味子,炙甘草(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意义】①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敛阴益营。

体现“散中寓收”②温化寒饮的固定配伍:姜辛五味法辛凉解表1、银翘散——辛凉平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君药:金银花、连翘)【主治】温病初起【配伍意义】荆芥穗、淡豆豉属“去性存用”之法,也称“制性取用”。

本方重在透表。

2、桑菊饮——辛凉轻剂【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剂重点完整版

方剂重点完整版

方剂组成功用主治1.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大枣、生姜、炙甘草【桂枝:芍药=1:1】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小青龙汤: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喘,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疲,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止嗽散:组成: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陈皮、炙甘草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咽痒,咳痰不爽,舌苔薄白,脉浮缓。

辛凉解表银翘散:组成: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牛蒡子、竹叶、荆芥穗、淡豆豉、苇根、生甘草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桑菊饮: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苇根、甘草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咳逆气急,甚则鼻煽。

扶正解表败毒散:组成:羌活、独活、川芎、柴胡、桔梗、枳壳、前胡、茯苓、甘草、薄荷、生姜、人参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胸膈痞满。

“逆流挽舟”麻黄细辛附子汤组成:麻黄、附子、细辛功用:助阳解表主治: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预寐。

方剂学重点方解

方剂学重点方解

制约附子温燥之性
第十六页,共21页。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君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湿 化
臣 橘红—理气燥湿,和胃祛痰

茯苓—健脾渗湿
理 气
佐 生姜—降逆和胃,温化痰饮,制半夏之毒

乌梅—收敛肺气

使 甘草—调和药性,益气健脾
第十七页,共21页。
温阳补血 散寒通滞
阳和汤
君 熟地—滋阴补血,填精益髓 鹿角胶—补肾助阳,强壮筋骨
臣 姜炭—温中,破阴通阳 肉桂—入营分,温通血脉
佐 麻黄—宣通经络,发越阳气 开泄腠理,散寒
白芥子—祛寒痰湿滞,可达皮里膜外 甘草—调和诸药,解毒
第十八页,共21页。
化瘀生新 温经止痛
生化汤 《傅青主女科》
君 全当归—养血活血,化瘀生新 臣 川芎、桃仁—活血行气 佐 炮姜(小量)—温经散寒止痛
量小防止燥热耗伤阴血
佐 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
使 甘草—调和诸药 与芍药缓急止痛; 与枳实降泄而不伤气
第四页,共21页。
半夏泻心汤
寒热平调 散结除痞
君 半夏—散结除痞,降逆止呕 臣 干姜—温中散寒
黄芩、黄连—泻热开痞

寒 热 平
开 苦 降
佐 人参
调 甘温益气以补脾虚;
补 泻
大枣
防夏、姜辛热伤阴;

甘草 防芩、连苦寒伤阳


佐 丹皮—泻阴分伏火,退无汗骨蒸
第八页,共21页。
温中散寒 补气健脾
理中丸
君 干姜—温中祛寒,扶阳抑阴 臣 人参—补中益气 佐 白术—燥湿健脾 使 炙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
第九页,共21页。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用法用量、功效及适应症等内容的学科。

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由多种药物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在方剂学中,有一些重点方剂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对治疗各种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对方剂学的重点方剂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方剂学知识。

一、四物汤四物汤是一味温经活血、通络止痛的经典方剂,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组成。

主治血虚经络不畅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等症状。

四物汤具有滋补血气、调经止痛的作用,被广泛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二、桂枝汤桂枝汤是一味温经解表、扶正宣通的经典方剂,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主治表里不和、经气郁滞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体痛等症状。

桂枝汤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初期风热感冒等疾病。

三、通草四物汤通草四物汤是一味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经典方剂,由当归、川芎、通草、川芍组成。

主治经络瘀阻、气血不畅所致的痛经、闭经、乳房胀痛等症状。

通草四物汤具有行气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痛经、不孕症等疾病。

四、逍遥散逍遥散是一味理气和胃、疏肝解郁的经典方剂,由枳壳、白芍、茯苓、甘草等组成。

主治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满、情绪不宁等症状。

逍遥散具有疏肝理气、和胃开郁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郁证导致的各种疾病。

五、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味补益脾胃、健脾和胃的经典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四君子汤具有健脾益气、补益中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疾病。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到此结束,通过对上述方剂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方剂的主治疾病、药物组成以及药理作用,对于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方剂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入理解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应用规律,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应用能力,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方剂学笔记整理(终极版)

方剂学笔记整理(终极版)

方剂学笔记整理(终极版)方剂学重点总结,尤其为准备考试的同学准备,有重点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证,以及重要方剂的方解、用法,临床表现等等、并有标记考点、重点、帮助大家复习、准备考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考个好成绩!!方剂学重点整理总论部分1、一些重要的方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总论部分《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某方剂的特殊用法/某方剂的功用、主治证、临床表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某方剂配伍某味中药的意义/《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方剂配伍某类中药的意义/《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某章方剂的分类/2、方剂的基本结构-方解★/☆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涵义: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方剂变化形式:i.药味加减的变化-------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ii.药量加减的变化------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iii.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理中汤4、方剂与治法关系:i.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5、常用治法:汗法:麻黄汤吐法:瓜蒂散下法:大承气汤和法:逍遥散温法:理中丸清法:白虎汤消法:保和丸补法:四君子汤方剂比较/各论部分1、解表剂(汗法)分为辛温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辛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扶正解表剂—(人参)败毒散★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完整版)方剂学一类方总结

(完整版)方剂学一类方总结

方剂学组成见方解和方歌绪言1.方剂:在中医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2.方剂学的概念: 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3.方剂学的发展简史:1)先秦时期: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全书共有医方283个,涉及临床各科病证100余种。

诸方用药242种,有不少品种是《神农本草经》中所未收载的。

2)两汉时期:(1)方剂学的基础理论,主要集中地反映在《黄帝内经》的七篇大论之中。

此书在治则和治法方面,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谨察阴阳,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治求期属”以及整体治疗、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有关治则的理论。

书中总结的大量治法内容无一不是后世立法组方的理论基础;在制方的基本结构方面,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并对君药、臣药、佐使药的含义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为使。

”此书虽是专门阐述中医基本理论的经典之作,还有13首方剂(2)张仲景以《内经》理论为基础,完成了当代最高水平的临床巨著——《伤寒杂病论》。

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

此书经晋•王叔和及宋•林亿等先后整理编辑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之得以广为流传。

《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和略》载方245首,不计两书并见的重复方,计有323个方剂。

《伤寒杂病论》历来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3)魏晋南北朝时期:《肘后备急方》(《肘后救卒方》),为东晋著名医家葛洪所撰。

4)隋唐时期:( 1)《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医药大家孙思邈的力作。

《千金要方》共30卷,132门,载方5300余首。

《千金翼方》亦为30卷,载方2200余首,用以羽翼前书。

( 2)《外台秘要》唐代又一部大规模的方书和临床医学著作。

全书计40卷,1104门,收方6800余首。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重点内容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姜,蔓荆芥防芎秦艽。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姜五味。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

百部紫菀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阳明热盛入母膏。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柴葛解肌姜枣膏,羌草桔梗芩芷芍。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升麻葛根草芍药,解肌透疹此方良。

方剂学_重点方速记

方剂学_重点方速记
配伍特点:肺卫同治治肺为主;辛散配以苦降,体现了辛凉微苦之法称为辛凉轻剂
使用注意:风寒咳嗽不宜使用本方药材质地轻清气味芳香不宜久煎
麻杏石甘汤
君:麻黄石膏
臣:杏仁
佐:炙甘草
使:炙甘草
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使用注意:阴虚血少者忌用本方
蒿芩清胆汤
君:青蒿黄芩
臣:竹茹半夏滑石赤茯苓
佐:青黛枳壳陈皮
使:甘草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3],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配伍特点:透、清、利三法并用,分消湿热;胆胃同治,清胆为主
仙方活命饮
君:金银花
臣:当归赤芍乳香没药陈皮
佐:白芷防风穿山甲皂刺
贝母花粉
使:甘草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痈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配伍特点:清疏并用,清热解毒为主,气血津同治,凉血活血为主
使用注意:阳证臃肿初起,脓未成、脓成未溃者均可使用,脓已经溃或者阴证溃疡则禁用
导赤散
君:生地木通
臣:竹叶
佐:生甘草
使:生甘草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3]。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症见溲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配伍特点:清心与利水同用,利水与滋阴兼顾,使得滋阴而不恋邪,利水而不伤阴
使用注意:木通苦寒,生地阴柔寒凉,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泻白散
逍遥散
君:柴胡

方剂学重点方

方剂学重点方

4.2 清营涼血 1.清营汤★ 《温病条辨》 清营解毒, 身热夜甚, 口渴或 犀角(水牛角代) 、生地、 透热养阴 不渴,神烦少寐, 元参、 竹叶心、 麦冬、 丹参、 谵语目喜开, 或闭 黄连、银花、连翘 不一,斑疹隐隐, 舌绛干,脉数 清热解毒, 身热谵语, 斑色紫 犀角 (水牛角代) 生地、 芍 、 凉血散瘀 黑, 吐血, 便血衄 药、 丹皮 血,尿血,舌绛, 脉数 泻火通便, 身热口渴, 胸膈烦 清上泄下 热, 面赤唇焦, 口 舌生疮, 咽痛, 吐 衄,便秘溲赤 清热解毒, 恶寒发热, 咽喉不 疏风散邪 利, 舌燥口渴, 头 面红肿痛, 目不能 开, 舌红苔黃, 脉 浮数有力 疏风解表, 憎寒壮热无汗, 头 清热通便 目昏眩,目赤睛 痛, 口苦舌干, 咽 喉不利,涕唾稠 粘, 便秘溲赤, 舌 苔黄腻,脉数有 力.疮疡肿毒,肠 风痔漏, 鼻赤瘾疹 (淸营)翘黄地竹犀丹麦 银元。 (淸营)娇皇帝住西单卖 银元。 犀地牡丹芍, (清热凉血 好)。 西地牡丹少, (清热凉血 好)。
普济消毒饮 P 大头瘟 《东垣试效方》
防 风 通圣 散 P 《宣明论方》
风 热 壅 盛,表里 俱实证
仙方活命饮 P 《校注妇人良 方》 2.黃连解毒汤 ★(无配伍) 《外台秘要》
93576373.doc
痈疡肿毒 初起
清热解毒, 红肿焮痛, 身热凛 金银花、 白芷、 贝母、 防风、 消肿潰堅, 寒,苔薄白或黃, 赤芍、当归尾、甘草、皂角 活血止痛 脉数有力 刺、制穿山甲、天花粉、乳 香、没药、陈皮 泻火解毒 大热烦躁, 错语不 眠, 口燥咽干, 吐 衄, 发斑, 痈肿疔 毒, 舌紅苔黃, 脉 黄连 栀子 黄芩 黄柏
柴葛解肌汤 Z 《伤寒六书》
感 冒 风 寒,郁而 化热证
升麻葛根汤 Z 《闫氏小儿方 论》

《方剂学》方解(图表)

《方剂学》方解(图表)

绪言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三、方剂的组成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2)药量加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各论1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桂相伍,(君)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有峻汗之功。

(臣)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

(佐)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夏—降逆化痰,和胃止呕。

虽辛温,但与大量麦冬配伍,燥性

被制而降逆之功犹存,且麦冬

得半夏滋而不腻,相反相成。

使 甘草—调和诸药


佐 丹皮—泻阴分伏火,退无汗骨蒸
理中丸
温 中

散 寒

补佐 气
健 脾
使
干姜—温中祛寒,扶阳抑阴 人参—补中益气 白术—燥湿健脾 炙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



君 吴茱萸—温胃散寒
汤温 中
温暖肝肾
补 虚
降逆止呕
降 臣 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逆 止 佐 人参—补脾益气 呕
使 大枣—益气补脾,调和诸药
桂枝—既外解太阳之表,

又内助膀胱温阳化气以行水
真武汤
君 附子—温肾助阳,散寒止痛
温 臣 茯苓—淡渗利水

白术—健脾燥湿

水 佐 生姜—温胃散寒行水
白芍—利小便行子温燥之性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君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湿
臣 橘红—理气燥湿,和胃祛痰


茯苓—健脾渗湿
大枣—益气滋脾,助白芍和营
营 卫 使 甘草—调和诸药 与桂枝辛甘化阳实卫
与芍药酸甘化阴和营

柴 胡
君 柴胡—透泄与清解少阳之邪,

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
和 臣 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半夏
少 阳佐
生姜 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 益气健脾,
大枣
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
一者取其益气防邪内传
使 炙甘草—助参枣扶正,调和诸药
生甘草-清热,和中缓急, 调和诸药
平胃散
燥 君 苍术—善燥湿健脾,降浊和胃
湿
运 臣 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行 佐 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和 使 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五苓散
利 君 泽泻—利水渗湿,清热

渗 臣 猪苓、茯苓—淡渗利水渗湿
湿 温 佐 白术—健脾燥湿


补 泻
结 除 痞
大枣 防夏、姜辛热伤阴; 兼
甘草 防芩、连苦寒伤阳

使 甘草
调和诸药
龙胆泻肝汤
君 龙胆草—上清肝胆实火,下除下焦湿热
臣 黄芩、山栀—泻肝火,燥湿 木通、车前、泽泻—清热利湿
引火下行
引湿热外出 防肝胆实火伤阴 佐 生地、当归—养血益阴 防苦燥利水伤阴
柴胡—疏肝理气,引药入肝胆经
使 甘草—缓苦寒,防伤胃,调和诸药
{麻黄汤}
发 君 —发汗解表, 汗
解 臣 —发表, 表
佐 杏仁— 降肺气平喘


与麻黄伍用一宣一降

以复肺气之宣降
喘 佐使 炙甘草—缓麻桂峻烈之性
调和诸药
{桂枝汤}
解 君 桂枝—解肌发表,散在表之风寒(调卫)
肌 发

白芍—益阴敛营,固外泄之营阴(调营)
表 佐 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且和胃止呕
调 和
清 胃
散 君:黄连—清胃热
臣:升麻—清热解毒,升而能散
清 胃
宣达郁遏之伏火,“火郁发之”
凉 血
佐:生地 清热 滋阴,止血
丹皮 凉血 散瘀,凉血不留瘀
当归—养血和血,消肿 使:升麻—引经
青蒿鳖甲汤
臣 生地—滋阴,凉血
知母—滋阴,降火

阴 透 君 鳖甲—滋阴退热,入络搜邪
先 入

青蒿—清热透络,引邪外出
理 佐 生姜—降逆和胃,温化痰饮,制半夏之毒
气 和
乌梅—收敛肺气
中 使 甘草—调和药性,益气健脾
阳和汤
温 君 熟地—滋阴补血,填精益髓

鹿角胶—补肾助阳,强壮筋骨
补 臣 姜炭—温中,破阴通阳

肉桂—入营分,温通血脉
散 佐 麻黄—宣通经络,发越阳气

开泄腠理,散寒
通 滞
白芥子—祛寒痰湿滞,可达皮里膜
四君子汤
人参 益气健脾养胃

益 气
白术
燥湿健脾

健 脾
茯苓
渗湿,健脾

甘草 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使
四物汤
熟地
滋补营血

补 血
当归
补血和血


白芍

养血柔肝

川芎
活血行气
酸枣仁汤
清君 热 除臣 烦 养 血佐 安 神使
酸枣仁-养肝血,宁心安神 茯苓-宁心安神 知母-滋阴清热 助安神除烦
川芎-调肝血,疏达肝气

甘草—调和诸药,解毒
生化汤 《傅青主女科》
化 君 全当归—养血活血,化瘀生新 瘀
生 臣 川芎、桃仁—活血行气 新

佐 炮姜(小量)—温经散寒止痛

量小防止燥热耗伤阴血


使 甘草—调和诸药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君 麦门冬—养肺胃之阴,清肺胃之虚火
滋 养 臣 人参、甘草 肺 佐 粳米、大枣 胃
益气养胃,培土生金


散 君 柴胡—升发阳气,透邪外出,疏肝解郁

邪 解
臣 白芍—敛阴养血柔肝

疏 佐 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

理 脾
使 甘草—调和诸药
与芍药缓急止痛;
与枳实降泄而不伤气
半夏泻心汤
君 半夏—散结除痞,降逆止呕

寒 臣 干姜—温中散寒 热
寒开 热苦
平 黄芩、黄连—泻热开痞
平降
调 散 佐 人参
调 甘温益气以补脾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