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峄山碑》有感

合集下载

《峄山碑》的临摹方法

《峄山碑》的临摹方法

《峄山碑》的临摹方法对于任何书体的临摹,将笔法与空间解决到位是最重要的。

然而对于这两者来说,应该先求笔法还是先求空间则是众说纷纭。

“笔法”简单来说就是用笔的方法。

“空间”一词则是“舶来品”,因为在西方艺术中,才有“空间”一词的描述,那么对应在中国书法中更为恰当的词应该是“结构”,所以解决“空间”就需要解决“结构”的问题。

那么“结”与“构”又是两大体系,类似一个建筑物,每一块砖、每一个梁就是“结”,组成的建筑是“构”,如此来谈“空间”就不难理解了,也就是说如果在临摹中逐步将整体分解来观察,似乎就能更方便地解决“空间”问题。

那么空间决定什么呢?就是临得像不像的问题,其中包括点画的方向、角度、位置以及线条长短、粗细这些问题。

小篆碑刻以秦、唐两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

众所周知,小篆书体的完备在秦代(形成期在秦统一六国之前),所以秦代将小篆作为官方书体,但我们发现,秦代同时期除官方书体小篆之外还有东周时期各地域书体同时使用,且比例不低于小篆。

既然是官方书体,那么其用途也多具有官方性质,所以秦代大臣李斯所留下来的重要碑刻都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如同当今的红头文件一样。

而署名李斯的小篆碑刻中尤以《峄山碑》最为著名。

所以对于当今书法爱好者来说,学习《峄山碑》似乎是学习小篆的必选碑刻之一。

小篆的产生,是在秦国自身书体的基础上,融合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书体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书体表现。

在《峄山碑》的空间表现上,多少能看到秦《石鼓文》的造型特征。

《峄山碑》在秦之后遭到了毁灭,拓本在民间流传,直到宋代,为了恢复《峄山碑》的面貌,便有了宋仿《峄山碑》,这也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峄山碑》的面貌,所以在当今学术界存在着《峄山碑》的“伪”与“仿”的两种观点,无论哪种观点,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峄山碑》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体现秦代小篆的大体面目的。

《峄山碑》体现出小篆的基本结字方法,诸如对称关系,在该碑中体现较为明显,尤其是某些字形表现上趋于含蓄,很少在字形上有夸张的空间表现。

临摹碑帖心得(精品5篇)

临摹碑帖心得(精品5篇)

临摹碑帖心得(精品5篇)临摹碑帖心得(精品5篇)临摹碑帖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临摹碑帖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临摹碑帖心得(精品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临摹碑帖心得篇1临摹碑帖是一种传统书法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照原帖,用相同的墨水、笔触和纸张进行模仿。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细致和不断的练习。

以下是我临摹碑帖的一些心得体会:1.细心观察:观察是临摹碑帖的第一步。

要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笔画、结构和细节,如用笔的轻重、转折的角度、连笔的路径等,这些都对于学习书法至关重要。

2.保持距离:尽管碑帖可能很珍贵,但我们不应该去触摸或描摹原帖。

保持一定的距离,观察其整体风格和细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模仿和掌握。

3.慢是关键:临摹碑帖需要耐心和时间。

每一个字都需要慢慢书写,反复调整,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

过快可能导致细节模糊,过慢则可能导致疲劳和挫败。

4.保持笔触:临摹碑帖时,笔触和笔画的轻重应该尽量与原帖一致。

这需要我们在书写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手感。

5.反思与调整:在临摹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书写,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进行调整。

这有助于我们不断提高和改进。

6.享受过程:临摹碑帖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仅仅是一种任务。

我们应该享受每一次的书写过程,感受书法的美感和艺术性。

总的来说,临摹碑帖需要我们不断尝试、耐心和坚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临摹碑帖心得篇2临摹碑帖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书法水平,理解碑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以下是一份临摹碑帖心得,供您参考:1.选择合适的碑帖:首先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碑帖,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阶段和兴趣爱好来选择。

同时,要了解碑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碑帖的内涵。

2.观察碑帖的笔画和结构:在临摹碑帖之前,需要仔细观察碑帖的笔画和结构,尤其是每个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篆刻初学之篆书《峄山碑》临习,笔力、线条如何具得?

篆刻初学之篆书《峄山碑》临习,笔力、线条如何具得?

篆刻初学之篆书《峄山碑》临习,笔力、线条如何具得?
《峄山刻石》相传是小篆鼻祖李斯所书,是秦小篆的代表之一,具有典型的秦小篆风格特点,初学者临写该帖,建议从以下几点去把握线条、笔力和结构。

本想长篇大论写一通,不过还是梳理几点干货对书友们才有用:
1、书写用力要均匀,笔笔中锋,不强调提按变化,线条工整,穿插匀称;
2、书写上吃墨要深,不可轻飘,做到力透纸背;努力将线条写生动,不可过于僵直;
3、在运笔中要控制好适当的弧度,转折不可裸露圭角,笔画搭接自然,不露痕迹;
4、线条把握上还要注意墨法上的讲究,水分恰到好处,可根据个人习惯加以调试,线条以能“见筋”为妙。

5、此外,结构上多重心偏上,多取方中带长之势,讲究对称性,端庄大方。

掌握以上几点要领,然后就靠长期训练,书法临写靠实践,只有功夫到家,才会有很深的功力。

峄山石刻观后感

峄山石刻观后感

峄山石刻观后感篇一《峄山刻石》结字并非机械组合,而是因字制宜,或延长垂脚,重心上移,成上密下疏之构;或上伸笔划,重心偏下,呈上疏下密之局。因此,笔划多者不嫌其密,笔划少不见其虚,显得造型隽美,井然有序。对于篆书的研习,人们总是以为要追踪秦汉,但静心想一下,整个秦汉时期又给我们留下多少可供取法的篆书范本呢?就秦篆而言,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秦篆书资料不过《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以及《之罘刻石》数种。具考,现除了残泐极为严重的《琅琊台刻石》外,其余均为宋以后的摹刻。因此,作为书法艺术家需要的是进入审美之中,剔除尚古心态无谓的干扰。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峄山刻石》,是由宋代人以五代时期南唐徐铉的摹本所刻,如果要以之去推究秦篆风貌,显然是靠不住的。但如果把它作为临习小篆入手模板,不仅是可行而且是必要的,因为《峄山刻石》具备了小篆法帖的诸多条件。篇二当我阅读了仇高驰教授著《历代经典碑帖技法解析——秦峄山刻石》后,深深觉得这是一本极为难得的具有书法普及性和书法学术性的书法技法解析类的好书。对一位初学篆书或即便有一定作篆基础的读者来说,仇教授这本专著可谓是金针度人,授人以渔。既然要金针度人就要著书者具有很高的书法学识和超强的书写技法,缺一不可,在这方面,仇高驰教授可以说当之无愧。他对书学和篆刻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众人皆知,其书法理论专著《解密泰山刻石》曾获第十三届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他的书法创作水平,尤其在篆书上的艺术成就,那就是中国书坛的“驰名商标”,在中国书协曾举办过的前五次书法兰亭奖中,大数据统计显示,仇教授的积分是最高的。因此,仇高驰教授是一位书法学者兼书法创作高超的艺术家,由仇教授来做篆书范本《峄山刻石》的技法解析,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既然是对历代经典碑帖技法的解析,正如前文所说,此专著的读者定位是青少年学书者,或者一些对书法技法的理解和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的学书者。在这样的定位下,仇教授首先对《峄山刻石》的历史,尤其是对秦小篆的形成、演变、发展做了一个详实的阐述,让读者对中国伟大璀璨的传统文化而有个深刻的了解,让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在青少年学书者有个源流到时代的推广和普及。对秦《峄山刻石》概述后,作者的综合书法素养在后面的段落中便逐渐显现出来。在对《峄山刻石》的技法分析中,从“识篆”到“用笔”到“笔顺”到“结体”,作者循序渐进的讲述了《峄山刻石》学习过程中的步骤。作者将“识篆”放在技法解析的第一篇,其用意是很显而易见的,就是习篆要先通文字学,这是习篆的前提和基础。这和当代许多习篆者上手就追求技法的研习来说,我想其中的用意是不言自明的,而且作者在最后一章:“关于篆书创作中的几个问题”,仇教授用了若干图版和文字告戒大家,作篆切勿以楷书形体去臆造篆字,即便如李阳冰、邓石如这样的篆书大家作品的字法也时常出现错误,我们一定不可以讹传讹,沿袭误说,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研习篆书,需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通晓文字学的重要性。作者在《峄山刻石》技法解析过程中,首尾都在谈“识篆”,作者如此这般苦心的强调,这般的循循善诱,我想和当代中书协提倡的“艺文兼备”相契合,也是作者要表达的一个心声或者学书几十年的成功经验:习篆者必先“识篆”。告诫学书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应该在学习书法技法之前。“文”和“艺”在书法的学习传承过程中缺一不可,引导青少年学书者对于中国传统书艺的学习和传承时,不能是“吃快餐”,应该是文火慢炖般的学习,为其如此,方能学好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由于仇高驰教授始终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野上来关照书法的学习,从而也就铸就了此书的高度。。

峄山碑文赏析

峄山碑文赏析

峄山碑文赏析峄山碑文,是中国历史上一块重要的碑文,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它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的峄山风景区内,是一块高约七米、宽约五米的巨型石碑,被誉为“峄山第一碑”。

峄山碑文的内容丰富,文字精湛,给人以深刻的历史感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峄山碑文进行一番赏析,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石刻艺术的杰作。

首先,我们来看看峄山碑文的内容。

峄山碑文的内容主要是一篇关于峄山的历史和风土人情的记载,其中包括了对峄山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描述。

这些内容既有史实,又有传说,既有客观描述,又有主观感悟,极富文学性和艺术性。

峄山碑文的文字精湛,行文流畅,富有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历史感受。

其次,我们来谈谈峄山碑文的艺术价值。

峄山碑文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它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文字方面,峄山碑文的文字工整,字迹端正,笔法流畅,显示出了古代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平。

其次是在构图方面,峄山碑文的构图精美,布局合理,形式丰富,显示出了古代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再次是在内容方面,峄山碑文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峄山碑文是一块融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我们来谈谈峄山碑文的意义。

峄山碑文不仅是一块石刻艺术的杰作,更是一部关于峄山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它的出现,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峄山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同时,峄山碑文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意义,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之,峄山碑文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内容丰富,文字精湛,艺术价值极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意义。

通过对峄山碑文的赏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石刻艺术的杰作,感受到古代峄山的历史和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珍惜和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秦篆《峄山碑》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秦篆《峄山碑》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秦篆《峄山碑》书法,是一种修养。

当你蘸下墨,写在宣纸的那一刻,就知道了心手合一、运笔有锋。

让世间尘嚣与浮躁,在墨迹中消散。

历史是一面镜子。

也是一条线索,由此,可以知兴替,可以知得失,可以知进退,可以知取舍,书画墨迹碑刻拓片,应该是最忠实的记录者,窥斑知豹,或有所得。

通过两年多的时间,咱们分享了汉隶,晋隶,唐隶等高古的隶书,分享了很多经典简帛作品,也分享了汉篆及少部分篆书作品,后面咱们就来深入篆书,学习秦篆。

篆书是一种古老的书体,溯源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艺术发展史,篆书一体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关于文字起源,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亢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蔡邕在《篆势》中亦称“字画之始,因于鸟迹,苍颉循圣作则,制斯文体有篆,妙巧入神。

或龟文针裂,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蕴。

扬波振撇,鹰峙鸟震,延劲胁翼,势欲凌云。

”可见,篆书形成之始,即被赋予了得于自然的艺术性。

在秦的统一事业之中,一个重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文字。

中国的汉字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从最早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刻划在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造在钟、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统一了中国文字。

李斯曾经说过:上古创造大篆字体,广为流传,但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多不能认识。

所以现在删掉繁杂笔划,省略异体字形,改进成为小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对发展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周咱们就来分享秦篆精品中的精品,小篆之鼻祖《峄山碑》。

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李斯书,高218厘米,宽84厘米。

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

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

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

峄山碑书写心得

峄山碑书写心得

五年级下册一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一、字词解释1. 青海长云暗雪山-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 “长云”:层层浓云。

- “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这里的“暗”是个使动用法,就是让雪山变得暗下来。

想象一下啊,那浓厚的云层就像一块大灰布,把雪山都给遮得暗暗的,就好像给雪山戴了个大灰帽子,看起来可压抑了呢。

2. 孤城遥望玉门关- “孤城”:孤零零的城池,这里指玉门关外的某个军事据点。

- “遥望”:远远地望着。

这个孤城啊,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就像一个离家的孩子,眼巴巴地望着家的方向。

玉门关可是当时很重要的关隘哦。

3. 黄沙百战穿金甲- “黄沙”:沙漠里的沙子,这里指代战场环境很恶劣,到处都是黄沙飞舞。

- “百战”:多次战斗。

打了好多好多仗啊,数都数不清了。

- “穿金甲”:磨穿了铠甲。

铠甲都被磨穿了,这得打多少仗啊,战士们得多辛苦。

就像我们的衣服穿久了会破,他们的铠甲在战场上不停地被刀剑、沙子摩擦,最后都破了,可见战斗的激烈程度。

4. 不破楼兰终不还- “破”:攻破。

-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战士们心里想啊,要是不把敌人打败,就绝不回家。

这决心就像铁打的一样,超级坚定呢。

二、诗句赏析1. 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诗人一上来就描绘了一幅很宏大又很苍凉的画面。

青海湖上空那长长的云,把雪山都弄得暗暗的,然后在这个背景下,有一座孤城,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这就像在给我们展示一幅地图一样,先把大的环境给我们画出来。

这两句诗啊,让我们感受到了边疆的那种辽阔和孤寂。

你看,那雪山、那长云、那孤城,多孤单啊,就像一个人站在大沙漠里,周围啥都没有,只有远处的一点希望(玉门关)。

2. 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两句就特别有力量。

前面说战场上黄沙漫天,战士们打了那么多仗,铠甲都磨穿了,这是在描述战士们经历的艰难困苦。

然后突然来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一下子就把战士们的那种英勇无畏、坚定的决心给表现出来了。

峄山碑临摹范本

峄山碑临摹范本

峄山碑临摹范本峄山碑,又称“峄山顶碑”、“峄山封禅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梁山山脚下的峄山。

这座碑是中国古代帝王封禅祭天的重要遗迹,不仅保存完好,而且文字清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峄山碑临摹范本700字峄山碑是北宋理宗时期的作品,时隔千年,依然耸立在梁山上,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文字的风韵和洗练。

峄山碑的内容是理宗封禅的详细过程,全碑高1.6米,宽0.8米,下方有石刻青石柱,上面镶嵌着一块写有「峄山封禅碑」字样的木牌。

为了更好地欣赏和学习峄山碑,我特意前往峄山景区,并找到了峄山碑的官方临摹范本。

努力记忆范本上的每个字形和笔画,我开始临摹峄山碑。

轻轻拿起毛笔,在宣纸上沾取墨汁,怀着敬畏之心,开始了临摹的过程。

第一笔,我选择了碑上最大的字——「峄」字。

这个字由16个笔画组成,要求准确地把握每一个笔画的上下左右顺序和力度。

我细心描绘,力求每个笔画的粗细饱满,线条的长短分明。

紧接着,我开始临摹「山」字。

这个字由3个笔画组成,相较于「峄」字来说,要简单一些。

但是我仍然要提醒自己要保持每一笔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随着临摹的进行,我逐渐进入了状态,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流畅,毛笔在宣纸上行云流水。

但是同时,我也意识到临摹并不是简单的字迹复制,而是要保持原作的风韵和气息。

在临摹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峄山碑上的一些特点和技巧。

比如「峄」字和「山」字的筆劃分别采用鉤、折的手法,通过這些细节的处理,增强了字的造型感和立体感。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整个峄山碑的临摹。

比较临摹和范本,我发现一些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些字的形状和笔画顺序还需要多加练习。

但是我也感到很满意,因为临摹峄山碑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字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通过临摹峄山碑,我不仅提高了对字形和笔画的敏感度,还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临摹峄山碑的这段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和探索。

峄山碑临摹范本总结,通过这次临摹峄山碑的经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临摹《峄山碑》有感

临摹《峄山碑》有感

临摹《峄山碑》有感79小郭伟 3月期盼已久的“蒲公英”书法教师培训班开课了,老师精彩的教学,直观的示范,让我对写好书法更加充满信心。

通过3月每日的书法作业练习,我渐渐对《峄山碑》有所了解、有所感悟:首先我了解到《峄山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于次年东巡到峄山,为炫耀其文治武功,命丞相李斯等书写并镌刻的第一块刻石。

它线条圆润流畅、结构对称均衡。

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

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我认识到《峄山碑》是书法最基本的,也是书法的零点,线条无起伏变化,无速度变化,可以向前后伸延,从没有变化走向变化,就像大厦的基石。

所以临习《峄山碑》我丝毫不敢马虎,每次下笔前总是反复分析字形、结构,然后记于心中,气定手稳,中锋运笔。

线条力争圆厚通润,粗细均匀。

同时要考虑线条和周围空白的比例关系,也就是线条的粗细要合理。

书写时,毛笔微微提起来一点,并不是要死死按到纸里去,感受笔锋在纸面上的阻力,把线条的力度表现出来。

以上是我临摹《峄山碑》的感受,有不当之处,望老师指正。

第二篇:峄山碑学习心得《峄山碑》书法学习心得书法是我国的国粹,这次有幸参加蒲公英书法学习班。

首次作业是临写《峄山碑》。

为了写好字体,我在网络上查找一些相关的知识。

《峄山碑》据传是秦代李斯留下来的碑刻之一,线条如棉里裹针,细而挺劲。

碑阳共9行,每行15字,计135字。

呈纵势长方形,因为结字中宫稍松而字距稍密。

碑阴计87字,结字中宫稍紧而字距稍松,字势纵长。

法度严谨,是小篆的优秀代表。

通过了解,知道《峄山碑》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也是零起点。

每天写书法作业时,我总是先观察字形,结构,然后再开始起笔,在书写练习中我发现《峄山碑》的起笔、收笔皆为藏锋,行笔速度与力度均匀。

粗细一致弧线在字帖中大量出现。

我在书写时注意弧度的均衡、平稳,尽量把书写速度放慢。

《峄山碑》临摹版一(赵之谦)

《峄山碑》临摹版一(赵之谦)

《峄山碑》临摹版一(赵之谦)
前几日我发过一篇篆书入门碑帖选择,大家普遍认同秦代《峄山碑》更加符合小白入门首选,《峄山碑》为秦始皇东巡所刻碑石之一,也是目前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小篆碑刻,后来也有唐摹和宋拓本等传世。

但其历史久远,其中的部分字口不免陨落或剥残,影响了本就不太懂的新手学习,所以一个临摹墨迹版本很重要。

就好推荐清代书画大师赵之谦临摹《峄山碑》墨迹,这对于我们学习篆书很有指导意义,但其中我们也应该知道,赵之谦个人风格比较突出,所以他在临摹《峄山碑》时不免加入比较浓的个人风味,比如起笔由圆变方,整体结构拉长,收笔出尖,线条粗细不均匀等倾向,这个我们必须了解。

不管怎么说赵之谦临摹的《峄山碑》对我们更好的去认识原帖,清楚笔画之间搭接,行笔路线等有巨大帮助,喜欢的点赞,转发,关注。

明天更新《峄山碑》临摹下一个版本。

原拓本。

峄山碑赏析

峄山碑赏析

峄山碑赏析1. 《峄山碑》那可是相当了不起啊!你看看那线条,多流畅啊,就像舞动的丝带一样优美。

就说“皇帝立国”那几个字,哎呀,简直太有气势了,这得有多高的艺术水准啊!2. 峄山碑上的字啊,一个个都精神着呢!那结构,多严谨啊,好比是精心搭建的积木,稳稳当当的。

“维初在昔”这几个字,难道不让你惊叹吗?3. 哇塞,《峄山碑》真的太让人着迷啦!那笔画的力度,就像有力的拳头出击,充满力量感。

“嗣世称王”这几个字,不正是这种力量的体现吗?4. 你们知道吗,《峄山碑》简直就是书法界的瑰宝啊!那章法布局,多巧妙啊,仿佛是一场完美编排的舞蹈。

“讨伐乱逆”这几个字,是不是让你感受到一种威严呢?5. 哎呀呀,《峄山碑》可真是厉害得很呐!那字体的姿态,就如同骄傲的天鹅,优雅极了。

“威动四极”这几个字,难道没有让你心生敬畏吗?6. 嘿,《峄山碑》真的不容小觑啊!那刻工也太精湛了吧,把每个字都雕琢得那么完美,如同精美的艺术品。

“戎臣奉诏”这几个字,是不是展现出一种庄重呢?7. 哇哦,《峄山碑》是多么独特的存在啊!那韵味,好似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经时不久”这几个字,不就有着独特的韵味吗?8. 哟呵,《峄山碑》真的是太神奇啦!那风格,就像一位威严的将军,让人不敢轻视。

“功成事遂”这几个字,是不是让你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呢?9. 哈哈,《峄山碑》绝对值得好好欣赏啊!那气质,宛如高贵的贵族,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天下大定”这几个字,是不是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呢?10. 呐,《峄山碑》真的是太棒啦!那整体的感觉,就像一首激昂的乐章,振奋人心。

“立号为皇帝”这几个字,不就是这乐章中的高潮部分吗?我的观点结论:《峄山碑》就是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充满了无尽的魅力和奥秘,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欣赏。

如何写好小篆,从《峄山碑》聊起吧

如何写好小篆,从《峄山碑》聊起吧

如何写好小篆,从《峄山碑》聊起吧《峄山碑》亦称《峄山石刻》、《峄山铭》,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

《峄山碑》线条圆润流畅。

结果对称均衡。

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

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今天就来谈谈《峄山碑》书写的几个关键:(一)笔纸墨的选择与把握笔的选择,临习《峄山碑》,以中长锋兼毫笔为佳。

秦朝用笔,皆为狼毫,日常的书写材料多为竹木简牍,少量也有绢帛等丝织品,这些材料的共同特点是不易受墨,不必担心会出现渗墨而使线条不光洁。

纸的选择,以不易渗墨的夹宣为宜,《峄山碑》的线条如棉里裹针,细而挺劲,质感较强,因此,线条在纸上表现出来的也应该是光洁通畅,婉转温润的。

墨的选择,以不浓不淡为好,太淡伤神,太浓易燥。

(二)字形结构的把握《峄山碑》的结字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独体字。

结构因字立形,字形长方,有的略近于正方乃至扁方。

碑阳的字中宫稍松,碑阴的字中宫稍紧。

上下结构在《峄山碑》中有上收下放、上放下收两种。

也有上中下结构,如“莫”字,但在《峄山碑》中很少。

包围结构可分为半包围(如“臣”字)和全包围(如“国”字)。

独体字在《峄山碑》中比较多,如“立、六、方”等字,有些字在楷书中是独体字,在小篆中反而归入其他结构,如“在”字。

总体上说,《峄山碑》碑阳的字多呈纵势长方形,因为结字中宫稍松而字距稍密;碑阴的字则中宫稍紧而字距稍松。

但它们的结字都十分工稳,对称均衡。

只有把握规律,才能为艺术创作打好基础。

所以,在临摹的时候,有的人将纸折成长方形,用朱砂打界格,再去实临,既可以训练自己对章法的整体把握能力,又可增加装饰美。

(三)用笔方法的把握1.笔顺篆书的书写,处理好笔顺是写好篆书的关键,不仅有助于字的结构安排,也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

因此,掌握篆书的笔顺,对初学者来说可谓一把入门的钥匙,其实,篆书的笔顺与其他书体基本相同,如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外后里等,这对初学者来说不成问题。

【资料分享】为什么你写不好《峄山碑》,原因竟然是这个?(内附现场讲课音频)

【资料分享】为什么你写不好《峄山碑》,原因竟然是这个?(内附现场讲课音频)

【资料分享】为什么你写不好《峄山碑》,原因竟然是这个?(内附现场讲课音频)以《说文解字》与《峄山碑》同一字作比较,始见《峄山碑》之美,线条外其美尤体现在:结构意识、空间意识、变化意识及至简意识。

《峄山碑》之线条为中国书法千年不倒根基,四大意识则成为后世书法恪守的形式准则,(尽管我们目前所见乃宋人徐铉摹本)——转自于钟华老师朋友圈有很多习书之人,苦练多年,他可以把楷书写得秀外慧中,把行书练得率意潇洒,甚至可以把气势磅礴的草书一气呵成,可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何偏偏写不好横平竖直、布白均匀的《峄山碑》呢?3月31日的篆书微课堂里,于钟华老师带领我们一起揭开背后的奥秘,原来写好《峄山碑》一定要注意四个方面。

先来听一段讲课现场的录音资料感受一下吧至简意识老子云: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然后,人的行动和语言常常背道而驰:虽然嘴上说“大道至简“,但是实际上却过于强调形式技法的丰富。

例如楷书结构:从简单的结加构,到进而有十二法,三十六法,八十四法等等,而道的做法是由繁至简,退回到结加构,进而变为一条——手的运动。

至简意识在《峄山碑》中的体现:1、线条:没有起伏、粗细变化,没有提按等所谓的丰富性。

从始至终粗细是均匀的,无线质的变化。

是“归零状态”2、凡事能够说明这个字不产生歧义,又能说明这个字要表达的物或事,即“意”里,没有一笔或一个曲折的多余。

而《说文解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当中都有“饰笔”增加,而嶧山碑中一切修饰,繁华全部落尽,剩下的:归于本真,就像冬天的树。

结构意识结构包含两个方面,即一个事物的组成方面和构造的方式。

《峄山碑》会对一些笔画、构件进行挪移,然后趋向动态,再用其它笔画补充,最后再次趋向平稳,称之为“结构意识”。

结构意识在《峄山碑》中的体现:1、《峄山碑》中很多都是用纵横的几个笔画来支撑整个字,使得每个字都像建筑物一样。

2、“结”就是笔画之间相交的地方,“构”是构造,构架的意思,形成一个字的构造的笔画称之为构,它是笔画顺接的方式。

李斯小篆《峄山碑》特点

李斯小篆《峄山碑》特点

李斯小篆《峄山碑》特点
李斯小篆《峄山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工整精细,结体紧凑,笔画劲健,布局上纵横有序。

2.线条细而匀净,圆润流畅,挺拔有力,具有铁划银钩的视觉效果。

3.整体风格端庄、典雅,既体现了秦朝的严整和规范,又展现了秦始皇的雄
才大略和威严。

4.字体结构上,李斯小篆《峄山碑》讲究对称、平衡和等距,表现出强烈的
秩序感和规则性。

5.在章法上,整体布局严谨,字距与行距均保持一致,给人以整齐划一的美
感。

总的来说,李斯小篆《峄山碑》是秦代书法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同时,通过研究这种书体,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秦朝时期的书法艺术风格和社会文化背景。

为什么是《峄山碑》?

为什么是《峄山碑》?

为什么是《峄山碑》?
许多人都知道,于老师2016年书法微课堂是从《峄山碑》开始的,只是也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要从《峄山碑》开始?
01 《峄山碑》是书法的零点,是从文到书的转变节点,一旦明白了这个零点,你就可以在左右两边的碑帖里面穿梭无碍,优游自如。

这也是我们学习《峄山碑》的目的。

02 《峄山碑》代表了书法规则的典范。

于老师常说,从篆书开始,书法从无意识状态转变为有意识的书写,这个变化称之为书法的“顶层设计”。

《峄山碑》就是这个顶层设计的最典型代表。

03 《峄山碑》是线条、线型、线质的典型,对笔墨的精度、线条的长短粗细之间的比例,以及线条的独特质感和节奏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同时,书法的字体结构和黑白比例关系更符合审美要求。

04 《峄山碑》最主要的是控笔能力的锻炼,可以说,它是书法的基础,也是书法学习的基石。

因此,不论是从《峄山碑》的历史地位,还是从其书法水平方面,它都应该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源头。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页练习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页练习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页练习篆书《峄山碑》是中国楷书、隶书、行书和草书的先声,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件珍品,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篆书《峄山碑》是公元前808年鲁国国君鲁隐公为显示自己在军功上的伟大时,所建立的碑文。

在这件文化瑰宝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古代篆书的特点,如笔画多尖、横平竖直、线条变化丰富、结构严谨等等。

为了更好的练习《峄山碑》,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理解碑文的意义、诠释篆书的特点、注意字形结构的正确、注重笔划的干净利落和书写的气韵生动等等。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峄山碑》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在这篇碑文中,内容涉及到了鲁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就是鲁隐公在峄山打败邻国齐惠公之后所建立的碑文。

他在上面详细描述了自己的军功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并对殉难的将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整篇碑文气势磅礴、庄严肃穆,文字辞藻华丽、意思清楚,是一篇充满感人力量的雕刻历史。

因此,在练习《峄山碑》时,我们要把握好碑文的含义和历史背景,要在设计和书写中传达出这种饱含着感情的力量和内容。

其次,我们需要认真理解篆书的特点和书写技法。

篆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线条变化多端,笔画多尖多角。

为了使作品显得更富有立体感和艺术感,我们必须掌握好它们的书法特点和基本技法。

正确的书写方式包括:勾勒结构,以方框为基础构建诸如“方圆之体”、“天人合一”、“琴鼓之化”等基本结构;勾勒笔画,一笔一笔地勾勒出篆刻之美的笔画,其特点是横平竖直,开闭有序,整齐端庄。

第三,我们要注意字形的结构和正确书写方式。

每个篆字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组成,我们需要熟记和掌握它们。

比如说,《峄山碑》中的许多字都有一些特殊的构造和组合方式,其中“攻”、“斩”、“获”、“殉”等字,都是由“十”、“乀”、“力”、“天”等单元构成的。

只有通过认真学习和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字的字形和结构,取得良好的效果。

最后,我们要注重书写的气韵和笔划的干净利落,这是篆书的核心。

略论《峄山碑》结体及其章法特征的书法价值

略论《峄山碑》结体及其章法特征的书法价值
四、总结 《峄山碑》从多方面展示着它的迷人魅力 , 体现着时代审美的情趣和独特的风格追求。从书 法发展的视角看 , 李斯所处的时代还属于书法古 体日臻完善、今体尚在酝酿的特殊阶段 , 人们的 审美情趣也处于新旧中和之期。相比前朝的大篆 和后世的汉隶 , 尤其是《峄山碑》的审美情趣集 中表现在中规中矩的形神兼备之上 ,“形”既不 像大篆那样诸字有异,也不像汉隶那样左右分张 和局部夸张。《峄山碑》表现出自身独有的长方 纵势、上收下放、左右对称。今天能够统一文字 让书法、汉字发展得如此顺利也不得不感谢秦朝 的“书同文字”的政策。虽然篆书的实用性在现 代社会渐渐地退去,作为书法的根本上通“古文 字”下系“今文字”,是汉字发展与书法学习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体、章法在书法中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 地位,在结体当中出现对称性的问题,这个对称 性却影响了章法上布白的问题。说明结体和章法 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根线条既是结体的一 部分,同时也是章法的一个部分,所以在临习的 过程当中不必要的去刻意分开属于结体范畴还是 章法范畴。从整体去把握《峄山碑》的总体特点, 先解决主要矛盾再解决次要矛盾。线条与空间布 白是《峄山碑》最主要的两大部分,在“读帖” 时应该关注线条如何才能做到“圆起圆收”、“婉 而通”;空间布白如何才能做到面积相似。藏锋 起笔后中锋用笔到回锋收笔还需要沉住气,笔做 匀速运动才能让线条均匀。保持好中锋能让线条 挺拔有力。把“直线条”和“s”形线条都把握 好结体上基本就不会有大问题,章法上注意空间 的关系。
一、《峄山碑》结体特点 结体,指的是间架结构。“间架”指字形 的安排 , 结构指笔画的组合 , 它们好比盖房子的 构架和造型一样 , 二者既有区别 , 又密不可分 , 因此统称为结体。在其之前的金文、石鼓文呈现 出的是别样美感 , 字形呈不拘规则。在它之后的 隶书因审美情趣不同 , 除行笔讲求多方面的变化 外 , 在隶书的间架结构有了质的变化。而《峄山 碑》大大有别于前后 , 既不像前朝篆籀那样随象 造型而使之长、扁、方、圆皆备 , 也不像汉代隶 书那样刻意纵笔,左右略显夸张之“霸气”。 《峄山碑》结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字形取 长方纵势 , 昂首垂尾 , 收放自如。我们可以从 、 、 看明显的上收下放的结构关系 , 整个字 形偏长势,上紧下松,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 此时,弧笔起了很大的作用。弧线笔画在篆书当 中是最常见的,也是最难把握的。弧笔在直笔画 的基础上多了转笔锋的动作,即使线条方向改变 了也要保持中锋用笔。笔锋方向的变化可以通过 转动笔杆或转动手腕来达到。刚开始练习时,没 有掌握好方法控制弧线。可以通过练习“S”形 线条,因为“S”形的走势不断地在变化就不得 不使用转笔,在转的过程中不只是转动笔杆,更 主要还有手腕的配合转动。当“S”形线条达到 纯熟弧形笔画就不在话下了。弧笔的要求是用笔 要达到一种自然阔达又不失重心。 第二个特点,距离相等的直线形象。通过 观察整拓的碑,能发现此碑给我们的冲击就是挺 匀刚健、端庄严谨。这样的视觉冲击主要是受到 了等距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单独的对距离 把握进行练习,在写的时候稍微注意距离的关系。 第三个特点就是对称性,同时也是临习过程 中遇到最困难的问题。书写是一挥而就,没有给 予调整修改的机会,所以对称性就变得更加困难 了。特别是有“口”和“艸”等等对称性比较 强的字。对于初学者的我来说顿时对李斯起了钦 佩。我在处理对称性这个方面是在书写对称性弧 线的时候关注的不是线条本身而是“白”的部分, 在书法当中特别是NG RI FENG SHANG

高清《峄山碑》及临习方法

高清《峄山碑》及临习方法

高清《峄山碑》及临习方法李斯《峄山碑》《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

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

现在的摹本比较有名的是“长安本”。

此为明拓宋郑文宝摹刻长安本。

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

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

现在的摹本比较有名的是“长安本”。

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拓本重刻于长安,碑阴有郑文宝题记。

现存西安碑林。

其形式皆为四言韵文,字迹横平竖直,布白整齐,笔画挺匀刚健,风格端庄严谨,一丝不苟,字的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似乎读者须仰视而观。

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整齐化一、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与当时秦王朝的时代精神是相统一的。

这些刻文,对后世碑刻铭文书法都有一定的影响。

《峄山碑》线条圆润流畅。

结果对称均衡。

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

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

秦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

秦始皇驾崩后与宦官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因其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世人尊称为“千古一相”。

玆据王昶《金石萃编》录其全文如下,原文无标点: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寴(车巛)远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摹《峄山碑》有感
79小郭伟
2016年3月期盼已久的“蒲公英”书法教师培训班开课了,老师精彩的教学,直观的示范,让我对写好书法更加充满信心。

通过3月每日的书法作业练习,我渐渐对《峄山碑》有所了解、有所感悟:
首先我了解到《峄山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于次年东巡到峄山,为炫耀其文治武功,命丞相李斯等书写并镌刻的第一块刻石。

它线条圆润流畅、结构对称均衡。

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

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我认识到《峄山碑》是书法最基本的标准,也是书法的零点,线条无起伏变化,无速度变化,可以向前后伸延,从没有变化走向变化,就像大厦的基石。

所以临习《峄山碑》我丝毫不敢马虎,每次下笔前总是反复分析字形、结构,然后记于心中,气定手稳,中锋运笔。

线条力争圆厚通润,粗细均匀。

同时要考虑线条和周围空白的比例关系,也就是线条的粗细要合理。

书写时,毛笔微微提起来一点,并不是要死死按到纸里去,感受笔锋在纸面上的阻力,把线条的力度表现出来。

以上是我临摹《峄山碑》的感受,有不当之处,望老
师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