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1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

⾼中⽣物⽣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态系统功能中的重点内容。

本节以“⽣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它可以与必修⼀光合作⽤、呼吸作⽤建⽴联系,其⼜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

⼆、教学⽬标1.知识⽬标:①⽣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②掌握⽣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③研究⽣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能⼒⽬标:①通过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

②掌握⽣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③结合“光合作⽤”和“呼吸作⽤”的原理,对⽣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和散失加以分析,培养知识迁移和运⽤能⼒。

3、情感⽬标:关注农业的发展和⽣态农业的建设,注重⽣态学观点的培养。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

三、重点、难点及其确⽴依据重难点:1、⽣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2、⽣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解决⽅法:以问题讨论为主线,采⽤设计合理的问题或提⽰分析的⾓度和⽅式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从⽽突破教学的难点。

同时在教学中,重视“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尝试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应⽤数据说明⽣物学现象和规律。

四、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课为第⼀课时)五、教学程序(⼀)学情分析:“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概念,⾼中已逐步建⽴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些基本概念;在⽣物学中,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光合作⽤”、“呼吸作⽤”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本节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激发学⽣学习的兴趣,建⽴能量在⾷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

接下来从学⽣熟悉的⽣物在个体⽔平分析出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路。

再从⽣态系统⽔平总结能量流动过程的图解,并从中概括出能量流动的概念。

高中生物《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市教育教学工作会议汇报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教学过程:1.导入:什么是能量流动呢?能量流动的渠道又是什么呢?导入视频《聪明的海豚》过渡:海豚通过团队的智慧获得了食物,也获得了能量。

那么它们获得能量的这条食物链是什么呢?(师生互动)PPT 展示食物链就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这条渠道中包括了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这就是能量流动(展示定义)。

关于能量流动,我们重点来探究它的过程和特点。

2.课堂探究:(1)能量流动的过程要想研究整条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必须先弄清楚每个营养级的流量变化。

下面就请各小组围绕能量流动的概念,分析分组的研究对象,并将提出的问题整理到导学案上,时间2 分钟。

学生提问环节,老师用pad 将问题拍下,发到大屏幕上。

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P94,尝试自行解决这些问题,时间2 分钟。

通过对教材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能量流动的过程,下面就请各小组围绕各自的研究对象,利用我们提供的材料,在展板上尝试构建能量流经该营养级时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时间5 分钟。

在花架上展出2 幅,同学们现批现改。

教师总结:总的来说,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大致可以分为3 个去向:呼吸散失的热能、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和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接下来,修正学案,完成课堂小结。

(教师用pad 将答案拍下发到大屏幕上供大家分析)强化:在一条食物链里面,包括了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这就是能量流动。

【网络互动】与贵州安顺一中的同学现场进行提问互动,效果非常好。

(2)能量流动的特点上述学习的是如何定性的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下面我们来尝试对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

请同学们利用表格中所给数据,完成思考题,限时2 分钟,2 分钟后小组交流讨论。

(结束后,老师用pad 拍照上传答案)提问环节:根据这些分析,哪个小组总结一下能量流动的特点?(结束后,整理学案)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完成“分析应用”,时间2 分钟。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向。

2. 让学生掌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太阳能。

2.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 能量流动的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向、传递和转化过程。

2. 教学难点:能量流动的特点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能量流动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课件,包括图片、图表、动画等。

2. 实例材料:收集相关的实例材料,用于案例分析。

3. 讨论问题:提前准备与能量流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案剩余部分(六、七、八、九、十)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片或动画,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产生兴趣。

2. 讲解能量来源:讲解太阳能是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3. 讲解能量流动过程:介绍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以及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4. 分析实例:选取具体的生态系统实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能量流动过程,加深对能量流动的理解。

5. 讨论能量流动的意义:引导学生探讨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如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种多样性等。

七、课堂练习1. 设计练习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

2. 学生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解答疑问: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和原理。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思路对这一节的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的是讲授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

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完全达到教学目的。

本人对这一节的教学设计采用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新的教学模式下设计教学方案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高中学生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展开教学。

本节的引入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用问题探讨的素材展开能量流动的过程的学习。

在学习能量流动的特点之前,讨论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再以林德曼的研究为资料进行分析。

最后,通过思考与讨论,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量之一。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体会研究人员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四、课后反思《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节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使复杂性的内容演变成简单易懂的内容。

并加以多媒体课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时教师的适当总结,也使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1)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1)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数据分析,尝试应用模型方法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建立生态金字塔,表征食物网各营养级之间在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方面的关系。

2.从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分析具体的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归纳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进一步强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观、能量观与系统观。

3.利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对其合理改造,使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在参与构建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提升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选择性必修2《种群与环境》中第3章第2节的内容,需1课时完成。

本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三部分。

由于本节课在八年级下册中已经有所学习,故内容较容易掌握,但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要求学生在掌握本节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难度。

本节与其他内容的联系,第4章种群与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学习本节的基础,同时与新陈代谢中能量的变化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一定联系,又直接与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关。

四、教学步骤1、新课导入✓课件展示问题探讨。

教师:假设你像电影中的主人公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

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

提问: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A、先吃鸡,再吃玉米。

B、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选择A。

教师:对于母鸡的抗议,我们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必须给母鸡一个合理的解释,消除母鸡的不满情绪,这就得用到了我们这节课的内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年级:高三科目: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教学前的准备该课是人教版《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的重点内容。

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体温调节等知识建立联系,其又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

根据本节特点,准备用一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来讲授新课。

预计课题导入5分钟左右,教师引导性学习10分钟左右,学生自主性学习25分钟左右。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性目标⑴、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⑵、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⑶、说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技能性目标⑴、引导学生用数据来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让学生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阐述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的两个特点。

⑵、指导学生构建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

⑶、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入和流出加以分析,培养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性目标⑴、通过小组分工与自主性学习相结合,培训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⑵、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同时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

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

三、教学思路该课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让学生设计相关的食物链(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

接下来从学生熟悉的生物在个体水平分析出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路。

提出“能量流动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再从生态系统水平(个体->种群->营养级)总结能量流动过程的图解,并从中概括出能量流动的概念,同时构建新的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

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林德曼的研究资料,引导学生利用表格进行分析,探讨能量流动过程的特点,并学会计算能量的传递效率。

然后让学生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构建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能量金字塔)。

最后利用典型的习题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并投影出整节课的知识要点体系,以便帮助形成系统的认识。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案例一、背景授课时间:2007年5月11日授课班级:XX中学高二(1)-(4)班授课教师:授课内容:生物(必修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二、主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

这种观点不仅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完成这个过程主要靠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而且还强调它是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即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一节课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协调统一。

我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三、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这一节是在学习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础上引入的。

针对本节知识的特点,教学中可联系前面学习的内容,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学生在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中,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本节学习能量流动做好了知识储备;但能量流动比较抽象,可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以体现生物教学生动鲜活的特点,降低知识接受的难度。

四、教与学过程(一)复习(大屏幕展示):①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什么?③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写出相应的食物链。

对于第1、2道题,学生根据上一节的内容,能够正常的回答,但对于第3题,则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写出相应的食物链。

究其原因,这些学生没有掌握一条完整食物链应具备的条件。

因此要注意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第一营养级都是生产者,如果没有生产者的食物联结,一般不叫食物链。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二)导入新课1.情景引入:假设你像小说中的鲁宾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第一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新课引入:【PPT】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只有15Kg玉米和一只母鸡可以食用,那么使自己活的最长的办法是:1.先吃鸡,然后吃玉米2.先吃玉米,同时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生产的蛋,最后再吃鸡学生:每组学生各选一名代表,做出选择。

(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2)教师: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我们共同来看看鲁滨逊的选择是——先吃鸡,后吃玉米。

【PPT】母鸡提出抗议。

教师:对于母鸡的抗议,我们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必须给母鸡一个合理的解释,消除母鸡的不满情绪,这就得用到我们这节课的内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新课内容:【PPT】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板书)那么这节我们需要掌握三个内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3.能量流动的意义。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板书: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概念)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

对,输入从哪输入、怎么传递的,有些用不完的又散失到哪去了呢?怎样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阅读课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在群体水平上,这种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系统科学常用的的研究方法。

师:请同学们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把问题讨论中的两个策略所蕴含的食物链表示出来。

我们就以食物链为线索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这两组策略中食物链较长的是:玉米→鸡→人。

玉米、鸡和人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分别是什么? A:鸡→ 人玉米↗ B:玉米→鸡→人生:玉米—生产者鸡—初级消费者人—次级消费者请以食物链中的“生产者”为例,分析该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路。

板书:二、能量流动的过程请同学们独立思考1分钟,然后小组内同学进行交流2分钟,统一意见后派个代表来解释一下。

(哪个小组想好了,这个小组…很好,那个小组也要表达一下,还有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的吗…,好,听了各个小组的解释,我发现同学们基本上都掌握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要领,相信同学们也有了更明确的答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要素;2. 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动方式;3. 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和构成;4. 了解面对生态问题应当采取的措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动方式;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和构成。

难点:学生如何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以及如何通过知识学习和行为改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简要介绍地球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要素,引导学生探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导入环节可以采用PPT或者视频形式,通过多媒体材料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课堂氛围和学生的主动性。

2. 知识讲解通过PPT演示,向学生讲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动方式,同时引导学生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和构成。

在讲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时候,可以引入常见生态系统中的例子,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掌握,并帮助学生发现生态系统中的常见问题和挑战。

3. 互动探究为了加强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可以设置一些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系统中的生命和能量流动。

例如,可以创设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让学生观察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学生对特定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进行研究和探究。

4. 个人表述在经过互动探究后,让学生进行个人表述,借此梳理知识点和感受。

个人表述可以是口头表述,也可以是写下自己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和看法,收集学生的表述后,教师可做出指导性的总结,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激励学生更多关注和参与维护生态环境的行动。

5. 总结反思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反思个人学习感受和收获。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强化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同时,教师还可以就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和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第5章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第5章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观点。

2. 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和规律。

3. 理解并能够应用能量流动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能量流动的过程分析。

* 理解营养级的观点及作用。

2.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如何让学生将能量流动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和规律。

* 准备实验设备,如生态缸、模拟生态系统等,以便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

* 设计问题清单,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能量流动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来源、传递和利用的过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 讲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观点和过程;*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和规律;* 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干系;* 介绍能量流动的应用,如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与能量流动相关的问题,如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如何合理利用能源等。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探究能力。

4. 教室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看法,教师进行解答和评判,增强师生互动和交流。

5. 归纳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6. 安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些与能量流动相关的练习题或小论文,稳固所学知识。

7. 课后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如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需要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教室氛围、教学组织等方面。

根据反思结果,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观点和过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案例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案例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一、设计理念和思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也是建构主义的重要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性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本教学案例就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设计实施的,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获得同行的一致肯定。

二、教材与概念结构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能量流动的结构基础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涉及到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能量在各个营养级上的逐级传递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等问题。

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标准为“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属应用水平,即学生应能够将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运用于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应当使学生把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特点,懂得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些基本方法;其次,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得出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三、学情分析:这节课是笔者于2005年4月份在市直中学高二生物教研活动中所上的一堂交流课,所带班级是瓯海中学高二(9)班,据了解该班是该重点中学的重点班级,学生基础好,思维敏捷,回答积极和课堂气氛活跃;同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课又是容量大、教学要求高、时间紧。

鉴于此,笔者在备课和上课时,根据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提供各种教学素材,运用多种教学媒体,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情景交融中唤起,对生物学的热爱在师生互动中产生。

四、教学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D:应用)。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D:应用)。

五、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案1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案1

高一生物导学案1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班级: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2014-5-15【学习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3、说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复习提问】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什么?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是什么?【课堂教学】自学知识点一:能量流动的定义和过程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 、____ 、________和___ 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绿色植物通过作用将________能转化为能,使太阳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中。

3、生产者所固定的的总量,就是这个生态系统所获得的能量。

4、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获得的能量:(1)一部分通过__________作用释放后,一方面用于自身的、和等生命活动,一方面以_______ 形式散失;(2)一部分被_________________摄入;(3)一部分则被________ 分解利用。

检测知识点一: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某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等于( )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减去生产者的呼吸量C.被草食动物吃了的植物中所含的能量减去粪便中所含的能量D.用于草食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自学知识点二:能量流动的特点1、阅读课本P95页图5-8,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完成以下问题:a、计算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第一、二营养级间传递效率;第二、三营养级间传递效率。

b、从数值上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个营养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教学设计思路主要在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学生相同角色小组间PK,让学生当裁判,选出最佳组,增强学生成就感,增强竞争意识,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最后化繁为简,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变抽象为具体,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达成了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的学科素养目标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用自制教具复习能量的一来二去、一来三去、一来四去,通过教具箭头的粗细、方框的大小引导学生总结并体会能量流动的特点,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二、学科素养目标:生命观念:能运用物质与能量的观念,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理性思维:通过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科学探究:通过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并展示,培养小组合作,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团队意识,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实例并说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内容,本节课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教学案1.docx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教学案1.docx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教学案第1课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课时教法分析(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1.分析生态系统屮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2.调查或探讨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课标解读1 •阐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2.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3.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说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关系。

•教学地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也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高考屮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考查频度较髙,多考查对能暈流动过程、特点的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坏的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坏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温室效应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教法指导1.对能量流动的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先阅读教材“4图4—10,再根据教材屜图4—9 推算相关数据,归纳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

在学习能量流动的意义时,教师可先设疑:(1)在草原如何放牧才能达到既有高产畜量又不会导致草原退化?(2)如何使农B的农作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产品?要使学生懂得能量流动的意义是合理调整能量的流动,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观点。

2.有关碳循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进行讨论,并补充介绍化石燃料的燃烧所排放二氧化碳方面的知识。

教师应当注意联系环境,如联系滥伐森林对碳循环的影响、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建议让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如果大量的森林被砍伐,会对碳循环过程产生什么影响?(2)人类应采取什么措施,维持生物圈屮碳循环的平衡,改善生存环境?3.有关氮循环的过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氮循环示意图,分组讨论的氮循环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每一过程的含义,总结交流比较氮循环与碳循环的异同。

教学方案设计(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激趣设疑,导入新课:播放美国影片“荒岛余生(Cast A HW)"的片段。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1 本节内容的地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章其次节的内容。

本节支配两个课时,这节课完成第一课时,内容是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两部分。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同学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也为以后要学习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内容作铺垫,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应试的角度来看,本节内容常作为考试热点,往往把分析和计算结合在一起,也是生态学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定量讨论的学问模块。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 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育同学的学问迁移运用力量和计算力量1.3教学目标学问目标、力量目标、情感目标,三位一体、相互支撑。

【学问目标】:ⅰ、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概念。

ⅱ、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力量目标】:ⅰ、指导同学构建能量流淌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ⅱ、通过引导同学定量地分析某个详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过程和特点,培育同学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力量。

ⅲ、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育学问迁移运用力量和计算力量。

【情感目标】:ⅰ、通过小组分工与自主性学习,培育发觉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沟通的力量。

ⅱ、站在生态道德的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同学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进展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预备。

二、教法分析2.1教学方法:依据这节课的特点,本节课采纳了以建构主义教学法为主,以问题导学法、分组争论法为辅的策略。

针对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可以提出很多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所以本节内容是运用问题导学法的好材料。

针对本校高二同学有较多小组合作阅历等状况,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分组争论法。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阐明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有序性,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2、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分析。

(2)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使学生对能量流动有初步的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生态系统的图片,如森林生态系统,提问学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是如何获取能量的?能量又是如何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新课讲授(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讲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强调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①能量的输入结合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讲解生态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能。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从而实现了能量的输入。

②能量的传递以食物链为例,讲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过程。

从生产者开始,被初级消费者捕食,生产者体内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同化,从而实现了能量的传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和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也是建构主义的重要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性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本教学案例就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设计实施的,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获得同行的一致肯定。

二、教材与概念结构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能量流动的结构基础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涉及到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能量在各个营养级上的逐级传递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等问题。

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标准为“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属应用水平,即学生应能够将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运用于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应当使学生把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特点,懂得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些基本方法;其次,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得出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三、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笔者于2005年4月份在市直中学高二生物教研活动中所上的一堂交流课,所带班级是瓯海中学高二(9)班,据了解该班是该重点中学的重点班级,学生基础好,思维敏捷,回答积极和课堂气氛活跃;同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课又是容量大、教学要求高、时间紧。

鉴于此,笔者在备课和上课时,根据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提供各种教学素材,运用多种教学媒体,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情景交融中唤起,对生物学的热爱在师生互动中产生。

四、教学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D:应用)。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D:应用)。

五、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六、教学资料或媒体:POWERPOINT课件(见附件)
七、教学过程:
“问题探讨”:《孤岛生存》
假设你像电影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

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

讨论: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等待救援:
A、先吃鸡,再吃玉米。

B、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的兴趣很高,他们的答案有选A的也有选B的,但多数学生选B。

讲述:合理答案到底是A还是B呢,我想我们学了这节课后自然能见分晓。

引出新课: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讲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阅读课本P89,看屏幕“草原生态系统”图思考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从什么地方开始,生产者(草)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2、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能否从动物开始,为什么?
3、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多少?
4、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羊群)中的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学生逐一回答:略
师生总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当然不能从动物开始了,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

(屏幕逐一显示“能量流动的过程图”)
讲述:流入一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该营养级的同化量;能量的去路包括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和生长发育繁殖,后者能量的去路包括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和未利用部分。

(屏幕显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
提问:请同学们依图,定性分析为什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中方框逐级变小,箭头越来越细?这说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循环并且是逐级递解的。

定性分析后,让学生利用教材中“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对能量传递进行定量计算。

1、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的百分比是多少?
答案是:13.5%
2、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占第二营养级所同化的总能量的百分比是多少?
答案是:20.1%
3、某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这样是否与能量守恒定律相矛盾呢?
答案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形式不断转换,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消灭,只能按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因此,对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和传递过程,都可以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进行定量计算,并列出能量平衡表。

师生总结:林德曼的研究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特点:1、单向不循环流动;2、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十分之一”定律)
引出:(屏幕显示“某湖的能量金字塔”)
讲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思考题:鱼D获得1kj能量,至少需浮游植物A kj,最多需浮游植物A kj。

学生解释如下两个现象:1、一条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2、“一山不容二虎”。

思考题:除了能量金字塔以外,能不能从生物的数量或质量上反映出个营养级间的数值关系?是不是也是呈金字塔形?如果是,有没有例外?
例子:绘制一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一个有树木、昆虫和小鸟组成的生态系统的个体数量金字塔。

观察它们和能量金字塔的区别。

讲述:学习了刚才的内容,请同学们再回到《孤岛生存》的问题上,那么你会再选择哪种策略?
学生一致回答:A
讲述: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部分。

但是在人类利用资源的过程中持续和高效常常会发生矛盾,例如,渔业、林业、畜牧业和农业的高产带来的是鱼类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草原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

因此,要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需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规律。

思考题:如何让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水稻果实和秸杆持续高效地流向人类?
这是联系实际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学会利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了解生态农业的优越性主要在于物质的良性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构思就是想从生命的高度来体现并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建构课堂教学,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中的“奉送真理”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提出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孤岛生存》,通过思考、学习再最终完满解决问题,其目的就是创设一种与学习相联系的一定社会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这种教学设计做到了首尾呼应,一气呵成,既解决问题又传授新知,让学生收获颇多,与座的听课教师也都表示出一致肯定和鼓励。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来是相当枯燥乏味的,鉴于此,本人在上课前就作好充分准备以及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的优化组合,通过传授与启发、问题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完成知识的系统学习的同时也与学生有多次“碰撞”,产生了精彩的思想火花,语言表达也相当幽默、相当成功的,很好地完成这堂课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在教的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持久性。

如:学生有问题的提出或对问题的解决,不管对错与否都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肯定,并且充分调动其他学习伙伴对回答完整而准确的学生给予集体鼓掌的鼓励。

因此这节课所有的学生都保持极浓的学习兴趣和极高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出了学生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主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的建构主义理念。

同时,由于课前准备时间有限、首次上公开课而经验不足和对学生有陌生感等诸多原因,导
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点错误,如过度紧张而引起误会学生的表达意思导致教学效果出现一点瑕疵,从而影响了整个教学质量。

这说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必要性。

通过这次的锻炼学习,笔者也期待以后能在这样的公开课上获得更大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