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课时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叔叔于勒》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二、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三、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设想

一、让学生自己理出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教师着生重指导分析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对表现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

二、描写人物的各种手法,可指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教师着重点拨这些描写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构思的巧妙;情节的曲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答:1.作者的成名作是什么?答:《羊脂球》。2.他的小说在思想性方面有何特点?答: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的精神堕落。3.他的小说艺术手法有何特点?答:注意构思的巧妙、情节的曲折以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教师提示: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同样具有上述特点。

二、讲清构思的巧妙。

1.选材巧。(1)先请学生口述课文大意。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2)根据学生叙述、讨论,明确:这篇小说写的事情很平常,人物也很普通,像于勒这样的在家中挥霍钱财的浪荡子,出外冒险、升降浮沉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屡见不鲜,能够说是见怪不怪了,作者却能在这极为常见的普通人的遭遇里,集中笔墨写出反映当时社会人情冷暖,揭露社会病态的文章,以小见大,以个别见一般。

2.处理安排巧。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不过文章对于勒并没有作正面描写,试问:重点描写的人物是谁?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明确:如正面描写于勒,只能说明一个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遭遇,反映不出一般人的生活悲剧。本文则着重写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随着于勒的暴发与沦落,我们看到的是菲利普夫妇的冷暖炎凉。作者从解剖一个家庭成员的关系入手,着重描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的利害关系,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3.小说自始至终都有一个“我”存有。这也是小说构思的特点之一。明确:(1)“我”是小说事情叙述者,但又不同于《竞选州长》中的“我”,这“我”不是主人公,仅仅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线的作用。(2)因为“我”是于勒的侄儿,由“我”来叙述“叔叔”的遭遇,父母的态度变化,使人感到更真切,意义更深刻。(3)“我”是家中唯一同情于勒的人,设置这个对立面,可使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显得突出。

4.双线交织,情节完整而紧凑。(1)提问:于勒到美洲前后经济上发生了哪

些变化?同学发言后,老师归纳明确:穷——富——穷。提问:伴随于勒经济上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同学发言后,老师归纳明确:撵——盼——怕——躲。边讲析边写出下面板书内容。(见下页)可见本文情节是因为勒与菲利普夫妇这两条线交织发展构成的,围绕着于勒身世的浮沉来展开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前后不同的变化。(2)根据以上板书内容,由学生自己划分段落,教师巡回指导,最后归纳明确:第一部分(1—4段),开端,全家盼望于勒从海上归来;第二部分(5—19段),发展,全家夸赞于勒去美洲后赚了钱;第三部分(20—47段),高潮,船上巧遇于勒,得知其沦落的底细。第四部分(48、49段),结局,全家躲开于勒。

三、讲析情节的曲折。

全文情节总体上是大起大落,这急骤变化,不使人感到突然,却让人感到真切、可信,这就是“曲折”的妙用了。讨论要点:

1.开头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境况之后,并不忙着介绍于勒,却突然用了一句“不过每星期日……”,像电影的短镜头似的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人们不禁要问: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这个家都盼望他回来?于勒的情况就是用这种曲折的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出的。

2.接下去,作者又回过头来,前后对比着介绍于勒。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介绍是介于同样两个镜头之间(“每到星期日”——“于是每星期日”),是插叙。既简洁交待了事情因果,又使我们产生了不得不看下去的欲望。这插叙的内容本身,就形成了情节的“曲折”。

3.一般说,接下来就能够直接告诉读者,这个家人终于见到了于勒或没有见到于勒,但这样一来未免直露了,使文章故事一览无余。这里需要“曲折”的布置。而“乘船游玩”这个情节就是“曲折”的设计。开辟了一个让人物充分表现自己的舞台,让希望的肥皂泡一直吹到最大限度,再突然破灭、消失,使故事更增强烈、感人。

4.于勒的出现,如果用兄弟俩突然撞见的方式就没戏可看了,不吸引人。作者故意安排吃牡蛎这个小插曲,让人物有更多的表演余地,这里面又可设计更多的波澜。

5.船上相遇,由“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到“出大乱子了!”突出了菲利普夫妇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父亲)猜测——否定——不放心——与船长搭话——真相大白。(母亲)莫名其妙——怕——哆嗦——马上回答——暴怒。人物感情变化曲折复杂。如果直面相对,一下认出来,内容就简单直露了,人物也显得单薄。

四、布置作业。

1.借助工具书,掌握“预习·提示”中词语的音、形、义。(再补充两个词语:与日俱增、莫名其妙)

2.完成“积累·联想”题六。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通过人物表情、行动、语言描写人物心理变化的手法。

二、人物性格概括(突出个性差异)。

三、主题归纳。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课堂练习。

给下列黑体字注音,解释画线部分:

拮据(jū)栈桥(zhàn)褴褛(lánlǚ)与日俱增(介词,跟)莫名其妙(动词,说明)

三、精读课文高潮部分。

1.“毫无疑义……别把男孩子惯坏了。”明确:文中“被打动”“迟疑不决”“怕花钱”“很不痛快”“怕伤胃”“用不着”“别把……惯坏了”等处描写共同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爱虚荣,不同之处是:菲利普想摆阔绰,附庸风雅;而太太明知“怕花钱”却用“伤胃”一词来掩盖自己的面子。

2.“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向我们走来。”明确:“向旁边走”,而不是“直接向我们走来”,说明他要躲开于勒的眼睛。“瞪着眼看”是怕女儿女婿发现这秘密。这些细致的动作描写微妙地表现出父亲“不安”的心理。

3.“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明确:这里的“一面……一面……”“后来”“随即”“最后”的一系列行动和语言描写,把将要问的事一直绕到最后才提出来的那种既生怕露了马脚,又要摆出一付假绅士的臭架子的性格写得淋漓尽致。

4.这部分相关父亲的表情、语言的描写还有:(请画出)“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说……”“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神色张皇”“结结巴巴地说……”“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明确:这些表情、语言描写反映了菲利普确认是于勒时,从“神色不安”到脸色“苍白”、“煞白”,两眼从“不寻常”到“呆直”,说话哑着嗓子,又结结巴巴,又嘟哝,特别是听了船长的话后那段丧魂失魄的独白,活现出从热切盼望到突然跌入绝望的狼狈相,暴露其性格的虚伪。

5.这部分关于母亲的表情、语言、心理描写,可结合“描摩·使用”题四来分析。明确:这些描写(“怕起来”“吞吞吐吐”“哆嗦”)反映了她由希望到失望的狼狈心理,这与菲利普是共同的;但她“突然暴怒”是旧怨新恨的发泄,“很快地说”“马上回答”又反映出精明老练,能沉着应变,其性格冷酷到了极点。这又是与菲利普不同的地方。

6.(1)上述描写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哪些性格特点?明确:爱慕虚荣,自私虚伪,势利贪婪,冷酷无情。(2)菲利普夫妇个性上有什么差异?为什么要写出这种差异?明确:菲利普在爱慕虚荣、向往上流社会方面显得更突出;太太则比丈夫更为冷酷无情,果断老练。虽然他们都是在资本主义金钱交易的腐蚀下,心灵丑恶、精神堕落的代表,但又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只有描写出这鲜明的、活生生的个性,才能更真实可信,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地从不同角度反映共同的本质。

四、根据人物性格特征,概括小说主题。先由个别同学概括,大家修订补充,再归纳明确:通过描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本质,鞭挞了小市民阶层势利、贪婪、自私的丑恶灵魂。

五、布置作业。

完成“积累·联想”题七。抽选学生写的短文,根据下列标准,讨论、修改、评定:(1)是否通过外貌、语言、表情、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2)是否符合原文中的人物“个性”。(3)是否表现出人物心灵深处那种共有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