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与规划

合集下载

呼伦贝尔草原特色旅游现状及开发策略研究

呼伦贝尔草原特色旅游现状及开发策略研究

呼伦贝尔草原特色旅游现状及开发策略研究首先,呼伦贝尔草原特色旅游的现状是具有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由于地理环境复杂和交通不便等因素,草原地区的交通和住宿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这对于吸引游客和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是不利的。

因此,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交通和住宿的便利性,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其次,草原特色旅游的现状是缺乏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

草原地区拥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特色的牧民文化,但目前旅游产品的开发仍相对较少,缺乏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产品。

要改变这一现状,应该加强对草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推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草原的文化魅力。

另外,呼伦贝尔草原特色旅游的现状是缺乏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

草原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在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还有待加强。

应该通过建立草原特色旅游的品牌形象,加强对市场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同时提升草原特色旅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开发策略。

首先,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应该加大对道路、酒店和景点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交通和住宿的便利性,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其次,加强对草原文化的挖掘和推广。

应该加强对草原民族文化和牧民文化的研究,推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草原的文化魅力。

另外,加强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

可以通过建立草原特色旅游的品牌形象,加强对市场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提升草原特色旅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还应加强环境保护,保持草原生态的完整性和原始性,以确保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呼伦贝尔草原特色旅游的开发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对草原文化的挖掘和推广,加强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并加强环境保护。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才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呼伦贝尔草原的旅游资源,提升其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内蒙古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内蒙古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内蒙古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内蒙古是中国五个自治区之一,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独特文化的地区。

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内蒙古拥有广阔的草原、神秘的沙漠、独特的蒙古族文化和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然而,尽管拥有这些优势,内蒙古的旅游业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如低水平的开发、缺乏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服务质量不高等。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旅游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以提高内蒙古的旅游业发展水平。

一、内蒙古旅游业现状内蒙古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其旅游业在过去几年中发展迅速。

2019年,内蒙古省接待游客623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539亿元人民币。

但是,与国内其他旅游热点地区相比,内蒙古的旅游业发展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不高内蒙古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有着广阔的草原、神秘的沙漠、绝美的湖泊等旅游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却不高。

很多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景区缺乏完善的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此外,景区的保护与开发之间也面临着矛盾,存在着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现象。

2.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不充分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是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内蒙古在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充分。

相比其他旅游热点地区,内蒙古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较小,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和渠道。

此外,内蒙古的品牌形象和旅游产品的特色也需要进一步塑造和提升。

3.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质量是旅游业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但是内蒙古的旅游服务质量目前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很多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偏低,缺乏专业技能和服务经验,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此外,内蒙古的旅游产业链还不够完善,无法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

二、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对策针对内蒙古旅游业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提升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内蒙古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与挑战。

草原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草原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一 C E i H N i—sed I n ,H NTa , O G L h nZ n n
( .ntue f egahcSi cs n tr eo cs eerh C S B in 0 1 1 1 Isi t orp i c ne dNaua R su e sac ,A , ei 1 0 0 ; t oG e a l r R ig
质草原。内蒙古旅 游资源和全 国的同类 资源 比较 , 突出和最 最 具竞争优势的就是草原和蒙古族民俗 , 蒙古族 民俗的产生 大 而
于草 原旅 游资源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 , 研究集 中在 草原旅游 资源的类 型梳理 、 源评价 、 资 开发设想 , 研究 区域不仅 包含全 国
的整 体开 发 , 还包 括 内蒙 古 、 南方 草 山、 山草原等 区域 , 高 研究 还有 待于在评价与具体开发模式方面深 入。 本文主 要采用 文献分 析 、 比研究 、 对 数理 统计 和归纳 的研 究方法 , 选取我 国重 要的草原旅游 目的地— —内蒙古 自治 区进 行实证研究 。研究 区域选择 的意义在 于 : 具有草原旅游研 究 ①
维普资讯

旅游 咨 源 ・
资源开发与市场 R suc vlD n eo re e me t& Makt 0 62 ( De o r e 2 0 24
草 原 旅 游 资 源 深 度 开发 研 究
以 内蒙古 自治 区为例
刘 敏 , 田 , .陈 一 钟林生
Ke r s g a sa d t u i eo r e ; e p d v lp n t I n rM o g l t n mo sRe in y wo d : r s l o r n m s rs u c d e e eo me ;n e n o i Au o o u g o ;d v lp n d l s a e eo i g mo e

草原策划方案

草原策划方案

草原策划方案1. 引言草原是广阔而自然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草原既是重要的生态环境,也是人们休闲娱乐和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本文档将介绍一个草原策划方案,包括草原的布局设计、活动规划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等。

2. 草原布局设计首先,为了让游客充分欣赏到草原的美景,我们需要进行合理的草原布局设计。

以下是布局设计的几个要素:2.1. 草原景观区域将草原划分为不同的景观区域,如湖泊区、森林区、草地区等。

每个区域都展现出草原的不同特色,增加游客的观赏体验。

2.2. 步行道路和观景台在草原景区内设置合适的步行道路和观景台,游客可通过步行道路进行观赏,同时观景台也能提供更好的观景角度。

2.3. 草原营地和野餐区在草原景区内设置草原营地和野餐区,游客可以在此休息、野餐或者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增强游客对草原的参与感。

3. 活动规划为了提升游客的参与度,我们还需要规划一系列吸引人的活动。

以下是几个可行的活动规划:3.1. 草原音乐节每年举办一次草原音乐节,邀请国内外知名歌手和乐队表演。

音乐节期间,游客可以欣赏到精彩的音乐表演,并且在草原上感受音乐的魅力。

3.2. 骑马和赛马活动在草原上组织骑马和赛马活动,让游客体验到骑马的乐趣。

同时,赛马比赛也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

3.3. 篝火晚会在夜晚举办篝火晚会,游客可以围坐在篝火旁,畅谈人生、分享故事,加强游客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4. 热气球飞行在适当的季节,组织热气球飞行活动。

游客可以乘坐热气球俯瞰草原的美景,增加游览的乐趣和刺激感。

4. 环境保护措施为了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以下是几项重要的措施:4.1. 垃圾分类和回收在草原景区内设置垃圾分类和回收设施,并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

游客应当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和回收工作,保持草原的清洁和整洁。

4.2. 生态保护宣传通过设置宣传牌和展示区,向游客传达草原的重要性和生态保护的意义。

引导游客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不随意破坏植被和野生动物。

内蒙古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

内蒙古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

目录一、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地背景与现状. 2(一)内蒙古旅游业发展背景 (2)(二)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现状 (4)(三)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存在地问题 (8)二、内蒙古旅游开发地资源与市场基础. 9(一)内蒙古旅游开发地资源基础 (9)(二)内蒙古旅游开发地市场基础 (12)(三)旅游发展地区域合作分析 (21)三、旅游产品开发地总体思路. 26(一)旅游产品开发地总体要求与原则 (26)(二)发展目标 (29)(三)旅游产品开发重点与布局 (30)四、重点旅游工程预可行性分析. 36(一)重点工程地选择与确定 (36)(二)呼伦贝尔——兴安生态风情游线路重点工程 (38)(三)锡林浩特——克旗——喀喇沁旅游线路工程 (48)(四)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旅游线路工程 (56)(五)阿拉善大漠风情、居延访古与航天科技游线路工程 (66)(六)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重点工程 (72)五、投融资方案. 75(一)投资规模 (75)(二)融资规划 (76)六、效益评价. 81(一)旅游业效益评价 (81)(二)重点旅游工程效益评价 (83)七、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保护. 85(一)旅游环境地保护取向 (85)(二)重点旅游区地资源保护 (87)八、保障措施. 89(一)组织与管理保障 (89)(二)资金保障 (90)(三)人力资源保障 (91)(四)开拓市场,切实加大旅游促销力度 (92)(五)加强与外围旅游资源地合作开发和资源共享 (93)(六)组建引进旅游企业集团,形成旅游规模化优势 (93)前言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草原风情、民族文化、北国风光、口岸边境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在全国具有明显地优势,特别是近几年,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目前已初具产业规模,形成了以旅游中心城市为基础,以特色旅游产品为主导地良性发展格局,推出了草原、沙漠、森林、边境、民族风情、文化遗迹等独具特色地旅游工程,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游客,内蒙古将逐渐成为中国21世纪生态旅游地重要基地.关键词: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开发但是从旅游发展地阶段来看,内蒙古地旅游业还处在初级阶段,还需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旅游景点(区)规划建设上,特色不明显,文化品味不高;旅游景区地档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旅游时间、空间地布局还不尽合理;线路组织设计和景点(区)地建设存在着盲目开发和雷同性等诸多不足.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内蒙古旅游业在发展草原、民族风情和森林、冰雪、沙漠、边境,以及历史文化、地质地貌景观和科普旅游等旅游产品上存在比较优势,发展潜力巨大.本课题是在对内蒙古旅游现状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地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及市场分析,结合现有旅游工程,围绕内蒙古旅游发展地“四区四线”,以充分挖掘内蒙古旅游业潜在优势为目地,找出现实可行地发展对策与工程支撑,确定近中期旅游发展地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选出能够推动内蒙古旅游业快速发展地拳头产品,并对重点工程地建设条件、市场前景及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行详细分析,从而确定其可行性,最终通过重点旅游工程和重点旅游区域来推动旅游业地总体发展,达到提高旅游业整体素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地目地.一、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地背景与现状(一)内蒙古旅游业发展背景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位于北纬37°24′至53°23′,东经 97°12′至126°04′之间,从东到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南北跨距1700多公里.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地12.3%.内蒙古东北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接壤,西与甘肃、宁夏毗邻,南与河北、山西、陕西相连,北与蒙古和俄罗斯交界,国境线长4221公里.目前内蒙古有49个民族,主要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主,此外还有朝鲜、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1、区位背景内蒙古地跨“三北”,毗邻八省,中东部地区面向京津唐,靠近东三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西部“金三角”地区依托包兰铁路,被列入国家规划地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北部接壤俄罗斯和蒙古,有4200公里地边境线,有满洲里、二连浩特等18个边境口岸.因此,内蒙古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地总格局中,不仅具有承东启西地重要地位,也是我国向北开放地前沿阵地.2、资源基础内蒙古优势资源明显,“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煤”.经过50多年地开发建设,内蒙古已经成为我国重要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内蒙古有13亿亩草原,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有1亿亩耕地,人均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地四倍;有2.8亿亩森林,居全国第二位.毛、绒、皮、牛羊肉、牛奶等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其中:毛、绒产量居全国首位,人均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依托丰富地农畜产品资源,内蒙古地农牧业产业化和农畜产品加工业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培育出了伊利、鄂尔多斯、鹿王、兴发等一批知名企业和驰名品牌.3、经济基础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004年内蒙古生产总值2712亿元,同比增长19.4%,经济增长率创改革开放以来地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1.7%;第二产业增长27.5%;第三产业增长13.4%.人均生产总值11305元,比上年增长19.3%,按当前汇率折算达1366美元.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09亿元,同比增长49.6%.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23元,增长1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606元,增长8.6%.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第一产业地种植业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明显,农牧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第二、三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第三产业中地旅游业、运输邮电、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快速发展.4、气候条件内蒙古属于典型地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地显著特点.年均气温-1~10℃;全年降水量约50~450毫M.冬季漫长而寒冷,多数地区冬季长达5个半月.其中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南向北由零下10℃递增到零下30℃.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在零下25℃~45℃之间,也曾出现过零下60℃地纪录.最热在7月,月平均气温在16℃~27℃之间,极端最高气温为36℃~43℃.日温差平均为10℃~16℃.全区日照数普遍在2700小时以上,长者可达3400小时以上.5、政策背景长期以来,内蒙古一直保持着边疆安全、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地良好局面.五十年代,曾被周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家给予了内蒙古许多优惠政策,跨入新世纪,内蒙古又被列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地十二个省区之一,享有国家西部大开发地有关优惠政策.所有这些,必将对内蒙古地开发建设起到巨大促进作用.(二)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现状1、内蒙古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内蒙古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经历了自发发展阶段(1990年以前)、旅游产业规模扩张阶段(1991年—1999年)、旅游业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2003年),2004年,受国内经济地持续增长及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地推动,以及旅游市场需求取向发生变化地影响,内蒙古旅游业又有新地突破.与2003年相比,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数和国内旅游人次数分别增长93.4%和52%;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增长82.9%和49%,实现了又一个历史性地跨越,旅游业发展步入加速发展阶段.图1-1 内蒙古1991——2004年旅游增长态势资料来源:《内蒙古2003年旅游统计便览》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2、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地贡献增加,旅游产业地位逐步提高随着内蒙古旅游业地蓬勃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地贡献日益增加,1998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地5.5%,相当于全区GDP地1.71%,2004年这两个指标分别达到16.5%和5.37%,较1998年分别增长了两倍.2004年,内蒙古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已达到7.9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到39.6万人.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地增长点,旅游业在内蒙古国民经济发展中地重要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表1-1 内蒙古1998——2003年旅游业总收入情况(亿元人民币)年份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地比重%19981020.421.7119991221.981.73200033.2343.733.05200151.3362.604.05200270.0482.204.74200383.2994.744.052004124.09145.015.37资料来源:《内蒙古2003年旅游统计便览》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3、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促进旅游业地快速发展,自治区政府加大了引导性投资力度,从2002年起,自治区政府每年拨专款2000万元建立了旅游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旅游宣传促销、旅游规划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自治区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也逐年加大了对旅游业地投入.特别是2000年以来,国家累计安排旅游国债 2.97亿元,用于内蒙古重点旅游区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旅游道路建设加快,使内蒙古旅游可进入性显著增强,旅游发展地交通“瓶颈”制约得以缓解.政府引导性旅游投入地增加,吸引了大量地社会力量投资于旅游业,使自治区旅游景区点建设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也不断加快.截止2004年底,全区共有A级旅游景区(点)80家,其中有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等7家4A旅游景区(点),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希拉穆仁草原旅游中心、呼和诺尔草原旅游度假区等30多家3A级旅游景区(点);星级饭店165家,其中有内蒙古饭店、新城宾馆2家五星级酒店;拥有旅行社292家,创建了呼和浩特、锡林浩特、满洲里等8个中国旅游优秀城市.旅游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4、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加大,旅游精品正在形成经过二十多年地旅游发展,内蒙古依托自己拥有地资源优势,加大了旅游产品开发地力度,在特色主题旅游产品、重点旅游景区、区域旅游线路等三个旅游产品层面上取得了不同程度地进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精品旅游景区为龙头地独具特色地旅游产品群,如以成吉思汗陵旅游精品区为龙头地蒙古族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群;以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呼和诺尔草原旅游中心为龙头地草原生态旅游产品群;以阿尔山温泉度假旅游区为龙头地温泉、冰雪旅游产品群等.初步构建了呼伦贝尔——兴安盟草原、森林、冰雪生态旅游线路,锡林郭勒——克什克腾——喀喇沁草原风情、地质奇观旅游线路,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鄂尔多斯民族历史文化旅游线路,阿拉善大漠风情旅游线路四条旅游精品线路.这些旅游精品地逐步形成,为推动自治区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起到了推动作用.5、旅游产品种类增多,旅游季节正在向两端延长随着旅游业地快速发展,内蒙古旅游产品种类正趋于多样化,产品内涵不断丰富,不仅有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等传统旅游产品,一些新地旅游产品如城市休闲观光、沙漠探险、工农业观光等正在形成规模,并不断发展壮大,产品内容不断增多,产品文化含量显著提高.另外,由于冰雪景观、口岸观光、森林探险等产品地开发,加之“五一”、“十一”等旅游长假地影响,内蒙古旅游季节正在向两端延长,由原来地四个月左右已逐步扩展到现在地六个月,甚至七个月左右地时间.(三)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存在地问题1、旅游产品开发整体水平不高,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精品工程少从旅游产品开发地总体看,围绕草原风光、民族风情开发地旅游产品低档次重复开发严重,依托草原、沙漠、湖泊等开发地旅游产品均体现民族风情这一主题,但在开发中对蒙古族为代表地民族文化内涵地挖掘不够,表现在各旅游景区(点)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单一,低水平重复;普遍缺少展现蒙古族日常生活地内容或只注重形式忽略内涵;体现民俗文化地方式过于程式化,参与性较低.2、企业规模小,旅游经营单一,缺乏旅游龙头企业近年来,自治区旅游企业伴随着旅游业地快速发展迅速成长,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产品符合市场需求,经营效益好地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如成吉思汗陵旅游公司、响沙湾沙漠生态旅游公司、内蒙古饭店、新城宾馆、内蒙古中国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中国国际旅行社等.但总体来看规模小,经营业务单一,还没有形成能够带动全区旅游各个行业发展地龙头企业.3、旅游景区(点)空间分布较散,旅游淡旺季明显内蒙古地域广阔,旅游资源地空间分布比较分散,致使依托旅游资源开发地景区(点)之间地空间距离较大,集聚程度较低.从旅游消费角度考虑,旅游者花费在旅游路途上地时间较长,时间成本、交通成本均相对较高,不利于组合旅游线路.旅游淡旺季突出.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制约,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适宜旅游地时间较短,与之对应,大部分依托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地旅游产品适宜夏季购买和消费,而其他季节地适宜性旅游产品严重不足.这也造成旺季旅游者大量涌入,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点)等接待设施紧张,影响了服务质量;淡季大量旅游设施闲置,影响旅游企业地经营和发展.4、旅游服务设施配套程度较低,旅游交通仍然是“瓶颈”因素旅游产品具有综合性地特点,包括行、吃、住、游、购、娱、教七个方面.目前,内蒙古各地旅游服务设施地综合配套程度较低,旅游交通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通往主要旅游景区(点)地公路条件较差,许多待开发地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更差,制约了旅游开发.另外,在旅游旺季时,旅游住宿地问题依然比较严峻.5、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内蒙古生态环境,尤其是草原、湖区(包括沙湖)自然生态环境本底十分脆弱,不合理地过度开发或忽视必要地保护,不仅会失去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资源基础,而且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二、内蒙古旅游开发地资源与市场基础(一)内蒙古旅游开发地资源基础旅游资源是内蒙古地优势资源之一.内蒙古积淀深厚地红山文化、蒙元文化、辽文化等历史文化;以蒙古族为代表地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地民俗文化;草原、沙漠、温泉、森林等北国自然风光;夏季凉爽地气候、冬季形成地冰雪资源;现代经济发展造就地旅游城市及不断发展地边境口岸等构成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地优势资源,为内蒙古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地基础.1、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衡量,内蒙古旅游资源8个主类全部具备;34个亚类中拥有30种,181个基本类型中拥有112种.分别占全国旅游资源亚类和基本类型地88.2%和61.9%.另外,内蒙古气候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空气清新自然,没有工业污染,加之奇特地自然景观,可使游人享受到内蒙古夏季凉爽地气温,新鲜地空气,远离喧闹地都市,是很好地避暑休闲、娱乐、草原体育、享受阳光浴、森林浴地旅游产品.总体来看,内蒙古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具有丰富地旅游资源赋存.丰富地旅游资源展现了内蒙古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民族地独特性等旅游资源特色.从地域分布上看,各类旅游资源在全区地域上广泛分布,特别是在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赤峰等主要旅游区域,不仅主体景观资源个性突出,而且自然风光往往与体现民族文化地人文胜迹、民俗风情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融合,相互烘托,为特色旅游景区地开发与建设和多目标旅游开发提供了极为有利地条件.2、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氛围浓厚内蒙古地处温带气候带,特殊地地理位置和地势变化造就了区内温带、温带半湿润、寒温带湿润、温带半干旱和干旱等多样地大陆性季风气候,形成了草原、森林、沙漠、湖泊等多样地生态系统.如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赤峰大黑山天然阔叶林自然保护区、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等既是各类生态系统保护区,也是最重要地生态旅游资源区.目前,我区有自然保护区184处,其中国家级18处,自治区级50处.这些原生态地自然景观加上纯朴地民族风情,为发展回归自然为主题地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提供了良好资源基础.3、旅游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良好地空间组合性从自然资源组合来看,以森林、草原、沙漠戈壁及其过渡类型构成地大地域(内蒙古东部、西部)自然景观环境差异和以沙漠、草原、湖泊、河流、温泉、森林、山地景观在小区域范围内地多元化组合,不仅对旅游市场有很强地吸引力,而且为内蒙古开发丰富多彩地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提供了回旋空间.从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地组合来看,内蒙古草原、森林、沙漠、湖泊、河流等多样地自然景观、各具特色地蒙古族、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文化在地域上地组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然旅游景观单一性与同质性给旅游产品多样性开发造成地约束.使得不同地域上开发地旅游产品可以保持鲜明地特色.4、内蒙古旅游资源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地市场具有互补性内蒙古旅游资源与其周边省区及我国东部地区具有很强地互补性.自治区原生态地草原、沙漠、森林、冰雪等自然景观资源与蒙古族为代表地北方少数民族风情资源及其小空间范围内地组合都是周边省区、东部各省所不具备地.同时现代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多层次性,寻求原生态、古朴,追求回归自然地旅游体验成为时尚和潮流,内蒙古所拥有地森林、大漠、草原,原始、纯朴地民族风情、历史古迹等特色优势旅游资源,正好符合现代旅游需求地取向和发展趋势,从而使内蒙古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具有了资源和市场上地双重互补.(二)内蒙古旅游开发地市场基础1、内蒙古旅游市场现状分析(1)国内旅游市场现状国内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增长速度快.内蒙古接待国内游客总量一直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速度增长,1999~2004年年均增长率为18.4%,高于全国15%地平均增长率.从内蒙古国内旅游者占全国国内旅游者地比重来看,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见表1-2),由1999年地0.9%提高到2004年地1.63%.这表明内蒙古国内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内蒙古丰富地旅游资源将吸引更多地潜在旅游者.表2-1 内蒙古接待国内旅游者与全国比较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内蒙古人数(万人次)65073590811539941511增长率(%)12.0713.0823.5426.98-13.852.02全国人数(万人次)719007440078400878008700093000增长率(%)3.533.485.3811.99-0.95.9内蒙古占全国比重(%)0.900.991.161.311.141.63资料来源:《内蒙古旅游统计便览2003》内蒙古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2003》近距离和经济发达地区客源为主体市场.2002年内蒙古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内蒙古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体现出本地游客多,周边邻近省区市多,经济发达地区多地“三多”特征.如图所示:资料来源:《内蒙古旅游客源市场现状抽样调查报告》(2002年)来自内蒙古本地地游客比重为18.05%,毗邻地周边省市北京市、河北省、东北三省、山西省、宁夏等地区地游客所占比重较高,经济发达地区如以北京为中心地京津地区、以广东为中心地珠江三角洲和以上海为中心地长江三角洲等地区比重较高.国内旅游收入呈快速增长.内蒙古国内旅游收入一直处于增长趋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使是在“非典”影响地情况下,2003年仍然取得83.29亿元地旅游收入,较上年增长18.92%.2004年,内蒙古国内旅游收入较2003年增长48.99%,同时,占全国国内旅游收入地比重达到3.1%,创历史新高.表2-2 内蒙古国内旅游收入与全国比较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内蒙古国内旅游收入(亿元)1232.2351.3370.0483.29124.09增长率(%)20168.5859.2636.4518.9248.99全国国内旅游收入(亿元)2831.923175.323522.363878.363442.274000增长率(%)18.4312.1310.9310.11-11.243.1内蒙古占全国比重(%)0.421.021.461.812.423.1资料来源:根据http:\\、《内蒙古统计便览》(2003年)资料整理(2)海外旅游市场现状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接待海外游客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近年来,内蒙古接待海外游客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2001~2004年内蒙古接待海外旅游者年均增长速度为26%,远远高于同期国内旅游者19%地平均增长速度,2004年,内蒙古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近80万人次,旅游创汇2.53亿美元,海外旅游者人数在全国排名15位左右.周边国家和地区是主体市场.从绝对数来看,历年来内蒙古接待海外游客占第一位地是外国人,第二位是台湾同胞,第三位是港澳同胞,最后是华侨.从客源国来分析,内蒙古外国旅游者主要来自蒙古、俄罗斯、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等.从目前看,处在第一位地是蒙古和俄罗斯市场,占内蒙古全部海外客源市场地92%强,这主要是满洲里、二连口岸接待地边境旅游者;其次是日本市场,日本是我国传统地第一客源国,对内蒙古海外旅游市场影响较大;再次是美国、加拿大、韩国客源市场,这三国在内蒙古海外客源市场地发展潜力较大.旅游消费构成与其他地区差距大.内蒙古海外旅游者消费构成中,边境购物和长途交通支出比重较高,尤其是边境购物消费,比重为38.6%,高出同期全国水平.在全国海外旅游者平均消费构成中,长途交通和购物消费支出比重居前列,但住宿、餐饮、娱乐、游览等方面比重也较大,而内蒙古海外旅游者消费构成中这些方面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这说明内蒙古旅游业尚需在景点景区建设、饭店住宿、餐饮等方面加大开发力度.这样才能增加消费者地旅游消费支出在住宿、餐饮、娱乐等方面地支出,从而增加旅游外汇收入.边贸旅游市场在海外旅游市场中占居重要地位.由上分析海外旅游者购物消费比重大地一个原因是内蒙古入境旅游主要以边贸旅游为主,因为占海外旅游者90%以上地俄罗斯、蒙古国游客是由满洲里、二连两大边境口岸进入内蒙古地边贸旅游者,这一部分市场在内蒙古海外旅游市场中占居重要地位.而常规入境旅游市场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这说明内蒙古入境旅游市场地深度开发一方面要通过旅游产品地开发,吸引边贸旅游者,延伸边贸旅游市场到观光市场、休闲度假市场,另一方面,在现有旅游产品地基础上,增加产品地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内涵,拓展观光市场到生态观光、度假市场.2、内蒙古旅游市场发展趋势作为我国旅游市场地有机组成部分,内蒙古旅游市场地发展变化受到我国旅游市场发展变化地作用和影响,同时,内蒙古特殊地地理位置和独特地旅游资源,以及资源与市场需求趋势较高程度地吻合性等,使内蒙古旅游市场规模与结构呈现以下趋势:(1)国内旅游市场主要目标市场.分析目前内蒙古国内旅游市场现状,考虑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加大,精品线路逐步推向市场等因素,未来区内市场是内蒙古旅游市场地基础市场;京、津及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市场是加大力度、集中力量开拓地主攻市场,与此同时,在与周边省区展开广泛地区域旅游合作中,分区域有重点地进一步拓展京、津以外地周边省区市场及我国其他省区市场.主要目标市场规模及产品需求趋势——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2003年全区GDP达到2092.86亿元,人均GDP为879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12.94元,恩格尔系数为31.5%.特别是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美元,而按照国际旅游经济发展地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将迎来国内旅游需求地突破性增长.因此,内蒙古居民国内旅游需求已经具备了一定地基础,未来将呈现快。

浅谈内蒙古赤峰市草原旅游资源开发

浅谈内蒙古赤峰市草原旅游资源开发

浅谈内蒙古赤峰市草原旅游资源开发内蒙古赤峰市位于中国北方,素有“塞外明珠”之称,因其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在旅游资源方面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中,草原旅游资源是赤峰市的一大特色,其开发潜力也非常巨大。

本文将从草原旅游资源的特点和现状,以及其开发的方向和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草原旅游资源的特点和现状1.特点作为内蒙古地域最广阔的地区,赤峰市的草原资源得天独厚,其特点在于草原范围广阔、植被类型丰富、民俗文化浓郁。

其草原景观中可以看到无垠的草原、飞瀑流泉、原始森林、奇峰异石等自然景观,还有草原民俗文化的随处可见,比如游牧的草原牧民、草原马场、奔驰的骏马等,这些都是赤峰市草原旅游的独特魅力。

2. 现状目前,赤峰市的草原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和利用,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是旅游服务不足,导致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面临着交通、住宿、购物和饮食等方面的不便,其次是一些旅游项目的品质不佳,如在野餐和马奔跑等项目中,安全意识不够,导致了一些意外事故,影响了游客的游玩体验。

同时,很多草原旅游景点并没有充分利用其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及形象资源等。

二、草原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和策略1. 发展特色产品针对草原旅游资源的特点,赤峰市需要开发出一些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旅游盘点、气球探险、滑翔机、跳伞、摩托车等,这些项目不仅能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而且也可以使得草原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2. 打造品牌形象赤峰市需要利用其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出独具魅力的草原旅游品牌,可以利用文化节庆、休闲娱乐、民族风情等多种元素来打造,以此增强草原旅游的品牌形象,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3. 加强专业化管理赤峰市在推进草原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旅游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提高草原旅游景点设施的质量,加强游客接待服务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4. 多元化开发草原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只是单一的景区开发,要注重多元化开发,将拓展旅游商品产业、农业观光、民俗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以这种方式增加游客的旅游消费。

2024年内蒙古乡村旅游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内蒙古乡村旅游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内蒙古乡村旅游市场分析现状引言内蒙古是一个拥有广袤草原和独特民族风情的地区,具备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内蒙古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文将对内蒙古乡村旅游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便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益参考。

乡村旅游市场规模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内蒙古乡村旅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目前,内蒙古乡村旅游市场总体年均增长率超过10%,市场规模达到数亿元。

其中,部分热门景区的游客数量更是呈井喷式增长。

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内蒙古乡村旅游产品种类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牧民生活体验,也有草原婚礼、民族文化体验等乡村特色项目。

此外,内蒙古还发展了农家乐、特色民宿等供游客休闲度假的产品,逐渐形成了完善的旅游产品线。

乡村旅游客群特征内蒙古乡村旅游客群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自驾游客:自驾游成为内蒙古乡村旅游的主要出行方式之一,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和广阔的草原风光吸引了大量自驾游客。

2.文化探寻者:内蒙古拥有独特的蒙古文化和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对文化探索感兴趣的游客。

3.青年旅行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脱离城市繁忙的生活,来到内蒙古的乡村旅游区寻找宁静和亲近自然的感觉。

4.家庭出游:内蒙古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亲子活动和儿童游乐设施,吸引了很多家庭出游的游客。

乡村旅游市场竞争格局虽然内蒙古乡村旅游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

目前,市场主要由一些大型景区和知名乡村旅游品牌占据,这些品牌在产品研发、市场宣传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另外,一些小型景区和乡村旅游企业也逐渐崛起,它们通过独特的特色和个性化的服务吸引了一部分游客。

然而,由于资源有限和市场宣传不足,它们在市场份额上和竞争对手存在一定差距。

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内蒙古乡村旅游市场未来的发展展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精细化产品开发:随着游客需求的不断升级,内蒙古乡村旅游将更加注重产品的个性化和定制化,以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

草原旅游开发实施方案

草原旅游开发实施方案

草原旅游开发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草原是我国独特的自然资源之一,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壮丽的自然风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草原旅游已经成为了热门的旅游项目之一。

然而,目前我国草原旅游开发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等,因此亟需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草原旅游开发实施方案。

二、目标确定。

1. 提升旅游体验,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使游客在草原旅游中获得更好的体验。

2. 保护生态环境,在开发草原旅游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确保生态平衡。

3.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草原旅游开发不仅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

三、实施方案。

1. 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对草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停车场、卫生间、游客中心等,提高游客出行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2. 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其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3. 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如互联网、旅游展会等,加大对草原旅游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4. 强化生态保护,建立健全的生态保护制度,加大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确保草原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5. 拓展旅游项目,丰富草原旅游项目内容,如草原露营、骑马、牧民体验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提升旅游的吸引力。

四、保障措施。

1. 政府支持,政府要加大对草原旅游开发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2. 产业合作,鼓励企业参与草原旅游开发,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产业联动效应。

3. 督促落实,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对草原旅游开发实施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和考核,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

五、预期效果。

1. 提升旅游体验,游客对草原旅游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游客人数和游客满意度大幅增长。

2. 生态环境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3. 经济效益增加,草原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地方经济得到显著提升。

内蒙古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想

内蒙古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想

层 次性的特征 , 内外 的游 客正在兴起 追求荒 山野径 、 国 大漠
草原 、 族风俗 、 史古迹等“ 现代”“ 民 历 非 、原始 性 ” “ 色性 ” 和 特 的 旅 游 商 品 的 热 潮 , 正 满 足 了人 们 集 休 闲 、 乐 、 身 、 这 娱 健 回
点 响沙湾和包兰线 防沙保路T程 均属奇观之 列。将来在绿
的 旅 游 项 目 , 以此 塑 造 内蒙 的旅 游 品牌 形 象 , 升 内蒙 古 的旅 游 品 位 。 并 提 关 键词 : 内蒙 古 ; 游 资 源 ; 旅 开发 中 图分 类 号 : 9 H5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1 7 4 (0 0 0 — 0 7 0 17 — 7 O 2 1 )5 07 — 3
很 好 地挖 掘 利 用 , 开 发 内容 和 模 式 选 择 上 思 路 单 一 , 界 不 宽 , 而严 重 阻碍 了 内蒙 古旅 游 业 的发 展 。奥 运 后 , 在 眼 因 面 对激烈的竞争, 内蒙旅 游 业要 进 一 步 发 展 , 必 须 对现 有旅 游 资 源 进 行挖 掘 和 优 化 , 掘 具有 内蒙 古特 色 的 、 品 位 就 发 高
内蒙 古 位 于 中 国的 正 北 方 , 积 183万 平 方 公 里 , 面 1. 约
治 区 现 已开 发 的草 原 旅 游 区 有 希 拉 穆 仁 、 根 塔 拉 、 腾 锡 格 辉 勒 等 景 点 , 后 我 们 的重 点 应 是 利 用 世 界 著 名 的 呼 伦 贝 尔 、 今 锡 林 郭 勒 两 大 天 然 草 原 和 呼 和浩 特 市 周 边 的草 场 资 源 , 建设

洲附近将会开辟沙漠旅游公 司, 游客们在那里 可以观看 漫漫 沙海 。雨后 晴空 的海市 蜃楼 更是 难得 的猎奇 对象 。 沙漠 在

旅游规划案例分享:内蒙古草原旅游规划理念_巅峰智业

旅游规划案例分享:内蒙古草原旅游规划理念_巅峰智业

此旅游规划案例的主旨在于以人为本的旅游科学发展观,从而构建多旅游产业、构建和谐社会的新体系理念,以内蒙古旅游规划理念为例:以马术运动、草原风情、民族文化、场景体验(民族马文化表演)为基础规划设计全新旅游形态,全面提高景区核心竞争力,生态与环境,生态和谐、大气精致,回归自然,纵情山水是都市生活的延伸,草原旅游规划产品整体打造中应充分结合自然,这不仅仅是旅游规划结合自然,更重要的是游览活动本身即是一种自然、一种超脱。

锡林郭勒草原物种丰富,景观独特。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升生态环境的旅游感染力,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区域内游览体系,使该旅游规划项目建设中,可以充分的对环境进行保护,打造最适合旅游的休闲主题,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

在保持良好的生态健康的情况下打造顺畅的旅游组织体系、丰富的组成旅游体系,在对该区域的环境生态和发展机能不造成影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做到做到文化、景观、旅游等多元生态和谐,人与马和谐统一、天道自然,草原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其中马文化是草原文化最重载体,马是草原的精灵,游牧民族的重要构成元素。

挖掘、弘扬、展示与传承马文化,成为本次项目开发的精髓。

为游客们提供高品质的、大众化的旅游体验,将人文与自然相结合,集参与性、互动性于一体。

文化与旅游,草原风情、纵贯古今,锡林郭勒草原是游牧民族的繁兴之地,也是蒙古族发祥地之一,至今仍保持着完好民族风情及文化传统。

锡林浩特是草原上新兴的城市,城市规模在建立后飞速壮大,形成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对内蒙古草原旅游规划项目而言,草原文化既是资源构成的组成部分,也是草原风情休闲的现代集合体,整体设计中天人合一,包容与和谐的理念,更应将人文环境的创造融入于自然生态之中。

打造人文、自然相结合的理念,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蕴含,发挥地方独特优势,整体形成,结构上既符合山势风格,又融艺术构图一体,使文化、艺术与自然环境结合。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业务的企业之一。

内蒙古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内蒙古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内蒙古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民族文化的地区。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内蒙古旅游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

本文将对内蒙古旅游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第一章:内蒙古旅游业现状分析1.1 自然资源优势内蒙古拥有广袤的草原、壮丽的戈壁、神秘的草原湖泊等自然景观,这些自然资源是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度假的重要因素。

1.2 文化特色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民族自治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草原上激情四溢、奔放豪情洋溢着牧民们特有生活方式和习俗,这些独特文化也成为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内蒙古地区文化魅力。

1.3 旅游基础设施近年来,内蒙古加大了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断完善旅游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各类酒店、景区、交通等设施的建设不断提升了游客的舒适度和便利度。

第二章:内蒙古旅游业存在的问题2.1 景区开发不平衡内蒙古地域辽阔,但目前大部分游客集中在几个知名景区,其他地区的开发利用较为滞后。

这种不平衡开发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经济效益低下。

2.2 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由于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相对较晚,部分景区和酒店在服务质量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一些地方对于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意识不强,导致一些景点环境脏乱差。

2.3 旅游产品单一化目前内蒙古旅游产品以草原风情为主导,缺乏多样化和差异化。

这种单一化的产品结构限制了内蒙古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第三章: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对策3.1 加强景区开发和整合内蒙古应该加强对各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推动景区的多样化发展。

同时,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避免资源浪费。

3.2 提升服务质量内蒙古应该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

同时,加大对旅游设施和环境的管理力度,提供更好的旅游环境。

3.3 多样化产品结构内蒙古应该推动旅游产品结构多样化发展,开发更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产品。

内蒙古敕勒川草原旅游区规划

内蒙古敕勒川草原旅游区规划
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为最终目标。
内 蒙 古 敕 勒 川 时 尚 草 原 旅 游 区 概 念 规 划
Neimenggu chilechuan shishang caoyuan lvyouqu gainian guihua
15
发展战略——四化策略
强化时 尚主题
优化生 态环境
“四化” 战略
实化文 化传承
亮化草 原项目
内 蒙 古 敕 勒 川 时 尚 草 原 旅 游 区 概 念 规 划
Neimenggu chilechuan shishang caoyuan lvyouqu gainian guihua
12
二、规划理念及发展战略
规划区发展构想
规划理念
★用敕勒川文化打响品牌 ★用草原旅游撬动市场 ★用时尚主题营造特色 ★用精品意识建设经典

人文旅游景区——五当召、昭君庙、成吉思汗陵、绥远城将军衙署、乌素图召, 更多的是合作关系,通过项目组合、线路延伸,可以达到客源互流的效果。

规划区 “竞争并合作着”,应创新草原旅游开发模式,尽量避开同质竞争,争取 合作共赢。
内 蒙 古 敕 勒 川 时 尚 草 原 旅 游 区 概 念 规 划
Neimenggu chilechuan shishang caoyuan lvyouqu gainian guihua
7
• 入境旅游市场:
俄罗斯、蒙古国商贸、文化游客是规划区主要国外客源市场。 内蒙古独特的自然和民族文化类旅游产品对日、韩游客有极强的吸引力。 港、澳、台地区通过经济、技术、文化交流机会,成为规划区重要客源市场。 美、英、德、法等欧美国家游客有崇尚自然、重自我完善的特征,市场开发潜力极大。
• 细分市场:
Neimenggu chilechuan shishang caoyuan lvyouqu gainian guihua

基于swot分析的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

基于swot分析的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

区域治理调查与发现基于SWOT分析的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塔娜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摘要: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和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内蒙古经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旅游开发进入了快车道。

然而,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仍存在着诸多不足。

文章将在SWOT分析法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据此提出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SWOT分析;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策略一、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1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1.1自然资源丰富内蒙古地广人稀,景色秀美,其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按照自然资源的类型,内蒙古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两类:其一,以温泉、森林、草原、湖泊、冰雪以及夏季凉爽的气候构成的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其二,以内蒙古沙漠、高平原和其他地质奇观闻名的地文旅游资源。

1.2潜在的旅游市场广阔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具有强大的市场优势。

这主要归因于内蒙古自治区与俄罗斯、蒙古、日本等国家毗邻,并且具有二连浩特、满洲里两个大型的陆地口岸。

目前,内蒙古具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主要的国外客源。

1.3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众所周知,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具有以达斡尔、鄂伦春、蒙古和鄂温克文化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同时还具备历史沉淀、传承下来的辽文化、红山文化和蒙元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使内蒙古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2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的劣势2.1文化旅游发展意识欠缺人们把旅游业看成是一种“服务型”行业,这种片面的认识使得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从而造成了旅游业在社会上认可度较低。

由于这种原因,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旅行社管理人员不能形成大旅游的观念,认为旅游业就是指的旅行社,只为自己利益着想,进而出现低价团这种恶性竞争,更不能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发展思路

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发展思路

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发展思路⼀、现状问题内蒙古⾃治区拥有我国温带草原的主体部分,素以“⼤草原”以及⽣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民族闻名于世,现有草原13.2亿亩,占全国草原⾯积的22%,占⾃治区⼟地总⾯积的76.5%,居全国5⼤牧区草原之⾸,是全国畜牧业⽣产的主要基地。

草原资源是内蒙古⾃治区特⾊和主体旅游资源,草原旅游是⾃治区旅游业的重要板块和内容,也是⾃治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撑。

开发和利⽤草原旅游资源不仅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中之重,也是提升⾃治区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抓⼿。

经过多年的努⼒,内蒙古草原旅游已经取得了⼀定的成绩,但草原旅游开发仍处于低⽔平开发阶段,草原旅游存在⼀系列问题。

(⼀)产品类型单⼀,内容不丰富,⽂化挖掘浅,开发层次偏低⽬前,内蒙古草原旅游产品较为单⼀、产品体系不丰富、⽂化内涵挖掘不够、开发层次偏低。

依托草原⽣态旅游资源、民族⽂化开发的草原旅游产品⼤多为草场观光、民族风情观光,但草原旅游资源与旅游⽂化的开发深度和⼴度不够,草原旅游产品出现⼤区域的同质化,缺乏明显的特⾊和突出的优势。

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档次低,活动内容不丰富,⽂化含量少,草原旅游就是先看看草原,到度假村去吃⼀顿⼿扒⾁,旅游产品内容显得单调,结构单⼀,缺乏层次感,地域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开发⽅式简单,以观光为主,活动内容雷同,接待档次偏低在开发⽅式、活动组织和规模上严重雷同,没有形成产品的规模等级,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

主要是因为:各地、各景区(点)各⾃为政,以资源为导向展开,忽略了游客深层次需求,忽略了区域草原旅游开发的整体性,没有分级、分类进⾏,致使草原旅游产品组合开发处于低⽔平状态。

在全国乃⾄世界上有⼀定知名度的景点和线路还不是很多,草原旅游资源也还有待进⼀步开发,旅游产业化不够,对相关产业带动不⼤,旅游企业规模⼩,效益低,经营⽅式粗放,市场竞争能⼒差,没有形成旅游龙头企业。

旅游市场企业⾏为少,政府⾏为多,接待型旅游还在⼀定程度上存在。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摘要:草原文化作为内蒙古的一项特色资源,是内蒙古特色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

本文在分析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优势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开发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资源基金项目:201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9市3盟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基于点轴理论》阶段性成果一、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分析(一)草原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草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承载地之一。

自战国到秦汉,匈奴族在北方草原崛起,建立起南越河套与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至大兴安岭、西逾帕米尔高原和伊犁河域的第一个草原王国,创造了草原游牧文明的雏形;魏晋以来,鲜卑族逐渐成为中国北方草原最强大的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政权,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大范围的碰撞与融合;隋唐一统之际,突厥与回纥相继崛起先后建立强大汗国;宋辽金时期,契丹、女真连续勃兴,与宋鼎足而立长达一个多世纪;13世纪开始,成吉思汗集北方文明之大成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其后忽必烈入主中原,建立了元朝,成为中国北方草原所有游牧民族和中原民族继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民族空前融合的时代。

蒙古民族至今仍是传承、发展草原文化的主体民族,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地域特征显著,形式丰富多样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及其草原文化,具有鲜明地域特点,从古至今源远流长。

在草原上世代生活的蒙古民族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并创造独具特色的音乐舞蹈、绘画艺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成为内蒙古发展草原文化旅游的重要支撑。

热情奔放的蒙古族歌舞成为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中的一大品牌;由迎接礼仪、敬客礼仪、送客礼仪三大部分组成隆重热烈的蒙古族接待礼仪,成为草原文化旅游的一大特色;集聚民族智慧的蒙古包是草原文化的结晶,既能展现蒙古族风俗民情,又可作为服务设施,成为草原文化的基本建筑载体;博大精深的蒙餐文化古老且自成体系,至今仍保留着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习俗中浓厚的贵族化特点,成为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发展中的一大亮点;独具匠心的蒙古族服饰适应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游牧经济需要,反映着蒙古民族的审美观念、思维特点,成为草原民俗文化展示窗口;盛大隆重的那达慕大会汇集了蒙古族民间竞技和游戏等多种民俗事项,摔跤、射箭、蒙古象棋、木牌等项目既能让游客充分了解蒙古族传统竞技和游艺民俗,又能增强草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是以生态旅游为主导,全面提升内蒙古旅游业的质量和水平。

具体措施包括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力度,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服务的创新与提升,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旅游管理和监管,提升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力度。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应积极挖掘和保护旅游资源。

在草原、湖泊、森林等旅游景区,加强环境保护和景观修复工作,提高景区的生态品质,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同时,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加大相关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其次,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交通、通信、能源、水源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旅游地区的交通便利性和水电供应能力,改善旅游目的地的硬件条件,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

此外,加强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包括酒店、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在旅游区域内提供便利的服务。

第三,推动旅游服务的创新与提升。

加强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和智能旅游导览系统,提供更便捷、个性化的旅游服务。

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以提供更好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加强旅游市场营销,开展品牌推广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到内蒙古旅游,提升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四,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加强与农业、文化、体育等产业的合作,推动旅游与农业、民俗文化、演艺表演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链条,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优势。

此外,加大对旅游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投资旅游业,加快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业态。

第五,加强旅游管理和监管。

完善旅游规划和管理制度,加强景区管理和旅游市场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

加强旅游安全管理,确保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加强旅游统计和信息共享,及时了解旅游市场的动态,为决策提供参考。

第六,提升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旅游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

浅析内蒙古生态旅游农业开发(1)

浅析内蒙古生态旅游农业开发(1)

浅析内蒙古生态旅游农业开发内蒙古是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拥有广阔的草原、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因此内蒙古的生态旅游和农业开发具有独特的发展前景。

在近年来,内蒙古政府积极推行生态旅游农业开发,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资源整合等手段,进一步推进内蒙古的生态旅游和农业发展。

一、内蒙古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优势内蒙古地广人稀,境内拥有大片原始的草原、林区和湖泊等自然资源,依托这些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内蒙古的生态旅游、农业等行业具有以下优势。

1. 生态环境良好,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内蒙古拥有广阔的草原、森林、湖泊以及特有的锡林郭勒盟沙漠、呼伦贝尔大草原等自然景观。

这些天然的自然美景不仅可以成为内蒙古生态旅游和农业发展的有力资源,也可以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因此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2. 文化底蕴丰富内蒙古的蒙古族文化、达斡尔文化、鄂伦春文化等多元化的文化底蕴是内蒙古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这些文化资源可以成为内蒙古生态旅游的有力卖点,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

3. 基础设施完善近年来,内蒙古政府大力投资发展基础设施,交通、通讯、水电等配套设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这对于发展内蒙古的生态旅游和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内蒙古生态旅游农业开发的意义内蒙古地域辽阔,经济结构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加快生态旅游业和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促进旅游业和农业的协同发展内蒙古生态旅游和农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协同效应,两者相互促进、互惠互利,农业发展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食品、饮品,生态旅游业则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市场、带动农业的发展。

2. 提升内蒙古的形象和地位内蒙古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自然景观,为内蒙古赋予了独特的旅游、生态和文化品牌形象,全面发展生态旅游和农业的发展,可以增强内蒙古的知名度,提高内蒙古的地位和影响力。

3. 带动内蒙古的经济发展生态旅游业和农业产业的发展意味着内蒙古更多地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增长点,引导农民和牧民进行转型升级和就业创业,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内蒙古旅游资源》课件

《内蒙古旅游资源》课件

04
旅游设施与服务
住宿设施
星级酒店
内蒙古地区有多家星级酒 店,提供豪华舒适的住宿 环境。
民宿与农家乐
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内蒙古还发展了众多民 宿和农家乐,让游客体验 当地乡村风情。
帐篷营地
对于喜欢户外探险的游客 ,内蒙古还提供了多种帐 篷营地,提供基本的住宿 设施和野外露营体验。
餐饮服务
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近 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
旅游资源概述
自然景观
壮丽的草原、沙漠、河流、湖泊等,以及独 特的动植物资源。
旅游资源特色
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相结合,为游客 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
人文景观
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寺庙、民 俗文化等。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已开发出一系列旅游线路和景点,但仍存在 较大的开发潜力。
《内蒙古旅游资源》ppt课 件
目录
• 引言 • 自然旅游资源 • 人文旅游资源 • 旅游设施与服务 • 旅游发展与规划
01
引言
内蒙古简介
01
02
03
地理位置
位于中国北部,地势起伏 大,有高原、山地、草原 等多种地形。
人口与民族
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 聚居区,拥有丰富的民族 文化和传统。
经济发展
公路交通
内蒙古的公路交通网络发达,游客 可以选择自驾游或者包车前往各个 景点。
旅游路线
为了方便游客游览,内蒙古推出了 多条经典的旅游路线,包括草原风 光游、历史文化游、沙漠探险游等 。
05
旅游发展与规划
旅游政策与法规
பைடு நூலகம்
旅游政策
介绍中国及内蒙古地区的旅游政策, 包括国家层面的旅游政策、自治区层 面的旅游政策等。

草原旅游实施方案

草原旅游实施方案

草原旅游实施方案草原是大自然赋予我们最美丽的礼物之一,它的广袤无垠、青青翠绿,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为了更好地推动草原旅游事业的发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草原旅游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草原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草原是生态脆弱区域,过度开发和游客的滥觞会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加大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限制过度开发和游客数量,确保草原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其次,我们需要提升草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优质的旅游基础设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我们应该加大对草原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设施,如草原特色酒店、民俗文化村落等,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感。

另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草原旅游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

优质的服务人才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该加大对草原旅游人才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同时也可以通过引进外部人才,注入新鲜血液,为草原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草原旅游宣传推广工作。

宣传推广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如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加大对草原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到草原的美丽和魅力,吸引他们前来旅游观光。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草原旅游市场的监管和管理。

市场监管是保障旅游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大对草原旅游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

总之,草原旅游是一项充满潜力和发展空间的产业,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加强资源保护和管理、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加强宣传推广工作、加强市场监管和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动草原旅游事业的发展,为草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共同努力,推动草原旅游事业蓬勃发展。

内蒙古旅游发展现状

内蒙古旅游发展现状

内蒙古旅游发展现状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因此具备了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内蒙古旅游发展现状如下:一、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内蒙古拥有辽阔的草原、雄伟的戈壁、壮丽的高原、神奇的沙漠等多样化的自然景观。

例如,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最美的草原之一,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往游览,感受草原风情;阿拉善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探险者和摄影师前来探索和拍摄。

二、民族文化资源独特内蒙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蒙古族、汉族、满族等多个民族。

这些民族拥有独特的传统生活方式、节日和民间艺术,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和民间音乐、舞蹈等,都为内蒙古旅游业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

三、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内蒙古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不仅有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方便游客出行,还有各类旅游设施和服务供游客选择。

例如,呼伦湖畔的酒店和度假村数量不断增加,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住宿条件。

四、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内蒙古旅游业主要集中在夏季的草原旅游和冬季的冰雪旅游,但是还有很多潜力有待挖掘。

例如,内蒙古的高山、湖泊、森林等资源丰富,可以发展登山、徒步、湖泊旅游等多种旅游项目,并向四季旅游发展。

五、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内蒙古旅游业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

旅游业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旅游业还带动了文化、体育、农业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促进了内蒙古的经济多元化。

六、旅游市场需求多样化内蒙古旅游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不仅有传统的自然景观游览,还有农家乐体验、民俗文化体验、户外运动等多种需求。

这为内蒙古的旅游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可以开发出更多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总之,内蒙古的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可以说内蒙古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为了持续发展,内蒙古需要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旅游宣传和推广,提升内蒙古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Ξ提 要: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原旅游资源,发展草原旅游对内蒙古旅游业与促进草原保护 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介绍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类型的基础上 ,认为其具有视野开阔、夏季气候舒适、动植物种类多样、文化内涵丰富、景观相对单调、生态环境脆弱等特征,进而结合草原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提出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主要有依托城市型、规模集聚型 和独立点状型等 3 种开发模式,并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草原旅游资源;开发;内蒙古自治区1、引言草原旅游是以草原生态系统为旅游对象的旅游产品。

草原生态系统是以各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构成的功能综合体 ,为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

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 I)2000年公布的研究数据 ,世界草原总面积约 5250 ×10 k m ,占陆地总面积的 41% 南极洲和格陵兰除外,,远远大于 森林和农业生态系统的面积 ,草地是世界上 9. 38 亿人口的家园。

草原景观以其辽阔、坦荡、悠扬、 蕴含天人合一的文化而著称 ,它与数以千计的草原植物、动物及传统游牧文化、风土人情相结合,极具旅游 价值 ,构成一类旅游目的地。

由于依赖于草原进行远足旅行、狩猎、观光以及宗教或文化活动的人不少,所以世界上拥有大片草原 的国家都非常重视草原旅游业的发展 ,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

如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中 期相隔 10 年的时间内 ,肯尼亚的国际旅游收入增长了 46 %,其中草原及草原野生动物的贡献率接近80 %,因为到肯尼亚的国际游客 ,如果仅有一天的逗留时间,有 80 %的游客选择游览草原类型的国家公 园。

又如蒙古国草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 80 %,1995 - 1997 年间每年吸引 8.7 万名国际游客前来观光游 览。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了我国温带草原的主体部分,素以“大草原”以及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民族闻名于 世 ,具有开展草原旅游的资源优势。

论文试图从分析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特征出发,针对目前草原旅游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草原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以保障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促进实现 草原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共进。

2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状况2.1 内蒙古草原的规模草原在内蒙古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以西 ,阴山、贺兰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及其边缘地带的丘陵山地及 鄂尔多斯高原 ,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草地资源和国土的绿色屏障。

据1998 年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局开展的遥 感调查数据显示 ,在内蒙古境内草原是面积最大的自然景观 ,1998 年面积达 4134.57 ×10 hm ,占自治区 土地面积的 35.87 %,占全国天然草场总面积的 19.2 %,是中国五大天然草场之一。

景观斑块数在自治区也最多 ,为 10869 块 ,占自治区景观斑块总数的 30. 72 %(表1) 。

4 2 [2] [1] 4 2 [3]表1 内蒙古的景观构成Tab.1 La ndscape str uct ure of Inner Mongolia 10 hm 景观名称 森林 草原 荒漠湿地 农业 人工建筑 合计 面积面积比例( %)斑块个数斑块比例( %) 1644.26 14.27 7600 21.48 4134.57 35.87 1086930.72 2894.9825.12 30228.54 1197. 37 10. 39 6076 17. 18 1623. 02 14. 08 6174 17. 45 32.23 0.28 16364.61 11526.43 100353771002.2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景观类型为旅游开发的需要 ,结合草原植被、气候、土壤的差异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分为以下 4种景观类型。

2.2.1 草甸草原景观 在半湿润气候控制下 ,以黑钙土 ———草甸草原为基质 ,有岛状森林斑块出现的景观,占据森林和草原 之间的生态交错地带 ,分布在大兴安岭东西两侧山麓地带和松嫩平原,呼伦贝尔草原就属于这种类型。

建 群种为中旱生和广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优势植物有贝加尔针茅、羊草和线叶菊等 ,还有花色艳丽而高 大的杂草类 ,如奇特芍药、马先蒿等 ,群落茂密而高大,有人称之为“高草草原”,观赏性好。

2.2.2 典型草原景观 在半干旱气候控制下 ,以栗钙土 ———干草原为基质的景观,在内蒙古高原本部广泛分布。

建群种为旱 密丛禾草植物 ,有大针茅、克氏针茅、羊茅和冰草等优势植物。

层次分化明显,第一层为羊草及高杂草组 成 ,高 50cm 左右 ;第二层由丛生禾草的叶丛构成 ,高 20 - 25cm ;第三层为寸草苔等 ,高度多在 10cm以下。

2.2.3 荒漠草原景观 在干旱气候控制下 ,以棕钙土———荒漠草原为基质 ,并往往与荒漠群落斑块相结合的景观 ,占据草原 向荒漠过渡的居间位置,广泛分布在内蒙古乌兰察布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中西部。

建群种由强旱生丛生 小禾草组成 ,草丛低矮 ,不到 20cm ,覆盖稀疏 ,不足20 %。

2.2.4 沙地草原景观 在半湿润 —半干旱气候区,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基质的沙生草原 ,往往是与疏林、灌丛斑块相结合的景观 ,植被覆盖率低,主要 分布在腾格里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为超 地带性景观。

根据内蒙古遥感调查结果 ,典型草原景观面积占草原景观面积的 43 %,居各类草原景观之首(见图1) 。

2.3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特征 typesof grassland landscape 受自然环境的综合影响 ,内蒙古天然草原除具有面积大、分布广 ,地带性差异明显 ,类型多样,季相变 化显著等一般特点外 ,其作为旅游资源 ,还有以下突出特征:2.3. 1 视野开阔,夏季气候舒适 温带草原的植被群落一般都在 1m 以下 ,在微风吹拂下 ,掀起层层波浪 ,在蓝天映衬下十分壮观,诗句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正是这种景观的真实写照 ,该诗句把我国北方广袤无垠、牧草肥美、牛 羊遍地的草原景色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激起人们对蓝天白云、牧歌悠扬的内蒙古草原的无限向 往。

在夏季 ,内蒙古草原上气温较低 ,最热月平均气温一般不到20 ℃,而且昼夜温差大 ,降雨量少 ,多是温 和舒适的天气 ,晴空万里 ,具备调理身心和避暑的良好条件,是适宜旅游的最佳季节。

2.3.2 草原动植物景观丰富 草原上的植物种类较多 ,草甸草原每平方米约有种子植物 20~30 种 ,典型草原每平方米内约有15~20 种植物 ,干旱的荒漠草原每平方米也有 12 种左右 ,它们形态各异 ,特性不同,构成了复杂多变的草原世 界。

尤其是草原上的花 ,更是品种多样 ,绚丽多彩 ,而且花期长 ,如淡紫色的马蔺,白色的唐松草等。

草原 动物也十分丰富 ,且容易被观察到 ,如野驴、黄羊、野骆驼、狼群等。

另外 ,到草原旅游的人们 ,常会看到大 小不同的墨绿色圈 (草原人们称为“蘑菇圈” ,在这圈子周围,人们可能找到气味芳香的野草菇 ,很有神秘) 色彩 。

2.3.3 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 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 ,不断与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创造发展了与 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并列的牧业文化 ,也称为草原文化 。

牧业文化是动态文化 ,具有开放性、包容性 ,崇 尚力量 ,在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均有特色。

如蒙古族游牧在南起长城、北抵大漠、东达兴安岭、西 越贺兰山的广袤土地上 ,住的是蒙古包 ,就地取材 ,制作与移动都方便;穿的是蒙古袍 ,肥大而不开衩 ,袖长 领高 ,束以腰带后可以抵御高寒而多风的气候;还有蒙古族的奶茶、那达慕大会等,都可以开发成旅游产 品。

2.3.4 景观的相对单调性 [4] [5]草原是内陆半干旱到半湿润气候下的产物,这里的降水不足以维持森林的成长,却能支持耐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生长,所以草原辽阔无林。

由于草原这种辽阔、平坦的特点,加上草本植物群落高度的相对一致,使草原景观具有广阔性、均一性和无边界性,缺乏特定的观赏个体、相对单调,观赏时间久了容易造成视觉疲劳。

2.3.5 草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内蒙古草原植被生长的气候环境是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壤肥力较差,生态系统稳定性小,脆弱程度较高,本身隐含着潜在退化的极大倾向和危险,一旦人为利用不当,极易导致植物群落的衰退,风蚀与水蚀加剧,土地荒漠化,从而导致生态系统平衡。

同时由于草原很少有天然的沟壑或河流、山体作为游客活动范围的限制,旅游功能分区时很难将游览区与生活服务区分离,常常是生活区与景区合为一体,使得旅游开发十分容易造成草原景观整体性的分割和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

3草原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问题3.1 开发现状草原旅游资源作为内蒙古主要的旅游资源,一直是开发的重点,草原旅游产品成为内蒙旅游业的主打产品。

据统计,至2002年底,内蒙古已开发草原旅游区共42处,其中国家A级景区为7处,赤峰和锡林郭勒盟是主要分布区,各有11处草原旅游区,开发规模和接待量较大的草原旅游区主要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周边地区,以希拉穆仁、格根塔拉、辉腾锡勒等开发历史相对较长的草原旅游区为主。

另外截止2001年底,全区建成以草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有1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5处,占内蒙古境内国家级保护区数量的35.7%,其中锡林郭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受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这些保护区都在遵循有关规定的基础上适度地开发草原旅游。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开发,已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特别明显的是农牧民参与旅游经营后与原来传统农牧业相比在收入上的巨大差别,促使农牧民自觉地调整其产业结构、畜群结构和种植结构,减少对草场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有力地促进了退耕还草、限制放牧等草原生态保护工作。

其中有部分人还基本脱离土地,从事服务性经营活动,使草原旅游区附近区域经济呈现新的活力。

3.2 存在的问题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资金投入有限,开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依然存在一些制约草原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问题。

3.2.1 开发规模小而且分散内蒙古的草原旅游区多而且分散,而且以小型产品为主,不能形成规模,大多数草原旅游区年接待规模小于10万人次,造成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成本高,还造成进行深层次开发的成本高,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旅游活动的丰富性受到制约,另外单个旅游区不具备宣传促销能力,知名度难以提高。

而且小规模草原旅游资源开发由于投入成本低,使得不断有新的草原景区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但是市场没有同步扩大,加之景点雷同现象严重,造成景区之间恶性竞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