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第二单元

合集下载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1. 地球的结构和成分: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层,地幔是位于地壳下面的中层,由高温高压的岩石组成,地核是地球最内层,分为外核和内核,由铁和镍组成。

2.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近似为一个扁球体,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得赤道半径比极半径大约21公里。

地球的赤
道半径约为6378公里,极半径约为6357公里。

3.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心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导致地球的昼夜
交替。

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约为365.25天,使得地球的
季节变化。

4. 地球的地理特征:地球的地理特征包括大洲、大洋、地势和气候等。

大洲是地球上陆地的主要分布区域,目前有七大洲。

大洋是地球上水体的主要分布区域,目前有五大洋。

5. 地球的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壳变动。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变动。

地壳变动是指地壳的上升和下沉,导致地形的变化。

6. 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文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环境。

大气环境是指空气、气候和天气等因素,
水文环境是指水体和水资源等因素,土壤环境是指土壤和土地资源等因素,生物环境是指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等因素。

这些知识点是地球科学的基础,对于理解地球的结构、运动和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第2版)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第2版)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第2版)自然科学是一种研究客观世界存在和规律的一种学科,其基础知识是探究和揭示客观世界真理的重要工具,本文旨在介绍基本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世界。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第2版)是指一种基础知识,它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

它不仅仅是知道怎么去解决问题,还需要知道为何解决这些问题。

一、物理学物理学讲的是关于自然界中物体的变化和运动的原理。

它涉及到物体的性质,条件,和规律性,帮助人们深入了解物体的行为和关系。

物理学涉及物理学理论,比如力学和电磁学,以及物理学实践课程,比如声学和光学。

二、化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和结构规律的学科。

它着重研究物质的构成和机构,以及物质之间的化学变化和作用。

另外,它还涉及到催化、溶剂、微量元素的营养的化学、构象化学和生物有机化学。

三、数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用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

它涉及表达变量变化和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作为数学研究的基础。

数学可以应用于物理、化学、统计学、系统分析,以及经济、金融、信息科学等领域。

四、生物学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系统构造、发育、功能与行为的学科。

它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生物的性格、特征、幅度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它主要涉及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昆虫学、有机生物学、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学科。

五、天文学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天体构成、活动、运动和变化的学科。

它解释了历史上的月相、春分点、流星雨等现象,也可以应用于航海、导航和天体形状的计算等。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第2版)聚焦于涵盖不同学科知识系统,从而更好地研究自然界现象。

这些知识系统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综合起来,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掘和理解世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地球 知识要点复习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地球 知识要点复习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知
识要点复习
重要概念和定义
- 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是宇宙中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行星。

- 地球由三层组成:地壳、地幔和地核。

- 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地球的运动
- 地球自转:地球每天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圈,完成一次自转。

-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完成一次公转约为365天。

地球的特征
- 地球有气候、水和土壤等自然环境特征。

- 地球上有山脉、平原、丘陵、河流、湖泊和海洋等地理地貌
特征。

地球的资源
- 地球上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创造的资源。

- 自然资源包括水、空气、土地、矿产等。

- 人类社会创造的资源包括建筑、交通工具、耕地等。

地球的保护
- 保护地球是每个人的责任。

- 我们应该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分类等,为保护地球做出贡献。

问题解答
1. 地球的运动有哪些?
- 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

2. 地球的表面由什么组成?
- 地球的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3. 地球的资源有哪些?
- 地球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创造的资源。

4. 保护地球应该做些什么?
- 保护地球应该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分类等行为。

以上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的知识要点复习,希望对你有帮助!。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知识点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知识点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知
识点
本文档旨在总结(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基础知识点,以便帮助学生复和巩固所学内容。

1. 太阳与地球
- 太阳是地球的能源提供者,它是一个燃烧着的气体球体。

-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一圈约为365天。

-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理经纬度。

2. 月亮与地球
-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绕地球公转。

- 月相是指地球上观察到的月亮表面光亮部分的不同形状。

- 月亮对地球具有引力,导致潮汐现象的产生。

3. 明亮与暗淡
- 光源可以是天然的,如太阳、月亮,也可以是人造的,如电灯、手电筒等。

- 光的传播方式有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 区分明亮和暗淡的方法是用眼睛观察物体的背景亮度以及物
体本身的亮度。

4. 电和电源
- 电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能量形式,常用于电灯、电视、冰箱
等电器设备。

- 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可以是电池或电力网络。

- 电路由导体(电线)、电源和用电器组成。

5. 气体固体与液体
- 气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可以压缩和
扩散。

- 固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 液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具有不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

以上是(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基础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希望这份文档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提问。

小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小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小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物质和力量的运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自然科学,孩子们能够了解和探索周围的世界,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围绕小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展开,以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科学基础。

一、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主要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气体则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2. 物质的变化与反应物质可以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包括溶解、熔化、冷凝等,而化学变化则包括燃烧、酸碱反应等。

了解物质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性质。

3. 能量及其传递能量是物质变化和运动的原因,包括机械能、热能、电能、光能等形式。

能量可以在物体之间传递和转化,通过学习能量的传递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

二、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地壳分为板块,因为板块的运动而形成了地震、火山和地质构造。

同时,地球也在围绕太阳运动,并带来了昼夜、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2. 星空与天体太阳是我们的星球,它是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能量来源。

学生们需要了解太阳系中的行星、卫星、恒星以及宇宙间的星云、星系等基本概念,以及它们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学生们需要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如何保护地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这包括了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等方面的知识。

三、生物与生命1. 动植物的结构与特征学生们需要了解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等部分。

同时,他们需要了解动植物的分类和特征,以及动物的运动方式、食物链等基本概念。

2. 生物的繁殖与生长学生们需要了解动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并能够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和影响因素。

同时,他们需要了解动植物的生长特点和生命周期。

中职学前教育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题库2020

中职学前教育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题库2020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试题库(重点部分)第一单元运动与力一、填空题1.在描述一个物体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称为()。

2.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

3.匀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是()。

4.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称为()。

5.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称为()。

6.()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7.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合外力不足以提供所需的向心力时,将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此种运动叫()二、判断题8.出租车司机是按汽车行走的路程来收费的。

()9.平均速度能准确地描述物体运动真实情况。

()10.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11.物体的速度方向总是和加速度的方向一致。

()12.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 )13.合力比每个分力都大。

()三、选择题14.运动员沿400米圆形跑道跑步一周,他的位移为()A.100米 B .200米 C .015.子弹以800m/s的速度从枪口射出,这里速度指的是()A .瞬时速度B. 初始速度C .平均速度16.位移和路程的单位是( )A m/sB sC m17.国际单位制中,加速度的单位是()A .m/ s²B .mC .cm/s18.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A.minB. sC. h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速度大,加速度一定大。

B.速度为零,加速度一定为零。

C. 加速度为零,速度一定为零。

D. 速度很小的物体,加速度可以很大。

20.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上,有一乘客竖直跳起,他将落在()A.原地跳点B.原地跳点后面C.原起跳点前面21.功率的国际单位是什么?A. JB. S C . W22.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 .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受其他外力的作用。

B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因为它不受力的缘故。

中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学课件 第二章 自然界的物质

中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学课件 第二章 自然界的物质

三、地球的圈层结构
大气圈
水圈
外核液体 圈和固体
内核圈
地幔圈
生物圈
软流圈
岩石圈
第四节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一、物质的组成
所有可以用肉眼看到的物体都是由原子组成 的,而原子又是由互相作用的次原子粒子所 组成的,其中包括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 核以及许多电子组成的电子云。
二、物质的种类
宏观而言,物质的种类万千、性质多样,如 气体状态的物质、液体状态的物质或固体状 态的物质,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金属和 非金属,矿物与合金,无机物和有机物,天 然存在的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物质,无生命的 物质与生命物质以及实体物质和场物质等。
感谢您的观看
(一)行星 (二)恒星和星云 (三)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四)星系团 (五)大尺度结构
第二节
太阳和太阳系
一、太阳的构造
(一)核反应区 (二)太阳辐射区 (三)对流层 (四)大气层 (五)太阳圈
二、太阳的活动
(一)
黑子
通过一般的光学望远镜观测太阳, 观测到的是光球层的活动。在光球 上常常可以看到很多黑色斑点,它 们叫作“太阳黑子”。
三、物质的形态
固态物质 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 液体和气体则没有。
1
液态物质
液体的粒子会互相吸引而
且离得很近,所以不易将
固定体积的液体压缩成更
2
小的体积或是拉大成更大
的体积。
3
气态物质 我们的生活空间被大量气 体包围着。
4
等离子态 将气体加热,当其原子达到几千甚至 上万摄氏度时,电子就会被原子“甩” 掉,原子变成只带正电荷的离子。此 时,电子和离子带的电荷相反,但数 量相等,这种状态称作等Leabharlann 子态。第三节认识地球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PPT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PPT

开了一个大讨论,19世纪前,“自然发生说”一 度是生命起源流传最广泛的理论。这种学说认为
,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中国古代有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的说法,而在西方,亚
里士多德说:“……有些鱼由淤泥及砂砾发育而成 。”在1860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设计制作 的一个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

(4)在生存竞争中,对生存有利的变异会得到
保存,对生存有害的变异会受到淘汰。有利变异
的保存和有害变异的淘汰,叫做自然选择或适者 生存。

(5)在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下,通过有利变异
的逐渐积累,就由微细变异朝一定方向发展成显
著的变异,终于形成了适应的性状和新的类型。
这就是物种形成的原理,即一个种通过遗传、变 异和自然选择,可以发展为另一个新种。
• (2)生物普遍具有较高的繁殖率,有繁殖过剩的倾 向。如果不受限制,生物很快就会找不到食物和 空间。
• (3)由于食物和空间的限制,每一种生物只有少数 个体能发育到成熟并留下后代。生物必须为生存 而斗争,达尔文把这种竞争,这种生物与环境(包 括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叫做生存竞争。生存竞 争包括生物和无机条件的斗争、种间斗争和种内 斗争。
4.第四个阶段
• 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这一阶段是生 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经 过科学家的研究探索发现,原始生命应该是从原 始的海洋中形成的,不过目前还不能在实验室中 证实这一生命进化的过程。
二、生物的进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选择,特别是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在人工选择学
目标透视
• 1.了解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 • 2.掌握细胞的基本知识。 • 3.理解新陈代谢的相关理论。 • 4.掌握生殖与发育的基本概念。 • 5.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理论。 • 6.了解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天体运动知识点总结:一、地球自转与地轴倾斜:1.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己的轴线做旋转运动,每天一圈。

自转带来了地球的日夜更替。

2.地球的自转轴是一根想象的直线,穿过地球的南北两极。

地轴倾斜是指地轴与地球公转平面之间的倾斜角度,约为23.5度。

3.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逆时针方向旋转。

二、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1.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轨道运动,一年一圈。

公转周期为365.25天(实为公转一圈所需时间),通常我们认为一年有365天。

2.地球绕太阳的轨道近似为椭圆形,这是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

3.地球离太阳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离太阳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4.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面。

5.地球公转引起了四季的变化。

当地球公转时,地球某一半总是向太阳的方向倾斜,这就是造成不同季节的原因。

6.北半球的冬季是由于当地球某一半远离太阳时,光线斜射,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天气变冷。

夏季是由于当地球某一半靠近太阳时,光线垂直射向北半球,天气变暖。

7.南半球的季节和北半球相反。

三、月亮的现象及由来:1.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约为27.3天。

月球的公转速度与自转速度相同,因此总是一面对着地球。

2.月亮的形状在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分为月圆、月缺、上弦、下弦四个相位。

月圆的时候,我们能看到整个月亮,月亮在天空中高高地挂着;月缺的时候,我们看不到月亮,它似乎消失了一样;上弦和下弦则只能看到月亮的一半。

3.月亮的明亮是因为太阳光照射到月球表面上折射、反射产生的。

太阳照射到月球上的一半时,就能从地球上看到整个月亮,而且月亮很亮。

这时的月圆。

太阳照射到月球的另一半时,月亮只能从地球上看到很小的一部分,而且月亮不太亮。

这时的月缺。

四、日食和月食:1.日食是指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使得地球某个地方在白天看不到太阳。

产生日食的条件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正好在一条直线上,同时由于月球与地球的距离等因素,地球的某一部分会在一段时间内被阴影遮住。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1.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厚度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地核(平均半径约3500千米)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的。

其中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

3.地球形成的时间相当古老,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年。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2.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3.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1.“地心说”提出者是托勒密,他的代表作是《天文学大成》;“日心说”提出者是哥白尼,他的代表作是《天体运行论》。

2.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3.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4.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1.地球自西向东转动,越东边的城市,越先迎来黎明,所以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2.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3.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4、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同学们围城了一个圆圈,用来模拟地球。

第5课影长的四季变化1.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

2.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

3.正午时,物体影子随季节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

4.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的变化规律:(1)夏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短。

(2)冬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长。

(3)从夏至到冬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逐渐变长。

(4)从冬至到夏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逐渐变短。

(5)春分与秋分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一样长。

换句话说:同一地方,正午影子在夏天最短,冬天最长,春秋在两者之间。

同一地方正午影子长度呈有规律的变化,夏至到秋分到冬至逐渐变长,冬至到春分再回到夏至影长又逐渐变短。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一、教学要求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现代科技发展趋势,了解观察、实验方法,了解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

2.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内容要求第一节自然科学发展历史轨迹古希腊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经历了空前的革命、科学走向新的综合、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第二节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选题、实验计划的制订;观察和实验的作用、观察和实验的主要方法;观察、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逻辑方法、数学方法、假说及其检验;实验一空气中灰尘自然沉降量的测定;第三节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世纪之交人们关注的问题:能源、环境、信息;科学技术与理科教育:科学、科学教育;三、重点难点重点: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观察、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四、教学建议1.讲解与学员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2.自学时阅读方法为主,可配合录音带。

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性一、教学要求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起源、结构和地表的形态;了解大气、水物质的组成、分类、大气和水对生命的意义;了解酸碱指示性;了解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和性质、了解自然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所组成。

2.理解地球形状与大小,理解水溶液的浓度和酸碱性的表示法和应用,理解几种典型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周期率的原理和周期表的运用,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基本类群与基本特征,理解构成生物体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3.掌握物质的量,掌握水溶液、掌握元素周期表中的短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掌握土壤的酸碱度和铵态氮的简易测量方法。

4.逐步树立起自然界的物质观;学会使用显微镜。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地球概况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恒星、银河系、太阳、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地球及其起源: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起源、地球的演化;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超外圈——磁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内容圈层、地球的表层;地球的表面形态:海陆分布、海洋的形态、陆地的形态、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节自然界中的物质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结构、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量;大气的组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水的性质、水溶液;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溶液的酸碱性和指示剂;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烃、烃的重要衍生物;分散系及其分类、分散系性质;实验二土壤酸碱度和铵态氮的简易测定;第三节地球上的生物生物的基础特征:严整复杂的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应激性和适应性、遗传和变异;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太阳是地球上生命的源泉、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上有生物赖以生存的液态水、生命活动所需的气体.生命的物质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生命的结构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生命的结构基础:细胞的形态和大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生物的类群: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实验三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方法;实验四鲫鱼的解剖。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大纲( 60 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

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知识: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能力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

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基础模块(一)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2、掌握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三大发现3、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二)运动和力1、了解机械运动、参考系、位移、质点、时间、重力加速度,了解静摩擦力,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质量,了解牛顿第三定律,了解超重和失重2、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理解力、重力、弹力、滑动摩擦力、标量和矢量等概念,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理解动量、冲量的概念,理解动量定律,理解物体的平衡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牛顿第二定律、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三)电与磁1、掌握电场和磁场的基础知识,掌握直流电路中电压、电流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及运算2、学会计算简单电路的电功、电功率以及导体中电流产生的热量,掌握电流的磁场和电磁感应现象3、了解直流电动机和日光灯的工作原理,掌握安全用电常识,了解电视、雷达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掌握数字影碟机的使用和保养4、学会运动电磁学的简单知识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问题(四)光、热、声1、理解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以及光学仪器2、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3、掌握热传递规律,知道雨露霜雪的形成4、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现象(五)物质结构与能量守恒1、掌握功、功率、功和能的关系,动能、势能及其相互转换,机械能守恒定律2、理解分子的大小、质量,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内能3、了解原子核式结构,天然放射现象、衰变、半衰期,反射性的应用、污染和防护4、了解核反应,裂变和聚变,核电站(六)酸、碱、盐的和常见元素1、了解酸、碱、盐的初步概念,掌握酸、碱、盐的组成,命名和通性2、了解常见元素的初步知识3、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理解电解质溶液的组成和性质4、掌握微量元素和非金属材料的定义及其用途(七)有机化学部分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了解常用的食品添加剂2、掌握有机物的特性,掌握乙醇、乙酸、乙醛和乙醚的结构、性质3、熟悉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了解葡萄糖的性质、酯的水解和油脂的结构,了解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性质(八)生命与自然1、了解细胞的化学成分及动、植物细胞的区别,了解新陈代谢与酶的关系,了解生物的发育过程,了解生命的调节过程,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了解生命的起源,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熟悉新陈代谢与能量储存的关系及生物的新陈代谢3、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新陈代谢的基本概念及类型,掌握生殖的种类,掌握现代综合进化论的观点,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及方式(九)天体1、了解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及太阳的构造2、了解地球及其卫星3、理解并识别四季星空4、了解人类航天技术的发展选修模块㈠、人类与环境1、了解和掌握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状况2、认识和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3、深刻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㈡、自然资源及其利用1、了解地球上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2、了解太阳能、水能和风能3、了解地球外的资源实践训练项目(一)(二)小玩具和小魔术1、2、掌握杠杆玩具、曲轴玩具、平衡玩具和电磁玩具的制作原理3、4、学会简单的化学小魔术(三)(四)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1、2、了解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所包含的具体内容3、4、理解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对于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5、6、理解掌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所遵循的依据和原则,并能够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应用7、理解并掌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方法和实际步骤,并能够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应用四、学时分配五、说明(一)、本课程教学应充分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应结合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实验进行。

自然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篇一: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二)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孔繁成第一章现代信息技术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他有两方面的特点:第一,全世界信息量随着时间的增长,以每隔若干年增长1倍的形式进行,即“知识爆炸”。

20世纪50年代人类的知识总和是20世纪初的1倍;80年代又增加了1倍,目前正以由每十年增长1倍向每5年增长1倍的速度过渡。

第二,由于信息交流方式的快捷和多样化,使得交流的双方空间距离大大减少,由原来的“远在天边”,变为现在的“近在咫尺”(电报——有线电话——无线电话——网络聊天——网络视频交流——)。

第一节历史的回顾信息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信息科技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

在远古时代,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也很简单。

信息直接依靠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来获取,靠大脑进行存储、分析,靠简单的动作和声音来传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结绳记事等是最原始的信息存储方法。

信息技术的发展渊源久远,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传递外族人侵信息的烽火台,这可以称为原始形式的信息传递技术。

一、语言劳动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同时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借助语言才能实现由简单的直觉思维向复杂的抽象思维过渡。

有了语言才有了人类社会,才有了人类社会的思想意思。

有了语言,信息传递和交流得到了加强,语言的产生和应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

二、文字和印刷伴随着语言,人类又创造出了各种符号和文字,开始能把发生的事情比较准确地记录下来,这是人类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大而产生的结果。

现在发现的洞穴、岩石、墓穴里的壁画和石器、青铜器上的文字都是当时大事的记述,存储了许多古代的信息,也是研究古代历史的依据。

11世纪我国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人类信息(特别是文字和图画)传递的速度和范围急剧地扩展,使信息的存储能力进一步加强,并初步实现了广泛的信息共享。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2.11圆周运动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2.11圆周运动

4.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速度:匀速运动的物体,位移与完成这段位移所需 的时间的比值。
平均速度: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与完成这段 位移所需的时间的比值。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时 的实际速度。
解释问题:
现在同学们可以知道了,骑自行车转弯时, 要使自行车做圆周运动,也就必须使自行车获得向 心力。它需要的向心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十一、圆周运动
提出问题:
如果你骑过自行车,就一定知道:当自行车 在直路上行驶的时候,人要把车子摆正;当自行 车急速转弯的时候,不仅要改变车把的方向,而 且人和车身都要适当地向弯道里侧倾斜。为什么 要这样做呢?
1.匀速圆周运动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 圆弧长度相等
V大小:不变
V方向:时刻改变,在圆周该点切线
人骑自行车转弯时,所需要的向心力除了 地面对它的静摩擦力之外,主要是由于人体向弯道 里侧倾斜时,重力G和地面对人和车的支持力Fn共同 提供的。我们知道,转弯时车的速度越快,弯道的 半径越小,维持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就越大。 这就是骑车人转弯时除了转动车把外,还要将身体 明显地向弯道里侧倾斜的原因。
趣味探索:
(1)观察线速度的方向 (2)研究向心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3)水流星
课堂小结: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圆周运动的条件,解 释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现象,模仿物理研究方法。
布置作业: 教材P44,1-5题。
方向上
2.向心力
物体做圆周运动必须受到时刻指向心的力的作 用,这个力叫做向心力。向心力产生的加速度也必 然指向圆心,我们把这个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 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为:
a v2 r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试题库完整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试题库完整

新疆阜康技师学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试题库(草稿){TX|名词解释3 填空3 简答4 判断1}{PZ|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第八单元} {KD|第一单元第一课、运动的描述第二课、简单运动的规律第三课、牛顿第一定律第四课、力和重力第五课、弹力和摩擦力第六课、力的合成和分解第七课、牛顿第二定律第八课、牛顿第三定律第九课、动量第十课、超重和失重第十一课、抛体运动} {KD|第二单元第一课、电荷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课、静电感应放电现象第三课、导体和电流第四课、电功、电功率第五课、电路的简单连接第六课、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第七课、安全用电第八课、有关磁的知识第九课、电动机是怎样工作的第十课、交流电第十一课、日光灯的工作原理第十二课、电磁波第十三课、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第十四课、电磁波在现代科技方面的应用}{KD|第三单元第一课、机械能第二课、分子的运动内能第三课、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第四课、原子的核式结构衰变第五课、核反应核能的利用确定发展目标}{KD|第四单元第一课、太阳家族—太阳系第二课、地球生命之源—太阳第三课、人类的老家—地球第四课、地球的卫星第五课、日食和月食第六课、恒星世界第七课、四季星空}{KD|第五单元第一课、典型的碱和碱的通性、碱的小实验第二课、酸的组成、命名和通性、酸的小实验第三课、常见盐和盐的性质、盐的小实验第四课、电解质溶液第五课、卤素、硫氮第六课、铝铁}{KD|第六单元第一课、有机物、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煤气第二课、乙醇第三课、乙酸第四课、酯和油脂第五课、糖类第六课、蛋白质第七课、食品添加剂第八课、涂料}{KD|第七单元第一课、生命的结构基础—细胞第二课、生命的自我更新—新陈代谢第三课、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四课、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五课、遗传和变异第六课、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第七课、生物与环境第八课、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KD|第八单元第一课、幼儿科学教育的形式和依据第二课、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及步骤第三课、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案例}{ND|容易较易中等较难很难一、名词解释[TX|名词解释][PZ|第一单元] [KD|第二课、简单运动的规律][ND|容易] [FS|4]1.自由落体运动[答案]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在真空中从静止开始夏洛的运动。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复习及答案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复习及答案

第一单元运动和力一、填空1、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在描述这种现象时,这个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

为了使某些问题简化,不考虑物体大小与形状,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点,叫做()。

但像位移这样即有大小又有方向,叫做(),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叫做()。

2、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叫做(),而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叫做()。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在真空中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

3、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4、力和()是分不开的,不能离开它而独立存在,物体受()力是向下,()力是向上的,()是向前的,()力是向后的。

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作用,其总效果相当于地球对物体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

力有(大小)有(方向),还有(作用点)5、发生形变的物体因为要恢复原来的形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这种力叫做()。

6、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大小跟弹簧伸缩的长度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磨擦力可以分为()()()。

9、冲量是是()和()的乘积。

动量的变化等于冲量,这是结论叫做()10、物体对竖直悬线的拉力等于零的的种状态叫做()。

11、抛体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和垂直方向的()。

在斜抛运动中,从物体被抛出的地点到落地点的水平距离,叫做(),物体到达的最大高度叫做(),当射角为()时,距离最远。

12、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叫做(),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方向指向()。

15、物体和稳度跟它的()和()有关。

二、问答题一类题:1、加速度物体速度的改变量跟所经历时间的比值,叫做运动物体的加速度。

2、离心运动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合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这种运动叫做离心运动3、胡克定律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做胡克定律。

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二单元地球知识点教科版最新

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二单元地球知识点教科版最新

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二单元地球知识
点教科版最新
1. 地球的组成
- 地球是由岩石和金属组成的巨大球体。

- 地球的内部由固态的岩石构成,外层是液态的岩浆。

- 地球表面主要由陆地和水域构成。

2.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 地球呈近乎球体的形状,轻微地呈扁球状。

- 地球绕太阳运动,每365天绕一圈,这被称为地球的公转运动。

- 地球自西向东旋转,每24小时绕自身轴旋转一次,这被称为地球的自转运动。

3. 地球的大气层
- 地球被一层名为大气层的气体包围。

- 大气层由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组成。

- 大气层能够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阳辐射和陨石的伤害。

4. 地球的水资源
- 地球上大部分是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 淡水资源非常有限,只占地球表面积的约3%。

-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循环流动过程,包括蒸发、降雨、蓄水和蒸发等过程。

5. 地球上的生命
- 地球上有丰富多样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构成了地球生态系统。

- 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至关重要。

6. 地球的能源资源
- 地球上的能源资源包括化石燃料、水力能源、太阳能、风能等。

- 过度使用能源资源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能源枯竭问题。

- 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保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二单元地球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关注并保护好地球的环境,共同
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教科版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一、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的,地球表面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2、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时地轴倾的斜角不变,周期是1年,公转过程中产生四季的变化。

3、四季变化和昼夜交替影响着生物的生活与生长。

4、人类认识地球和宇宙的历史过程中,"日心说"和"地心说"是具有代表性的学说。

5、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6、地球运动与地球上的一些现象(如地震)有因果关系。

二、单元词汇1、昼夜交替: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由于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

2、傅科摆:摆长67米,摆锤重28千克,是证明地球自转的一种简单设备。

是3、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三、科学研讨1、通过对不同的地球模型对比,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答:表达的研究方向不同,表达的地球知识不同和制作方法不同。

模型的相,同之处是三个模型是都有地球的基本特征都能表达某一类的地球知识,都能用于科学研究。

2、北京和乌鲁木齐谁迎来黎明?我们说如何知道的?答:北京先迎来黎明。

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3、地球是按什么方向自转的?自转一周要多长时间?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答: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自转期是24小时。

我们是通过昼夜交替知道的,因为昼夜交替一次是一天,一天是24小时。

4、四季交替,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会怎样有规律地变化?答:从夏到冬,逐渐变长;从冬到夏,逐渐变短。

(最短的是夏至,春秋适中,最长的是冬至)5、在模拟实验中,我们是怎样模拟地球的运动的?答:(1)在准备好的一个塑料小球上画一条“赤道”。

(2)再用一个圆盘作为公转的轨道。

(3)观察小球在圆盘中的运动。

6、通过观察图片、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让我们对地球公转的特点有了什么新的认识?答特点:地球一边自转一边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并且产生四季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重力(G
• G=mg
• 我们可以这样猜想:物体只受到一个重力,作用点在均匀木棒的中点。
• 现在我们用实验来检验一下这一猜想是否正确。用铅笔水平支撑在均匀木棒的中
点,可以使均匀木棒保持平衡(图2-14),猜想正确。这一结果可以用二力平衡
的条件来解释:铅笔对木棒的作用力,
C点,方向竖直向上,因此,木
• 在大多数实际问题中,物体往往同 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 到几个力作用的时候,我们常可以 找出这样一个力,它所产生的作用 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 (图2-17),那么这个力叫做那几 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合 力的分力。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 叫做力的合成,求一个已知力的分
(a)
F
,作用点在物体的中心,大小为40 N。
图2-11(b)
G
,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大小为20 N。
由此看出,力的图示就是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同时表示出来的一种几
何方法,它直观、形象,一目了然。
图2-10
图2-11
•4
• 力的分类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按力的性 质来分,有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 电磁力等;二是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有 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效 果不同的力,性质可能相同。例如,拉力、 压力、支持力实际上都是弹力,只是效果 不同。同样,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能相 同。例如,不论是什么性质的力,如果效 果是加快物体运动的力,就可以称它为动 力;效果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就称它为 阻力。
二、位移和路程,时刻和时间
•3
• 时刻是指某一瞬时,时间是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质 点运动时,时刻跟质点所在的某一位置相对应;时间跟 质点所经过的某一段位移相对应(如图2-4)。
课题二 简单运动的规律


物体运动轨迹为直线的运动称为直线运动。
•1
• 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都相等, 这种运动就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对磁铁的作用也是吸引力……同学们还可以举出很多
实际例子。
、特殊的、具
体的力。在对这些特殊的、具体的力的研究中,我们
可以得到结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 2 力的作用效果
•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会产生什么效果呢?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手用力压弹 簧,弹簧就缩短(图2-8);用力拉弓,弓就发生弯曲,这都是使物体发生形变 的实例。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 如果空气阻力对物体的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那么 物体在空气中从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可看做是自由落 体运动。
• 对自由下落的小球的闪光照片进行研究,发现自由落 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加速直线运动。在同一地点, 一切物体在做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 加速度叫重力加速度, g 表示。在地球上不同 地点, g 的值略有不同。在通常的计算中,取
• 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就是改变速度的大小或方向。
• 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和作用点。每一个力总是沿一定的方向作用于物体, 如人推箱子的力是向前的,地面对箱子的阻力是向后的。用同样大小的力沿 不同的方向去推箱子,力的效果是不同的。如同样一个力在如图2-9(a)所 示情况下,可能推动箱子;而在如图
• 位移有大小,也有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位 移的单位是米。
• 质点运动所经过的路径的长度叫做路程,图23中质点由A到B,它的路程S是曲线ACB的长 度。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也是米。在一 般情况下,质点的路程并不等于其位移的大小。 但若质点作直线运动,且始终向着同一方向运 动时,两者的大小是相等的。
•2
• 物体沿一直线运动,但是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不相等, 这种运动就称为变速直线运动(图2-5)
•3
•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运动的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称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用公 式表示,即
• v=s/t
•4
• 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简称速
• 显然只有在物体间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时,才能产生弹力,因此,弹力是一种接触 力。
• 弹力大小与形变的关系一般来说比较复杂,然而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比较简单。 F跟弹簧伸长(或压缩)的长度x成正比
(图2-16): • F=kx
• 式中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与弹簧的材料、长度、粗细等有关。在国际单位制 中, F的单位是N(牛),x的单位是m(米),k的单位是N/m(牛/米)。k在数值上 等于弹簧每伸长(或压缩)单位长度时所产生的弹力。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伸长或压缩 的方向相反。因为这个规律是英国物理学家胡克(1635~1703)发现的,所以又叫 胡克定律。
g=9.8 m/s2。重力加速度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 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也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
• vt=gt, h=1/2gt2
模块二 力的概念和三种力
• 事实聚焦——神 奇 的 力
• 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我们认识到: 马拉犁耕地,马要对犁施加力使犁前 进,同时犁也要对马施加阻力;吊车 提起集装箱,吊车对集装箱产生向上 的拉力使箱上升,同时,集装箱也会 对吊车产生向下的拉力……为什么自 行火炮的底座要安装沉重的履带?为什 么射箭需要奋力拉弓? 为此,我们需 要对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常见 力,进行具体分析。
图2-16
3
• 物体与物体接触时,在接触面上有一种阻止它们相 对滑动的作用力,称为摩擦力。当两个相互接触的 物体之间存在相对滑动的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力称 为静摩擦力,其方向与接触面上相对运动趋势的方 向相反。
• 静摩擦力是常见的一种力。例如,拿在手中的瓶子、 毛笔不会滑落,就是静摩擦力作用的效果。静摩擦 力在生产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皮带运输 机是靠货物和皮带之间的静摩擦力来运输货物,因 此,皮带传动装置上的传动带都应该用粗糙的材料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主编 王换成
第二单元 运 动 和 力
运动的描述 力的概念和三种力 牛顿运动定律和动量定理
曲线运动
模块一 运动的描述
• 事实聚焦——运动的相对性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是电影 歌词描绘出的一幅栩栩如生的运动画面; “满眼 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 是船行”,敦煌曲词也这样描述乘船游览的感受。 这两句诗词都揭示了一条典型的物理学规律—— 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机械运动 参考系 质点
课题一 机 械 运 动
• 一、
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机物械理运学动是中最把普遍一的个运物动形体式相。 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机械运动是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被选做参考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被选做参考用的物体,叫做参 考系。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
•3
• 由加速度的公式
• a=(vt-v0)/t
• 可得,速度公式为
• vt =v0+at
• 由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 s=vt=(v0+vt)/2*t= (v0+v0+at)t/2
• 可得,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
• s=v0t+1/2at2
三、自由落体运动
•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 由落体运动。
二、力的种类
•1

• 一个物体失去支持时就会落向地面,而且速度不断增大,这是重力引起的。物体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 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是竖直下垂的,可见,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图212)
• 重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图2-13)。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压力大小 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棒重力的作用点也必然过C点,方向竖直向下。 即C

• 对于形状不规则的薄板形物体,可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悬吊法求出它的重心 (图2-15)。先在A点把物体悬吊起来,当物体平衡时,它的重力与悬绳对它的拉 力一定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它的重心一定在通过A点的悬绳的延长线AA′ 上;然后,在B点用绳把物体悬吊起来,物体的重心也一定在通过B点的悬绳的 延长线BB′上。AA′与BB′的交点C是该物体的重心。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
•2
• 在匀变速运动中,物体运动速度的增量ΔV 跟发生这个变化量所 用时间t的比值,称为加速度。用a表示加速度, • a=(vt-v0)/t
• v0表示初速度,用vt表示经过时间t后的末速度。 •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在公式中,加速度的单 位是m/s 2 (读做:米每二次方秒)。 • 加速度是矢量,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通常规定初速度的方 向为正方向,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随时间增加而 增大, vt>v0,速度变化量为正值,a>0,表示加速度方向与速 度方向相同;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随时间增加而 减少,vt<v0,速度变化量为负值,a<0,表示加速度方向与速 度方向相反。
• 2-9(b)
,就有可能推不动箱子。
• 的作用效果还跟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有关。沿水平方向以同样大小的力去推 一个箱子,作用点不同时,作用效果可能不同。在如图2-9(a)所示的情况 中,箱子可能水平移动;在如图2-9(c)所示的情况中,箱子可能被推倒。
•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在国际单位制(SI)中,力的单位是N(牛)。
• 当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时,产生的 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 动的方向相反,其大小与两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
• f=μN • 式中的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它的数值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