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件 鲁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件 鲁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件 鲁教版必修2
,
汇报人:
目录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定义
人口迁移:指人口在空间上的 移动包括永久性迁移和暂时性 迁移
人口流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 移动包括日常流动和季节性流 动
永久性迁移:指人口从一个地 方永久性迁移到另一个地方
暂时性迁移:指人口从一个 地方暂时性迁移到另一个地 方一段时间后返回原居住地
日常流动:指人口在居住地和 工作地之间的日常移动
工资水平:工资 水平高的地区对 人口吸引力大
就业机会:就业 机会多的地区对 人口吸引力大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信仰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语言文化:语言和文化差异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社会习俗:社会习俗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政治因素
政策影响:政府政策对人口迁 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战争影响:战争对人口迁移和 人口流动的影响
政治稳定:政治稳定对人口迁 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对人口迁 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地形:平坦的地形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水源:充足的水源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土壤:肥沃的土壤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人口迁移 与人口流动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层面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口迁 移与人口流动的保障水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引导人口合理 流动
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 城市承载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育提高技能 增强适应能力
个人层面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 社交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机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高中地理 1.2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学课件 鲁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1.2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学课件 鲁教版必修2

图1 各省人口迁出数
活动指导
图2 各省人口迁入数
活动指导
(1)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区是 A.新疆、山东、北京 B.湖南、福建、海南 C.上海、新疆、云南 D.广东、浙江、上海 (2)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C.加快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 D.加速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 )。 ( )。
活动指导
解析 第(1)题,依据图1、图2对比分析,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 的省区(>1 000万人)有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地。第(2) 题,我国现阶段人口迁出省区主要是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迁 入地区主要是东部沿海省区和新疆,这种人口流动状况一方面 会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另一方 面会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活动指导
尝试探究:深圳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人口迁移。
活动指导
了解 1.人口流动的概念和我国的民工流 2.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掌握 1.人口迁移的概念 2.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应用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 原因和影响
活动指导
一、人口迁移
活动指导
项目
拉力 含义
推力
迁入地 应用
迁出地
内容
新定居地吸引人口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原定居地排斥人口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拉力因素>推力因素
拉力因素<推力因素
活动指导
人口迁移的原因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因楼价 贵和生活指数高,当地人纷纷移入 欧洲大陆定居。有“水乡之都”美 誉的意大利北部历史名城威尼斯现 在人口已跌至6万以下,令人担心的 是这座城市正面临因人口大幅减少 而逐渐灭亡的危机。当地剩余的居 民替自己的城市安排了一场“葬 礼”,希望唤起世人对该市当前困 境的重视。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人口迁移》课件(共49张PPT)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人口迁移》课件(共49张PPT)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自然环境因素
①气候
②淡水
荒漠化与移民
③土壤
开发北大荒
④矿产资源
本溪市
2、经济因素
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因素是影
响人口迁移的最主 要原因
广东省几个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
城市化的推进——民工流
经 济 发 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三峡工程 展
区域的大规模开发——西部大开发
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 流向未开发地区(亚、欧、非→美洲、大洋洲)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 民所占比例明显减少,迁移形式更加多样化
3、人口流动
人口由农村→城市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 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农村→城市 (城市化的一种表现)
短期:人口流动 “民工流” 长期:人口迁移
政治 因素
政策 政治变革 战争
下列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判断
① 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或迁居国外; 政治
② 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地区居民沦为环境
难民; 自然生态环境
③ 我国历史上的贫苦农民“闯关东”“走西
口”“下江南”; 经济
④ 21世纪,大洋洲岛国图瓦卢举国搬迁。
自然生态环境
三、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欧洲
非洲
亚洲
大洋洲
北美洲 拉丁美洲
2、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受天然食物的吸引,经常迁移流动
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 迫害等 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 流向未开发地区(亚、欧、非→美洲、大洋洲)
2、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受天然食物的吸引,经常迁移流动
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 迫害等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课件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课件

民工流的影响
消极影响 ①增加了城市交通、卫生、教育、环保、
工商、税务、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压力 ②给城市的治安管理、社会秩序等带来 了一系列问题。
LOGO 鲁教版 ◆地理w必ww修.th二em◆eg第al一lery单.co元m 第二节
三.为什么人口迁移
推力和拉力
推力: 消极因素, 促使移民离开
拉力: 积极因素, 吸引移民迁入
LOGO 鲁教版 ◆地ww理w必.the修m二ega◆lle第ry.一co单m 元 第二节
分析:改革开放后,“雁南飞”的原因?
a、山直东到成1为9经78济年发,展黑较龙快江的省省农份民,的人人均均纯收
纯收入入还超比过山黑东龙省江高省出。2/3经。济改因革素开放以来,山
东省以其东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成为
b、改潜革在开意放识的和首亲批情获、益乡省情份的之吸一引,。情经济感迅因速素
增长,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 黑龙江 省,由此导致了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的 完全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LOGO 鲁教版 ◆地理w必ww修.th二em◆eg第al一lery单.co元m 第二节
LOGO 鲁教版 ◆地理w必ww修.th二em◆eg第al一lery单.co元m 第二节
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 避灾荒、战乱、宗教 迫害
地理大发现、新航路 的开辟,资本主义发 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由“旧大陆”流向“新大 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 开发地区迁移
二战后
地区间经济差异
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永久性移民比例明显减少, 迁移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
LOGO 鲁教版 ◆地w理w必w.t修he二meg◆a第ller一y.c单om元 第二节
视频
卡卡的一家
卡卡是巴西著名的足球运 动员,他有着高超的球技和俊 朗的外表。卡卡是混血种人, 他的爸爸也是混血种人,他的 妈妈是白种人,而他的爷爷是 非洲黑人,他的奶奶是印第安 人。在巴西,像卡卡这样的家 庭还有很多。

高中地理 1.2.1 人口的迁移与流动课件 鲁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1.2.1 人口的迁移与流动课件 鲁教版必修2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未开发 地区迁移 ________
发展中 国家 多从⑭________
流向发达国家;⑮
新兴 城市的出现,⑬ ⑫_____
“二
旅游业 的兴起,政治避 _____________ 永久性定居 移民 ________
异 移形式也更加趋于⑯
战”后 难、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 的比例明显减少,迁
多样化 ________
自主学习区
2.人口流动
临时或短期 不变更户籍 经济、文化 民工流 、外籍劳工。 (2)主要形式:⑳________
(3)民工流的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力,带来 增强社会活力 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社会治安管理 等方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
多样化 ______
互动探究区
2.人口迁移的三个条件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互动探究区
3.图示法记忆国际人口迁移流向的变化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互动探究区
迁移应用 1 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
图”,回答(1)~(2)题。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互动探究区
(1)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 B.由贫穷区域流入富裕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 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 D.人口移动主要是由经济原因所致 (2)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多的是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亚洲 ( D ) ( C )
答案 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人口的空间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 于有没有“永久性”或“长期性”变更定居地。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件 鲁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件 鲁教版必修2

世界人口大迁移 近代欧洲殖民者受 土地、 土地、矿产资源的 吸引到美洲、大洋 吸引到美洲、 洲开发 近代欧洲殖民者贩 运黑奴
迁出地
路线 大西洋
迁入地 美洲
欧洲
大西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印度洋、 太平洋 大洋洲
非洲西部 非洲东部
大西洋 印度洋
美洲 西亚
2.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 2.图1-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据图分 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路线有几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路线有几条?迁移特 点怎样? 点怎样? 从图中可以看出, 答案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 迁移路线主要有四条, 迁移路线主要有四条,即因跨国劳务引起的人口迁移 路线、因政治原因引起的国际人口迁移路线、 路线、因政治原因引起的国际人口迁移路线、因灾害 等引起的环境移民迁移路线、 等引起的环境移民迁移路线、因战争引起的国际难民 迁移路线。 迁移路线。 因跨国劳务引起的人口迁移最为普遍。 因跨国劳务引起的人口迁移最为普遍。迁出地主要 有:中国、南亚、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迁入地 中国、南亚、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 主要有:欧洲西部、北美洲、大洋洲、西亚等。 主要有:欧洲西部、北美洲、大洋洲、西亚等。外籍
劳工和技术移民,使原有移民格局发生改变乃至逆转。 劳工和技术移民,使原有移民格局发生改变乃至逆转。 欧洲由原先的迁出地区变为迁入地区;北美洲仍是迁入 欧洲由原先的迁出地区变为迁入地区; 地区,但人口的来源发生了地区性变化, 地区,但人口的来源发生了地区性变化,由主要来自欧 洲变为主要来自亚洲和拉丁美洲。 洲变为主要来自亚洲和拉丁美洲。 因政治原因引起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国界的重新划定、 因政治原因引起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国界的重新划定、 国家的分裂与合并等,有的规模很大, 国家的分裂与合并等,有的规模很大,但迁移的范围较 小。 因战争(典型的有中东战争、阿富汗战争、科索沃战争) 因战争(典型的有中东战争、阿富汗战争、科索沃战争) 引起的国际难民,主要迁往邻国。 引起的国际难民,主要迁往邻国。 造成环境移民的灾害,主要是地震、洪涝、干旱、 造成环境移民的灾害,主要是地震、洪涝、干旱、修建 水库等, 水库等,如北非持续干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产生环境移 民。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人口迁移》优质课件(共28张PPT)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人口迁移》优质课件(共28张PPT)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②家庭和婚姻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人口 迁移的重要因素。而家庭 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 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 用。
2021/8/14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 · 快 乐 上 好 每 天14 学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③宗教信仰、种族和 民族差异
种族冲突、政治迫害 、民族和种族歧视等原 因造成大批人口流亡异 国他乡。
政治因素
①政策
国家人口流动政策对 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 影响。例如:三峡工程 建设而导致三峡库区移 民;我国“文革”期间 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和干部下放劳动。
2021/8/14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 · 快 乐 上 好 每 天10 学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②战争
战争是对人类正常

生活环境和秩序的破坏 富
交流展示1:还有哪些原因影响人口的迁移?
2021/8/14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 · 快 乐 上 好 每 天6 学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1.8.1421.8.14Saturday, August 14, 2021

材料二:2011年流出人口: 连云港市属苏北欠发达 地区,现有472.18 万人,长年外出务工的有82万人 ,其中女性占38%,大部分到上海、苏南等经济发 达地区从事电子、缝纫、餐饮、家政服务等工作。
思考: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么多连云港人外出 务工?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最主要的原因(上海、苏南经济发达、 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廉价劳动力的市场需求量大)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 1.2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件1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 1.2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件1
10年预测,在未来半个世纪内,高收入国 家预计每年接收200万移民。未来世界移民状况见下 表。
迁出国
中国 墨西哥 印度 菲律宾 印度尼西 18 澳大利亚 8.3 根据表中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亚
数量(万人 迁入国 / 年) 30.3 美国 26.7 德国 22.2 加拿大 14.4 英国
数量(万 人 / 年) 110 21.1 17.3 13.6
(1)二战后,世界上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征? (2)造成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要点1 [读表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 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 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 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 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 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 国、加拿大和西欧;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亚和 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要点2 [读表总结]造成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个人对生活或职业 的需求。
(2)图中甲~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 相关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解析: 不同年龄段中,青壮年迁入多的地区, 由于婚姻使新生儿比重大,故甲和乙相关明显。 答案: A
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下图反映了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的现象,这种人口 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 主要方式。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基本形式:人口迁移和__________ 。 人口流动 2.影响因素 (1)最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 (2)其他因素: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____ 国 ________ 家政策 、文化背景等。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人口迁移》课件(共21张PPT)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人口迁移》课件(共21张PPT)

4.阶段(2)最有可能的是 ( B )
A.原始农业
B.种植业
C.工业化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
5.影响(3)、(4)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的是 ( C )
A.自然环境
B.国家政策
C.社会经济
D.战争
中国的“民工流”
原因:(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 动力 (2)国家政策的改革 (3)城乡间巨大的收入差距(主要原因)
影响:(有利)对增强社会活力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不利)影响社会的治安,加大环境、就业、交通、
住房等方面的压力。
问题展示,合作探究
判断下列人口流动行为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1)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 (2)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 (3)王艳随全家从甲县搬到乙县并转入当地
经济因素
“雁南飞”的原因:
亲情、乡情等社会因素
人口迁移的“推力与拉力”
人口迁移是各种推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对 (1)加强与外界的联系(2 )缓 (1)造成劳动力和人才
迁 解当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 的流失(2)使教育投入
出 (3)提高经济收入
投入汇报减少
教育
就业 (较好 的社会 婚姻 经济条 件)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气候 土壤 水 矿产资源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通信
经济 因素
家庭婚姻 社会文化 文化教育 因素
影响 人口迁移的 主要因素
政治 因素
政策 政治变革 战争
“闯关东”的原因:
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另 外还有自然灾害、政策因素等。

高中地理_第二节_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件_鲁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_第二节_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件_鲁教版必修2
⑤南宋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首都变迁) ⑥2001年阿富汗大量难民流入巴基斯坦等国 (掠夺资源占用土地)
⑦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区人口分别向南北迁移 ⑧“三峡” 移民
(大型工程建设) (国家政策)
(美国反恐战争) (沙漠化加剧)
定了人类生活、生产 的空间布局,从而决 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 和规模。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随着生 产力的发展,人类对淡水天然分布状况的依赖程度有所 减弱,但是淡水资源仍然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条件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③土壤
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 发展的重要条件,对
农业生产有着特别的 重要意义,因而也是 影响人口迁移的一个 重要因素。
直到今天,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仍然有许多农村人 口因为土地的不足和土地生产力的衰竭而迁移。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④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生产发 展、特别是制造业发 展的基础。 随着一个地区矿产资源 的开发,人口会发生相 应的迁移和流动。 本溪市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经济因素 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因素对人口
迁移是主要的,经
深圳市
常起作用的因素,
是人口迁移的基本 动因。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经济因素 ②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相对地缩小了地区之间 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 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从
而促进了人口迁移。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太子港迁移的 海地难民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 口在地区之间迁入或迁出,而发生永久 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013-2014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 1.2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教学课件

2013-2014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 1.2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教学课件

• 5.人口流动 • (1)概念:通常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
短期 亲等原因临时或 户籍 • 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 变更 的人口移动现象。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 (2)流动强度:主要取决 积极影响:增强 社会活力 于 。
(3)影响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等造成压力,并带来 社会治安 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影 响 表 现 建立起一批以移 民为主体的国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家,明显地改 新西兰以及新加坡等移民国 家 变了世界人口 分布 移民前的美洲,大多处于原 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移民 后经济得到发展;第二次世 促进了经济发展 界大战以后,外籍劳工的迁 入促进了西欧地区经济的繁
• 答案 (1)得克萨斯 佛罗里达 阳光充足、空
气清新 • (2)东北部 这里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工业发 达,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丰富、便利的水陆交 通、肥沃的平原 • (3)俄罗斯的迁移是从西向东,巴西的迁移是从 沿海向内地。原因是开发国土。
• 【练习1】根据国家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中
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地区。 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数已达2.53亿,外出务工 的农民有1.59亿。读图,完成(1)~(2)题。
.人口移动的效应
(1)人口移动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效 益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①缓解人地矛盾,有 利于合理利用剩余 劳动力,提高经济 收入,保护生态环 可能造成人才流 对迁出 境等;②加强与外 失,劳动力减 地 界社会、经济、科 少等 技、文化的联系, 有利于社会经济发 展
• (2)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尝试探究:深圳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
是什么? • 提示:人口迁移。

(教师参考)高中地理 1.2.1人口的迁移与流动课件2 鲁教版必修2

(教师参考)高中地理 1.2.1人口的迁移与流动课件2 鲁教版必修2

农村→农村 城市→城市
农村→城市(城市化) 城市→农村(移
时期 原始社会
社会经济主体 采集和渔猎
迁移原因
追逐生活资料 来源
农业社会 种植业为主的农业
土地开垦的吸引、逃 避战乱、宗教迫害
(2)15~19世纪的国际人口迁移
项目 原因
内容
(1)地理大发现、新航线的开辟 (2)殖民主义的扩张
改变、变更 出国定居
户籍

人口迁 移与人 口流动 是人口
移动的
临时或短 期离开、 不变更户 籍
两种基 民工流 本形式 外籍劳工 等
临时或短 期离开、 不变更户 籍
民工流 外籍劳工
两种基 本形式

小结
概念
区别
表现
联系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指人口在地区之间 迁出和迁入,而发 生居住地的永久性 或长期性改变的人 口移动现象。
因工作、学习、旅游 、探亲等原因临时或 短期离开居住地出外 活动,而不变更户籍 的人口移动现象。
居住地永久
性或长期性 国际难民
奋战在各岗位的民工同志
每年春节返乡 的民工潮
2、我国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民工流
目的
打工、经商
方向 农村 城市 、西部 东部沿海 原因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经济差异
影响
民工流的影响
影响
流出地
有利
解决剩余劳动力,缓解人 地矛盾;增加经济收入提 高生活水平;更新观念
流入地
提供大量廉价劳力, 改变了经济结构;促 进城市经济发展;增 进城乡交流
国际人口迁移(1)欧洲:迁出地变为迁入地区 流向发生改变(2)美国:主要迁入国
(人口来源:拉丁美洲、亚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满半年但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以及户口待定人口。 15.2009年,下列省份中人口自然增长最慢的是
A.江苏 B.广东 C.江西 D.云南
江苏
出生率(‰) 9.6
死亡率(‰) 7.O
常住人口总增长率 (‰)
6.2
广东
11.8
4.5
11.7
江西
13.9
6.O
7.2
云南
12.5
6.5
6.1
16.2009年,广东常住人口总增长率高于江西的 主要原因是广东
客观上促进了_种__族_______、__民__族______融合和
_经__济__文__化___的交流与发展;也造成国际社会不安定。
阅读课文,举例说明二战后人口迁移的新形式 1、政治性国际人口迁移增加 印巴分治 2、新兴城市的出现 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 3、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张家界、黄山市 4、国际难民 巴勒斯坦难民 5、环境移民 海地、汶川地震的移民
②按迁移方向划分 农村→农村
城市→城市
农村→城市(城市化) 城市→农村(逆城市化)
③按就业人口迁移方向划分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当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迁移分别是哪一 种形式?
发达国家:城市→农村(逆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农村→城市
想一想: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
1、15世纪欧洲殖民者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人口迁移 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人口流动 3、三峡工程大移民 人口迁移 4、大批农民赴科威特等国务工 人口流动
3.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是 (
)
A.国际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农村
D.由城市到城市
图1为“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人口迁出甲 地
人口迁入乙
图1

4. 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甲
地可能是( )
A. 沿海地区
B. 中西部地区
C. 平原地区
D. 经济发达地区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③①④②
图2
7.四城市中经济发展较快、就业就业机会最多的 是 A.① B.②C.③ D.④ 8.四城市中,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表1是“2009年我国部分省份人口资料(据国家统计局)”。读表完 成15~16题。 注:常住人口是指在本乡镇(街道)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或虽居住
具体流 向
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为迁入地区;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为迁出地区。
[活动探究1]阅读课本P8—9段落和图1-2-1、图1-2-2, 比较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差异
国际人口迁移
对迁出国:缓和国内人口压力,增加侨汇收入; 但也造成人才外流。
影 对迁入国:提定因素。
1.我国“五一黄金周”,大批山东游客前往青岛旅游,这种现
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2.20世纪80年代大量人口迁入深圳、珠海等地,这说明( ) A.民族政策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 B.经济布局的改变影响人口迁移 C.交通、通信的发展影响人口迁移 D.气候条件影响人口迁移
A.自然增长率高 B.出生率高 C.人口基数大 D.迁入人口多
江苏 广东 江西 云南
出生率(‰)
9.6 11.8 13.9 12.5
死亡率(‰)
7.O 4.5 6.O 6.5
常住人口总增长率 (‰) 6.2
流向发达国家 ;
永久性
定居移民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短期流动
的人口增多;迁移形式更加 多样化

[活动探究1]阅读课本P8—9段落和图1-2-1、图1-2-2, 比较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原因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 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特点 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 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1、概念: (1)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
,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 象。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 和 国内 人 口迁移。
(2)人口流动:通常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 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 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①按地理范围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闯关东
走西口
“雁南飞” “孔雀东南飞”
“海归” “农民工”
“高考移民” “下南洋”
1.2 人口迁移(1)
由NordriDesign提供 nordridesign
• 知道人口移动的类型及其概念,并掌握进 行区分的方法。
• 结合实例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 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P8—10段落,了解人口的迁移与 流动。
具体流 向
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 非洲→美洲、亚洲
中国、日本、印度→东南亚、美洲
[活动探究1]阅读课本P8—9段落和图1-2-1、图1-2-2, 比较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原因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特点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明显减少; 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迁移形式更加多样化。
5. 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 A.甲地环境优美 B.甲地社会环境稳定 C.乙地就业机会多、收入高 D.乙地人口多,食品价格较高
图2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城市某年人口统计资料(不
考虑特殊因素影响),读图完成6-8题。
6.若四城市人口规模相当,则人口自然增长率按
递增排序为
A.②④①③
5、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发展及特点:
(1)人类社会早期, 自然条件
是引发人口
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2)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人口迁移的主流是由“
”流向旧“大陆
”,新大陆
由已开发地区 向 未开发地区
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
是:人口多从 发展中国家
[自主学习2]阅读课本P10段落、图1-2-4,,了解“民 工流”
(1)原因: 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 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2)主要方式:自发性 主要目的:务工、经商
(3)流向:农村→城市; 内陆→沿海、工矿区
(4)影响:(对迁入地) ①有利:提供大量劳动力,增强社会经济活力; ②不利: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 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