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地弓形虫2

合集下载

09刚地弓形虫

09刚地弓形虫
高;淋巴结穿刺常用于考核疗效。肝、脾 穿刺检出率高,但不安全。 B.皮肤活组织检查。 C.也可选用体外培养查前鞭毛体及动物接种
法查无鞭毛体等方法。
• 免疫学检查
可用ELISA、IHA等协助诊断。
Introduction to Leishmania donovani
防治原则 PREVENTION AND CURE
Introduction to Toxoplasma gondii
实验诊断
------弓形虫病原学检查成功率低,临床多用免疫 学诊断。
• 病原学检查 可取脑脊液、渗透液、体腔液或组织 穿刺物涂片检查。也可用动物接种、细胞培养等 方法查滋养体。
• 免疫学试验 常用IHA、ELISA试验检测循环抗体 协助诊断。
集合体。见于急性感染期。
(3)包囊:宿主细胞内若干滋养体的集合体,集
合体外有一层囊壁。见于慢性感染期。
Introduction to Toxoplasma gondii
生活史(LIFE CYCLE)要点
(1)猫是终末宿主,许多哺乳动物及人均为中间宿主。
(2)弓形虫在猫肠上皮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及有性生殖而 形成囊合子,并随粪便排出。 (3)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在急性期形成假包囊,不断 胀破有核细胞释放速殖子;在慢性期则形成包囊,缓慢胀 破有核细胞释放缓殖子。 (4)弓形虫各期均有感染性,人的感染主要来源于动物肉 类,也可因食入猫排出的囊合子而感染。 (5)弓形虫可在终末宿主之间、中间宿主之间、中间宿主 与终末终主之间传播。
Int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oduction to Leishmania donovani
杆状。
• 前鞭毛体 梭形,胞核居 中部,动基体位虫体前端, 基体在动基体之前,并由 此发生一根鞭毛。

刚地弓形虫课件

刚地弓形虫课件
3、 刚地弓形虫的感染宿主为: A. 人 B. 哺乳动物 C. 鸟类 D. 以上都是
2、 刚地弓形虫感染普遍的原因是什么?(6点)
4、 刚地弓形虫的实验诊断: A.主要以检查血液包囊为主 B.主要以动物接种试验为主 C.主要以体外培养试验为主 D.病原学检查成功率低, 多采用免疫学诊断 E.以上都不是
假包囊:
圆形或椭圆形,透明囊壁,内含2个孢子囊, 每个孢子囊内含4个新月形子孢子。卵囊是 有性生殖的产物,而包囊是无性生殖的产物。
卵囊:
速殖子(tachyzoite)
假包囊(pseudocyst)
包囊(cyst)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卵囊(oocyst)
02
刚地弓形虫 卵 囊 包 囊 滋养体
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
单击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1908年法国学者Nicolle在突尼斯的一种啮齿动物刚地梳趾鼠的肝脾单核细胞内发现,其滋养体呈弓形,故名弓形虫。
弓形虫寄生在人及其他多种哺乳动物除红细胞外的几乎所有有核细胞内,引起人兽共患的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孕妇在孕期感染可致流产、早产、死胎 、畸胎;后天感染常损害脑、眼等多种脏器,引起脑炎、癫痫、精神异常等。我国首例弓形虫感染是钟惠澜1957年从猫和兔中发现,续后江西医学院谢天华教授1964年在人体进一步证实。
感染方式多种,如经口、胎盘、输血感染。此外在尿液、精液、唾液眼分泌物均找到弓形虫 。
寄生部位特殊,于有核细胞内,在人体可侵入多种脏器与组织,其导致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无特异性,仅靠临床症状较难诊断。
生活史各阶段均能感染人。
中间宿主广泛,除哺乳类外,如鱼类、鸟类、爬行类均可感染,在鸡蛋中也有弓形虫。

第二章 原虫--刚地弓形虫

第二章 原虫--刚地弓形虫

第二章原虫第六节刚地弓形虫属于孢子纲,真球虫目,弓形科。

是由一法国学者首先在刚地梳趾鼠单核细胞内发现,虫体呈弓形,故而得名。

引起的疾病称弓形虫病,人和动物均可感染,是人兽共患病。

一.形态弓形虫发育全过程有5个不同形态阶段: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卵囊①~②阶段寄生在中间宿主(人和各种动物)的有核细胞内;③~⑤阶段寄生在终宿主(猫科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内)1.滋养体:在中间宿主有核细胞内发育的阶段,因繁殖速度快,又称速殖子。

弓形。

被寄生的细胞内以二分裂法、二芽殖法、裂体法繁殖。

当多个速殖子聚合在细胞内时形成所谓的假包囊。

速殖子繁殖多时,即可挤破细胞,有时可进入血流,侵犯其他组织细胞。

2.包囊:仍是在中间宿主细胞内形成,是在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速殖子繁殖速度减慢,形成包囊。

形态:圆形或椭圆形;外有一层具弹性坚韧的囊壁包住,内含数个至数百个滋养体,包囊内滋养体也称缓殖子。

包囊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破裂,缓殖子重新侵患新细胞。

3.裂殖体:在猫科动物小肠绒毛细胞内发育增殖而形成。

形态:长椭圆形,裂殖子形如新月,4.配子体:在小肠上皮细胞内,裂殖体破裂,裂殖子侵犯新的上皮细胞,又形成新的裂殖体5.卵囊:见于猫粪便中。

形态: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12μm。

囊壁:光滑、透明,两层。

内含物:为二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4个子孢子。

未成熟的卵囊仅见一个孢子囊,约10天左右发育到成熟卵囊。

成熟卵囊也有内含4个孢子囊的。

二.生活史1.生活史过程需要二个宿主:终末宿主:猫科动物——①有性生殖阶段;②无性生殖也进行——即裂体增殖。

中间宿主:非常广泛。

哺乳类(包括人、猫均可)、爬行类、两栖类、鸟类2.人体的感染:感染阶段:①成熟卵囊(子孢子);②假包囊(速殖子);③包囊(缓殖子)。

均有一定的抵抗力,尤以包囊、卵囊具囊壁更强。

感染途径:①食入污染了卵囊的食物②食入含有包囊或假包囊的未煮熟的各种动物的内脏、奶制品、蛋类等③先天性感染:母体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即血中束殖子可进入血液中传播。

刚地弓形虫2

刚地弓形虫2

刚地弓形虫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Nicolle & Manceaux,1908)是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由法国学者Nicolle及Manceaux在刚地梳趾鼠(Ctenodactylus gondii)单核细胞内发现,虫体呈弓形,命名为刚地弓形虫。

该虫呈世界性分布,人和许多动物都能感染,引起人畜共患的弓形虫病,尤其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可造成严重后果,属机会致病原虫(opportunistic protozoan)。

一、形态弓形虫发育的全过程,可有5种不同形态的阶段:即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

1、滋养体:是指在中间宿主在核细胞内营分裂繁殖的虫体,又称速殖子(tachyzoite)。

游离的虫体呈弓形成月芽形,一端较尖,一端钝圆;一边扁平,另一边较膨隆。

速殖子长4~7µm,最宽处2~4µm。

经姬氏染剂或瑞氏染剂染色后可见胞浆呈蓝色,胞核呈紫红色。

核位于虫体中央,在核与尖端之间有染成浅红色的颗粒称副核体。

游离虫体能在螺旋式转动。

细胞内寄生的虫体呈纺锤形或椭圆形,可以内二芽殖、二分裂及裂体增殖三种方式不断繁殖,一般含数个至十多个虫体。

被个被宿主细胞膜包绕的虫体集合体称假包囊(pseudocyst),增殖至一定数目时,胞膜破裂,速殖子释出,随血流至其它细胞内继续繁殖。

电镜下,速殖子表膜由两层组成,外层包绕整个虫体,在侧缘向内凹陷而成胞口样微孔,内层稍厚,在前端、侧端和后端有类锥体(conoid)及极环(polar ring)。

类锥体是由一组或几组向上旋曲而中空的弓形线组成。

棒状体(rhoptry)8~10条呈球棒状,为腺体样结构,是类锥体向后延伸的部分。

胞核位于虫体后半部,核仁位置不定,高尔基体常位于核的前沿凹陷处,呈膜囊样结构;线粒体一至数个;虫体还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溶酶体和核糖体。

当虫体进行内二芽殖分裂时可见到:虫体内细胞器消失,胞核的前沿分裂成2个突起物,逐渐伸展形成2个子核,恢复所有细胞器,虫体分裂成2个虫体。

刚地弓形虫卡氏肺孢结肠小袋纤毛虫

刚地弓形虫卡氏肺孢结肠小袋纤毛虫

• 宿主免疫功能状态 • 症状,病程,愈后与被侵宿主组
织器官相关
(二)临床
—— 先天性弓形虫病 刚地弓形虫卡氏肺孢结肠小袋纤毛虫
• 母亲孕期感染,约50%胎儿受染
• 孕期前3个月感染,症状尤重,可 致流产、早产、死产或脑积水、小 脑畸形、小眼畸形等胎儿畸形,还 会增加妊娠的合并症
• 受染胎儿
• 出生时出现症状刚地/弓畸形虫形卡氏者肺孢,结肠小死袋纤亡毛虫率12% • 存活者,80%精神障碍,50%视力障碍 • 隐性感染,数月— 数年 — 成年,出现症状 • 典型表现:脑积水,大脑钙化灶,视网膜脉
7. 寿命:数月、数年、甚至终身
小结:
1. 感染阶段多:卵囊、包囊、假包囊、滋养体 刚地弓形虫卡氏肺孢结肠小袋纤毛虫
2. 寄生的组织部位多:所有有核细胞,特别是脑、 淋巴结、肌肉、心、肝、肺等
3. 中间宿主多:除人外,140多种哺乳动物,鸟 类,鱼类
4. 繁殖方式多:内二芽殖、二分裂、裂体增殖、 孢子生殖(无性); 配子生殖(有性)
关注高危人群
• 易患弓形虫病者
刚地弓形虫卡氏肺孢结肠小袋纤毛虫
• 隐性感染易转化为急性/亚急性者
• 高危人群
• 恶性肿瘤 • 施行器官移植 • 长期接受放射治疗 • 应用免疫抑制剂/细胞毒剂 • 先天性免疫缺陷者 • AIDS等
四、实 验 诊 断
刚地弓形虫卡氏肺孢结肠小袋纤毛虫
1. 病原学:确诊
• 包囊形成与转归
刚地弓形虫卡氏肺孢结肠小袋纤毛虫
宿主免疫功能正常

存活
速殖子增殖减缓
活化
虫体分泌形成囊壁

破裂
缓殖子释出
在中间宿主体内
刚地弓形虫卡氏肺孢结肠小袋纤毛虫

刚地弓形虫

刚地弓形虫

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Introduction1.Toxoplasma gondii 是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因其滋养体形似弓形而得名。

2.其分类地位是:Kingdom Protista>Subkingdom Protozoa>PhylumApicomplexa>Class Sporozoa>Order ?>Family Toxoplasmatidae> Toxoplasma gondii3.该虫呈世界性分布,可感染鸟类、鱼类、哺乳动物和人,引起Toxoplasmosis.人群平均感染率33%,有5亿人抗体阳性。

我室血清学检查数据显示重庆地区孕妇抗体阳性率20%以上。

4.Morpholog y Trophozoite (tachyzoites and bradyzoites)In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 Slide shows endozoites exposed to antibody containing serum and then treated with fluorescein conjugated anti-human globulin. There is a zone of light green fluorescence around each organism. The cytoplasm appears reddish as it was counterstained with Evan's blue. ×1000. Enlarged by 5.4.In the centre is a macrophage filled with endozoites. This stage is also known as the pseudocyst. Giemsa stain. ×1000. Enlarged by 9.6.A ruptured macrophage which has liberated endozoites. Many are still lying close to the macrophage nucleus. Giemsa stain. ×1000. Enlarged by 9.6.A ruptured macrophage with the endozoites dispersed in the background. Some parasites are undergoing division. The large dense body is the macrophage nucleus. Giemsa stain. ×1000. Enlarged by 5.4.A macrophage containing endozoites and some free endozoites, stained with acridine orange. The cytoplasm of the endozoites consisting mostly of RNA takes up a red color and the nucleus consisting mainly of DNA takes up a yellowish green color. ×1000. Enlarged by 5.4.Intracellular tachyzoites of Toxoplasma gondii.Freshly passed Toxoplasma oocysts. Most of the oocysts have a single spororblast. Interference contrast. ×400. Enlarged by 5.4.Toxoplasma oocysts after incubation in vitro for 12 hours.Most of the oocysts have now sporulated. Interference contrast. ×400. Enlarged by 23.4.Toxoplasma cyst from mouse brain. The cyst has partly detached from the brain tissue. Phase contrast. ×400. Enlarged by 5.4.Toxoplasma cyst from mouse brain.The cyst has completely detached from the brain tissue. Phase contrast. ×400. Enlarged by 5.4.Toxoplasma cyst from mouse brain.Showing the argyllophilic nature of the cyst wall after silver staining. This is the best method for demonstration the cyst wall. ×1000. Enlarged 5.4.Toxoplasma cyst from mouse brain. Showing the PAS positive cystozoites. The cyst wall is faintly visible. This is the best method for demonstrating the cystozoites. ×1000. Enlarged by 5.4.Toxoplasma cyst from mouse brain after H and e stain.The cyst wall is faintly visible and the nuclei appear as dark bodies inside the cyst. ×1000. Enlarged by 5.4. Life Cycle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1 Infective stage:(1) Oocyst in feces of cat(2) cyst or pseudocyst in muscle of animals.2 感染方式和途径经口感染。

刚地弓形虫检验及临床意义

刚地弓形虫检验及临床意义

刚地弓形虫检验及临床意义
一、正常值
刚地弓形虫寄生于细胞内,且无组织器官选择性,病原检查较为困难,直接涂片法阳性率较低。

多采用免疫学方法进行血清学检查。

正常人血清抗弓形虫抗体(IgG类、IgM类)为阴性。

二、影响因素
1、试剂从冰箱取出后应恢复至室温(18~25℃)。

2、不同厂家、批号的试剂不可混用。

3、标本应避免溶血、脂血。

三、临床意义
1、弓形虫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由猫与其他宠物感染人的可能性较大。

后天感染轻型者常无症状,但血清中可查到抗体;重型者可有各种症状,如高热、肌肉和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

2、通过胎盘宫内感染可导致流产、早产、死胎和各种异常,患儿出生后可表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及眼及内脏的先天损害。

3、由于弓形虫在人体细胞内可长期存在,故检测抗体一般难以区别现症感染或以往感染,可根据抗体滴度的高低以及其动力学变化加以判断。

血清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

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提示既往感染。

如在新生儿体内检测到血清抗弓形虫IgM抗体,则表示其有先天的弓形虫感染。

刚地弓形虫[调研知识]

刚地弓形虫[调研知识]

优选分析
12
刚地弓形虫生活史图
优选分析
13
在中间宿主体内
卵囊 吞食 包囊
假包囊
子孢子 缓殖子 速殖子
血流 速殖子
假包囊(急性期) 包 囊(慢性期)
中间宿主:除人外,尚有多种哺乳动物(包括与人关 系密切的有牛、羊、猪、猫、鼠等),鸟类、鱼类、 爬行类。
优选分析
14
1、感染 :
(1)阶段: 卵囊、包囊、假包囊、滋养体。
弓形虫寄生在人及其他多种哺乳动物除红细胞
外的几乎所有有核细胞内,引起人兽共患的弓形虫 病(toxoplasmosis)。孕妇在孕期感染可致流产、 早产、死胎 、畸胎;后天感染常损害脑、眼等多 种脏器,引起脑炎、癫痫、精神异常等。当宿主免 疫功能低下时,往往引起严重的后果,如AIDS患者 中有 5-10%的人合并弓形虫感染。是重要的机会 致病原虫(opportunistic protozoan)。
人体寄生虫学
(Human Parasitology)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寄生虫学教研室
优选分析
1
优选分析
2
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
优选分析
3
引言(introduction)
1908年法国学者Nicolle在突尼斯的一种啮齿
动物刚地梳趾鼠的肝脾单核细胞内发现,其滋养体 呈弓形,故名弓形虫。
优选分析
21
三、致 病 (Pathogenic)
优选分析
22
(一) 致病阶段:
速殖子(急性期),包囊(慢性期)
(二) 致病机制:
1、虫体毒力:
(1) 强毒株(RH株)(急性感染) (2) 弱毒株(Beverly株)(多为隐性感染) (3) 弓形虫毒素有:

刚地弓形虫

刚地弓形虫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弓形虫呈世界性分布,具有广泛的宿主,猫科动物为其终宿主,人和许多脊椎动物为其中间宿主,可引起人兽共患的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

当人体感染弓形虫后,其免疫功能正常时常表现为隐性感染;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可造成严重后果,为目前医学上重要的机会性致病原虫,受到重视。

一、形态在弓形虫生活史中有五个不同形态阶段即速殖子、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其中对人体具致病或传染性的阶段为速殖子、包囊和卵囊。

1.速殖子(tachyzoite)主要寄生于中间宿主的有核细胞内,呈不对称的新月形,一端较尖,一端钝圆,一侧扁平,另一侧膨隆,大小约4~7μm×2~3μm。

用姬氏液染色后,可见核位于虫体中央偏后,呈紫红色,胞浆呈蓝色,在虫体靠尖端半部有染成浅红色的颗粒为副核体。

从有核细胞内逸出游离于体液或组织液中的速殖子能作螺旋式转动。

在细胞内寄生的虫体以内二芽、二分裂及裂体增殖等方式不断增殖,一般含有数个至十几个虫体,这个由宿主细胞膜包绕的虫体集合体称为假包囊(pseudocyst)。

2.包囊(cyst)包囊寄生于中间宿主组织内,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小至5μm,大的可至100μm 以上。

最外层为虫体分泌的一层富有弹性的坚韧囊壁,囊内为生长缓慢、不断增殖的缓殖子(bradyzoite),虫体的数量由数个至数千个,缓殖子在形态上与速殖子相似,但是虫体较小,核稍偏后。

包囊可在宿主组织内长期存活,在一定条件可破裂,释出的缓殖子又侵入周围的细胞形成新的包囊。

3.卵囊(oocyst)卵囊是随猫科动物的粪便排出体外,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约10~12μm, 有两层光滑透明的囊壁,囊内充满均匀的小颗粒。

成熟的卵囊多为椭圆形,大小约为9~11×11~14μm,内含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有4个呈新月形的子孢子。

二、生活史生活史要点:1.两个专一性(1)终宿主猫及猫科动物。

-刚地弓形虫 (2)

-刚地弓形虫 (2)
检测循环抗原:dotELISA、免疫渗滤实验等


五、流行 (epidermiology)

世界性分布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旋毛虫幼虫囊包的抵抗 力较强,能耐低温。晾 干、腌制、涮食等 生食或半生食受染的猪 肉占发病人数的90%以 上

我国旋毛虫病的地理分布
河南省旋毛虫病的地理分布
检查头数
2.幼虫移行期 (肠外期、肌型期)




新生幼虫进入横纹肌 临床表现 发热、眼睑或面 部水肿、过敏性皮疹、肌肉 酸痛、EOS增高等。 以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 头肌疼痛最明显。可有吞咽 困难、语言障碍。 可致肺炎、心肌炎、脑炎等, 可致死亡 此期病程:2周-2月以上
急性旋毛虫病病人
急性旋毛虫病病人
旋毛形线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
张进顺
分类

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 有腺纲(Adenophorea) 嘴刺目(Enoplida) 旋毛科(Trichinellidae) 毛形线虫属(Trichinella)
简史




1828年,Peacock 在伦敦进行尸检时首次在人体肌 肉中发现该虫 1835年,Owen描述了该虫的形态,并命名为旋毛虫 (Trichina spiralis 1895年,Railliet提出将旋毛虫的属名从Trichina改为 Trichinella,因为早在1830年Trichina 已被用于蝇的 一个属名 1881年,我国首次在厦门猪肉中发现此虫 1964年,在西藏林芝地区发现第1例人体旋毛虫病 此后在云南、西藏、四川、广西、湖北、河南、山西 、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先后发生数百起旋 毛虫病暴发,估计目前全国感染人数超过2000万

刚地弓形虫(2)

刚地弓形虫(2)
2.动物接种分离法 或细胞培养法查找滋养体。采用敏感的实验动物小白鼠,样本接种于腹腔内,一周后剖杀取腹腔液镜检,阴性需盲目传代至少3次;样本亦可接种于离体培养的单层有核细胞。动物接种和细胞培养是目前常用的病原查诊方法。
(二)血清学试验
鉴于弓形虫病原学检查的不足和血清学技术的进展,血清诊断已成为当今广泛应用的诊断手段。方法种类较多,主要有:
3.间接免疫荧光接体试验(IFA) 以整虫为抗原,采用荧光标记的二抗检测特异抗体。此法可测同型及亚型抗体,其中测IgM适用与临床早期诊断。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用于检测宿主的特异循环抗体或抗原,已有多种改良法广泛用于早期急性感染和先天性弓形虫病的诊查。
近年来将PCR及DNA探针技术应用于检测弓形虫感染,更具有灵敏、特异、早期诊断的意义。目前也开始试用于临床,限于实验室条件,国内尚不能推广应用。
2.流行环节
⑴传染源: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而猫及猫科动物则为重要传染源。人类只有通过垂直传播即通过胎盘才具意义。
⑵传播途径: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前者指胎儿在母体经胎盘血而感染;后者主要经口感染,可食入未煮熟的含弓形虫的肉制品、蛋品、奶类而得感染。曾有因喝生羊奶而致急性感染的报告。经损伤的皮肤和粘膜也是一种传染途径,实验室人员需加注意。此外,接触被卵囊污染的土壤、水源亦为重要的途径。国外已有经输血、器官移植而发弓形虫病的报导。节肢动物携带卵囊也具有一定的传播意义。
⑶易感人群:人类对弓形虫普遍易感,尤其是胎儿、婴幼儿、肿瘤和艾滋病患者等。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免疫缺陷者可使隐性感染复燃而出现症状。职业、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与弓形虫感染率有密切关系。
防治原则
防止弓形虫病流行重在预防。应加强对家畜、家禽和可疑动物的监测和隔离;对肉类加工厂建立必要的检疫制度,加强饮食卫生管理,教育群众不吃生或半生的肉制品,不养猫养动物;定期对孕妇作弓形虫常规检查,以防制先天性弓形虫病的发生。

刚地弓形虫ppt课件

刚地弓形虫ppt课件

斜视
斜视、脑瘫
斜视、弱智
弓形虫所致胎儿畸形
无脑儿
胎盘粘住头部
弓形虫所致胎儿畸形
脑膜膨出
巨结肠
弓形虫所致胎儿畸形
脊柱裂畸形
பைடு நூலகம்内脏外翻畸形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谢 谢 大 家
流行
接触受感染的猫等动物宿主
哪些因素
可致弓形虫感染
食入受污染的肉、奶、蛋 输血、器官移植 虫体经损伤的皮肤粘膜侵入
实验室偶然感染
弓形虫病广泛流行的原因
①生活史各阶段都具有感染性; ②中间宿主广泛;
③在终宿主之间、中间宿主之间以及终宿主与
中间宿主间均可互相传播;
④包囊在中间宿主组织内长期存在;
⑤卵囊排放量大,每天可排上亿个; ⑥滋养体、包囊和卵囊均具有较强抵抗力。
药物治疗
乙胺嘧啶
磺胺嘧啶
常用化疗药物
螺旋霉素
克林霉素
终宿主体内
包囊 假包囊 卵囊 猫食入 小肠腔 缓殖子 速殖子 子孢子 小肠上皮细胞 裂殖体 裂殖子 小 肠 上 皮 细 胞 裂殖体
合子 数代裂殖增殖
雌雄配子
雌雄配子体
裂殖子 小 肠 上 皮 细 胞 裂殖体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刚地弓形虫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机会致病性原虫, 寄生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宿主的有核细胞内,引起弓形虫
病(toxoplasmosis)。弓形虫病为人兽共患病。
猫科动物为终宿主,中间宿主广泛,主要是人和多种哺乳 动物。
麻雀 1900年, Laveran(拉费朗) 从麻雀体内观察到疑似今日 弓形虫的虫体.
中间宿主体内

刚地弓形虫

刚地弓形虫
16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三、致病
2 临床表现
(2)获得性弓形虫病
食入包囊、卵囊,或速殖子经皮肤、黏膜侵入而感染。
1)免疫力正常受染者:多为隐性感染,感染者一般无症状。弓形虫在细胞内 寄生,以包囊的形式出现,局部可有慢性炎症。
2)免疫力低下受染者出现急性弓形虫病,可引起:
的统称;
5
• 香蕉形或新月形,一端较尖,一端较圆,一边扁平,一边隆起;
• 速殖子长4~7 µm,最宽处2~4 µm。
• 核位于虫体中央。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一、形态
弓形虫滋养体
6
瑞氏染色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荧光染色
一、形态
2 假包囊
由于宿主的免疫功能低下,弓形虫
染色试验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四、实验诊断
3 影像学诊断 X线或CT等可显示脑部病变
脑弓形虫病
脑弓形虫病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24
肺弓形虫病
五、流行与防治
1 流行
弓形虫呈世界性分布,人和多种哺乳动物都可感染,人群感染率为 25%~50%,多数属于隐性感染。
27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五、流行与防治
2 防治
(1)治疗病人:乙胺嘧啶、磺胺类药物联合使用,孕妇应使用 螺旋霉素治疗。
(2)加强对动物的管理和肉类的检疫。 (3)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28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在体内的繁殖速度较快,形成的大量

人体寄生虫学刚地弓形虫

人体寄生虫学刚地弓形虫

刚地弓形虫概述简称弓形虫一种重要的机会性致病原虫引起人兽共患弓形虫病最早由法国Charles Nicolle在刚地鼠类单核细胞内发现因虫体呈弓形而得名形态5种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卵囊其中滋养体、包囊、卵囊与传播和致病有关速殖子缓殖子游离的弓形或香蕉形假包囊内的“假包囊”长4-7μm,宽2-4μm一端尖,另一端钝圆一边扁平,另一边较膨隆包括宿主细胞内寄生的虫体呈纺锤形或椭圆形以内二芽殖法不断繁殖,一般含数个至20多个虫体这个由宿主细胞膜包绕的虫体集合体称假包囊常见于急性期病人吉萨姆染色胞浆—蓝色胞核—紫红色位于虫体中央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100μm有一层弹性坚韧的囊壁内含数个至数千个滋养体该滋养体即“缓殖子”缓殖子形态与速殖子相似,但虫体较小,核稍偏后常见于慢性期病人可长期在组织内生存包囊和假包囊的区分?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0-12μm有两层光滑透明的囊壁成熟卵囊每个孢子囊有4个新月形的子孢子生活史概述全过程需要两宿主分别进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猫科动物体内完成有性生殖,也可进行无性生殖猫是弓形虫的终宿主兼中间宿主在人或其他动物体内只能完成无性生殖为中间宿主在终宿主体内的发育猫科动物是唯一终宿主猫食入弓形虫假包囊、包囊或成熟卵囊→速殖子、缓殖子或子孢子在肠腔逸出→侵入小肠上皮细胞进行裂体增殖→经数代增殖后,部分裂殖子发育为雌、雄配子体而进行有性生殖→形成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内含2个孢子囊是重要的感染阶段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猫粪中的卵囊/动物肉类中的(假)包囊被中间宿主吞噬→肠内逸出子孢子、速殖子或缓殖子→侵入肠壁经血或淋巴进入有核细胞细胞内寄生并扩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人感染弓形虫主要经口感染其次经胎盘感染偶尔经皮肤粘膜、输血或器官移植感染假包囊和包囊是中间宿主之间或中间宿主与终宿主之间相互传播的主要感染阶段要点寄生部位所有的有核细胞终宿主猫科动物中间宿主所有温血动物感染阶段卵囊包囊假包囊感染途径经口、胎盘、皮肤粘膜、输血或器官移植致病阶段假包囊(速殖子)包囊(缓殖子)致病机制速殖子是宿主急性感染的主要致病阶段包囊内缓殖子是宿主慢性感染的主要发育阶段弓形虫机会性致病的生物学基础速殖子和缓殖子的相互转换致病临床表现免疫功能正常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先天性感染者严重弓形虫病先天性获得性多为隐性感染,通常无症状主要—脑积水、无脑儿、小头畸形、脊柱裂、精神障碍、智力迟钝等其次为眼弓形虫病视网膜脉络膜炎、视神经炎和视力障碍等最为常见最常见的是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颌下、颈后淋巴结弓形虫脑病脑炎、脑膜炎、癫痫和精神异常等弓形虫眼病以视网膜脉络膜炎为多见隐性感染者若免疫受损可出现严重全身性弓形虫病多因并发弓形虫脑炎而死亡诊断病原学检查具有诊断意义,但检出率低方法直接涂片动物接种取急性期患者的脑脊液、体腔液或组织穿刺物等吉萨姆染色,镜检将待检样本接种于小鼠腹腔,一周后取腹腔液镜检血清学试验临床最常用主要有ELISA基因诊断使用PCR和DNA 探针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和有早期诊断价值主要方法确诊/有助诊断病原学检查阳性者可确诊免疫三项检查中有两项阳性者免疫功能低下病人除检测弓形虫抗体外,建议采用PCR和检测Cag的流行流行情况世界性分布,人和许多哺乳动物感染普遍流行特征感染阶段多卵囊、包囊、假包囊等具有感染性中间宿主广泛哺乳类、鸟类、鱼类和爬行类等循环传播方式多样终宿主之间中间宿主之间终宿主与中间宿主之间均可交叉传播终宿主排放卵囊量大、持续时间长在宿主体内生存时间长包囊和卵囊抵抗力较强流行环节传染源动物主要是猫科动物传播途径经口经胎盘、皮肤粘膜输血或器官移植易感人群人普遍易感胎儿、婴幼儿、肿瘤患者和免疫低下者易感防治治疗尚无特效药乙胺嘧啶、磺胺类药物对弓形虫有抑制作用药物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预防为主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严把口关,不吃生或半生肉、蛋和奶制品加强对家畜、家禽的检测和管理孕妇应避免与猫、猫粪和生肉接触,并定期做弓形虫常规检查。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1医学寄生虫——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机会致病原虫(opportunistic protozoa)某些寄生虫在健康宿主体内不表现明显致病,处于隐形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力受损时原虫出现异常增殖,致病力增加,可使患者致死。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弓形虫概述世界性分布人畜共患中间宿主—人和猫等温血动物终宿主——猫科动物形态(1)(中间宿主体内)人或温血动物有核细胞内速殖子:弓形,内二芽殖;胞内繁殖(假包囊)包 囊:有囊壁,内含大量缓殖子形态(2)(终宿主体内)猫科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内裂殖体:无性增殖配子体:雌雄配子受精卵囊:内含2个孢子囊,各含4个子孢子生活史(循环传播型)特点:两类宿主,两种生殖方式猫科动物为终宿主-配子生殖人或其它温血动物为中间宿主-无性生殖(包括猫科动物的有核细胞内)弓形虫的生活史卵囊(随粪便排出) → 子孢子 → 速殖子(假包囊)↑ (口入)(1)合子 (2) ↑ (4) 配子体 ↑ (3)裂殖体 包囊(缓殖子)↓ ↑裂殖子 (中间宿主人、猫等动物)1.终宿主→中间宿主:卵囊→子孢子2.终宿主→终宿主:卵囊→裂殖体3.中间宿主→终宿主:速殖子或包囊→裂殖体4.中间宿主→中间宿主:速殖子→包囊生活史要点感染期:卵囊,包囊,速殖子感染方式:垂直传播 - 胎盘水平传播 - 口入、输血、伤口等 (终宿主猫)寄生部位:淋巴结、脑、眼、肌肉、肝、心、肺等致病机制速殖子细胞内增生与破坏包囊累及重要脏器、组织代谢物等致变态反应获得性弓形虫病免疫功能正常时多数无症状(90%)少数可见:急性淋巴结炎视网膜脉络膜炎;罕见肺炎,肝炎,心肌炎,脑膜脑炎免疫功能缺陷时隐性感染激活,发病重症型,全身性感染,预后差临床类型:先天性弓形虫病四联症视网膜脉络膜炎脑积水脑钙化小头畸形实验室诊断病原学:组织体液活检,涂片染色动物接种分离、细胞培养、PCR测DNA。

免疫学:测抗体(IgG+:有感染;gM+:可能是新感染)测抗原、羊水测抗体流行传染源:猫、家畜和野生温血动物传播途径:人→(胎盘,输血)→人动物→(肉食品,水)→人动物→(食肉)→动物流行特点生活史多期均有传染性多传播途径多宿主、寄生部位中间宿主间可相互传播组织内包囊存活长,卵囊抗力大猫为主要传染源(粪便内卵囊污染)防治原则治疗患者:乙胺嘧碇,磺胺嘧啶螺旋霉素预防为主:不食未煮熟肉类/生菜严格个人卫生及食品卫生要求孕妇防止与猫接触、产前检查2医学寄生虫——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刚地弓形虫抗原基因SAG2的克隆、表达和纯化

刚地弓形虫抗原基因SAG2的克隆、表达和纯化

4 1 KD. We tr — l t n h w d i c u d r a t t a b t n i o o l s o d i e u s n b ot g s o e t o l e c wi rb i a t T x p a ma g n i s r m.T e h g e i l o l e e i h — h i h rye d c u d b
白 G TS G 。结论 S —A 2
得到 高效表达的 S G A 2抗原蛋白 , 为建立 弓形 虫病快速免疫诊 断试 剂盒打 下基础。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06 ( 0 7 0 - 0 - 10 -88 20 )6 0 8 5 0 0
关键词 : 刚地 弓形 虫; A 2 基 因表达 ;纯化 SG;
g td t n e pe s nv co GE 4 - .Af rdg s o t a ae oa x rsi e trp X-T 2 o t ie t nwi B mH n a e i h Ia dS l I,sre igp st erc mbn ns ce nn oiv e o ia t i
s q e c d we e i d c d f r e p e so e u n e r n u e o x r s in. T e c n iin o x e me twee o tmie h o d t f e p r n r p i z d. I s urf d y afn t o i t wa p ii b f i e i y c o tg a h n gu ah o e s p a o e s se hrmao r p y o l tt i n —e h r s y tm.Re u t SDS P s ls — AGE n iae h tt e tr e r ti sa o n i d c t d t a h a g tp o en wa r u d

刚地弓形虫概述

刚地弓形虫概述

4. 宿主 终宿主为猫科动物;中间宿主 为包括猫科动物、人在内的几乎所有恒温动 物及少数变温动物。
5. 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的配子生殖、无 性生殖的裂体生殖。其中配子生殖在猫科动 物的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完成;裂体生殖在 猫科动物的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或其它细胞、 其它动物(包括人)的有核细胞内完成。有 此可见弓形虫的生殖方式为世代交替。
防治原则
1.治疗病人 常用药物,乙胺嘧 啶、磺胺类药物联合使用,孕妇应使 用螺旋霉素治疗。
2.加强对动物的管理和肉类的检疫。 3.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生活史要点
1. 在人体内寄生部位及寄生细胞 弓形虫可 寄生于人体的几乎所有组织和器官;寄生于所有 的有核细胞。弓形虫属于细胞内寄生虫。
2. 感染期 卵囊、滋养体、包囊及假包囊。 3. 感染方式 Ⅰ、经口感染,感染期为卵
囊、滋养体、包囊及假包囊;Ⅱ、经伤口感染、 输血感染、胎盘感染、器官移植感染,感染期为 滋养体、包囊及假包囊内的速殖子和缓殖子。
致病
(1)先天性弓形虫病:经胎盘感染, 严重时可致流产、早产、死胎、畸形。
(2)后天获得性弓形虫病:多为隐性 感染,依不同的寄生部位,表现出不同 的临床症状 。
先天性弓形虫病
眼弓形虫病眼底病变
流行
弓形虫呈世界性分布,人和多种哺乳动物都可 感染,群感染率为25%~50%,多数属于隐性感染。
流行的原因是: 1.与养猫关系密切,卵囊的排放量大。 2.感染阶段多(如卵囊、包囊、假包囊、滋养体 等) 3.对中间宿主和寄生的组织细胞(任何有核细胞) 选择性不强。 4.可在中间宿主之间、终宿主之间、终宿主与中 间宿主间相互感染。 5.包囊在中间宿主组织内成活时间长,卵囊和包 囊对外界抵抗力强。 6.感染方式多而简单。

刚地弓形虫简介

刚地弓形虫简介

2、免疫学诊断
⑴ 染色试验(DT)
⑵ 间接血凝试验(IHA)
⑶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
⑷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3、基因诊断
PCR及DNA探针——灵敏、特异、早期诊 断
2021/8/22
31
八防治
重在预防:
⑴ 加强家畜、家禽的管理 ⑵ 严格肉类及制品的检疫 ⑶ 教育孕妇远离宠物——不养猫,不玩猫 ⑷ 做好产前检查
18
2、P22(SAG2)和P43(SAG3)
P22(SAG2)和P43(SAG3)在虫体胞膜位 置上与P30靠近,能协助P30使虫体迅速入侵。 用抗P22单克隆抗体,速殖子与宿主细胞共同 卵育,虫体在宿主细胞外堆积,延缓对宿主细 胞的附着。当抗体压力解除后,堆积的虫体侵 入细胞的活动力增强。
19
2 线粒体DNA
为环状双链,长度36kb,有一个10kb的反 向重复序列。编码虫体代谢过程中与呼吸链相 关的物质,还可能编码虫期转化的有关物质。
13
3 质体DNA
呈环状,大小为35kb,可能编码DNA依赖 的RNA聚合酶亚单位β和β’及核糖体RNA小亚单 位。
4 弓形虫RNA
主要有3个组分,分别为24S、19S和5S。
4、微线体蛋白
由弓形虫虫体前端散布在棒状体周围的微线体 分泌的、属于成员众多的家族蛋白质。在弓形虫粘 附、侵袭宿主细胞期间,虫体的滑行移动和侵入宿 主细胞都与信号分子介导的钙依赖激酶等调节、肌 动球蛋白作用微线体蛋白的释放有关。
分类:1、具有跨膜性质的微线体蛋白MIC2、6、7等
2、不具跨膜特性的可溶性黏附蛋白MIC1、3 、4、5等
8
4 配子体
配子体有雌雄之分: 雄配子体呈卵圆形,直径10um,成 熟雄配子体内含12-32个雄配子,雄配子 近似新月形,两端尖,长约3um。 雌配子体呈圆形,染色后呈深红色 ,较大的核,位于虫体一侧,雌配子体 发育成熟后,虫体略变大,可达1520um,称为雌配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刚地弓形虫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Nicolle & Manceaux,1908)是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由法国学者Nicolle及Manceaux在刚地梳趾鼠(Ctenodactylus gondii)单核细胞内发现,虫体呈弓形,命名为刚地弓形虫。

该虫呈世界性分布,人和许多动物都能感染,引起人畜共患的弓形虫病,尤其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可造成严重后果,属机会致病原虫(opportunistic protozoan)。

一、形态弓形虫发育的全过程,可有5种不同形态的阶段:即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

1、滋养体:是指在中间宿主在核细胞内营分裂繁殖的虫体,又称速殖子(tachyzoite)。

游离的虫体呈弓形成月芽形,一端较尖,一端钝圆;一边扁平,另一边较膨隆。

速殖子长4~7μm,最宽处2~4μm。

经姬氏染剂或瑞氏染剂染色后可见胞浆呈蓝色,胞核呈紫红色。

核位于虫体中央,在核与尖端之间有染成浅红色的颗粒称副核体。

游离虫体能在螺旋式转动。

细胞内寄生的虫体呈纺锤形或椭圆形,可以内二芽殖、二分裂及裂体增殖三种方式不断繁殖,一般含数个至十多个虫体。

被个被宿主细胞膜包绕的虫体集合体称假包囊(pseudocyst),增殖至一定数目时,胞膜破裂,速殖子释出,随血流至其它细胞内继续繁殖。

电镜下,速殖子表膜由两层组成,外层包绕整个虫体,在侧缘向内凹陷而成胞口样微孔,内层稍厚,在前端、侧端和后端有类锥体(conoid)及极环(polar ring)。

类锥体是由一组或几组向上旋曲而中空的弓形线组成。

棒状体(rhoptry)8~10条呈球棒状,为腺体样结构,是类锥体向后延伸的部分。

胞核位于虫体后半部,核仁位置不定,高尔基体常位于核的前沿凹陷处,呈膜囊样结构;线粒体一至数个;虫体还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溶酶体和核糖体。

当虫体进行内二芽殖分裂时可见到:虫体内细胞器消失,胞核的前沿分裂成2个突起物,逐渐伸展形成2个子核,恢复所有细胞器,虫体分裂成2个虫体。

(图1、2)图1 弓形虫在人体内寄生的形态图2 弓形虫速殖子模式图2、包囊:圆形或椭圆形,直径自5μm至100μm,具有一层富有弹性的坚韧囊壁。

囊内滋养体称缓殖子(bradyzoite)可不断增殖,内含数个至数百个虫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破裂,缓殖子重新进入新的细胞形成新的包囊,可长期在组织内生存。

3、裂殖体:在猫科动物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发育增殖,成熟的裂殖体为长椭圆形,内含4~29个裂殖子,以10~15个居多,呈扇状排列,裂殖子形如新月状,前尖后钝,较滋养体为小。

4、配子体:由游离的裂殖子侵入另一个肠上皮细胞发育形成配子母细胞,进而发育为配子体,有雌雄之分。

雌配子体呈圆形,成熟后发育为雌配子,其体积可不断增大达10~20μm,核染成深红色,较大,胞质深蓝色;雄配子体量较少,成熟后形成12~32个雄配子,其两端尖细,长约3μm,电镜下可见前端部有2根鞭毛。

雌雄配子受精结合发育为合子(zygote),而后发育成卵囊。

5、卵囊:刚从猫粪排出的卵囊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0~12μm;具两层光滑透明的囊壁,内充满均匀小颗粒。

成熟卵囊含2个孢子囊,每个分别由4个子孢子组成,相互交错在一起,呈新月形。

二、生活史弓形生活史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阶段,全过程需两种宿主,在猫科动物体内完成有性世代,同时也进行无性增殖,故猫是弓形虫的终宿主兼中间宿主。

在其它动物或人体内只能完成无性生殖,最为中间宿主。

有性生殖只限于在猫科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内进行,称肠内期发育。

无性生殖阶段可在肠外其它组织、细胞内进行,称肠外期发育。

弓形虫对中间宿主的选择极不严格,除哺乳动物外,鸟类、鱼类和人都可寄生,对寄生组织的选择也无特异亲嗜性,除红细胞外的有核细胞均可寄生(图12-8)。

图3 刚地弓形虫在白细胞内图4 弓形虫生活史1.中间宿主内的发育当猫粪内的卵囊或动物肉类中的包囊或假包囊被中间宿主如人、羊、猪、牛等吞食后,在肠内逸出子孢子、缓殖子或速殖子,随即侵入肠壁经血或淋巴进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寄生,并扩散至全身各器官组织,如脑、淋巴结、肝、心、肺、肌肉等进入细胞内发育繁殖,直至细胞破裂,速殖子重行侵入新的组织、细胞,反复繁殖。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机体,部分速殖子侵入宿主细胞后,特别是脑、眼、骨骼肌的虫体繁殖速度减慢,并形成包囊,包囊在宿主体内可存活数月、数年,甚至终身不等。

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时,组织内的包囊可破裂,释出缓殖子,进入血流和其他新的组织细胞继续发育繁殖。

包囊亦中间宿主之间或终宿之间互相传播的主要形成。

2.终宿主内的发育猫或猫科动物捕食动物内脏或肉类组织时,将带有弓形虫包囊或假包囊吞入消化道而感染。

此外食入或饮入外界被成熟卵囊污染的食物或水也可得到感染。

卵囊内子孢子在小肠腔逸出,主要在回肠部侵入小肠上皮细胞发育繁殖,经3~7天,上皮细胞内的虫体形成多个核的裂殖体,成熟后释出裂殖子,侵入新的肠上皮细胞形成第二、三代裂殖体,经数代增殖后,部分裂殖子发育为配子母细胞,继续发育为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受精成为合子,最近形成卵囊,破出上皮细胞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温、湿度环境中经2~4天即发育为具感染性的成熟卵囊,猫吞食不同发育期虫体后排入卵囊的时间不同,通常吞食包囊后约3~10天就能排出卵囊,而吞食假包囊或卵囊后约需20天以上。

受染的猫,一般可排出1000万/日卵囊,排囊可持续约10~20天,其间排出卵囊数量的高峰时间为5~8天,是传播的重要阶段,卵囊具双层囊壁,对外界抵抗力较大,对酸、碱、消毒剂均有相当强的抵抗力,在室温可生存3~18个月,猫粪内可存活1年,对干燥和热的抗力较差,80℃1分钟即可杀死,因此加热是防止卵囊传播最有效的方法。

三、致病1.致病机制弓形虫的侵袭作用除与虫体毒力有关外,宿主的免疫状态亦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弓形虫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虫株的侵袭力、繁殖速度、包囊形成与否及对宿主的致死率等,刚地弓形虫可分为强毒和弱毒株系,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强毒株代表为RH株;弱毒代表为Beverley株,极大多数哺乳动物、人及家畜家禽类对弓形虫都是易感中间宿主,易感性则因种而有所差异。

速殖子期是弓形虫的主要致病阶段,以其对宿主细胞的侵袭力和在有核细胞内独特的内二芽殖法增殖破坏宿主细胞。

虫体逸出后又重新侵入新的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浸润,导致组织的急性炎症和坏死。

电镜下观察到虫体藉尖端类锥体和极环接触宿主细胞膜,使细胞出现凹陷,虫体借助棒状体分泌一种酶,称穿透增强因子(penetration enhancing factor,PEF)协同虫体旋转运动穿入细胞内发育繁殖。

包囊内缓殖子是引起慢性感染的主要形式,包囊因缓殖子增殖而体积增大,挤压器官,使功能受到障碍。

包囊增大到一定程度,可因多种因素而破裂。

游离的虫体可刺激机体产生迟发性变态反应,并形成肉芽肿病变,后期的纤维钙化灶多见于脑、眼部等。

宿主感染弓形虫后,在正常情况下,可产生有效的保护性免疫,多数无明显症状,当宿主有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时才引起弓形虫病,即使在隐性感染,也可导致复发或致死的播散性感染;近几年有报导艾滋病患者因患弓形虫脑炎而致死。

2.临床分类有先天性和获得性弓形虫病二类。

先天性弓形虫病只发生于初孕妇女,经胎盘血流传播。

受染胎儿或婴儿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有的出生后数月甚至数年才出现症状;也可造成孕妇流产、早产、畸胎或死产,尤以早孕期感染,畸胎发生率高。

据研究表明,婴儿出生时出现症状或发生畸形者病死率为12%,而存活中80%有精神发育障碍,50%有视力障碍。

以脑积水、大脑钙化灶、视网膜脉络膜炎和精神、运动的障碍为先天性弓形虫病典型症侯。

此外,可伴有全身性表现,在新生儿期即有发热、皮疹、呕吐、腹泻、黄疸、肝脾肿大、贫血、心肌炎、癫痫等。

融合性肺炎是常见的死亡原因。

获得性弓形虫病可因虫体侵袭部位和机体反应性而呈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因而无特异症状,须与有关疾病鉴别。

患者多数与职业、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一定关系。

淋巴结肿大是获得性弓形虫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多见于颌下和颈后淋巴结。

其次弓形虫常累及脑、眼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在免疫功能低下者,常表现为脑炎、脑膜脑炎、癫痫和精神异常。

弓形虫眼病的主要特征以视网膜脉络膜炎为多见,成人表现为视力突然下降,婴幼儿可见手抓眼症,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也有出现斜视、虹膜睫状体炎,色素膜炎等,多见双侧性病变,视力障碍外常伴全身反应或多器官病损。

获得性弓形虫病可因虫体侵袭部位和机体反应性而呈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因而无特异症状,须与有关疾病鉴别。

患者多数与职业、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一定关系。

淋巴结肿大是获得性弓形虫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多见于颌下和颈后淋巴结。

其次弓形虫常累及脑、眼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在免疫功能低下者,常表现为脑炎、脑膜脑炎、癫痫和精神异常。

弓形虫眼病的主要特征以视网膜脉络膜炎为多见,成人表现为视力突然下降,婴幼儿可见手抓眼症,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也有出现斜视、虹膜睫状体炎,色素膜炎等,多见双侧性病变,视力障碍外常伴全身反应或多器官病损。

多数隐性感染者,当患有恶性肿瘤,施行器官移植,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细胞毒剂等医源性免疫受损情况下或先天性、后天性免疫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孕期妇女等都可使隐性感染状态转为急性重症,使原有病症恶化。

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报告,在14510例艾滋病患者中并发弓形虫脑炎者有508例,大多在2~8个月内死亡。

另有资料表明在81例弓形虫患者中伴有何杰金氏病者32例,淋巴肉瘤9例,白血病15例。

四、免疫在免疫功能健全的宿主,细胞免疫在保护性免疫中起主要作用,其中T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及其它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尤起主导作用。

被致敏的T细胞能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2(IL-2)等,参与免疫调节,激活巨细胞产生活性氧等从而抑制弓形虫速殖子在细胞内繁殖并杀死虫体。

人或动物受弓形虫感染后能激发特异性抗体。

感染早期出现IgM和IgA升高,一月后为高滴度IgG所取代,并维持较长时间,能通过胎盘传至胎儿,但抗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不明显。

近有实验研究证明,特异抗体与速殖子结合,在补体参与下可使虫体溶解,或促进速殖子被巨噬细胞吞噬。

弓形虫在正常未被激活的巨噬细胞内寄生时形成纳虫泡,使虫体不能直接与胞内溶酶体结合,更不能有效地触动巨噬细胞产生活性氧,而使虫体能在细胞内发育与增殖,此为弓形虫的一种免疫逃避机制。

五、实验诊断(一)病原学检查1.涂片染色法取急性期患者的体液、脑脊液、血液、骨髓、羊水、胸水经离心后,沉淀物作涂片,或采用活组织穿刺物涂片,经姬氏染色后,镜检弓形虫滋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