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教案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

三单元的课题2——《分子和原子》。本节课教材分为两个课时,今天我主要以第一课时展开解说,主要分为以下七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准备、设计理念、教学流程、课件说明、设计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它是在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之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

•本节课不仅能带领学生走入神奇的微观世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事物,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还能为学生们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元素、以及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具准备

教师:

仪器:烧杯、试管、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等。

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冰糖等

用具:有棉花团的“铁树”、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

全班同学按5-6人一组分好组,准备好课本和学具,课前预习相关内容。

四、设计理念

1、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主要以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结合,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顺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诱发新知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质疑了几个生活中的常见,如:

放学后,走进家门之前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现象

敞口放的水会越来越少;

红墨水在水中会扩散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从而带领学生走进神秘的微观世界,揭开分子的面纱。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1.探究活动1

趣味实验氨水使铁树开花

将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团绑在树形铁丝上制成“花树”,在小烧杯里倒一些浓氨水,罩上大烧杯,过一会儿,便可观察到棉花团由白色变成了红色,由这个实验得出了哪些结论?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活动2

认识分子的存在

让学生结合课前的三个质疑问题,观察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的照片,以及甲烷中的碳原子和氢原子,石墨中的碳原子的图片,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

3、探究活动3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分子与乒乓球的对比和数分子的事例让学生了解分子的体积很小,这里重点设计了一个数分子时间的猜想,意外的答案必然有深刻的记忆。然后告诉学生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个数和一个水分子的质量,让学生从19个零和26个零这些数字上进一步去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强化记忆。

4、探究活动4

分子在不断运动

P50页活动探究

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本环节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我把实验仪器做了一些改进,让学生用白色点滴板代替课本50页的烧杯来做这个实验,然后又补充了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学生完成实验以后再分析实验现象,特别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这个提问可以为下节课学习分子的定义做铺垫。最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再设计其它方案证明分子的运动。接着进一步让学生参考多媒体课件观察不同温度下水分子运动速率情况,指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为了使理论结合实际,引举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如:当你漫步

于花园小道、走进“火锅”城、路过臭水沟时,你都能闻到别样的气味;湿衣服晾晒会变干;酒精自然挥发等等。

5、探究活动5

分子间有间隔

问题思考:20 mL水+20 mL酒精=40 mL液体正确吗?

一定体积水中加入糖块,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相等吗?

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进一步进行探究活动A、B,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易于理解。

在学生认识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基础上,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构成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然后进行探究活动C、D。

这样安排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

通过此实验学生可以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与此同时联想到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也是因为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不失时机的向学生出示固液气分子间隔示意图,以强化记忆。

(三)交流反馈、讨论新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