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生态学词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生态学

1种群(population):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空间内、同属一个物种的个体集合。具有4个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系统特征)

2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是研究种群数量动态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3空间生态学(spatial ecology):研究空间对于种群动态和多种群(群落)的结构、动态、多样性以及稳定性影响的一个生态学分枝。

4空间分部图式(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指种群的个体在其生存空间的分布形式(均匀分布、随机分布、聚集分布)。

5平均拥挤度(mean crowding):同一个样方中,平均每个个体拥有多少个其他个体。

6绝对密度(absolute density):指单位面积(或体积)空间中的生物个体数量。

7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衡量生物多少的想对指标。

8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e methods):在调查区域中,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

9生命表(life table):生命表是按照种群的年龄阶段(以时间为单位或以发育阶段为单位)系统地观察并记录种群的一个世代或几个世代之中各个年龄阶段的种群初始值,再分别记录或计算出各个阶段的年龄特征生育力和年龄特征死亡率、生命期望值、按一定格式而编制成的统计表。

10存活曲线(survival curves):是以生物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除以平均寿命而得到)为横坐标,再以各年龄的存活率Lx为纵坐标由此所画出的曲线,表示种群的存活率随时间的变化的过程。

11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 m(innate capacity for increase 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是指在食物、空间和同种其他动物的数量处于最优化,试验中完全排除了其他物种时,在任一特定的温度、湿度、食物的质量等的组合下所获得的最大增长率。

12种群指数增长(geometric and exponential population):在资源空间无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增长的一种形式。

种群在t时间的变化率=种群瞬时增长率×种群密度dN/dt=r×N

13种群逻辑斯缔增长(logistic population growth):在空间与资源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增长的一种形式。

种群在t时间的变化率=种群瞬时增长率×种群密度×密度制约因子

dN/dt=r×N×(1-N/K)

14环境容量(carring capacity):空间被该物种所饱和时的种群密度,简称为K。

15r-k对策(r、k strategistis):有利于发展较大的r值的选择称为r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的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R选择的物种成为r对策者,K选择的物种成为k对策者。

16似然竞争(apparent competition):指两个物种通过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在性质上类似的竞争。

17“高斯假说”或“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on exclusion principle):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共存。竞争的结果使生态位的分离,达到共存。

18功能反应(functional response):指每个捕食者的摄食率随猎物密度变化的一种反应,即捕食者对猎物的捕食效应。

19数值效应(numerical response):指捕食者摄食猎物后,对自身种群数量影响的动态关系。20最佳捕食理论(optimal foraging theory):动物的任何一种行动都会给自己带来收益,同时动物也会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投资);自然选择总是倾向与使动物从所发生的行为中获得最大的收益(收益-投资)。

21边际值原理(marginal value theorem):捕食者在一个板斑块的最佳停留时间位捕食者在

离开这一斑块时的能量获取率(即这一斑块的“边际值”)。

22协同进化(co-evolution):是一个物种的性状形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个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对前一物种的反应而进化。

23行为的适应意义:行为是动物适应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自然界动物通过对行为寻找适宜的生境、寻找觅食、寻找配偶。动物还利用行为来与其他个体通讯,交流信息。动物行为的多样性和可塑性为动物适应自然环境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方式。

23节律行为:是动物对周期性变化的生态环境的一种适应机制。

24行为的遗传基础:动物的行为具有遗传基础。有关行为遗传的研究多是在种内进行的。相近种的行为差异比种内的行为变异大,可以视为不连续变量。通过杂交试验可以测度遗传变量的方差。在那些相近种的比较行为研究可以揭示行为差异的遗传基础。

25行为策略及其进化稳定性(evolution stable strategy,ESS):动物的行为策略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动物的动作或一系列动作。行为的策略分为2大类:一类与种群密度有关,另一类无关。行为策略的进化稳定性是指某一行为策略集体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入侵性。

26适合度:适合度是基因型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一种性质,指一种基因型个体的平均生存率和繁殖率。

27行为的优化:成功繁殖的前提是成功生存,成功生存要求动物以较少的时间和体能获得较多的营养丰富的食物。

28社会行为:是动物个体在觅食、繁殖、防御天敌、保护领域等方面的集体行为。

29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指生物有机体周围各种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生物因子(食物、天敌等)和非生物因子(温度、湿度、光、PH等)。

30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independent factor):与种群本身密度大小无关的作用因子,即种群的死亡率不随密度变化而变化,主要是非生物因素引起。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与种群密度有关的作用因子,种群的死亡率随密度变化而变化,主要是生物因子的作用。

31种群的平衡密度:由于生态因子的作用使种群在生物群落中,与其他生物成比例的维持在某一特定水平上的现象叫自然平衡。这个密度水平叫做平衡密度(equilibrium population density)

32种群的调节与调节因素:调节(regulation):指种群离开其密度后有返回到这一平衡密度的过程。能使种群回到原有平衡密度的因素称为调节因素,它是密度制约因子。

33变化(动态)dynamics或波动fluctuation:通常指无规则的或无平衡密度的变化,主要是受非密度因子的影响。

34构件(module):或称为构体,是指每个基株上与生死过程相关的可重复的结构单位。35克隆植物(clone plant):能进行无性系繁殖的植物称为无性系植物,或称克隆植物。

36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是指一个合子经胚胎发育成熟后的生物体,其器官、组织各个部分的树木在整个生活周期中各个阶段均保持不变。

38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是指一个合子发育成幼体以后,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可通过其基本的结构单位的反复形成得到进一步发育,其组织、器官等各个部分是可以改变的。

39分株种群(ramets populaton):是指在某一空间内,有许多根茎、匍匐茎等相连的无性系小株组成的集合,这是一个在个体水平上的种群概念。

40无性系种群(clonal population):是指一个或数个无性系和基株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内构成的一个集合,这是一个在群落水平上的种群概念。

41土壤种子库(soil seed bank):是存在于土壤上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部存活种子的总和。42瞬时土壤种子库(transient soil seed bank):是指种子在土壤中存活不超过一年就萌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