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私撰家谱与公修族谱的差异
家谱中传记书写研究--以明代徽州家谱中传记为中心
家谱中传记书写研究——以明代徽州家谱中传记为中心胡楚清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一七年月五家谱中传记书写研究——以明代徽州家谱中传记为中心摘要明代以来,徽州家谱不仅存世数量众多,且在体例上不断创新,在内容上更加丰富。
人物传记作为徽州家谱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家谱中占有较大比重,其中所涉及的人物多为下层民众,记录的内容也多为正史所不及,涵盖了徽州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是研究明代徽州人物和宗族的重要史料。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明代徽州家谱传记基本情况,以整理的55部明代徽州家谱,结合族谱的编修凡例,概括出谱传的基本形态和史源以及明代徽州家谱中传记体例发展情况。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明代徽州家谱传记的分类和评价,并进而探讨明代徽州家谱传记记述内容的变化及其原因。
小传记述模板开始形成,而在其他传记形式中出现了多元化与趋同化并存的局面。
究其原因,有修谱之风大盛,一人多著情况增多;社会安定,思想趋稳;修撰家谱目的相似;以及修撰者不断学习,追求创新的史学追求等诸多原因。
第三部分对明代徽州家谱传记进行更进一步挖掘,从效仿正史、层次突出,对人物进行分层记述以及史学思想性三个方面探讨明代徽州家谱的特点,试图找出明代徽州家谱传记的突出之处。
第四部分,明代徽州家谱中传记史料丰富,从史料和史学两方面出发,分析谱传在人物研究和宗族研究等方面的价值。
探讨明代徽州家谱中传记史料的可运用之处以及明代徽州家谱传记中所体现出的为后世修谱提供指导思想、地方志等史书的史源、丰富了人物传记的撰写理论与方法、丰富了人物评价的理论、丰富了三史关系等方面价值。
关键词:明代徽州家谱;传记;书写AbstractSince the Ming Dynasty,there are amouts of Huizhou genealogy to be saved and it is more abundant on the style and content.Biographi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izhou genealogy,it involved people at the low levels of society and the contents are less recorded in official history,including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lifestyles of folks in Huizhou at that time.It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records to study on characters and clans of Huizhou.Firstly,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n56huizhou genealogies of Ming dynasty, combinating genealogy compilation of notice,brief introduce the basic situation of huizhou genealogies biography of Ming dynasty.And then,sum up the basic of spectrum spread in form and historical 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yle of Huizhou genealogy in the biography of Ming dynasty.Secondly,detailed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huizhou genealogy biography of the Ming dynasty.Then,discuss the narrative content changes of huizhou genealogy biographies in this time and try to find the reasons to it.At this time,bio described to formate a template,while,the assimilation in other forms of biography appeared both diversity and occurring together.And there are many reasons to it.Thirdly,make a further excavation of huizhou genealogies’biographies of Ming dynasty,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izhou genealogy of Ming dynasty from three aspects as following the official,the projection of the level of characters can be described as well as historical ideological content.Lastly,Huizhou genealogy in the biography of Ming dynasty rich historical materials,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spectrum spread in character study and analysis,and the clan of value.Discussed in Ming dynasty,the biography of the historical data can be used in huizhou genealogy and huizhou genealogy in the biography of Ming dynasty reflected spectrum provid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of the guiding ideology,local Chronicles and so on historical mingshi jishi benmo,enriched biography writing theories and methods,enrich the theory of character evaluation value,enrich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relations,etc.Key words:HuiZhou genealogy of Ming Dynasty;Biographies;writing目录绪论 (1)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二、学术史回顾 (1)(一)关于徽州家谱的研究概况 (2)(二)关于传记理论及内容的史学研究概况 (3)(三)关于家谱中传记的研究概况 (4)三、论文结构及创新、不足 (5)(一)论文结构 (5)(二)论文创新 (5)(三)论文不足之处.........................................................................5第一章明代徽州家谱中传记概况 (6)一、明代徽州家谱中传记基本情况 (6)(一)基本形态 (6)(二)史源 (10)二、明代徽州家谱中传记体例发展情况 (13)(一)明代徽州家谱中传记主要体例 (13)(二)明代徽州家谱中传记体例特点 (16)第二章明代徽州家谱传记中人物入谱类型 (19)一、人物分类及评价 (19)(一)事业有成 (19)(二)德行出众 (21)(三)其他 (22)二、明代徽州家谱传记记述方式与内容变化 (23)(一)增加了关于女性及外戚的记述 (23)(二)善恶有别的记述方式 (24)(三)小传记述模板的形成 (26)(四)其他传记形式的多元化与趋同化 (30)第三章明代徽州家谱传记的特点 (34)一、效仿正史 (34)(一)由文入史,注重真实性 (34)(二)全面记载家族中重要人物,力图保留家族全景 (35)(三)记述功用向国史靠拢 (35)二、层次突出,对人物进行分层记述 (36)(一)具体表现 (36)(二)案例分析 (36)三、史学思想性,史家素养与史学意识 (38)(一)注重史家素养 (38)(二)具有史学意识 (38)第四章明代徽州家谱传记的影响 (39)一、史料价值 (39)(一)人物研究 (39)(二)宗族研究 (41)(三)社会研究 (43)二、史学价值 (46)(一)为后世修谱提供指导思想 (46)(二)地方志等史书的史源 (46)(三)丰富了人物传记的撰写理论与方法 (47)(四)丰富了人物评价的理论 (47)(五)丰富了三史关系的内容 (48)结语 (50)参考文献 (52)绪论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2014年秋,我有幸进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进行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方面的学习研究,在读研期间,我参与了导师负责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千年徽州家谱与社会变迁”和“明清乡村绅权建构与社会认同”的研究,参加了家谱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录入了大量的家谱资料,并参与了有关士绅权利构建中“道统”影响的相关方面研究。
徽州私撰家谱与公修族谱的差异
A sr c : n e t lh l,ca e ir ea d c n f l r r emak f o e fmi y tm.Sn et emo e fm l ss b ta t A c s a a r l ln p dge l ed a et e r s d m a l s s n a i h om y e ic h d m i y — a y
办; 汪长 卿 、 同文 、 元 吉 负 责 各 支 派 世 系 图 和 文 稿 汪 汪
项重要手 段 , 是 宗 族社 会 完善 的 一个 重要 标 志 。 也
徽 州 设 立 谱 局 修 谱 约 始 于 明 嘉 靖 前 后 , 中 国近 世 家 是 族 制度 形成 较 早 、 族 统 治 较 为 严 格 的 地 区 ① 。 我 们 宗
T ed ee c e en p i tl —w i e e i e n u f  ̄一w i e l e irei u h u p e c r h i rn eb t e r ae f w v y r tnp d r ea d p b c t g i r tnc p dg e n H i o r f t e t n a z eu
v tl aey— wrt n p dge n u l l it e i e a d p bi y— wrt n ca dg e n H uz o rfcur e r c it ln p i e i ih u p ee t e. e e r Ke r s:ln; r o rtn dge d ee c y wo d ca f m fw iig p i re; i rn e o e f
【doc】清末徽州民间宗谱纂修活动研究——以光绪二十三年祁门竹源陈氏宗谱文书为例
清末徽州民间宗谱纂修活动研究——以光绪二十三年祁门竹源陈氏宗谱文书为例徽学研究?清末徽州民间票修活动硼以光绪二十三年祁门竹源陈氏宗谱文书为例九陈琪胡筱艳2(1,祁门县文化局,安徽祁门245600;2,黄山市博物馆,安徽黄山245000)摘要:本文为新发现的祁门竹源陈氏宗谱文书个案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末徽州民间纂修宗谱的整个过程,从而了解徽州民间纂修宗谱的缘起,纂修组织结构,各项制度规定,宗谱管理,纂修谱例及付梓规定等,对研究清末徽州乡村地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人口,民俗等有着一定的价值.关键词:徽州文书;谱牒纂修;个案研究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o5x(2006)06—0079—07 Firstglimpseofthecompilationoff0II【genealogyinHuizhouinthelateQingDynasty ——tal【illlgthegenealogicaldocumentsoftheChenfamilyinZhuyuan,Qimenintheyearof23Gua ngxu,QilIgDy-nastyaSanexampleCHENQiHUXiao—yan2(1.QimenCultureBureau,Qimen245600,China;2.HuangshanMuseum,Huangshan24500 0,China)Abstract:FromtheneMy—discoveredgenealogicaldocumentsoftheChenfamilyinZhuyuanlQimen-wecanseethepro —cessofthecompilationofthefolkgenealogyinHuizhouinthelateQingDynasty.andgettokno wthereasonforthecompilation-theformationofthecompilingorganization-differentkindsofrulesorrequirementsaswellas themanagementofthegenealogyandsomecasesofthecompiling,includinghowtosendtothepfintem.Thesedocumentsal"eofgre atvalue,especiallycontributetotheresearchintothelocalpolitics,economy-history,culture,populationandtblkloreofHuizh oururalareas.Keywords:Huizhoudocuments;compilationofagenealogicaltree;studyofsomeparticular cases一,祁门竹源陈氏宗谱文书的主要内容祁门县博物馆馆藏复印的祁门竹源陈氏宗谱文书2册,一册无封面,小楷手抄本,全书规格为高28cm,宽24cm,无标题,为方便起见,我们取名为《祁门竹源陈氏宗谱文书》,内收文书60份.一册为《收谱字号》,小楷手抄本,全书规格为高19cm,宽23cm,内收文书5份.为了证实这2册文书是否与光绪二十三年纂修的《竹溪陈氏宗谱》相符,我们于2005年9月l813晚,再次来到坑口村陈接昌家,将他家收藏的文书与光绪二十三年纂修的《竹溪陈氏宗谱》进行了校对,结果文书所述内容与宗谱一致.因此,证实这2册文书确实为光绪二十三年纂修的《竹溪陈氏宗谱》文书.为了使人们对整个陈氏宗谱文书有一个了解,现将文书题要如下:1,《祁门竹源陈氏宗谱文书》(1)光绪二十四年纂修竹源陈氏宗谱序,浩魁撰,竹源人.(2)唐天成二年谱序.张宪撰,太原尹,益州人.(3)宋开庆元年谱序,陈思撰,江右南昌人.(4)元至正十五年谱序,际辰撰,竹源人.(5)陈氏大成宗谱序,嘉靖丙戊五年九月,王守仁撰,阳明山人.(6)陈氏大成宗谱序,嘉靖四年乙丑春三月,汪玄锡撰, 婺源人.(7)陈氏大成宗谱后序,嘉靖六年丁亥岁秋八月,程昌撰,祁门和溪人.(8)陈氏延续大成宗谱序,万历戊午春季,陈奎撰,晋江人.(9)摘录先贤修谱谱志.(1O)竹源古里记,陈肇选撰.(11)汉太邱令实公文范先生传.(12)汉陈太邱碑记.79啦日_●_IlI尔安徽史学2006年第6期(13)唐户部侍郎天下兵马副元帅讳轶.(14)唐朝奉大夫讳广公行录.(15)授镇国将军忠翊招讨先峰使立公传.(16)重修陈迪友公功府君讳伯震墓记.(17)明文郎林上元县知县陈冲一公墓志铭.(18)浮梁县正堂审理陈氏坟荫被盗案宗,乾隆十七年五月.(19)立坟山合同议约一份,乾隆四十四年四月十四日.(20)九保田坑竹坞口月形合同文,嘉靖十年四月初二日.(21)立保祖业合约,光绪十七年十月十八日.(22)陈八坦承佃约,光绪十七年七月十六日.(23)竹源陈氏收谱字号.(24)光绪十八年三月十五日立求限字约.(25)ff村派系.(26)合议坟规.(27)竹源八景诗.(28)竹溪八景诗,浩魁撰.(29)祭彦文公文.(30)祭广公文.(31)祭郭氏夫人文.(32)祭度公文.(33)冬至前一日登友迪公墓迎神文.(34)冬至日正祭友迪公文.(35)a-雨祭文.(36)中秋祭文.(37)祭金花圣母娘娘文,浩奎撰.(38)陈氏会源堂祠记,万历癸丑冬.(39)祝梁文,同治七年复建祖祠七月二十七日上梁,正熊撰.(40)码头上中祠对联,朝辅撰.(41)中祠订挂新修匾联祭祖文,光绪癸未年八月初十日.(42)合村接龙神疏,光绪乙未年正月初十立春,浩魁撰.(43)告祖修谱文,浩魁撰.(44)议修宗谱合同文,浩魁撰.(45)历代纂修谱系名目列后.(46)重修大成谱系纂修竹溪陈氏宗谱人名列后.(47)谱成咏赞,39篇.(48)士球公像赞,浩魁撰.(49)白唐僖宗元年京公迁竹源后朝代表.(50)大成谱四本,分元亨利贞字号.(51)付梓召承约.(52)迁鄱阳陈家墩书,斗文撰.(53)迁东流蟹子坑,石峡里宗家书,斗文撰.80(54)宗谱例言.(55)汪乾户山地册.(56)世系诗.(57)~-墓诗.(58)二十一代上祖坟墓册.(59)合议坟规.(60)历朝显宦.2,《收谱字号》(1)竹源陈氏收谱字号.(2)竹源陈氏修谱派钱文告,光绪二十五年季冬月.(3)竹源陈氏宗谱刻板存单,光绪二十五年.(4)竹源陈氏宗祠题红神主牌,光绪二十五年七月.(5)奉宪筹备济荒文告,光绪二十六年.从以上文书的内容来看,这应该是二本纂修宗谱的备忘录,它将要写上宗谱的老的谱序誊写下来以备刊印,又要将各项规定抄写下来以备核对,还要把纂修宗谱的各种文书记录下来以防备忘.通过对村中老人的访问,得知这二份宗谱文书由本届陈氏宗谱的副主修陈浩魁记录,但我们认为这至少是纂修宗谱参与人的二份笔记.二,祁门竹源坑口陈氏宗族之源流祁门县闪里坑口古名竹源,因村中多竹而得名.古诗云:"故家住在竹溪边,水竹深深广第联."坑口与浮梁江村,勒公接壤,古时山川毓秀,景色宜人,吉祥华灿,村东西北三面冈阜环翠,文闪河呈S形绕村而过, 下注江西阳春河,入鄱阳湖,进长江.光绪二十四年纂修《竹源陈氏宗谱序》说:"粤稽陈氏系舜之绪,自胡公满封地于陈,历四十一世,生实公, 字仲弓,谥文范,卜居颍川.汉桓帝时,为太邱长,以德义闻四海,用行舍藏,进退可度,故世家大族,皆以实为颍川陈氏之鼻祖也.厥子元方,季方,又以二难撑支天下.十七传而生武帝,霸先.帝胄之后,簪缨不替,在唐,宋益荣.至二十五世轶公,字颜文,官唐户部尚部,拜镇国大将军,统人马一百八十万.因巢寇之乱,至饶郡浮梁驻营守御,殁于王事,赠英烈侯,立祠浮北隅,子孙遂家焉.子广公,官朝散大夫;度公,官承务郎:孙友迪公,官太湖县太;至曾孙京公,于唐僖宗六年(879)以后,迁祁西之竹源,椒实蕃衍.故由竹源分徙都里及外郡者甚多,迄于今千有余岁,当以是为古里也."由上可见,竹源陈氏为汉太邱长颍川郡王陈实之后裔.陈实之后唐代朝散大夫陈广,曾孙陈京于唐僖宗六年(879) 由江西浮梁盐仓岭经此,见"山水幽幽,木石清奇",遂在此定居.嗣后子孙繁衍,室第日增,蔚成一村.至宋代,又由竹源坑口分迁桃源,文堂,武峰,正冲,南源,双溪,环溪等地.清末徽州民间宗谱纂修活动研究?陈氏宗祠座落在村子中央,背山面水.祠前有专为南宋进士陈樾而造圆形旗杆石4座,上刻录有"恩进士"等字.祠两侧各有圆f-j1座.右为"凤起",左为"蛟腾".祠前的弓形横拱上原悬有一"恩进士"匾.祠前楹联云:"思孝奉先厚先公实帝世之遗孝思不匮,介福裕后原后裔缵侯封之旧福介无疆."祠堂两边对联为: "分土从豫章距颍川千里而遥发源自尔,传家在唐史沿僖宗六年以后托本于斯."此联可进一步佐证坑口的渊源与历史.陈氏支祠日会源堂,其外围圆门的左门楣上刻有"颍川世族"4个大字,右门上则书有"竹源古里",而侧门左向刻有"木本"两字,右向为"水源"两字.从这些门额的题字可进一步推知坑口的渊源.据史料记载,竹溪陈氏由此分迁他乡及外邑者多衣冠俊秀和名家大族,众人均溯此为源,故名"会源".有楹联云:"竹发院中千枝万叶孙传祖,泉流山下四海三江委汇源."会源堂特别之处是它的仪门为一座戏台.戏台底座皆空,台面以木柱支撑,上铺台板,为固定式,俗称万年台.戏台有演出区,有乐队伴奏区.两侧有观戏楼,天井与享堂观众区.整个戏台雕梁彩字,装饰别具一格.戏台两侧楹联云:"芝山月土歌声澈,竹经风生舞佩摇."戏台后墙面各地戏班的信手题壁仍依稀可辨,上自清咸丰三年(1853),下至1986年,皖赣两省的彩庆班,长春班,德庆班,四喜班,喜庆班,同乐班以及怀宁等地剧团均曾来此演出.尤以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为盛.村东水口古木参天,林木荫翳之下有一古亭,为旧时往来行人的休憩之所.穿越古亭有数株高大的槠树,枝柯横逸,直探河的对岸.古亭的西向有一溪涧——文曲水.越溪涧沿石阶而上,可见一破败的书屋阁,相传是乾隆游苏州时所赐封,古时文官到此要下轿,武官要下马.古时坑口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民风纯朴,文风倡盛,才俊辈出.竹源总诗一首云:"竹溪山水最奇新,陈氏安居几百春.先代多人登显宦,后昆千载沫余恩.趋庭诗礼家声旧,比屋笙歇里俗淳.木本水源知久远,犹存谱牒笃人伦."三,竹源坑口陈氏宗谱纂修原因第一,竹源坑口陈氏宗族有良好的修谱传统.在徽州,名宗右族非常重视宗谱的修纂.当地有句老话:3O年不修谱就是不孝.作为徽州名族之一的竹源坑口陈氏也不例外.在光绪二十四年浩魁撰写的《纂修竹源陈氏宗谱序》中说:"盖闻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所以序昭穆联一本者也.世日益远,族日益盛,真若本之一体,散为千枝,水之一源,分为万派,非作谱以联属之无以探其本而索其源,亲疏何辨,尊卑何分,恩义何由而笃乎?故家谱之数十年一修,其关匪浅""再能将族谱三十年一修,工程少而费用微,生殁配葬永无遗漏,是所厚望焉."陈氏文书中的《陈氏历代纂修谱系名目列后》也能说明这个问题,上自汉朝,下到清代文书中列举了24次有关家乘谱牒,墓图祀田方面的记载.当然,这些记载不完全是竹源陈氏纂修,但绝大多数为竹源陈氏所为.如陈晨早在元代初就编写了《陈氏瓜藤宗谱》,陈如岳,陈芳魁,陈其烈,陈一文,陈思绶在万历年间纂修了陈氏草谱.还有二次谱系纂修完后没有付梓,一次是在顺治七年(1650)由陈思召编写的大成纂续,未曾付梓后来文稿遗失.一次是在乾隆七年f:1742)由陈孔祥,陈士球合修的《万八公支谱》,也是未曾付梓.这些都表明陈氏纂修宗谱的优良传统.第二,光绪:二十三年(1897)祁门竹源陈氏纂修宗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年久失修,"明正德十年(15l5), 祁城特牌公与先祖熙容公主修陈氏大成宗谱.至嘉靖八年(1529),更甲子一十有五而功告竣.瓜绵几遍天下,其修支谱者,自国朝乾隆七年(1742)曾伯祖孔谱, 与族士球公为首,续修家乘,惜未付梓.光绪初年,又得明经正熊邀其一与春培宴会,因念族中近代各派草谱散佚,已不堪问,每岁春正会宴,倡率子弟,访察遗漏:而礼就之,乡党推重焉.溯自壬戌纂修而后,转瞬二百八十余年"第三,兵燹破坏也是促使竹源坑口陈氏再次修谱的重要原因之一.副主修浩魁曾说:"我族收领之谱, 因咸丰年间被粤匪蹂躏,搬移出外,未免受湿破损,至:绪二十二年(1896),众志翕从,议修家乘,不惜费用, 并将大成谱关,悉照旧本,摹刻祖像,锓梓而重修之." 四,竹源坑口陈氏宗谱纂修组织在徽州,族谱纂修通常要成立一个临时性的机构,即编修委员会,又称谱局,修谱董事会,一般由宗族中负有文名或职务最高的退休官员倡议和主持,或由族长主持,编修委员会视族谱的纂修工作量来确定内部人员的分工,然后向宗族内包括迁居他乡各族颁发榜:艾,将宗族的各种资料呈报以便纂修.在陈氏文书中就有这样一个编修委员会.重修大成谱关纂修竹溪陈氏宗谱人名列后:正主修:朝牧,邑庠生,字秉仁,秉公.副主修:浩魁,候选训导附贡生,字斗文,总理木史阅;朝衔,邑庠生,字居正,兼收洋钱;正燕,例授登仕佐郎,字树人,总理帐目.绘图:正传,国学生,字德英,画工尚佳,兼对读勤心款费.书写:正日方,国学生,字思齐,兼对读;开泽,武庠生,字向南,明于头绪,兼对读;开奎,国学生,字星泉, ,兼对读.8】安徽史学2006年第6期司事帮办:正斌,国学生,字谓贤;光甲,国学生,字左泉.款费:肇闺;浩贤,国学生,字兴文;正中,国学生,字廷英;正文,国学生,字鉴彬;正誉,字景行;正欣.梓人:冯大声,抚州人;周松甫,抚州人,刻工甚佳;张逢源,浮梁人;郑仲之,浮梁人.其中,主修朝牧,钦加五品衔,特授宿州学正,其父浩奎在道光八年协修县志.五,竹源坑口陈氏宗谱纂修要求宗谱的纂修反映着宗族统治利益的要求,因此说,每一部宗谱都有自己的纂修原则与编写体例,俗称谱例,凡例,例言等.它规定了收录范围,结构特点,各种着录规则,以及本谱中各类纲目的理由,适用范围,各种可入谱人物的标准,其目的是强调家族血缘的重要性和谱书记叙的真实性,内容较为丰富,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在陈氏宗谱文书中就有例言对上述各项要求做了明确规定.共有如下12条:(1)世系仿欧阳公五世一图,大书其行,而分注其字,讳婚配葬处之类于下,每一图终,复以终氏始之,以便考阅.傍注世次,明传代也.(2)栽是集谱说,在示以珍重谱牒不可忽略也.(3)书先朝修谱名目,明有所爱之也.(4)图住基,坟墓,所以着先世卜筑之精,并示子孙以过墓思之哀意,但不注其股分.四至盖以各有契据, 不得执图以滋争端也.(5)图刊先人遗像,示以见其像如见其人,见其人则知其德.致没世不可忘也.(6)妇人以从夫为义,故于夫之行下书配某氏,续配则书继某.惟妾则直书妾,所以明嫡庶也.至原配有子.续配并妄只有子,则于其行下分注之.(7)已婚氏书配某氏,详某其所生年月,其有聘而未过门,并有凭媒说定.未及聘而殁,氏虽未婚,然已归于夫门矣.只书配某氏.(8)妇人从一而终,若不幸再醮.不得入先人庙矣.但在夫虽非妻,而在子犹为母,遵祀录于夫之行下,书配而去其氏字,于子之行下书某氏出庶.万世知所自也.(9)异姓不得乱宗.律有明条.所以辨族类也.(10)列祖有德业文望,原有传赞在,并栽入谱.其新立传赞长,但宜核实,勿事夸张.至其人尚存不立传赞,盍盍棺之后,其论乃完,且以励晚节也.(11)家谱因年远未修,有祠内分誊派系次序,草谱之上,仅录其名目.生命止,未书何人之子,下未注所出何人,不知是谁之后裔,无从摸索.爰立失考一编附于谱后.志存名也.82(12)天殇,查众草谱上有栽名字,生命不敢抹煞,仍书其本生父行下.旁注殇字.或人丁式微之家,移花接木.可为一线之传.六,竹源坑口陈氏宗谱的内容与结构清代家谱格式大多基本定型,各族视本宗族具体情况而增减,或排列次序有别,主要有谱序,题辞,凡例,谱论,恩荣,图,节孝,像赞,考,宗规家训,祠堂,派语,世系,世系录,传记,仕宦录,志,杂记,文献,修谱姓氏,五服图,余庆录,领谱字号等2O多项.竹源陈氏宗谱有6卷6本,谱的格式5层,每页26大格,一边13大格,大字1格1行,小字1格两行,每层小字6个.各卷内容如下:卷1为目录,新谱序,世系引,谱说,例言,附历代大修宗谱序,会源堂记,竹源古里记,墓志,碑记传铭杂文,村基图,端宁公墓图,八景诗,对联,合村派系,世系诗,世墓诗,上祖坟墓记,合议坟规,历朝显臣,历代修谱名目,收谱字号,容像.卷2为源流世系,颍川派,长城派,西川派,祁西竹源派,竹源派二,竹源派三,柏里派一,桃源派一,竹源派四,李源派一,竹源派五,竹源迁建德夏家山派一,竹源派五,竹源迁东流舒村派一,祁西黄村口派一,竹源派六,安一公支安宁,安二公支福宁,安三公支建宁,安四公支端宁,恭三公支,黄村口派二,恭二公支,竹源派七熙夷公支.卷3为熙容公支派七,熙淳公支派七.卷4为熙良公支派七,熙盛公支派七,黄村口派三,熙夷公支派八,熙客公支派八,熙淳公支派八.卷5为熙淳公支派八.卷6为熙淳公支派八,熙良支派八,熙盛支派八,黄村口派四,熙淳支派九,失考,新岭株树下派.七,竹源坑口陈氏宗谱付梓之约定纂修族谱是宗族中的一件大事,要集中族内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宗族对纂修好的宗谱付梓更为认真,讲究,对于刻工,绘图,刊印都有具体的规定.这次宗谱的付梓是由汪耿杨引见介绍.文书中说:"谱司冯大声,抚州人也,光绪二十三年五月初八日,汪耿杨先生引来,自局承镌字工,使面言完照大成谱格式每洋壹元计,镌字十四盘.伙食自备,进门出门,局内每共三日.所有喜包不能争竞多寡.初十日,谱司往贵池,托他代付洋,蛟完做谱纸一万张,合一尺八寸阔,一尺四寸长.包送到局,领价所言如此.一刻祖像,坟山每个图三百文;一刻村基图洋壹元".双方还分别签定"召约","承约",列举如下:《陈会源堂召约》:清末徽州民间宗谱纂修活动研究?立出召约人祁西竹源坑口陈会源堂朝牧等,合为本族修谱,承与抚州冯大声谱司镌字,面言完照老谱格式,其工价每洋壹元计,镌字十四盘.所有雕图,装订一切杂项,工价规矩俱已于冯谱司承约内载明.自完之后,两无异说,恐口无凭,立此存照.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八日立出召约人陈会源堂朝牧,斗文,树人,居正<谱司冯大声承约》:立承字人抚州冯大声,今承到祁西竹源坑口陈会源堂修谱,是身包承镌字,雕图,刷订,慰贴,遵照大成谱格式,每页五层,计二十六格,大字一格一行,小字一格两行,每层小字一行六个.面言完工价每洋壹元计, 镌字十四盘.自承之后,毋得异言,以致违误.恐口无凭,立此存照.(1)刻祖像,坟山每个图计钱三百文,图上字在内.(2)刻村基图计洋壹元.(3)切谱贴鞋一双.(4)喜包听随东家之意,不得争竞多寡.(5)伙食进门出门局内均供膳数日,其余自备.(6)柴薪时菜,局内津贴.(7)剧谱数多寡,听随东意,毋得异说.(8)刷完之谱,倘有错字增改,如过十盘以外,只照所承盘数工价扣算,不得多取钱文.(9)谱说,序赞,诗引,杂文概照十四盘扣算.(10)开刷之日,如有盘内字迹模糊,大小不一,以及讹误等敝,听凭本东指换.(11)谱自起工完工,中问不得问工躲误日期.如违,自愿赔本东伙食开支之费,仍听另召他人,无得异说.(12)本洋价每元作钱壹千三百文.(13)起神开刷装订,议贴钱喜包洋壹元,神福每个月贴大秤亥四斤.(14)大成谱上刻各派阴字议贴钱四千文.(15)装订切谱每幅正谱贴钱四百文.为了提高谱牒的质量,对纸张,雕板,印刷,版式,装订,装帧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宗谱修成之后要送审,是否有避讳,是否有错字,是否有遗漏,当然刊印模糊,字迹不清也不行,有的甚至还要送官府审查后再行印刷.八,竹源坑口陈氏宗谱保管之规定谱牒修成之后,将选一套供奉在祠堂,再按编号分给族长,族人保存.宗谱保管者要对宗谱视若珍宝,妥善保存,不得轻易示人.如有损坏,则予训斥,如若出卖或借外姓阅读,传抄,那更是大逆不道,家族要予以严惩,轻则出谱,重则送官惩办.所有领谱人员都有一套管理方法,名单被记录在案,以便祭祀时定期抽查. 竹源坑口陈氏宗谱管理办法是,"按谱牒所载,皆宗族祖父名讳,凡子孙所当藏,实贵此也.今编先王之道,孝兼忠信而也矣.字号登名,股收领名目于右,每岁腊祭之期,各捧所编业字号到宗祠验看一遍,祭毕照前封锁,仍各带回收藏.如有鼠侵,油污,摩坏字迹,在族长同族众在祖座前,量加惩诫.另择本房收管,登名于谱,以便稽查.倘有不肖辈窝谱卖宗,或誊写原籍,致使混乱宗支,不惟得罪族人,抑且得罪祖宗,众共点之不法,追谱治罪不怠."在宗谱保管方面,竹源陈氏还编排了"礼重纲常木本水源敦爱敬"等一共15套收谱字号.其中,竹源陈氏收谱字号为:字号:竹(押),溪(押),会(押),源(押),堂(押),礼(押),重(押),纲(押)收领:思善公,思吉公,熙容公,熙盛公,士球公,思吉公,熙夷会,熙容公字号:常(押),禾(押),本(押),水(押),源(押),敦(押),爱(押),敬(押)收领:思善公,思吉公,思唐公,熙良公,孔谱公,震文公,黄村口,株树下在徽州,各宗族将宗谱管理当作一件大事来对待,一般将宗谱装在特制的樟木箱中收藏.陈氏宗谱用特制的大木箱子收藏族谱,比如"毛字号谱"就用梧桐树板油漆箱一只,"堂字号"谱就用梓树板油橱保管.往往保管宗谱的与保管锁匙的不是一个人,"毛字号谱" 领谱的是思善公,而保管锁匙的是士岗公;"会字号谱" 领谱的是熙容公,而保管锁匙的是士瑜公,这样有助于防止宗谱的流失或传抄.族谱通常以木刻本制作,并限定印刷部数,印制后毁其木刻版,除防盗印之外,更为防止其它宗族侵干本族之故,这是印制族谱的规定. 所以在徽州,一些家族的宗谱中就有明文规定:"即毁其版,以杜假冒".同时在印制的族谱中,加上字号来确定收掌者的责任,有些还请示加盖县印,以示加强宗谱的权威.尽管如此,盗冒望族之谱的事常有发生,假借名族之名的事也不乏其人.而竹源陈氏宗谱的刻板原来是放在陈朝衔处保管,到了光绪二十八年才移交到祠堂中保管.《收谱字号》文书载有"五层谱格板一块,各派草谱刻字板一块,龙批板一块,草鞋板一块,均存朝衔处.光绪二十八年.此板四块归祠内房楼上箱内."九,竹源坑口陈氏对纂修宗谱的重视纂修宗谱是徽州宗族中的一件大事,往往会有一系列重要的仪式活动.从竹源坑口陈氏宗谱文书中, 我们可以看出有如下几项重要活动:83安徽史学2006年第6期l,签立修谱合约纂修宗谱之始,发起人要召集相关人员商议修谱事项,确定主修,副修人员,成立相关组织,明确经费管理,商议妥立章程,等等.在由浩魁起草的《议修宗谱合同文约》文书中,就有32位族人共同参与制定修谱文约.该《议修宗谱合同文约》(浩魁稿)主要内容为:立合同文约人朝牧等,原我祖予京公始迁竹源,他族皆由此分焉.自明万历年间统修大成宗谱,而后此事姑待久矣.洎乎国朝乾隆壬戍有孔谱,士球二公为首,将万八公以下支谱潜心纂修,有务不素,敬录成帙, 尚未付梓.今又年湮代远,兼曩遭刀兵水火之灾,各家生命草簿,数多断简残编,此纂修之所以畏难而苟安也.兹朝牧等知事之难,而又迫于情之不容已,慨然主修,众志翕从.倘有遗漏,无可考证,阴阳一理,不罪无知,先祖有灵,亦当原谅.但工程浩大,费用非细,爰是合同商议妥立章程.各股司事者,量能任使,毋得推诿.特立文约.2--纸,安端公各收一纸存照.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初十日立合同文约人朝牧朝衔肇闺肇沦浩贤浩魁浩然正燕朝科正科正中正齐正斌正8才正欣正文正则正全正族正光正宏开怀开淼开程开任开庆开尧开泽正传朝涌海水再发2,举行告祖典礼徽州许多宗族在纂修宗谱之始,要签定修谱合约,还要举行一系列告祖典礼,各地支派都要参加,宣读誓词.竹源坑口陈氏宗谱文书也有一份《告祖修谱文》, 其内容为:伏以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为人后者,当深追远报本之思,弥切继序伦之事也.吾祖自懋迁竹源以来,计世已千有余岁,溯修大成宗谱而后,于今有二百八十年.洎乎国朝乾隆壬戌有孔谱,士球二公为首,将万八公以下支谱,潜心纂修,誊录戍帙,尚未会梓.今又年湮代远,兼曩遭刀兵水火之灾,各家生命草薄,类多断。
清代徽州族谱对女性上谱的规范
清代徽州族谱对女性上谱的规范
胡中生
【期刊名称】《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31)001
【摘要】清代徽州族谱对女性上谱作出了非常全面和复杂的规范.女性上谱的书法遵循着夫为妻纲和母以子显、重门第正名分、彰显封典节烈以及善于持家等原则.虽然大多数谱牒规定为亲者讳,但与男性相比,女性上谱的规范带有更多的耻辱性.透过这些规范,反映出清代徽州地区宗族在不断扩张和普及化的同时,礼教也日益向基层渗透,儒家伦常已经世俗化.
【总页数】7页(P92-98)
【作者】胡中生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5.54
【相关文献】
1.清代徽州家谱的谱禁 [J], 王裕明
2.清代徽州族谱中张廷玉、汪由敦佚文述略 [J], 江小角
3.清代徽州家谱谱序的价值分析 [J], 李影
4.清代徽州佃仆的宗族意识与族谱书写 [J], 黄忠鑫
5.亦谱亦志:清代西南土司族谱编纂的方志化研究——以亮寨蛮夷长官司为例 [J], 吴才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徽州同地区家谱之比较
明清徽州同地区家谱之比较摘要:随着徽学的兴起,徽州谱学逐渐被广大史学工作者所熟悉。
而关于徽州地区家谱之间的比较鲜有涉猎,本文对此两部家谱作了浅显的比较,以期探究徽州地区家谱编纂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关键词:徽州地区;家谱;比较“谱牒,与方志,正史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徽州的谱学研究是谱学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赵万里先生曾指出:“传世明本谱牒,大多是徽州一带大族居多,徽州以外绝少,徽州地区谱牒的价值可见一斑。
将徽州同地区家谱加以比较,更能深入的了解徽州谱牒的基本特点。
之所以选这两部家谱作比较,是因为江村洪氏家谱与弘村汪氏家谱均为徽州地区谱牒,且纂修的时间也大致类似,具有可比较性,将二者比较可以以小见大,探究徽州同地区谱牒撰修的大致情况。
一、徽州地区谱牒共同的封建性《弘村汪氏家谱》与《江村洪氏家谱》二者的相似性还表现在二者都是封建性家谱,都烙上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烙印。
封建性家谱强调尊卑有序。
《汪氏》谱载:“二卷至四卷列历世小传……子嗣及生平品行……《洪氏》谱载:“统谱唐宋元明以来多列行第……可知行第尊卑。
从谱文中记载的史料可以看出,这两部家谱都强调尊卑有序,依靠家谱确立宗族内部的统治秩序,这也反映了一家之谱实际上就是一部封建宗族统治族众的凭据。
这也是封建性家谱最大的特征。
封建性家谱保持血缘纯洁性。
《汪氏》谱载:“继嗣与本生殳下书书曰:……养子例不入谱,宗祠有禁也”。
《洪氏》谱载:“出继子生殳下仍列其名……其下不得滥入以锄非种”。
家谱祠规中强调:“异姓螟蛉养子不许混入祠堂,祀先如有强挨进者族长同房长押令扶出。
”这里可以看出,家族禁止将养子列入家谱,这是为了防止其他姓氏混淆宗族血缘,这样可以使宗族脉络清晰。
并且徽州地区大部分的谱牒中都有关于保持家族血缘纯洁的记载,这也体现了明前徽州家谱的封建性。
二、家谱史料的真实性程度不同一般来说,修谱人对史料真实性追求越大,家谱的真实性越高。
从修谱者浅析徽州家谱谱序
没有直接描 述 到他 的辛苦 劳 作 , 但 编修 此谱 长 达 二 十余 年, 可 以反 映程 敏 政 的 勤 劳 和 其 对 修 谱 的 重 视 , 《 新 安 程 氏 统宗世谱 》 名 出 在外 是 与程 敏政 的辛 勤 劳 动分 不开 的 。
四、 家 学 传 统
族名号 , 谱序 的真 实性 受到 质疑 , 当然 其 史 学 价 值 随 之 遭 到 质 疑 。这 就 需 要 编 修 者 的 道 德 修 养 。 徽州谱序 中不乏对 编 修者 的道德 素质 的要求 , “ 修 谱
之难于作 史 , 国史以纪善恶 , 善 恶 不 分 则 无 以 彰炯 戒 , 而 微
意也 , 夫 以予之才疏 学浅 , 滥厕 其间敢 云, 克 荷 重 任 而 未 始
付诸 , 枣梨 因年歉 中阻 , 俟 至今 秋 , 择 吉 开 刷 而 谱 遂 告 厥 成
功, 爰 注 之 以 敦 睦堂 名 , 盖欲 由此和睦宗族 , 有 共 敦 一 本 之
编修家谱是件繁琐 的事 , 材料 的收集 、 考证, 都 是 需 要 耗 费精 力 的事 , 编修者有 才智是非 常重要 的 , 更 需要勤奋 ,
第1 2卷 第 1期
2 0 1 3年 2月
淮 北 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HUAI BEI P ROF ES S I ONAL AND TE CHNI CAL C OLL EGE
V0 1 . 1 2 No . 1
F e b . 2 0 1 3
信 于 后 人 。谱 以 考 源 流 , 源流 不清则 无 以别 真伪 , 而 留 示 于子孙 , 甚 矣 !其 难 也 。苟 不 本 之 以矢 慎 矢 公 , 乌 得 而 任 其 责, 况值丧乱后 哉” 。 2 这 是绩 溪 张氏谱 序 中提到 “ 矢 慎 矢 公” 的责任 , 都 是 反 映 对 编 修 者 的 道 德 素 养 。 而 贤 德 公 正 是 衡 量 一 个 编 修 者 道 德 修 养 的重 要 方 面 。
明清时期徽州谱牒的编修、防伪与秩序维护——以民国《清华胡氏宗谱》为中心
③
民国 《 清华 胡 氏宗 谱 》,共 2 4卷 ,首 1 ,末 1卷 。 该 宗 谱为 民 国五 年 胡 鸣 鹤 等人 所 修 ,卷 首 刊 有 “ 北 清 华 胡 氏宗 卷 婺 谱 ” 字 样 , 为 “ 贤 堂 ” 所 发 ,可 见 此 宗 谱 为 清华 胡 氏 中 “ 北 ” 宗 支 所 纂 修 。本 文 即根 据 此 宗 谱 的记 载 ,仅 对 该 宗 勋 婺社 会 科学来自21 0 2年 第 8期
郑小 春 :明 清 时 期 徽 州 谱牒 的编 修 、防伪 与 秩 序 维 护
明清时期徽州谱牒的编修、 防伪与秩序维护
以民 国 《 华胡 氏宗 谱》 为 中心 清
郑 小春
摘 要 :婺 源清华 胡 氏宗谱个 案说 明 ,赝 鼎和私 售是 影响 明清 时期徽 州谱 牒 编修 世 次的一 个 重要 因素 ,而防伪措 施则 对谱牒 编修 的谱例 产 生 了较 为深远 的影 响。 不断严 密 的 防伪措 施 和近似 猖獗 的赝 鼎私售 行 为 ,反 映 了徽 州 大族 与 小姓 之 间对 于血缘 等级 秩序 的 维护与摆 脱之 对立 关 系,透露 了封建社 会 等级森 严的 宗法制度 信 息。 关键 词 :明清 时期 ; 州 ; 徽 谱牒 ;清华 胡 氏 中图分 类号 : 8 0 9 文献 标识码 : 文章编 号 :2 75 3 (0 2 0 .140 K 2 . A 0 5 —8 3 2 1 ) 80 3 -8 作者 简介 :郑 小春 ,安 徽 大 学徽 学研 究 中心 特 聘 研 究 员, 巢湖 学 院 思政 部 教授
之 簪 缨 世 家 ,望 出新 安 。
如 同家族 的悠 久历 史 ,清华胡 氏宗 谱 的纂修 同样 源远 流长 。 自南 宋直 至 民国初年 ,胡 氏总 共
清代以来徽州家族修谱谱局管理模式研究
愿望的情况在清代徽州地区常有出现 。有些家族因有富商官宦支持而能够顺利解决这个问题, 如 《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 即是由盐商世家出身的方善祖为主修成, 而《重修古歙东门许氏 宗谱》 则是由官员许登瀛独资修成。但这种依靠族内某个单独家庭财力支持的修谱活动毕竟属于 少数, 大部分还是以合族之力解决谱局资金问题 。 传统中国家族为保障家族事务性资金支出需要 , 往往会在族内一些财产实行共有管理 , 即是全 , “祠内租榖暂停存仓以需 族族产, 清代徽州家族亦不例外。这些族产产出即是谱局资金来源之一
⑤其中三年为限的规定显然是为了避免短时间内给族人造成太 ” 用,宗族对于这种经济压力也有所考虑, 若族内出现无法按时缴纳的情
⑥。 , “有外出及贫不能支者, 况, 则需要同支设法进行筹措 总坐各房亲支设措归款”
除摊派外, 徽州家族还会通过向族人劝捐的方式来获取谱局资金 , 为鼓励族人捐助修谱, 谱局 , “捐钱五十两者给特祭一配, 亦提出了各种奖励措施, 主要是通过在祭祀上给予差别对待来完成
⑤, , “守世忠祠仆人二人轮流赴局值日听差共计工食钱七千八百六十八文 ” 的工资 这种名为工食钱 与发给主要修谱人的俸金工资有所不同 , 显然包含有杂役人员局内用餐费用。 这些杂役的管理者
《韩溪程氏梅山支谱 》 参照 中廷理公捐钱四千七百五十文折银五两正条得银钱兑换比例为 1∶ 550 。 。 ( 清) 程德鉴等 : 《韩溪程氏梅山支谱 》 中謄正九人, 收入最高者俸金八千六百文, 最低者三百五十二文。 ③ 《韩溪程氏梅山支谱 》 : 《环山余氏宗谱》 , 余旭升 民国六年( 1917 ) 木活字本。 ④ ( 民国) 余攀荣,
明代徽州家谱的编修及其内容与体例的发展
作者: 陈瑞
作者机构: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家族史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安徽史学
页码: 23-27页
主题词: 家谱;宗谱;望族;谱牒;续修;徽州;体例;官吏;铨选;丧失
摘要:明代是中国谱学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该时期徽州地区家谱编修较前代更为频繁,内容与体例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本文拟对此作一论述,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家谱的创修与续修 明代徽州家谱的名称繁多,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谓。
从中国谱牒发展的历史看,宋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丧失,编纂。
族谱和家谱的联系和区别
▼《汪⽒⼩宗谱》宗,本义为祖庙。
《说⽂》释:“尊祖庙也。
”汉贾谊⽈:“流派所出为宗。
”⼜《礼丧服⼩记》释:“别⼦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为⼩宗。
”所谓别⼦,是指古代天⼦、诸侯的嫡长⼦以外的其他⼉⼦。
这⾥可释为别⼦本代称其上为祖,⽽别⼦之后裔称其上为宗。
其概念是⼀祖之下的后裔划分为不同类型。
按“宗”的含义,实还是⼀祖之下所有的后裔。
古释:“族者,属也,与其⼦孙共相联属,其旁⽀别属。
”所谓直系与旁系是相对⽽⾔,均可上溯为同祖。
他们“共相联属”的,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
族众依然是⼀宗之下,宗之与族,族之于家。
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个族体,族体之下的基本单位是家,所以冠⽤“族谱”名的▼《黄⽒家谱》古释:“有夫有妇然后为家。
”⼜“家,谓⼀门之内”。
所谓家谱,狭义地讲应是⼀直系内的本家之谱。
汉以前,见之于正史载录的谱牒类书多以“世家”为名,且属王侯⼤夫及有社会重⼤影响的⼈物才具有。
如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孔⼦世家,陈涉世家。
⾄汉,以“世本”为书⽬,专门记录姓⽒、世系、居、作。
例:世本⼗五篇。
⾄隋,属谱牒的籍名多样,如:家传、家纪、家记、家史、世系、家牒、谱记等。
按正史《隋书》载,⾸先出现在正史载录中有“家谱”冠名⼀书的为“杨⽒家谱状并墓记”。
隋之后,在《新唐书》中,以“家谱”冠名的才真正开始多起来,如“谢⽒家谱”、“薛⽒家谱”、“颜⽒家谱”、“李⽤休家谱”等。
▼范⽂澜顾名思义,⽀是主⼲之外的分⽀,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后⼜各有其世系的⽀派。
郡,是⾃春秋⾄隋唐时地⽅⾏政区域名,类似现代的省(区、市)级别。
所谓郡谱,是本郡各姓⽒集合的谱牒。
与地⽅志不同的是郡谱是收录表述姓⽒的专著,如:《袁州诸姓谱》、《洪州诸姓谱》等。
也不同于家谱,家谱是本族⼀姓,郡谱是本郡多姓。
另还有通国⽒族⽅⾯的专著,如姓⽒典,是集合全国各姓的通谱。
什么是官修谱?所谓官修,是为指由皇室或官府公修的谱牒为官修谱,即若上层社会那些⼠⼤夫⼀类的修撰私家传乘,也须官府的审定认可。
明代徽州家谱成就研究综述
明代 徽 州 家谱 成 就 研 究综 述
张 学 会
摘 要 :家谱是记载一个 家族发展情况的历史文献,大多数 海内外学者对 家谱的研 究都很 感兴趣。明代 的徽 州家谱更 以数量 多、质量 高而著称 ,对明代徽 州家谱 的研 究是 以徽 州家谱资料的丰富性和明清徽 州社会 的典型性为基础的。 关键 词 i明代 ;徽 州家谱 ;成就
宗族制度 的研究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宋杰 《 徽州家谱与徽 州方志》 一
文 中通过对徽州方志和家谱这两种地方 文献相互对 比印证发 现,家谱提 供 了丰富 的文献资料 ,而方志 的体例 、内容 要求等定下 了规范 的制 度。 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徽州家谱因此独具特色 。谈家胜在 《 近二十年 徽州 家谱文献研究 的学 术审思》 一 文中指 出了徽州 家谱文 献的存世 资 源 、特点及价值 、编纂 、内容与体例及谱法研究 ,徽州家谱 的个案 研究 及有待深化 的几个 问题 。 ( 三 ) 关 于徽 州 家谱 编修 理 论 的研 究 王鹤鸣在 《 试论徽州谱牒 的体与魂 》 中指出徽州谱牒之体遵循 的是 五世 图式体例 ,由欧阳修 、苏洵所 创 ,徽 州谱牒 之魄 为朱熹 的理 学思 想 ,其也是徽州谱牒的核心思想。徽 州的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 说反映 的就是 中国的文化 。“ 公修族谱 反映 的是 文献历史 ,私 撰家谱更接 近历 史实态 ”是翟屯建在 《 徽州私 撰家谱与公 修族谱 的差 异》 中提 出的观 点, 并从规模 、篇幅与流传形式 ,体例与内容 ,记载 内容 的真实性 等方 面进行 了论证 。林济在 《 汪道昆的谱本 宗与宗法收族理论》 中论证 了汪 道 昆的小宗谱法思想 。近年来 ,徐彬在徽州家谱理论研究方 面取得 了显 著 的研究成果 。他在 《 论徽州家谱 的评价理论》 中指出徽州家谱数量众 多 为其理论研究提供 了充足的资料基础 , 家谱评价理论 的不 断丰富带来 了徽州家谱 的高度繁荣 。在家谱评价标准方 面 , 徽州家谱形 成了对家谱 整体方 面的评价 ,还对家谱书法 、家谱功能、家谱类别等具体方 面提出 了相 应的评价标准 。在评价方法方 面 ,提出 了诸 如 “ 知人论 世 ” 、“ 因 其文而得其心” 等具体评价方法。徽州 家谱 的评价理论指导着徽 州谱学 的发展 ,它们之 间有很大 的关联性。在 《“ 谱之废与兴 , 人也 ”—徽州 学者 的家谱编者论 》 一文 中,作者论述 了家谱 修撰 中编修者 的职业 道 德 、责任 意识 、专业素养等均对所修家谱起 着决定性 的作 用 , 作 者通过 论述 , 理性 的对编修者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要求 。在 《 论历史意识 和历史编撰理论对 徽州 家谱 的影响》 一文 中指 出史 学对家 谱的密不 可
清代徽州家谱编修特色探究--以《绩溪城西周氏宗谱》为中心
清代徽州家谱编修特色探究--以《绩溪城西周氏宗谱》为中心姚硕【摘要】徽州家谱作为记载徽州宗族主要历史的著作,有着自己的一套编纂理论与方法。
通过探索编修者在家谱编纂过程中对编修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可以看出清代徽州家谱在体例继承与创新、编修材料考证与甄选、体裁多样的文献辑录、家谱功能宣扬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绩溪城西周氏宗谱》的编修秉承了前代的编修理论与方法,并有所发展。
深入探究清代徽州家谱的编修特色与具体内容,对研究清代徽州基层乡土社会的变迁与转型有重要意义。
%Genealogy of Huizhou City recorded the main histories of clans in Huizhou, which had its distinctive compiling and editing theory and method. Through analisis of the theory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genealogy compiling and editing,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innovation of stylistic rules and layouts, verification and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 diversified style of literature compiling and publicity fuction of genealogy have received further development. The compiling and editing of Genealogy of Xizhou Family in Jixi City carried on the theory and ways of previous generation and made new progress. It is of great signifigance to the study of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in Huizhou in Qing Dynasty through analysis of compi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details of genealogy of Huizhou City at that time.【期刊名称】《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页(P73-75,98)【关键词】徽州家谱;体例;编纂理论;编修特点【作者】姚硕【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0.9徽州号称“文献之邦”,徽州家谱是徽州文献中的瑰宝,一向以数量大、价值高闻名于世[1]。
从族谱修撰看徽州的宗族控制
从族谱修撰看徽州的宗族控制刘芳正【摘要】徽州是中国宗族组织较为发达的区域社会之一,大量存世的族谱正印证了徽州宗族往日的繁盛.族谱是对祖先确认与追忆的凭藉,修撰族谱是宗族的首要大事,也是宗族对其成员实现控制的重要途径.它既可敬宗收族,笼络族众,形成基层权力中心;又可以进行道德宣讲,规范族人的社会生活,协调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对族谱撰修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传统中国的认识,然家谱文本往往将撰修过程资料排除在外,而民国12年《绩溪洪川程敦睦堂统系谱》则详细记录了这一宝贵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其解读,基本复原了一部家谱从筹备到分谱的整体过程,为我们展现了徽州宗族生活的丰富场景.【期刊名称】《泰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7)001【总页数】6页(P83-88)【关键词】徽州;绩溪洪川;程敦睦堂;家谱修撰;宗族控制【作者】刘芳正【作者单位】黄山学院思政部,安徽黄山245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0.9徽商、徽州宗族和新安理学是徽州社会的三个主要元素,三者当中,徽州宗族无疑处于核心位置,基于此,徽州宗族也成为徽学研究的焦点。
学界普遍认为徽州宗族为徽商及新安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是徽州社会得以有序、长久地发展的重要原因。
传统社会,宗族的发展离不开其周全的保障功能,更离不开宗族强有力的控制、管理,编修和宣讲族谱是宗族管理的重要手段,封建宗法势力强固的徽州,是谱学发达地区之一,也是“新安之异于邻郡”的一个重要标志。
[1]由于大量宗谱修成后,原始材料一般按祖制烧毁,故现今存世的徽州修谱方面的原始文书尚不多。
现存的文书档案中,仅有少数以备修谱之用的人丁簿、生卒簿、添丁簿以及修谱账簿、领谱字据等资料。
上海图书馆馆藏民国12年(1933年)《绩溪洪川程敦睦堂统系谱》中收录了该族撰修族谱的历史过程,我们以此为例,尝试重构徽州宗族修谱的一般过程,以探讨徽州社会的宗族控制问题。
一、洪川程氏宗族与《绩溪洪川程敦睦堂统系谱》家谱是记载宗族历史的典籍,“谱者,家之大典,姓氏之统于是乎出,宗祖之绩于是乎章,自姓之绪于是乎传,宗法于是乎立,礼义于是乎兴”[2],其内容包括一个家族的源流、世系、迁徙、族产、族规、族人传记、家族文献等。
明代徽州家谱述论
明代徽州家谱述论
明代徽州家谱是徽州地区的一种家谱文献,记录了明代徽州地区的家族历史、世系、人物、事迹等信息。
这些家谱对于研究明代徽州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明代徽州家谱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数量众多:明代徽州地区的家谱数量非常多,保存下来的也比较丰富。
2. 内容丰富:明代徽州家谱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家族历史、世系、人物、事迹、家训、家规、艺文等多个方面。
3. 体例严谨:明代徽州家谱的体例非常严谨,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规范进行编写,内容条理清晰,易于查阅。
4. 文化内涵丰富:明代徽州家谱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如家训、家规、艺文等,反映了徽州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明代徽州家谱是研究明代徽州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对于了解明代的历史和文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官修族谱和私修族谱都有哪些区别?
古代官修族谱和私修族谱都有哪些区别?古代修谱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
修谱不光是为了增添家族发展过程中的细节,就修谱这个形式来说,它就是家族精神再凝聚的方式之一。
修谱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家族成员参与其中,齐心协力完成,且修谱多在祠堂中完成,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祠堂翻新和维护。
修谱古已有之,古代还分为官修族谱和私修族谱,跟着小谱来看看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吧。
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两者的概念。
所谓官修谱,是指由皇室或官府公修的谱牒,即若上层社会那些士大夫一类的修撰私家传乘,需要官府的审定认可。
可以说官修族谱在古代是达官贵族的专属产物,官修谱在战国到隋唐时期一直都是主流,只到宋朝时期私修族谱才开始出现。
私修谱也就是民间修谱,包括宗谱、族谱、家谱。
在唐宋时期,受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族谱编修发成了结构上的大变,以基础百姓为主体的私修谱大量出现、发展。
唐朝初年修谱之风盛行,此时修谱还是主要以官修为主,那时有三次由官府主持的大规模修谱。
第一次是唐太宗贞观五年的《氏族志》。
唐太宗命高士廉、韦挺、岑文本、今狐德芬等主持撰修谱牒。
第二次是唐高宗显庆四年的《姓氏录》。
武则天当政时,中书令许敬宗因为贞观《氏族志》未载武氏的族望,吏部尚书李义府也以《氏族志》中没有李氏的世系,于是奏请改修。
第三次是唐中宗神龙元年的《姓族系录》。
当时左散骑常侍柳冲认为《氏族志》、《姓氏录》颁行已近百年,士族兴衰变化很大,于是上表请求加以改修。
唐初编修族谱主要是为了改变当时的士族结构,提高勋贵社会地位,贬低旧士族。
官修族谱是以统治者的角度,以达到他目的为出发点。
但私修族谱就主要是为了促进家族的发展,呈现一个凝聚的结构。
因此,在古代,官修谱和私修谱都是不可或缺的,前者对应的是社会整体,后者对应的是家族整体。
这两者混合在一起才形成完整的族谱文化。
“谱之废与兴,人也”——徽州学者的家谱编者论
“谱之废与兴,人也”——徽州学者的家谱编者论
徐彬
【期刊名称】《史学史研究》
【年(卷),期】2009()2
【摘要】编修者在家谱修撰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家谱的编修过程中,徽州的谱学形成了关于谱学编修者应具备素质的一些理性认识。
这些观点认为家谱编修者的道德修养对家谱的编修起了决定性的影响,编修者勤奋精神是家谱为能否修成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而编修者是否具有一定的官宦权位则是家谱修撰的又一重要条件,最后家学传统也对家谱的编修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页数】6页(P46-51)
【关键词】徽州学者;家谱编修者;谱学
【作者】徐彬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92
【相关文献】
1.徽州家谱: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徽州家谱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评介 [J], 关欣
2.论徽州家谱谱传的价值——以《新安商山吴氏宗祠谱传》为例 [J], 周晓光
3.从凡例看明清徽州家谱的编修要求——以徽州周氏家谱为例 [J], 周梦云
4.从徽州家谱看徽州家风建设--以绩溪家谱为中心 [J], 姚硕
5.从修谱者浅析徽州家谱谱序 [J], 李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徽州家谱编修特点与价值研究——以《馆田李氏宗谱》为例
徽州家谱编修特点与价值研究——以《馆田李氏宗谱》为例吕春阳
【期刊名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4(032)006
【摘要】徽州家谱作为记载徽州宗族主要历史的文献资料,有较系统的编纂理论与方法.在清代徽州家谱的编修过程中,编修者十分注重家谱编修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具体表现在重视家谱体例继承与发展、重视家族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重视家谱的教化和激励功能.《馆田李氏宗谱》的编修秉承了上述特点,袭用了前代的编修理论与方法,并有所发展.深入探究该家谱的编修特色与具体内容,对研究清代徽州乡村社会的变迁与转型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4页(P143-146)
【作者】吕春阳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6
【相关文献】
1.清代徽州家谱编修特色探究--以《绩溪城西周氏宗谱》为中心 [J], 姚硕
2.从凡例看明清徽州家谱的编修要求——以徽州周氏家谱为例 [J], 周梦云
3.徽州家谱编修特点及其徽商特征——以《西关章氏族谱》为例 [J], 姚硕
4.馆藏清代徽州存世家谱档案的纂修与文献价值——以《绩溪城西周氏宗谱》为例[J], 姚硕
5.家谱编修之法初探——简阳《吴氏宗谱》和安岳《叶氏族谱》比较之启示 [J], 吴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学研究・徽州私撰家谱与公修族谱的差异翟屯建(黄山市地方志办公室,安徽 黄山 245000) 摘 要:祠堂、族谱、族田是近世家族制度的三项标志。
明中叶,近世家族制度形成以后,宗族设立谱局修谱成为纂修族谱的主要形式,但也还存在个人撰写家谱的现象。
设立谱局修谱为公修族谱,个人撰写家谱为私撰家谱。
本文主要从规模、篇幅与流传形式,体例与内容,记载内容的真实性三个方面,对徽州私撰家谱与公修族谱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宗族;修谱形式;差异 中图分类号:K248;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06)06-0076-03The difference betw een privately-w ritten pedigree and publicly-w ritten clan pedigree in H uizhou prefectureZH AI Tun-jian(Huangshan Local Chronicles O ffice,Huangshan245000,China)Abstract:Ancestral hall,clan pedigree and clan field are three marks of m odern family system.S ince the m odern family sys2 tem was formed in M id M ing Dynasty,the pedigee bureau established by clan writes pedigree has been the main form of writing clan pedigree.But privately-written pedigrees still exist.The pedigree written by the pedigree bureau is called publicly-written clan pedigree,and the pedigree written by individual is called privately-written pedigree.Mainly from their contents,authenticity of the contents,scale,space and how they were handed down,this article makes com para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i2 vately-written pedigree and publicly-written clan pedigree in Huizhou prefecture.K ey w ords:clan;form of writing pedigree;difference 宋代以来,随着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的近世家族制度的形成,宗族设立谱局修谱,成为宗族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宗族社会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
徽州设立谱局修谱约始于明嘉靖前后,是中国近世家族制度形成较早、宗族统治较为严格的地区①。
我们把设立谱局修谱称之为公修族谱,因为设立谱局要集聚全族精英,动用族中公产,获得全族之认同。
在宗族设立谱局修谱的同时,也有个人独立纂修家谱的,以个人力量纂修的家谱,不必动用公产,无须获得族众的认同,我们称其为私撰家谱。
私撰家谱和公修族谱同为宗谱,但两者有相当的差异。
一、规模、篇幅与流传形式公修族谱动用全族的人力和财力,如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婺源大畈汪氏修统宗谱,设立谱局,确定汪湘、汪隆、汪钅吾、汪道真、汪伦、汪长卿、汪同文、汪元吉8人专职修谱事宜。
汪湘为主修,负责审定全书,兼管经费;汪隆、汪钅吾负责来人接待和刊印工作,同时负责出纳;汪道真、汪伦负责各支派世系图和文稿的监督和催办;汪长卿、汪同文、汪元吉负责各支派世系图和文稿的考辨,然后交主修裁正。
明万历五年(1577)刊印的《新安大阜吕氏宗谱》集中了36人的力量,设有总裁、编修、催督、考订、誊书、刊谱等多个职责岗位,各司其责。
正因为如此,族谱的规模宏富,篇幅一般都比较大。
清乾隆十八年(1753)刊印的《休宁古林黄氏重修族谱》8卷,每卷长51厘米,宽31.5厘米,共重15公斤。
民国六年(1917)婺源《清华胡氏宗谱》24卷首1卷末1卷,26册,装在一只高约1米的木匣子内,一个人轻易不能搬动。
私撰家谱由于是以个人力量撰写,谱的规模、篇幅67①参见翟屯建:《族谱的纂修与管理》,载上海图书馆编:《中华谱牒研究》,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一般都比较小。
如明万历间曾任贵州布政司左布政使江珍所撰歙县《溪南江氏族谱》,不分卷,仅1册,刻本。
民国九年(1912年)歙县许氏迁无锡后裔许同莘所撰《迁锡许氏宗谱》,3卷,1册,石印本。
民国十七年(1928年)歙县鲍氏迁和州后裔鲍孝思所撰《和州鲍氏谱略》,不分卷,1册,石印本。
笔者所见私撰家谱篇幅最大的大概要算清顺治间歙县张习孔、张士麟父子所撰《新安张氏统宗谱》,全书30卷,分装14册,刻本。
《新安张氏统宗谱》算是一个例外,因为张习孔为江南名士,著名的书坊主人,其子张潮刻有《昭代丛书》、《檀几丛书》、《虞初新志》等大型丛书,编书与刻书是张习孔的专长,无论是经验还是财力,张氏父子都能担当①。
公修族谱一般都是以刻板或活字板的形式流传于世。
私撰家谱刻印流传的只占极少数,大量的私撰家谱都只能是以稿本、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
就笔者在黄山市博物馆所见,私撰家谱稿本就有清康熙年间吴雯清编撰的《古歙岩镇东堪力头吴氏族谱》,康熙年间休宁汪一亻巽编撰的《方塘汪氏宗谱》,清雍正年间休宁迁无锡汪氏后裔汪士琳编撰的《汪氏维新公迁锡家谱》,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休宁吴兆元、吴肯堂编撰的《吴氏忠孝城南支谱》,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歙县许廷瑞编撰的《歙西稠墅许氏宗谱》,道光二十八年(1848)歙县汪德钺编撰的《富溪大本堂汪氏世系承流统谱》,清光绪十六年(1890)歙县汪敬璐编撰的《烟溪汪氏支谱》,光绪二十五年(1899)歙县汪道让编撰的《歙县潜川中市汪氏宗谱》;抄本有明嘉靖年间的《汪氏族谱》(徽州汪氏统宗谱),清康熙年间的休宁《山斗程氏支谱》,清嘉庆年间的歙县《丰川宋氏传流祭祀家谱》,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绩溪《程氏忠孝世家谱图》,道光年间的黟县《韩氏宗谱》,清咸丰三年(1853)《祁东福洲吴氏谱系》,咸丰十年(1860)《新安余氏谱》,清同治年间的歙县《程氏抄谱》、《黟县雉山卢氏宗谱》,清休宁《芳干程氏族谱》等②。
我这里提到的稿本是作者原本,抄本则是别人的抄录本。
在徽州乡村还有大量的抄本,只抄本家世系,不是编著,与完备的家谱体例相去甚远,不在本文论列。
二、关于体例与内容公修族谱众手完成,体例较为完备,一般都有目录、凡例、历代谱序、像赞、族规、姓氏源流、世系表、传记、文翰、遗事、祠墓图、祭田、修谱衔名、跋等类目。
如明隆庆六年(1572)《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9卷首1卷末1卷,卷首历代谱序、目录,卷1世系图,卷2考(列有许氏迁徙地理考、许氏山川考、许村12景考、许氏国梁考、许氏丘墓考、墓道宫室桥梁考、许村山川图),卷3列先世文翰、序、说、传,卷4记,卷5寿序,卷6赋,卷7诗、歌、词、挽诗,卷8行状,卷9赞、祭文,卷末附续修东支世谱说、后序、领贮谱号名次、西派世系图。
成为记载一个家族(统宗或支系)源流、世系血缘关系、人丁、先世功绩、氏族居住地、茔墓、族产、族规和家族文献等各种情况的综合性典籍。
私撰家谱体例较为简单。
民国九年(1921),歙县《迁锡许氏宗谱》由许同莘独撰,全书分3卷首1卷。
卷首许同莘序、目录;卷1列氏族源流;卷2载本支世系,分为歙县东门许氏宗谱本支图、歙县东门许氏宗谱世系图、迁锡以来世系表;卷3为丛谈。
卷1氏族源流主要叙述许氏之由来,末附《元和姓纂》有关许氏的记载;卷2世系中的歙县东门本支图、世系图,五世一列,记名讳、字号、生卒年、婚娶、子嗣、茔墓等情况,间附同莘按语,略作考证;卷3丛谈主要记许氏掌故佚事。
《烟溪汪氏支谱》4卷,卷1、2收录前代文献,卷3、4以图例附文字的形式介绍世系与人物传略。
《吴氏忠孝城南支谱》不分卷,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世系,第二部分为文献。
体例都很简单。
号称有30卷的张习孔《新安张氏统宗谱》,按内容也只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卷首的历代谱序,第二部分是卷1至27的各派世系,第三部分是卷28至30的文献。
离成为记载一个家族(统宗或支系)源流、世系血缘关系、人丁、先世功绩、氏族居住地、茔墓、族产、族规和家族文献等各种情况的综合性典籍有一定差距。
体例与内容密切相关,体例的完备体现了族谱内容的广泛性。
公修族谱是全族参与,集体修订,所以内容涉及面也广。
私撰家谱是个人行为,家谱内容受编撰者学识、修养、个人爱好的影响很大,同时族谱中收录自己的诗文和褒扬直系祖父母的文章相对较多。
如江珍所撰《溪南江氏族谱》撰述部分,大部分是江珍父母兄弟的行状事迹。
吴兆元、吴肯堂编撰的《吴氏忠孝城南支谱》,将吴兆元的父亲吴龙锡的《藻云斋文集》、《藻云斋诗集》,吴兆元的《艺兰轩文集》、《艺兰轩诗集》单独成篇,收录入谱。
很多私撰家谱的作者还把家谱当作个人著作,对一些历史史实详加考证。
如许同莘《迁锡许氏宗谱》对徽州许氏迁居无锡的时间进行考证:清康熙十八年,吾始祖父之公由歙县东居无锡,是为吾族迁锡之始。
徽州山多田少,地狭人稠,以殖殖为恒产,故许氏族人往往服贾外郡,久之遂著籍其地。
相77・徽州私撰家谱与公修族谱的差异・①②参见翟屯建:《黄山市博物馆藏家谱提要》,连载于《徽州社会科学》1996年第3-4期、1997年第1-4期、1998年第1期。
《新安张氏统宗谱》中无张潮的记载,只记士麟,字玉书,生于明崇祯九年,张士麟或者就是张潮。
传公营棉业,吾家曩昔岁时祭祀,以供团花之神。
以此,公为进予公仲子,始至无锡,年三十七岁,居十一年而卒。
其时进予公犹在徽州。
公兄如绾早卒。
弟如维无嗣,季弟如缙同徙无锡。
公之卒也,寡妇孤儿侨居异地,意手足之亲,实左右之。
然歙谱修于乾隆初年,而记公葬地,言厝不言葬,则首邱之念,盖历两世而未忘矣。
此则佚事下又有双行小注曰:康熙《无锡县志》:“许国父钅夫,字德威,寓于锡,寓南里黄泥降。
国寓读,邻左莫晓,窗翁家六七年,学成而归。
”是文穆父子居锡甚久,盖之公以前,歙县族人已有寓无锡者,特至公始著籍耳。
三、文献历史与历史实态公修族谱代表全体宗族,它的编纂宗旨必须符合宗族统治的需要,内容取舍也必须要照顾到大多数族众的利益,这样一来在内容的取用上就有颇多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